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供求预测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措施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措施如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生产能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选种培育、土地管理、精准农业、水资源管理、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多样化种植、机械化和自动化、政策支持以及气候适应性等方面。
1.选种培育2.选种培育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
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品种,并进行种子处理,提高种子的抗病、抗虫、抗旱等能力,为农业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3.土地管理4.土地管理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点。
要合理耕作、施肥、灌溉等,保持土地的肥力和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的结构和生产力。
同时还要防止土地污染和盐碱化等问题,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精准农业6.精准农业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产量的重要手段。
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卫星定位系统、传感器等,对农田进行精细化管理,准确掌握土地和作物的各种信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粮食生产的精度和效率。
7.水资源管理8.水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命脉。
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质,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行节水灌溉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还要防止水污染和防止水旱灾害等问题,保障粮食生产的正常进行。
9.技术培训10.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要组织技术培训和推广活动,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技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
11.病虫害防治12.病虫害防治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
要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还要防止病虫害的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多样化种植14.多样化种植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收益的重要方法。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实行多种作物的合理搭配和轮作,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作物的产量。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种植来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和市场价值,增加农民的收益。
15.机械化和自动化16.机械化和自动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全面提升粮食产量:多措并举
全面提升粮食产量:多措并举
提高粮食产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好农田水利建设:通过修建水库、灌溉渠道、排水沟等水利设施,增加
农田的灌溉面积和灌溉质量,提高农田的抗旱、抗涝能力,从而保障粮食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2.选用优良品种:选择适应性强、抗病虫害、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品种,
可以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科学施肥: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
提供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4.合理密植: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品种的特点,合理安排种植密度,使作物
在有限的空间内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
5.科学灌溉: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
量,使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6.防治病虫害: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控制病虫害的
发生和传播,保障粮食作物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7.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民的技术
水平和生产管理能力,从而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8.加强农田管理:加强农田管理,保持田园清洁,防止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
和蔓延,提高农田的整体生产力和品质。
综上所述,提高粮食产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水利建设、品种选择、施肥、密植、灌溉、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和农田管理等方面。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协作和支持,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能力,从而推动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粮食应急供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概述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速,我国粮食消费量不断增加,粮食应急供应体系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其中包括粮食储备体系不完善、粮食流通体系不畅、粮食主体功能区建设不够完善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国粮食应急供应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和政策支持。
下面将围绕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粮食储备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及对策1.问题表现:当前我国粮食储备主要依靠政府收储,而且地区分布不均衡,面临着地方储备过多、中央储备过少的情况。
部分地方粮食储备管理不善,导致储粮受损或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2.对策建议:应加强中央粮食储备建设,实现中央和地方储备相互补充。
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储备设施,推行智能化管理和科学化储粮,减少损耗和浪费。
三、粮食流通体系不畅的问题及对策1.问题表现:我国粮食流通体系中存在着中间环节多、信息不对称、流通成本高等问题,导致粮食流通效率低下,价格波动大。
2.对策建议:要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体系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粮食流通组织,引入社会资本,完善粮食流通网络,降低流通成本和价格波动。
四、粮食主体功能区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及对策1.问题表现:我国粮食主体功能区建设不够完善,土地流转不畅、种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粮食产能难以满足需求。
2.对策建议:应加大对粮食主体功能区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土地流转,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食产能,保障粮食供应。
五、加强国际合作,保障粮食安全1.问题表现: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大,疫病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进口和出口,对粮食安全构成一定威胁。
2.对策建议:要加强国际粮食市场监测和预警,增加粮食进口多样性,拓展国际粮食贸易渠道,规避粮食安全风险。
六、结语当前,我国粮食应急供应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加快改革步伐,完善政策措施,提高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保障水平。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粮食应急供应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稳定供应。
七、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1.问题表现: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种植技术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导致粮食生产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粮食需求。
我国粮食供需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粮食供需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通过大量数据对我国近年来粮食生产、消费、储备和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对提高粮食有效供给的重要作用,指出我国粮食继续增产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并基于粮食安全角度提出了政策和技术建议,以期为今后发展粮食生产、流通管理、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粮食;供需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对策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
以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近1/5的人口,我国政府历尽艰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1978年至今的20多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从3亿吨连续登上3.5亿吨、4.0亿吨、4.5亿吨、5.0亿吨4个大台阶。
实现了主要粮食供给由长期短缺到大体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但粮食问题仍是我国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国家自立的基础,关系到我国经济独立和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小康社会的实现。
1近年来粮食总量供需分析1.1粮食生产状况2007年以前,我国曾经有3个年份的粮食产量突破了50 000万吨,其中1996年粮食产量首次达到50 455万吨,这是1984年达到40 000万吨水平之后,经过12年艰苦努力,首次突破50 000万吨大关;1998年达到51 230万吨;1999年达到50 840万吨(见图1)。
但随后5年粮食生产连续下滑,2003年粮食产量下滑到43 070万吨。
针对粮食下滑,2004~2007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重大举措,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上农业科技的进步,为中国新时期现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推出系列惠农之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从2004年起,连续5年下发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见表1),颁布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重大举措,激发了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5年间,逐年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2006年彻底取消农业税后,中央逐步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反哺农业投入机制。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一、本文概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现状,并探索相应的对策。
通过梳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的优势,本文希望能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将概述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包括粮食总产量、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粮食自给率等关键指标。
我们将分析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耕地资源的减少、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等。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市场机制等手段,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我国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供给和价格稳定。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耕地资源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突出。
二是水资源短缺,部分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紧张,影响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四是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在粮食消费需求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
这既为我国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粮食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体来看,我国粮食安全现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需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粮食安全对策建议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我们需采取一系列对策和措施,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活需求。
关于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的建议
关于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的建议一、背景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自强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对粮食的需求量持续增加。
然而,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
因此,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二、建议1.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同时,应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保护耕地和水资源:耕地和水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应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监管,防止耕地被非法占用和破坏。
同时,应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应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同时,应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
4.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粮食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
应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同时,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合作社的运行效率和盈利能力。
5. 加强粮食储备和调控:政府应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力度,确保粮食市场供应稳定。
同时,应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粮食储备能力和调控能力。
在粮食价格波动较大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和调节。
6.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应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应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和监管力度,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7.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与建议作者:琚根祥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20期[摘要] 通过对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指出了粮食供求既受商品价值规律的支配,又受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的影响,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存地的问题,同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思考建议一、概述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物资,供求关系有其特殊的规律。
粮食供求既受商品价值规律的支配,又受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的影响,往往后者起着稳定价格的重要作用。
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既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前提条件,又是农民特别是粮食生产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粮食需求的刚性很强,但供给的价格弹性很大,既粮食生产多了就要出现“卖粮难”,谷贱伤农;生产少了也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价格又会过分上涨,令消费者难以承受。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人与粮的矛盾将日趋激烈,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近几年由于国家利好政策效应驱动、市场拉动和工作推动的综合利用,扭转了粮食生产播种面积、总产量持续下滑的趋势。
龙游县现有人口40.31万,其中农村人口30.84万,总户数152457户,乡村从业人数15.65万,粮食播种面积45.4万亩,总产量17.7万吨,但由于地方财务有限,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设施老化功能退化等问题制约着粮食生产的发展。
粮食安全存在严重隐患。
因此,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种粮比较效益低,是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虽然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种粮比较效益仍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民的种粮食积极性无法在根本上得到调动。
除此之外,制约粮食生产还存在下列问题:1.规模种粮土地流转问题依靠种粮大户,发展规模种粮,是当前粮食生产的主要特征之一,特别是早稻生产。
从调查的情况看,一方面部分种粮大户、粮食专业生产合作社想多种早稻而承包不到耕地,这种现象今年表现尤为突出。
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对策建议
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对策建议
粮食是人们的生命之源,粮食产量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粮食问题变得愈发严峻。
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下面,本文将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提高粮食产量。
一、推广科技先进技术
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和科学技术的运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
因此,可以在不同方面推广运用现代化农业技术设备,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品质。
例如,机械化种植、施肥和灌溉、病虫害防治、育种改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引入将有效提高粮食产量。
二、加强农业科研
农业科研工作是推进粮食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加强农业技术研究,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优化品种、开展育种改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推广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新型高产优质品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
三、加强农民培训与管理
农民在整个种植、灌溉、施肥、收获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农民的管理和培训也非常重要。
通过组织农业技术培训、协助农民设计种植方案、加强农民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激发他们的生产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将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
四、建立粮食流通体系
粮食流通体系的完善实际上是生产高产粮食的保障之一。
建立健全的粮油流通系统、加强农村市场建设、规范计量认证机制、做好市场信息管理等方面,能够提高粮食价格的市场竞争力,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总之,提高粮食产量需要在现代化农业技术、农民培训和科研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突破和实践,实现科技进步与传统种植农业的共存和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粮食产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研究资料,本文评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潜在的粮食危机,最后,从农业生态经济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本文就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人增地减的矛盾分析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
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验证了马尔萨斯(malthus)理论中关于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和人类福利有负面冲击的论断。
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
粮食产能提升实施方案
粮食产能提升实施方案
在粮食产能提升的实施方案中,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 优化农田管理:加强土壤肥力管理,采用科学施肥技术,确保农田的肥力,并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升灌溉系统的效率,确保农田的水资源利用。
2. 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加强对农民的科学种植技术培训,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耐逆品种的种植,提升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加强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升农机作业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减少人工劳动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 加强病虫害防治: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减少农作物的损失,提高产量。
5. 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改善农产品的收储、运输和销售体系,加强农村物流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能力,确保粮食的顺利销售和流通。
6. 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升粮食产业的利润空间,吸引更多的农户从事粮食生产。
同时,为粮食产能提升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农田建设、农机购置和科技创新等方面。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我们将努力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生产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如何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郭武当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耕地资源匮乏,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及水资源缺乏。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可采取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依法保护耕地及稳住种粮面积。
要坚持耕地保护目标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土地管理法》、新修改的《农业法》、新制定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建立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目标责任制度。
要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这部分耕地的生产能力;要有效管理和利用耕地,实行严格的耕地管理制度。
要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各地要对土地二轮承包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违反法律和政策的坚决予以纠正,并追究责任。
要下大力稳住粮食种植面积,稳住至少1.1亿公顷的粮食种植面积,这是我国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达到预期产量的基本保证。
二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物资装备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生产后劲。
要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升粮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要依靠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购买农业机械。
当前要加大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补贴,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农机“110”热线和农机服务队的作用。
要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加快防洪工程和大型控制水利枢纽的工程建设。
三是加大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
粮食农业是一个资源消耗产业,在有限的水土资源条件下,实现粮食的持续增产,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粮食单产。
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扩大良种补贴的范围,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生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宣传普及工作,而是一个复杂的由潜在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取决于科技成果过硬可靠和生产发展需要,一经推广使用便可能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果,同时还决定于外部因素,特别是相应的物资配套和政策环境。
基于SWOT视角的我国粮食安全分析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基于SWOT视角的我国粮食安全分析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要研究提出国家2022~2022年粮食安全的区域支持方案和粮食作物区域优势布局,并提出相应的实现途径,首先对区域粮食生产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发现发展的机会和可能遇到的障碍,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下面利用SWTO分析方法(即机会一威胁和优势一劣势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我国主要农业区未来粮食发展能力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
1我国主要农业区粮食生产的SWOT分析 1.1优势首先,产量的提高还有很大空间。
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最高试验田单产的纪录分别为880kg667m2、867kg667m2和1273kg667m2,而实际单产分别为247kg667m2、400kg667m2和327kg667m2,几乎相差3倍。
我国现有耕地的23,即约9000万hm2是中低产田。
通过兴修水利、增施肥料、改良土壤和改进耕作技术,中低产田单产有望提高30%。
其次,复种指数有提高空。
我国复种指数的理论值可198%,2006年复种指数为159.7%。
在过去的40年里我国的复种指数提高了30%,在未来的30年里提高15%应该没有问题。
提高复种指数5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500万hm2耕地面积,而且华北地区可以通过播种饲料作物提高复种面积333万hm2左右。
第三,非耕地资源生产潜力很大。
我国有1.33亿hm2可利用的荒山、荒坡,0.667亿hm2可开发的沙荒地。
我国现有草地3.9亿hm2,其中可利用面积3.2亿hm2。
我国山区占国土面积的70%,增加木本食物的前景十分广阔。
在1747万hm2内陆水面中,可供养殖的水面有675万hm2,目前利用率仅为69%;海水养殖水面260万hm2,实际利用率仅为28%。
第四,科技潜力较大。
目前,我国每年取得大约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推广率只有35%左右,真正形成大规模推广的不到20%,已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潜力很大。
中国粮食安全解决措施和对策
中国粮食安全解决措施和对策(一)进行粮食生产区域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
(1)根据中、东、西部特点对粮食生产进行区域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中部为基础,大力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
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有精耕细作传统生产的地区,光、热、水等自然条件好,集中建设商品粮基地,巩固粮食生产。
(2)依法实行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建立基本农田占补平衡机制,“谁占有,谁补偿”、“占一补一” 严格控制基本农田转为非农用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投入制度,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商标准农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通过土地严格管理和合理使用,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3)加强粮食生产基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和信息体系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农业损失,同时把农户与全国市场相连,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4)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增强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
加大粮食科研攻关,技术运用与推广,及创新体系的建设.作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粮田生态环境改善和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作,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综合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供给二:建立财政支农体系,从价值形态上对粮食生产进行支持。
(1)切实有效地增加国家财政的农业投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下段,确保国家新增财力、国债资金向农业倾斜,尽快制定和出台农业投资法。
(2)明确农业财政支持的方向和重点。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包括水利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国土整治、小城镇建设、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大对“种子工程”、畜牧良种、优质饲料区域化优质农产品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退耕还林、还草等的支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发挥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的导向功能,吸引社会的农业投资,逐步形成政府、社区,个人等多方投资体系。
(4)健全农业财政投入的管理监督机制。
三: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建设(1)最基本的是建立食物安全的技术体系,包括: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剂中的违禁化学品技术、重要有机污染物痕量超痕量检测技术等等,核心是食品标准体系,包括:检验、检测网络的布局,人员培;技术推广与咨询、常规研究,食品质量检测报告等。
中国粮食安全解决措施和对策
中国粮食安全解决措施和对策
中国粮食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中国正在采取一
系列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1.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通过加大投入,优化农田布局,推广高效耕作技术,提高农业
机械化水平等手段,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2. 增加种植面积:通过土地整合、改造、开发等措施,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产量。
3. 推广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水平,提高作物抗病
虫害能力,增强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4. 支持农民参与粮食生产:通过改革农业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种植意愿及积极性,鼓
励农民参与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业灌溉、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
投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利用率,确保灌溉供水稳定。
6. 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加强粮食收储管理,建设和完善粮食储备设施,提高应
急储备能力,确保粮食供应有保障。
7. 打击粮食浪费:加强粮食节约和合理利用,鼓励粮食加工企业、餐饮业等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8.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
产过程中的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9. 发展多元化的农业产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促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粮食生产意愿。
以上是中国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对策,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1. 引言1.1 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对于一个拥有数十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在粮食生产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品质,也对农民收入、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着重探讨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具体方面。
随后,将给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包括提高农作物品质和增加产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上述问题与建议,并展望未来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粮食生产问题的关注,并为政府、农民和相关部门在改善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同时,本文也旨在增进广大读者对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以求促进公众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与参与。
2.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2.1 产量不稳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常常出现产量不稳定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引起的。
例如,暴雨、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情况会导致农作物受灾和减产。
此外,病虫害的爆发也可能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2.2 耕地资源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用地的需求增加,耕地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大量农用土地被转变为建设用地或者工业用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
这使得我们在获得足够粮食供应上面临巨大压力。
2.3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
传统的人工劳动力仍主要用于农田作业,效率较低。
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限制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规模化种植的推行。
综上所述,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着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问题。
粮食供求问题与对策
粮食供求问题与对策目前我国粮食在新形势下依旧存在供求矛盾,本文在分析问题基础上给予相应建议。
标签:粮食供求问题对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重”,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粮食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人口超级大国,粮食有着更为特殊的重要性。
首先,粮食是粮农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很多工业产品的原料,因此作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对国民经济有着深刻影响。
其次,粮食是人民生存的必需品。
试想,人民的基本温饱无法解决,那么人民也没积极性去建设国家,其他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再者,粮食不仅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一个国家的必要战略物质。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不能过度依赖国外。
伟大革命领袖列宁曾说:真正的经济基础是粮食储备,没有它社会主义制度只是一个愿望。
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一、近几年粮食供求问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
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国家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如此重视也反映近年粮食供求的问题。
粮食供给困境:首先粮食生产成本逐渐提高。
现阶段物价一直居高不下,这也导致粮食的生产成本上升,收益率下降,直接威胁着粮食生产的发展。
其次农民种粮积极性一直是个问题。
农民种粮一直收益不高,导致农民工大量进城,大批农村劳动力放弃粮食生产,未来谁来担当种粮任务值得我们深思。
农民种粮效益难以持续提高,粮食生产的“兼业化”、“副业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粮食需求困境:现在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消费增加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浪费,时代不同,人们对于粮食的感情不一样。
可能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们,更能感受到粮食的珍贵,而80后、90后可能没什么“粮食情结”。
论有效提升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对策建议
农 业 科研 投入 . 高农 业 机械 化 程度 . 提 提高 粮食 综
合生产 能力 。 二是 加快农 业产业 结构 调整 。 以市 要
场 为 导 向 . 优 化 粮 食
品 种 结 构 、 优 化 粮 食 区域 布 局 .提 高 粮食 质 量 和 种 粮 效 益 要
安全 的首要条 件 。随着农 业和粮 食结构 的调整 . 我 国粮食 生产愈 来愈 向粮食 主产 区集 中 . 食主产 区 粮 已经成 为保障 国家粮食 安全 的重要 基础 。因此 . 政 府 要采取 必要措施 来提 高主产 区粮 食生产 能力 . 保
护粮食 主产 区利益 .维 护种粮 农 民生 产积 极性 . 稳
管。 三是加 快粮食 立法 , 把粮食 管理 纳人法 制轨 道 。 制定 旨在 保 护基 本农 田 、 范 耕地 管 理 、 护粮食 规 保 主产 区农 民利益 的法律 , 护粮 食生 产能力 。另外 保
还要 按照 市场 要求 , 定 粮 食流 通 、 营管 理 的法 制 经 律法规 . 法管 理粮 食流通 。 时 , 加大执 法监督 依 同 要
需求 相适应 , 确保粮食 供求 的基本 平衡 。 同时 . 大 加
系 一是 根 据新 形 势下 粮食 安 全 和供 求平 衡 的要 求 . 变粮 食 市场 管 理 办法 手段 。 改 由过 去 以行 政命
令 为主转 向 以经济手 段为 主 . 进一 步加快 粮食 购销
市 场化改 革进 程 . 建立 符合 市场经 济规律 的粮 食市 场 管理体 系 二 是建 立健全 粮食市 场准入 制度 、 市 场交 易 制度 、 格 管理 制 度 , 价 完善 对 粮食 市 场 的监
加 强 粮 食 生产 引导 . 强 农 业 科技 服 务 . 分 加 充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孙梅君近几年,在中央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重大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粮食实现了连续3年稳定增产,供求矛盾得到缓解。
同时,粮食生产、消费、流通、市场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给粮食安全带来一些新问题。
我们应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些新变化、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对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供求形势的新变化一是粮食年度产需缺口大大缩小。
近3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949亿斤,比2003年增加1336亿斤。
粮食年度产需缺口由2003年的1200亿斤下降到200亿斤左右,加上一部分进口,基本实现了供求的紧平衡。
二是粮食生产快速向主产区集中且重心北移。
粮食生产区域化布局加快,优势产区集中度明显提高。
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已占到全国的3/4,近3年累计增产1250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94%。
在13个粮食主产区中,7个北方省区粮食产量所占比重,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50%上升到目前的60%左右。
近3年7省累计增产847亿斤,占主产区增量的68%,占全国增量的63%。
尤其是稻谷生产重心北移趋势加快,南方传统水稻产区生产下降。
1998年以来,南方13个水稻产区种植面积下降11%,产量下降13%。
其中,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广东三省,水稻种植面积下降25%,产量下降24%。
而东北三省水稻生产则呈加快发展趋势,种植面积扩大27.5%,产量增长25.7%。
近3年全国稻谷累计增产438亿斤,其中东北三省就增产123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8%。
过去盛产稻谷的南方省份如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现在外销量很少,有的甚至不能自给。
三是粮食消费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期。
在我国总体实现小康目标以后,居民口粮消费稳中有降,但肉蛋奶消费明显增加;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商品粮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大幅度提高,对粮食的消费需求明显增加。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大米加工能力近2500亿斤、面粉加工能力近1600亿斤、玉米加工能力达到1400亿斤。
我国粮食供求市场现状、前景及对策
我国粮食供求市场现状、前景及对策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
一是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粮食主产区陷入“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的境地;二是产粮大县承担的涉农投入各项硬性配套投入太多,已使粮食主产区不堪重负。
“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粮食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从中长期看,耕地数量日趋减少,水资源短缺加剧,气候恶化影响加深,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动荡,我国粮食供给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加大,粮食供求总体趋向偏紧。
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和其他资料,研究粮食供需现状、流通与贸易格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评估和预测我国粮食中长期生产潜力和需求变动趋势,提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粮食供求现状与前景我国粮食发展的目标任务应该是,继续立足于国内,保持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稻谷、小麦保持自给,玉米保持基本自给。
(一)粮食生产能力总体上稳步提高,增产潜力可观“十一五”起始之年2006年,尽管当年农业受灾面积4109万公顷(61635万亩),成灾面积2463万公顷(36945万亩),成灾比例高达59.9%,却没有出现延续多年的每3年有1年粮食减产的局面。
2008年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纪录达到5.285亿吨。
200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将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产。
这样看来,从2003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已经是连续6年丰收,在2010年“十一五”完成之年,规划原定粮食总产量5亿吨指标完全可以超额完成。
近年来,我国粮食增产数量的2/3依赖于单产水平提高,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只有1/3。
化肥施用量和其他物质投入的增加,对提高单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改善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粮食生产模式已经发生重要转变,人力、畜力和农家肥等传统生产要素使用比例不断降低,与石油相关的现代化生产要素逐步取代传统生产要素而占据主要部分。
从增产潜力上看,通过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可使每公顷中低产田提高单产1500公斤,按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12178万公顷、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中中低产田占2/3、现有耕地中2/3用于粮食种植计算,如能有1/2的中低产田获得改造,就可使粮食增产812亿斤。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粮食生产以优质、高产、低耗、节本、高效、生态、安全作为发展目标,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牢牢把握中国人吃饭权,中国人饭碗里要装中国自己的粮食。
1 粮食生产形势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出现了三高一低现象,即粮食高产量、收购量高和库存高量、且价格低。
如果单纯从粮食三高一低的表面现象来看,似乎中国人吃饭可高枕无忧了粮食那么多,又那么便宜,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形势。
但是粮食生产表面风光的背后,暗藏着危机。
一是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状态。
这主要是人口总数量庞大、基数高,以及居民生活结构进一步改善,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加强,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数量将越来越大。
随着粮食和主要食物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粮食生产日趋重要。
二是耕地少,生产规模狭小。
在农业和粮食科技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之前,粮食的种植面积和粮食的单产是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不断缩减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三是粮食增产途径单一。
农业增产靠天、靠化肥农药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增产增效的长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四是水资源短缺,干旱威胁严重。
粮食主产区都严重缺水。
而正是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基地,是提供商品粮的主要来源。
然而缺水成为粮食主产区增产的制约因素。
2 粮食生产的要素一是种粮意愿。
农户种粮意愿是保证粮食生产的根本。
农民作为粮食生产者所追求的目标的是利润最大化,如果其对粮食生产收益的预期不高,必然会对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国家要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保证种粮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二是农业比较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种粮成本加快上升,比较利益低的问题日趋显现。
三是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极端气候频发、干旱问题日益成为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
3 建议与对策粮食生产以优质、高产、低耗、节本、高效、生态、安全作为发展目标,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农业经济学研讨班学号姓名2010106093 熊皛白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任课教师胡浩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印制我国粮食供求预测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对我国未来粮食供求情况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保持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面临着较大压力。
本文进而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入手,剖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并针对不同要素提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关键词:粮食供求情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引言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日趋剧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权威组织纷纷表示,未来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不容乐观。
国际粮价变动通过贸易等途径影响我国,对我国保障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提高粮食宏观调控水平提出新的挑战。
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如何在全球粮食供求情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保障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显得非常重要。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
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
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
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0年12月,中国向世界宣布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在世界粮食生产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上述趋势难以逆转,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南方销区、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存在缺口。
粮食主要品种中,稻米在居衡,但优质品种不足,存在一定缺口;随着饲养业发展,玉米消费较快增长,产需关系趋紧;大豆、食用植物油国内生产潜力有限,目前食用油自给率仅为40%左右,稳定和提高自己水平难度很大。
同时,目前农户存粮数量逐年减少。
从国际市场看,粮食供求总体也是偏紧的,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来弥补国内个别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加大。
上述这些因素,都将加大我国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的难度。
因此,对我国未来的粮食供求情况进行合理地预测,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也将对提出有效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我国粮食供求现状1.供给情况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迈上了新台阶,粮食进入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食物供给水平不断提高。
1996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9亿亩,产量突破5000亿公斤,其中谷物超过4500亿公斤。
“九五”期间,粮食产量基本保持在5000亿公斤水平。
1998年以后,由于连年丰收,库存逐年增加,市场粮价下跌,加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降至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2.16亿亩;粮食产量由1998年5123亿公斤降至4307亿公斤,减产816亿公斤,主要是稻谷、小麦和玉米等谷物减产。
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保护耕地、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粮食、减免税收、建立直接补贴制度、加大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5.86亿亩,比2003年增加0.96亿亩;产量达到5016亿公斤,比2003年增产709亿公斤。
其中,谷物面积12.9亿亩,增加1.36亿亩;产量4563亿公斤,增产820亿公斤。
201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9872千公顷(16.48亿亩),比上年扩大886千公顷(1329万亩),增长0.8%;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312亿斤),增产2.9%。
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7421千公顷(4.11亿亩),扩大38.4千公顷(58万亩),夏粮总产量为12310万吨(2462亿斤),比上年减少39万吨(7.7亿斤);早稻播种面积5794千公顷(8691万亩),比上年减少76.1千公顷(114.1万亩),早稻总产量为3132万吨(626亿斤),比上年减少204万吨(40.7亿斤);秋粮播种面积76657千公顷(11.5亿亩),比上年增加924千公顷(1386万亩),秋粮总产量初步统计为39199万吨(7840亿斤),比上年增加1801万吨(360.3亿斤)。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1996-2006年,全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近1亿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近1.5亿亩,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4.6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3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粮食单产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331公斤。
粮食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质小麦、水稻种植比重分别达到55%和69%。
2.需求情况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
目前我国尚未全面建立粮食消费调查制度,居民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态势,其中,间接粮食消费成为拉动粮食消费增长的主动力,直接粮食消费动力不足。
根据国家粮食局等部门统计,2010年我国粮食消费量在51250万吨左右,当年产需缺口约1100万吨左右。
据预测,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亿公斤。
粮食消费结构升级。
口粮消费减少,据预测,到2020年口粮消费总量2474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3%。
饲料用粮需求增加,据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235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41%。
工业用粮需求趋于平缓。
食用植物油消费继续增加。
据预测,2020年人均消费量20公斤,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2900万吨。
三、我国未来粮食供求情况预测1.短期供求情况预测由于近年来粮价飞涨,世界及我国粮食产量均有所增长,加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我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近期我国粮食供求情况有望得到改观,粮价在逐步趋稳中存在一定下行压力。
2.中长期供求情况预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一些挑战。
供给面上,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
一是耕地减少。
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耕地资源逐年减少。
据调查,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1996年减少1.25亿亩,年均减少83.3万亩。
目前,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多种因素影响,质量相对较差的中低产田约占2/3。
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等问题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仍将继续减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趋匮乏,今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极为有限。
二是种粮比较效益下滑。
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一些地区粮食生产出现“副业化”的趋势。
与进城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
三是水资源短缺。
目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很不匹配。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
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3%,商品粮占全国的66%,但黑龙江三江平原和华北平原很多地区超采地下水灌溉,三江平原近十年来地下水位平均下降2米-3米,部分区域下降3米-5米,华北平原已形成9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地下水开采漏斗区(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
此外,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严重,不利气象因素较多,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干旱化趋势严重。
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需求面上,粮食消费需求增长仍然较快。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继续呈刚性增长。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0万吨。
尤其是随着粮食消费结构升级,肉蛋奶等消费增加较多,间接消费成为粮食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据估算,到2020年口粮消费总量24750万吨,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3%。
饲料用粮需求增加,据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23550万吨,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41%。
工业用粮需求趋于平缓。
因此,从总体上看,保持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面临着较大压力,粮食安全的警钟必须长鸣。
面对日益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我国应该未雨绸缪,进行全面防范。
当务之急是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准确把握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对于正确估计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所面临制约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1、资源要素直接作用用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资源要素包括可耕地面积、水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等要素。
资源要素是形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基本的决定性条件。
耕地的效用不仅仅在于生产了多少粮食,更重要的是所有耕地作为一个整体所能提供给一个国家的食物安全保障。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