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培养政策变迁及特征_马永全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幼儿教师政策的变迁特点(tang)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幼儿教师政策的变迁特点(tang)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幼儿教师政策的变迁特点 04090403 王晓棠教师政策是“教育政策的一种。

它是指党和国家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对教师的要求及待遇方面所做出的准则性的规定”。

它要解决的,“是如何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高的教师队伍的问题”,在国家教育政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考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幼儿教师政策的变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幼儿教师待遇得到不断提高;三是幼儿教师资格制度的规范化。

一、幼儿教师培养与培训途径的多样化教师培养是各个时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保教队伍。

在三年调整期间,已恢复学前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要办好这个专业,各省市自治区都要恢复和建立幼儿师范学校,条件不具备的,可在中等师范内开设幼师班。

幼儿师范要逐步地为农村社队托儿所、幼儿园代培幼教骨干。

”1988年8月15日,《国家教委、计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建设部、卫生部、物价局关于加强幼儿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一支合格、稳定的幼儿园师资队伍:积极发展幼教师范教育,同时抓紧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幼儿师范学校、中等师范学校以及幼师班、职业高中幼教专业和幼教师资培训中心都是幼儿教师的培养途径。

1989年12月16日,国家教委关于实施《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意见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各类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管理,建立园长、教师资格审定、进修、考核制度。

新任教师应按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聘用,在当前新师资的培养尚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应坚持“先培养后上岗”的原则,做好职前培训。

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投入,大力办好师范教育,鼓励优秀中学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

1998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成就及未来展望——以政策文本为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成就及未来展望——以政策文本为视角
1980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全面回顾和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师范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明确了师范教育的重大意义和发展方向纠正文革时期师范教育被破坏的局面逐渐恢复师范教育体系
继续教育研究
2018年第 6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 发展历程、成就及未来展望
———以政策文本为视角
师教育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教师教育;政策;发展历程;成就;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8)06-102-05
一、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 教 师 教 育 政 策 发 展 历 程
(一)1978年至 20世纪末期:政策调整发展时 期
197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与发展师范教 育的实施意见》,在该《意见》中将促进教师教育发 展作为促进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持续发展的基 础,明确了师 范 教 育 发 展 的 方 向;1980年,教 育 部 又颁布 《关 于 办 好 高 等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的 实 施 意 见》,对 高 等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的 办 学 定 位、方 向、学 制、专业等问题做出原则性的规定。1980年,国务 院召开了 全 国 师 范 教 育 工 作 会 议,全 面 回 顾 和 总 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师范教育的经验 与教训,明确了师范教育的重大意义和发展方向, 纠正“文革 ”时 期 师 范 教 育 被 破 坏 的 局 面,逐 渐 恢 复师范教育体系。
念,革新了教师教育管理体制,推动了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取 得 了 巨 大 的 成 就。展 望 未 来,我 国 教 师 教 育 政 策
依 然 可 以 大 有 作 为 ,需 要 进 一 步 明 确 教 师 教 育 标 准 ,改 进 教 师 教 育 管 理 制 度 ,推 动 教 师 教 育 体 制 创 新 以 及 推 动 教

近30年来我国农村教师教育政策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近30年来我国农村教师教育政策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倾 向于稳定农 村师资 、普及教 师资格证 、对农村 教师进 行
新 中 国成 立 后 ,我 国 借 鉴 苏 联 教 育 模 式 ,基 本 建 立 起 培 训 等方 面 。 如 :1 9 9 9 年1 月 ,国 务 院 转 批 教 育 部 《 面向2 1 世纪教育振 兴行动计划》 ,提 出 要 认 真 解 决 边 远 山 区 和 贫 困 地 区 中小 学 师 资 短 缺 问 题 ;2 0 0 1 年, 《 国 务 院关 于 基 础 教
教 师互派 ;普教 、职教 间的相互 融合 ;中高职不 同层 次教
育 的有 效 衔 接 均属 于该 战 略 实施 的~ 种有 效方 式 。 此 外 ,关 注 广 州 教 育 与 其 他 服 务 的 组 合 、关 注 广 州 教 育 的 配 套 服 务 也 是 实 施 广 州 教 育 差 异 化 发 展 战 略 的 可 行 性
路 径
[ 6 ]贺 林平. 广州探路 学前教 育公平 [ N]. 人 民 日报 ,2 0 1 2 —
7 — 2 6: 0 0 4 .
[ 本 文 系广 州市教 育科 学规 划课 题 “ 广 州市建设 区域
文化 教 育 中心 的教 育 发 展 战 略 研 究 ” 的 成 果 之 一 。 项 目主 持 人 :谢 少 华教 授 。 ]
差 距 。 当前 我 国 “ 两 基 ” 任 务 基 本 完 成 ,提 高 农 村 地 区 基
础 教 育 质 量 成 为 当务 之 急 , 随 着 义 务 教 育 均 衡 发 展 和 “ 三
农村教师教 育政策取得 的优点 与存 在 的问题 作一个 简单梳
理 ,并 对 今 后 我 国教 师 教 育 的政 策 导 向作 一 展 望 。
的 问 题 ;但 由于 城 乡 二 元 体 制 的 长 期 存 在 ,这 些 政 策 在 取 得 一 定 效 果 的 同 时 , 也存 在 一 些 问 题 。本 文 就 近 3 O 年 我 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养制度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养制度的变迁
转制为其他高校
数量 ( 所)
2 7
改为普通高等师范 院校
并人普通高等 院校 撤销

4 1 3 9
高等师范本科院校 转 制为其他高 等学校 高等 师范本科学校合并 转 制为其他高 等学校 高等师范专科 学校 并人 高等师 范本科 院校
升格 为高等 师范本科 院校 升格为高 等师范 院校 中等师范学 校 并人高等师范 院校 撤销 或改 为其他 中等学校

方面 , 师范 院校 自行探索综合化发展模式 , 教 师培
O世纪 8 O年代后期 , 随着 的活力 , 但 当时的教育仍然面临着“ 文革 ” 遗 留的众多 养开始 由封 闭走 向开放 。2 历史问题 , 其 中一个重要 问题就是适龄儿童人数骤增 我 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 我国政治经济得到 了飞
《 教学 与管 理 》
2 0 1 3年 1 2月 2 O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养制度的变迁
◎贵州 师范大学教 育科 学学院 任胜 洪 张 翔
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 ( 或新制度结构 ) 产生 、 替代 到 1 7 2所 , 相 当于 1 9 7 7年 5 9所 的 3 倍I 3 ] 。1 9 8 5年 5 中共 中央关于教育体 制改革 的决定》 , 充分肯定并 或改变 旧制度的动态过程 。 中小学教师培养制度变迁 月《 并要求把发展 师范教 通常是 由中小学教师培养制度 框架( 包括 规则 、 规范 强化已经建立 的师范教育体制 , 和实施等复杂结构 ) 的边际调整所组成 的。改革开放 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事业 的战略措施。 在

我 国 中小 学 教 师 培 养 制 度 的 变 迁
2 . 我 国中小学教 师培养制度的调整与改革 2 0世纪 8 0年代后期到 9 0年代末 ,是我国中小

1978—2008农村教师待遇的政策演变及研究历程

1978—2008农村教师待遇的政策演变及研究历程

1978—2008:农村教师待遇的政策演变及研究历程摘要:农村教师待遇是关系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宏观政策的变化对农村教师待遇问题的研究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总体上看,农村教师待遇经历了从“地位提升”、“制度建立”到“制度完善”三个时期;相应地农村教师待遇研究经历了由“国家政策倡导为主”转向“研究者渐入”,最终进入“研究者关注”阶段。

关键词:农村教师;待遇;演变;历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政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宏观政策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界的研究旨趣,并对农村教师待遇的研究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农村教师待遇的政策演变分析各时期农村教师待遇政策的变化情况,主要可分为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即以提升农村教师地位为主(1978 -1991)、以制度建立为主(1992 - 2000)和以制度完善为主的三个时期( 2001 - 2008),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农村教师待遇研究背景。

(一)以地位提升为主的时期改革开放后,在“拨乱反正”的历史潮流中,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这一时期颁布和出台的教师待遇政策和措施主要体现在对(农村)教师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的肯定。

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提出“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

”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改变了“文革”以来对教师等知识分子不够重视、甚至迫害贬低等现象,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对教师的社会贡献给予了肯定。

1983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第6条规定:“各级党政领导必须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以极大的热情关心教师,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注意改善其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的良好风尚。

我国新时期的农村教师政策评析

我国新时期的农村教师政策评析

我国新时期的农村教师政策评析作者:曹如军叶泽滨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年第07期农村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农村教育,其关键在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由此,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为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党和政府始终十分注重对农村教师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完善工作。

美国政策科学家安德森认为,“政策行动的要求产生于政策环境,并从政策环境传到政策系统”。

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的调适和发展,同样也受制于政策环境的影响。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稳定、合格”取向(即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保证农村教师学历合格)一直是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教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这与当时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学历不合格现象严重、以及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对农村教育投入有限等政策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及至世纪之交,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意味着影响我国农村教师政策制定的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此,适当调整农村教师政策,也就势在必行。

一综观近年来我国推出的各项农村教师政策,其最突出的变化特征在于政策取向的转型,即由先前的“稳定、合格”取向向当前“专业发展、高素质”取向的转型。

具体说来,这一新的发展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提高素质与保障待遇相结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新世纪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即“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小学、初中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任务是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缩小城乡质量差距”。

在1999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教育部确立了“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发展目标。

在对教师队伍提出更高规格要求的同时,继续重视保障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为根治一些贫困地区,因地方财政困难而发生的时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县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权限,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变迁与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变迁与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变迁与特征分析作者:李霞符淼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04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十分注重对农村教师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完善工作,不断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纵观30多年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的变迁具有明显的特征。

一、从历史变迁看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的发展1.第一阶段:政策调整期(1978—1984)。

这一阶段是我国教育秩序恢复和重建阶段,是教育改革的准备阶段。

“文革”后农村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大量民办教师学历不合格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数量跟不上发展需要的问题。

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时农村教育政策的重要议题,国家致力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通过制度恢复与政策的重新调整和变革进行:一是通过大力发展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为全国中小学尤其为农村中小学培养教师。

先后印发了1978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

二是对民办教师实施鼓励性政策,包括增加中小学民办教师补助费,每年在中等师范学校招生中划拨一定指标招收民办教师,让他们经过学习后成为公办教师,或通过其他考核方式转为公办教师。

如1981年10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增加中小学民办教师补助费的办法》,1981年11月教育部作出《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中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处理意见》等;三是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这也包含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

如1978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这些政策都反映出国家对农村教师建设的重视。

2.第二阶段:启动改革期(1985—1992)。

这是我国全面启动教育体制改革阶段,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教育政策的显著特征是“教育改革从体制入手”。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1985年5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走向及改革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走向及改革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走向及改革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经历了多次重要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对儿童的发展和社会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策的历程以及未来的改革趋势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走向。

一、政策的历程1. 1978年至1990年:基础奠定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学前教育受到了重视并得到了发展。

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中。

此阶段主要是奠定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基础,完善了管理体制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2. 1990年至2000年:普及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儿童接受普遍的学前教育。

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设学前教育机构,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供经济支持等。

这些措施使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3. 2000年至2010年:质量提升阶段这一阶段,学前教育政策的重点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政府开始关注学前教育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评估体系、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同时,相关政策也鼓励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增加了家长的选择空间。

4. 2010年至今:多元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趋势是推进学前教育的多元发展。

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扩大了公办学前教育的数量和规模,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增加了学前教育的供给。

同时,政策也开始注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二、改革趋势展望1.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未来学前教育政策将会更加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政府将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建立健全专业培训机制,提供更多的培训资源和机会,以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2. 推动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渐凸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成果公报 - 中国教育科学 ...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成果公报 - 中国教育科学 ...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成果公报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表时间:2012-09-19阅读次数:20作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南京师范大学张乐天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课题批准号:BGA060028)。

课题组主要成员有邵泽斌、魏峰、张胜军、刘孙渊、彭华安、李非、王正惠、任安明、赵翠、孙猛、李平、李遥望。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本课题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政策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

尽管农村教育研究早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心,研究成果堪称丰硕,但从总体上看,对农村教育政策所进行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并不多见。

在此意义上,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独到性与创新性。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政策的系统回顾与反思,可以揭示农村教育政策变迁的轨迹与特点,分析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政策经验与政策问题,为新世纪农村教育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提供资鉴。

本课题研究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点,是紧密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而对农村教育政策的研究,这对充实与丰富我国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对农村教育研究的一种新贡献。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本课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为题,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系统考察农村教育政策对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刻影响,总结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反思政策问题,并为新世纪我国农村教育的继续发展提供政策咨询与建议。

(一)课题系统分析了不同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1.前十七年”农村教育政策的目标、价值取向与特征“前十七年”农村教育政策有其鲜明的特征。

我们可以把政策的特征表述为:革命式、运动式和“两条腿走路”。

所谓革命式,是指教育政策凸显出革命的精神与要求,它要求用革命的方式和革命的办法发展农村教育。

具体体现在: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办农村教育,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办农村教育,将发展农村教育与国家的政权建设联系起来,把发展农村教育视为重要的政治任务。

改革开放40年乡村教师政策的变迁逻辑与未来走向

改革开放40年乡村教师政策的变迁逻辑与未来走向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第31卷,2018年9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Vol.31,Sept.2018改革开放40年乡村教师政策的变迁逻辑与未来走向吕银芳1,李㊀威2,祁占勇2(1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00;2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㊀㊀摘㊀要:㊀乡村教师是推动我国 城乡教育一体化 的主要力量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乡村教师政策经历了巩固与调整时期㊁法制化时期㊁城乡统筹发展时期㊁深化改革时期四个阶段㊂乡村教师政策遵循了以 管理体制调整 为手段的政策形成的动力机制㊁以 政策价值 为导向的政策目标的价值取向㊁以 教师专业化和财政倾斜投入 为抓手的政策实施的过程保障和以 公共管理话语 为主导的政策话语的文化规则的变迁逻辑㊂乡村教师政策的未来走向应体现 统一协调 的动力形成机制㊁ 多元取向 的价值取向㊁ 强化监督与保障 的过程保障以及 民意参与 的政策话语㊂㊀㊀关键词:㊀乡村教师政策;动力机制;价值取向;过程保障;政策话语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2017年国家青年课题 西部乡村教师激励机制优化与政策供给的实证研究 (课题批准号:CHA170262)的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吕银芳,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评价研究㊂李㊀威,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㊂祁占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改革与法律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㊂㊀㊀在我国振兴乡村战略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城乡融合,必须把乡村教育放在乡村振兴的首位,而乡村教育的着力点与关键点在于乡村教师的发展㊂乡村教师是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乃至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㊂一㊁改革开放40年我国乡村教师政策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政策在教师专业化和农村教育改革背景下持续发展,其发展经历了巩固与调整时期㊁法制化时期㊁城乡统筹发展时期㊁深化改革时期这四个阶段㊂1 巩固与调整时期(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1976年,中小学合格教师供给严重不足,而教育规模的非常规扩大催生了一大批农村民办教师,因此,改革开放后,农村教育中有大量不合格的民办教师,1977年民办教师数量达到491万[1],这些民办教师无法从国家财政获得同公办教师相当的工资待遇㊂1978年1月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 加强对民办教师的管理,在选用民办教师时,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本着节约使用农村劳动生产力的精神,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㊂民办教师的任用,要本着任人唯贤㊁德才兼备的原则,经学校㊁大队提名,公社选择推荐,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包括文化考查)批准,发给任用证书㊂ 由此,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对农12村教育中占绝大多数的民办教师进行整顿,将一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辞退,在 尊师重教 的时代氛围中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并逐步提高民办教师的待遇㊂1978年12月12日,教育部㊁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规定民办教师和计划内长期顶编代课教师可与公办教师一样发放年终奖金[2];1980年12月3日,党中央㊁国务院发布‘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3],其中明确规定了民办教师增加补助费的金额,实行工资制,同时发放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的年终奖金㊂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教师的培训也成为重要内容㊂1977年10月,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师范院校要注意招收表现良好的民办教师㊂1983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1983年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 各地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在今年的中师招生计划中安排一定的招生指标,按照定向招生㊁定向分配的原则,从农村,特别是山区㊁边远地区招生,录取分数可适当降低㊂ [4]这一时期在农村推行普及教育的政策,对于教师队伍有了更大数量的要求㊂因而,在民办教师中选取具有教育教学经验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师范院校接受专业的师范教育,成为保障农村教育质量㊁增加合格乡村教师数量的有效手段㊂2 法制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0年)‘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和‘中小学教师职务试用条例“‘教师资格条例“等一系列教师管理规章的相继颁布,标志着乡村教师政策进入法制化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 教师专业化发展 和 民转公问题的解决 两个方面㊂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包括教师资格㊁教师职务㊁教师聘任等方面㊂1986年‘义务教育法“中规定: 小学教师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水平,初级中等学校的教师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上水平㊂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㊂ [5]这实际上是1987年7月国家教委召开的 中等师范学校面向农村培养合格小学教师座谈会 的法律层面的规范,同时也强调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要面向九年制义务教育培养农村初中教师㊂与此同时,1986年国家教委相继印发‘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关于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意见“等规章,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聘用程序㊁职务任用条件㊁学历水平等具体事宜㊂20世纪90年代,随着‘教师法“‘教育法“以及‘教师资格条例“等教师管理法律法规的颁布,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㊁待遇以及专业要求㊁任职要求等得到法律的保证和确认㊂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做出民办教师转公办的决策,这既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民办教师获得同公办教师同等地位待遇的必要保证㊂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的说明指出: 对民办教师,他们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工作,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㊂今后,无论在什么地方,在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上,包括晋升职务㊁推选先进,对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要一视同仁㊂ [6]1996年5月16日,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当前加强 民转公 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各地区尽快制订本地区统筹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 九五 计划,积极争取在落实国家下达的专项指标的同时,从地方增人计划中调剂一定数量的指标用于 民转公 ㊂[7]1997年9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要求在2000年之前全面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同年10月,人事部㊁国家计委㊁国家教委联合发出‘关于下达1997年从合格民办教师中转公办教师专项指标的通知“,要求各地抓紧落实国家下达的专项指标,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在不突破国家下达的本地区当年增人计划和 农转非 计划的前提下,安排一部分配套指标用于 民转公 ,并强调指标要专项专用㊂到1999年底,全国小学专任教师586.05万人,其中民办教师49.66万人,民办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重减少到8.47%;初中专任教师318.75万人,其中民办教师4.15万人,民办教师占初中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下降为1.30%,直至2000年底我国民办教师的消化基本完成㊂[8]3 城乡统筹发展时期(2000 2010年)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关于农村教育发22第31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9月展的文件,逐步强调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确立了分级管理㊁以县为主的乡村教师管理体制,重视乡村教师的增量配置㊁存量调整和质量提升㊂[9]具体来讲,乡村教师规模和质量的调整与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教师的增量配置方面 初任教师优先派往农村㊁特岗教师计划㊁免费师范生政策等㊂2003年开始实施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和 三支一扶计划 ,2006年推动实行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由政府出资招聘高等学校毕业生到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边远贫困的西部 两基 攻坚县内的乡㊁镇㊁村农村学校任教;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三条提出,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㊁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 ;2007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的发布,标志着免费师范生政策正式出台,当年夏季招生开始,一大批志愿从事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大学新生进入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接受免费的教师教育专业训练㊂二是乡村教师的存量调整方面 促进城乡教师和校长轮岗㊁支教㊂200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十五 计划“中提出,建立教师转任交流制度,鼓励和组织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006年修订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鼓励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同年,专门性政策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颁布,指出要建立区域内公办学校之间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和轮岗制度,这是第一次为师资城乡均衡配置而制定专门性政策,提出了 推动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 等六项具体举措㊂三是乡村教师的质量提升方面 开展国培计划和硕师计划㊂ 国培计划 主要针对中西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技能㊁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等进行质量提升培训;2006年,经过两年试行的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从最初的国家扶贫县扩展到省级贫困县,覆盖地域也从中西部地区扩展到东部地区,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㊂4 深化改革时期(2010年至今)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其将 均衡配备师资 作为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指标,并且要逐步建立 城乡一体化 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㊁学校建设㊁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㊂其后,‘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就 均衡配备师资 的途径方式㊁保障机制㊁管理机制㊁责任主体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㊂2015年通过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专门针对乡村教师政策出台的第一个最高层次的指导性文件,各省相继制定了促进乡村教师 下得去㊁留得住㊁教得好 的具体实施办法,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教师政策从缩小城乡差距均衡发展逐步转向特殊支持,乡村教师从幕后走向台前,乡村教师政策进入深化改革时期,并取得显著效果㊂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22个省份的699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县达573个,共补助了7.1万所乡村学校,享受补助教师达104.4万人,中央财政下发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资金为73.7亿元㊂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至今,毕业后进入教师队伍的师范生共计6.2万人,全国28个省份实施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每年培养4.1万名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直接到农村任教;硕师计划每年为农村学校培养约1000名高素质中小学教师; 特岗计划 10多年来已招聘约59万余名特岗教师,到中西部22个省份1000多个县的3万多所农村学校任教,有26.6万人在服务期满后选择留在当地继续任教,留任率达到88%㊂2018年1月20日,‘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并对职称评审㊁编制配置㊁薪酬待遇㊁教师教育等涉及乡村教师的方方面面进行顶层设计㊂这从乡村战略和教师战略的政治高度推动了乡村教师事业的发展,并将其作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举㊂二、我国乡村教师政策的变迁逻辑通常来讲,教育政策分析包括发生学取向的32吕银芳,李㊀威,祁占勇:改革开放40年乡村教师政策的变迁逻辑与未来走向分析模式㊁过程取向的分析模式㊁目的取向的分析模式和政策话语的分析模式四种[10],通过教育政策分析的四种模式可以全面把握和深刻反思我国乡村教师政策的演进逻辑㊂1 以 管理体制调整 为手段的乡村教师政策形成的动力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使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实行了 重工轻农 的 城市中心 路线和义务教育的 离农 政策,政府对城乡义务教育的投资实行了两种不同的标准㊂这种城乡二元投资管理体制的长期存在导致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11],城乡的教师待遇相差甚远,大量乡村教师向城市流动,导致乡村教师严重缺乏㊂为此,国家实行 分级办学 的投资管理体制,调整乡村教师工资体制㊂通过政策的推进,乡村教师的增量可观,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㊂然而农村教育的质量依旧处于较低水平,提升乡村教师的素质与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保障受教育者的权益,还是保障教育基础公平性的必然要求㊂进入21世纪后,为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㊂2001年开始实行 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以县为主 的管理体制㊂此后,我国乡村教师政策的管理权逐渐明晰㊂从教育投入上看,县政府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中央和省的转移支付起辅助作用,仅仅承担了一部分针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㊂在大部分地区,县级财政成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最主要的来源㊂而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进行税制改革以来,税收体制尚未健全,县以下财政并没有独立的税种收入,县财政的收入没有保障,根本无力承担如此沉重的基础教育投入责任㊂[12]由此可知,该阶段国家不仅规定了各级部门在乡村教师发展中的管理责任,而且具体说明了各部门的职责,同时还指出县级部门要切实负起乡村教师发展的责任,并在中央部门的指导下,建立起乡村教师工资制度㊂2 以 政策价值 为导向的乡村教师政策目标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的价值取向由 效率优先 转向 公平优先 ㊂为了调动农村教师的积极性,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国务院出台了针对民办教师的鼓励性政策,包括增加中小学民办教师补助费,每年在中等师范学校招生中划拨一定指标招收民办教师,让他们经过学习成为公办教师,或通过其他考核方式转为公办教师等㊂此外,国家规定 各地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在今年的中师招生计划中安排一定的招生指标,按照定向招生㊁定向分配的原则,从农村,特别是山区㊁边远地区招生,录取分数可适当降低 [4],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体现了 效率优先 的原则㊂通过各项鼓励性政策,乡村教师队伍规模逐渐扩大,农村教育有了基本保障㊂21世纪初,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㊂为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保证教师所教与所学相对应,促进教育公平,逐步推动教师职业专业化,国家推荐高校优秀毕业生加入农村教师队伍,逐步实现教师培养㊁资格认证分离,以及政府通过对教师教育机构认证进行间接管理㊂国家从 追求教师队伍稳定 到 教师资格审定发展 ,再到 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素质 ,一步步用政策拓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轨道㊂在强调教师质量提升的同时,乡村教师政策也更为注重进行全方位㊁宽领域的改革调整,如采取城乡师资交流㊁扩大补充渠道㊁开展培养培训等措施,全面提高师资质量㊂由此,我国乡村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完成从 效率优先 向 公平优先 转变㊂3 以 教师专业化和财政倾斜投入 为抓手的乡村教师政策实施的过程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 缺教师 与 进不来 的双重矛盾㊂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约有200多万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这些教师挤占了农村教师的原有空间,造成了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老化㊁僵化,成了优秀教师 进不来 和不合格教师 出不去 的体制根源和历史根源㊂[13]为使乡村教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国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来促进政策的执行,主要包括 对师资的规范 和 对投入的规范 两个方面㊂一是以提高乡村教师质量为目标的培养机制;二是对乡村教师的经费保障机制㊂4 以 公共管理话语 为主导的乡村教师政策话语的文化规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政策中的话语42第31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9月主要采用的是社会政策话语㊁公共管理政策话语和经济学政策话语㊂社会政策话语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论述教育如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㊂比如, 对民办教师,他们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工作,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㊂今后,无论在什么地方,在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上,包括晋升职务㊁推选先进,对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要一视同仁㊂ 公共管理政策话语主要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论述如何更好地规范教育主体行为㊂比如,要求各地抓紧落实国家下达的专项指标,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在不突破国家下达的本地区当年增人计划和 农转非 计划的前提下,安排一部分配套指标用于 民转公 ,并强调指标要专项专用;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㊁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㊂此外,因为教育发展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故在进行政策分析时还使用了经济学政策话语,特别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移植 均衡 这一经济学概念㊂比如,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提出要加快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均衡配置教师,在教师配备方面向农村倾斜;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县级政府统筹教师的流动和交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校长㊁教师交流轮岗等㊂三、我国乡村教师政策的未来走向新时代背景下,为推进农村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科学性㊁民主性㊁制度性㊁绩效性和程序性,乡村教师政策需要在政策的动力机制㊁价值取向㊁过程保障㊁政策话语权等方面做出优化和改善㊂1 乡村教师政策动力形成机制应强化 统一协调乡村教师政策的设定与落实需要以系统化的体系来保障,需要全方位的统一协调㊂首先,整合各类乡村教师政策,让政策实施形成合力㊂当前教师政策运行的各主体分处在不同地区或者是不同的组织体系中,不同的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缺乏沟通,让教师政策的不同阶段难以高效衔接㊂因此,乡村教师政策亟待统一的管理,可以让各项乡村教师政策整合为一体,对政策执行的各主体进行统一的管理,对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界定,对各主体的行为做出要求,让政策效果落到实处㊂其次,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让教师政策精神高度彰显㊂当前我国实施的多项乡村教师政策,其初衷是为了建设和补充乡村教师队伍,但是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目职责不清晰而出现了 重建设轻管理 的现象㊂以免费师范生项目为例,国家投入大量的资源培养为农村服务的教师,但培养单位的无针对性㊁无差异化培养,与面向农村 这一政策精神偏离,大量的免费师范生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育参与者并没有很高的认同,因而在求职和任职过程中出现抗拒情绪㊂政府组织和单位是乡村教师政策落实的关键点,但由于监督体系的不完善,很大比例的政策参与主体并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担负自己的责任,导致教师政策实施不能完全显现功效㊂因此在乡村教师政策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建立完整的监督体系和问责机制,让各主体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担当㊁义务与付出,让乡村教师政策功效充分体现㊂2 乡村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应呈现 多元取向政策价值取向是一种政策理论㊁政策理想㊁意识形态㊁政策认知㊁政策感情和政策态度的综合体,在乡村教师政策价值取向的构建中应当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政策工具需要多样性㊂政策工具是政府赖以推行政策的手段,也是政府部署和实施政策的实际方法和手段㊂[14]教育政策预期效果达成与否,前提是政策的制定要依据不同地区㊁不同条件进行合理的配置和不断的调整㊂[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实施的乡村教师政策大多是命令性工具,这种命令性工具可以在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达到政策目标,但地方政府拥有的资源㊁各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环境和条件等诸多现实情况均有不同,致使大量命令性政策文本的实施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解决问题,却不能建立乡村教师队伍补充和建设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在未来的政策制定中纳入更多的政策工具,依据不同环境和条件,因地制宜地使用政策工具㊂第二,政策文本需要多样化㊂随着各地区经济等社会事业的差异化发展,东部㊁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在乡村教师52吕银芳,李㊀威,祁占勇:改革开放40年乡村教师政策的变迁逻辑与未来走向队伍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不同㊂因而,实施全国的政策很难适应不同地区乡村教师补充的实际情况㊂以特岗教师政策为例,部分中部地区以及靠近中部的西部地区效果很好,但在边远贫困地区流失率则非常高㊂[16]因此在 中央政策为引领 的前提基础下,需要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权力㊂地方政府可对不同地区的现实状况深入了解,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职能,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和资源,探索适应本地区的乡村教师政策,进而以 中央统一的乡村教师政策 为主干,以 地方适应性政策 为翼,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㊂3 乡村教师政策过程保障应强化 监督与保障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指导和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时代诉求下,要改变政策实施中 重开展㊁轻监督和保障 的情况,需要加大监督和保障力度㊂第一,监管体制缺乏长效机制㊂当前我国的乡村教师政策大多是以 计划 项目 和 工程 为构建思路,支持性政策较多,这些政策形式通常都是规定了时间表㊁年度任务㊁实时进展㊁人员安排㊁资金配置等,这种方式有较强的针对性,但临时性㊁变动性和缺乏预期性等问题依旧明显㊂[13]因此,乡村教师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从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到基层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让农村教育政策落到实处,让乡村教师政策回归本源;第二,建立全面的保障机制㊂从乡村教师政策的文本性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政策具有明显的支援性质,而支援往往是短期的㊁临时的,容易在思想上松懈㊂同时,我国农村教育经费结构和城乡二元化发展也是导致乡村教师政策难以落实的重要因素㊂在21世纪初,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以县作为经费供给点,后期又调整至省乃至中央,2005年制定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教育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㊂但在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的现实背景下,乡村教师的待遇低下㊁晋升困难㊁绩效评估僵化㊁难以落编等诸多难题依旧没有从根源上得以解决,而乡村教师职业发展难以得到保障的同时,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都不健全,导致政策实施难以达到预期实效,因此需要变革思路,针对乡村教师提供更为有利的政策倾向,从而推动乡村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㊂4 乡村教师政策话语应加大 民众参与乡村教师政策的发展进程中,需要充分尊重民意,提高公众在政策制定㊁政策执行和政策执行效果监测等多领域的参与度㊂第一,构建多方人群参与的政策运作体系㊂首先,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为政策体系做出指导,为政策体系的建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托,使政策体系符合教育规律,在此前提下,调用已有资源,进而谋划全局;其次,需要农村学校的教师和校长作为政策体系的 素材库 ,充分了解在办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亟待改革的紧迫性要务,保障政策体系的最终落实具有时效性;再次,农村群众是乡村教师政策体系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参与成分,政策体系的运作成效关乎子女的教育质量,关乎其切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要参考和听取农村家长的意见㊂第二,政策体系需要完备的改进机制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以 多方参与体系 为依据,结合时代需求做出政策规划,在政策运行过程中时刻监测发展实况,以问题导向为依据,对政策进行实时性的调整,且在政策变革的过程中应当以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为前提,理论结合实际,做出调整㊂第三,制定多种民众参与的保障体系㊂民众参与需要有法律法规的制度性保障,使得参与行为法合并且受法律保护㊂此外还需明确界定参与群体的权利和义务,细化参与群体在政策体系构建过程中对调研数据的知情权㊁收集研究资料的权利㊁与主管部门沟通协商的权利㊁表达代表各自群体意见并受到保护的权利,严格限定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利,使民众权利得以保障的同时,推动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制度改革,最终以政策体系推动农村教育质量和规模的双优化㊂第四,建立民众意见反馈机制,只有及时有效地对政策实施的情况有准确的了解和掌握,才能不断完善和修复政策文本,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同时也能促进政府与学校㊁政府与社会㊁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提升政府的公信力㊂参考文献:[1]㊀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62第31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9月。

乡村教师政策40年回顾与展望

乡村教师政策40年回顾与展望

乡村教师政策40年回顾与展望作者:田晓琴王媛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04期[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乡村教师政策的演进脉络分为重建与恢复、进一步发展、稳步提升和深化发展四个不同的阶段,展现出参与主体多元化、生活待遇不断提升、整体质量不断提高的特点。

但在落实各项乡村教师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乡村教师生活保障的责任主体薄弱、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低、乡村教师专业化建设有待完善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中央政府及各省政府作为责任主体为乡村教师提供切实的保障,并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全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师政策;教师发展;乡村教育一、乡村教师政策的演进脉络1.重建与恢复阶段(1978—1999年)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整个乡村教师群体的待遇极差,地位极低,教师数量也极其缺乏。

1978年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教育领域的思想也开始得到解放,我国的教师政策开始重新恢复与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当时乡村教师数量少、待遇差、地位低、民办教师比例大的现实情况,乡村教师的政策主要突出了以下内容。

一是提高对民办教师的补助,将一部分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其后逐步发展到不再区分“民办”及“公办”;二是大力提倡城市教师及高校师范毕业生到乡村任教并给予适当的津贴,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促进乡村教师的合理流动;三是提出对教师要进行考核与培训,只有符合要求的人才可以做教师,进一步规范乡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政策,使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都有所提高或改善。

2.进一步发展阶段(2000—2005年)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乡村教师政策得到进一步发展。

新世纪的乡村教师政策突出了以下方面。

一是解决拖欠乡村教师工资的问题,确保乡村教师的工资可以按时发放到位;二是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进一步规范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三是要求限期清退乡村代课教师,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等,以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问题研究作者:张伟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2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改革从农村开始。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向前发展。

农民作为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素质的高低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农村地区风俗习惯以及各地经济条件等原因,农村人才不足,农民的文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而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农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教育现代化是提高广大农民整体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的成就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教育不断寻求新的转型,与经济相结合,并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使教育脱胎换骨。

中国农村的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主要体现在:1.教育观念的转变。

自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中国农村的教育都是以政治为纲。

改革开放之后,教育观念逐渐转向比较适应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教育观念上来,科教兴国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注重服务农业现代化、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价值导向[1],共同推进国家现代化整体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具体目标的实现。

2.教育体制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农村的教育体制比较单一,也很封闭。

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经济的变革也带动了教育体制的变革,逐渐形成了多元化、开放的教育体制,多类型、多层次、多性质的教育体制已经建立起来。

另外,国家也更加注重农村教育发展体制机制的健全,把良好的体制机制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支撑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和健全发展所需要的必备条件,健全相关的保障机制,力求实现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3.教育投入渠道更加多样化。

过去,农村教育是单一的国家包干,经费投入少,教育设备和设施相对不足,更无法与城市教育相媲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的演进与改革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的演进与改革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的演进与改革路径①王红蕾,吕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经历了三次主要变革:第一次是以民办教师为中心的政策建构,第二次建构是“民转公”教师和师范生毕业分配制度为中心的政策建构,第三次是以城乡统一统筹,向农村倾斜为政策方向和目标的政策建构。

从近几年的实际效果分析,此次建构并未改变农村教师补充困难,队伍流失严重的问题。

农村教师政策下一步调整应坚持城市农村分别建构的政策取向,以农村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为依据,从补充、待遇、职称、编制、培训方面着手建构适宜于农村实际和需求的教师政策体系。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教师政策;公开招考;改革路径中图分类号:G4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7)05-0081-07一、改革开放初期以民办教师为中心的农村教师政策建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批学校建立,各类院校培养的合格师资无法满足急速增长的教师需求。

在这种状况下,为满足新建学校的教师需求,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出现了两类具有独特历史意义的教师群体,即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

[1]民办教师的不同时期其内涵并不确定。

民办教师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受聘于国家或集体举办的普通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是享受国家补助,由学校所在集体支付工资或劳动报酬;三是持有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发放的“民办教师任用证”;四是在身份上属于农民。

[2]代课教师则是学校聘请的临时性教学人员。

从“文革”期间到20世纪90年代初,民办教师构成我国农村教师的绝对主体,代课教师数量较少。

随着民办教师转正、师范院校定向招生、辞退及自然减员,至2000年,民办教师作为一个历史称谓基本退出教育政策调整的范围。

(一)改革开放初期以民办教师为中心的农村教师政策建构的基本目标改革开放初期的民办教师大多数是在“文革”期间补充的。

“文革”期间教师管理本身较为混乱。

期间选择教师的标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政治标准,而非专业或文化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培养政策变迁及特征_马永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培养政策变迁及特征_马永全

2016年3月第18卷/第2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Mar.2016Vol.18No.2收稿日期:2015-10-09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建设项目“中国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重建研究”(2012CXQT05)作者简介:马永全(1980—),男,新疆伊宁人,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培养政策变迁及特征马永全(1.伊犁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摘 要:农村教师培养政策是关系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多不足,影响和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教师培养不断受到重视,农村教师培养政策在价值取向、培养模式、培养经费、培养管理、培养层次、师资配置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转向,表现出了新的特征。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师培养;政策变迁;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6)02-0094-05DOI:10.13763/j.cnki.jhebnu.ese.2016.02.015 教师培养政策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时期国家以法律形式颁布的有关教师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培养政策的好坏成败对国家的教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建国以来,教育部等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培养在不同时期做了明确规定。

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影响,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教师资源短缺且质量不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环境虽然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1978-2008)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1978-2008)

作者: 马桂萍;丁明强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出版物刊名: 绥化学院学报
摘要: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教育政策演进脉络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2](P1173)。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演进呈现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5年,农村基础教育恢复与重建。

与改革同行,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也随之发生着悄然变化。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关于科学和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就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学生来源于。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变迁、特征与改进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变迁、特征与改进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变迁、特征与改进策略
王青春
【期刊名称】《西部素质教育》
【年(卷),期】2024(10)7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变迁,然后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变迁的特征,最后提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改进策略。

【总页数】5页(P144-148)
【作者】王青春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变迁的特征、问题及其改进思路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变迁的特征与审视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的变迁历程、基本特征及展望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培养政策变迁及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3月第18卷/第2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Mar.2016Vol.18No.2收稿日期:2015-10-09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建设项目“中国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重建研究”(2012CXQT05)作者简介:马永全(1980—),男,新疆伊宁人,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培养政策变迁及特征马永全(1.伊犁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摘 要:农村教师培养政策是关系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多不足,影响和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教师培养不断受到重视,农村教师培养政策在价值取向、培养模式、培养经费、培养管理、培养层次、师资配置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转向,表现出了新的特征。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师培养;政策变迁;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6)02-0094-05DOI:10.13763/j.cnki.jhebnu.ese.2016.02.015 教师培养政策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时期国家以法律形式颁布的有关教师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培养政策的好坏成败对国家的教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建国以来,教育部等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培养在不同时期做了明确规定。

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影响,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教师资源短缺且质量不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环境虽然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当前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三农”政策的推出,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村教师数量和质量的政策,极大地缓解了农村教师数量缺乏、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农村教师培养也随着政策变迁表现出明显的改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培养政策变迁历程(一)农村教师培养政策恢复和补偿阶段(1978-1984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借鉴苏联教育模式,基本建立起了一套从小学到高中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1952年教育部颁发试行《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初等教育和幼儿教育师资;同时教育部发出《关于大量短期培养初等及中等教师师资的决定》,提出为适应大量和急迫的需要,培养师资的工作应以短期训练为重点。

这一时期[2](P121),农村首次有了专门的接受教育的场所,教育开始步入正轨。

然而1958年的“大跃进”盲目赶超和“文革时期”对教育的破坏,摆在农村教育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及大量不合格民办教师的问题。

邓小平在1977年主持工作后,大力提倡尊师重教、办好师范教育;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增加中小学民办教师补助费的办法》的通知。

1983年教育部《关于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为解决农村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缺乏教师的问题,各地可……安排一定的指标,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原则,从农村、边远地区招生。

”[3](P663)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提高农村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为鼓励师范生到老、少、边、穷地区任教,要适当增加生活补贴;民办教师考核合格的转为公办教师。

高师院校要根据农村学校教育的需求来设置课程、专业、教学方法和内容,增强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适应性[4](P17)。

农村教师培养逐渐得到恢复和补偿。

(二)农村教师培养政策法制化阶段(1985-1995年)这一阶段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也是我国各项事业包括教育事业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阶段,这一时期政策的颁布,对于今后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农村教师的地位、工资、福利以及教师培养、培训、教师资格等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使各项教育活动有了法律依据与制度保障。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

1986年3月,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提出坚持定向招生、提前录取,照顾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则[3](P665);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提出师范教育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工作母机”;1993年,原国家教委进一步明确师范专科学校必须坚持为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合格师资服务的办学方向[3](P712);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1995年12月《教师资格条例》的颁布,确定了教师的专业人员地位,从法律上规定了教师的地位、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培养、培训教师[5](P516)。

(三)农村教师培养政策改革阶段(1996-2004年)这一时期我国综合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不断增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也在十六大以后向农村转移,农村教育受到关注。

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解决农村偏远贫困地区师资短缺问题以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成为这一时期主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这一阶段也是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探索改革的阶段。

1999年1月,国务院转批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注素质教育和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短缺问题。

要求进一步完善师范生的定期服务制度,对高校毕业生(包括非师范类)到边远贫困地区任教,采取定期轮换制度,并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倾斜政策;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强农村与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教师到经济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任教。

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也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提高教师队伍建设[6](P35);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农村地区教师工资保障体系;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强调农村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出教师队伍;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限期清退农村中小学代课人员。

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继续组织实施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志愿者计划;2004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

(四)农村教师培养政策跨越式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十一五”时期是农村教育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深化农村教师人事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推行城市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制度。

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逐步建立,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成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

这一时期,国家通过城镇中学与农村中学“结对子”、交流任教、东部支援西部、实施特岗计划、师范生顶岗实习、免费师范生等政策,大大提高了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质量,缓解了农村教师不足的问题;为农村地区培养了一支留得住、扎根农村的优秀教师队伍。

2006年5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全会精·59·神,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及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006年至2008年,共招特岗教师5.9万多人,覆盖400多个县、6 000多所农村小学。

特岗计划有力地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促进农村学校面貌的变化,受到各地普遍欢迎[6](P1212)。

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从2007年秋季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六所部属学校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免费师范就业方向主要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到城镇工作的必须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2年。

国家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提出要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思想政治和能力素质,计划到2020年要对全体农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计划也提出了一些保障措施,如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教师培训时间等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年)二、我国农村教师培养政策变迁特征分析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教师培养政策在价值取向、培养模式、培养经费、培养层次、政策方式、师资分配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一)价值取向:农村教师培养政策由关注教师数量转向关注质量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刚刚经历文革创伤的中国社会各项事业都急需恢复和发展,在教育方面,重建高等教育、建立为高考做准备的中小学校成为了重点,基础教育人才和资金集中到了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