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学的工作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授课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授课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分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讨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转变过程。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方法论。
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2.1 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探讨物质的客观存在和规律性。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原理。
2.2 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本质和作用分析意识的本质、起源和发展。
探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2.3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辩证运动阐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分析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3.1 实践的本质和作用探讨实践的客观存在和主观能动性。
阐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
3.2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分析认识的起源、本质和规律。
探讨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3.3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其辩证运动阐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分析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第四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4.1 社会存在的本质和结构探讨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结构。
阐述社会存在的发展规律。
4.2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本质和关系分析社会意识的本质、起源和发展。
探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4.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运动阐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分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哲学内涵。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守正创新
观。
马克思哲学思想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作的经典文本为主要依托而流传下来,是以承载着马克思主义伟大智慧及丰硕成果的经典文本,便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依据。
时代变迁,价值永在,在时空流转中,它们的理论意义及学术价值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常研常新,是一个个内容丰富的思想矿藏,愈发折射着真理之光。
经典文本的存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最根本、最可信、最贴近的研究之路,使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成为可能。
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解读与重新思考已成为热潮。
新时代,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深人挖掘与重新研读取得了许多新成果,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容易忽视客观文本事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或思想内容进行天马行空的主观性诠释,导致了对文本内容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充分解读甚至误读,事实的存在虽然是客观的,但它不会主动投向研究者的怀抱,相反地,事实往往在层层迷雾的遮蔽下展现出“虚妄的真相”,这也是研究者理论准备不足和哲学视野不够的显现。
其二,为 迎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研究者刻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中寻找“时代药方”,呈现出过度解读甚至曲解的研究倾向,不是从文本整体思想出发,而是基于现实利益需求从中探求能支撑其观点的只言片语,不加限制地使用文本中特定语境下的特定范式,导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割裂。
总的来说,上述两种问题或现象都与研究者自身的理论视野、研究态度及研究方法等密不可分。
首先,研究者的视野、既有观念或思想容易为研究设限,使研究者看不到“隐匿”于视野之外的重要事实。
例如,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时,学者往往将目光聚焦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之后所著的文本上,事实上,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些诗歌、剧本和小说等作品因文体形式、探究议题和思想内容等与其他著作有较大差异,而很少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第一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与以往的哲学否认、掩盖其阶级性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表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是无产阶级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体现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核心的观点。
它要求把理论和实践贯通起来,打破了以往哲学知行脱节的严重弊端。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基础。
科学的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了科学的说明。
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同时就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观点,蕴含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之中。
第一,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实事求是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三,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学哲学与用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书笔记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马工程”系列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理论读物,涵盖了最新的理论成果,读后给人的集中印象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本”。
该书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色在于阐述每个理论之后,提供了深入浅出的指导实践的原则和要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因为: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的生命运动仍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取之于自然,社会实践活动始终要以自然界为基础;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但实质上是以物质力量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认识客观规律,并以这种规律性的认识能动地改造世界。
而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环节,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典型形式。
2.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原理:社会生活之所以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科学的实践观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将其各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我们党倡导的一贯传统和作风。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必须善于学习。
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自觉地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
哲学思维与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四个主要内容
唯物论 辩证法 实践认识论 历史观
一、求实思维与从客观实际出发
核心观点
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 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思维方式 ——求实思维
工作方法
一是吃透上情 二是吃透下情
二、辩证思维与全面、联系、发 展地处理问题
核心观点 “两大原则”:联系原则 发展原则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五对范筹”:现象与本质
偶然与必然 可能与现实 原因与结果 内容和形式
概括起来:
全面地看待事物 发展地看待事物 联系地看待事物
思维方法——辩证思维
两个基本方面 注重矛盾对立的时候不能忽视两者统一 注重矛盾统一的时候不能忽视两者对立
工作方法——遵照辩证法办事
三种方法 抓重点,带一般 全面或两面性地看问题 要用和谐发展的方式谋求事物的发展
三、实践思维与掌握合理的实践 方法
核心观点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真理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
三个基本内容 在说与干的关系中,要求我们少说多做 在巧干和蛮干的关系中,要求我们善于巧干 在外在名分和内在实效的关系上,要注重内 在实效
工作方法——两种能力
工作方式 ——要善于运用权力结构来分
析工作中的问题
社会结构有三部分组成 政治 经济 社会
核心观点 唯物论
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
思维方法
求实思维
工作方式
吃透上情
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 实际
吃透下情
辩证法
“两大原则” “三大规律” “五对范筹”
遵照辩证法办事 辩证思维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作为丰富文化产品创作、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的重点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全面部署了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各项工作,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应《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之约,我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些重大要求和部署、繁荣发展我省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谈几点体会,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必须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我们党的旗帜和灵魂。
《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
”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以毫不动摇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捍卫马克思主义,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基本前提。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是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要深刻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善于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认真遵循这个要求,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用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引领文化建设,用优秀的研究成果引领理论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文化创造,切实担负起建设文化强省的历史重任。
二是必须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胡锦涛同志指出:“理论研究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
中国军转民68研究与探讨DISCOVERY摘要: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对费尔巴哈的概论尤为重视,其中特别论述了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实践观点,并注以提纲灵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这个世界,问题在于改变这个世界。
指明了一切哲学的根本缺陷,澄清了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差异,马克思新哲学从此就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永恒发展的,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
随着国际劳工运动的蓬勃发展,工人党和无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得到了发展,表现出不容忽视的力量。
而劳工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正确的世界观指明前进的方向。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就是1845年的春天,马克思在稿纸上写了一些文稿[1]。
其中有一篇于1888年公布,即《提纲》。
提纲虽篇幅不长,但它揭示了以往旧哲学的直觉性和不足,首次明确阐明了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指出,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革命理论的价值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得到肯定。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关键在于,它是以社会实践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
这一哲学基础决定了只有从现实和历史出发,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理解。
一、实践观的探析:新哲学的破与立(一)旧哲学的破:对费尔巴哈哲学重大缺陷的批判对现实、感性只能通过直观的形式理解,而没有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是费尔巴哈在内的唯物主义者的主要缺点。
他们不能理解感性的人,先是作为实践的对象,然后是作为理解的对象。
他们坚持客观事物与人们的实践毫无关系,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只是关系的直观反映,就像一面镜子,只是被动地观察。
费尔巴哈同时谈到过实践的概念,却与马克思有本质区别。
他认为实践是指日常的交流、共识和一些小事,如商人的投机、自私等肮脏的活动,而不是社会或革命实践。
马哲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马哲原理及方法论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了广泛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和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指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观点,它认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和斗争的解决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指社会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它认为社会的变革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论,它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矛盾和斗争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辩证法强调观察事物的矛盾和斗争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矛盾和斗争的解决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指通过研究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来认识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强调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提出和探索新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需要从“问题中的哲学”升华出“哲学中的问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的关系,既是重大的“哲学中的问题”,又是对我们时代的“问题中的哲学”的升华。
探索“哲学中的问题”所蕴含的“问题中的哲学”应当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关键词:新哲学核心主题超越性哲学遗产一、新世界与新哲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前提,是准确地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包括: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什么样的哲学道路?这条道路要求其后继者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陈先达的文章(以下简称“陈文”)开宗明义,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哲学的变革”,又是“变革的哲学”;它不仅重视“哲学中的问题”,更重视“问题中的哲学”。
这二个基本命题的概括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前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基本含义的概括;后者,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开辟的哲学道路的根本性理解。
也许正因如此,“陈文”的标题是《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
关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陈文”明确提出,马克思的“哲学的变革”,源于他所创建的“变革的哲学”,即:马克思的哲学是为“变革现实资本主义,为人类解放宗旨的需要而产生的哲学”,“为创立新的世界而奋斗的哲学”。
在马克思这里,创建“新哲学”,与创立“新世界”是一致的;更为准确地说,创立“ 新世界”,才是马克思创建“新哲学”的根据和目的。
从创建“新世界”出发论述马克思的“哲学的变革”,这是“陈文”探索马克思的“哲学的变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在关于马克思的“哲学的变革”的论述中,“陈文”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基本观点: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世界观”,而不是“为各门科学提供最终的解释权”的“哲学”,这是新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其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创建“新世界”而奋斗的“另一种类型的哲学家”,而不是以“解释世界”为目的的“经院哲学家”,这是两种类型的哲学家的根本区别;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应该把哲学研究作为“参与实际活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能“走经院哲学家的道路”,这是两条哲学道路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 202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形态的多样化问题前些年,国内学术界曾经提出并讨论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与学术性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它是现实性的,是一元的;另一方面,作为学术探究的对象,它又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可以展开不同观点的对话、争论和研判。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可以被适当地、相对地区分为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
这里着重谈谈学术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化学术形态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值得追求的,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开放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和促进作用。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形态应该形成多样化的格局呢?首先,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本身,就内在地蕴含着做出多种阐释的可能性,从而为多样化的阐释提供了原初根据。
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其内涵都是丰富的而不是贫乏的,它必然地包含着做出不同解释的可能性,这就给出了多样性诠释的文本基础。
以中国思想为例,韩非子就说过:“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譬如,“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韩非子·显学》)西方思想自然也不例外。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离世后,就出现了所谓“新康德主义”,其中也有分化,如“马堡学派”和“海德堡学派”的分野。
黑格尔学派随着它的创始人黑格尔的去世而解体,衍生为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和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
其实,马克思作为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不可能摆脱这一命运。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中潜含着做出不同解释的可能性,这本身正是一种思想或学说富有内在生命力的表现。
其次,解释学背景的不同,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不同的学术形态提供了依据。
时代的裹挟不能不影响到哲学的建构和诠释。
麦克莱伦指出:“鉴于 19 世纪末的文化风气,这种哲学不得不用科学的、甚至实证主义的术语来表述。
马哲实践教学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它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开展了马哲实践教学活动。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践活动的总结报告。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是:1.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
2. 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增强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内容与方法本次马哲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等。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红色电影,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与马哲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提高我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了解社会现实,提高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在案例分析和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场景,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
3. 导师指导: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的困惑。
四、实践过程与成果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取得了以下成果:1. 理论学习方面: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我们的理论素养。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哲学看起来抽象难懂,离我们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很远,但实际上与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
哲学是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为人的工作、生活提供智慧、方法的一门学问。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我们领导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主观上最终可追源于我们的思维方式。
工作方法实质上就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不对头,工作方法也就不对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毛泽东善于从哲学高度去提升工作方法,认为完成任务是“过河”,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工作方法是“船”,不解决工作方法问题,完成任务就是一句空话。
邓小平强调:我们的干部中有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
陈云曾说,学哲学,终身受益。
我们领导干部每天都处在矛盾的包围当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学哲学能提高我们领导干部驾驭矛盾的艺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我们的工作方法。
李瑞环具有较好的演讲能力,讲得话大家爱听,受启发,他个人能取得较大进步,与他学哲学、用哲学有关。
正如他所说的:“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你的地位越高、场面越大,它的作用越大。
”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6页。
用哲学完整地看待事物,具有五个基本视角和方法。
这五种视角和方法分别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历史观和人论,它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内容与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求实思维与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块内容,是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
这里的客观存在,主要指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关系,这里的主观意识,主要指人的思想、观念。
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把这种核心观点转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内在要求树立求实思维。
试论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的意义与方法——从《费尔巴哈论》关于哲学的..
山西青年理论研究试论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的意义与方法—·从《费尔巴哈论》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谈起肖蜀奉1余婕21.401331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2.401331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摘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握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环节。
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才有可能《费尔巴哈论》。
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方可能避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片面的、断{二)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有助于推动哲学史的发展章取义的理解;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史上的浓墨重彩,对于马克思主义要工作;只有读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才能够结合我国实际,更好哲学名著的研读是世界哲学史发展不可或缺的。
研读恩格斯的《费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本尔巴哈论》。
弄清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真谛,在哲学史研究文将结合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唔_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中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费尔巴哈论》)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研读,试础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厘清了整个哲学史的逻辑线索。
虽然哲名著的意义和方法。
学史上各种流派林立,哲学观点繁多,但是纵观他们对思维和存在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意义;方法关系问题的回答,却只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两个基本哲学派别。
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的。
精神对自《费尔巴哈论》一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恩然界起决定作用,进而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格斯,在1886年写成的。
书中恩格斯从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学派。
哲哲学的考察开始,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束,说明了马克思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发展的影响【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本文首先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背景。
接着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方法论影响、实践指导、学科建构和理论创新。
结尾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深刻影响,以及在中国教育领域的现实意义。
同时展望了中国教育哲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未来发展。
马克思主义通过其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教育哲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促进了中国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影响、指导思想、方法论、实践指导、学科建构、理论创新、现实意义、未来发展。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激励了中国教育哲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示了中国教育哲学研究者在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时应该注重历史发展和整体性思维,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它不仅为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还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价值取向。
在当今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深入理解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事业朝着更加科学、民主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1.2 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背景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77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当时创建了最早的教育学说,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哲学逐渐形成,并在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体系的影响下逐步完善。
在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思想的交融后,中国的教育哲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原则为指导,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内在规律、教育的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为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现实路径———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现实路径———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出发点作者:熊洪亮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4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各行各业都迸发出新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出现了新的发展。
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新化进程,方能有效促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哲学原理的道路。
这是促进思想解放的前提保障,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促进作用。
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创新的现实路径,以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新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现实路径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4-0100-02中国图书分类号:B0-0文献标志码:A理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现实性需求。
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要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转化。
为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学者们要积极地投身于实践活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思想意识,打破陈规的束缚,结合时代的发展方向,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
1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为创新的理论源泉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期的历史性发展。
不论时代如何更迭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学者们仍然必须要高度重视马列主义的经典,依然要深入地分析、研究这些经典著作,并以此为创新的理论源泉。
为了完成对马克思原著的系统研究,学者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首先,要完整且准确地解读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不能凭借主观意向,肆意地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
只有在研究历史经典著作的基础之上,与时俱进地进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工作,方能更好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以此来助力于国家的未来发展,为中国成为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作者:张淑东,温影来源:《新长征》 2017年第4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高瞻远瞩的规划和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
立足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适应了实践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真正的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实践不仅规定了理论研究的任务,而且为理论研究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手段。
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的基本实践活动,不仅提供了理论研究的课题,而且创造了理论研究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设备,使理论研究成为可能。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工具,不仅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而且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
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作为对社会生活考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确立,要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去寻找,选择影响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问题,选择制约整体和系统的关键性问题,选择服务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课题。
对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理论和思想。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充分占有材料,而不能从原则出发。
努力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27海外文摘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
马克思之所以被评为“千年思想家”之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称人类前进道路的指路明灯,就是因为马克思在理论上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巨大地改变了人类世界。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为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也为人类思想理论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
应该说,在人类的思想史上,至今还没有哪一种学说、哪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深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改变人类历史命运,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是最有决定意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我们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的基石,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看家本领。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一定要把学哲学用哲学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融入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融入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1 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和推动工作马克思主义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又集中体现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研究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对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推动实践活动发展,进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
首先,深入实践,要进行调查研究。
坚持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科学方法。
只有详细地掌握了客观世界的现状,摸清我们要改造的世界的面貌,才能避免工作上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才能把问题症结找准了,对症下药,我们工作的开展,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其次,深入实践,我们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及时倾听群众的呼声,掌握群众的诉求,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
政治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哲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恩格斯归纳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及有无同一性。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二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三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四是指导人们实际生活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也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
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唯物主义精神也就是科学精神。
坚持唯物主义,必然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要把作为一般世界观的唯物主义与它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其荒谬之处在于必然导致“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以某种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哲学的工作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我曾把哲学概括为“以时代性内容、民族性形式和个体性风格求索人类性问题”,并提出哲学是以“表征”的方式构成“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
依据对哲学的这种理解,我把哲学的工作方式概括为“时代精神主题化、现实存在间距化、流行观念陌生化和基本理念概念化”,并力图以这种工作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一、时代精神主题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聚焦点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对“时代的迫切问题”的理论自觉。
每个时代的人类都有自己的时代性的生存困境,因而也都有自己的时代性的迫切问题。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在于它自觉地捕捉到自己时代的迫切问题,并使其凝练和升华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
时代精神主题化,这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首要的工作方式。
诉诸哲学史,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每个时代的哲学具有怎样众多的流派和怎样纷繁的思潮,但就其真实的理论内容而言,都是以理论的方式表征了自己时代的人类自我意识。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西方近代以前的哲学是以各种方式表征了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近代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露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即实现“上帝的人本化”,而现代哲学的使命则是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即实现从“虚假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的转化。
在马克思看来,这三种基本形态的哲学,实质上是以理论的方式表征了人的三种最基本的存在形态及其自我意识,即:人对人的依附性存在,以及确立“神圣形象”的自我意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以及消解“神圣形象”和确立“非神圣形象”的自我意识;变革“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存在方式,以及消解“非神圣形象”的自我意识,即实现人的独立性和个性的自我意识。
因此,对于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所谓“时代精神主题化”,就是塑造和引导一种新的时代精神——把人从“抽象”的“普遍理性”中解放出来,把人从“物”的普遍统治中解放出来,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从而推进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人类解放事业。
每个时代的人类自我意识即时代精神,总是直接地体现为该时代的社会思潮。
如果作一个最宏观的概括,我们可以把自然经济中的社会思潮概括为一种“没有选择的标准的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市场经济中的社会思潮则是一种“弱化了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
前者所表现的是“人对人的依附性存在”,也就是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后者所表现的则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也就是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这两种社会思潮,直接地表现了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中的人类自我意识。
近代以来的哲学,它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正是以揭露人在“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方式,构成“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仅是以理论的方式表征人类的自我意识,而且是把“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自己的哲学思想里,从而理论地表达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想性要求——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时代精神主题化。
二、现实存在间距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性源于现实生活的哲学,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经验描述,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引导。
作为哲学思维的理论自觉,黑格尔不仅把“现实”解释为蕴含着必然性的存在,而且拒斥把哲学变为“思想沉入内容而不能自拔”的表象思维。
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它的“现实性”并不是“表象”或“再现”现实,而是对时代精神的整体性把握、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引导。
这就要求哲学研究中的“现实存在间距化”,也就是超越感觉的杂多性、表象的流变性、情感的狭隘性和意愿的主观性,从而全面地反映现实、深层地透视现实、理智地反观现实和理想地引导现实。
对于哲学研究来说,现实存在间距化,是因为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哲学,它并不是个人的自我意识的理论形态,而是社会的自我意识的理论形态,是以哲学家个人的理论形态所表征的人类(社会)的自我意识。
个体性的关于生活的自我意识,在其直接性上,总是呈现出不可穷尽的差别性和难以捕捉的任意性;然而,在个体性的自我意识的现实性中,则不可逃避地蕴含着作为社会自我意识的普遍性和规范性。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的自我意识总是具有社会内容的人生价值、社会正义、伦理道德、法律规范、历史规律和人类未来等问题,二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中总是蕴含着具有社会性质的真理标准、价值尺度、审美原则和人性根据,三是个体的自我意识总是以具有社会性的社会意识形式(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和哲学)而形成其稳定性、自觉性、系统性、可解释性和可批判性。
个体自我意识的社会内容、社会性质和社会形式,构成哲学反思的对象,并形成作为社会的自我意识的理论形态的哲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既是哲学家以个人的名义讲述人类的故事,又是哲学家以人类的名义讲述个人的故事——以个性化的理论形态表征人类(社会)的自我意识。
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理论力量和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它自觉地把“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汇集在自己的哲学思想里,而且在于它总是以“历史的大尺度”即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去反观现实和批判现实,从而引导人类不断地把现实变成理想的现实。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性,也是由这种超越性所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现实存在间距化”的研究方法——不仅仅是“反映和表达”现实,而且要“反思和批判”现实,从而“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三、流行观念陌生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首先必然是对自己时代的批判性反思。
哲学“创新”,就是哲学家以新的哲学理念和新的思维方式为人类展现新的世界,提示新的理想。
哲学“创新”内涵着以否定性的思维去对待人类的现实,揭示现实所蕴涵的多种可能性;以否定性的思维去检讨各种理论的前提,揭示理论前提的多种可能性;在现实与理论多种可能性的某种交错点上,揭示人与世界之间的新的意义,提示可供人们反省和选择的新的理想。
对哲学来说,人类所形成的全部思想,特别是这些思想所隐含着的诸种“前提”,即全部的“流行观念”,从来都不是现成接受的对象,而永远是批判反思的对象。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批判性追问的自我意识。
哲学追究生活信念的准则,探寻经验常识的根据,讯问真善美的标准,反思理论思维的前提。
它反对人们对流行的思维方式、时髦的价值观念、既定的科学理论采取现成接受的态度,反对人们躺在无人质疑的温床上睡大觉,反对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现实行为中采取非批判的实证主义态度。
它通过自己的批判性反思,向人类已经获得的全部假定的确定性不断地提出新的挑战,并把这种批判意识逐步变成全人类自觉的自我意识。
哲学的批判,是以“清理地基”的方式进行的,是以“对自明性的分析”实现的,也就是以“流行观念陌生化”的方式实现的。
把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陌生化”,特别是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哲学观念“陌生化”,从而实现对各种流行观念、特别是流行的哲学观念的批判性反思,这是哲学的基本的工作方式。
这种“流行观念陌生化”的哲学工作方式,既包括传统观念的陌生化(如对“神圣形象”的反思)、时髦观念的陌生化(如对“发展”的反思)、日常观念的陌生化(如对“科学”的反思),更包括哲学观念的陌生化(如对“真理”、“规律”的反思,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哲学”本身的批判性反思)。
这种“流行观念的陌生化”,对于近代哲学而言主要是追究“认识何以可能”及其所蕴含的“自由何以可能”,对于现代西方哲学而言主要是“从时代的话语方式中突围”,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则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自我封闭的宗派主义,不是随波逐流的机会主义,不是随意套用的教条主义,而是通过“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而实现人类解放的哲学。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它所要批判的“流行观念”具有最深层的人类生存意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中,被“陌生化”的“流行观念”,首先是关于“人”的观念——“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次是关于“历史”的观念——“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而已”;最重要的是关于“实践”的观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以这种“实践”观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如恩格斯所说,它已经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沿着马克思恩格斯所开辟的“改变世界”的道路前进,才能在批判性地反思具有最深层的人类生存意义的“流行观念”的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基本理念概念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力量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哲学力量是理论力量即逻辑力量。
对此,马克思具有充分的理论自觉:“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在这里,马克思表达了关于理论力量的三重内涵:其一,理论力量是说服力即逻辑力量;其二,理论的逻辑力量在于理论的彻底性;其三,理论的彻底性在于抓住事物的根本即人本身。
深入思考理论力量的这三重内涵,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二个基本结论:一是必须把“人本身”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二是必须把这个“基本理念”展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逻辑化的概念体系。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基本理念概念化”。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人本身”并不是某种抽象的“人性”,而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人的现实性在于人的历史性,“历史”是“人本身”的真实内涵,因此,“历史”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唯物主义,而不仅仅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对象的唯物主义。
“历史”作为“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是实现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把人的理想变为现实的活动过程,也就是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既不是在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引进”了辩证法,也不是把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建立”在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而是由“人本身”即“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所构成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即“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
这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念”的“概念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构建存在论、真理论和价值论相统一的“历史的内涵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