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概念地球表层自然历史综合体,即地球表层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矿藏、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空间性(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4)永续利用性(5)属性的两重性: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1)土地利用的定义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即实质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和接口耦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3)土地利用基本途径①一是土地利用广度扩展,提高土地利用率②二是土地利用深度挖潜,提高土地产出率(4)土地利用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性特性①既包含土地生产力提高,又有土地生产关系的协调②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土地利用分类(1)198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2)2002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3)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4)2010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分三大类(5)2012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6、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2)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_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_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1.风蚀:风经过地表,将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的沙粒吹离地表以悬移、跃移和推移三种方式进入气流,称为风蚀。

2.载畜量:一定的草地面积,在放牧季内以放牧为基本利用方式(也可以适当配合割草),在放牧适度的原则下,能够使家畜良好生长及正常繁殖的放牧时间及放牧的家畜数量。

3.地面辐射:地面具有一定的温度,它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

这种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

4.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各级土粒占土壤质量的百分数,叫做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5.土地类型:选择一些土地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按照和似性或共同性将土地划分为一个个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即是土地类型。

6.地面辐射:地面具有一定的温度,它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

这种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

7.三基点温度:对于植物每一个生命过程米说,都有三个基点温度:最高温度、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8.水资源变率:水量的年际与年内分布的均匀程度称为水资源变率。

9.耕地利用单元:指由未经固定田间工程设施(如沟渠、林带、道路等)所围成的,可以进行耕作、灌排、收获等田间管理的沟渠路林等田间工程设施齐备的多种功能的综合地段。

二、填空1.土地资源的特性,首先就是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的限制,土地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土地资源还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2.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可以归纳为5 点,首先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此规划有政策性;由于规划要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因而规划有整体性;同时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环境的,又有公益的、私人的、国家的、地区的目标,因此规划有兼容性;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就具有一定的折衷性;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那么规划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3.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成土母质。

4.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总结1.土地的观点1)人们往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2)土地的平面观以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含陆地和大海)3)土地包含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天气、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含过去和此刻人类活动成就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观点可近似于环境、资源、领土2.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征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目有限性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连续性5)土地地点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双重性4.土地利用的观点人们依照土地资源的特别功能和必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门路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必定地区将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照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征在时空长进行土地资源分派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举措实质:人类对将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向所作的早先估量的过程目的:保持人类生计,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展望、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指引连续利用记述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均衡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构造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区分类1)按对象不一样区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2)按范围区分:地区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按任务区分: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详尽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剖析与评论2)土地利用潜力剖析3)土地供应与需求量展望4)土地供需均衡和土地利用构造化5)土地利用规区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花费效益剖析和规划实行10.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11.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为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收益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差异性级差地租Ⅰ:因为土地肥饶程度和土地地点的不一样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因为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土地价钱: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钱 =地租 /利息率12.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就地取材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向均衡原则土地利用整体规划14.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在必定地区内,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公民经济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应和总需求,确立或调整土地利用构造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举措。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国开电大国家开放大学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国开电大国家开放大学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国开电大国家开放大学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国开电大国家开放大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降水量的单位是(B)。

A、cm
B、mm
C、m
D、ha
2、按照八大类土地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不属于未利用地的是(A)。

A、特殊用地
B、荒草地
C、沙地
D、田坎
3、下列属于沉积岩的是(A)。

A、砂岩
B、板岩
C、千枚岩
D、片麻岩
4、下列指标中不是反应土地利用程度的是(C)。

A、土地开发利用率
B、土地复垦率
C、城市化水平
D、土地垦殖率
5、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C)。

A、面积的有限性
B、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C、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D、整体性及多用途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

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2、土地整治: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3. 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的活动4.土地: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与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成为土地5、土地利用分区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开发利用方向与途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土地进行区域划分6.土地保护:7.土地适宜性评价8.人口预测二简答题1.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程序?答:耕地现状和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耕地需求量预测;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的确定;基本农田的布局;规划成果整理和绘图2.简述土地利用调整的次序?答:(1)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2)非农业建设用地内地优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按照产业政策安排;(3)各类用地的扩大以内涵挖潜为主,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4)林牧渔业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滩地;除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用地外,其他均不得占用耕地;(5).建设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尽量占用劣地,特别应控制占用耕地及林地。

3.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系统工程理论4.土地整治的主要类型有哪些?(1)水土流失地的整治;(2)盐碱地的整治;(3)风沙地的整治;(4)沼泽化土地的整治;(5)红黄壤综合整治。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程序是什么?(1)审核各类用地数量与布局;(2)用地数量综合平衡;(3)用地布局综合平衡;(4)部门用地需求预测;(5)经多次协调难以达成一致的,由规划办公室提出处理意见,交规划领导小组讨论决定;(6)拟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规划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任务,并将全县各类用地指标分解至各乡(镇)。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总结

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原意),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扩展概念)
2.土地的特性:自燃性、有限性、空间性、永续利用性、属性两重性。

3.土地的功能:生产、承载、仓储、景观。

4.土地利用(Land use):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6.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7.土地利用规划(性质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时间期限划分):长期土地利用规划:15—30年、中期土地利用规划:5年、短期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

9.土地利用规划(空间范围);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10.马克思认为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

11.马克思依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态。

12.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超额利润: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构成的利润。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由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由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

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

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

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2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25.土地利用规划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③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④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⑤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⑥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⑦交通运输用地规划;⑧水利工程用地规划;⑨农业用地规划;⑩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⑪土地利用专项规划;⑫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2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②土地供给量预测;③土地需求量预测;④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⑤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⑥土地利用分区;⑦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27.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①明确任务;②组织班子;③收集资料;④明确问题;⑤总体构想;⑥系统分析;⑦系统综合;⑧系统优化;⑨系统评价;⑩系统运行;⑪系统更新。

28.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①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③综合效益原则;④逐级控制原则;⑤动态平衡原则。

2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程序的阶段:①准备工作阶段(组织准备、制定工作计划、制定技术方案、收集资料);②方案编制阶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编制供选方案);③规划审批阶段(规划成果评审、规划的审批)。

3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①是政府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②能够有效地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③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

31.土地利用规划特点:①整体性;②长期性;③战略性;④控制性。

32.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

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

33.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34.土地供给量预测方法:①定性预测;②定量预测;③综合预测。

35.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①趋势预测法;②回归预测法。

36.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①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②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③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④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⑤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37.作物产量预测的方法:①年平均增长率法(计算);②趋势外推法;③回归预测法。

38.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应掌握的情况:①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②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③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④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⑤土地利用的效果;⑥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9.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①土地资源数量分析;②土地资源质量分析;③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④土地利用结构分析;⑤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评价系数的计算公式P68)。

40.耕地需求量:(大田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需求量。

)P7341.土地利用结构规划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参与原则。

42.土地利用结构编制依据:①政策法律依据;②计划规划依据;③土地供需依据。

43.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①土宜法;②综合法;③模型法。

44.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原则:①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适宜用途一致性原则;②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原则;③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原则;④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

45.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原则:①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②土地质量差异原则;③土地适宜利用原则;④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

46.常用的分区方法:①综合分析法;②主导因素法;③叠置法;④聚类法。

47.公路选线的原则:①应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营经济相结合的原则;②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及其各种附属建筑物,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结合过境的国家公路;③道路与林带结合布置时,为了保证路面的干燥,应把道路设在林带南面、西面或东南面;④主干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大约7°),最小平曲线半径在平原微丘区不应小于50m,山岭、重山区不应小于15m;⑤主干道路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大型畜牧场,以保证居民区的安静、卫生条件和牧畜的兽医防疫条件。

48.公路的选线原则:①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②因地制宜;③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连通性好,节约用地;④要与其他交通路线布局协调统一;⑤要经济合理,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选线方案。

49.选线方案择优评价指标:①道路的工程造价;②年度运输费用;③占地面积损失。

50.居民点体系分为城市—城镇—乡村三个层次。

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20万人。

51.城镇化: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②城市数量增加;③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52.城镇布局理论:①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②门槛理论;③带形城市理论。

53.城镇体系的特征:①整体性;②层次性;③动态性。

54.居民点规模:在一定区域内因居民点所处的外部条件的不同,会形成居民点间不同的职能分工,同时也形成不同的居民点规模。

55.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①历史推断法;②规划指标法;③分区测算法;④模型预测法。

56.居民点用地规模:①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②城市规划区用地规模;③城市行政辖区用地规模。

57.居民点布局形式:①卫星式;②带状式;③多边形式;④自由式。

58.居民点布局的原则:①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②有利生产,方便生活;③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59.交通运输的方式:①铁路运输;②水路运输;③公路运输;④航空运输;⑤管道运输。

60.汽车专用公路等级:①高速公路;②一级公路;③二级公路。

61.一般公路等级:①二级公路(80km/小时);②三级公路(60km/小时);③四级公路(40km/小时)。

62.铁路等级:①Ⅰ级铁路(年运输能力大于800万t,行车最高速度120km/小时);②Ⅱ级铁路(运输能力大于或等于500万t,行车最高速度100km/小时);③Ⅲ级铁(运输能力小于500万t,行车最高速度80km/小时)。

63.地表水开发利用方式:①河川径流(无坝渠道方式、有坝渠道引水、机械提水);②当地地面径流。

64.水库容的估算方法:①地形图法;②断面法;③系数法(公式)。

65.水库来水量:计算题。

P18766.需水量计算:计算题。

P18967.抽水站和机井用地面积概算:每个抽水站用地面积一般为2000~7000m²,机井用地面积包括井位占地和配电设备占地,每单井用地面积一般为130m²左右。

68.灌排工程用地要求:①灌溉渠道应尽量布置在灌溉区的最高地带,排水渠道应尽可能选在较低位置;②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③在地形上应使渠道纵坡比降适中,要不冲不淤;④渠道应尽可能短顺平直,沿线地质坚固稳定,透水性弱;⑤渠道配置要满足经济成本和效益;⑥渠道布置要考虑各级渠道的衔接和协调。

69.渠道节地经济断面用地面积估算:计算题。

P20570.田间道路的种类:①拖拉机路;②主要田间路;③辅助田间路。

71.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②综合协调的原则;③双轨并行的原则;④区划完整性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