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
师生前交流。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板书课题)一齐来读课堂。

师:字写得怎么样?
生:……
师:黑板有些晃悠,只发挥五成水平。

进入课堂,我偷偷地翻了同学们的课本,发现上面写了四个字“一字不错”,什么意思?
生:我们读给家长听,这是家长签的字。

师:是家长写的啊,还有的同学课题边写了“状物”两个字。

(板:状物)注意右边,不是“士”,而是大字多一点。

谁告诉你的?什么意思?
生:
师:你知道了,但表达不清楚,这类写景写物的,表达了作者的……一些思想。

这是状物。

宋庆龄是什么人?
生:孙中山的妻子。

师:说说这个人。

师:宋……离我们很遥远。

她是个伟大的女性,在世界上都有影响的伟大女性,她热爱儿童……(介绍宋庆龄)
师:……我也能读得一字不错,开始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没意思,可后来啊——你们知道不知道课文是谁写的吗?写在课文的下面:茹志娟。

她是当代一名有名的大作家。

她怎么会写得没意思的文章呢?我又读,于是有了发现。

我们一起来发现。

我找个同学来读1-3自然段。

指名读。

师:你读书很有技巧,还会用气啊。

发现了什么?这3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说……有两棵树。

师:再读一读,有没有发现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段是说树,第二是舍不得这两棵树。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

师:人对树有感情了。

第三自然段呢?
生:点题,说出是什么树。

师:三段都写树,都不重复,一层比一层意思深。

你们再读,体会两棵树的味道。

师:好,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读。

师:好,这段话有很多词写樟树外形的。

但有一个词最能概括樟树特点,哪个词?
生:蓬蓬勃勃。

师:我们找的一样。

(板书:蓬蓬勃勃)我写你画。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
师:这是字典上的解释,我们再读,会发现它有更深刻的意思。

好,读读这段,画画能体现出蓬蓬勃勃的字词。

生:读这段话。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这样还比较模糊,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
生:伸向四面八方。

师:怎样才是伸向四面八方?
生:很多。

师:伸得远远的,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伸得很远。

师:伸得远,伸得长。

你在词边上写上远、长,这就是批注。

这句里还有一个词把樟树写活了。

读读,找找。

(伸)好,伸把樟树写活了。

你还从哪里体会到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你能从这句话中提取出三个字吗?
生:稠、绿、亮
师:显出蓬蓬勃勃的气象。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蓬蓬勃勃?
生:无论夏天还是冬天。

师:夏天……冬天呢?这样来品一品,是不是很有意思?练习读一读。

学生练习读。

师:谁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读得非常好,声音非常甜美。

听老师读,好不好?要慢慢地读,慢慢地体会。

范读。

能体会到吗?好,我们一齐读。

师生齐读。

师:读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你们知道樟树能长多高?50多米高,能活一千多年。

这让我们想到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呢?
生:
师:好,太会联想了。

年青的,有活力的,顽强的人。

这样的文字是最有生命力的。

那么,就背这一段。

学生练习背诵。

师:会背了?谁会想到来背?都会?有些假了。

生:(有些紧张)背诵。

师:不要紧张。

生:背。

齐背。

师:那么接下来的一段话更有意思。

这段共有几句话?看谁数得准。

生:七句。

师:真快,数学学得好。

中心句是哪一句?不对,看你画的位置都不对。

这个中心句,既不是在开头,也不是在结尾。

指名说。

生:而樟树的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能够永久保持。

师:答对了。

第几句?第四句。

正好在这段话的中间。

齐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能读出什么?
生:樟树本身就有香气。

师:中心词?
生:香气。

师:我来写,你来画。

(板:香气。

)往前读三句,往后读三句,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写虫子。

师:后面呢?这样的写法叫什么?对,对比。

好,你读读前三句,再读读后三句,发现出什么来了。

你有没有发现樟树与其它树之间的不同。

生:樟树不招虫,其他树招虫。

师:最浅显的发现。

生:主人很像他。

师:从这段中你能发现吗?
生:樟树只要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永远不招虫。

好,还能读出什么奥妙来?
师:我们来梳理一下,有两个发现:1 不招虫。

2 从来不招虫。

其实还有不同呢。

“枝枯叶落”是什么意思?
生:死了也不招虫。

师:把死了的樟树和活着的石榴树对比,真有意思。

作者对樟树和石榴树的认识一样吗?
生:不一样,作者觉得樟树可贵。

师:那石榴呢?
生:可恨。

师:还有可怜。

如果说平石榴是品质低劣的人,那么樟树呢?如果说石榴是恶习难改的人,那樟树呢?
生:……
师:只要抓住文字,深入地读,就读出味道来了。

当作者写到“即使当它枯枝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准时,已经肃然起敬了。

让我们再读这自然段,放声练习读。

学生练习读。

师:谁愿读?慢慢读,最好能读出变化。

请学生推荐读。

师:……非常好听,有樟树的品质。

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把它巧妙地移植来写其他植物。

这样的文字还能涤荡心灵,更要记住它。

练习背。

学生背诵。

师:会背了?一字都不错?好,齐背。

师:下面来看最后一段,最后一段也会有奥秘。

我们一起读,声音响亮一些。

生齐读。

师:好,看谁有慧眼,有什么发现?
指名回答。

生:(把这一自然段又读了一遍。


师:完了?你只是读一遍,有什么感受?好认真听你说完。

生:
师:你这是重复课文内容。

生:樟树有着高尚的品质,只所以和樟树留影,是因为在人们看来就是和宋庆龄留影。

师:再说一遍,“只所以……是因为……”用得好,再用上。

生:重复刚才答案。

师:有见解,有条理,由树想到人,树和人合二为一,这就是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老师写这四个字,你也把它写下来。

作者表面写樟树,其实是写宋庆龄。

你把课文几个自然段与课文联系,还有什么发现?
生:树和人相似。

人很秀美,有着高洁的品质。

师:你把第4、5自然段联系起来了。

还有什么发现?
生:虽然宋庆龄已经离世,但人们还记得她,就像樟树一样。

师:课题可不可以直接改为“樟树”?
生:不能,这树其实就是宋庆龄。

师:课题已隐含了人与树的关系,结尾正是画龙点睛,把最后一自然段背下来。

学生背诵。

师:阅读就是发现的过程。

怎么发现呢?一是联系,课文的前三自然段……还得推敲,抓住那些能表现出作者思想的词语推敲;第三还要联想……。

只要做到联系、推敲、联想,就能学好语文。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