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 综合复习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学科,它涉及到城市发展、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城市规划师、农业专家以及环境保护者来说都是必要的。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土地利用强度的控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等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核心是要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等。
其中,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到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枢纽等。
同时,还要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农村土地资源是支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因此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至关重要。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到农田的保护和利用,合理划分农业用地、林地和水域,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
此外,还要考虑到农村的生态保护,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生态保护和恢复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要考虑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森林保护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定性分析是指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功能等进行描述和分析,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
①土地即土壤;②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④土地即地球表面。
2.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①土地即土地资产:土地具有权属和价值。
②土地即土地系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③土地即景观:是地表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
3.认识土地概念需把握的几个要点①土地概念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的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②土地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③土地是重要的资源。
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
④土地与土壤、国土、环境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4.土地的定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段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活动场所,而且尚能产生巨大财富和增值价值的经济资产或生产性资本。
二、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性:自然产物,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但人类绝不能创造新的土地。
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由地球面积所决定。
3、土地的空间性:三维空间,由此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式。
4、土地的永续利用性: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可周而复始地使用。
5、土地属性的两重性:自然和社会属性。
三、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万物土中生,充分体现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
2、承载功能:在非农生产部门,是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
3、仓储功能:表现在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依赖土地而形成的人文景观等,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四、土地利用(一)土地利用的概念1、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1)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性和土地的功能;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利用系统2、土地利用中的问题1) 技术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对土地生产要素加以认识,如温度、水分、土壤质地等,要凭借科学技术水平。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称区域性土地规划(比较专业叫法):客观控制性的,不涉及农业、工业、交通、城镇等各种用地内部规划(P87-89)。
此外,在总体规划操作中还要搞一系列专题研究。
各种用地内部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通常叫部门规划。
如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利水电业)用地规划;工业(含乡镇企业)用地规划;交通用地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等。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开发区用地规划、土地整理等规划。
土地规划的意义(1)为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提供保证(2)满足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3)满足合理配置优化土地资源组合的需要(4)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5)强化土地利用用途管制原则及措施土地规划的最终目的是研究特定范围内合理组织利用土地的问题,研究中受到经济规律指导,并吸收利用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如农业区划、土壤区划、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植物区划等)来探索区域性或基层单位的土地利用方法与规律。
土地规划学基本原则1、综合分析与持续发展的原则2、完整性与系统性原则3、灵活性与动态性原则4、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土地规划必须遵从以下理论:(1)地租和地价理论(2)土地区位(3)生态经济理论(4)人地协调理论(5)系统工程理论。
土地规划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统计分析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土地规划的过程反馈(检验)目标准备工作制定方案论证实施土地利用述评就是以文字报告的形式,总结全辖区土地利用特点和变化规律,找出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今后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益:包括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复种指数、林地利用率、森林覆盖率、草地利用率、草场在畜量、水面利用率与单位面积产量、耕地粮食单产水平、人均粮食水平、城市居民点人均用地、城镇化水平、交通网密度、各类用地单位产值等的计算和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筑密度、土地利用分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复种指数、土地用途区、土地利用潜力、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土地潜力、公路、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基本方针、重点建设项目。
二、问答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以及步骤。
2、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主体、期限;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比例尺。
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特点。
4、如何实施土地利用计划。
5、居民点规模的构成;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核心层次(县级)、期限、特性.7、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研究对象.8、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土地用途区划分的原则;9、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方法、一般步骤。
10、土地整理的类型、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11、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性质12、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人口预测方法13、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14、土地的属性、土地利用潜力的估算方法15、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及分类16、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组成;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和说明书内容。
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步骤。
18、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19、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式有哪两种。
20、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
21、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常用的方法;建设用地的预测方法22、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哪四种,分别有何特点。
23、城市化水平的五种预测方法。
2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内容。
25、中国1:1000000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构成;26、耕地规划涉及的五要素。
27、2007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2002年过渡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大纲(2010-12-06)简(精选五篇)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大纲(2010-12-06)简(精选五篇)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大纲(2010-12-06)简1、土地的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4、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5、土地利用规划任务6、土地利用规划应包含内容7、土地利用规划原则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程序1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14、规划后评价的原则15、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概念16、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17、土地质量评价概念18、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19、土地适宜性评价程序20、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21、土地利用结构概念22、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拟定原则23、土地利用用地分区时应遵循原则24、建设用地的配置中选择居民点用地时应考虑的要求25、工业企业选址要求26、基本农田概念27、基本农田保护区概念28、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具体目标为29、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原则30、土地整理概念31、土地整理的特性32、土地整理规划的基本内容33、农用地开发规划包括内容34、城镇土地开发规划包括内容35、水土保持林分类36、梯田的断面形式分类37、自然保护区内分区38、城镇体系概念39、城镇体系规划概念4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41、居民点辐射规模系概念42、居民点四种布局形式43、居民点布局的原则44、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概念45、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46、计算行车速度概念47、停车视距概念48、公路选线原则49、港址选择要求50、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51、地下水利用特点52、水土资源平衡概念53、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54、水库用地要求55、有效库容概念56、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要求57、明渠方式下田间灌排渠系的配置一般要求58、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形式59、田间道路配置要求60、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第二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具有多功能性,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
简答题
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
2、何谓土地开发?有何特点?
3、简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4、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理解其整体性?
5、简述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6、何谓土地开发?编制土地开发规划的基本原则?
7、何谓土地整理?我国土地整理有何成功模式?
8、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程序?
9、编制土地开发规划有何重大意义?
10、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1、土地复垦有何重大意义?
12、土地保护规划的任务和类型?
13、基本农田的概念和范围?
14、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15、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那些原则?
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不同?论述题
1.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2.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指导》(1)
一名词解释1.层次分析法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2.城市化最通俗的概念是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的现象。
3.城镇体系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4.建筑容积率建筑容积率就是建筑总面积和用地总面积的比率5.基本农田是指中国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6.农地整理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7.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替规律。
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
生态系统平衡是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一种状态标志。
系统的运行目标就是实现其平衡状态。
8.土地土地的原意: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9.土地供需平衡分析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的关系。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1、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课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8、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来加以确定。
极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11、土地区位理论P36 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
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提纲
⼟地利⽤规划学复习提纲⼟地利⽤规划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4*4’),填空(14*1’),简答(5*6’),综合应⽤题(10’+14’),论述题(16’)1.⼟地概念:⼟地是地球表⾯⼀定区域的垂直剖⾯系统,是⽓候、地貌、岩⽯、⼟壤、植被和⽔⽂等⾃然要素组成的⾃然综合体和⼈类过去和现在⽣产劳动的产物。
2.⼟地利⽤概念:⼟地利⽤是⼈们依据⼟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定的经济⽬的,对⼟地进⾏⼲预的活动。
这种⼲预活动包括开发、利⽤、保护和整治四个⽅⾯。
3.⼟地的功能⼀.养育功能(⽣产)⼆.承载功能三.仓储功能(资源)四.景观功能4.⼟地利⽤规划的任务⼀、⼟地供需综合平衡⼆、⼟地利⽤结构优化三、⼟地利⽤宏观布局四、⼟地利⽤微观设计5.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就是利⽤较好⽣产条件⼟地产⽣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其⼀,是⼟地资源的有限性;其⼆,是⼟地的差别性。
级差地租Ⅰ:由于⼟地的肥沃程度和⼟地位置不同⽽产⽣。
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块⼟地上连续投⼊等量资本所产⽣的⽣产率的差别⽽形成的。
6.地价理论⼟地价格是出租⼟地的资本化收⼊,资本化的地租形成⼟地的购买价格或价值。
不是⼟地所有权的购买价格, 是⼟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
7.⼟地利⽤总体规划的概念在⼀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地利⽤结构和⽤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8.⼟地资源配置的四要素:时间、空间、⽤途和数量9.⼟地利⽤结构概念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重以及相互关系的总和。
是⼟地利⽤类型按照⼀定的构成⽅式所组成的集合。
10.⼟地利⽤总体规划的内容⼀、⼟地利⽤现状分析⼆、⼟地供给量预测三、⼟地需求量预测四、确定规划⽬标和任务五、⼟地利⽤结构与布局调整六、⼟地利⽤分区七、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11⼈⼝⾃然增长率是指⼀定时期内⼈⼝⾃然增长数(出⽣⼈数-死亡⼈数)与⼈⼝总数之⽐。
12、市镇⼈⼝是指按国务院批准的市和各省、市、⾃治区⼈民政府批准的镇为标准进⾏统计的⼈⼝。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P7)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P8)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一定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者说为手段,利用土地特性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活动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不单研究制约土地利用的生产力因素,也不单研究制约土地利用的生产关系因素,更不是研究土地利用的全部内容,而是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做的预先估算的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利益。
土地利用规划的职责:就是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在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一省一市一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错综关系,上一级规划对下一级规划起着控制作用,而下一级规划对上一级规划存在反馈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使用者:09地信21位同学使用说明:第一部分是最后一节课上讲的(重要),第二部分是PPT上的,第三部分是概念总结注:资料有风险,参考需谨慎第一部分1、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内、较大范围中,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的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2、为什么要进行规划?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统一管理,对十分宝贵和极其稀缺的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3)加强对土地的统一和计划管理3、规划时要考虑什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要解决土地的分配问题和土地的组织问题,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满足国家对土地利用各方面的需求,这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最基本任务。
(1)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合理分配土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用地条件(2)为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土地条件(3)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科学的土地组织条件(4)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关系4、规划的核心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①土地利用程度分析②土地利用结构分析③土地利用布局分析④土地利用效果分析(2)土地评价①土地适宜性评价②土地生产潜力分析③土地承载力研究④土地经济评价(3)土地利用预测①人口发展预测②土地利用结构确定(4)土地利用战略研究①国民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②土地利用战略目标(5)土地利用分区①地域分区②用地分区③土地保护分区(6)骨干工程用地布局①居民点用地布局②交通用地布局③水利用地布局(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拟定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多层次的规划体系,层次间存在互为制约的内在联系。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尹君教授编河北农业大学城建学院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概述一、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与发展国外虽然许多国家早已开始进行土地规划,但土地规划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充分发展是从十月革命后的前苏联开始。
十月革命使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当时苏维埃国家提出了关于合理利用作为重要生产资料和社会关系对象的土地这一极其重大的社会问题,并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规划工作。
起始阶段土地规划的重心在调整土地关系,后来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随着全盘集体化和建设大型国营农场,土地规划调整到土地利用生产组织上来,土地规划的方法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土地规划理论得到充实和发展,对企业间和企业内的土地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土地规划工作的组织计划等一系列问题,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日本人多地少,日本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国土资源管理与利用工作。
1950年在国务部下设有国土局,负责全国的国土资源调查与制图,1974年成立了直属总理府的管理国土工作的领导机构-国土厅,承担全国国土利用计划和国土行政的管理职能。
国土厅下设主要机构有:计划调整局,负责编制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土地局,管理全国的国土整治;水资源部,负责管理全国的水资源开发;地方振兴局,负责地方开发与发展。
日本国土厅是对以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为主体的国土资源进行相对集中管理的专门机构。
日本国土规划包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基本规划、部门土地利用规划等。
国土综合开发规划是全面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国土,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提高社会福利的综合性规划。
国土利用规划是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角度,确定国土利用的基本方针、用地数量、布局方向和实施措施的纲要性规划,其自上而下分为全国国土利用规划、都道府县国土利用规划和市町村国土利用规划三级。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与手段,如从1974年开始,着手进行国土情报数字化,即将各种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等有关信息通过网络和坐标形式,储存于计算机磁带。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由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由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第一章1.解释土地: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固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结构: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2.土地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3.土地功能:养育(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资源)功能;景观功能。
4.举例说明外部经济与不经济。
外部经济:曹妃甸港口建设中尽量合理使用水深,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使得货物在港时间缩短,有效利用后方堆场,缩小堆场面积;尽可能的使用高桩结构,将停泊区向前延伸,扩大陆域使用面积;各个业主码头的公用设施尽量集中统一建设,减少辅助设施土地占用;货物分类堆存,集中疏港,减少积压,减少占地;建设人工岛,学习洋山建设经验,向海里要土地和岸线。
外部不经济:银川市土地不合理的利用,过度樵采和滥挖(采)药材,草地过度农垦造成的沙化。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复习资料一、工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孤立国模式)1.农业区位论(孤立国模式)P11屠能农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之间的距离——杜能圈。
将孤立国分为6个同心农业圈(从内到外依次是):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轮作农业圈、谷草轮作圈、三圃式农作圈、畜牧圈孤立国模式:(1)在一片肥沃的平原中央存放着一个城市,平原上没有任何可通航的运河和河流;(2)平原上任何地方的土壤肥沃程度都是一样的,都适宜耕作;(3)城市向全国提供工业品,同时从其周围的土地上获得粮食等产品;(4)把平原上各个点和城市联系起来的唯一工具是马车,马车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市场的远近成比例;(5)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6)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农业用地的四周为荒野所包围,这一片只供狩猎之用的荒野把孤立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地区隔绝开来。
2.工业区位论 P13韦伯的工业区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吸引作用。
运费、劳动力和集聚效益三要素:(1)第一阶段——运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第二阶段——劳动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第三阶段——集聚与分散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二、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复种指数等相关概念1.土地利用率:在一定区域内已利用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
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反映土地开发程度及种植业发展程度。
3.耕地复种指数:指一定区域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反映耕地的利用程度。
P56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步骤? P68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1)土地适宜性纲2)土地适宜性级3)土地适宜性亚级4)土地适宜性单元②我国1:1000000土地资源图分类系统1)土地潜力区2)土地适宜类3)土地质量等4)土地限制型5)土地资源单位2.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步骤:①两步法:第一步将评价单元的有关土地性质的数值与参评因子等级表相比较,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得出参评因子单项适宜性等级;第二步把各单项土地适宜性等级综合成所评价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总适宜性等级。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CH1绪论1.土地规划的客观必要性:(1)土地是一种生产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3)使一切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地通过规划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2.土地规划概念(研究对象):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规划的特点:目的性、阶级性、变化性。
4.土地规划的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土地规划的工作程序: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CH3居民点布局1.居民点的概念与类型: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类型:城市:【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城镇【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乡村【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2.小城镇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调查农村居民点建设。
3.目前我国居民点的现状:(1)居民点按居住密度分为五级;(2)居民点规模小、居住分散;(3)村镇规划滞后、用地松散、人均地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4)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内部结构优化;(5)用地面积大、扩展迅速;(6)生产生活双重性,不利于用地分区。
4.居民点布局形式及各自优缺点:(1)卫星式:优点:是小居民点向大城市过渡的阶段,是城市化的过程;缺点:占地较多。
(2)带状式:优点:沿交通要道设立,通达度好,发展迅速;缺点:发展带状受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学综合复习讲义1、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课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8、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来加以确定。
极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11、土地区位理论P36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
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
随着刀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愈益粗放,即精细城郊农业——林业——集约种植业——栅栏农业——粗放的三年轮作——牧业与粗放种植业。
⑵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
韦伯首次引用了“区位因素”,即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
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区位因素,只考虑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甚至把原材料费用及其地区差异纳入运费之中,因此,“孤立的工业生产”的趣味就取决于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并从两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中,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继而把集聚因素,对基础网作进一步的位置变换。
韦伯认为,当劳动力费用(表现为工资)在特定的区位对配置企业有利时,这样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费最小的地点,而移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条件是原材料和成品的追加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从而使韦伯的区位图形产生“第一次变形”。
当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定向。
韦伯在以上分析中首次运用等费线(费用等值线)方法进行分析。
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克里斯塔勒吸取杜能、韦伯区位理论的基本特点,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与规模的空间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
克里斯塔勒认为,空间中的事物从中心向外扩散,区域的中心地点即区域核心,就是城镇,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从大到小对城市进行分级,各种等级城市均有,规模最小的那一级城镇的数量最大,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师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14、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15、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⑶土地整理全面展开,未利用土地得以适度开发⑷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⑵土地供给量预测⑶土地需求量预测⑷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⑸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⑹土地利用分区⑺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18、公式:土地垦殖率(A1)=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利用率(A2)=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农业利用率(A3)=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建设利用率(A4)=建设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耕地复种指数(A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建筑密度(A10)=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100%建筑容积率(A11)=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耕地灌溉率(B2)=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100%单位土地资金集约度(B6)=土地总投资/土地总面积单位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产量(或产值)(C1)=作物总产量(或总产值)/作物总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粮食耕地年单产(C2)=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复种指数)19、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依据包括: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②“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③本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④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制约。
20、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21、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⑴针对性原则⑵永续利用原则⑶效益原则⑷因地制宜原则⑸综合性原则⑹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22、土地人口承载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3、人口自然估算法:Pt=Pt0(1+K)t-t0+(c-d)24、劳动平衡法:P=A/(1-(B+C))25、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y=40.551lgx-74.96(x为该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单位:美元/人)26、恩格尔系数法预测法:Y=(P(1-E))/P×100%27、年平均增长率法:an=a0(1+r)n预测作物单产水平28、土地的需求就是指人们利用土地从事各种生产与消费的活动以维持其生存。
29、粮食需求量一般包括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酿造及其他工业用粮等项消费量。
30、需求推算法:H=(N/P-F0)×n/2×d×e推算农民建房需新增用地面积31、估算水库库容:V=HBL/K32、预测昼夜平均交通量:A=2N/dp33、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34、土地利用结构规划的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参与原则35、蔬菜地配置要求:P168由于蔬菜含水分多,脆弱柔嫩,一般不耐储藏或不宜储藏和运输,因此,应尽可能把蔬菜地配置在居民点和畜牧场附近。
蔬菜地要求土壤肥沃,土地平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缓坡下部、河滩和湖滨滩地是配置蔬菜地的好地方,应充分利用老菜园地。
有一些蔬菜要先育苗,后栽培,蔬菜露地栽培地应尽可能靠近温床、温室,以便减少幼苗的运输量。
就地形而言,蔬菜地不宜过于平坦或坡度过大,以免积水和不利灌溉。
蔬菜地最好配置在南坡和西南坡上。
蔬菜地要求外形规整,以便于蔬菜地内部规划和机械作业。
36、大田作物用地的配置要求:P169①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和水源充足②地形坡度条件便于耕作③土地集中连片,外形规整,以便发挥机械作用和便于其内部规划设计。
37、茶园配置的要求:P170茶园应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土层深厚,土壤酸性的南北坡,这种地形所形成的小气候环境有利于茶树生长和安全越冬。
38、居民点用地选址的要求:⑴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⑵建筑要求:地形朝向、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质条件、安全条件和节约用地条件⑶卫生保健要求⑷兽医防疫要求39、工业用地选址要求:①厂址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②在布局和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③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④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40、公路选线的原则:①应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营经济相结合的原则②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及其各种附属建筑物③道路与林带结合布置时,应把道路设在林带南面、西面或东南面④主干道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最小平曲线半径在平原微丘区不应小于50m,山岭。
重山区不应小于15m。
⑤主干道路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大型畜牧场,以保证居民区的安静、卫生条件和牧畜的兽医防疫条件。
41、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场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42、基本农田规划的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②综合协调的原则③双规并行的原则④区划完整性的原则43、土地整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和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既包括对现有已利用土地的整理,以提高其利用的集约度,也包括未利用地的开发和废弃地的复垦以增加耕地总量,从地域上来看可涵盖城市和农村。
44、农地整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
其特点在于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为中心,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开发,改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条件,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45、市地整理概念:p19446、土地整理的规划运作程序的五个步骤:①选择土地整理单元②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③审批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④组织土地整理实施⑤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47、城镇化的三层含义: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二是聚集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三是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