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兴县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网上模拟测试试卷

合集下载

2022-2023年高三模拟考试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年高三模拟考试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年高三模拟考试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在旧宿主幻灭时,病毒为了进一步繁衍而寻找新宿主,并在新宿主物种内部传播开来,这就是传染。

就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海洋民族从一个小岛来到另一个小岛,为的只是生存和繁衍。

病毒并不在意宿主的悲欢喜乐,就像人类也并不是那么在意其他物种的灭绝,在食用其他生物的时候并不报以同情心。

病毒从一种物种到另一种物种,近乎于人类在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洲际迁徙甚至星际之间的迁移,因为一个新物种对病毒来说几乎等同于一个新世界,那里的温度、细菌环境、免疫系统、基因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

可以说,物种间的传播对病毒来说也是惊险的一跃。

寄居在蝙蝠身上的病毒并不容易直接传染给人类。

首先,蝙蝠与人类的差异比较大,在它身上繁衍的病毒并不一定能直接在人身上存活,就如在一台电脑上的软件,换一套差异极大的系统就安装不上。

其次,蝙蝠体温高,病毒适应这个环境,突变比较小。

最后,病毒没有智能,它并不会故意往适应人的方向去突变。

这个时候就需要基因差异介于蝙蝠和人的中间物种,过渡一下。

中间物种与原宿主环境差异小,病毒由此突变适应的可能就增加了,病毒很容易的适应下来,并提高突变的速度。

当这个中间宿主接近人类的时候,或者将要失去这个中间宿主环境的时候,就可以来个惊险一跳,成为人类身上的病毒,一旦成功适应人类的基因环境,就可以在人类物种世界如履平地。

事实上,只要物种的基因多样性足够多,任何病毒都很难将整个人类物种都灭绝,病毒实际上会选择最健康的人类肌体慢慢形成稳定的共存状态,而当所有物种的基因都足够多样,病毒便可能与生物生命和平共存。

在病毒的历史上,两次成功的迁徙,已经是史诗般的惊险一幕,病毒在物种间的传播往往是被迫的,如被粪便排出,或者一个宿主物种被另一个宿主捕食。

这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结果。

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迁移其实也大多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结果,因为那时候还不具备大规模改造环境的能力。

2023届湖南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含解析)

2023届湖南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含解析)

2023届湖南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含解析)语言文字运用Ⅰ湖南省常德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被驱动着深入生活无疑是一种被动行为,而创作本身却是一种自觉的精神需求,二者本就____________。

如果被指定的生活地点恰恰是你向往已久的,那么你可以说是幸运的,主客体会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然而大多时候,你置身的环境却不是你渴望去的地方,你与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生活一段时间,也许会让本来就浮躁的心变得更为浮躁,全然失去了创作。

这样的深入生活无疑是失败的。

我很惋惜的是我们有那么多曾经历过苦难的作家,他们那些曾经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对苦难的理解是那么出于私人的目的,那种完完全全的带着受害者强烈报复心理的______的哭喊,我对这种肤浅地倾诉苦难的方式向来心怀警惕。

因为这是一种迫不及待要得到补偿的哭诉,它缺乏公正与平和的心态,狭隘地理解了属于人类意义上的苦难。

所以,一旦他们摆脱了他们视为罪孽的苦难后,他们有可能比谁都更唯利是图,比谁都更平庸,比谁都更没有灵魂。

18. 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成语。

19. 文中向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0. 文中向波浪线的句子也可以改为:“一旦他们摆脱了他们视为罪孽的苦难后,他们会更唯利是图、平庸、没有灵魂。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呢?湖南省邵阳市2023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唐古拉山的一泓清泉发端,穿巴山蜀水,越云贵高原,过荆楚大地,入江南水乡。

全长6300公里的长江承西启东,接南济北,通江达海,干流流经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滚滚长江水,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雕琢并塑造了祖国各地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和神州大地丰富独特的自然环境。

这里,有名城—位于重庆奉节城东的白帝城,因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托孤而___①___。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介载体逐渐打破彼此间的对立竞争关系,实现扬优互补、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和传播体系,预示着融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

跨文化传播是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

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

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

要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

研究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受途径和认知要素,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

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

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

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

但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信息技术、传播环境、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信条。

跨文化传播既不能“自说自话”,只传播政治性、严肃性内容,也不能过分依赖经典的传统文化符号。

一方面,要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打破受众认知要素障碍。

共通性是传受双方进行传播行为的前提,所以在内容选取上注重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浓缩到一个个具体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让“浮动的符号”在进入不同语境后,也可以实现落地,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

湖南省长沙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三)语文(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庙底沟文化中,“花”是一个很特殊的意象。

花瓣纹是庙底沟彩陶上的典型纹饰。

古汉语里“花”“华”同音,“华”的本义为“花”,金文中的“华”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样子,有学者指出,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或许就是华夏之“华”的由来。

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提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瓣花朵”格局,这一格局即形成于庙底沟时代,作为庙底沟文化中心区域的豫晋陕交界一带,就是“花心”。

庙底沟彩陶注重颜色和纹饰的对比、图案的对称和均衡,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彩陶是在坯体上先绘再烧,颜料需要耐高温,因此选材较少,一般只有黑、红、褐(黄)、白几种。

纹饰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通过连续、反复、对称、共用等构图方式,组合成多种母题纹样。

其中两种最为常见,一是以圆点、弧线三角形为元素组合成的花卉纹,也被称为“旋纹”,二是花瓣纹。

此外还有象生万物的鸟纹、鱼纹、蛙纹、人面纹以及抽象的平行线、网格等。

彩陶纹饰流畅的线条和出露的笔锋,说明彩绘用的是类似“毛笔”的工具。

有的纹饰是以图案间的留白来体现的,即“阴纹”或“地纹”,从阴与阳的角度审视,纹饰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绘画“计白当黑”的理念,当时已有体现。

写实与抽象的意向表达、阴纹与阳纹的相互衬托、平视与俯瞰的视觉效果,体现出先民成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情趣。

(摘编自周飞亚《庙底沟彩陶的“浪漫旅程”》)材料二中国史前时代,最重大的文化事件之一是彩陶文化的产生。

精品解析:湖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模

精品解析:湖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模
总之,审美给予人以充分的选择自由,使人性的残缺变成人性的完整,断片的人通过审美的中介走向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的审美对人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人所需要的一种生存形式。
(摘编自童庆炳《谈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
要推行审美教育,需要创造何种条件?
我以为,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必要条件。因为审美本身是一种超功利性的活动。
爷的爷刚刚来到沙白村时,那里还是一片狼牙刺滩,一家人起早贪黑硬是挖那一年,房子着了大火,把什么都烧成了灰,十八亩地就卖给了村里的马家,太爷还从此给人家吆马车。
太爷在用步子丈量着十八亩地,村子里正叮叮咣咣地敲锣鼓。锣鼓敲到谁家,谁家就拿一条红被面来挂彩。太爷说:土地改革了呀!
但儒家重在政治哲学与伦理哲学,即使对于审美的文学艺术,也总要拉扯到“为君”“为父”上去,使之成为“教训文学”或“教训艺术”,弄得毫无美感可言。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文学艺术中的审美愉悦被忽视,而正是这种审美愉悦,才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艺术的无用之用。
美,是要慢慢欣赏,细细感悟的。朱光潜《谈美》一书最后一篇的题目是:“慢慢走,欣赏啊!”这是引用景物优美的阿尔卑斯山谷中公路标语牌上的话。作者说:“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生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宗白华的美学著作索性就叫作《美学散步》,书前有一篇《小言》,专说散步对美学研究的意义:“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这话当然是针对审美感受而言的,但从书本里走出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道理,却是实在的。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

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

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

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

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

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

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

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

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

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去利、非利以存仁义,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要“去利取义”。

2024年湖南省郴州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模拟监测语文试题

2024年湖南省郴州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模拟监测语文试题

2024年湖南省郴州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模拟监测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蕴.藏(yùn)吝.惜(lìn)俨.然(yǎn)锲.而不舍(qiè)B.石扉.(fēi)粗糙.(zào)鞭挞.(dá)残羹冷炙.(zhì)C.捍.卫(hàn)纶.巾(guān)遐.想(xiá)蓊.蓊郁郁(wěng)D.跬.步(kuǐ)执拗.(niù)谛.听(dì)少不更.事(gēng)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肩胛譬如崛起惊慌失措B.征兆黔首肿胀沧海桑田C.报酬诡辨厮杀一愁莫展D.风姿建树汲取出类拔萃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翻开诗文卷著,处处看得雨景,听得雨声,品得雨味,赏得雨情。

“___________”,勾勒了雨的零落稀疏;“___________”描绘了雨的温柔润泽;“___________”,描写了雨的绵密繁多;“___________”,表现了雨的欢快活泼;“___________”,传达了雨的猛烈急切……雨,不就是一首首纯情的诗吗?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①天街小雨润如酥①白雨跳珠乱入船①两三点雨山前①夜阑卧听风吹雨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识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不仅具有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还能有效进行农耕生产。

2016年,它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A.二十四节气不仅具有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还能有效指导农耕生产。

B.不仅二十四节气能有效进行农耕生产,还具有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C.二十四节气不仅能有效指导农耕生产,还具有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模拟测试三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6393

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模拟测试三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6393

岳阳市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

“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

《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

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唐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

《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2022-2023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2-2023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2-2023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

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

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

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

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

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

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

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

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

“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会想到过去经验。

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

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

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

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

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会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

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

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

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

2023年高三语文新高考3月模拟预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三语文新高考3月模拟预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三语文新高考3月模拟预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

《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

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

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

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

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

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

2024届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4届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4届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

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

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

“嘉靖甲午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十)之八九。

”正是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法的推广。

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

《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就是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仅有二三十人。

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的安全高效。

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

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

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

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

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猢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

”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

11世纪中国就有接种人痘获得成功的例子,17世纪逐渐普及。

早期人痘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

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四县联考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四县联考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3月高三调研考试试卷语文(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在普遍崇尚速度的读图时代,一般读者缺少文字阅读耐心,作家如果要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文学的审美价值,则有赖于他们在创作中对读者心理作出精确的预测。

麦家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症候了然于心,“猎奇”“消遣”“打发无聊”,在他看来,是多数读者进入阅读的真实动机。

于是,他决定降低进入文学阅读的门槛,而其核心策略是加强文本的游戏功能。

无论是间谍题材小说,还是破译题材小说,故事性、趣味性和娱乐性都是麦家文本的显著特征。

然而,凭借题材优势捕捉受众猎奇之心,可能并非麦家写作的初衷,因为麦家秘密叙事的核心部分,或者说能维持受众阅读热情的因素,并不仅仅表现为这些表层的要素,而更多是文本中潜藏的游戏性或娱乐性。

比如,间谍的伪装生存,破译家借助数字的演绎,决胜于千里之外,等等。

而这些,正是读者关注的核心。

就小说的游戏性,昆德拉曾敏锐地指出,伟大的欧洲小说都是从娱乐起家的。

但麦家显然意识到,这种游戏性叙事对很多作家,很可能并不是拯救小说的良方,而恰好是审美堕落的陷阱。

换句话说,为游戏而游戏,很可能就是媚俗,是真正美学的灾难,而非文学或艺术意义上的娱乐。

昆德拉又发现,“那些了不起的娱乐主题,都非常严肃——想想塞万提斯”,所以他把毕生的写作目标定位在统一“问题的极端严肃”与“形式的极端轻薄”。

麦家小说的娱乐性正是与“问题的极端严肃”紧密联系的,人类生存的悲剧性,及其可能性等等,这些严肃的主题意蕴莫不以“余味”的形式萦绕在读者心中。

纯文学之所以自90年代以来不断被边缘化,麦家认为:“读者越来越不爱看小说,责任该由我们作家来承担。

真实感的缺失是我们的小说失去读者的头号毛病。

”我们发现,由于小说家被赋予的虚构权利被毫无节制地放大,充斥当今文学期刊的,很多是如麦家所言的“没有教养”而缺乏真实感的小说,而小说的真实感是其征服读者的基本要件。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

高考模拟试题三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好玩。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亲密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

明代李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的话。

然而,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视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而以一般理论文章的思维去写诗,其结果就会像宋代道学家以与受他们影响的某些诗歌一样,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则,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反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所谓“趣”,是针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说的,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其实并非否定“理”,而是强调仅仅有“理”不能算诗,诗还必需有“趣”。

宋代多数诗人,包括一些道学家写的诗,也是留意到了诗歌中的“理”是应当有“趣”的。

比如北宋的程颢曾赞扬石曼卿的两句诗“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是“形容的浩然之气”的状况的。

诗歌的“理趣”虽然主要表现在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但是也并不仅仅在此。

有“理趣”的诗歌也不完全排斥“以理语入诗”。

诗歌并不是肯定地不能写“理语”,问题要看这种“理语”在全诗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

假如它是和全诗的艺术形象和谐统一,而且也是它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的话,则这种“理语”不仅可以“入诗”,往往还是特别必要、不行缺少的。

留意“理趣”虽是宋诗的重要特点,但它的渊源却是很早的。

袁枚《随园诗话》说:“或云:‘诗无理语。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札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

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掐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姆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而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札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

孔子言“都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

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

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从《诗经》已有的属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治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

宝兄宝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中国思想界最占势力的是道家与儒家。

道家思想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极端的自然主义,一是极端的个人主义。

惟其偏重自然主义,所以蔑视制度文为。

一切都应任其自然,无为而治。

惟其侧重个人主义,所以蔑视社会。

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实并非有所作为,不过人人各安其所,把文化与生活需要降到极低限度,互不侵犯,“共存共荣”而已。

儒家虽不倡个人主义,而论道德,说仁义,却全从个人本位出发。

季康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己立立人,已达达人;达固可兼善天下,穷仍可独善其身。

儒家所提倡的美德大半含有社会性,但是他们所着重的却不在它的社会性而在它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

西方思想界最占势力的是希腊人所传下来的哲学系统和从希伯来所吸收过来的基督教。

哲学支流虽多,最显著的是柏拉图和黑格尔,他们都以为国家高于一切,个人幸福应以社会幸福为本。

卢梭本是菲薄社会者,也说民约既成,个人意志即须受制于公众意志。

近代西方人所提倡的自由似稍替个人主义助声势,但是他们的理想的自由,如穆勒所标榜的,是“最多数人的最大量的幸福”,仍不脱社会本位的看法。

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中西文化思想的两种不同的类型,中国人侧重个人本位,所以道德的观念特别浓厚,政治法律思想多从伦理思想出发。

西方人侧重社会本位,所以法的观念特别浓厚,伦理思想常为政治法律思想所左右。

中国人的伦理观是“离心的”,由内而外的;西方人的伦理观是“向心的”,由外而内的。

依中国传统的看法,在一个坏的社会中,如果有少数个人敦品励行,标出一个好榜样,使多数人逐渐受感化,造成一个新风气,然后那个社会自然会变好。

依一部分西方学者的看法,社会自身本其固有的力量逐渐转变,它所潜藏的弱点就是它向另一方向转变的萌芽。

比如封建社会到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近代国家社会;农业社会到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工业社会;私产社会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企业公营社会。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免费下载(完整版)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免费下载(完整版)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免费下载(完整版)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免费下载(完整版)在高三的时候,经常要参加模拟考试,那么有哪些好的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免费下载,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文学在从古典向现代发生转型变化之际,就在创作中显示了自身的特色。

近代发生的文学变革,虽然以"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相标榜,但其创作带有很深的传统文学印记。

五四文学革命,结束了这种新旧杂糅的状态,但新文学最初的创作尝试,仍免不了要经历一个“小脚放大”的蜕变过程。

这期间,所谓中国特色在创作中的最初表现,是从中国文学的母体中带出来的鲜明胎记。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中国文学受外来影响渐多,取法于外渐成一时风气,但新文学并未就此泯灭中国特色。

只要祛除阐释的遮蔽,就不难看出,在这些新式的外衣下,各体文学创作,仍然具有中国文学的特质。

以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例,笔者曾把鲁迅的小说分为以下几类:承袭古人“发愤”著书的传统,如“忧愤深广”的《狂人日记》;以古仁人之心,关切民痰,悲天惘人,而以写实笔法出之的《祝福》等;直接继承清代讽刺小说的传统,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冷嘲热讽”的《孔乙己》和《阿Q正传》等;受“诗骚传统"和古代散文影响,如"诗化""散文化"的《故乡》和《伤逝》等;化用笔记文体,而以"油滑”之笔出之的《故事新编》等。

这些都留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传统印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因为有“革命文学”的提倡和左翼作家的实践,成长期的现代中国文学,在接受传统浸润的同时,又自觉地开发民间资源,汲取民间滋养,逐渐在民族化、民间化的方向上,凝聚自身特色。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

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

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

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

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

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

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

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

张家界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模拟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家文化是一种植根于世代传承的家庭家族文化土壤、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家风、家礼、家德、家学和家史文化等,钱氏世家文化也是这些家文化元素的统一体。

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其中三篇家训是其典型代表。

一是该家族始祖吴越王钱缪的《武肃王八训》(以下简称《八训》),这是该家族最早的家训。

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教训,告诫子孙睦亲齐家,仁和处世,尊祖敬宗,恪守家风。

二是《武肃王遗训》(以下简称《遗训》),该家训是钱缪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

钱缪在介绍自己从军理政50余年经历后,告诫子孙体国恒民,"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待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

《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之中。

三是广德钱氏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

它在继承家训的基础上,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是留给钱氏家族子孙的重要精神遗产,成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

从钱武肃王的家训中,可见其家德文化优良。

《八训》列举了江西钟氏养子不训、亡败其家,河中王氏、幽州刘氏兄弟自相鱼肉、构讼破家、子孙皆绝等家族的沉痛教训,告诫子孙“兄弟如手足”“兄弟相同上下和睦”。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钱穆先生曾经说:“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

故为可贵。

读《论语》者不可不知。

”(《论语新解》)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孔子的学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

但《论语》的主旨,不仅是关于个人的完善,更是关于文明的完善。

人的完善为的是文明的完善。

孔子要学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分在于,“君子儒”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完善,更有对人类的责任。

庄子曾提出“内圣外王”四个字,后来被人们用来概括儒家学派的特色。

但是我们要注意,“内圣”和“外王”其实并不能分开讲。

在儒家那里,“内圣”是“外王”的准备,“外王”是“内圣”的目标。

虽然孔子自己当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但是孔子的思考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在读《论语》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而更多的是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

当然了,我们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说读了《论语》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

《论语》主要给我们指出了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方向。

《论语》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第一书。

有一位江户时代的日本哲学家甚至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

在前现代的中国,《论语》更是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要读的书。

它不仅影响了读书人的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

当然,到了近现代,孔子和《论语》的命运并不太好,经常被人当作替罪羊。

在最近一百多年时间里,《论语》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忽视。

但是不管怎么说,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读《论语》和孔子,实际上也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

湖南省名校2024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名校2024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名校2024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川忠县(现属重庆市)出土的手提鲜鱼等食材的陶俑,成都出土的表现案上持刀操作的陶俑,都是笑盈盈的。

四川还出土过大量的说唱陶俑,动作夸张生动,表情兴高采烈,其快乐原因,大概也不乏庖厨经营的快乐和宴饮享受。

出土的宴饮图像往往有乐舞场面形成的欢娱环境,人物形象从容曼妙,烘托出柔和安逸的气氛。

蓝勇在《中国川菜史》写道:“汉代画像砖石中,以巴蜀地区的画像砖石尤为世俗化,其中特别是以宴乐烹饪题材偏多为特色……”他还认为“巴蜀社会中对饮食的关注度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晋代《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说“蜀之为国”,其地“尚滋味”“好辛香”。

蓝勇对所谓“尚滋味”的理解,就是对较高层次消费生活的追求、对较高等级饮食质量的享用、对较高水准烹饪艺术的欣赏。

这种“滋味”的品尝,是美好的生活体验,也是人幸福指数的表现。

说到“好辛香”,自然离不开对川菜史上“蜀椒”的追溯。

唐代《艺文类聚》卷八九引《范子计然》(相传成书于春秋时期)说:“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

”西汉扬雄《蜀都赋》“木艾椒篱”,西晋左思《蜀都赋》“或蕃丹椒”,北魏的《齐民要术·种椒》关于“蜀椒”的文字,说明蜀人对“辛香”的偏爱。

而这种偏爱,就是通过被今天称作花椒的“蜀椒、巴椒、川椒”等调味品的厨艺应用实现的。

后来,辣椒传入中国,对传统川菜形成了显著的影响。

《中国川菜史》考察诸多方志资料和民俗文化信息,注意到贵州及其相邻地区“清初开始食用辣椒”,“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永兴县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网上模拟测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泸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今有“嫦娥”奔月、太空行走,人类对太空由最初的传说、幻想,延展到如今“”地考察研究。

而要真正飞向太空,去星际旅行,就需要载人航天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

第一代环控生保技术,就是我国载人航天过程中正在使用的“携带供给型”。

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的问题。

日前国际空间站和未来的中国空间站使用的也是这一技术。

第三代属于生物再生技术,主要针对星际长期驻留,在空间站运行期间也会尝试,比如中国航天员未来在空间站很可能吃到自己种的新鲜蔬菜。

()。

这是首次由我国主导、多国参与的“人与环境”大型国际试验,在试验规模、参试人数、持续时间和技术要求上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对志愿者来说,180天的密闭试验意味着外面的世界,却又远在天边。

舱内的物质闭合度非常高,氧气达到100%,水达到99%,食物达到7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生活所需都得依靠他们所种植的植物和设备来。

试验期间,志愿者在密闭舱内克服各种困难,与舱外科研人员协同配合,地完成各项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第二代采用物理化学再生,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B . 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即使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C . 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但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D . 第二代采用物理化学再生,即使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对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的前瞻性探究就是“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B . “绿航星际”试验需要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这就是核心任务C . 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构成了“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D . “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就是对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进行前瞻性探究(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脚踏实地近在咫尺自给自足日复一日B . 实事求是近在咫尺自力更生日复一日C . 脚踏实地触手可及自力更生长年累月D . 实事求是触手可及自给自足长年累月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一下·湖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邹怡《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

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丝绸之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

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

作者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

全书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固然采用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在一些路段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

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

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自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

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

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

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间人员、物质和思想的交流之路。

各种人类文明曾在这里竞演。

欧亚大陆上,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和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

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

他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古代学者聚集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

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

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

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彼得•弗兰科潘为了避开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写出了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B . 彼得•弗兰科潘紧扣“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的东方丝绸之路,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

C . 彼得•弗兰科潘精心编排了25章,如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等,这些章节的编排采用修辞手法,且暗示丝绸之路上并不只是丝绸。

D . 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就会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丝绸之路是指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绘制的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

B .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等文化在丝路上的交流之路。

C . 丝绸之路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诸种文明展示其魅力的舞台,也是在你争我夺的硝烟散去之后诸种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路径。

D .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的诞生地,是世界主要宗教传播壮大的渠道,是古代学者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的聚集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彼得•弗兰科潘用一部辉煌巨著把世界重新解读,聚焦于东西方交汇的区域,详述“东方”是如何深刻影响“西方”的。

B . 尽管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但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等物产始终是东西方交流的主要对象。

C . 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如今我国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可谓应运而生。

D . 丝绸之路上希腊、罗马等古国文明和游牧文明曾在此相遇竞演,如今这条路上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有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3. (9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1993年春节前夕,像往年一样,王选闭门搞设计。

年后,他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回来,王选把设计给他看。

“王老师,你设计的这些都没有用。

”学生看过后对导师说,“IBM的PC机主线上有一条线,你可以检测这个信号。

”王选愣住了。

因为他明白了,自己苦苦钻研了两个星期的设计,被学生一句话否定了。

这是王选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事件。

“本来,我以为自己做一线的工作可以做到60岁。

”现在犹如看见一个海边的黄昏,往事潮水般在夕照中涌来……从投身这项科研至今,18年了,他奉献了所有的节假日,“18年来可以说一口气都没有歇过。

”他为自己能始终能站在这个领域的最前沿感到自豪。

可是“今天,我看到,在我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我已经不如年轻人了。

在我不那么熟悉的领域,岂不是更差!”他作出了一生中自己第六次重大抉择:让年轻人来挑重担,让年轻人自己的思想里开出鲜花来,才会硕果累累。

就在这一年,王选把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

比如彩色系统研究室主任36岁,此后主持完成了彩色调频挂网算法并实现高保真彩色印刷,从而实现了彩色技术的重大突破。

今天,已是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

栅格图像研究室主任27岁,研究出新一代栅格图像处理器,进而开发出纯软件的栅格图像处理器,为方正系统进入香港、台湾,乃至日本市场作出重要贡献。

1995年6月,一个年轻人来投奔王选。

他曾经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因无法转化为社会化的产品,他从中国科学院辞职去了“外企”,从事美国产品的汉化工作,换句话说,是替美国产品搞“转化”。

不久,感到这样的工作虽然工资很高,但心里不舒服。

王选收下了他。

今天,他是方正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负责数字视频的科研开发,这是一个犹如革新传统的印刷业那样,将对传统广电业进行革命性改造的重大领域。

这些高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均得益于年轻人在第一线能随时随地积极地思想。

我们看到,王选在感到不如年轻人的时候作出的第六次抉择,是他人生中最智慧的抉择。

(1)“犹如看见一个海边的黄昏,往事潮水般在夕阳中涌来……”这句话的含义是:(2)根据文章内容,列举在王选作出第六次选择后,年轻人取得了哪些成就?(3)选段结尾说王选的第六次抉择“是他人生中最智慧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4. (12分) (2015高二上·阜新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暗记聂鑫森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

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

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

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

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

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

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

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