略谈语文教学对传统的扬弃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因为语文是我们最基本的交流工具,更是因为它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高中语文教学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简化和功利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快速积累,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已经变得片面和浅薄。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提高教学效果,一些语文老师会去掉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比如古诗词、经典小说等,转而去讲述一些实用的现代文学作品或者是传统文化中一些富有争议性的内容。
这样的简化和功利化既影响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领悟到的,而且对于现代高中学生来说,他们也面临着很多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各种压力,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授课很难引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或者是呈现方式单一,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够。
就是师资建设方面的问题。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语文老师因为自身的学术背景和知识面并不够广阔,甚至对于传统文化本身都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往往停留在表面层面,难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寻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教材编写也相对滞后,很多学校还在沿用过时的传统文化教材,很难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需求。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找到相应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简化和功利化的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入和深刻。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深入人心,教育部门开始注重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教育中。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促进青少年深入学习以及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是培养青少年语言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的关键阶段。
同时,中学语文教育也是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重要载体。
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1. 在课程体系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强调传统文化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学语文教育中贯穿始终的重要策略。
在课程体系中,应该增加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点和案例,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常识的学习和关注,从而开发学生的文化智慧和文化眼光。
同时,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播也应该有所强调,以及早告知学生本地区的节日习俗和文化活动等信息。
2. 在作品选择和解读中注重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优秀的语文作品的选择和解读,促使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我们民族一些共性的情感,如对人性的关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
通过学习这类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阅读量,还可以通过对原作品的解读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度。
3.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学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语言教学渠道,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和传承。
可以通过一些小型的社区文化活动让学生亲临现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也可以通过模拟古文讲读、编演传统剧目、组织书法绘画、学习韵文词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观有所了解和认识。
这一方面可以推动学生参与到公益运动和志愿者活动中去,加强对社区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浅淡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
浅淡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教师要打破沉闷的缺乏生气的传统教学法,对传统的教育观进行彻底的否定,要勇敢的摒弃传统教法的束缚。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一、顺应时代发展、走出传统教育误区:教师要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的发动学生自己破疑。
不必事事庖代,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
要尝试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破疑。
同时教师还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因时制宜,大胆取舍,不求面面俱到,万无一失;但求一点突破,学有所获。
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活动课来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
要使自己知识广博一些,要成为一个杂家。
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传统的教学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做法应及时得到校正。
所以,每个教师都要与时俱进,要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服务教学。
我们只有熟练地驾驭它,才能胜任二十一世纪的教学。
那种只抱着教学参考书布道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二、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课堂摄取信息的误区。
知识比重却不尽相同。
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更是随时代发展不断扩大。
因此,必须让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区。
老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传授“固有知识”的机器而应该侧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授之以渔。
我们由于条件所限,可能“捕到的鱼”总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呢,谁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但要给学生一桶水呢?我们未必有千万桶水啊。
可见,教师不仅要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尴尬,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更应改变角色,宁可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原野,也不能只做一个割草人,因为你很可能满足不现代的学生。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矿山,要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攫取具有时代性的知识。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高中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探讨。
我们来看一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局限性,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课文本身,而对于其他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传承较少。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很多学生对古诗词、传统戏曲等传统文化知识缺乏兴趣,导致他们无法深入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也是一个问题,很多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较为浅薄,因此无法有效地进行教学。
那么,为什么高中语文教学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这些问题呢?教学体系的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变革,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被边缘化,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
社会环境的变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在学生中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教师本身的问题也是一个原因所在。
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来提升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可以引入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或者主题班会,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传统手工艺制作、古装化妆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提升这方面的工作效果。
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需要共同努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0字】。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应对策略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应对策略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更有着它的文明,一种古老而又朴厚的古文化积淀。
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在现代文明的高速路上迅跑的过程中遗弃了许多许多的所谓“重负”。
诚然,这样可以让我们奔跑的速度更快,可惜的是更多的后果却是我们的文明越来越贫乏,尤其是在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教学中,这种文化的缺失更为突出。
这种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才能使我们在不断的开拓前进中厚积薄发,因而,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传统文化缺失严重(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回顾历史,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对修身治国、立身行事、倡导人格修养等十分详备成熟的理论,到儒、道、释多种思想潜移默化,到唐诗、宋词、元曲的各个流派,再到新文化运动,曾经辉煌几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到今天居然断流了。
这种断流,在我们正要和将要继承发扬文明的下一代——学生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为了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笔者就近选取了洛川县旧县镇和永乡乡的部分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统计及结果(见下表)。
调查结果可以显示出来,学生喜欢的仅有春节和元宵节的热闹和其乐融融。
不知道历史遗址的大有人在,对民间艺术的漠然,对文学名著、传统经典更是知之了了,这不能不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忧心忡忡。
在我们生活方式不断西化的同时,在西方文化不断渗透的过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在逐渐的被淡忘甚至遗弃,很难想象,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的后代还能听到、看到多少我们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缺失从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到高考制度恢复,再到前些年的应试教育,今天的素质教育,因为衡量学生成才的标准表面在不断变化,然而究其实质,发生的变化微乎其微。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考试的压力,不得不重点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越来越被淡化了。
新课程教学改革对传统教育要“扬弃”共3页文档
新课程教学改革对传统教育要“扬弃”新教程教学改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改革,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因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新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对传统教育的思想、方式、经验、评价等方面都全盘否定,一味地追求“现代”,而要对传统教育“扬弃”。
一、扬弃传统教育思想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无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而传统教育思想也是无数教育智慧的结晶。
在教育工作中,一些教育者由于不能全面理解传统教育思想的内涵,造成部分教师产生了完全否定传统教育的意识。
例如:过去我们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许多人过分理解为平等发展,忽略了学生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个性差异,抛弃了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奴隶”。
实际上,这种教育理念也是与传统教育思想相悖的。
总之,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不断完善。
新课程改革不是“重起炉灶”,而是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的整合,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二、扬弃传统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数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课程教学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尽管有不足之处,但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随着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有的教师片面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过时,计算机课堂教学完全取代“传统”的时代已经到来,因而每节课都运用多媒体,忽略其必要性,置课堂效果于不顾,置教材特点于不顾,一味地追求表面“秀”。
当然,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辅助课堂教学设施,具备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许多优点,其作用是不可抹杀的,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恰当运用,乱用不如不用,滥用不如妙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应是立足现实、推陈出新,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全盘抛弃。
传统的扬与弃
传统的扬与弃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20年第33期文化茶座没有否定,便没有发展。
具有强大生命与旺盛活力的事物,都需要有所扬弃。
传统文化的除旧布新、推陈出新是其发展的必然,对旧传统,需要发扬、保留和继承,也就是“扬”;还需要对其有批判、抛弃和克服,也就是“弃”。
当然,这里的弃,并非盲目地一概排斥,而是有比较、有选择、有目的的否定。
因此,对传统文化应有一个扬弃的过程:抛弃糟粕,提炼有益于今天社会发展的精粹,并加以传承发扬。
从心所欲不逾矩◎莫言少时,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一定要把字写好!人生来相貌丑陋,或出身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字写不好,则完全是个人的原因。
我父亲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把字写好。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我父亲的话不一定正确。
因为,一个没有艺术天分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成不了书法家。
但即便是没有任何艺术天分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会把字写得好看一些。
而只要字写得好看,即便不名一文,亦可走遍天下。
为了说服我们,父亲还举过很多例子。
其中一例说我们的一位先祖,去参加县太爷举办的社饮,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
酒过数巡之后,县太爷令众乡绅赋诗写字。
乡绅们先是相互推让,继而踊跃献技。
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
有人注意到了,便向县太爷汇报。
最后的场面是,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
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
不但字好,词也好。
于是众人刮目相看。
我那先祖也被县太爷请坐上席。
我这先祖,有一年,去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
因东家招待不周,心中郁闷,只写了三字,尚余一字未写,即呼手腕病发,不能握笔,然后买驴回乡。
东家心中大恼,但看看已经写出的那三个字,的确是好得不得了,只好忍气吞声,备厚礼来请。
我那先祖却礼数次,终于答应将那剩下的一个字写完。
东家请我先祖上车,我先祖道:“上什么车?”东家道:“去写那个字啊。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 引言1.1 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有利于传承文化遗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心,使其具备更强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内涵,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威胁,需要通过教育的力量进行传承和弘扬。
只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才能真正领会其价值和意义,进而传承和发扬下去。
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加重视和实践。
1.2 高中语文教学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结晶。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和审美观念,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塑造的宝贵资源。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培养家国情怀、传统美德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的重要素材。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留下的诗词歌赋、文言小说等经典作品,展现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也有助于构建和谐文化环境,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字数:292】2. 正文2.1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经典的现状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经典的现状分析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经典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传统经典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教材内容选择的广泛性增加,使得传统经典在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空间越来越少,很多传统文化经典在教学中只能被视为附录或被忽视。
我们需要重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经典的现状,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我们应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文化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文化讲座、访问传统文化遗址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加强与当代生活的联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事相结合,使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
我们应该优化教材设置,合理安排传统经典的学习时间。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经典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我们要重视传统经典的选择,尽量选取一些有代表性、内涵丰富、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经典作为教材的重要内容。
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理解传统经典。
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式,使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更富有吸引力和生动性。
传统经典的教学过程应该追求多样化和创新性,通过实践活动和趣味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模拟演练、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中,理解和体验经典中的思想和情感。
我们应该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弘扬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能够得到认可和重视。
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检验,应该合理设计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确保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能够在考试中得到体现和认可。
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学习态度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经典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但只要我们重视和积极改进,通过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优化教材设置、创新教学方式和建立评价体系等措施,相信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贡献。
扬弃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
扬弃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能力。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往往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扬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由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
这种方式注重的是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采用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则充当指导者的角色。
学生应该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实践来学习知识,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和背诵。
他们应该有机会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学生应该有机会进行团队合作,锻炼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应该有机会进行创新实践。
他们可以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参加竞赛等形式,展示他们的创新成果。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应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条件和平台。
除了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改变考试评价的方式。
传统的考试评价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而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采用更为综合、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项目作业、口头报告、实践考核等。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扬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同时,改变考试评价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些改变,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创新人才。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2019年文档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要充分开发、利用、整合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使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积极与世界的现代文明成果有机融合,塑造出更加适应时代需求、彰显时代风貌的先进青少年文化。
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可以使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受到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脉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一、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少。
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研究的突破口。
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班级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
看,教室里挂置一些古诗文挂图,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
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和睡前十分钟进行朗读吟诵。
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
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经典的现状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经典的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越来越追求新潮的事物,而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却逐渐减弱。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经典,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推动国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经典的现状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过分注重功利性和效率性的倾向,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经典的教授和学习。
在高考制度的压力下,教师和学生都更关注短期应试效果,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地位被降低。
一些学校甚至减少或取消了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时间和内容,使得学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变少了。
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不高。
传统文化经典,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对于现代青少年来说,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距甚远。
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古文、古诗词和古代思想观念,与当下的科技发展和信息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很多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不高,难以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
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教师是传授传统文化经典的主要载体,他们的教学理念、知识功底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接受程度。
然而目前教师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的教师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的解读不够全面。
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重复传统的机械记忆教学,缺乏启发和创新的教学策略,未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经典的现状。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高中语文课程设置的指导,强调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地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和学习到相关的内容。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
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诗词比赛、传统文化体验等,让学生亲自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也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师应持续学习,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提高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语文教育视角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改进措施探讨
语文教育视角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改进措施探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一些影响力,尤其是在语文教育中。
传统文化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语文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改进措施,以实现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持续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与语文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程之中。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表达和思维的重要课程,而传统文化是语言和文字的载体,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在语文教育中,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并逐渐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不仅在语文课程中,也应该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态,它涵盖了宗教、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多个方面。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贯彻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并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都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从而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学校的文化活动和传统文化的展示,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和展览等方式,使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与社会文化传承相结合,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来传承和弘扬。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等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语文教育视角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改进措施探讨
语文教育视角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改进措施探讨语文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语文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改进措施。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植根于千百年来的民族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表现。
我们要牢固树立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深刻理解和把握其深远意义,从而认真思考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
我们应该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只停留在传统文学作品的赏析上,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历史事件、伦理道德等内容,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悟,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方式,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域,比如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营、主题讲座、文化交流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我们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语文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传播者,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传统文化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改进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
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更要注重语文教师的素养和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好地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改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
语文教育视角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改进措施探讨
语文教育视角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改进措施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受到了全面的重新评估。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来加以解决。
要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和灵魂,学生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重之情。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国画、唱诗班等,激发学生主动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的兴趣。
要优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传统文化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礼仪、习俗等方面,还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经典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进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有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指导和引导。
学校应优先选拔拥有传统文化教育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教师,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水平。
还应鼓励教师参与传统文化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以提高教学效果。
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停留在古代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而是要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相协调。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创新精神、创造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改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人才。
高中语文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
高中语文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摘要:语文作为展现优秀语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智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背景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认知中国传统文化,更要求学生学会批判性的传承文化内容,掌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创新。
面对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本文详细分析了语文教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扬弃的实践途径,希望能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扬弃与创新;实践途径引言: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要发挥课程的育人职责,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探索,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积极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1]。
由此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更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课程选择性地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趋势,而探索教育与对中国传统文化扬弃的融合有效途径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2]。
1.开展模块化教学,引导学生联想思考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具备统筹全局、联想引申的能力,针对教材中某一章节相似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关联思考,并通过扩充教材中未涉及到的文化知识,从整体知识层面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达到扬弃与创新的教学目的。
比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获得教养的途径”这部分教学时,涵盖了《劝学(节选)》、《师说》、《获得教养的途径》三篇课文。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紧接着教师问学生,“我们能从中总结出哪些良好的品格呢?”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学习是一件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必须要通过阅读书籍、请教老师等方法沉浸在学习中,才能够达到成才的最终目标。
”教师说,“说的很好,这也是这部分文化想要表达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 以 概 括 为 如 下 三 个 关 键 词 :传 承 、融 通 、 超 越 。
些 深深 浅 浅 的脚 印, 哪 些是 坚 实 的足 迹 , 哪些 是 趔
趄 的屐 痕 ? 语文 , 是 一 个 极 为 引 人 关 注 的 学 科 。这 不 仅 因 为 它 是 其 他 诸 学 科 通 用 的 符 号 体 系 ,对 其 他 学 科 的 学 习 具 有 基 础 性 和 延 展 性 的 作 用 , 还 因 为 语 文 学 科 作 为 母 语 学 习 。 在 数 千 年 的 语 文 教 育 传 统 中 积 淀 了 太 多 的 东 西 , 这 些 东 西 成 为 了 我 们 的遗 产 。 遗 产 , 是 一笔 财 富 也 是 一 种 负 担 。 语 文 教 学 要 在 新 课 程 的 背 景 下 建 构 自 己 的 学 科 主 张 和 课 堂 范 式 , 必 然 绕 不 开 祖 宗 留 给 我 们 的 语 文 教 育 传 统 在 语 文 教 学 论 大 厦 林 立 的 今 天 ,
关键 词 : 语 文教 学 ; 传承 ; 融通 ; 超 越
中 图分 类号 : G6 2 3 . 2 文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9 0 9 4( 2 01 3 ) 0 5 — 0 0 6 9 — 0 5
新课程还在前进 中 . 当我们前行时 , 会 时 不 时 回望来 路 , 检 视 脚 步 。既 看 看 曾 经 走 过 的地 方 ,
年 1月 4 日 , 时 任 国 家 总 理 温 家 宝 在 国 家 科 技 教
、 姒
“ 推土机 ” 铲 去 所 有 的砖 瓦 木 石 , 将其夷为平地 , 还是爬梳剔抉 , 作一番甄别 , 用 扬 弃 的 态 度 清 理
“ 废 墟 ” ?
育 领 导 小 组 会 议上 的讲 话 中指 出 : “ 学 和 思 的结 合 , 行 和知 的结 合 , 对 于 学 生来 讲 非常 重 要 , 人 的
理 想 和思 维 , 老 师是 不 能手 把 手 教 出来 的 , 而 恰
笔 者 以 为 , 语 文 教 学 对 维 决 定 人 的 一 生 。这 不 是 分 数 能 代 表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2 — 2 2 作者简介 : 徐芳 , 南 通 市 实 验 小 学( 江苏南通 , 2 2 6 0 0 1 )  ̄校长 , 研 究 方 向为 小 学 语 文 教 育 。
和语 言 学科 的主 张和做 法。 其 次是 对传 统加 以改造 , 使 传 统 中部 分 主 张 和 做 法 与 现 代 教 育 理 念 和 现 代教 学工 艺整 合 融通 。 再 次 , 对传统 中的糟 粕要 加 以批 判和 摒 弃。 如此 , 才 能在 曾经 的“ 废墟 ” 之 上崛起 语 文教 育 的“ 现 代 大厦 ” 。
江 巷 叙 砑乜
学 ; 的结 合 , 就是 学思 要联 系 , 知 行要 统一 。”
探 索
2 . 文道 并 举 .
韩 愈在 “ 古文运动” 中提 出“ 文 以载 道 ” , 这 对 语 文 T具 性 与人 文性 的结 合提 供 了历 史 的借鉴 。
人 的气 度 、 气质 、 气 色就 不 同 了 , 就 有 光 彩 了 。 可 见 ,传 统 语 文 教 育 中 渗 透 着 丰 富 的 人 文 精 神 , 体
现 着 对人 的现实 生 活 的关 注 . 张 扬 着 作 为 道 德 主
语 文 不 仅是 言 语 交 际 、 沟 通 思想 的 工具 , 其 文 字
背 后 更 是 潜 藏 着 极 为 丰 富 的 内 蕴 。语 文 教 师 必 须
依 据 课 文 的特 点 , 从 语 言 文 字 入 手 , 引领 学 生 研
体 的人 的精 神价 值 , 这 也是 我 们 进行 语 文 教 学改
革 取 之 不 尽 的 精 神 财 富 和 思 想 动 力 。语 文 教 师 引 领 学 生学 习语 文 之 时 , 要 始 终 保 持 一 种 追 求 人 文 的 自觉 和 担 当 。 要 尊 重 人 的 自由 和 尊 严 , 把 人 作 为 万 物 的尺 度 ; 要 着力 追求 完 人理 想 和 精 神 文化 品格 ; 要重视弘扬当代主流价值观念 , 提 高 文 化 意识 和人格 修养 。 中・ 国 语 文 教 育 传 统 中 。 精 华 绝 不 止 以 上 说 的 这几 点 , 这里 举其 数端 , 即可 看到 一些祖 宗 的东西 并未 锈蚀 、 腐朽 , 而 是充满 着生 机 、 活 力和价 值 。
略谈语 文教学对传统 的扬弃
徐 芳
摘 要 : 在 新课 程 的背景 下 , 语 文教 学 要 建 构 自 己 的 学 科 主 张 和 课 堂 范 式 , 必 须 要 用 扬 弃 的 态
度 对 待 语 文教 育 传 统 。 首 先 是 直 接 传 承 传 统 教 育 中 符 合 人 类 语 言 学 习规 律 的 、 耦 合 现 代 教 育 理 念
传 统 这 片 曾 经 的 “ 废 墟 ” 是 不 是 就 让课 程 改 革 的
; f
中 国语 文 教 育 传 统 中有 许 多 主 张 和做 法 是 符 合人 类 语 言 学 习规律 的 , 其 中 不 少 耦 合 现 代 教 育 理 念 ,这 在 语 文 教 育 传 统 中 占 的 比 重 颇 大 , 可 以直接 传承 。 1 . 学 思 结 合 子 日: “ 学而 不思 则 罔 , 思 而 不 学 则 殆 。” 不管 语 文 教育 行 进 到何 时 , 到 何 种地 步 , “ 学思 交 融 ” , 是 一 条 永 恒 的 教 学 原 则 。只 学 不 思 , 止于 接受 , 所 学 无 法 内化 , 更 遑 论有 所 创 新 ; 只思 不 学 , 止 于 空 想 , 所 思 无 法 推进 , 更 遑 论 有所 建 树 。 因此 , 2 0 0 9
】
教 ; 的。教 学 改革 还 要 回到学 、 思 、 知 、 行 这 四 个 方 面
饱 学 , 而 是 为 了修 身 , 做 学 问 和 做 人 是 统 一 的 ; “ 腹 有 诗 书 气 自华 ” , 经典 接 受得 多 了( 这里的“ 诗
书 ” 应 理 解 为 诗 经 和 尚 书 , 用 以借 代 一 切 经 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