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诗《过客》教学设计
《过客》课件
作者以对话体的诗剧形式来表现,全篇通过三人
的对话来展开情节,矛盾冲突的焦点是过客停下、 回去,还是前进,层层推进,构思独特新颖。文 中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如阴冷的场景、坟,象 征黑暗的社会;“声音”象征时代的希望和理想; “野百合,野蔷薇”象征美好和青春,使思想内 容的表达既生动形象,又含蓄深刻。 文中的对话充满诗情和哲理,如过客与老翁、女 孩关于前面是什么所在,过客向老翁讲他为何不 愿回去,过客退还女孩馈赠的布片等的对话,蕴 含丰富,耐人寻味深思。
《过客》一文全篇都在描述这位面对绝望
现实却无所畏惧的“孤独过客”的形象。 他从瓦砾和杂树中走来,困顿而疲惫不堪。 在他与老翁的对话中,过客回答了三次 “我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叫什么, 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唯一清楚的就 是不停往前走。而这正体现了过客身上 “反抗绝望”的生命意志。
在过客与老翁的对话中,他多次说道“我还是
走好”。未知的前方,可怖的坟地,过客的无 所畏惧和执著精神都蕴含在了他的“走”上。 正如鲁迅自己说的:“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 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不妨大步走去,向 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 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鲁迅自身的执著恰好体现了过客正视绝望现实,
义无反顾选择决绝地走下去的勇士的形象。 过客也说过这样一段话:“回到那里去,就没 一处没有明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 驱逐和牢笼,每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每一处 没有眶外的眼泪。
老翁: 这是一个悲观厌世者的形象,他曾与黑暗势力作
过斗争,然而被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走狗的 野蛮统治所屈服,完全丧失了斗争意志,过着消 极退隐的生活。 小女孩: 这是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象征着向往光明的第 三代人,天真活泼,拥有一颗好奇的心。
阅读赏析鲁迅《过客》
阅读赏析鲁迅《过客》《过客》是一篇独幕剧,这在鲁迅所有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出剧中只出现三个人物:过客,老翁,小姑娘。
显然,这是一个意义大于形象的作品。
这篇作品的主旨当然可以有多重解读。
但不外表现人生的孤独,表现一个社会斗士的战斗生涯中所遭遇的寂寞。
一个作品在其发表以后,就像一个婴儿离开了母腹,从此之后,它自有其自己的命运和造化,与孕育它的母体已经完全脱节了。
只有读者,才是这个新生命的父母。
这新的父母会按照自己的学养、经验、体悟……领养这个新生命。
我读《过客》读到的是一种绝望的孤独感,又夹杂着一种坚韧的精神,给我一些些奋然前行走完此生的勇气。
鲁迅给读者描绘的是人生舞台上的一幕。
他通过舞台上这一个“一”(过客),展示了从古到今所有的痛感人生寂寞之苦者的“多”。
不但这个“过客”,舞台上的“老翁”,那个乐观的“小姑娘”等人物,即如舞台上的种种“布景”,也都无一不是对人生处境的典型化的表达。
我们把整个作品读成或者说“还原成”一个世界,就会清晰地看见作者对人的处境、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人的未来……的思考。
是的,这个世界充满着矛盾:1.生命在其成长过程中自身内部充满矛盾。
当我们幼稚的时候,我们就像那个小姑娘,一切都是美好的,坟地里有美丽的野百合野蔷薇;当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开始觉醒,我们就开始踏上“离家”的孤独之路,我们成为与自己生命照面的“世界”的“过客”,当我们终于垂垂老矣,我们就像剧中的“老翁”,在坟地等待死神的召唤。
这样一个生命的“循环”其实十分圆满,但我们总是会站在某一个时段上“质疑”另一个人生时段。
比如,许多人会怪罪“老翁”丧失“人生斗志”,终日徘徊坟地的边上,等待死神,暮气沉沉……其实,这个“老翁”正是“过客”的未来,而那个“小姑娘”正是“过客”的“前身”!剧中三个人物正是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象征。
2.热的血肉之生命与冷的现实世界的对立与对抗。
“过客”状态(那种毅然决然地前行的姿态)是人一生的基本态度,它在人生中应该占着大部分的生命时段,这个时段中的人充满着生的“热烈”,富有创造的意识和战斗的精神,一往无前。
《过客》鲁迅
《过客》鲁迅《野草-过客》是一首散文诗,也可以说是一个象征意味极强的短剧,这篇短文的这一诗性特征说明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具有多义性,希图从中获得准确的释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这是诗性作品的普遍特性。
因此要想理解《过客》这篇散文诗,主要是依靠个人的感悟,他人的解说起到的不过是参考与启发作用而已。
到目前为止阐释《过客》内涵的文章很多,各自都有自己的见解,歧义多出,彼此之间相差甚远。
比如,传统分析认为,“五四”退潮后,原来参加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变得冷寂了,鲁迅有一种孤军作战的感觉,“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过客”反映的就是鲁迅此时的心态;也有人认为《过客》歌颂的是“过客”的“勇往直前”,反对“回转去”的“反复辟倒退的精神”,“过客”是一个“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的艺术形象。
当然也批评了“过客”这种“孤军作战”的精神,认为这反映了当时的鲁迅还没有把自己的融入革命的潮流中,还处于游离于革命之外的状态,认为鲁迅思想有弱点,“存在有脱离群众的个人主义的思想”,等等。
许多人不认同这样的分析评论,认为这种把象征性的诗化意象坐实的分析方法不可取,田建民认为“《过客》是鲁迅对现实文化生态的体验和对人生本质的感悟的形象化呈现。
过客孤傲倔强永不妥协的个性心态,凸显了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真正知识分子的超越常规与世俗的文化批判意识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承担意识”。
而汪晖则认为《过客》反映的是鲁迅那种“自我与世界的无可挽回的对立和分离的执着态度,是确认了自我的有限性和世界的荒诞性之后的抗战——绝望的抗战”。
此外,也有从尼采主义、存在主义、甚至从爱情角度进行分析的,等等。
鲁迅《野草》(过客)
鲁迅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于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 群众争相奔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 中共中央发来电吊唁。鲁迅遗体覆 盖着上海民众所献“民族魂”的旗 子,安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战斗在上海
发起左联
全家福
1930.1.4
柔石牺牲后为释母亲牵挂而拍摄
左联为鲁迅秘密纪念50岁生日而摄
•
老翁象是看透了过客的隐秘,说“你不要这 么感激,这于你没有好处”,言外之意是你权且 把它看做我们的施舍就是了,谈何感激,我们对 你本不寄予希望。这就更触动了过客的心。他说: “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更象兀鹰看见 死尸一样,在四处徘徊,祝愿他的灭亡,给我亲 眼看见;或者咒诅她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连我 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到咒诅。但是我还没有这 样的力量;即使有这力量,我也不愿意她有这样 的境遇,因为她们大概总不愿意有这样的境遇。”
•
老翁囿于自己的人生经验,不无好心地劝说 过客:“你莫怪我多嘴,据我看来,人已经这么 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因为你前去也不可能走 完。” • 过客沉思过后坚毅地回答:“那不行!我只 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 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 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 们,我不回转去!”因为回头路,那是黑暗的深 渊,吸引着过客的是前面的声音的催促和呼唤 — —那是真理的声音、希望的声音、革命的声音。
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路学堂
3、扶桑求学(1902—1909) 1902年到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1904 年,在弘文学院毕业,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结 识了藤野先生。 “幻灯片事件”使鲁迅“弃医从文”。 1905-1907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摩罗诗 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与弟周作 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执教。1906年回国与朱安成婚。
以人物对话剖解作品内蕴——《过客》导学设计
【 导学 目枥 教 师 引导 学 生 梳 理 人 物 、 品读语 言 、 分 析对话 、 剖 解象征意 义 , 进 而 深 入 探 究 作 品 的人 物 形 象 和 主
旨 内蕴 。 【 导学 过程】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简介 背景 , 导 入文本
候 出现的东西 , 不会给你什 么好处的。 ” 对 女孩而言 , 这个世界是新鲜的, 风景是美丽 的, 充满诗意的。 而对
6 . 坚 持不 懈 地 培 养 学 生 博 大 的 文化 情 怀 , 培 养 学 生 对真 善美 的追求 , 培养 学 生 良好 的品质 。 评 卷 归来 , 感 触 颇多 。 2 0 1 7年 中 招 考 试 已成 过
去。 凡考试 总会有得有 失 , 我们要做 的就 是努力提升
学生 的语文素养 。 目标 在 前 , 扬 长避短 , 愿 与各位师
都 应该 明 白生 活处 处有 语 文 , 语 文与 生 活不 可分 。
功。 语文 , 不可忽视汉字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 应引导学 生切实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 特别是要努力消灭 阅读和
书写 中的错 别 字 。 2 . 语 文 学 习功 夫 在 平 时 , 不 要 存 有 突 击 应 试 的想 法。 语 文 考试 无捷 径 , 语 文学 习伴 终生 。 3 . 重 视 文 本 的 深入 阅 读 , 培 养 学 生 分 析 文 本 的 能 力。 广 泛 阅读 是 语 文 学 习 的 不二 法 门 , 而深 入 阅 读 则 是 提 升 素 养 的重 要 途 径 。 所以, 我 们 千 万 不 要 对 文本
MI N GSHI Z AI XI AN
i 9 。 ' — ■ l
以人 物 对 话 剖 解 作 品 内蕴
《过客》教案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表达 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情感 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 作品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地位 。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 源,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作 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培 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读书指导法
指导学生阅读《过客》原文,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和作者 情感。
Part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本结构及写作特点
STEP 01
结构紧凑
STEP 02
象征手法
以过客为核心,通过其与 老翁的对话展现情节发展 ,结构清晰。
STEP 03
语言简练
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简 练而富有力量,表达深刻 。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独特的风 格和犀利的语言而著称,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了解《过客》的创作背景 、作者生平和文学地位, 掌握作品的主题、情节和 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 和写作能力。
《过客》教案
汇报人: 2023-12-30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讲解 • 小组讨论与课堂互动 • 拓展阅读与训练 • 课程总结与反思
目录
Part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过客》背景及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过客》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通过象征手法,讲述了一个孤 独的过客在荒原上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鲁迅过客教学设计
鲁迅过客教学设计鲁迅的《过客》是一篇最具代表性的小故事之一,通过讲述一个过客在铺户傻子家短暂停留的经历,揭示了社会中的冷漠与无数人的命运。
这篇文章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以下是一个关于《过客》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学目标:1. 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创作风格。
2. 掌握鲁迅的《过客》中的重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在陌生环境中感受到冷漠时的心情和感受。
2.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鲁迅和他的创作特点。
二、阅读和分析(3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过客》。
2. 请学生描述故事的情节和主要人物,以及故事中的冷漠和社会现象。
3. 结合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为什么主人公要去傻子家?- 为什么故事叫做《过客》?- 故事中反映的冷漠现象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三、深入理解(30分钟)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过客》中的符号和隐喻。
例如:- “他进去了那就是真正的一进去。
”这句话暗示了什么?- 故事中的“傻子”和“过客”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 与学生一起分析鲁迅为什么使用了这些符号和隐喻,以及他想要传达的信息。
四、讨论和互动(3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你是否在现实生活中见过类似的场景和人物?请举例。
- 你认为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什么信息?2.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写作和情感表达(30分钟)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社会冷漠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的文章。
2.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
3. 学生互相交流并互相批评修改文章。
六、总结(15分钟)1. 学生汇报他们的写作成果。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3. 点评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这个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分析和讨论鲁迅的《过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客》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过客》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过客》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能够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抒发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情怀。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过客》的主题和结构。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 深入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3. 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文学地位。
(2)简介《过客》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过客》,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分组展示,分享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隐喻的理解。
4. 案例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关键词汇和句子,进行写作练习。
5. 情感共鸣:(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中过客精神的理解。
(2)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2)让学生选择一篇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简要介绍其主题和结构。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过客》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过客》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客》的诗篇;(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2)认识个体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使命和担当;(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 诗篇《过客》的字词理解与诗句解析;2. 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把握;2. 从诗歌中提炼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3. 诗篇《过客》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3. 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4. 创意写作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出诗篇《过客》;2. 朗读诗歌:让学生充分朗读诗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诗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诗篇的意义和价值;5. 案例分享:分享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6. 创意写作:激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其文学素养;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包括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不足之处可能包括对某些难点的讲解不够透彻,或是时间分配上不合理导致某些环节过于紧凑。
《过客》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过客》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客》。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本文独特的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过客的尊重和关爱,培养同理心。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诗的韵律美。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本文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难点:理解作者对过客的态度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3. 情感体验法: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5. 情感体验: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 终结性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过客》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参考译文:提供课文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及相关历史背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过客》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过客》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过客》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1.1.2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1.1.3 提高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1.2.3 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
1.3.2 认识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1.3.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意义。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分析2.1.1 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过客》。
2.1.2 分析文本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1.3 解读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2.2.1 教学重点:理解《过客》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2.2 教学难点: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鲁迅及其作品《过客》。
3.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本。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3.2.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分享感悟。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3.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3.4 课堂讲解3.4.1 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进行课堂讲解。
3.4.2 讲解文本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5 课堂练习3.5.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5.2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4.1.1 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1.2 考察学生对重要词语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4.1.3 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评价方法4.2.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鲁迅野草中的过客赏析
鲁迅野草中的过客赏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野草》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文学巨著。
其中的《过客》一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描写,展现了鲁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过客》这篇小说以一个过客的视角,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面。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过客,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农家的女子,女子对过客表示出好奇和敬意。
然而,当女子的父亲知道过客是一个文人之后,却对他表示出了蔑视和不屑。
这种封建社会中地位的差异和人们对文人的崇拜与鄙视,让过客深感不快,最终他决定离开这个地方。
小说中的过客,代表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他通过过客的眼睛,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种种丑恶和不公。
过客在这个社会中是一个外来者,他对这个社会的种种现象感到不解和不满,最终选择了离开。
这种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正是鲁迅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态度和立场。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过客的视角,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不义,以及人们对文人的崇拜与鄙视。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正是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责任和使命。
他用文字描绘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画面,让读者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除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鲁迅在《过客》中还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过客,虽然对这个社会感到不满和反抗,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这种对现实的逃避和无奈,正是鲁迅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反思。
他认为,在这个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命运是被束缚和限制的,他们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选择逃避或者忍受。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过客》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鲁迅的《过客》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
通过过客的视角,他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同时,他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观察,揭示了人们在这个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逃避。
过客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语文》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过客》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 人物形象的把握。
2. 故事情节的分析。
3. 主题思想的领悟。
教学难点:1. 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2. 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过客》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过客》有什么初步的认识?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风格。
2.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三、课文分析1. 人物分析:a. 过客:分析过客的性格特点,如孤独、坚韧、执着等。
b. 老汉:分析老汉的性格特点,如慈祥、善良、无私等。
c. 旅客:分析旅客的性格特点,如自私、冷漠、自私等。
2. 情节分析:a. 过客与老汉的相遇:分析过客与老汉相遇的情景,探讨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b. 过客与旅客的对话:分析过客与旅客的对话,揭示主题思想。
3. 主题思想分析:a. 人生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b. 信仰与追求:引导学生思考信仰和追求在人生中的作用。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过客》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作业布置1. 写一篇关于《过客》的人物评析。
2. 思考:过客的人生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过客》,大家还记得哪些内容?二、课文分析1. 人物分析:a. 过客与老汉的关系:分析过客与老汉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的互补性。
b. 过客与旅客的对比:分析过客与旅客的对比,揭示主题思想。
2. 主题思想分析:a. 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
b. 信仰与追求:引导学生思考信仰和追求在人生中的作用。
鲁迅散文诗《过客》教学设计
鲁迅散文诗《过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的观点,了解写作背景。
2.感受以本文语言的特点,了解角色的象征意义。
3.明白文章深层含义教学重难点:1.文章概括观点的能力与语言品读能力的提高。
2.文章语言艺术与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 万字,其中著作500 万字,辑校和书信100 万字。
鲁迅在1918 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二、课文导入。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
四、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分析理解课文。
人物介绍:过客:这是一个勇往直前的顽强的战斗者的形象,衣履破碎,困顿倔强,他知道他的后面是黑暗和苦难的深渊,因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同时,他也知道他的前面既不是小女孩所说的到处是盛开的鲜花,也不是老翁所讲的都是坟,他始终相信前面总是有路可走的,只不过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而是需要自己从没路的荆棘丛生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
于是,他忍受着疲劳饥渴,带着满身创伤,不要任何布施和安慰,不分昼夜,不怕艰难险阻,奋不顾身地“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决不走回头路。
老翁:这是一个悲观厌世者的形象,他曾与黑暗势力作过斗争,然而被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走狗的野蛮统治所屈服,完全丧失了斗争意志,过着消极退隐的生活。
《过客》说课稿范例
《过客》说课稿范例高三年级学生因为人教版高三上课文中选入了贝克特的荒诞派作品《等待戈多》那么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便于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理解和比较这是其一其二将在最后说到这篇教材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语言上生涩难懂二是人物形象塑造及情节设计呈现模糊性不鲜明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恰好因为这样学生可以做多重理解正所谓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三是思想意蕴上呈现多重性可以给学生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基于以上对教学对象和教材特点的分析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讨《过客》中老翁、女孩、过客这三个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以这个象征意义的探讨作为突破点启发学生的思维采用“一线串珠”式的总体设计思路连接起文本的语言和思想意蕴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首先是问题导入鲁迅的这篇短文名叫《过客》那么文中除了标明为“过客”的过客之外其他两位:老翁和女孩是不是过客呢如果不是他们都象征着什么或者文中的这三个人物形象你觉得各自象征什么呢我们来分析其中一种可能性首先我们可以认为鲁迅所写到的三位人物其实都是他们各自生活形式中的“过客”老翁和女孩也都只是过客而已女孩是她童年的过客她不可能久留正因为她处在童年时期所以她看问题都附上了这个年龄的特点比如纯真、善良(她给过客递水喝她递给过客一片布);她容易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当老翁说前面是坟的时候她说不不不那里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这些野百合野蔷薇就好像《药》里面夏瑜坟上的花圈代表着女孩心中的希望但是她最终将告别童年步入成年这也意味着女孩最终将挥别童真去拥抱现实所以童真阶段的她只是一个过客而老翁则是已经从理想化的阶段转化为拥抱现实的一个典型老翁首先告知了过客前方是坟这一重大发现第二老翁也曾经听到过那前面的“声音”原文说:但是那前面的声音叫我走我知道你知道你知道那声音么是的他似乎曾经也叫过我文中很重要的两个意象:视觉意象“坟”和听觉意象“声音”老翁可能都曾积极地探索过所以老翁曾经也是位过客只不过在过客接下来进一步的追问后我们发现老翁已经完全消极颓唐了请看:走完那坟地之后呢走完之后那我可不知道我没有走过不仅如此老翁还劝过客放弃自我你莫怪我多嘴据我看来你已经这么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因为你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而对于声音的态度也同样如此老翁选择了“不理他他也就不叫了我也就记不清楚了”这说明老翁也青春过奋斗过醒悟过但是那些阶段他很快就路过了到了他的现阶段正因为这样鲁迅在这里给予了批判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就是有许许多多像老翁这样的人他们也曾追寻但正是一个个老翁的劝诫一个个像他这样的过客停止了步伐变成了新一代的老翁有过念头有过想法却始终都不能实现什么人人都像老翁一样是自己人生理想的背叛者是自己人生终点站的过客因为错过了这一个声音就再也没有真正的终点了他就此停了下来这就印证了著名作家柳青说过的那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正是如此没有终点的人生人人都路过了自己的理想人人都成了成千上万个的“过客”最后谈下过客过客这一辈子都在赶路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从里来要到里去这就揭示了人类的一个人生困惑人人都在寻找精神上的原乡跟《等待戈多》不同的是过客这辈子不在等待而是以一种完全相反的姿态他一直在追寻但追寻的意义和目的显得非常得虚无那么这种虚无感就增加了他思想上的不确定性和行动上的彷徨犹豫过客是很不安的他不知道这条路的尽头更不知道自己的行动最终能将他带到里虽然过客最终都拒绝了老翁的意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次反应中他都有个先沉思后吃惊最后拒绝的过程这也是鲁迅自身生命历程的一次挣扎它说明作者对老翁的劝说和人生态度有某种程度的认同甚至是尝试过比如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明确谈过自己有过数年之久的沉沦期文中通过对老翁的否定生命实现了一次升华但是还没完文中女孩的布施对于过客也是一种考验女孩出于爱护之心递给了过客一块裹伤的布那么对于这样的女孩的同情和布施过客的表现如何呢过客先是接收了布施对于一个伤痕累累而且一个孤独至今的人来说“这真是极少有的好意”但是过客转念之间又拒绝接受布施不过这样一个先接收后拒绝的过程再次露出了他挣扎辩驳的痕迹鲁迅也曾说过:“这种反抗很容易消融在感激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女孩的一片破布便几乎不能前行”好在过客拒绝了以近乎超人式的个人的英雄行为来展示自己证明自己作者通过运用拒绝各种潜在的诱惑这么一个手法来精心设计这一强者的形象过客是从强者的位置上来做拒绝的决定只不过他深知生活的绝望已经不再怀有乐观的想法深知内心还有点犹豫但依然默默地步步前行这就多了不少的沧桑感和沉重感这也是鲁迅“反抗绝望”的哲学主题以上只是其中一种预设肯定有人要问如何达到这样的预设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老师是学生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他们探索的道路上给他们几个支架比如引导他们:女孩的布施对过客来说意味着什么文中“花园”“坟墓”的意象等等当然除了这一预设可能的预设还包括:老翁、女孩、过客是人生的三个阶段;过客、女孩、老翁是鲁迅灵魂深处的三个自我;等等在这个环节小组讨论后我会让学生或形成书面材料或用简洁的语言当堂表达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最后说下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良性发展讲授这篇《过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享受到想象的快乐并领悟到鲁迅精神的实质高三年以前学过的鲁迅的课文并不少比如《药》《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接触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鲁迅形象”通过对《过客》的阅读和探讨可以让他们与自己心中的那个“鲁迅”对话或者是验证或者是辩驳或者是重新建构这种对话的过程本质上是完善青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过程。
过客-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教案
过客-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教案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鲁迅的小说《过客》,达到以下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过客》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了解鲁迅的重要作品,掌握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2.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文艺思想。
教学难点1.深入体悟鲁迅的丰富的思想内涵。
2.理解鲁迅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鲁迅的文学生涯和重要作品。
并简介小说《过客》的情节和主题。
2.阅读结对或单独阅读小说《过客》,并在阅读中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然后与同伴或全班讨论,探讨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分析教师向学生讲解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文艺思想,帮助学生深入体悟小说的丰富的思想内涵。
同时,让学生理解鲁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4.写作让学生从小说《过客》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或创作。
要求学生在文中表达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同时体现对鲁迅写作风格和文艺思想的掌握。
四、教学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1.帮助学生分析和解读小说《过客》,反映学生对小说主题和鲁迅思想的理解程度。
2.对学生所写作品进行评价,掌握学生的写作程度和表达能力。
同时检查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思维深度。
五、教学建议1.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和学习。
2.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辨和思考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和交流。
3.教师应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通过创作和模拟来理解小说和鲁迅思想的精华。
六、教学素材小说《过客》原文和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教案。
另外,可以收集鲁迅的其他作品和相关资料,为教学提供支持。
七、总结通过对小说《过客》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重要作品和思想,还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思维启示和成长空间。
过客-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教案
过客-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学习《过客》这篇小说,了解鲁迅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反思。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讲授的是鲁迅的短篇小说《过客》。
《过客》是鲁迅研究人性的又一短篇小说,其主要讲述的是一位死去的老太太的生命和她的家庭生活,以及打工的日子和小孩的成长。
整篇小说体现出了鲁迅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过客》的主题和意义。
•分析小说中所涵盖的社会现状和人性的探讨。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学生对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的理解。
•对小说中涉及的社会现状和人性问题的探讨以及其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以及小说《过客》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2.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小说情节等内容,并分析小说中所涵盖的社会现状和人性的探讨。
3.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探究和总结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小说情节等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并进行问答互动,帮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了解。
2. 阅读环节教师让学生阅读《过客》这篇小说,并辅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小说情节等内容,帮助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3. 探究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小说情节等内容,并就小说中所涉及的社会现状和人性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
4. 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说中所涉及的社会现状和人性问题的探讨,并总结、归纳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抽取相关片段并进行阅读,总结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并写一篇200字的读后感。
最新 以人物对话剖解作品内蕴——《过客》导学设计-精
以人物对话剖解作品内蕴——《过客》导学设计【设计理念】《过客》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鲁迅作品选读》中的一篇短文,整篇文章仿佛一部独幕剧,其中的人物对话颇具深意。
据此特点,教师导学这篇文章时可以以语言为着眼点,通过剖解人物对话来探究作品内蕴。
【导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品读语言、分析对话、剖解象征意义,进而深入探究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主旨内蕴。
【导学过程】一、简介背景,导入文本在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篇形式比较独特的短文,可谓一部意蕴深厚的独幕剧——就是写于1925年3月,发表在《语丝》周刊的《过客》。
那么,在这篇散文诗中,鲁迅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又寄托了他对人生问题怎样的思考呢?让我们走进文本,理解人物对话,鉴赏“过客”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二、朗读文本,梳理人物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本,梳理人物:在这幕舞台上,主要有三个人物:过客、老翁、小女孩。
三、品味语言,解读对话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品析文本语言和人物对话:对话一:老翁与女孩。
荒凉破败的原野,一间小土屋,女孩说:“有谁走来了,看一看吧。
”老翁却很淡漠地说:“不用看他。
扶我进去罢。
”女孩偏要“看一看”,老翁半带训斥半讲经验地说:“你这孩子!太阳下去时候出现的东西,不会给你什么好处的。
”对女孩而言,这个世界是新鲜的,风景是美丽的,充满诗意的。
而对于老翁而言,他早已饱经风霜,饱尝世故,阅历甚深,近于麻木,没有理想,没有追求,这多少隐含着他对那个黑暗世界的不满与愤怒。
这段对话侧面烘托过客出场的环境,“踉跄走出”说明他已疲惫无力,却又不肯屈服。
对话二:老翁与过客。
关于过客的称呼与来去踪迹的问答。
“称呼?——我不知道。
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只一个人。
我不知道我本来叫什么。
我一路走,有时人们也随便称呼我,各式各样的,我也记不清楚了,况且相同的称呼也没有听到过第二回。
”作为人生长途中的跋涉者,过客是一个觉醒了的战士,有一种浓重的孤独感,内心永远是孤寂的。
初中九年级语文学案-过客-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过客【预习导航】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为豫亭,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二、背景介绍1.鲁迅作品的四种写作对象:(1)致力于中国改革的“奔驰的勇士”(2)“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3)他的敌人(4)他自己2.鲁迅及其《野草》(1)语言与表意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文本表达与自我的姿态【学习过程】一、积累字词踝、倔强、瓦砾、踉跄、冒昧、憎恶、徘徊二、新知探究1.标出关于时间、空间、路和具体的环境场景,画出你想象中的环境画面,这些暗喻什么2.文章共分为_________________片段。
在课文段落前面标上序号,然后划分不同的片段。
片段1(段- 段):翁与孩的对话与过客的出场。
片段2(段- 段):翁与客的对话与过客的身世。
片段3(段- 段):翁、客,孩的对话与前行路向的不同判断。
片段4(段- 段):翁、客对话与翁的规劝。
片段5(段- 段):翁、客,孩对话与布施。
片段6(段- 段):客的前行。
3.“似路非路的痕迹”这句话怎么理解在鲁迅其他的文章中有提到过类似“似路非路的痕迹”的句子,请你回忆写一写。
4.“过客的困顿与倔强”中,“困顿”的是什么“倔强”的是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5.过客和老翁各自是如何对待“前面的声音”的怎样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6.女孩、老翁、过客象征的是什么【学习小结】作者以对话体的诗剧形式来表现,全篇通过三人的对话来展开情节,矛盾冲突的焦点是过客停下、回去,还是前进,层层推进,构思独特新颖。
文中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如阴冷的场景、坟,象征黑暗的社会;“声音”象征时代的希望和理想;“野百合,野蔷薇”象征美好和青春,使思想内容的表达既生动形象,又含蓄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散文诗《过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的观点,了解写作背景。
2.感受以本文语言的特点,了解角色的象征意义。
3.明白文章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文章概括观点的能力与语言品读能力的提高。
2.文章语言艺术与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 万字,其中著作500 万字,辑校和书信100 万字。
鲁迅在1918 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二、课文导入。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
四、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分析理解课文。
人物介绍:
过客:这是一个勇往直前的顽强的战斗者的形象,衣履破碎,困顿倔强,他知道他的后面是黑暗和苦难的深渊,因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同时,他也知道他的前面既不是小女孩所说的到处是盛开的鲜花,也不是老翁所讲的都是坟,他始终相信前面总是有路可走的,只不过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而是需要自己从没路的荆棘丛生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
于是,他忍受着疲劳饥渴,带着满身创伤,不要任何布施和安慰,不分昼夜,不怕艰难险阻,奋不顾身地“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决不走回头路。
老翁:这是一个悲观厌世者的形象,他曾与黑暗势力作过斗争,然而被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走狗的野蛮统治所屈服,完全丧失了斗争意志,过着消极退隐的生活。
小女孩:这是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象征着向往光明的第三代人,天真活泼,拥有一颗好奇的心。
《过客》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寓味,是一篇含蓄、隐晦,又富于象征意义的哲理性文章。
鲁迅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度思考在文章中一一展现。
《过客》一文中出现了三位截然不同的人物——白发老翁、紫发女孩和一位困顿的过客。
而这三位人物也象征着生活中三种不同的人在人生道路中作出的不同的人生存选择。
面对西面的土地,十岁的紫发女孩看到的是野百合与野蔷薇盛开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看来,她象征着的是对生活与未来怀着希望,对生活充满同情心和好奇心却又缺乏深刻认识的稚气的年轻一代;而同样的方向,老人看到的却是萧索凄凉的坟地,这位世故、麻木的白发老翁正象征着社会上已失去了理想和追求的麻木生存、畏缩不前的一类人;而困顿窘迫的“过客”即使知道前面是绝望的坟地,依旧选择向前走去的,他象征着的是灵魂无处可归却依旧永不停止追寻出路的孤独而觉醒的探索者。
《过客》一文全篇都在描述这位面对绝望现实却无所畏惧的“孤独过客”的形象。
他从瓦砾和杂树中走来,困顿而疲惫不堪。
在他与老翁的对话中,过客回答了三次“我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唯一清楚的就是不停往前走。
而这正体现了过客身上“反抗绝望”的生命意志。
在过客与老翁的对话中,他多次说道“我还是走好”。
未知的前方,可怖的坟地,过客的无所畏惧和执著精神都蕴含在了他的“走”上。
正如鲁迅自己说的:“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鲁迅自身的执著恰好体现了过客正视绝望现实,义无反顾选择决绝地走下去的勇士的形过客也说过这样一段话:“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明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每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每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
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而这被深恶痛绝的牢
笼般的地方正是他所处的黑暗而绝望的社会——所以他要走。
即使他的灵魂依旧在黑暗与歧途中孤独地流浪,但“走”就意味着出路和希望。
过客的身上到处都是鲁迅自己的影子。
过客在荒郊野地里没有目的地向前行走,前方是坟地,背后是无法回头的绝境,但他依旧选择坚定地向前走去,拒绝他人的布施和语言的迷惑,非要执着地走到前方的目的地去。
鲁迅就像文中的过客一样,是孤独、焦灼甚至绝望的探索者,但是他亦如无所畏惧的过客一般,踏着荆棘和瓦砾,跨越坟地和山丘,不顾一切向前追求,为这个绝望的社会开辟出一条带着希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