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五大要素]粮食生产能力的概念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的脆弱性
占世界总量的 34%,单位面积使用量高出美国一倍以上③。包产到户的早期,化肥施用以氮 肥为主,为了增产,农民逐年增加磷肥和钾肥的使用量,后两者化肥对土壤的负面作用要远 远大于氮肥,结果又导致土壤退化。化肥对农业增产的作用,目前已经处于边际报酬极低的 状态,难以支撑粮食的继续增产。 2.1.2 科技进步投入不足
肥使用量;MARCH 农机总动力;ε 为误差项,反映科技进步等未明确引进模型中而影响粮
食生产的因素对粮食产出的综合影响;a1、a2、a3 、a4、a5 、a6、a7为待估计的模型参数。 根据 1978-2003 年相应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 OLS 方法对(1)式进行回归。回归结
果中劳动者人数的系数估计值不显著,而且具有错误的符号,说明农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对
中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我国粮食供给总量不足,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 徘徊不前。1978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这一状况有了根本改观。在 1978-1984 年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期间,粮食产出高速增长,1984 年产量达到 4023 亿㎏。1998 年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 5122.95 亿㎏。1998 年以后,粮食生产出现超常性波动, 2000 年产量比上年减少 462 亿㎏,减幅为 9.1%;2001 年又比上年减产 95.60 亿㎏,2002 年粮食生产增加 1%;2003 年减到 4306.7 亿㎏,减少了 820.95 亿㎏,下降了 16%,五年 累计减少 2528.2 亿㎏。1998 年人均粮食达到 411 ㎏, 2003 年降到 333 ㎏,仅相当于上个 世纪 80 年代初的水平,粮食生产波动较大。
由于近几年粮食产量持续下降,当 2003 年秋季和 2004 年春季的粮价又开始上涨时,粮 食安全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政府出台了支持粮食生产的若干 政策。包括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在粮食主产区开展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全国 范围内降低农业税税率、加大良种补贴力度、稳定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建立重要粮食 品种最低收购价格制度、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等等。①2004 年粮食总产量 4695 亿㎏,比上 年增产 388 亿㎏,增长 9.0%;粮食单产 308 ㎏/亩,比上年增长 6.6%。粮食单产和当年粮 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②。虽然 2004 年粮食生产遏制了连续五年下滑的局面,实现了 历史性的转折,但也只是恢复性增长,并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没有从 根本上得到解决。从长期来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决定粮食安全水平的物质基础。因此研 究粮食安全,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评估,以找 出支撑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建立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机制。
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粮食生产作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其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包括自然资源、政策导向、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等。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分析这些因素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机制和效果,以期揭示其内在规律和潜在问题。
在文章的结构上,本文将首先对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进行概述,包括粮食产量、种植结构、区域布局等方面的情况。
然后,将逐一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具体作用,包括自然资源条件、农业政策调整、科技进步与创新、市场需求变化、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明确各因素的作用大小和方向。
文章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以期为提升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和技术推广策略提供支撑。
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粮食生产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状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生产一直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在政策的引导、科技的推动以及农民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总体上,中国粮食生产的状况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产量上看,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稳居世界前列。
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有所增长,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粮食作物,如杂交水稻、优质小麦等,其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粮食生产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逐步由传统的以口粮为主向多元化、优质化转变。
在粮食生产的布局上,中国形成了多个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如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强,对全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开题报告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粮食生产能力成为国家重要的关注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
同时,中国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紧缺等因素,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体目的包括:1. 了解当前中国粮食生产的总量和结构,探讨生产能力的瓶颈和未来发展趋势;2. 分析影响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土地资源、科技水平、政策环境等;3. 提出促进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和对策,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来说,研究者将收集和整理相关国内外文献,梳理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分析影响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同时,还将根据现有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选取合适的模型进行建模和预测。
四、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总量和结构分析,包括粮食种植总量、粮食品种结构、粮食市场需求等;2. 影响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包括气候因素、土地资源、科技水平、政策环境等;3.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模和预测,通过实证分析和建模,探讨未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面临的问题;4. 促进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和对策,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深入探讨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将有助于政府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研究将为学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提示。
在中央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下,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一举扭转了下滑局面,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
但与此同时,专家提出,越是形势好,越是不能松劲,当前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将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市场化的思路,协调好粮食增产与粮食优质化的关系。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丝毫不能松劲一是最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趋缓、农业技术的增产效应减弱,这种现象极有可能继续下去;二是自1999年以来,各年粮食减产及粮食产不及需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我国,同样出现在世界;三是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我国从世界市场上适度扩大粮食进口,即使不会面临进口总量的限制,也要防止面临运输可能性的制约。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应该突出重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涉及的内容很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应该突出重点。
就我国而言,重点应该在于三个方面:第一,稳定或适度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工业化、城镇化过度挤占耕地,破坏基本农田,损害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在此方面,近年来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和治理整顿措施,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应该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
第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
我国近10年来各年粮食产量与成灾面积的关系,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国粮食增产的年份,同时也是成灾面积减少的年份;减产幅度比较大的年份,同时也是成灾面积比较大的年份。
粮食产量与成灾面积之间呈现了高度一致的反向变动关系。
比如,2000年和2003年的粮食减产幅度分别达到9.1%和5.8%,这两年的成灾面积分别比上年增加764万公顷和520万公顷;2002年的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近1%,该年的成灾面积也比上年减少447万公顷。
2003年,我国较上年减产粮食2600多万吨。
有关专家估计,该年因灾比常年多减产1000万吨。
可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及其政策建议
中 图分 类号 :3 6 1 F2.l 文 献标 识 码 : A
An l ss o n u n i g Fa t r fGr i o u t n Ca a iy a y i n I f e cn c o s o a n Pr d c i p ct l o a d Is Co n e m e s r s n t u t r a u e
Ab t a t T i p p rd vd d t e fco a f c e g an p d cin c p ct no f u a t b s d o sr c : h s a e i ie h a tr t t e t r i r u t a a i i t rp r a e n s h a h t o o y o s
第 7卷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 20 0 8年 l 2月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n lo in x r utrlU ies y o ra f a g i i l a nv ri J Ag c u t
Vo . No 4 1 7, .
De ., 0 c 2 08
s se c e c y t mss in e.Th o g h rncpa o o n e r sin ti a e o n h tte n t r lr s u c sf c r u h t e p i i lc mp ne tr ge so s p p rfu d ta au a e o r e a — h h t r ,e p c al trrs u c s r h a i a tr o s s e ily wae e o r e ,a e te b sc fc os,a d t a c a iain s c stc n lg nd p o u — n h tme h n z to u h a e h oo y a r d c tvt ff r n y t msi lo a man fco . we e ,t e efc fp l iso o ucii sn tsg i c n , iiy o mi g s se sas i a t r Ho v r h fe t oi e n prd t t i o in f a t a o c vy i
粮食生产能力内涵及特征
1.粮食生产能力内涵及特征1.1粮食生产能力内涵的发展本研究中的粮食生产能力是耕地资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多称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报告中多按这一习惯用法),是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部分。
我国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认识贯穿于不懈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过程。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粮食的实际产量,并没有像欧美国家采取耕地休耕制度。
因此,长期以来基本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同于粮食实际产量,并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研究中多以粮食产量作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表征变量(肖海峰,王姣,2004;马文杰,冯中朝,2005)。
耕地资源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应该从理解农业资源的内涵出发。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由光、热、水、土、肥及其他生产要素与生命物质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耦合系统,只有调节农业资源系统内部的土—水—肥—气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与植物生产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农业资源才会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陈百明,2001)。
所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以定义为: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由以耕地资源为主的农业资源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具有较高转换效率的可持续的粮食产出功能。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的名词解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
包括耕地保护能力、生产技术水平、政策保障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
粮食生产能力要转变为实际产量,国家政策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起决定性的作用)。
1.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特征根据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内涵的认识,可以看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形成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也可以看作是在比较诸要素综合投入过程的不同组合,以相对可持续和高效组合基础之上的内在生产功能。
重难点21 农业区位与粮食安全(原卷版)-2023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重难点21 农业区位与粮食安全(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近年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及生物技术的运用,巴西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完成下面小题。
1.巴西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其主要原因为()A.海运价格下降B.国际市场需求大C.土地资源丰富D.劳动力数量增加2.巴西大豆主产区的农业生产属于()A.混合型农业B.商品性农业C.有机农业D.热带种植园农业(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近年来,我国以现代农业产业为载体,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是地理界限明确、建设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投入减少较明显的是()A.耕地B.资金C.技术D.劳动4.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可提高()①土地产出率①产业集群化水平①农业收入比重①种植结构多元化水平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2022·天津·高考真题)粮食生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平衡,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下图是1983~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和自给率变化图。
回答下列小题。
据图分析,近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变化的原因()A.城镇化速度加快,耕地面积持续减少B.人口增长速度快,对粮食需求量增加C.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品种需求多样化D.近年气象灾害频发,粮食减产幅度大6.(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
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
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
国内河道纵横交错。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辛岭;高睿璞;蒋和平【摘要】[目的]通过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认清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劣势和存在的问题,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方法]从农业生产系统的角度,构建了一套包括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个方面14项具体指标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和统计数据,对2004-2015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及排序.[结果](1)与非主产区比较,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物质装备水平、资源禀赋水平和粮食产出能力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从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从2004年以来呈下降趋势,非主产区降低得更快.(2)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04-2015年间,主产区及全国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4个一级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主产区5个一级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各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且保持稳定的有3个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排名提高较快的有3个省;排名下降较快的有2个省.在此基础上,结合粮食生产的现状,提出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结论] 2004年以来,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总体上逐年提高.其发展水平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则呈下降趋势.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因此,要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土地和技术等潜力,而且粮食生产要向低碳化转型.【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8(039)009【总页数】9页(P37-45)【关键词】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综合指数;熵值法【作者】辛岭;高睿璞;蒋和平【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院,北京 1000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0.10 引言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
我国粮食安全测度方法设计--基于FAO对粮食安全的定义
我国粮食安全测度方法设计--基于FAO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杜为公;李艳芳;徐李【摘要】针对全球粮食生产产量下降和粮食供需的不平衡,本研究基于FAO对粮食安全的定义,设计了我国粮食安全测度方法。
粮食安全测度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粮食营养安全”三项指标。
考虑未来粮食安全的风险,还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三个方面指标。
【期刊名称】《武汉轻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3)002【总页数】4页(P93-96)【关键词】粮食安全;测度方法;FAO定义【作者】杜为公;李艳芳;徐李【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6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 193.5万 t,同比增长2.1%,实现了“十连增”,但仍然面临着粮食需求迅速增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耕地利用粗放、三大主粮净进口等多重困难的挑战。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公告(2013年12月25日)指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战略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将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升到考验执政能力的高度。
1 现行粮食安全测度方法比较国内学术界通行的粮食安全测度方法一般是根据易于观测和获取宏观基础数据来确定基本测度指标,并采用将各指标加权平均等方法进行综合测度。
如:采用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自给率、储备水平系数、人均占有量系数四项指标的测度(朱泽,1998)[1],在以上四项指标基础上增加贫困者粮食保障水平的测度(徐奉贤,1999)[2],采用粮食供求平衡系数、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储备—需求比系数、粮食国际贸易依存度指标、粮食市场稳定性系数的测度(马九杰,2001)[3],增加了粮食安全风险指数的测度(付青叶,2010)[4],采用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产量波动率、储备率和进口率的测度(刘晓梅,2004)[5],采用“标准比值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测度(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课题组,2002),考虑生产、消费、流通、贸易四个方面的的测度(丁守海,2008)[6],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的测度(李玉平,2007;王金凤,2011)[7],基于国际比较的营养摄入评价法的测度、采用营养摄入单指标分析法的测度(FAO,1974),采用国内粮食平衡系统(粮食供给、需求、市场和库存)与国际市场结合的测度(FAO,1996)。
高中地理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学案第三册
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程标准素养目标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结合区域地形、气候以及人类活动说明耕地资源特点的成因。
(区域认知)2.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以及时空发展的角度说明耕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思维)3。
通过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说明保护耕地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4。
运用图表材料,评价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特点。
(地理实践力)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1.粮食安全:(1)概念: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2)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粮食安全。
(3)重要性: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涵义.提示: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强盛。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粮食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②“社稷"的“稷”是一种粮食。
(√)③农业基础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④“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我国的一贯立场. (√)2。
中国的粮食生产:(1)四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2)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②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
[连一连]将影响下列地区粮食生产的优势因素连接起来.3。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点:我国人口众多,季风气候显著、干旱区面积广大、多丘陵山地,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2)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管理生产力具体体现在农业区划的实
施和耕作制度的改革 .即通过在一定区域 内选择科学的耕作安排 ,充分利用不同作 物对气候资源优势的时段差 ,以及土壤养 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互补作用 ,达到作物 生产的 “ 天时 、 利、生和 , 地 从而进一步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 策 生 产 力 四 政
产力 .而政策的变化也会改变农民对技术 的采用和资源的使用效率 .从而影响技术 生产力和资源生产力。各生产力因子之间
的关系较为复杂 .但要提出具有实践意义 的政策 .必须消除各个生产力之间的交互 作用 ,寻找出主要园素
内 窖 擅 襄 : 丰 文 以 系 统 学观 角 从 理 论 币 实 证 两 方 面将 丰 食 综 合 生 产 能 力 分 , 蕾 解 为 四 个 日子 通 过 主 成 分 回 归发 现 , 水 费潭亲赋等 自然生 产力囤予是影 响 粮 食 综 夸 生 产 能 力 的 基 奉 圆 素 ;机 械 化 率等 技 术 生 产 力 因 干 扣 耕 作 删 虚 等 管 理 生 产 力 因干 是 主 要 健 进 固 素 ;政 策 生 产 力 珥 干 影 响 不 太显 著 , 壬 是 保 P 障 粮 食 踪 合 生 产 能 力 的稳 定 因 素 在 目 前 生 产 条 件 下 .稳 定农 业 生 产 赉料 价 格 ,改 善 基 础 备件 ,提 高技 术投 入 , 选 择 良性 生 产 模式 .琏 革耕 作 制 度 , 发 展 多 熟 制 的 问作 套 种 .是 夸 詹 提 高粮
嗽m珊挪
盯
蚰鲷
自然 、 管理、 科技以及政策等因素 . 并根据
分析给 出政策建议 。
全面理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
全面理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是一个我们需要长期关注、持续努力完成的重要任务。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属于社会生产力范畴,是一个全新的农业经济学概念。
只有从理论上弄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才能从实践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措施。
理论界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一概念的认识虽不够一致,但内容和前提是基本一致的,只是语言组织和论述的精确程度不同罢了。
在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在农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农业生产各种要素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水平。
这种综合产出水平是可以考核衡量的,表现为三种形态:一种是农产品的物质形态,即粮食、油料、肉蛋奶、蔬菜等物质实体;一种是农产品的价值形态,即农业产值、农业收入等用货币计算的等价物价值;一种是为人们创造的生存和生活的生态环境。
全面准确地理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存在空间分析,它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之中。
不论全面考察或区位考察,都能反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貌。
但不同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差异较大,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简单相加不等于国家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存在时间分析,它存在于一定时间内,一般为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或一年。
在农业生产周期未完成的任何阶段,都无法衡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虽然卫星遥感可测定农作物产量水平,但测定数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测定后的生产周期内各种要素存在较大变数,水、旱、风、雹、病、虫等灾害对农作物的产量水平影响是很大的。
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1983—2006年数据
3 实证分析
( ) 基 本 模 型 。用 来 分 析 投 人 产 出关 系 的 生 产 模 型 主要 1 有四种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c— 即 D函数 ) 、超越 生产函数 、超越对数 生产 函数和斯皮 尔曼生产 函数。本 文采 用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 函数。其基本形式如下 :
—
2 影 响粮食产 量的 主要 因素分析
( )粮食播种 面积 。土地 是粮食 最 为重要 的生产 要素 , 1 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有着 较直接 的影响 。我 国粮食播 种 面积波动较大 ,到 2 0 0 3年粮食播种面积 曾下降 到 9 40千公 91
顷 ,比 18 年减少 了 167千公 顷,由于 国家采取一 系列鼓 93 43 励 种 粮 政 策 ,播 种 面 积 近年 来 有 所 回升 。 ( ) 化 肥 施 用 量 。化 肥对 提 高 粮 食 单 产 贡 献 极 大 ,粮 食 2 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存在较 强的正相 关关系 ,近年来农 民 使 用 化 肥 积 极 性 也 不断 上 升 ,20 0 6年 全 国化 肥 使 用 折 纯 量 为
1 问题 的提 出
民以食为天 。粮食 生产 是 经济 发展 、社会 稳定 的基 础 , 关 系国家的全局。我国是世界人 口最多 、粮食 消耗最大 的国 家 ,粮食生产对我国具 有特别重要 的意义 。尽管 我国粮食 已 连续 5年 增 产 , 目前 基 本 满 足 自给 需 要 ,但 随着 我 国 人 口的 增加 、消费结构的调整 ,粮食需求将 进一步增 加 ,我 国粮 食 供需偏 紧的态势将会在 较长时期 内存 在。2 0 20 0 7~ 0 8年世 界 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 ,再次为 我国粮食安 全敲响 了警 钟 ,据 粮农组织的统计数 据显示 ,20 0 7~20 0 8粮食价格 分别上涨 了 6 . %和 10 ,由于 粮价 高 涨 ,发 展 中国 家 饥 饿 人 口在 13 3% 20 0 7年增加 了 70 5 0万 。为确保 粮食 安全 ,我 国政府 制定 了 粮食 的 自给率达到 9 %的 目标 ,提高粮食 生产能力也将成 为 5
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素的实证分析_基于1983_2006年数据
2010年第8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 echno l ogy M anage m ent R esearch2010N o 18收稿日期:2009-09-14,修回日期:2009-12-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3054)文章编号:1000-7695(2010)08-0202-03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1983)2006年数据庄道元1,2,陈 超1,杨 丽1(11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21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摘要:利用1983)2006年粮食生产数据,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对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与化肥是粮食增产最主要的原因,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产量;C -D 生产函数;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S11 文献标识码:A1 问题的提出民以食为天。
粮食生产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关系国家的全局。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粮食消耗最大的国家,粮食生产对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尽管我国粮食已连续5年增产,目前基本满足自给需要,但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消费结构的调整,粮食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我国粮食供需偏紧的态势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2007~2008年世界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再次为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据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2008粮食价格分别上涨了6113%和130%,由于粮价高涨,发展中国家饥饿人口在2007年增加了7500万。
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政府制定了粮食的自给率达到95%的目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也将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
因此,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分析(1)粮食播种面积。
土地是粮食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有着较直接的影响。
直辖以来重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回顾及展望
合, 受到社会、 经济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所利用 的资源包括光照、 降水和土地资源;所投人的劳动资 料包括机械、 畜力等固定资产, 也包括种子、 肥料、 饲 料、 农膜、 农药、 电力等流动资产。 除上述投人外, 还有 劳动者和技术等社会投人, 并且受到社会大环境等许 多方面的影响。 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可归为 以下5 个主要方面: (1 政策性因素, ) 包括土地承包经营、 粮食的收购
因素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表明, 与耕地资源有关的播种 面积、 复种指数和粮经比例是综合影响粮食产量最重
要的因素。
2 3 科技服务水平
1 映 、 叫 化 辱 举 柯 彩
0 4 坚 壁 华 聚 擎 0 2 0 0 8 0 6 0 4 0 二 二 二二二 二 二二二二= 2 类 类 类 要二类二二 类 类 要 二
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是重庆市乃至全国“ 三农” 工 作的核心环节之一。 农村面积大、 农村人口 是重庆 多, 市的基本市情之一。 国家相关部门再次将重庆市作为 粮食自 求平衡的区域, 因此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 重庆尤显重要。
粮食生产是社会再生产和 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
1 粮食 综合 生产 能力 的定 义及 影 响 因素
卜一啥~ 一奋一,卜一刊卜一告一 一一
一
19 8 年至2004 年, 9 重庆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幅度 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产量减少幅度却小于全国 平均 水平, 在于新品种、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使粮食生产技 术水平较大提高, 推动粮食单产迅速提高。 数据显示,
因素。
1.2 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胡晓群( 19 4一) , 江西宁都人, 7 男, 经济学博士。
略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与提高
略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与提高
刘修礼
【期刊名称】《商界.城乡致富》
【年(卷),期】2003(000)012
【摘要】@@ 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形势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媒体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刘修礼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经研中心,南昌,3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略议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J], 吕小卫
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和政策研究 [J],
3.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问题与对策 [J], 张磊
4.略议如何提高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 [J], 沈归依
5.提高中职护理实训课堂教学效果略议 [J], 贾贵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五大要素]粮食生产能力的概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其实可理解为经济增长问题。
经济增长因素可以抽象为五大类: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制度。
根据粮食产量=种植面积×亩产量,粮食总产量取决于种植面积和亩产量,排除气候影响等人类不可控因素,粮食潜在生产能力最终决定于投入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制度等五大生产要素状况,即粮食生产用耕地、农田水利等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科技发明及其推广应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农民的积极性、涉农相关制度与政策等五大方面将最终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但这五大要素的现状堪忧。
一、土地1、可耕地面积减少。
我国土地资源紧缺,新增可耕地潜力有限。
如下两个因素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一是退耕还林,但这个因素只会在短期内存在,而且,退耕还林地多数不适合种粮食,所以退耕还林对粮食有影响,但影响不大;第二大因素是国家建设用地,这个因素会长期存在,尽管坚持“占一还一”的政策,但占用的多是良田,补充的多是旱地,主要原因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及城市基础建设的需要,此外还有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个因素直接导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它虽然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耕地面积减少,不会降低潜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却会导致当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
3、土地撂荒。
尽管农民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而且留下来种田的农民除了种田外,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土地撂荒并不严重。
但是由于外出打工多、农转非、粮价低、水源不好、生产资料价格高,土地撂荒在不同的地方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导致当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
4、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近年来土壤肥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下降甚为严重,造成土壤板结、团粒结构差,耕作层浅薄,蓄水保肥能力差、不耐旱、不耐寒,病虫害发生频繁,亩产量难以提高。
原因在于,一是缺乏绿肥,自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至今,绿肥种植逐年减少,尤其是近十年来,绿肥生产几乎是空白状态。
二是有机肥积造严重不足。
目前农户除施用自家有限的猪牛羊粪外,几乎不再积造其它的有机肥,但自家养的猪牛羊有限;塘泥这种最好的有机肥全都被遗忘。
三是看重施用化肥,种卫生田,造成对土壤掠夺性生产。
二、资本1、原有水利设施维护不足、老化严重,有效灌溉面积减少。
现有水利设施大部分是在50—60年代修建的,经过40多年的运行,特别是承包制以来,由于维护不足,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水库淤积,库容和蓄水量减小。
表现为病险水库数量增加,水库蓄水下降,现有水库实际可蓄水量远远低于设计有效灌溉面积。
其主要原因是库区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地开荒种地等破坏植被。
二是渠系老化、不配套、年久失修。
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小型水利设施的投资少,同时各中型水库征收水费困难,对渠系维修资金极少,渠道清淤不彻底,渠系淤塞,许多渠道渗漏严重,下游渠系无衬砌,年久清淤不彻底,对渠系下游灌溉影响大。
三是机井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逐年降低以及管理等存在问题。
2、政府投资不足。
近年来政府启动的水利设施建设主要有:渠道硬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水土流失、兴建供水水库、引提水、灌区配套与改造、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优质稻米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
受益乡镇农户普遍反映这些水利设施真正体现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作用,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但总的来说,家庭承包制以来政府投资不足,水利基础设施比以前变差,已有设施维护困难,新增投入不足,建设速度赶不上折旧速度,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
此外,许多地方反映,水利工程水费征收现状是”一少两低”。
“一少”是水费计收面积逐年减少;“两低”是水费征收标准低和征收到位率低。
而且,水费一般交由水库管理委员会使用。
而水库管理委员会实行自收自支,在人员臃肿,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很难保证资金用于水库维护。
3、集体和农户建设动力不足。
实行承包制以来,农村集体与农户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性不高,难以组织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人使用但无人管理,出现“公共地悲剧”。
即使组织开展这项工作,因为年轻力壮的农民都外出打工,也是劳力不足。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村内实行“一事一议”后,矛盾更加突出。
三、技术1、生物、化学技术及其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亩产量。
生物化学技术有的能直接提高单产,有的能增强抗旱、抗涝、抗虫害、抗倒伏,从而间接提高单产,如高产、优质粮食品种,化学除草技术,叶面施肥技术推广,病虫综防技术推广,等等。
近年来的技术推广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机械、物理技术推广应用对粮食生产影响不大。
尽管农用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粮食生产单位时间的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作业成本,有利于稻草还田,特别是有利于种田大户。
但只要不存在土地撂荒,不存在因天气而需要抢收抢播,机械技术对粮食总产出能力影响不大。
此外,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所要求新建的机耕道、板车道,占用了部分耕地。
3、复种指数提高空间有限。
大多数地方土地利用比较充分,尽管复种指数有提高的余地,但上升空间有限。
四、劳动力劳动力问题涉及到三个方面:劳动者数量、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积极性。
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利益主体(劳动者)可分为两类:地方政府和农户。
粮食主产区的地方政府和农户实际上都是“经济人”,二者的种粮积极性都取决于种粮收益和成本的比较。
1、如果不考虑政治和社会因素,纯粹从经济角度考虑,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1)本级地方政府从粮食生产中汲取的财政收入减少。
原因有二:其一、经常性的农业税减免政策,引起的农业税收入短收。
主要包括三项,a、鼓励发展生产减免。
b、灾歉减免。
c、社会减免。
其二、农村税费改革,尽管有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但低于农业税减免额,农业税收入净减少。
(2)发展粮食生产增大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支出压力。
表现在:一是本级农口系统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人头费和办公费。
二是本级发展粮食生产的水利建设等支出。
三是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配套资金。
四是上级扶贫项目的配套资金。
五是上级粮食风险资金项目的配套资金。
六是“三补”的配套资金。
(3)发展农业不如发展工商业。
无论是从财政收支的角度考虑,还是从GDP增长的考虑,抑或是从政绩考虑,地方政府发展工商业的积极性高于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2、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1)从不同的时期纵向比较,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
二是农村税费改革。
三是粮食价格上涨,并实行最低限价收购制度。
(2)从不同产业的横向比较,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
原因有二,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
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
(3)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但对粮食生产影响不大。
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但农业人口大量过剩,种粮人数减少不会影响粮食生产。
(4)种粮劳动者的素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五、制度1、财政制度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1)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支农支出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不高、用于农民可以直接收益的中小型基础建设的比重较小,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农业品质改良、重大病虫害控制、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
(2)支农资金管理体系不完善。
一是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赖上级政府,地方财政连“吃饭”都不能保证,很难再向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农业追加投入;二是支农支出实行分块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不协调、重复投入,力量分散,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三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2、金融制度使资金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为,(1)邮政储蓄系统只存不贷,取走了农村本已有限的资金,实际是在“抽血”。
(2)商业银行在农村没有分支机构,不可能为农村粮食生产“输血”。
(3)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投向受到严格限制,也不可能为直接粮食生产提供很多资金支持。
(4)农业保险在农村基本是空白,粮食生产风险基本由农户自己承担。
(5)现在真正为粮食生产提供直接金融服务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但信用社同样存在严重的“离农”倾向。
其结果是农户特别是种田大户资金短缺。
3、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1)生产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加强。
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①农技推广网络不完善,具体表现为村级没有农技推广网络,县、乡级农技部门技术设备落后,农技部门之间的配合,联系较少。
②农技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专业知识陈旧、老化,多年来一直未得到过培训。
③农技推广经费不足,目前的经费只能维持农技人员的基本工、根本没有资金用来进行农技推广,导致许多试验、示范无法开展。
(2)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利于粮食生产。
一是粮食流通体制问题,粮食风险基金县级财政配套,地方财政难以兑现;二是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仓储平衡困难。
三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主要是种子、化肥、农药价格上涨,质量难以保证。
上述种种,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从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五大要素方面着手,加强土地管理、加强防洪排涝与抗旱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粮食生产科技开发与推广应用、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的两个积极性、完善粮食生产相关制度是当前政策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