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
简答题
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
2、何谓土地开发?有何特点?
3、简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4、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理解其整体性?
5、简述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6、何谓土地开发?编制土地开发规划的基本原则?
7、何谓土地整理?我国土地整理有何成功模式?
8、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程序?
9、编制土地开发规划有何重大意义?
10、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1、土地复垦有何重大意义?
12、土地保护规划的任务和类型?
13、基本农田的概念和范围?
14、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15、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那些原则?
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不同?论述题
1.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2.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土地:】从本质上来说是由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组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更简单的说是一定范围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土壤、大气、光照、岩石、水文、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利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即通过一些措施加于土地的行为)来发挥土地的某些功能来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包括达到预期的效用和相应的目的)。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
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4、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战略指导思想、任务和内容、规划指标的数量和结构、用途分区及用途管制规则、重大项目用地布局和规划管理程序等方面所具有的固定性、法定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指令性。
【5、契约地租:】土地承租人和土地出租人通过契约的形式,规定佃户按期交给物主的租金款额。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7、规划:】是一种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系统所确定的长远目标,提供未来系统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系统行为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系统发展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性活动过程,是公共管理的一种形式。
【8、弹性理论:】指某一物质对外界力量的反应力,经济学中指当经济变量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
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概念:地球表层自然历史综合体,即地球表层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矿藏、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成果。
土地功能:生产(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土地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2.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3.空间性(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4.永续利用性5.属性的两重性: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土地利用的概念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注意土地利用分类之间的转换国标分类和规划分类的转换)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土地利用规划学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与潜力分析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和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和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各种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种类的多样性和相互联系性。
(一)按土地利用规划的等级层次划分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①按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编制,分为五级②是国家对规划地的农业用地及非农业建设用地实行的宏观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③各级规划均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编制、覆盖区域内全部土地④规划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将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
代表国家利益控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
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包括各种农用地规划(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用地规划、水利设施用地规划等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为特定目的而制定的部门或跨行政区界线的区域性综合规划或单项规划。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1.土地的概念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2)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3)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概念可近似于环境、资源、国土2.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量有限性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的概念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途径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1)按对象不同划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2)按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按任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量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10.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11.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为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差别性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别而形成的土地价格: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12.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总结
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不仅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活动场所,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财富和增值价值的经济资产或生产性资本。
2、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5、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了解)9、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照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我国一般按照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1、基本土地区位理论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总结
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原意),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扩展概念)
2.土地的特性:自燃性、有限性、空间性、永续利用性、属性两重性。
3.土地的功能:生产、承载、仓储、景观。
4.土地利用(Land use):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6.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7.土地利用规划(性质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时间期限划分):长期土地利用规划:15—30年、中期土地利用规划:5年、短期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
9.土地利用规划(空间范围);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10.马克思认为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
11.马克思依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态。
12.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超额利润: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构成的利润。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由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由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总结
1、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换言之,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自身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资源的特点,对土地进行利用和改造的社会经济活动。
2、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3、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指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5、土地的功能有:生产(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1、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和时段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对这一概念的理解:1)主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
2)客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客体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全部土地使用者。
3)实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土地资源配置: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
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四要素。
)4)核心——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哪些特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控制性的特点。
1)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整体(总体)的特性;2)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4)控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和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进一步讲:1、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段内。
2、在数量上,对区域所有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预测。
3、在空间上,对区域内所有土地做出合理布局。
4、在实施上,根据数量优化、空间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实施时段与管理措施。
5、实质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在供给与需求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居名点用地的选址要求1.组织生产与生活的要求:a.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b.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m),c.水源水质条件好2.建筑要求:a.地形朝向b.水文地质条件c.土质条件d.安全条件e.节约用地条件3.卫生保健要求:a.通风舒适的环境b.位置较高c.上风上游d.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4.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3.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县级规划编制应依照一下程序:1、准备工作2、现行规划实施评价3、基础研究4、编制规划大纲5、编制规划成果6、征求公众意见7、规划报批8、规划成果应用4.农村居民点布局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式、自由式5.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6.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7.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CH1绪论1•土地规划的客观必要性:(1)上地是一种生产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3 )使一切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地通过规划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2.土地规划概念(研究对象);对一定区域未来上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上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规划的特点:目的性、阶级性、变化性。
4.土地规划的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上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上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①上地供需综合平衡②上地利用结构优化③上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土地规划的工作程序: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CH3居民点布局1.居民点的概念与类型: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类型:城市:【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T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城镇【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乡村【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2•小城镇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调查农村居民点建设。
3.目前我国居民点的现状:(1)居民点按居住密度分为五级:(2)居民点规模小、居住分散:(3)村镇规划滞后、用地松散、人均地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髙;(4)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内部结构优化:(5)用地而积大、扩展迅速:(6)生产生活双重性,不利于用地分区。
4.居民点布局形式及各自优缺点:(1)卫星式:优点:是小居民点向大城市过渡的阶段,是城市化的过程:缺点:占地较多。
(2)带状式:优点:沿交通要道设立,通达度好,发展迅速:缺点:发展带状受限制。
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整理
土地利用规划学一、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与发展日本自上而下分为全国国土利用规划、都道府县国土利用规划和市町村国土利用规划三级英国任何人从事土地开发,必须经郡或郡级市议会审查批准,取得“规划许可证”。
美国两种形式,即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德国土地利用规划有关的规划还有空间计划和国土规划。
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功能和特性。
2.掌握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3.了解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4.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5.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学习重点1.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2.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3.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学习难点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土地的概念应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角度加以界定.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劳动结果所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其水平范围,包括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其竖直范围是由大气层、地表层和地下层所组成。
二、土地的功能(一)养育功能(二)承载功能(三)仓储功能(四)景观功能总之,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农地和林地有用是因为它们生产了人类所需要物质产品和生态产品,市地和娱乐地有用是因为它们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三、土地的特性(一)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二)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三)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五)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六)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四、土地利用的概念代表性观点:①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②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特定土地投入劳动力资本,以期从土地得到某种欲望的满足。
③土地利用是由自然条件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④土地利用是指在既定时间、空间和特定地点的一切已开发和空闲土地的表面状况。
因此,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论第一章导论土地与相关概念/关于土地与空间/土地本身是由地表、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构成。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②土地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土地生产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养育功能和土地承载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功能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③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作为资源的土地空间是有限的,土地总面积(常数)永久不变,土地利用类型(变数)在不断发生变化;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表现为土地质量的不同等级;⑤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又称土地的耐久性;⑥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⑦土地价值的增值性:土地具有一种耐用性的性质,可以吸纳投入土地的沉积资本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使其可用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⑧土地属性的多维性:土地属性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维属性。
土地利用途径;外延扩展、内涵挖潜土地¾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降水、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等)、社会因素(人口、城市化因素、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权利、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经济因素(产量、产值、人均产值、成本、效益、外部性等)规划的本质/规划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在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土地利用规划并发挥其重大的历史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①政策性:规划是为国家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服务的政府行为,是调整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②整体性:着眼于区域内全部土地,从全局整体角度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③兼容性:多目标兼顾,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目标整体优化:④折中性:不求最优,但求满意。
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总结
概念:1、1)规划:所谓规划就是对人或事物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属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士地利用的综合技术和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自身的适宜性和生产力,实行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调整与分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进行的,长期的、战略性的总体布置和统筹安排。
4)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将规划地区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并配合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土地管理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措施。
5)土地利用结构: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
6)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布局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将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在辖区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合理配置,又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
7)土地利用管制:是由各级政府实施的对土地利用主体行为的限制,它的经济理论基础在于将土地使用中所可能产生的不良外部效应内部化。
8)土地利用控制:土地利用控制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土地利用活动施加的各种影响和限制。
9)区位:从事具体某一项经济活动的空间区域或位置。
10)区位理论:是指在某一地区进行某种社会经济活动比其他地区可能获得更大的土地效益,实质是决定某项社会经济活动的最佳空间位置。
11)原料指数=原料的总重量/产品的总重量。
消费指向:若原料指数<1,厂址应选在消费区,有多个消费区时,应选在中心消费区。
(此也称之为消费地指向)劳动系数=劳动成本指数/区位重量原料指向:若工业原料指数>1时,厂址应选在原料产地。
如冶金工业、制糖业和食品加工业等。
(此也称之为原料指向)劳动力指向:任何一个工业企业均有自己的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最低点,劳动成本指数大,区位重量小的工业企业,应位移到劳动成本最低点。
土地利用规规复习总结
1土地与土地利用的概念功能和特性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劳动结果所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其水平范围,包括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其竖直范围是由大气层、地表层和地下层所组成土地具有生产,承载,仓储、景观四方面功能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数量有限性,土地质量差异性,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包括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和利用土地,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两层含义。
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联系农业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土地利用规划是农业规划在土地上的具体落实,城市规划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国土规划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具体落实。
4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一)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小(二)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平衡(三)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四)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利用效率低下(五)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5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按层次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分:行政区、经济区,自然保护区、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深度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按行政区划分:全国—省—市—县—乡,在我国实际工作中主要按行政区划单位组织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6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任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与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与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论证与规划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1土地的概念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 称为土地2) 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3) 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养育功能 2)承载功能 3)仓储功能 4)景观功能4) 立体的广义的土地概念可近似于环境、资源、国土2. 土地的功能1) 3. 土地的特性1) 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 土地的数量有限性 3) 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 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5) 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 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 土地利用的概念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途径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1)按对象不同划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2)按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按任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量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10•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11.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为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差别性级差地租I: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别而形成的土地价格: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格二地租/利息率12.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实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
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依据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本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制约。
15.土地资源配置对土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部门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
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要素: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1)整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控制性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1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需求量预测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6)土地利用分区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19•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3个方面,12项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基尼系数和贫困人口比重、收入水平、营养水平、居住水平、恩格尔系数和文化用品及文化教育、生活服务支出比重、平均期望寿命、中学入学率20.土地需求量预测对于一定规划期限内规划地区(或单位)各业用地规模所进行预先测算和估计,以其作为协调土地供需和编制用地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21.人口预测1)人口自然增长法2)劳动平衡法3)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二(出生人数-死亡人数)/人口总数2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目的:掌握1)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2)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4)土地开发利用程度5)土地利用的效果6)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内容:1) 土地资源数量分析2) 土地资源质量分析3) 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4)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5 ) 土地利用效益分析2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开发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果3方面30项指标组成土地开发程度:土地垦殖率二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率二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耕地复种指数二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林地覆盖率二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建筑密度二建筑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建筑容积率二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二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城镇化水平二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24.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
25.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在一定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能的能力26.土地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指一定地区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7•土地需求量预测1)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耕地需求量、果园用地需求量、副业用地需求量、渔业用地需求量、林地需求量2)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居民点用地需求量(指标概算法、需求推算法、两区累加法)、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预测、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预测28.土地供给自然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土地质量,包括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29•土地供给总量规划区域内人类利用的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之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8大类30.土地供需分析在土地供给量与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31•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可解决的两个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32.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规划原则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2)统筹兼顾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4)三效益(社会、经济、生态)统一原则5)公众参与原则方案编制方法:土宜法、综合法、模型法规划期内增加的耕地面积包括新垦荒地面积、工矿废弃地、旧废基地重新变为耕地的复垦面积。
规划期内减少的耕地面积包括建设占用耕地面积、退耕还牧、还林、还园的耕地面积。
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土地利用分区在规划区域内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土地利用类型允许在规划区域内重复出现34.土地利用分区方法:综合分析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聚类法35.用地配置可分为农业用地配置和建设用地配置1)农业用地配置:蔬菜地配置、大田作物用地配置、林业用地配置、人工饲料地配置、副业用地配置2)建设用地配置A .居民点用地选址 B.工业用地选址 C.公路选线 D.渠道配置土地利用详细规划36.居民点城市、城镇、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37•我国城市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20万人)城镇分县城和集镇;乡村分中心村、基层村、村落38集镇:我国集镇包括建制镇和场(乡)镇,是指县城以下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工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农村小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服务中心。
39城镇化的表现1)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中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2)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3)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40•城镇化的特点:世界性、区域性、连续性41.城镇化可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加以量度42.城镇体系: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城镇体系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43.居民点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辐射规模1)居民点人口规模:三种计算标准:城市非农人口数量、城市行政辖区人口数量、城市建成区人口数量2)居民点用地规模: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城市规划区用地规模、城市行政辖区用地规模44•居民点布局的形式1)卫星式:以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重点卫星城和一般城镇2)带状式:大小居民点分布呈带状。
最主要的是沿着铁路干线、大型河流或国家级公路而设立。
3)多边形式:4)自由式:“一去二三里,沿途四五家,店铺六七座,遍地住人家”45.耕地规划耕地组织形式: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田块的长度一般在500-800m或更长田块规模大致为10-13.33hm2耕作田块的外形:1)田块最好是长方形、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2)田块的两个长边要呈平行和直线3)不能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田块的短边设计得过斜4)不能把田块设计成形状不规整的三角形和多边形土地利用专项规划46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47.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48.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专项与总体的关系。
49.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规划原则1)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2)综合协调的原则3)双轨并行的原则(基本农田保护控制指标由省、市、县、乡逐级下达,以乡(镇)行政辖区为基本核定单位。
4)区划完整性的原则为便于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建档和管理,完善和巩固地籍管理体系,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不宜打破村级行政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