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历史与社会》第三课、认识家庭教案 沪教版
第二单元第三课世界大家庭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多媒体课件PPT教案初一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 1.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
? 人口密度的概念(代表人口疏密程度) ? 人口密度的表示方法
? 2.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 ? 说一说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疏?
? 人口稠密:亚洲 ________ 、欧洲________ 、北美洲 ________ ;
? 3.三大人种的外貌特征
_3_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 4.人种的分布
? 读图2-38,看看不同人种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人种
主要分布地区
白色人种 欧洲、北美、南美、大洋洲的东部和南部;亚 洲西部和非洲北部。
黄色人种 亚洲、北美、南美
黑色人种 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_8_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 《作业本》P30 第8题,阅读课本图2-37……
? 【答】人口稠密地区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西欧和北美东部,因为那些地区地势平坦 和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生存;人口稀 疏的地区在地势险恶和气候炎热寒冷干旱 的地区 ,如高山、雨林、沙漠、高寒地区, 因为那些地区不适宜人类生存。
_13_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_14_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_15_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_16_
第三课18_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 谢谢观赏! ? 更多多媒体教案制作中,力争完成全部的全部!
且抛砖引玉中 ……
_19_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 编者按: ? 2012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主要是地理方面的知
识,用图片说明问题比较多,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多 媒体展示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有时,最多的文字说明 也不如一幅图,或者一分钟的视频的效果,此为创作初 衷。受教学设备限制,偶的教室的显示器只有 50寸, 所以PPT的字体较大。算是简案,适用于平常课展示, 代替板书胜似板书。一节课的 PPT制作时间为 2小时或 以上,累呀!希望能为广大懒人们省点宝贵时间。哈哈 哈
7年纪上册历史第3课教案
7年纪上册历史第3课教案教案标题:7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教案 -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包括黄河流域的文明、夏、商、周三代的更迭。
2. 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 黄河流域的文明、夏、商、周三代的更迭。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2. 学生教材和练习册。
3.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址和文物。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Step 2: 呈现(15分钟)使用课件或投影仪,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包括黄河流域的文明、夏、商、周三代的更迭。
重点强调每个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Step 3: 探究与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 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2. 夏、商、周三代各有哪些特点和贡献?3. 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有哪些影响?Step 4: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几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
教师可以补充和纠正学生的答案,强调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对世界的影响。
Step 5: 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相关的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并准备相关问题。
教学辅助策略:1.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辨能力。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遗址和文物。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和作业。
拓展活动建议: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中国古代文明时期,深入研究并制作海报或展板,展示给全班。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1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学生看书、寻找、发现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大胆猜测、想象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七年级 (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章:走进历史与社会1.1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社会现象,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发展的历程1.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人与社会的关系。
1.4 作业第二章:中国古代史2.1 课程导入通过图片和故事,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
2.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古代文明的重要发展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代文明的理解。
2.4 作业学生绘制一幅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轴,标注重要事件。
第三章:中国近代史3.1 课程导入通过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
3.2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近代社会的变革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视频资料,讲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近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3.4 作业第四章:中国现代史4.1 课程导入通过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现代史的发展。
4.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现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4.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现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
4.4 作业学生制作一份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调查报告。
第五章:社会与我5.1 课程导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5.2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个人在社会中的经历和感受。
教师引导讨论,讲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
5.4 作业第六章:生活中的法律6.1 课程导入通过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思考。
6.2 教学内容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6.4 作业学生制作一份关于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海报。
第七章:经济与社会7.1 课程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的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的教案范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的教案1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1、农业成就: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2、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3、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
三、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
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
(沪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目录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与社会第一课我从哪里来第二课我在社会中成长第二单元家庭生活第三课认识家庭第四课家庭理财第三单元学校生活第五课认识学校第六课学习型社会第四单元传媒与社会第七课传媒的力量第八课青少年与传媒第五单元社区生活第九课认识社区第十课走进社会第十一课建设美好社区第六单元我是中国人第十二课我的祖国第十三课壮美河山第十四课生我养我的地方第十五课我的民族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世界第一课从地图看世界第二课世界的划分第三课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第四课中国的国土第二单元生产活动与自然资源第五课农业与自然资源第六课工业与自然资源第三单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第七课发达国家第八课发展中国家第九课国际联系与国际合作第十课世界知识竞赛(活动课)第四单元发展中的中国第十一课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第十二课在现代化进程中第五单元可持续发展第十三课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第十四课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国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第一课石器开辟的世界第二课青铜时代的王朝第三课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上)第四课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下)第五课“和同为一家”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状况第六课至高无上的皇权第七课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第八课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第九课中国古代农民第十课中国古代工匠第十一课中国古代商人第十二课中国古代士人第十三课中国古代妇女第十四课古代社会的众生相第四单元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第十五课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第十六课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第十七课宋元海外贸易与明朝郑和下西洋第五单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第十八课献给世界的文明之火第十九课举世闻名的古代工程第二十课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成就第六单元中国古代思想与艺术第二十一课三家并立第二十二课《史记》与《资治通鉴》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晚清的危机与变革第一课鸦片战争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三课旧体制与新探索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第五课维新变法运动第六课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七课辛亥革命第二单元中华民国的兴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第八课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第九课五四运动第十课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十一课北伐战争第十三课抗日烽火第十四课解放战争第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第十五课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十六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第十七课十年动乱第十八课改革开放第四单元工业化的历程第十九课近代工业的起步第二十课工业化的推进第二十一课我们所享用的工业产品第五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二十二课白话文与简化学第二十三课左翼文化运动第二十四课戏剧第六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十五课生活与风尚第二十六课社会救助与社会公益第二十七课我们身边的风土变迁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世界第一课文明社会的曙光第二课大河哺育的文明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第四课基督教的世界第五课伊斯兰文明第六课印第安文明第二单元近代世界第七课工业文明的前奏第八课资产阶级革命的狂飙第九课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第十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第十一课俄日德的崛起第十二课列强瓜分世界第十三课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第三单元现代社会第十四课战争与革命第十五课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第十六课第2次世界大战第十七课冷战时代第十八课改革与调整第十九课新科技革命与现代文化第四单元机遇与挑战第二十课走出冷战时代第二是一课人类面临挑战第二十二课实现民族复兴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经济生活第一课合理消费第二课自主择业第三课科学理财第四课依法纳税第五课遵守市场秩序第二单元我们的政治生活第六课公民的权利第七课我国的政治制度第八课建设政治文明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生活第九课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第十课选择健康的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十一课人类面临的挑战第十二课实现民族复兴。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章:人类的形成与早期文明1.1 人类的形成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掌握人类的特征。
教学内容: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进化、人类的特征。
1.2 早期的文明学习目标:了解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掌握其特点和发展。
教学内容: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历史与社会2.1 夏商周时期学习目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重要事件和社会制度。
教学内容:夏商周的更迭、夏商周的社会制度、夏商周的文化艺术。
2.2 春秋战国时期学习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艺术。
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3.1 秦汉时期学习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重要事件和社会制度。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与崩溃、汉朝的兴起与衰落、秦汉时期的文化艺术。
3.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学习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三国时期的战争与政治、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第四章:国家的统一与分裂4.1 隋唐时期学习目标: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重要事件和社会制度。
教学内容: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唐朝的繁荣与衰落、隋唐时期的文化艺术。
4.2 宋元时期学习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宋朝的建立与灭亡、元朝的统一与灭亡、宋元时期的文化艺术。
第五章: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5.1 明清时期学习目标: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明朝的建立与灭亡、清朝的兴起与衰落、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
5.2 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学习目标:了解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掌握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第六章:现代中国的建设与发展6.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学习目标: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套-世界大家庭 第三课时
(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任何国家都应该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权、互不干涉、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下,共同为维护世界大家庭的繁荣与稳定,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请同学们翻开:教材P36
阅读课后材料,思考:
我们一起来看图片。
2、图片反映的是日本待般出口的汽车,最终反映的是世界各国经济交流的重要性。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要发展经济必须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原料,制成工业产品再出口给其他国家。这不仅使日本得到了发展,也使其他各国得到了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实现共同发展。
3、再接下来的图片反映了,个别国家遭受自然灾害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
五、习题精选:
1、作业本15页第1题选择题和16页第10题
2、历史与社会图册53页第一题
面向后进生,学生提出疑问。
面向中等生
学生相互评价,面向全体同学。
教后反思:一得:课堂的内容设计比较的清楚,学生学得较轻松。
一失:课堂情感的升华需要再加强。
建议:教师的引导要让学生觉得豁然开朗。
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这段文字说明了一个地方的环境污染会扩散到其他地区,造成区域性的或全球性的影响。
2.面对这类环境问题,人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全世界人民应该行动起来,加强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制定国际公约,共同研究对策,共同承担责任,减少污染源,减少垃圾排放量,制定环境保护法,治理污染.
四、一课一得:
教学过程设计(学教案)
差异化教学
一、激趣导入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国家的一些情况进行了交流,下面请看:
沪教牛津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套教学案
沪教牛津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套教学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古代文明的基本知识;3. 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案涵盖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所有章节和知识点。
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章:认识历史2.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与原始社会3. 第三章:文明的开始4. 第四章:古代的长江文明5. 第五章:两河流域的文明6. 第六章:古埃及与古希腊7. 第七章:古印度与古中国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2. 使用多媒体教具和教学材料,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和易于理解;3. 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4. 组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掌握程度,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 授课后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2. 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评估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3. 组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观察学生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4. 定期进行笔试或口试,综合评估学生的整体研究情况。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课本《沪教牛津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 多媒体教具和投影仪;3. 课件和教学PPT;4. 作业本和练册;5. 角色扮演道具和小组活动材料。
六、教学计划我们将按照以下教学计划进行教学:1. 第一周:认识历史章节;2. 第二周:新石器时代与原始社会章节;3. 第三周:文明的开始章节;4. 第四周:古代的长江文明章节;5. 第五周:两河流域的文明章节;6. 第六周:古埃及与古希腊章节;7. 第七周:古印度与古中国章节;8. 第八周:复和总结。
七、教学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以下挑战:1. 学生对历史可能缺乏兴趣,需要增加趣味性和实际性;2. 学生背景知识差异较大,需要灵活授课和个性化辅导;3. 教学资源和设备的不足,需要合理安排使用和共享。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历史的起源,掌握夏商周时期的基本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学会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培养团结、和谐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历史的起源1. 第一课: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掌握夏商周时期的基本史实。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 第二课:夏商西周的社会变革教学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2. 第三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教学重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掌握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
3.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2.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网站信息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六、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1. 第四课: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重点: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掌握秦始皇的主要功绩和暴政。
第四单元:分裂与融合1. 第五课:汉朝的兴衰教学重点:了解汉朝的建立、发展和衰亡,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
2. 第六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教学重点: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初中历史七上第三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上第三课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掌握古希腊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 了解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
2. 古希腊城邦的兴起和特点;
3.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
4. 古希腊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古希腊城邦的兴起和民主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如何运作的。
教学准备:
1. 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 教科书和相关书籍。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问题引导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古希腊的兴趣。
2. 发展:讲解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介绍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
3. 活动:分组讨论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和民主政治制度的优点。
4. 总结:通过小结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本课内容。
5.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希腊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对古代希腊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分组讨论和总结,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初中七上历史教案第3课
初中七上历史教案第3课课题:古代希腊文明教学内容:希腊古代文明的起源与特点教学目标:1.了解希腊古代文明的起源与特点;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3.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希腊古代文明的起源与特点;难点:希腊古代文明的传承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教科书、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古代希腊文明。
让学生了解希腊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希腊古代文明的起源:讲解希腊古代文明的起源背景,介绍米诺斯文明、赫拉克勒斯文明等;2.希腊古代文明的特点:讲解希腊古代文明的政治、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三、讨论(15分钟)1.希腊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成果。
四、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复习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希腊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并思考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六、课堂作业(5分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答疑、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希腊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讨论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沪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我从哪里来》word教案3
沪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我从哪里来》word教案3第一课我从哪里来(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通过对人类起源的探究,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起源问题。
2、通过对人类社会进展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是不断进步,树立改造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上课之前给同学出一个谜语。
(见教材)二、教学内容1、人的由来〈1〉有关人类起源的传奇与神话女祸造人上帝造人〈2〉现代科学证明,人类是由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
“森林古猿”比较北京猢人在哪些方面保留猿的特点北京猿人后脑小北京猿人头顶小北京猿牙齿小(比现代人大)北京猿人眉头大2、猿人的显现最先的猿人化石发觉于非洲的坦桑尼亚元某人北京人总结:从猿类进化为人,这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在那个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进展的进程中,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生产得到进展。
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三、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中的几个摸索题。
四、附:板书人的由来〈1〉有关人类起源的传奇与神话〈2〉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3〉猿人的显现最早的猿人化石发觉于非洲的坦桑尼亚元谋人北京人第一课我从哪里来(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了解人类社会文明的进展历程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一辈子的态度和奉献精神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人类是通过运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而获得进展的,生产工具越先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就越强。
我们应该选择一种理想的方式来诠释那个观点。
二、教学内容1、人类的产生和原始人的生活概况〈1〉使用石器(要紧劳动工具),来坚持生活。
〈2〉使用火问题:想象一下原始人的生活情形谈谈使用火关于原始人有什么作用?2、生产工具的改造与人改造自然能力的关系四个时代(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子时代)总结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界,生产工具越先进,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就越强。
3、文明的进展历程注释〈1〉石器时代历时二三百年。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3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3课标题: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3课: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的重要性;2. 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展阶段;3. 理解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展阶段;2. 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影响;2. 分析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地图、图片等教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思考。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展阶段,如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并结合地图和图片进行讲解。
2. 讲解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影响,如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并举例说明。
Step 3: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列举出相关例子。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Step 4: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课堂练习:根据教材提供的相关题目,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阅读:提供一些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与交流相关的文章或书籍,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Step 5:总结与评价(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的重要性,并评价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情况。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完成课后习题、拓展阅读等,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完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等教具的运用,能够更加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历史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七班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或许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
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
了解商朝富强的主要表现。
一起看看七班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欢送查阅!七班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目标:(1)学问与力量: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或许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
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
了解商朝富强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育同学归纳力量。
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育评价(2)过程与方法:运用大禹治水和望夫石的图片,通过讲故事引入,引起同学的爱好扫瞄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精讲课文内容,以同学的争辩、答复、自主、合作式学习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把握的根本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学问,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育是非清楚、爱憎清楚的情感。
教学重点1.夏朝的建立2.商朝后期都城教学难点1.夏朝建立的标志教法与学法问题探究法、课堂争辩法、数轴演示法、比拟法、图示法、分析归纳法。
、观看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运用大禹治水和望夫石的图片,通过讲故事引入。
旁白:同学们我们先来生疏一组图片,第一幅同学们都生疏吧,其次幅可能有点困难了,它和第一幅有很大的关系,它叫“望夫石〞,是大禹的妻子生了他的儿子启在家门口等他回家,一等等了13年,最终化成了一块巨石,这块石头又叫“启母石〞。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禹由于治水有功担当了部落首领,而后面的历史又是怎样开展的呢这和我们今日要学习内容有很大的关系,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今日将学习的内容“夏朝和商朝〞。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翻书引导同学阅读课文的两段正文局部,结合大屏幕消灭的问题,找出正确的答案。
(生阅读教材,举手答复大屏幕的问题:①夏朝建立的时间(让生写写,特殊留意“约公元前2070年〞的“约〞和“前〞不能省,结合世纪和年月比照讲解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去区分。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教案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内容分析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起国家。
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战胜蚩尤部落,渐渐新城日后的华夏族。
黄帝之后的著名部族联盟首领尧、舜、禹,通过部族联盟民主推举的“禅让制”产生。
他们德才兼备,克己爱民,带领人民共同抵御自然灾害,赢得人民的尊重。
三、教学目标1.通过良渚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历史解释)3.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二)讲授新课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判断“文明”的标志有哪些?“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学生活动①物质文明的标准:金属工具②政治文明的标准:国家出现③精神文明的标准:文字出现④考古学上的标准:城市出现(3)教师活动国家产生的条件:公共权力的设立:军事民主制——内部分化与外部战争的加剧。
阶级分化的出现:私有制产生——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
【记笔记】2.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6,概况良渚古城的基本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家庭生活
第三课认识家庭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了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历史演变和家庭的社会功能。
认识不同类型的家庭和不同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2.思想教育:
(1)通过学习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及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树立热爱家庭、担当家庭责任的意识。
(2)使学生形成关心家庭、热爱家庭的健康态度、为家庭生活更加和谐幸福作出努力。
3.能力培养:
(1)初步掌握与家庭成员沟通的技巧,学会做家务。
(2)尊重家庭成员,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介绍了家庭的概念,即家庭一般是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第二部分介绍了家庭演变的历史:血缘家庭——伙婚制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家庭结构有:核心家庭、直系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等。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家庭的概念和家庭的基本功能。
难点:家庭的演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1.请学生讲解分析插图,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绘制自己的家庭树来了解家庭的亲属关系。
3.利用《红楼梦》中人物的关系开展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家庭的不同亲属关系和称谓,寓教于乐。
【主要单词】
family 家庭
family function 家庭功能
basic unite 基本单位
cell 细胞
father 父亲
mother 母亲
child 小孩
【板书设计】
一、社会的细胞
1.家庭建立的基础
2.家庭的基本功能
(1)生育和赡养功能
(2)生产和消费功能
(3)教育功能
(4)情感交流功能
(5)休闲娱乐功能
二、家庭的演变
1.家庭形式的演变
2.家庭结构
(1)核心家庭
(2)直系家庭
(3)联合家庭
(4)单亲家庭
3.家庭规模
4.家庭关系——互相尊重
——平等
【知识点一】社会的细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旧课)略。
(新课教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下家庭?家庭是什么?
(生答)略。
(1)家庭是一个有爸妈,有亲情,想呆就呆,想躺就躺的地方。
(2)家庭是温暖的小屋。
是温馨的港湾。
(3)家庭是由爸妈孩子组成的。
(4)家是休息、娱乐、吃饭的好地方。
(观看图片)请学生看书本上的两组图片。
(思考)“父亲”和“母亲”是通过什么关系组合而成家庭的。
孩子是通过什么关系和父母组合而成家庭的?
第二幅图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介绍图片)SOS儿童村,即以家庭方式抚养、教育孤儿的机构。
SOS为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以此冠名,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帮助孤儿。
照片中的人物为山东烟台SOS儿童村的母亲张雨霄给孩子过生日。
张雨霄在SOS村十几年,共养育了16个孩子。
给出概念:家庭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也有一些家庭是通过收养关系组成的)
(知识窗)对九族的解释。
三族:父族:父亲的父母祖父母
父亲的兄弟及妻伯父、伯母、叔父、叔母
父亲的姐妹及夫姑父、姑母
和自己先后出生的兄弟姐妹
伯叔的子女堂兄弟、堂姐妹
姑姑的子女姑表兄弟姐妹
兄弟的子女侄子侄女
妹妹的子女外甥外甥女
母族:母亲的父母外祖父、外祖母
母亲的兄弟及妻舅父舅母
舅的子女舅表兄弟姐妹
姨的子女姨表兄弟姐妹
妻族:妻的父母岳父母
妻的姐妹姨
(介绍)西方国家称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一律为uncle,称伯母、婶婶、舅妈、
姑姑、姨一律为aunt。
称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一律为cousin,侄子、外甥等统称为nephew,侄女、甥女统称为niece。
【活动角】利用《红楼梦》中的人物谱系,让学生实战练习。
(读书指导法)请学生看书上的P17-18。
(提问)家庭有哪些社会功能呢?
(生答)略。
(1)家庭具有生育、抚养和赡养的功能。
(2)家庭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功能。
(3)家庭具有教育的功能。
(故事角)田母教子廉洁。
(补充)孟母三迁的故事。
(4)家庭还具有情感交流、休闲与娱乐等社会功能。
【总结】板书。
【布置作业】练习册
绘制自己的家庭树。
(第二课时)家庭的演变
(复习旧课)略。
(新课教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啊?
(生答)认识。
(师)对。
我们现在的每个人从一生下来,接触到的便是父母,父母与我们朝夕相处,但是,在遥远的猿人时期,却不是这个样子的。
小孩知道自己的母亲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个问题。
——家庭的演变发展(板书)
(1)血缘家庭: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家庭形式。
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经过了长期经验的积累,认识到不同年龄人的生理差别,逐渐选择了年龄相近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相互通婚,这时,姐妹是兄弟的共同妻女,兄弟是姐妹的共同丈夫,夫妻都有共同的血缘。
(2)伙婚制家庭:原始社会发展到中后期,由于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不得不分裂
为几个族团,开始了个族团之间通婚的群婚。
(3)对偶家庭: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
这种家庭由一对配偶在对偶婚的形式下结合而成,所生子女归母亲所有。
但不是长久的,其结果是除了生身的母亲之外,又明确了生身的父亲。
举例:看图《摩梭妇女》,介绍小字材料。
(4)一夫一妻制家庭:一男一女结合的婚姻和家庭的形式,它的确立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并适应于整个文明时代。
特点:
A.男子的统治
B.婚姻的不可离异。
(过渡)在一夫一妻制家庭中,家庭的形式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1)核心家庭=父母+未婚子女
(2)直系家庭=父母+一对已婚子女
(3)联合家庭=父母+两对以上已婚子女
(4)单亲家庭=父(母)+未婚子女
(看图片,举例子来理解)
(延伸)新的社会产生了新的家庭形式——丁克家庭(DINK)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事实上和我国人口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家庭人均人口数在逐年减少,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师)先看图,同学们说,这幅图展现的是哪一个时期的家庭啊?
——现在
(提问)那么,我们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中,是不是家庭的模样都是这样呢?——不是
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在家庭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父系社会:家庭的主轴不是夫妻,而是父子,妇女的地位从属于男子
现代社会:夫妻之间
父母与子女之间平等(彼此尊重、相互照顾)
兄弟姐妹之间
(穿插小故事)曹植和《七步诗》
(总结)板书
(布置作业)学生自备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