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知识点)剖析#(精选.)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学(结业考试考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结业考试考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一、名词解释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4.居民点:也称“聚落”,是指居民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它是由建筑群、道路网、绿化系统以及其它工程设施等物质要素所组成的综合体。

5.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6.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使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7.耕地组织形式: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8.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指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9.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0.土地整治:是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的综合措施。

11.区位论:指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

解释了区位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规律。

12.水资源:是指通过水循环年复一年得以更新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13.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的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其重要特性是未来导向性。

14.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 67页二、简答题1.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2.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学科,它涉及到城市发展、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城市规划师、农业专家以及环境保护者来说都是必要的。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土地利用强度的控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等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核心是要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等。

其中,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到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枢纽等。

同时,还要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农村土地资源是支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因此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至关重要。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到农田的保护和利用,合理划分农业用地、林地和水域,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

此外,还要考虑到农村的生态保护,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生态保护和恢复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要考虑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森林保护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定性分析是指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功能等进行描述和分析,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

①土地即土壤;②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④土地即地球表面。

2.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①土地即土地资产:土地具有权属和价值。

②土地即土地系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③土地即景观:是地表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

3.认识土地概念需把握的几个要点①土地概念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的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②土地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③土地是重要的资源。

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

④土地与土壤、国土、环境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4.土地的定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段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活动场所,而且尚能产生巨大财富和增值价值的经济资产或生产性资本。

二、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性:自然产物,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但人类绝不能创造新的土地。

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由地球面积所决定。

3、土地的空间性:三维空间,由此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式。

4、土地的永续利用性: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可周而复始地使用。

5、土地属性的两重性:自然和社会属性。

三、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万物土中生,充分体现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

2、承载功能:在非农生产部门,是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

3、仓储功能:表现在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依赖土地而形成的人文景观等,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四、土地利用(一)土地利用的概念1、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1)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性和土地的功能;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利用系统2、土地利用中的问题1) 技术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对土地生产要素加以认识,如温度、水分、土壤质地等,要凭借科学技术水平。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概念地球表层自然历史综合体,即地球表层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矿藏、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空间性(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4)永续利用性(5)属性的两重性: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1)土地利用的定义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即实质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和接口耦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3)土地利用基本途径①一是土地利用广度扩展,提高土地利用率②二是土地利用深度挖潜,提高土地产出率(4)土地利用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性特性①既包含土地生产力提高,又有土地生产关系的协调②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土地利用分类(1)198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2)2002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3)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4)2010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分三大类(5)2012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6、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2)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整理第一章一、土地的功能和给我们的启示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万物土中生,土地养育了人类,直接参与农产品的形成。

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农畜产品。

2.承载功能为人类提供居住、休息、娱乐工业生产的场所。

居民点及交通、水利用地为土地承载功能的体现。

3.仓储功能。

土地是矿产资源如铜、铁、石油、煤等的仓储场所。

4.景观功能风景旅游地就是发挥了土地景观功能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功能给我们利用土地的启示:1.土地能够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刻不能离开土地。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土地,不仅要做到代内公平,而且要做到代际公平,才能使土地得到可持续利用。

2.土地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竞争性,因此存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问题。

二、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作为一种物质并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

地球已有46亿年历史,而人类历史仅有300万年。

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和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但无法创造出新的土地。

2.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①面积总量有限②可利用面积有限③特殊功能土地面积有限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沃度等级的土地。

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是形成级差地租的重要条件。

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合理利用土地,处理好用地和养地之间的关系的,保持土地中各种生物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

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每块土地都有特定的长、宽、高。

位置不可移动,只能在其所处空间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

土地的空间位置与土地沃度、土地等级和土地级差有密切关系。

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既是生产力要素,又是生产关系的客体;既是重要资源,又是社会资产;既是土地物质,又是土地资本。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根据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实践,对土地利用规划作如下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1.土地的概念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2)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3)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概念可近似于环境、资源、国土2.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量有限性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的概念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途径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1)按对象不同划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2)按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按任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量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10.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11.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为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差别性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别而形成的土地价格: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12.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与土地利用- 土地:地球表面的物理空间,包括土壤、水体、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 土地利用:人类对土地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娱乐等。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1.2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设计和安排。

规划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旨在实现特定目标并达成预期的结果。

-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对土地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1.3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但城市化进程加速,非农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土地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4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 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预测土地利用的需求和供给,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因素,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5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

(NEW)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NEW)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土地利用原理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与结构调整优化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土地利用分区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城镇用地规划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土地用途管制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土地保护规划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 地区土地利用规划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CH1绪论1•土地规划的客观必要性:(1)上地是一种生产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3 )使一切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地通过规划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2.土地规划概念(研究对象);对一定区域未来上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上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规划的特点:目的性、阶级性、变化性。

4.土地规划的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上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上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①上地供需综合平衡②上地利用结构优化③上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土地规划的工作程序: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CH3居民点布局1.居民点的概念与类型: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类型:城市:【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T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城镇【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乡村【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2•小城镇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调查农村居民点建设。

3.目前我国居民点的现状:(1)居民点按居住密度分为五级:(2)居民点规模小、居住分散:(3)村镇规划滞后、用地松散、人均地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髙;(4)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内部结构优化:(5)用地而积大、扩展迅速:(6)生产生活双重性,不利于用地分区。

4.居民点布局形式及各自优缺点:(1)卫星式:优点:是小居民点向大城市过渡的阶段,是城市化的过程:缺点:占地较多。

(2)带状式:优点:沿交通要道设立,通达度好,发展迅速:缺点:发展带状受限制。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知识点)剖析#(精选.)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知识点)剖析#(精选.)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知识点1、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4、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5、土地利用规划任务6、土地利用规划应包含内容7、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①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密切联系性②因地制宜原则——土地利用条件与土地质量的时空差异性要求③综合效益原则——近期、远期效益;生态、社会、经济效益④逐级控制原则——五级控制,由上而下⑤动态平衡原则——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部门比例之间的平衡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①整体性——对象包括全部的土地资源;②长期性——一般以十年或更长时间为期限;③战略性——总量平衡问题、用地布局调整问题、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问题;④控制性——上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指导与控制,下级又是上级的反馈;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宏观管理体系的基础;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对各类用地合理布局,以充分、合理、科学、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土地资源盲目开发;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依据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程序①准备工作阶段②方案编制阶段③规划审批阶段1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果等方面共30项指标组成。

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A)土地垦殖率(A1)=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利用率(A2)=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农业利用率(A3)=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建设利用率(A4)=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地总面积×100%耕地复种指数(A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草原载畜量(A6)=各类放牧牲畜头数/草原面积水面利用率(A7)=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人口密度(A8)=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林地覆盖率(A9)=林地面积/土地面积×100%建筑密度(A10)=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100%建筑容积率(A11)=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A12)=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②土地集约经营程度(B)单位耕地功率数(B1)=拖拉机年平均在册功率数/耕地面积耕地灌溉率(B2)=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100%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B3)=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耗电度数(B4)=生产用电总度数/耕地面积单位耕地用工量(B5)=用工总量/耕地面积单位土地资金集约度(B6)=土地总投资/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B7)=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单位用地产值率(B8)=土地产出价值/用地面积单位产值占地率(B9)=用地面积/土地产出价值交通密度(B10)=交通线总长度/土地总面积城镇化水平(B11)=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100%③土地利用综合效益(C)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或产值)(C1)=作物总产量(或总产值)/作物总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粮食耕地年单产(C2)=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复种指数)单位耕地面积产值(C3)=种植业产值(或各业产值)/耕地面积(耕地可改为园地、林地、牧地、水面和建设用地)单位农用地总产值(C4)=农业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单位建设用地总产值(C5)=建设部门总产值/建设用地面积单位土地净产值(国民收入)(C6)=(产品总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面积单位土地纯收入(土地盈利率)(C7)=(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14、规划后评价的原则①真实性原则②合理性原则③民主性原则④历史性原则⑤效率性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论第一章导论土地与相关概念/关于土地与空间/土地本身是由地表、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构成。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②土地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土地生产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养育功能和土地承载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功能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③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作为资源的土地空间是有限的,土地总面积(常数)永久不变,土地利用类型(变数)在不断发生变化;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表现为土地质量的不同等级;⑤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又称土地的耐久性;⑥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⑦土地价值的增值性:土地具有一种耐用性的性质,可以吸纳投入土地的沉积资本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使其可用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⑧土地属性的多维性:土地属性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维属性。

土地利用途径;外延扩展、内涵挖潜土地¾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降水、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等)、社会因素(人口、城市化因素、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权利、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经济因素(产量、产值、人均产值、成本、效益、外部性等)规划的本质/规划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在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土地利用规划并发挥其重大的历史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①政策性:规划是为国家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服务的政府行为,是调整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②整体性:着眼于区域内全部土地,从全局整体角度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③兼容性:多目标兼顾,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目标整体优化:④折中性:不求最优,但求满意。

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

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第16章土地利用规划管理16.1 复习笔记一、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概述1.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土地利用的社会整体利益,组织编制和审批土地利用规划,并依据规划对城乡各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

2.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国家措施,是国家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规范土地开发利用行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规划管理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并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意志。

(2)民主管理原则民主管理原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与依法行政原则相辅相成的。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贯彻民主管理的原则,最根本的是实行参与式管理,即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

(3)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是土地集中统一管理的重要体现,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

土地利用涉及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首先是集中统一规划和集中统一规划管理。

(4)政务公开原则政务公开是各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和民主化决策、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改善部门形象的一项改革措施,有利于增强土地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管理效能,完善监督机制,防止腐败行为。

(5)经济效率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也要遵循用最小的投入(消耗)获得最大的产出(社会综合效果)的原则。

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方法(1)行政的方法行政的方法,就是依靠行政组织,运用权威性的行政手段,采用命令、指示、规定、制度、计划、标准等行政方式来组织、指挥、监督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方法。

(2)法治的方法法治的方法,就是通过法律、法规、规章和种种具有强制性效力的规程、标准,规范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

从世界范围来看,法治方法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最通行、最基本的方法。

(3)经济的方法经济的方法,就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通过经济杠杆,运用价格、税费、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来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促进规划的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整理

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整理

土地利用规划学一、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与发展日本自上而下分为全国国土利用规划、都道府县国土利用规划和市町村国土利用规划三级英国任何人从事土地开发,必须经郡或郡级市议会审查批准,取得“规划许可证”。

美国两种形式,即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德国土地利用规划有关的规划还有空间计划和国土规划。

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功能和特性。

2.掌握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3.了解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4.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5.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学习重点1.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2.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3.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学习难点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土地的概念应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角度加以界定.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劳动结果所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其水平范围,包括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其竖直范围是由大气层、地表层和地下层所组成。

二、土地的功能(一)养育功能(二)承载功能(三)仓储功能(四)景观功能总之,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农地和林地有用是因为它们生产了人类所需要物质产品和生态产品,市地和娱乐地有用是因为它们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三、土地的特性(一)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二)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三)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五)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六)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四、土地利用的概念代表性观点:①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②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特定土地投入劳动力资本,以期从土地得到某种欲望的满足。

③土地利用是由自然条件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④土地利用是指在既定时间、空间和特定地点的一切已开发和空闲土地的表面状况。

因此,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点

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点

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点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龙头.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通过政府事先的调节和控制,引导、限制或鼓励人们的土地利用行为,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起步较晚,同国际进展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的土地利用规划理念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探讨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理念更新及在修编中的实现.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对规划的理念更新及修编中如何体现提出了设想.研究结论:新的规划修编应强调市场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绿色规划理念、目标有限性理念和规划调控法律化理念,规划修编时应注意运用市场理念预测用地需求量,确定用地指标;规划控制指标的刚性与弹性结合,增加人居环境指标、土地质量指标和生态指标等指导性指标;体现土地利用"绿色规划"的特色;提出了规划编制与实施应制度化,通过建立规划行政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和提高违法用地惩处的力度,提高规划的法律效力,建立促进农地保护激励机制等制度建设的建议.利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在分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所面临的形势和总结了1997-2010年轮次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实施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和实施制度创新的设想,指出规划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目标有限性理念和刚性与弹性规划结合等理念,注重绿色规划;规划分区应在建立新的土地分类基础上,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方向的一致性划分土地利用区,以适用规划管理的要求;注重规划编制修改制度的规范化,提出了规划实施制度创新的设想.土地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物质,也是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客观对象。

当土地被投入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之后,就成为任何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所必需且不可替代的物质条件。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了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的永恒主题,其间的相互不协调性愈加凸现。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进一步讲:1、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段内。

2、在数量上,对区域所有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预测。

3、在空间上,对区域内所有土地做出合理布局。

4、在实施上,根据数量优化、空间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实施时段与管理措施。

5、实质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在供给与需求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居名点用地的选址要求1.组织生产与生活的要求:a.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b.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m),c.水源水质条件好2.建筑要求:a.地形朝向b.水文地质条件c.土质条件d.安全条件e.节约用地条件3.卫生保健要求:a.通风舒适的环境b.位置较高c.上风上游d.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4.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3.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县级规划编制应依照一下程序:1、准备工作2、现行规划实施评价3、基础研究4、编制规划大纲5、编制规划成果6、征求公众意见7、规划报批8、规划成果应用4.农村居民点布局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式、自由式5.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6.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7.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知识点1、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4、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5、土地利用规划任务6、土地利用规划应包含内容7、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①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密切联系性②因地制宜原则——土地利用条件与土地质量的时空差异性要求③综合效益原则——近期、远期效益;生态、社会、经济效益④逐级控制原则——五级控制,由上而下⑤动态平衡原则——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部门比例之间的平衡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①整体性——对象包括全部的土地资源;②长期性——一般以十年或更长时间为期限;③战略性——总量平衡问题、用地布局调整问题、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问题;④控制性——上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指导与控制,下级又是上级的反馈;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宏观管理体系的基础;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对各类用地合理布局,以充分、合理、科学、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土地资源盲目开发;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依据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程序①准备工作阶段②方案编制阶段③规划审批阶段1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果等方面共30项指标组成。

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A)土地垦殖率(A1)=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利用率(A2)=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农业利用率(A3)=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建设利用率(A4)=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地总面积×100%耕地复种指数(A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草原载畜量(A6)=各类放牧牲畜头数/草原面积水面利用率(A7)=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人口密度(A8)=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林地覆盖率(A9)=林地面积/土地面积×100%建筑密度(A10)=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100%建筑容积率(A11)=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A12)=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②土地集约经营程度(B)单位耕地功率数(B1)=拖拉机年平均在册功率数/耕地面积耕地灌溉率(B2)=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100%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B3)=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耗电度数(B4)=生产用电总度数/耕地面积单位耕地用工量(B5)=用工总量/耕地面积单位土地资金集约度(B6)=土地总投资/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B7)=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单位用地产值率(B8)=土地产出价值/用地面积单位产值占地率(B9)=用地面积/土地产出价值交通密度(B10)=交通线总长度/土地总面积城镇化水平(B11)=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100%③土地利用综合效益(C)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或产值)(C1)=作物总产量(或总产值)/作物总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粮食耕地年单产(C2)=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复种指数)单位耕地面积产值(C3)=种植业产值(或各业产值)/耕地面积(耕地可改为园地、林地、牧地、水面和建设用地)单位农用地总产值(C4)=农业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单位建设用地总产值(C5)=建设部门总产值/建设用地面积单位土地净产值(国民收入)(C6)=(产品总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面积单位土地纯收入(土地盈利率)(C7)=(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14、规划后评价的原则①真实性原则②合理性原则③民主性原则④历史性原则⑤效率性原则。

15、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概念16、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①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②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③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④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17、土地质量评价概念18、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①针对性原则——针对一定的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②永续利用原则——土地对某种用途或利用方式的适宜性是指在永续利用条件下的适宜性;③效益原则——土地利用所获取得的收益与其投入相比应是有利可图的;④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实际进行评定;⑤综合性原则——全面考虑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属性,通过综合分析,多方面比较来进行评定;⑥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既要评定土地当前的适宜性,也要对进行土地改良后的潜在适宜性进行评定。

19、土地适宜性评价程序①土地用途的确定②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定③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的要求④土地评价因子赋分⑤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比配20、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多指标综合预测法恩格尔系数预测法人口指标修正法21、土地利用结构概念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22、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拟定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大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参与原则23、土地利用用地分区时应遵循原则①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适宜用途一致性原则②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原则③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原则④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24、建设用地的配置中选择居民点用地时应考虑的要求①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居民点布置在其服务范围内的适中位置,以保证居民点对外具有方便的联系,缩短运输距离;避免行车密度较大的高级公路横穿乡镇,最好两者之间保持150m 距离;居民点用地应具有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的水源;选址时应考虑未来的供水方式;②建筑要求:地形朝向——用地要求地形平坦,具有良好的朝向,坡度≤6%(4°左右);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用地建筑的地下水位不应过高,一般要离地面不小于1.5m,距埋藏较深的基础底面应保持0.5m,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降低工程造价,并为居住卫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选择用地时,洪水最高水位以0.5%~1.0%的频率考虑,以保证50年到100年一遇的洪水发生时不被淹没;土质条件——土质要求坚固,不经人工处理的条件下能承载建筑物的压力;安全条件——用地应不受洪水威胁,在选用河流岸边修建乡镇建筑时,应保证拟用土地的高度超过历年最高洪水水位lm以上,不应选在地层断裂带、滑坡回填地上面,也不应选在大型水利工程、水库的下方;节约用地条件——尽可能利用原有村庄的基础,少占或不占好地;③卫生保健要求:用地应尽可能选择风景优美,环境舒适,靠近河流、湖泊、水库和天然林木处,不受风、雨、雪水的危害;用地不宜选在沼泽死水塘等蚊虫滋生的地方,应当远离墓地和行车密度较高的公路,以保持居民点内的清洁卫生环境;用地应在工厂的上风上游,避免工厂“三废”的污染。

同时应避开高压线和易燃易爆的仓库区;当在居民点内布置畜牧场时,应注意使牧场和其他生产建筑处于住宅区的下风向;④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应距最近的公路最好在100m以上,以防止病菌带人畜牧场,如设有绿化、围墙时,其间距可以适当缩短;在居民点内设置畜牧场,不应让畜群放牧时穿过住宅区,死亡畜群埋葬地应距居民点、畜牧场1km以上。

25、工业企业选址要求①厂址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②在布局和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③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④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26、基本农田概念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27、基本农田保护区概念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

28、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具体目标为①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②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保证基本农田数量长期稳定,质量逐步提高。

29、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②综合协调的原则③双轨并行的原则(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相结合)④区划完整性的原则基本农田保护控制指标逐级下达,以乡(镇)行政辖区为基本核定单位;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方案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实行由下对上逐级负责的保护方法,逐级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30、土地整治概念土地整治是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破坏、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31、土地整治的特性①政府行为的主导性②整理目标的多元性③整理过程的长期性④整理工作的复杂性⑤整理区域的差异性32、土地整治规划的基本内容33、农用地开发规划包括内容农用地开发规划内容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开发的可行性论证编制土地开发规划方案土地开发规划方案的实施措施与计划34、城镇土地开发规划包括内容城镇土地开发规划的内容小区规划设计土地开发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开发区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土地勘测调查和社会经济情况的调查土地开发实施计划,包括开发时间、规模和地段开发顺序35、水土保持林分类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沟谷防护林36、梯田的断面形式分类37、自然保护区内分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38、城镇体系概念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系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39、城镇体系规划概念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4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当和中心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大体一致;分析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基础,涉及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环境生态结构、劳动力状况、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项内容;分析城镇体系发展的经济基础,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及其特点、发展条件和方向,并落实到每个城镇;县城镇体系规划中应以乡镇为基础单元,在省城镇体系规划中应以县为单元。

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必须采用定量方法进行,因素之间可以采用特尔菲法确定权重。

最后应将评价结果落实到基本单元之上。

41、居民点辐射规模系概念指居民点的影响范围或吸引范围,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和产业特点、政治实力和文化实力,以及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