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名词解释: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

5.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7.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是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8.耕地组织形式: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9.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0.土地整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

11.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数量,它是一个动态的不可代替的资源。

简答题:1.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指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的结果,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特征:①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空间性、⑤永续利用性、⑥属性的两重性3.土地功能: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3.规划的任务是什么?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筑密度、土地利用分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复种指数、土地用途区、土地利用潜力、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土地潜力、公路、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基本方针、重点建设项目。

二、问答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以及步骤。

2、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主体、期限;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比例尺。

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特点。

4、如何实施土地利用计划。

5、居民点规模的构成;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核心层次(县级)、期限、特性.7、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研究对象.8、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土地用途区划分的原则;9、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方法、一般步骤。

10、土地整理的类型、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11、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性质12、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人口预测方法13、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14、土地的属性、土地利用潜力的估算方法15、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及分类16、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组成;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和说明书内容。

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步骤。

18、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19、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式有哪两种。

20、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

21、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常用的方法;建设用地的预测方法22、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哪四种,分别有何特点。

23、城市化水平的五种预测方法。

2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内容。

25、中国1:1000000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构成;26、耕地规划涉及的五要素。

27、2007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2002年过渡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概念地球表层自然历史综合体,即地球表层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矿藏、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空间性(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4)永续利用性(5)属性的两重性: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1)土地利用的定义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即实质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和接口耦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3)土地利用基本途径①一是土地利用广度扩展,提高土地利用率②二是土地利用深度挖潜,提高土地产出率(4)土地利用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性特性①既包含土地生产力提高,又有土地生产关系的协调②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土地利用分类(1)198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2)2002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3)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4)2010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分三大类(5)2012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6、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2)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土地:】从本质上来说是由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组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更简单的说是一定范围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土壤、大气、光照、岩石、水文、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利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即通过一些措施加于土地的行为)来发挥土地的某些功能来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包括达到预期的效用和相应的目的)。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

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4、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战略指导思想、任务和内容、规划指标的数量和结构、用途分区及用途管制规则、重大项目用地布局和规划管理程序等方面所具有的固定性、法定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指令性。

【5、契约地租:】土地承租人和土地出租人通过契约的形式,规定佃户按期交给物主的租金款额。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7、规划:】是一种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系统所确定的长远目标,提供未来系统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系统行为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系统发展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性活动过程,是公共管理的一种形式。

【8、弹性理论:】指某一物质对外界力量的反应力,经济学中指当经济变量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

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总结1.土地的观点1)人们往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2)土地的平面观以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含陆地和大海)3)土地包含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天气、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含过去和此刻人类活动成就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观点可近似于环境、资源、领土2.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征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目有限性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连续性5)土地地点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双重性4.土地利用的观点人们依照土地资源的特别功能和必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门路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必定地区将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照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征在时空长进行土地资源分派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举措实质:人类对将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向所作的早先估量的过程目的:保持人类生计,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展望、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指引连续利用记述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均衡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构造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区分类1)按对象不一样区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2)按范围区分:地区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按任务区分: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详尽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剖析与评论2)土地利用潜力剖析3)土地供应与需求量展望4)土地供需均衡和土地利用构造化5)土地利用规区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花费效益剖析和规划实行10.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11.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为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收益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差异性级差地租Ⅰ:因为土地肥饶程度和土地地点的不一样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因为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土地价钱: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钱 =地租 /利息率12.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就地取材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向均衡原则土地利用整体规划14.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在必定地区内,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公民经济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应和总需求,确立或调整土地利用构造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举措。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1、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课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8、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来加以确定。

极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11、土地区位理论P36 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

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总结

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原意),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扩展概念)
2.土地的特性:自燃性、有限性、空间性、永续利用性、属性两重性。

3.土地的功能:生产、承载、仓储、景观。

4.土地利用(Land use):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6.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7.土地利用规划(性质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时间期限划分):长期土地利用规划:15—30年、中期土地利用规划:5年、短期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

9.土地利用规划(空间范围);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10.马克思认为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

11.马克思依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态。

12.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超额利润: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构成的利润。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整理精简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整理精简版

第一部分1土地: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物质的自然性、数量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利用的可持续性、位置空间性、属性的两重性。

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土地利用: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进行干预的活动。

包括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途径:广度扩展(粗放型开发利用)深度挖潜(集约利用)。

4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5土地利用规划:对特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特性:政策性:政府利用法律和政策进行干预。

整体性:着眼点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全部的土地资源.兼容性:规划对于土地利用系统各目标而言应该是兼容的。

折中性:各部门在保证利益的同时制定的折中方案。

动态性:具有时效性6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一)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二)具体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土地利用微观规划(内部规划或详细规划)。

7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对象)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范围)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8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动态平衡原则(常表现为比例关系)2)逐级控制原则(先进行关系到全局的具有控制作用项目的规划,再进行土地利用细部规划)3)集约利用原则4)公众参与原则(途径:让公众参与了解规划的性质、内容和职能吸取广泛的社会公众意见;参与规划编制和监督过程之中)5)综合效益原则(社会效益:合理利用土地,协调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经济效益:从深度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生态效益:土地利用过程中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的消耗)6)因地制宜原则(体现为土地特性与用地要求的协调上)9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同种类、类型和级别的各类土地利用规划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我国的分类:(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1.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为什么要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从土地的特性分析入手,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生态环境。

土地的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3.合理利用土地的标志和基本途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基本途径:加强土地管理,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综合的管理、控制、调节。

1)加强地权管理:主要包括地权分配,监控地权转移和调解地权纠纷等内容。

2)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土地利用效果进行控制、规划、监督。

其中,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化、具体化、法制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亦是土地管理的最基本依据和手段。

4.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进行部门间土地资源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5.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6.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集约利用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

8.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要素。

9.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动态性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一、国家级规划1)确定对一国有指导意义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的方针、政策及战略目标;2)协调国名经济各部门及省与省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3)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方向,确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设施的用地规模及布局;4)进行土地利用分区;5)制定好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二、省级规划1)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省土地资源的特点,确定本省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2)协调本省国民经济各部门级各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3)落实国家级规划确定的各项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布局;进行各种商品经济的布局、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工程布局并确定其用地规模;逐个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进行土地利用分区;5)提出实施省级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CH1绪论1•土地规划的客观必要性:(1)上地是一种生产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3 )使一切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地通过规划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2.土地规划概念(研究对象);对一定区域未来上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上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规划的特点:目的性、阶级性、变化性。

4.土地规划的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上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上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①上地供需综合平衡②上地利用结构优化③上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土地规划的工作程序: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CH3居民点布局1.居民点的概念与类型: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类型:城市:【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T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城镇【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乡村【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2•小城镇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调查农村居民点建设。

3.目前我国居民点的现状:(1)居民点按居住密度分为五级:(2)居民点规模小、居住分散:(3)村镇规划滞后、用地松散、人均地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髙;(4)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内部结构优化:(5)用地而积大、扩展迅速:(6)生产生活双重性,不利于用地分区。

4.居民点布局形式及各自优缺点:(1)卫星式:优点:是小居民点向大城市过渡的阶段,是城市化的过程:缺点:占地较多。

(2)带状式:优点:沿交通要道设立,通达度好,发展迅速:缺点:发展带状受限制。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第一篇和第二篇1.土地利用概念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二是指利用土地,改善环境,已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2.土地合理利用概念,对于地进行充分的使用,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标志,土地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3.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一定地域的土地的某种利用方式对其周边土地产生有利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外部经济。

反之,成为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

4.土地的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源和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为土地的生产性利用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建筑物的承载场所,称为土地的非生产性利用。

5.土地利用结构概念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占土地的比例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各种土地利用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6.绿图设计(绿图规划)定义为使用者提供骨架性内容,其内填补的内容由使用者根据变化的环境条件,通过不断学习加以补充和完善,使规划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其目的是,使规划不仅具备原有的功能,而且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力。

7.土地质量定义指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指土地对不同用途的适应与否以及适应程度,由土地属性指标综合表示。

8.土地利用规划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9.土地利用规划特性(5个)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10土地利用规划理论6个及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意义1)地租与地价理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中要全面系统的以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3)持续利用理论,协调土地供给和需求量的关系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4)生态经济理论,土地利用规划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共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一章导论一.土地的功能①生产(养育)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②承载功能: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③仓储功能: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二、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进行部门间土地资源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四土地利用规划体系1.等级层次分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②土地利用详细规划③专项规划2.区域性质分①行政区②自然区③经济区域④跨区域3.规划深度分①土地利用规划②土地利用设计③土地利用施工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一、地租和地价理论(一)理论核心地租的原意有报酬或收入的意思。

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有组织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出现而产生的。

1.西方经济学家的地租和地价理论①威廉.配弟: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总额。

《赋税论》②亚当.斯密: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

《国富论》③大卫.李嘉图:地租仅只是为了使用土地而付给地主的金额。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④杜能:地租不是劳动和投资的产物,而是田庄所处的位置和土地性质的偶然优势带来的。

地租不是价格的原因,而是价格的结果。

2.马克思地租和地价理论①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实体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有不同的类型,即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租和垄断地租。

②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价理论,土地价格是虚幻形式的价格,是没有价值的价格。

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二)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复习提纲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复习提纲

养育功能:万物土中生,土地养育了人类,土地直接参与农产品的形成,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生产资料。

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农畜产品。

承载功能:土地是非农业部门如建筑业等的地基、场所和操作基础,是一切建筑物的载体,为人类提供居住、休息、娱乐和第二、三产业的场所。

居民点用地、交通和水利用地为土地承载功能的具体体现。

仓储功能:土地是矿产资源如铜、铁、石油、煤等的仓储场所。

景观功能:土地是一种环境资源,表现为舒适性和美学值。

自然保护地和风景旅游地是土地景观功能得以发挥的土地利用方式。

总之从空间意义上,地球表面和空间是有限的(空间土地);从生态意义上,人类在同一块土地上年复一年地利用(生态土地)。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刻不能离开土地。

因此,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土地,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做到代内公平,而且要做到代际公平,这样才能使土地持续利用。

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是在空间上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技术经济综合措施体系。

实质上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计的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1)政策性——为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服务(严肃性)(2)整体性——从国民经济角度,全部土地资源层面上选择方案(3)兼容性——多维目标之间协调,追求双赢方案(4)折衷性——不求最优,只求满意(有限理性)(5)动态性——规划是一个不断逼近目标的过程,按一定的法定程序修改和完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有: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土地面积有限性与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利用规划永题,因此,协调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之间矛盾就构成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DOC)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DOC)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进一步讲:1、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段内。

2、在数量上,对区域所有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预测。

3、在空间上,对区域内所有土地做出合理布局。

4、在实施上,根据数量优化、空间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实施时段与管理措施。

5、实质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在供给与需求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居名点用地的选址要求1.组织生产与生活的要求:a.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b.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m),c.水源水质条件好2.建筑要求:a.地形朝向b.水文地质条件c.土质条件d.安全条件e.节约用地条件3.卫生保健要求:a.通风舒适的环境b.位置较高c.上风上游d.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4.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3.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县级规划编制应依照一下程序:1、准备工作2、现行规划实施评价3、基础研究4、编制规划大纲5、编制规划成果6、征求公众意见7、规划报批8、规划成果应用4.农村居民点布局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式、自由式5.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6.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7.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要点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要点

1、土地利用是人类为了某种目的,对土地进行的干预活动。

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活动。

2、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的区域内专项用地、专项土地利用措施的规划;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整个区域所有土地、所有土地利用措施的整体性规划。

5、城市土地整理是在既定的城市空间范围内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城市用地环境,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产出率,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6、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是指人类在土地利用中对自然环境给土地带来的灾害和人类生产活动中不合理利用方式带来的破坏进行综合整治的措施。

7、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亦称土地结构或土地构成。

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

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8、土地利用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的战略性布局和统筹安排。

9、PSR模型人类活动给环境和自然资源施加压力,施加压力的结果是改变了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质量;社会通过环境、经济、土地等政策或管理措施对这些变化施加响应,缓解由于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压力,维持环境健康。

10、土地自然供给指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

11、土地经济供给是指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社会经济的协调规范或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可供开发利用或再开发利用的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第一篇和第二篇
1.土地利用概念
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二是指利用土地,改善环境,已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2.土地合理利用
概念,对于地进行充分的使用,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标志,土地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3.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一定地域的土地的某种利用方式对其周边土地产生有利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外部经济。

反之,成为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

4.土地的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
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源和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为土地的生产性利用
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建筑物的承载场所,称为土地的非生产性利用。

5.土地利用结构概念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占土地的比例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各种土地利用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6.绿图设计(绿图规划)定义
为使用者提供骨架性内容,其内填补的内容由使用者根据变化的环境条件,通过不断学习加以补充和完善,使规划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其目的是,使规划不仅具备原有的功能,而且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力。

7.土地质量定义
指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指土地对不同用途的适应与否以及适应程度,由土地属性指标综合表示。

8.土地利用规划定义
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9.土地利用规划特性(5个)
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10土地利用规划理论6个及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意义
1)地租与地价理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中要全面系统的以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
3)持续利用理论,协调土地供给和需求量的关系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
4)生态经济理论,土地利用规划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最大化。

5)人地协调理论,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系统工程理论,土地是一个系统,土地利用是对系统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义
在一定规划区域内,依据当地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协调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程序
内容7个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供给量分析
3)土地需求量分析
4)确定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任务
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
6)土地利用分区
7)制定土地利用实施措施
程序
①准备工作阶段
1)组织准备
2)制定工作计划
3)制定技术方案
4)收集资料
②方案编制阶段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供求量预测
2)土地供求平衡分析
3)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基本方针
4)编制供选方案
5)供选方案择优
6)编制规划成果
③规划成果报批阶段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审批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
13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定义
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一段时间或结束实施后,对规划的目标,效益,影响和守法情况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14.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内容4个
1)目标分析,目标完成度=实际完成数÷规划规定目标数
2)效益分析,计算投入产出比
3)影响分析,宏观,规划执行对经济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微观,土地不用利用类型之间
的影响。

4)守法分析,执行过程中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

15.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意义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对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全局性问题的谋略与策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实施,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为土地利用规划提高指导,缺乏战略研究会使规划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16.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内容4个
1)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2)分析供求关系情况
3)制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4)制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17.土地利用规划的4个基础数据
人口,城市化水平,消费水平,作物单产
18.城市化的三层含义
1)在一定地区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的增加
2)城市居民点数量日益增加
3)单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日益增大
19.城市化水平测定的指标
单一指标法2个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数量
非农业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非农业人口数量÷总人口数量
复合指标法
20.土地自然供给
大自然向人类提供的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的总量。

静态的,无弹性
土地经济供给
土地自然攻击中被人类实际利用的部分,动态的,有弹性的。

21.土地利用布局
与土地利用结构有关的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

第三篇
1.详细规划定义,特性,分类和类型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详细规划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某地段,某一单位的土地利用及其配套设施做出的具体安排。

单一性,具体性,可操作性,针对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性详细规划
2.专项规划定义,特性,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为解决某一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特定的土地利用规划类型
针对性,转移性
是总规的先行军
是总规的继续深入和补充
是总规实施的重要技术措施
是总规的有机组成部分
3.基本农田定义
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占用的耕地。

4.基本农田划定范围
1)有国务院有关部门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2)有良好水利或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或正在试试改造计划以及能改造的中低产田
3)蔬菜生产基地
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5)国务院规定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5.基本农田保护区
为对基本农田实施特殊保护,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6.居民点规划与城镇化关系
空间形态上,城乡有别
经济形态上,城乡互补
社会形态上,城乡一致,基础设施和精神上
7.城镇化的理论(3个)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
1)反磁力吸引理论定义,对土地规划的指导意义
为摆脱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即为反磁力吸引体系。

指导作用:建立构成系统经济基础的地区性生产综合体,行政中心,服务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城镇之间便捷的交通体系
在此基础上,将各城镇联结成为反磁力吸引体系。

体系中每个城镇有独特的功能。

2)门槛理论定义,对土地规划的指导意义
门槛理论认为在居民点发展中存在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一是地理环境条件,二是基本工程管网状况和铺设的技术限制,三是城镇居民点结构改建的限制。

指导作用: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确定城市规划方向,编制省级或全国居民点规划,确定城市合理规模。

第四篇
1.土地用途管制定义及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土地用途管制是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和措施。

2.土地利用计划定义及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国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作出部署和安排的中期和年度计划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国家通过编制计划和下达控制指标,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宏观的指导和约束人们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行政调控手段。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全部土地利用的战略性的长期计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利用的中期的和年度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依据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实施,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是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行政手段。

3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定义及内容,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数据和图件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区域土地利用情况
土地政策措施执行情况
土地生产力监测
环境条件变化监测
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