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的脆弱性

合集下载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历史性挑战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历史性挑战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历史性挑战陈锡文粮食安全问题是中国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近十年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谷物的自给率接近98%,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许多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其中有很多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我们审慎研究。

第一个挑战,是国际粮食价格对我们的天花板效应。

目前我们国内粮食的价格是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比如谷物,国内价格比国际价格高10--15%,也就是每吨比国际市场价格高600--800元,肉类的价格,更是国际肉类价格的两倍。

可以说虽然我们的粮食丰产,但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和国际谷物商品相比在价格上没有优势。

虽然我们目前对国内粮食实行关税保护,对进口超过配额的部分征收关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价格的劣势问题,但是,鉴于国内粮食生产的成本还在持续提高,经测算,再过5--7年,目前的关税水平就将不足以维持国内粮食的价格优势,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使用了关税保护,国际市场的价格依然会低于国内的价格。

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主要由于两点原因,一是物质投入成本的上升,一是服务价格的上升。

去年,我们每亩土地的净收益是682元,这里面还包括农民自身劳动力的报酬部分,这个收益水平,比前年下降了2.4%,而各项农业服务的价格,却提高了8--10%。

682元这个净收益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农民在一亩土地上一年365天的收入,只要在外打工5--7天就能挣到了,农业的机会成本这么高,大大不利于农民在农业上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个挑战,是国内农业补贴空间日渐缩小所产生的地板效应。

上面我们讲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没有优势,那么能不能通过农业补贴的方式将差价补给农民呢?——恐怕很难。

因为我国加入了WTO,关税总协定里规定我们直接在成本上的补贴,不能超过总产值的8.5%,而目前我们已有的补贴水平,已经将近总产值的10%,已经没有补贴空间了。

最近外国有些棉商已经因为我们对棉花的补贴额度过高,而开始准备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了,所以说,我们在世贸组织黄箱政策部分的运作空间,越来越小,使得我们国内粮食价格这个地板,越来越高,而上面讲的国际市场价格这个天花板却越来越低,这两方面的压力,使得采用农业补贴等政策性手段解决粮食安全的空间,被持续压缩,效果会越来越差。

试论新形势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试论新形势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发 生 了重 大 变化 ,粮 食安 全问题 显得 突 出和严 峻
因此一 叶障 目,过于乐 观地误判粮 食生产 和流通 形 势 3 国粮食供求 的结构 性 、 我 区域性 矛盾正 B益
凸显 出来 。
长期 以来,我 国一直 以粮 食总量增长作 为农 业 政 策 的主要 目标;坚持 以粮 为纲,重量轻 质的粮 食 生产 政策 。经过几 十年 的努力,我 国解决 了粮食 的
种新 的尚待理顺 的经济联 系和依 赖关系,国 内粮
4 .加入 WT O后 传统 农 业 生产 将 受 到严 峻 挑
食供 求 的区域性矛盾 也 日益凸显 出来 。
战, 内粮 食安全 的可预见 性和 自控性 明显 减 少。 国
面积减少各 占一半,但一年 内粮 食产量减少的幅度
之 大,确实 超 出 了历史记 录 和正 常的估 计.透过 这
我 认为 : 新形 势下 , 级政 府和有 关 部 门, 在 各 要认 真 对 待 和 重 新 审 视 当前 和今 后 我 国 面 临 的粮 食安 全
问题 。
数量问题,但却忽视了粮食质量的提高,使粮食质
量 问题逐渐 显现 出来 。与 此 同时 ,在当前 我 国粮 食


要 客 观 认 识 和正 确 判 断
维普资讯
我 国 已经加 人 WT 国 内粮 食 流通体 制改 革不 O, 断深^,粮 食 购销 市场化 趋 势 明显加快 ,各级政 府 对 粮食市 场 的宏 观调控 职 能 和作 用.也在 不断 改革 和调整之 中。在此 背 景下, 国的粮 食安 全形 势, 我 也
济作 物,使粮食 主产 区和 主销 区之 间,逐渐形 成 了

改革 开放 以来,我国 的粮食 生产 有 了很 大 的发 展 ,粮食综 合 生产 能力有 了显 著 提高 。但是 ,2 0 00 年 ,粮食播 种 面积 比上 年锐减 6 0万公 顷,减 幅之 0 大, 史少 有 , 之严 重干 旱, 食总产骤 减 到 4 2 历 加 粮 65 亿 公斤 。分 析原 因, 00年 粮食 减 产是 自然灾 害与 20

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粮食问题的解决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粮食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种植结构问题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主要由小农户生产,种植规模过小,无法形成规模优势,难以进行科学管理和技术升级。

同时,由于地区差异和环境影响,农民种植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缺乏统一技术指导,也影响到农产品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和科学种植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种植技能和农业管理能力,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但是农田占比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能力。

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农地流转和撂荒现象日益严重,也加剧了农地资源短缺。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效改善农民土地授权体系,保障农民利益。

此外,还需要通过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和增加农业投入,积极扩大农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产量。

三、气候灾害防范问题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风险日益增强,如干旱、洪涝、台风等天气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自救自卫能力和对应急措施的应对能力。

同时,还应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提高耐旱、抗灾、高产的能力。

四、农业生产成本问题农民的生产成本增加,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一个因素。

一方面,农业生产资金短缺,不能购买高质量的种子、化肥和农药;另一方面,农业价格波动大,农民得不到有效的收益。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农业补贴、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保障农民利益;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和督查,保护消费者权益。

总之,粮食安全不仅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农业投资,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农业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管,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问题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报告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

张平表示,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6亿斤,比2003年增产2002亿斤,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预测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为11450亿斤。

按照粮食自给率95%以上测算,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达到10800亿斤以上。

张平说,中国保障粮食安全面临5大严峻挑战:一、粮食产需缺口扩大目前我国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南方销区、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存在缺口。

粮食主要品种中,稻米在居衡,但优质品种不足,存在一定缺口;随着饲养业发展,玉米消费较快增长,产需关系趋紧;大豆、食用植物油国内生产潜力有限,目前食用油自给率仅为40%左右,稳定和提高自己水平难度很大。

同时,目前农户存粮数量逐年减少。

从国际市场看,粮食供求总体也是偏紧的,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来弥补国内个别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加大。

上述这些因素,都将加大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的难度。

二、水土资源约束增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约为世界水平的40%。

耕地质量总体偏差,中、低产田约占67%,且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度”污染问题严重。

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可开垦成耕地的不足7000万亩。

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报告指出,目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为48%,部分灌区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配套差,缺少基本灌排条件,洪涝干旱防灾减灾能力脆弱。

现在突发性极端天气增多,病虫害多发、频发、重发,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对稳定粮食生产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辛岭;高睿璞;蒋和平【摘要】[目的]通过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认清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劣势和存在的问题,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方法]从农业生产系统的角度,构建了一套包括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个方面14项具体指标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和统计数据,对2004-2015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及排序.[结果](1)与非主产区比较,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物质装备水平、资源禀赋水平和粮食产出能力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从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从2004年以来呈下降趋势,非主产区降低得更快.(2)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04-2015年间,主产区及全国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4个一级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主产区5个一级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各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且保持稳定的有3个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排名提高较快的有3个省;排名下降较快的有2个省.在此基础上,结合粮食生产的现状,提出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结论] 2004年以来,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总体上逐年提高.其发展水平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则呈下降趋势.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因此,要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土地和技术等潜力,而且粮食生产要向低碳化转型.【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8(039)009【总页数】9页(P37-45)【关键词】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综合指数;熵值法【作者】辛岭;高睿璞;蒋和平【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院,北京 1000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0.10 引言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

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汇报人:2023-12-01•引言•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目•十四五时期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生产能力不足、结构性短缺、种业发展滞后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对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参考。

采用文献资料梳理、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当前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方法研究目的02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主要依赖于高产模式,对品质和多样化的需求不够重视,导致粮食结构单一,品质不高。

单一依赖高产尽管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但由于其发展缓慢,导致其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较低。

生态农业发展不足在粮食生产方面,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应用相对较少,制约了粮食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提高。

缺乏科技创新粮食生产结构问题信息化程度低粮食储备信息化程度较低,无法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影响储备效率和调控能力的提升。

储备粮品种结构不合理目前储备粮品种主要集中在小麦、稻谷等传统作物上,对新型作物和高品质粮食的储备不足。

储备设施不足我国粮食储备设施陈旧、分布不均和容量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难以满足大规模、高效、安全的储备需求。

物流设施落后我国粮食物流设施相对落后,如仓储设施陈旧、运输方式单一等,制约了粮食流通的效率和安全。

流通环节多我国粮食流通环节多,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存在多个中间环节,导致流通效率低下,增加流通成本。

信息不对称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和共享机制,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影响市场价格的稳定和供需平衡。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1. 引言1.1 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粮食安全生产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保障全民粮食安全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粮食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生活福祉。

只有实现粮食安全,才能保障国家的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需,没有充足的粮食,人类就无法维持生存,更别提发展。

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发展,没有粮食安全,国家就无法稳定,政权就会动摇。

粮食安全与国家的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只有实现粮食安全,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粮食安全还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只有拥有充足的粮食,国家才能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合作。

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高度重视和加以有效保障。

2. 正文2.1 现阶段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粮食安全更是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在当前的形势下,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着粮食生产的正常进行。

不良的环境状况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粮食安全面临较大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减少严重。

土地资源受到过度开发和污染,使得粮食生产面临土地不足的问题,粮食安全隐患日益增加。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也是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的困难之一。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低,导致农业效率低下,粮食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粮食安全生产缺乏科技支持是目前的一大问题。

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科技的支撑,包括高效农业机械、新型农药肥料等,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导致粮食生产面临着技术瓶颈。

当前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政策调控,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困境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困境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困境一是供需不均衡问题突出。

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连续八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保障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但从区域看,粮食主产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坚,生产重心持续向东北方向转移,“北粮南运”格局进一步强化,南方水、土、光、温等粮食生产优势空间资源与粮食生产不匹配;从品种看,稻谷、小麦充足,玉米基本自给的格局逐步打破,大豆自给率维持在15%上下;从品质看,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由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普通粮食品种总体供大于求,随着人们对优质化、高端化、特色化食物消费需求走强,加大了优质专用原粮需求,市场存在明显的供不应求,大量依赖高价进口专用粮食问题突出。

二是生产成本刚性增长。

粮食生产成本抬升、务农机会成本提高以及种粮比较收益下降是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基本特征。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三大主粮(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总成本由2010年的672.68元/亩增长至2020年1119.6元/亩,年均增长5.2%,其中人工成本从2010年的226.9元/亩增长至2020年412.8元/亩,年均增长6.2%,粮食生产利润空间大大挤压,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非粮化”甚至“非农化”趋势明显,部分地区存在少量弃耕问题,传统粗放耕种则比较普遍。

此外,生产成本攀升导致国内外粮价倒挂,粮食国际竞争力不足,极易受到国外粮食进口的冲击。

三是耕地质量水平不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要清楚,18亿亩耕地红线是对耕地“量”与“质”的双重要求。

虽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实际耕地面积超过18亿亩,但是前述“非粮化”“非农化”“粗耕”“弃耕”等威胁不容小觑,同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耕地平均等级仅为4.76等,仍有21.95%的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

同时,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掠夺性使用土地的行为。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1. 引言1.1 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对于一个拥有数十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在粮食生产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品质,也对农民收入、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着重探讨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具体方面。

随后,将给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包括提高农作物品质和增加产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上述问题与建议,并展望未来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粮食生产问题的关注,并为政府、农民和相关部门在改善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同时,本文也旨在增进广大读者对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以求促进公众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与参与。

2.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2.1 产量不稳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常常出现产量不稳定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引起的。

例如,暴雨、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情况会导致农作物受灾和减产。

此外,病虫害的爆发也可能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2.2 耕地资源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用地的需求增加,耕地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大量农用土地被转变为建设用地或者工业用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

这使得我们在获得足够粮食供应上面临巨大压力。

2.3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

传统的人工劳动力仍主要用于农田作业,效率较低。

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限制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规模化种植的推行。

综上所述,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着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问题。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及应对举措分析报告一、形势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田面积逐渐减少,对粮食安全的挑战也日益严峻。

1. 农田面积减少: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田被用于建设城市和工业园区,导致农田面积不断减少。

2. 耕地质量下降: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土地草地过度放牧,导致农田的可耕性下降,农田质量得不到有效保护。

3.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降水不稳定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4. 粮食浪费问题:当前中国的粮食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相当于中国总产量的15%左右。

二、应对举措为了确保粮食安全,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如加强农田保护、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管理等。

1. 农田保护:加强对农田的保护,限制在农田上的非农建设,加大对农田的监管力度,提高农田的保有量。

2.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通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精准施肥等措施,提高农田产出。

3. 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管理:增加粮食储备量,确保市场供应。

完善粮食流通体系,提高粮食的供应保障能力。

4. 减少粮食浪费:倡导节约用粮,加强对粮食流通环节的监管,鼓励粮食进一步加工利用,减少浪费。

5. 多元化粮食供应:通过多元化粮食供应,如进口粮食、加强合作农业等,降低单一国内产地的依赖程度,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三、结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着农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气候变化影响和粮食浪费等多重挑战。

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加强农田保护、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管理,减少粮食浪费和多元化粮食供应,以确保粮食安全。

同时,个人和社会也应加强宣传教育,共同推动粮食节约和浪费减少,为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四、具体措施和政策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所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政策。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现状及对策近年来,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粮食供应和耕地资源面临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现状,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们来看看粮食安全的现状。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加。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粮食生产面临巨大的压力。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8亿人口面临着粮食不安全的问题。

同时,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也是一个问题,自然灾害、战争和贸易壁垒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粮食供应中断,进一步加剧粮食安全问题。

我们来看看耕地保护的现状。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但目前耕地面临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地被转为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同时,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问题也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百万公顷的耕地因为退化而无法再用于农业生产。

为了解决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粮食生产的科技创新。

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和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

同时,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要加强粮食供应链的管理和监管。

建立健全的粮食储备和调度机制,确保粮食的及时供应。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食品安全监管,提高消费者对粮食安全的信心。

要加强耕地的保护和管理。

加大对农地的保护力度,限制农地的非农化使用,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同时,推广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

国际合作也是解决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问题的关键。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享农业科技和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挑战。

同时,国际组织和机构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帮助他们改善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能力。

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加强粮食生产的科技创新,加强粮食供应链的管理和监管,加强耕地的保护和管理,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化背景下需树立新粮食安全观

全球化背景下需树立新粮食安全观

剂 和区域 平衡 的作用 。 目前 ,如果单 纯考 察 国内谷 物 生产 的 自给率 ,则小 麦 、稻 谷 和玉米 三大 品种 的 国 内产 量 自给率 在 多 数年 份 都 能保 持在 9 %以上 。 9 但 如果 从 大食 物 的 角度 把 大 豆包 括在 食 物 口陉 中 , 则 2 1 我 国粮 食 自给 率 已经 下 降 到 9 %以下 。 00年 0 随着 经济 发展 和人们 收入 水平 的提 高 ,居 民对粮 油 和动 物蛋 白食 品 的需 求不 断增长 ,使 得我 国 的粮 油 争 地矛盾 日益 突 出 ,满 足 国内粮食 及其他 农产 品需 求 的增 长 ,必 然最 终 依 赖 进 口。2 1 ,我 国进 00年
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粮食获取能力建设 粮食安全 的本 质是既要确保粮食 供应充足 , 又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得到足够的粮 食 。粮 食安 全 的不稳定 性 和脆 弱性 通 常 以粮 食危 机
和更 严 重 的饥 荒 的形 式 表 现 出来 。 造 成 饥 荒 的原
从降低贫困、努力增加就业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 保障制度 、提高低收入者的家庭购买力 、稳定粮食 价格 、建 立健 全 的运输 与市场设 施 及粮食 分销体 系
环境 造成 不可 预知 的危 险 。因而 ,有必要 对转 基 因
粮食 问题 。近 几年 ,世界 粮食价 格大 幅上涨 ,供 需 矛 盾 日益 突 出 ,以粮 食发 达 国家 为代 表 的世 界粮食
垄 断 集 团利 用 经 济全 球 化 ,在 全 球 刮 起 了粮 食 风 暴 ,试 图控 制 整 个 世 界 粮 食 市场 。加 入 WT O后 , 外 资 粮食 企 业 在 2 0 年进 入 中 国 ,逐 步加 强 对 于 01 中国粮食 市场 和粮食 产业 的渗透 。粮食 作 为 国际大 宗 商 品 日益 “ 源化 ”、“ 融 化 ” 能 金 ,价 格 大 幅 波

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粮食,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石,始终是国计民生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更是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约束、环境变化等多重挑战,如何确保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将其视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率,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从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到科技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从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到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中国在粮食生产安全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中国政府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护耕地面积和质量,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立法手段,中国明确了耕地红线,严禁非法占用耕地,同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率。

科技创新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

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如无人机喷洒、智能灌溉系统等,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

通过国家粮食储备、地方粮食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多层次的粮食储备网络。

这有助于在遇到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调节粮食市场,保障市场供应稳定。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市场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进口多元化策略,中国不仅保障了国内粮食市场的多样性需求,也促进了与其他国家的农业技术交流和合作。

这种开放的姿态有助于中国在全球粮食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中国粮食生产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农业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等,都对粮食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

因此,中国必须持续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风险防范【千人智库推荐】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风险防范【千人智库推荐】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风险防范提要:中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粮食安全态势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更关乎世界的稳定。

未来十年,中国粮食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趋势,据预测到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将达5.73亿公斤,粮食供需形势仍然严峻,中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粮食安全态势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更关乎世界的稳定。

近十年来,中国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粮食供需形势基本稳定,处于紧平衡状态。

但未来十年,中国粮食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趋势,据预测到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将达5.73亿公斤,粮食供需形势仍然严峻,中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

首先,从粮食供给方面来看,科技进步是粮食增产的有利条件,但同时由于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劳动力流失等问题日益突显,而且中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这些硬环境都将长期限制着中国食物供给量增长的速度和幅度。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①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直接影响到粮食产量和品质。

1996年,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2007年降为18.27亿亩,10年净减少1.24亿亩。

从长远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

同时,由于过去三十几年的快速工业化发展以及过度使用农用化学品,导致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耕地环境质量恶化,已经影响到一些区域的食物安全和生态系统健康。

②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区域分布极不均衡,导致水土资源严重不匹配,农业生产受水土资源的共同制约。

2013年,全国耕地中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为9.45亿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52%。

近年来,中国粮食流通格局出现了所谓的由“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运”的现象,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有7个来自北方地区,农业水资源约束问题将更加突显。

③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灾害性天气日益频繁,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导致农业灾害日益加剧,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类型的灾害同时出现。

简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简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简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摘要:粮食安全是指人类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保证身体保持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包括加强农业生产、提高粮食质量、加强储备管理、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发展粮食加工产业等。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粮食安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一、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1.1 粮食生产不足我国人口众多,但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导致粮食生产能力不足。

据统计,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64亿吨,仅占全球粮食总产量的4.5%,属于全球粮食生产不足的国家之一。

1.2 粮食质量问题近年来,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受到关注。

据报道,2018年东北地区出现了大量“毒大米”,2019年河南、山东等地出现了“瘦肉精”事件,这些事件均导致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1.3 粮食储备不足我国粮食储备制度不完善,储备规模不足,且储备方式单一,导致粮食储备质量不稳定,难以满足紧急情况下的需求。

同时,我国的粮食储备也面临着储存设施老旧、储存环境恶劣等问题。

二、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2.1 加强农业生产加强农业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2 提高粮食质量提高粮食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大对粮食种植技术、育种技术、肥料农药使用等方面的投入,提高粮食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也应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2.3 加强储备管理加强粮食储备管理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制定合理的储备规模和储备方式,确保粮食储备质量稳定、储存安全。

同时,也应该加强粮食储备的管理和监管,确保粮食储备的信息安全。

2.4 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改善农民生产条件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农业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益,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何维达: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稳产高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一直存在不少隐患和严峻的挑战,必须时刻引起高度关注。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粮食安全的基础受到威胁。

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的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应不断提高,达到耕地的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动态平衡,这样才不至于动摇粮食安全的基础。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情况不容乐观。

据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49亿亩,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2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可见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

保护耕地的主要挑战来源于城市和小城镇的快速膨胀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张。

此外,土地利用粗放浪费、违法违规用地十分普遍。

因此,维护18亿亩耕地红线千万不能松懈!2.国际粮食市场堪忧,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曾经使得粮食价格从历史的高价摔下来,但是2011年国际粮食价格又逼近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高位,引发全球市场的普遍担忧。

由于国内外粮食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粮价的波动也“拷问”着中国粮食安全。

根据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粮食产量增幅近几年一直低于消费量的增长,目前全球粮食储备仅相当于2000年7成多。

尤其是玉米的库存消费比(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不断下降,到2010/2011年度已降至6.8%,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至18%的安全线。

另据农业部2013年的资料显示,我国的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已连续2年出现净进口。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确保粮食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

同时,国际粮食市场风险增大。

2012年,全球100多个国家遭遇不同程度旱灾,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阿根廷等主要产粮国均出现不同程度减产,全球粮食库存下降,防范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及风险任务艰巨。

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数量的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灾害、农业技术、土地资源、农业政策等。

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稳定供应。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

一、自然灾害对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自然灾害频发。

干旱、洪涝、风灾等灾害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例如,干旱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歉收,洪涝则可能引发农作物水浸和倒伏。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对农民的生计造成了重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天气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田排水状况,减少洪涝对农作物的影响。

二、农业技术对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贡献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农业技术不断提升,对农业与粮食安全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种植技术、育种技术和农药、化肥的科学运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中国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加强了对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培训农民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此外,中国还鼓励农民采用先进农业工具和设备,如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和智能化农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土地资源对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影响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对于农业与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中国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和城市化进程对农用地的压力。

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中国政府推行土地整治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中国还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流转,使农用地得到更加合理的规划和利用,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四、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政策来保障粮食供应和提高农民收入。

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补贴和奖励政策,鼓励农民增加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

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脆弱性分析

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脆弱性分析

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脆弱性分析公茂刚王学真摘要: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脆弱性特点及其原因。

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脆弱性历史和现实的证据分别以饥荒和高粮价大致的粮食危机的形式表现。

通过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脆弱性在过去和现在普遍存在,而且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自然灾害、战乱冲突、国际局势动荡等原因造成粮食供给量的下降,而经济危机、粮价波动等原因又导致人们的粮食获取能力下降,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不安全及其脆弱性。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脆弱性; 发展中国家; 饥荒; 高粮价粮食安全的本质是既要确保粮食供应充足又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得到足够的粮食。

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其粮食安全存在较大的脆弱性。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还很不稳定,在遭遇到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时,那些暂时实现了粮食安全的人口很容易重新陷入粮食不安全的境地,同时使本来就处于粮食不安全中的人口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这些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包括自然灾害、战争与冲突、疾病、经济危机、粮食价格波动等。

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是生产力落后,人均收入水帄低。

因此,在遭受到外部不确性冲击时,他们很难进行有效的防范,在冲击过后也没有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较快地恢复生产和生活。

特别是对于贫困人口而言,这种冲击的不利影响将会更严重、更长远。

2007 至2008 年间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不安全人口迅速增加,很明显地表明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下面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运用粮食供应量减少( FAD )和粮食获取能力下降理论来详细的分析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脆弱性及其原因。

一、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脆弱性的历史证据及原因:以饥荒的形式粮食安全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通常以粮食危机和更严重的饥荒的形式表现出来。

饥荒是一个经济、社会现象,是由食物消费水帄突然、普遍、大幅度下降造成的,其特征是严重的食物短缺,并伴随着特定区域死亡率的显著上升。

2024年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2024年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安全挑战
未来粮食安全展 望
章节副标题
预测未来粮食安全形势
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 食产量波动
人口增长:增加粮食需求,加剧粮 食安全压力
资源短缺:土地、水资源等资源紧 张,影响粮食生产
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缓 解粮食安全压力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 障粮食安全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 对粮食安全挑战
X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024年粮食安全面临的挑 战
未来粮食安全展望
全球粮食安全现状 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措施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全球粮食安全现 状
章节副标题
粮食产量与需求
粮食产量:全 球粮食产量逐 年增长,但仍 然无法满足全
球需求
粮食需求:随 着人口增长和 经济发展,全 球粮食需求持
储备目的:保障国家粮食安 全,应对自然灾害、战争等
突发事件
粮食供应链稳定性
粮食供应链的重要性:确 保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可
靠性
粮食供应链的挑战:自然 灾害、气候变化、病虫害
等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全 球粮食贸易的集中度较高, 容易受到贸易摩擦和地缘
政治风险的影响
提高粮食供应链稳定性的 措施:加强粮食生产能力 建设、提高粮食储备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 施建设:改善农 田水利条件,提 高抗灾能力
促进农业科技创 新:研发新品种、 新技术,提高粮 食产量和质量
加强国际合作: 分享经验和技术, 共同应对全球粮 食安全挑战
提高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生产积 极性
加强粮食储备和 流通:建立完善 的粮食储备和流 通体系,确保粮 食供应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占世界总量的 34%,单位面积使用量高出美国一倍以上③。包产到户的早期,化肥施用以氮 肥为主,为了增产,农民逐年增加磷肥和钾肥的使用量,后两者化肥对土壤的负面作用要远 远大于氮肥,结果又导致土壤退化。化肥对农业增产的作用,目前已经处于边际报酬极低的 状态,难以支撑粮食的继续增产。 2.1.2 科技进步投入不足
肥使用量;MARCH 农机总动力;ε 为误差项,反映科技进步等未明确引进模型中而影响粮
食生产的因素对粮食产出的综合影响;a1、a2、a3 、a4、a5 、a6、a7为待估计的模型参数。 根据 1978-2003 年相应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 OLS 方法对(1)式进行回归。回归结
果中劳动者人数的系数估计值不显著,而且具有错误的符号,说明农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对
中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我国粮食供给总量不足,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 徘徊不前。1978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这一状况有了根本改观。在 1978-1984 年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期间,粮食产出高速增长,1984 年产量达到 4023 亿㎏。1998 年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 5122.95 亿㎏。1998 年以后,粮食生产出现超常性波动, 2000 年产量比上年减少 462 亿㎏,减幅为 9.1%;2001 年又比上年减产 95.60 亿㎏,2002 年粮食生产增加 1%;2003 年减到 4306.7 亿㎏,减少了 820.95 亿㎏,下降了 16%,五年 累计减少 2528.2 亿㎏。1998 年人均粮食达到 411 ㎏, 2003 年降到 333 ㎏,仅相当于上个 世纪 80 年代初的水平,粮食生产波动较大。
由于近几年粮食产量持续下降,当 2003 年秋季和 2004 年春季的粮价又开始上涨时,粮 食安全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政府出台了支持粮食生产的若干 政策。包括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在粮食主产区开展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全国 范围内降低农业税税率、加大良种补贴力度、稳定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建立重要粮食 品种最低收购价格制度、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等等。①2004 年粮食总产量 4695 亿㎏,比上 年增产 388 亿㎏,增长 9.0%;粮食单产 308 ㎏/亩,比上年增长 6.6%。粮食单产和当年粮 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②。虽然 2004 年粮食生产遏制了连续五年下滑的局面,实现了 历史性的转折,但也只是恢复性增长,并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没有从 根本上得到解决。从长期来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决定粮食安全水平的物质基础。因此研 究粮食安全,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评估,以找 出支撑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建立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机制。
1985-2003
0.00
1.65
-0.41
-0.34
0.22
(0.00) (146.20) (-36.31) (-29.70) (19.81)
1978-2003
0.24
1.91
-0.54
-0.31
0.37
(14.33) (113.73) (-32.00) (-18.22) (22.16)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各因素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
-1-

生产技术水平、科技服务能力、耕地保护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 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 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
我们参考林毅夫(1994)、朱希刚(1998)的方法,建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模 型如下:
2.中国粮食安全的脆弱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影响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看,中国粮食产出增长得益于制度、技术、化肥投 入的贡献,自然灾害和耕地面积减少是我国粮食产出增长的负面因素。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支撑基础十分脆弱,导致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稳定,从而决定了我国粮食安全的脆弱 性。
2.1 粮食安全物质基础的脆弱性分析
耕地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锐减。1996-2003 年间,我国耕地 面积从 19.51 亿亩降至 18.51 亿亩,7 年减少了 1 亿亩,每年平均减少 1428 万亩。在减少 的 1 亿亩耕地中,生态退耕占 62%,农业结构调整占 18%,建设用地占 14%,灾害损毁占 6%。⑤同时,新增耕地质量差,占用的多是好地、熟地,补充的多是边缘地、劣地、生地, 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在下降。目前,全国人均耕地仅 1.44 亩,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45%。全 国已有 600 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 0.8 亩的警戒线,1/3 的省区市人均 耕地不足 1 亩。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今后一个相 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将继续面临较大的耕地占用压力,耕地减少是难以避免的。除耕地面积的 大量流失外,造成播种面积减少的根本原因就是来自粮食价格的信号,粮食价格低迷直接造 成种粮收益的降低,农民或者改变种植结构,或者索性撂荒,致使粮食播种面积大幅下降。 2.1.4 粮食生产抗灾能力较弱
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用全部农业劳动者人数来度量粮食
生产中的劳动投入,但由于无法获得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者人数,我们现在只能接受这个结
果。农机总动力的系数估计值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上也不显著,并且也具有错误的符号。这
样我们可以把劳动者人数、农机总动力从模型中剔除出去,再次进行回归的结果如下: 表 1 中国粮食生产函数回归结果
0.0000
R2=0.9849 D-W=1.4486 F=221.9490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水平较高,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具有预 期的符号,而且都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
1.2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以及 1978-2003 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我们分三个时期对中国粮食产量 的增长来源进行了定量分析,表 2 列出了 1978-2003、1978-1984 和 1985-2003 年中国粮
1.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
1.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计量模型
所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 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包括政策保障能力、
①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 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后的隐忧——2005 年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z],2005-1-7。 ②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粮食增产净出口扩大 共推 2004 年GDP增速回升》,财经时报[N],2005-1-29。
+a
3
log
LABOR
+
a4
a5
DISA
+
a5
log
LAND
(1)
式中, A常数项;Q为粮食产量;DUM 为引进的虚拟变量,以反映不同时期粮食生产技
术条件的变化,1984 年以前取值为 0,1984 年和 1984 年以后取值为 1;HRS 为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的百分比; LABOR 为农业劳动者人数, e a2HRS LABOR 代表劳动的 有效投入; DISA 为成灾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 LAND 为粮食播种面积;FERT 为化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的脆弱性
彭国川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兰州 (730000)
摘 要:本文定量分析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中国粮食综合能力的提高得益 于制度、技术、化肥投入的贡献,自然灾害和耕地面积减少是其不利因素。当前中国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的支撑基础十分脆弱,从而决定了我国粮食安全的脆弱性。促进中国粮食安全, 必须从提高粮食生产政策支撑能力、科技服务能力、耕地保护能力以及抗灾能力等方面入手,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关键词: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安全
Q = Aea1DUM (ea2 HRS LABOR)a3 (ea4 DISALAND)a5 FERT a6 MARCH a7 eε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适合于计量经济分析的回归方程:
log Q = log A + + a6 log FERT
a1DUM + a2a3HRS + a7 log MARCH + ε
解释变量
系数估计值 t 统计量值 精确显著性水平
常数项
-8.2494
-1.7347
0.1009
虚拟变量
0.0685
3.3217
0.004
制度变量
0.0895
2.331
0.0323
受灾比例
-0.5887
-3.8871
0.001
播种面积
1.4147
3.4384
0.0031
化肥使用量
0.3117
-14.1315
2.1.1 化肥投入作用边际递减 化肥投入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增长的主要支撑,但是,化肥投入增加对粮食增产的作用
已经接近极限。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化肥投入作用遵循边际递减规律。即使为了 维持大致相同的产量,农民也不得不逐年投入更多的化肥。1984 年粮食比 1978 年增长了 1 亿吨,化肥投入增加了 96%,1998 年粮食比 1984 年增产 1 亿吨,但是化肥使用量比 1978 年增加 362%。为了增产,农民在氮肥之外也大量投入磷肥和钾肥,1997 年中国化肥使用量
就长期而言,科技进步是粮食增长的根本因素。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农业科 技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较少,科研投入和推广经费不足,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管理体制 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拉大。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有所减 弱,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活力减退,致使主要农业科学技术入户率不到 40%。根据农业部的 统计数据④,2003 年底我国县乡两级共有农技推广机构 15.1 万个,有农技推广人员 100.78 万人。而 2004 年对全国 100 个县的监测表明,农技人员减少了 12%,其中乡镇农技人员减 少 15%。而就在不断流失的农技推广队伍中,真正能从事农技推广的少之又少。根据一项 抽样调查显示,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活,约 90%左右的乡镇农技人员放弃农业技术推广服 务,转而从事化肥、农药等农资的经营创收。 2.1.3 耕地面积持续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