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 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来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并能够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他们的测量和估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能够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米的长度单位,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长度物体,如尺子、绳子等,以及一些测量工具,如尺、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等,并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它们的长度。
2. 概念讲解:我会向学生们介绍米的长度单位,并通过实际的长度物体来帮助他们理解米的概念。
3. 例题讲解:我会出示一些实际的例子,如测量一张纸的长度,让学生们用米来量。
4.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们自己找一些物体,并用米来量它们的长度,以巩固他们对于米的理解。
5. 小组活动: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互相量一量对方的身高,并用米来表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米长度单位例子:测量一张纸的长度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身高来量一量课桌的高度,并用米来表示。
答案:课桌的高度是1米。
2. 请学生们量一量自己的鞋子长度,并用米来表示。
答案:鞋子的长度是0.2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米的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但在换算方面,有些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继续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尝试用米来量一量家里的家具长度,如电视、沙发等,并记录下来。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是我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描述,对米的长度单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数学教材,内容丰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册教材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知识点的介绍和丰富的练习题,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如数字大小、加减法等。
2.能够熟练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授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运用数字的大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如比较身高、年龄等。
2. 授课- 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介绍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观察、比较理解。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纠正错误。
3. 操练-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运算方法。
- 辅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4. 总结- 结合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化学习效果。
- 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做总结,巩固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围绕数字大小关系和加减法展开,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数学的学习效果。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其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的基本框架,希望本教案能够为您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线段及画法》教学课件
提升点 画线段、测量线段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距离 左边3 厘米处画一面 ,在距离 右边 4 厘米处画一朵 。
略
4.(易错题)量一量,填一填。
蜗牛从小蚂蚁家出发已经爬了( 2 )厘米,还有( 1 ) 厘米就到家了。
辨析:测量时,尺子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 的左端对齐。量一量可知,蜗牛从小蚂蚁家 出发已经爬了2厘米,还有1厘米就到家了。
2.特征 (2)有两个端点;
(3)可以量出长度。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认识线段及画法
3.量线段长度的方法
线段一端与尺子的刻度0对齐,另一端对着的刻度就 是线段的长度。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认识线段及画法
4.画线段的方法
cm
方法一:通常以尺子的0刻度为起点,是几厘米长的线 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方法二:在对应长度处先点两个点,再连线。
提升点 2 数图形中的线段数量
4.在下面的图形中分别能找出几条线段?
1
5
6
5
1 长度单位
第6课时 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练习
知识点 1 画规定长度线段的方法
1.画一条4 厘米长的线段并填空。
4 7
知识点 2 根据要求画线段
2.读一读,画一画。 (1)画一条和右面线段同样长的线段。
略 (2)画一条比5 厘米短2 厘米的线段。
1 长度单位
认识线段及画法
想一想: 怎样量这条绳子的长度?动手试一试?
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小组讨论:在你的身边,存在哪些线段? 黑板的边、桌子的边、书的边都可以看作线段。
像
、
、
这样直直的,
可以量出长度的线就是线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时、分、秒一、教学内容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二、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对“时间”这个可以计量的量,掌握单位并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是认识时间概念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之后,安排对分与秒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时间单位的系统;在认识单位后,安排对其计量工具的认识,包括钟面、电子表和秒表,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便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
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深入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时间的经验,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首先,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
其次,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
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教材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第一单元 第03课时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线段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情境导入:【设计意图】:猜谜游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问题“谁有办法来量一量这根毛线的长度?”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1.温故知新:下面物体分别长多少厘米?铁钉长( )厘米 树叶长( )厘米2.猜谜游戏引入:(1)谜题:一根根,一条条,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有时弯,缝缝补补用得着。
(打一常用物)(2)预设:谜底:毛线3.变曲为直(1)出示毛线:看,毛线的形状是怎么样的?(2)提问:“谁有办法来量一量毛线的长度?”预设:可以先把毛线拉直,然后用尺子测量长度。
学习任务一:亲身体验,感知线段【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拉线”的操作中,感知线段。
这一环节注重学生的直观操作与概括交流,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由此体会“直”是线段的一个基本特征。
从身边物体中找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
教学例61.感知线段的直。
(1)提问: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毛线,拉紧这根线,有什么感受?预设:变直了(2)提问:谁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把这根弯弯的毛线拉直呢?预设:1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2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3)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4)小结: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动作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如果把它放松,它还是线段吗?预设:不是,它是弯的,不是线段。
(6)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
提问:把线段向不同方向拉后,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怎样可以判断?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
(板书:直的)2.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线段》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线段》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线段的概念,掌握线段的基本属性;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线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线段的概念和基本属性;•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线段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精心设计的教学课件;2.学生个人白板和笔;3.相关的教学实物,如尺子、线段模型等;4.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线段,并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线段吗?线段有什么特点?”2. 概念讲解通过示范或教学课件,向学生详细解释线段的定义并展示线段的基本性质。
同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3. 案例分析设计几个简单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测量线段的长短来认识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4. 拓展活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寻找身边具有线段特征的事物,并设计展示方式,增加学生的互动性和创造性。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线段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
五、课堂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互动以及个人白板的书写情况来评价学生对线段概念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
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下节课的调整和设计。
六、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在家里找出几条线段并测量它们的长度,写下相关的观察和感想,并在下节课时分享出来。
七、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八、延伸拓展在线段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关于线段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为他们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快速朗读0-100的数字。
2.能正确快速朗读-100-0的数字。
3.能辨别数表前的数字是大是小。
4.能会比较用“比”表示大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0-100的数字,加法练习。
2.难点:区分0-100的数字,用“比”表示大小。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
2.准备0-100的数字卡片。
3.准备比较大小的图片卡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教师出示0-100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辨认。
呈现: 1. 讲解0-100的数字的快速朗读。
2. 操练:教师快速朗读数字,学生跟读。
训练: 1.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比赛谁快速朗读数字准确。
2. 整体训练:学生识读数字卡片,教师随机点名。
操练:教师出示-100-0的数字卡片,让学生快速朗读。
第二课时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进行数字的快速朗读。
呈现: 1. 针对“比”字的辨认,讲解“比”的含义。
2. 学生分组用“比”字进行大小的比较。
训练: 1. 在生活中找寻实例进行“比”的训练。
2. 教师出示不同物品图片,让学生用“比”字表示大小。
操练:学生自由练习比较大小,互相检查。
第三课时导入:复习“比”的概念,分组比较大小。
呈现: 1. 讲解数表前的数字是大还是小,进行训练。
2. 学生练习用数表快速比较大小。
训练: 1. 数表大小比较游戏。
2. 数表前数字填空练习。
操练:小组合作,制定大家的游戏规则进行比较大小游戏。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0-100的数字,学会了用“比”字表示大小,能够快速认识并比较数表前的数字大小。
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多加练习,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主题为“认识米”。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米的概念,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基本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细心观察和精确测量的习惯。
教学难点1. 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正确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教学PPT、练习题纸。
2. 学具:直尺、彩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些长度测量的场景,如测量书本、桌子、黑板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长度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2. 新授:介绍米的概念,展示米尺,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米的长度。
3. 实践:学生分组,用米尺测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相互检查,确保测量准确。
4. 巩固: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长度测量和换算的题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回顾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强调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以及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展示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包括:- 米的定义- 1米等于100厘米- 长度测量方法- 米和厘米的换算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1.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用米和厘米表示。
2. 完成练习册上的长度测量题目。
课后反思本课时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操作准确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在以上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或理解上的困难点,它们通常是教学内容中较为抽象、复杂或需要深入思考的部分。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课时《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2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8题。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一步加、减法解决问题及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核心能力通过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应用意识。
(三)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情境,发现问题,搜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
2.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积累连续两问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重点经历连续两问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五)学习难点发现连续两问的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连续两问解决问题》教学课件、《连续两问解决问题》巩固练习、《连续两问解决问题》课时作业等。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预习教材第32页。
2.解决问题(1)小兔采了12个蘑菇,兔妈妈比小兔多采9个,兔妈妈采了几个蘑菇?(2)图书馆有故事书35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6本。
请你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二)课堂设计1.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情境图和信息)。
思考1: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汇报,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显示在课件上,即: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思考2:一共有多少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合在一起)【设计意图:结合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自主探究活动1:梳理信息和问题,拿出作业纸,独自把题目中的关键数据圈起来,把问题划出来。
思考3:思考这两个问题,怎样解答呢?活动2:独立思考,在作业纸上试着解答。
把你的想法在你的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4:为什么要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我先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吗?不可以,必须先解决第一个,因为只有先解决男生的人数才能解决兴趣小组的人数问题。
二年级数学第1-3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表内乘法(一)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乘法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过程:一、自学1、阅读教材1-3页单元主题图、例1、例2,会的知识独立完成,不懂的知识打上“?”。
2、我能计算下面的加法,并能找出算式的特点。
2+2+2+2+2+2+2+2+2= 3+3+3+3+3+3+3+3= 4+4+4+4+4+4+4= 5+5+5+5+5+5= 6+6+6+6+6= 7+7+7+7=8+8+8= 9+9=二、互学(一)自主学习单元主题图1、观察第1页单元主题图,我知道图上画了什么内容?()图上小朋友提出了什么问题()我还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2、图上共有多少扇窗户,怎么列算式?()3、图上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跑步比赛,怎么列算式?()(二)合作探究学习例11、观察例1情景图,图上提出的问题是:()2、我可以用数的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棵树:一行一行地数:一行有()棵,有()行,所以有1个8是8,2个8是16......共有()个8棵是()棵,列出加法算式是()一列一列地数:一列有()棵,有()列,所以有一个4是4,2个4是8,3个4是12......共有()个4棵是()棵,列出加法算式是()。
3、算式8+8+8+8表示()个()相加,和是()算式4+4+4+4+4+4+4+4表示()个()相加,和是()。
两个算式都是()相同,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方法计算。
4、算式8+8+8+8 用乘法计算是()或()算式4+4+4+4+4+4+4+4 用乘法计算是()或()5、乘法算式各部分也有名称:在乘法算式8×4=32中8、4都叫做()数,乘出来的结果32叫做(),这个算式读作8乘4等于32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单元第1课总计第1课时主备人:厚目兄投放日期2017 年8月26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单元第2课总计第2课时主备人:厚目兄投放日期2017 年8月26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线段》优质课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线段》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线段》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测量、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线段的特点,体会线段的含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但部分学生对线段的概念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线段的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能够比较线段的长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能够比较线段的长短。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线段的特征,能够灵活运用线段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直尺、线段模型等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线段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线段的含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感知线段的特点,体会线段的含义。
3.比较线段的长短: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线段的长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4.总结线段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线段的含义,加深学生对线段概念的理解。
5.实践应用:设计一些有关线段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并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比如知道一些物体的长度,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长度单位概念。
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
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测量工具、实物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长度单位练习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熊过生日”的故事,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参照物,体验长度单位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测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一、教科书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向学生提供熟悉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如为学生的课堂演讲建立“精彩语录”。
3、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一)、知识和技能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了解乘法的含义和乘法公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记忆所有乘法公式,熟练计算两个一位数的乘法。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对线段有初步了解,能够测量整个厘米线段的长度;对角度和直角有初步了解,知道角度各部分的名称,判断一个角度是否是三角形的直角;学习绘制线段、角度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一、数学思维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时间》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认识时间的基础知识,包括时、分、秒的认识和换算。
第三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进一步巩固对时间单位时和分的认识,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时间,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认知,但对时间的理解和换算能力还不够强。
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时间单位时和分,但对时间的具体换算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时间单位时和分的认识,提高他们对时间的理解和换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对时间单位时和分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和换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进一步巩固对时间单位时和分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
2.难点:灵活运用时间单位时和分进行时间换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时间单位时和分的图像和实际应用。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时间相关的道具,如钟表、沙漏等,用于实际操作和演示。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时间单位时和分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时间相关的图片,如钟表、沙漏等,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和时间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时间单位时和分的图像,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之前学习的内容。
同时,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间单位时和分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教学道具如钟表、沙漏等,进行时间的观察和换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 3 课时 认识线段(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时认识线段(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5例6、P6例7。
教学目标1. 能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带刻度的尺子、一根绳子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如何量这条绳子的长度?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出示课件)预设:这条绳子是弯的,先把绳子拉直,就可以用尺子来量了。
师揭示课题: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这条绳子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量绳子的长度这一场景引入课题,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提高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认识线段1. 对线条分类。
师:把下面的线条分类。
(出示课件)(1)(2)(3)(4)(5)(6)预设:图(1)(3)(5)是一类,图(2)(4)(6)是一类。
师: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预设:按照线条的弯直来分,图(1)(3)(5)的线条是直的,图(2)(4)(6)的线条是弯的。
师:图(1)(3)(5)这样的图形叫线段。
2. 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师:你能在教室中找到线段吗?预设1:黑板的边。
预设2:桌子的边。
预设3:书的边。
……3. 探究线段的特点。
师:请你观察一下上面的三条线段,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预设: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有两个端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形,发现线段的特点,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探究点2 线段的画法师:你们能用尺子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说说你们的画法。
(小组讨论交流)预设1:在纸上画一个点,让尺子的刻度0与该点对齐,从尺子刻度0的位置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再画一个点,就画出了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预设2:先在纸上对应尺子的刻度0和刻度3的地方各画一个点,再用尺子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
核心点总结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的一般方法:从尺子刻度0的位置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第一单元 第3课时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题第三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课型新授课内容分析线段的特点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由他们自己发现的。
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而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能触发学生探究思维的问题。
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关注“身边事”“身边物”,激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身边问题。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可测量的,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的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加深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量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学具袋中放有牙膏盒,药盒,直的吸管,弯曲的吸管,铅笔,绳子,弯曲的铁丝等。
教学媒体选择PPT、图片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师:(出示一根弯曲的绳子)同学们,谁来量一量这根绳子的长度?指名学生上台测量。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他是怎么测量的。
学生会将弯曲的绳子拉直,放在讲台上,再用尺子测量。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他在用尺子量之前,做了一件事。
(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6的情境图)师:要想测量出这根弯曲的绳子的长度,我们必须将它拉直,像这样拉直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奠定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认识线段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学具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判断一下哪些物体是直的。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吸管、弯曲的吸管、铅笔、绳子、弯曲的铁丝等,从中迅速拿出自己认为是直的物体。
师:请大家互相检查谁拿对了,谁拿错了,相互之间说一说,并互相纠正。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二、三单元教学设计(带批注)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名称:解决问题二、单元教学目标:1、综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
2、运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难点: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会使用小括号。
四、教法学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
五、单元教学准备:课件、挂图六、课时划分(共4课时)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1课时练习一…………………………………………1课时运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1课时练习二…………………………………………1课时七、教法学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挂图、课件。
九、教改措施:1、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途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设计的场景均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练习比较密切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老师即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述中去收集数学信息,寻找数学问题,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的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老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课题: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第2-5页二、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认识线段 画线段人教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3课时认识线段画线段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6、例7及第5页“做一做”、第6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例6由“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以及三个实物图直接形象地描述出了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由几条线段的直观图说明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例7教学画线段,用尺子量一量,标出线段的实际长度,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认识线段,形象、直观地感受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合作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教学重难点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用尺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教法与学法1.认识线段的教学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结合,使学生感受、理解线段。
让学生分层认识线段以及与线段有关的简单问题。
2.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来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画线段时,有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承前启后链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谜语导入:师:同学们喜不喜欢猜谜语?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来猜一个谜语:一根根,一条条,编织衣物少不了。
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这是什么呢?生:线。
师: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画线段)【品析: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线段的学习状态。
】游戏导入: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出的绳子的形状、特点。
(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线段3课时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生: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教材上三条线段的长度,注意测量方法要正确哟!
学生尝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进而认识到线段的可测量性。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线段的特点:直的、可测量、有两个端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
导
画线段。
师:你想画一条线段吗?我们来试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利用工具尝试画线段,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师:说说你是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的。
生1: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
生2:可以先画一条直线,然后用尺子从直线上截取3厘米长的线段,画好两端的端点,把多余的线擦掉就可以了。
重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教法
讲解引导法
学法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设计
设计环节
设计过程
预
1.预习检测:
(1)哪些是线段?在括号里画“√”。
(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2.预习收货:通过预习使学生提前认识了线段,知道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还可以测量出线段的(长度);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时,从刻度(0)开始,画到所要的长度的刻度即可。
3.预习后学生的困惑是()
读
认识线段。
师: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师: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线段的图形),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发现线段有两个端点)
师:我们用手掐住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端的点叫做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后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课始,运用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受到太麻烦和太累,从而产生学习用大长度单位量长度较大的物体的兴趣。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物体等活动,通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再让学生比比看看,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让学生先自己伸开双臂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两手比画1米有多长,学生的比画有了参照,就会比画得更准确。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感受不同物体的长度用选用不同的单位长度。)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
课本第4页例4例5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3----5题
主备人
余长娥
一审
合格
二审
合格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
执教人
余长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学生准备
: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环节
过程与方法
修备栏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复习厘米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感性材料的积累)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铅笔长15米。( )
2课桌高70米。( )
一棵树高16厘米。( )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老师事先准备好2米、3米、4米等长度的绳子,学生在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是否从起点开始,并让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