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
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①长袍②中山装③列宁服④旗袍⑤西装
A.①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④D.③④⑤
2、下面的情况,反映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服装特点是 A.男子全部是长袍马褂,女子以猎装为主
B.男子以西装和中山装为主,女子以旗袍为主
C.以连衣裙和列宁装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D.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
3、下列小说反映的是反对我国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观念内容的是 A.《西游记》B.《三国演义》C.《水浒传》D.《红楼梦》
4、民国成立后,以下哪种礼节已经是社交场所少见的
A.点头B.握手C.鞠躬D.跪拜作揖
5、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中西餐并行于世
B.男子普遍留长辫.女子。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单元检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B.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C.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2.“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A.鸦片战争B.戊戌变法C.洋务运动D.辛亥革命3.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该诗反映了()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4.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和特征,下列时代标志和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清末:租界、水师、中山装、军阀B.民国:黄包车、旗袍、上海滩、黑色礼帽C.文革:大字报、洋布、语录、买办D.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QQ、录音机、摇滚乐5.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地区,“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合卺之仪,非俗非古,杂袭夷俗,喜怒离合,习为故常”,这反映出A.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加强B.上海引领社会新潮流C.传统礼俗开始受到冲击D.婚俗急变加剧了社会动荡6.读下图和材料,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1 / 19文明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A.北京是民国时期文化中心B.北京的教育水平要高于上海
C.上海的纸质传媒优于北京D.上海的市场经济比北京发达
二、简答题
27.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上海人愚昧、落后
B.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A.皮影B.电影C.戏剧D.电视
9.在中国,大到商场酒店,小到接头摊贩,均可以接受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宝、微信等手机移动支付方式。这一现象说明
A.网络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B.网络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
C.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D.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0.当筑造铁路的权力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这些资料说明了( )
2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2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人民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80分)1. 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
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 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形成了“挥霍、时髦、风流”的消费性格,以高消费作为肯定自我价值的手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报刊发表了很多反对奢侈与挥霍、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的文章,政府和市民均也从不同角度检讨自己的消费观。
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革命根据地的兴起B.经济大危机的爆发C.日本侵华不断扩大D.政府与媒体的倡导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形成了“挥霍、时髦、风流”的消费性格,以高消费作为肯定自我价值的手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报刊发表了很多反对奢侈与挥霍、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的文章,政府和市民均也从不同角度检讨自己的消费观。
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革命根据地的兴起B.经济大危机的爆发C.日本侵华不断扩大D.政府与媒体的倡导4.2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形成了“挥霍、时髦、风流”的消费性格,以高消费作为肯定自我价值的手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报刊发表了很多反对奢侈与挥霍、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的文章,政府和市民均也从不同角度检讨自己的消费观。
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革命根据地的兴起B.经济大危机的爆发C.日本侵华不断扩大D.政府与媒体的倡导5.《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这表明当时上海()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C.人们的审美观与西方看齐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6.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有关下图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现象说法正确的是()①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②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③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的习俗④受西方侵略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维新派在改良社会风俗上大胆地突破清朝禁忌,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突破的禁忌主要有()①断发易服②废止缠足③住洋楼吃西餐④改正朔,用阳历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③④D. ①②④3.1930年,有一外国人到北京旅游,他不.可能()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B.找家网吧与他的本国朋友聊天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4.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因素浓厚 B.远离大城市C.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D. 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5.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6.新中国出现新生活新风尚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的迅速发展 B.人民当家作主C.苏联的援助 D.人们对美的追求7.(原创)看图,这是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时使用的粮、布、油票。
而现在你可以只赁手中的人民币在任何一家超市买到你想要的这些东西,这说明()①粮、布、油票的携带没有人民币方便,大家不愿意携带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③生产力解放的结果④日益现代的农业、工业、畜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原创)下列表述不.符合实际的有()A.当前,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B. 中国人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C.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下降D.1995年,党和政府启动了“安居工程”9.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江海运输业局面的标志是()A.民族资本家投资经营内河航运B.洋务派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C.轮船运输事业由国家统一管理D.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1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A.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快速发展态势B.在交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现象C.不再受国家的重视D.绝大部分都转向高档次的旅游服务业11.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下列哪条铁路的建成()A.淞沪铁路B.京张铁路C.唐胥铁路D.京汉铁路12.(原创)新中国建立后,下列不.是我国在加强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的是()A.宝成铁路 B.鹰厦铁路C.兰新铁路D.青藏公路13.中国火车经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程,这说明()①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③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④西方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加深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③14.(原创)关于中国航空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A.1920年,随着首条航线的开通,中国民航事业拉开序幕,B.当今,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有直通航线C.改革开放后,人们出差旅游、探亲访友乘坐飞机已经屡见不鲜D.当前中国民航共有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15.(原创)下列有关近代中国电讯事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A. 到甲午战争前夕,我国大部分省份和重要商业城市都架设了电报线路B.旧中国,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到1949年,全国电话容量只有37万门C.最早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的是丹麦的电报公司D.目前,移动电话用户多于固定电话用户,后者已经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16.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C.写信的人越来越少,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17.有人写诗赞叹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 A.中山装 B.西装 C.列宁装 D.长袍2.现在城镇街头、广场闲暇时有很多人在跳迪斯科,连老太太也加入,这反映了( )A.迪斯科适合小脚老太太 B.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C.人们社交礼仪变化 D.人民文化生活丰富3.1932年,《申报》公布其编辑政策,有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以及一切可惊可喜之事。
该政策体现了《申报》A.是民国政府的喉舌 B.具有信息传播功能C.是较强的学术刊物 D.推动了社会的进步4.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在()A.民国成立后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20年代D.1949年以后5.20世纪初,有人写了一组描写上海洋场风物的《望江南》词,其中一首写道:“申江好,电线疾雷霆。
万里语言同面晤,重洋信息霎时听。
机括竟无形。
”这描写的是A.电报B.电车 C.邮局 D.电话6.“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得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A.青年男女身穿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C.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D.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尾散发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7.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是A.冯如 B.冯国璋 C.冯玉祥 D.冯巩8.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颁布《剃发令》,许多汉人誓死不从;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却有很多汉人拒绝剪辫。
这表明A.剃发与剪辫是个人自由 B.社会习俗具有稳定性、凝固性C.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 D.二者都属于革除陋习的政策9.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画面表现的艺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A. 报纸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B. 民众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C. 清政府推动了近代报刊业发展D. 舆论受到了政府的严格管控【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的确就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A选项正确其他几个选项均是对材料的误解、曲解2.20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最时髦的扮相一部《霹雳舞》带动了蝙蝠衫、高帮运动鞋、发带的流行此外大垫肩、超短裙都是街头的风景牛仔裤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从香港传来的萝卜裤成为潮流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 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B. 生活水平大大提高C. 内陆与香港密切联系D. 生活观念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故A错误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本质特征故B错误香港和内地联系日益密切是表面现象故C错误内地人接受香港的时髦打扮反映了生活观念的变化故D正确故选D3.《义勇军进行曲》原是拍摄于1935年的影片《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曲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广为传颂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材料说明()A. 电影创作强化了我党的宣传效果B. 影视兴起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C. 电影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D. 抗日救亡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拍摄于1935年”“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广为传颂”等信息可以看出电影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故C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是我党的宣传效果排除A材料只涉及电影没提到电视更没有传统观念的改变排除B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C4.“(大清宜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以上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5.表为《申报》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③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④《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申报》的部分纪事表格内容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该报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不能理解为支持共产党的武装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申报》的主张实质上是号召停止内战抵抗外来侵略故②错误故C项正确6.如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做出这一判断主要是依据图中的()A. 服饰B. 发型C. 行为举止D. 交通工具【答案】D【解析】图片中描绘的是人力车即洋车又叫黄包车是近代时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交通工具之一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故选D7.《申报》对1873年冬发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给予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在案件延续的三年中发表新闻和评论60多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重视促成了冤案的平反这表明《申报》()A. 及时传播大量时事信息B. 深受统治阶层的重视C. 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D. 推动清末司法近代化【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重视”等信息来看《申报》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平反过程中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慈禧太后重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而不是重视《申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申报》在清末司法近代化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8.有学者指出与“皇帝倒了”相并而提的是“辫子割了” 在此之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的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 在此之后剪辫非但正当还成为一种新风尚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被讥笑为“豚尾” 这反映了()A. 社会政治变革影响了习俗变革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近代社会中西合璧、土洋并存D. 国民从众心态日渐盛行【答案】A【解析】材料“在此之后剪辫非但正当还成为一种新风尚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被讥笑为“豚尾””体现的是政治变革对社会习俗变革的影响 A选项符合题意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B选项排除CD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9.1905年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断是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这一事件发生于如图中的()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断是1905年任景丰在北京拍摄地图上①是广州②是上海③是北京④是武汉故C项正确10.“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A. 铁路运输B. 轮船海运C. 飞机航空D. 电报通讯【答案】D【解析】根据“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诗赞扬的应该是电报通讯故选D项(1)故选 D11.如图是我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在1938年创作的一幅抗战漫画作品《能屈能伸》此作品旨在()A. 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痛斥日军在中国的滔天罪行C. 暗示日本帝国主义必败的下场D. 揭露日军侵占我国东北的野心【答案】C【解析】12.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的网购市场每年的双十一都成为中国网民的购物狂欢节如图是历年天猫双十一成交额破千亿的用时这说明了()A. 网络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B. 互联网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C. 电子商务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性产业D. 技术进步带来实体经济的重新复苏【答案】B【解析】13.尽管教师在专业职业中的工资不是很高并且存在女性化但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大批男子进入教师领域的现象十年间男教师从总数的19%增长到24.3%在教师训练机构报名的男性比例从1931~1932年的31%增长到十年后的40%这反映出()A. 经济危机推动了教育发展B. 罗斯福新政推动了就业结构完善C. 经济危机加剧了就业竞争D. 罗斯福新政忽视了男女平等问题【答案】C【解析】14.有诗说“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诗中所述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A.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B. 儒家思想受到冲击C. 国人素质得到提高D.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诗中的“豚尾”指的是象征清政府的发辫“瞥见豚尾及锋试”是指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所以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故选D 剪发辫是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生活的变迁而非崇洋媚外之风排除A 剪发辫属于社会生活不是对儒家思想的冲击也不能提高国人素质排除BC.15.红色风兜本为一、二品官所戴但至光绪年间沪地用红兜者却比比皆是这反映出晚清时期()A. 思想观念出现根本变化B. 传统等级观念受到冲击C. 人们受西方文化影响深刻D. 中华民国推动服饰改革【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红色风兜从原为一、二品官所戴变为普遍为大众所用这说明传统的等级服制受到了冲击故选B项A项中的“根本变化”表述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人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如何 C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与材料时间“光绪年间”不符 D项错误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6.(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16.(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市区的形成有何特点并简要分析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答案】(1)原因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秩序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解析】(1)从材料“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 结合增加政府财政税收和维护社会秩序可知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答案】(2)特点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影响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解析】(2)从材料“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 ······早在清未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可知近代新市区形成的特点结合城市化、工商业的发展和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可知近代新市区发展的影响17.(1)根据材料指出刘大鹏读报前后关注角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7.(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报纸在近代中国发挥的作用【答案】(1)变化由关注家乡到关注国家原因近代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报纸等新闻媒介的出现【解析】(1)根据材料“其活动重心都在家乡周围”“瘟疫盛行各直省”“外洋各国视中国为一块肉均欲吞而食之”可知乡绅刘大鹏由之前的关注家乡转变为关心国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导致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传统乡绅国家意识的增强报纸等新闻媒介的出现等【答案】(2)作用报道国内外重要时事反映民情民意传播西学开启民智促进民族觉醒引发社会变革【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报纸对重要时事及民情民意的报道、西学的传播、思想解放、民族觉醒、社会变革等方面概括其影响18.(1)“40年间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请指出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党的会议名称概括这次会议的伟大意义18.(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18.(3)请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中共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定18.(4)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什么18.(5)材料五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答案】(1)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党的(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国)历史上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答案】(2)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解析】(2)结合材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可知答案为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答案】(3)决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3)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答案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4)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解析】(4)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答案】(5)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解析】(5)本题根据材料五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即可19.(1)剧本反映了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分别是什么?19.(2)从秦至宋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发展趋势?19.(3)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说一说你的看法如何?【答案】(1)秦朝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秦始皇”“三公”可知是三公九卿制由材料“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处理”可知是三省六部制【答案】(2)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解析】(2)根据材料中从秦朝三公“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说明相权较大唐朝时则有多个丞相共同参与各负一部分责任说明相权在分散中削弱宋朝时丞相只负责行政上的事务而财政等其它事务则不能参与说明相权进一步削弱因此从材料中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而皇权不断加强【答案】(3)第一种看法主要是积极的因为这种制度有利于全国的统一有利于水利的兴修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第二种看法主要是消极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皇权至上容易造成暴政和腐败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集权容易使阶级矛盾激化造成社会动荡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解析】(3)主要回答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根据所学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回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测试卷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中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最早是在() A.太平天国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后D.新中国成立后2.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
这则材料反映出()①人们婚俗观念的变化受西方影响②主张恋爱、婚姻自由的思想出现③婚礼仪式日趋简化④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出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2011·汕头模拟)上海虹桥路被称为饮食世界的小联合国,除了中式餐厅外,还有西式风格的烤肉、比萨、新马泰的咖喱风味,日本生鱼片,巴西烧烤等,应有尽有。
这集中反映了()A.饮食受到当地环境、物产的影响B.文明交流影响饮食的发展C.上海经济发展迅猛D.上海人的饮食口味改变了4.下列哪一种言论可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特点()A.“我要自己找婆家呀”B.“我是指腹为婚的产儿”C.“孩儿无知,婚嫁大事全凭父母大人做主”D.“无媒无凭,就想结婚,甭做梦”5.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
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6.“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初风格特点是()A.中国传统建筑B.中西合璧C.完全欧化D.中国创新7.(2011·安徽联考)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时中国人的基本形象。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
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
这种现象说明了()A.政府主导社会习俗B.传统习俗根深蒂固C.中国社会仍然止步不前D.西方文明不适应中国2.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3.学习了《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B.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一开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C.列强把铁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势力延伸到哪里D.近代交通与通讯的艰难发展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后,它才能健康发展4.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5.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杜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6.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验.docx
2013---2014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班别:姓名:学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6分)1、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
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这主要是因为()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正确表明作者观点的是()A.外来侵略引起服饰变化B.中国人不适宜着西装C.传统服饰仍有生命力D.中国服饰西方化3、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跪拜礼。
称呼上采用“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等称谓。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A.法治的观念B.平等的观念C.博爱的观念D.互助的观念4、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①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②“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③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④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
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
”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媚外心理的使然B.工业文明的影响C.攀比世风的结果D.交通运输的发展6、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有损皇家威仪,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7、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后C.民国建立后D.国民革命后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导致这种变化的外部因素是A.社会政局的更替B.科学技术的发展C.西方文化的传入D.民国政府的推动3.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
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
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
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4.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5.1902年,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要求女子:一不能缠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则广告反映了①有名开明人士推崇西式婚礼②反对缠足的主张已经提出③女子已普遍获得教育权利④辛亥革命推动了婚俗变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近代以来,影响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①西方文明的传入②近代工商业的发展③中国政府的推动④新旧事物长期并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下图是民国时期的广州自行车商制成的宣传照片,该照片折射出A.当时广州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B.是当时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的证据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D.新交通工具丰富广州人民的出行方式8.晚清出版的《格致汇编》记载:“(上海)租界之内,中外大行家,以及办公事处,皆有此器以通消息,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以便通报火灾及报捕等要事。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专题四单元测试1、歌曲《文明结婚歌》唱道:“吾祖国,改良婚礼,社会进文明;莫再说,男尊女卑,同是新国民。
歌词描绘的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A. 鸦片战争时期B.中华民国初期C. “大跃进”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2、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女子服饰变化的特点是()A.由满族旗袍变为西式短装B.由短袍窄袖转向合身适体C.由拘谨呆板转向美观适体D.由中西合璧转向全盘西化3、《申报》描述近代的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衣绿袜一概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下列对这一婚礼形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当时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B.当时婚姻礼俗仿效西方C.传统的婚姻礼俗受到了挑战D.当时这一婚姻礼俗得到普及4、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返璞归真的文化现象-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A. % ⑷ QB. 1 - -C. 1 -D.-5、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
这一年可能是()A. 1912 年B.1945 年C.1950 年D.1979 年6、 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社会进步为前提的B.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加强了各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C. 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D. 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7、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在 1937年曾写道:“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 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 1939年,某人欲出行,那么他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有()-轮船 -火车-飞机 丄汽车A •级街籍 B. 1--C. 1-D. --18、 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中记载了一种交通工具 ,“车式前后两轮骑坐其中,以两足踏蹬两手握横木如挑沙袋走索之状,不致倾跌,快若飞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清末民初有一首《天津竹枝词》描述“白兰地酒胜葡萄,味美香宾(槟)价亦高。
犹忆当年风俗朴,一壶黑小烫烧刀”。
这反映了当时天津()A.居民饮食习惯发生根本变化B.西方饮食文化已大众化C.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汇D.饮食文化的民族地域性解析:选C材料中既有白兰地、香槟,也有烧刀,可见当时中西文化之间发生了碰撞与交汇,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居民饮食习惯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味美香宾(槟)价亦高”可见西方饮食一般大众消费不起,B项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2019·濮阳模拟)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
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第一,不缠足。
第二,识字。
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
第四,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
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这则“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
这反映出当时()A.婚俗观念发生彻底转变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显现C.近代报刊方便信息传播D.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解析:选D根据材料得出蔡元培主张的新思想影响下的征婚要求并未被大多数人认可,表明新思想并未受到社会广泛接受,其传播受到的阻力较大,故D项正确;A项“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与材料所给“1900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3.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 A.强调信念一致B.强化公仆意识C.充实人民语言D.彰显平等精神解析:选D题意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称谓的变化,没有体现信念的相关内容,故排除A项;公仆意识主要针对官员,与民间无关,故排除B项;称谓的变化是为了消除官职高低和阶级之间的尊卑,并非是为了充实人民语言,而是为了彰显平等精神,故排除C项,选D项。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专题四练习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1.表1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时间国家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印尼8 51 251 泰国 1 4 85马来西亚1 7 216合计 10 62 552表1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2.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史料价值。
下面民国时期上海老照片反映的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有()①广告的位置②人物的服饰③建筑的风格④出行的方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北洋画报》创刊于1926年7月7日,当时在中国传媒界被称为“北方巨擘”,1937 年7月29日因抗日战争而停刊。
它是近代天津出版期数最多,办刊时间最长的综合性画报,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下列各项可能刊登在《北洋画报》上的是()A.中国官兵奋战在淞沪B.溥仪出走津门做傀儡C.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D.国人庆祝台湾得光复4.近代以来,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下列城市中最早出现这种现象的是()A.广州B.西安C.合肥D.深圳5.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女孩子不能化妆,不敢第 2 页第 3 页④汽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
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③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④成为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1.近代以来,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轮船、火车替代,“乡人”、“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日益被“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打破。
由此可见()A.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逐渐消失B.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C.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传统落后观念D.西方文明遭遇到国人的强烈抵制12.1914年上海发布了《公路安全须知》,规定了行人、乘客、驾驶员、修理员等须注意的事项。
2020—2021学年高中北师大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①开阔了民众的视野①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①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2.下表依据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相关内容编制。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下列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是()①当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①逐渐以二人户和三人户规模为主①一人户的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①经济发展、居住条件改善是其变化的原因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D. ①①①①3.晚清时,大同还保留着一种叫“亮脚会”的习俗,妇女坐在自家的门口,伸出双脚让过路人观赏品评。
民国初年,女子的脚再次被展示在稽查员和大众面前,不过这次不再具有文化上的“荣光”,而是作为铭刻于女性身体上的耻辱。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思想的崩溃B.革命运动的开展C.进步人士的推动D.资本主义的发展4.“本月十四日(指1907年1月27日)下午5时,有陆军部某大臣自天津乘火车晋京,在东站下车后,有铁路巡警某,见该大臣莅止,而一种媚气自生,身不觉其俯,腿不觉其弯,乃上前一步曰:‘请大人安。
’某大臣以其为巡警兵也,似不甚介意,但颔之而已。
旁观者无不窃笑该巡警之旧习难改。
”摘自《大公报》1907年2月3日。
此段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最能说明()A.新政在礼仪方面的某些变革有效改变了社会风气B.封建官员提倡新政只是做样子,内心无意推行C.巡警为公职人员,仍需务必遵守公务礼仪规范要求D.新政虽促进社会革新,但观念的变革是渐进的5.下列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业发展状况的表述的是()A.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B.各种专业性报刊纷纷创办C.刊物的种类有所减少D.党报党刊发挥主导宣传作用6.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有关下图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现象说法正确的是()①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②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③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的习俗④受西方侵略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维新派在改良社会风俗上大胆地突破清朝禁忌,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突破的禁忌主要有()①断发易服②废止缠足③住洋楼吃西餐④改正朔,用阳历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③④D. ①②④3.1930年,有一外国人到北京旅游,他不.可能()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B.找家网吧与他的本国朋友聊天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4.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因素浓厚 B.远离大城市C.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D. 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5.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6.新中国出现新生活新风尚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的迅速发展 B.人民当家作主C.苏联的援助 D.人们对美的追求7.(原创)看图,这是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时使用的粮、布、油票。
而现在你可以只赁手中的人民币在任何一家超市买到你想要的这些东西,这说明()①粮、布、油票的携带没有人民币方便,大家不愿意携带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③生产力解放的结果④日益现代的农业、工业、畜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原创)下列表述不.符合实际的有()A.当前,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B. 中国人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C.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下降D.1995年,党和政府启动了“安居工程”9.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江海运输业局面的标志是()A.民族资本家投资经营内河航运B.洋务派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C.轮船运输事业由国家统一管理D.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1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A.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快速发展态势B.在交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现象C.不再受国家的重视D.绝大部分都转向高档次的旅游服务业11.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下列哪条铁路的建成()A.淞沪铁路B.京张铁路C.唐胥铁路D.京汉铁路12.(原创)新中国建立后,下列不.是我国在加强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的是()A.宝成铁路 B.鹰厦铁路C.兰新铁路D.青藏公路13.中国火车经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程,这说明()①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③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④西方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加深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③14.(原创)关于中国航空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A.1920年,随着首条航线的开通,中国民航事业拉开序幕,B.当今,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有直通航线C.改革开放后,人们出差旅游、探亲访友乘坐飞机已经屡见不鲜D.当前中国民航共有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15.(原创)下列有关近代中国电讯事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A. 到甲午战争前夕,我国大部分省份和重要商业城市都架设了电报线路B.旧中国,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到1949年,全国电话容量只有37万门C.最早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的是丹麦的电报公司D.目前,移动电话用户多于固定电话用户,后者已经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16.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C.写信的人越来越少,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17.有人写诗赞叹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是()①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②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③我国的交通和电讯事业迅速发展④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和电讯大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8.中国境内最早的报纸是19世纪前中期由外国人办的,它们的代表有()①《中国丛报》②《新华日报》③《昭文新报》④《万国公报》A.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19.(原创)以下哪份报纸是当今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A B C D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下面哪个电影的插曲()A. 《渔光曲》B. 《地道战》C. 《风云儿女》D.《苦菜花》2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电影事业呈现的新特点是()A.反映人们的感情生活题材纷纷搬上银幕B. 反映武侠世界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C. 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D.反映科幻世界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22.2000年,中国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3.7%,解决了看电视难的问题。
这说明()①卫星传送技术的进步与广泛应用②有线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③人们对生活的追求④人民生活的水平提高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23.(原创)目前,电视节目越来越糐丰富多彩丰富多彩,通过电视我们能看到()①一些优秀的电视连续剧②《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一批新闻报道类栏目③一些重大事件与体育节目的现场直播④《开心辞典》、《幸运52》等一批益智娱乐类栏目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24.(原创)下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场景,那么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虽然快捷迅速,但费用较之打电话要昂贵多了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25.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克曾经说:“因特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 因特网能够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到实现B.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C.因特网具有其他三大媒介的传播功能D.电脑可以代替人脑二、非选择题(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8分,第28、29题各10分,共50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沙船之所以日见少者,皆因(外国)夹板日见多之故。
沙船船货皆有捐厘,而夹板无之,此其利息不如夹板也。
沙船非顺风不能行驶,而夹板则旁风亦能开行,此其迅速不如夹板也。
沙船有风涛之险,有盗贼之虞,而夹板则炮火齐全,船身坚固,皆无是虑,此其安稳不如夹板也。
沙船之利,初则为夹板所分,继且为夹板所夺,阅日既多,遂成废亡。
——摘自丁日昌《河运难复扩充海运情形疏》材料二 1864年任江海关道的丁日昌密查:“内地商人买雇洋商火轮夹板船只,写立笔据,多托洋行出面,赴领事衙门呈报更名入册,领取船牌行驶,从未赴地方官报明立案。
上海为中华通商总汇之区,其中仍与洋商合伙贸易者十之七八,自置货物贸易者十之二三。
合伙贸易之船,亦多托洋行代报。
缘洋商之货,进出只须完税,并无捐项,华商之货,进出既应完税,又须报捐。
华商避捐,因托洋行,洋商图利,愿为代报。
船货之是洋是华,专凭商人自报,所属无从分别,又复难以查禁。
”材料三 1864年福建调查:“闻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人合伙。
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买其修茸之料也。
此等商船,闽省系用外国牌照旗号,并不报明地方长官立案,亦不由地方官另给牌照,并仍由各国领事官管辖,其船只入港牌照,亦送领事官存查,迨出港再向领取。
是不过商人图籍洋船之便利,而洋人之稽查防范,不使内地商人窃擅其技,已可概见。
”——材料二、三均摘自《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三)回答:①从材料一看,中国原有帆船航运业废弃的原因是什么? (4分)②从材料二、三看,中国民族轮船航运业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分析其原因。
(4分)③结合你所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什么样的重要结论?(4分)27.(2005年武汉2月模拟)(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之日“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属,而人已如电掣飙驰,随之以去矣。
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
不料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
清政府遂以28.5万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
……在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中,反对修铁路的理由包括:(一)扰民;(二)夺民生计;(三)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四)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
甚至有人说:修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
材料二义和团曾经张贴“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大轮船”的揭贴。
材料三右图回答: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关于铁路问题的共同主张(1分),分别说明其原因。
(3分)②从20世纪初起,修铁路、修更多的铁路反映了中国人救亡图存、走向近代化的强烈愿望。
简要说明20世纪头三十年内发生在沪宁杭地区的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重要积极影响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10分)③材料三所示字母中,唐朝后期最繁华的城市之一A是,鸦片战争后,首先开放的口岸之一E是。
抗日战争中,1937年国民政府在这一地区组织的会战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G处设立的对外开放区是。
(4分)28.(10分)19世纪中期以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试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及影响。
29.(10分)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的时代,请谈谈从1840年到1949年,报纸在这段历史起的作用?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A2.B3.B4.C5.A6.B7.D8.C9.B 10.B 11.C 12.B 13.C14.D 15.D 16.C 17.A 18.C 19.B 20.C 21.C 22.A 23.D 24.B 25.D二、非选择题26.(12分)①主要是由于外国夹板船的竞争导致。
(1分)中国帆船经济负担比外国夹板沉重,获利少;(1分)性能不如外国夹板优越;(1分)无自身防卫能力,而夹板船炮火齐全。
(1分)②中国民族航运业与外国合资或挂外国牌号经营。
(2分)因为这样可以免除报捐负担及便于购买修葺之料。
(2分)③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航运业是在外国资本冲击和影响下产生的,对外国资本有很大依赖性;(2分)封建主义对民族商业的压迫和剥削,是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2分)27.(18分)[答案]①共同主张:都反对修铁路(1分)原因: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