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读出所给地点的经纬度;根据经纬度,找到所给地点。
教学方式
讲授,创设情境法,活动练习,观察归纳。
教具
多媒体
难点
在地球仪上读出某地的经纬度。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组织教学
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
新授过程
课堂巩固
课后探究
播放动画:
电影院找座位而想到的给地球“定位”
列表对比经纬线特点,复习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归纳举例
结合动画演示
讲解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方法
结合不同特点的局部经纬网加以练习
利用地球仪找找我国首都
某某地震、飞Βιβλιοθήκη 坠毁的定位练习把班级学生座位模拟为局部经纬网
设计学生“动起来”系列小游戏活动
在学案中给出世界空白地图和三个世界旅游胜地的经纬度
课件布置,提示
学生积极思考,并表达看法
小X围讨论归纳
举手抢答
观察理解
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经纬网的具体用途都有那些
学生看动画的同时思考理解
讨论,看图说出经纬度练习;根据经纬度确定位置练习
说出的经纬度
读图说出地震位置
在图中找到飞机坠毁的位置
学生确定自己的“经纬度位置”
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并做出相应动作
小组合作
根据所给经纬度在空白地图中画出位置
投影展示
学生课后探究
创设情境,从生活入手,激发兴趣,并有助于学生理解经纬网的定位作用
3.经纬网定位(1)举例示X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具体位置
(2)局部经纬网学习练习
(3)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练习
(4)地图中的经纬网练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主要介绍了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经纬线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仪的作用和经纬线的划分。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球的概念和地图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仪和经纬线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经纬度的计算方法还没有接触过,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练习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2.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和划分方法。
3.理解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能够使用地球仪和经纬度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2.经纬线的特点和划分方法。
3.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仪和经纬线的特点。
2.使用实例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地球仪和经纬线的理解。
3.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教授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示例图,用于讲解和练习。
3.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和拓展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的作用和重要性。
提出问题:“地球仪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的图片和实例,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解释经纬线的划分和特点,让学生观察并理解经纬线的分布。
3.操练(10分钟)利用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示例图,讲解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特定的经纬度位置,加深对经纬度的理解。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地球仪和经纬度示例图,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地球仪和经纬度的掌握。
《经线和纬线》优秀教案
1、经线和纬线我今天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经纬线。
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环节进行。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开始章节,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和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为今后学习各地理要素以及区域地理的地图提供保障。
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二、说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能力目标: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认识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重难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及多年教学实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难点有:(1)立体图和平面图经纬线的转化,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2)东经、西经及其代号,南纬、北纬及代号的判读和区分(这也是学生的易错点。
)四、说教法: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实物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二:一根据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
二是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地球仪,结合多媒体课件,反复进行立体图与平面图的转化,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分解难点,层层递进,来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五、学情分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渗透学法:首先,初一学生,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
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初一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在初二地理结业考前复习时部分学生依旧困难重重。
2019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专题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教学目标】1.认识经纬线的含义、特征,经纬度的划分。
2.知道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记住特殊的经线与特殊的纬线。
【教学重点】经纬线、经纬度的特征与划分。
【教学难点】经纬线、经纬度的判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展示地球仪,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地球太大,利用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仪【自主探究】学生每人一只小地球仪,摆放在书桌上,观察地球仪,独立完成以下任务:1.说一说: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2.指一指:地球仪上都有些什么?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讨论1:地球仪上有地轴,真实的地球有没有地轴?(无)讨论2:在宇宙中,地球的北极总是指向什么方向?(北极星所在的方向)讨论3:地球上的最北点、最南点分别在什么位置?(北极、南极)讨论4:如果一个人站在北极或南极,其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南方向、北方向)【动手活动】学生用乒乓球、铁丝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注意思考:地球仪的地轴与地球仪的底座(或桌面)的夹角为多少度?(66.5°)学习活动二认识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及特征【自主探究】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课本P6—P7页内容,独立完成以下任务:1.想一想:将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填入后面表格的空格线上。
(1)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2)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个半球?(4)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5)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6)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7)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8)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9)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019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过程与方法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通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设计说明】老师利用贴近本课主题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或直接看教材图)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直觉观察臆想证实【设计说明】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大家积极性很高,能够围绕经纬网的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问题设置得不够清晰,使得学生的思考方向有些偏离主题。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展示,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利用经纬网进行地理定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经纬度系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
2. 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 授课时间:第1课时,具体时间依据学校课程安排
4. 教学时数:45分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理解经纬网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在拓展与延伸环节,我推荐了一些阅读材料,并鼓励学生们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还显得有些迷茫。下次我可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或者设计一些具体的课后探究任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1. 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形状对定位的影响。
- 地理教学软件
2024年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随堂测试:设计一份随堂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评估学生对地球仪、经纬线和经纬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4.作业完成情估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5.教师评价与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给出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对地球仪和经纬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学习动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经纬线和经纬度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
1.理解经纬度的划分和度量
2.掌握地球仪上经纬度的读取和应用
解决办法:
1.针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亲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功能的理解。
2.对于经纬线和经纬度的概念,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和互动讨论,让学生感受经纬度的实际应用,提高理解力。
简短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地球仪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地球仪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地球仪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经纬线和经纬度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2.对于随堂测试中学生对经纬度的理解和记忆问题,我将增加课堂互动和巩固练习,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疑惑。
3.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我将更多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经纬网》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经纬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经纬网》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以及经纬网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的认识。
他们对经纬网的概念和作用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对地图的阅读和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学会使用经纬网阅读地图。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的过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
2.教学难点:经纬网地图的阅读和理解,地球仪的制作和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球仪等教具,以及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的实际情况,通过实例和动画,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3.地球仪:讲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展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和操作。
4.经纬网:介绍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讲解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经纬网阅读地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内容点析1.对图1.1的解读。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
图中绿色箭头表示了四幅图的顺序。
前两幅图是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
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
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
实际上北极半径与南极半径还不相同。
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只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答案: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
【精讲点拨】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太阳和月亮”),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结论】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过渡: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4.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并用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答案: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 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过渡: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
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
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
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探究活动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小组合作,描绘地球仪简图。
2.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精讲点拨】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6、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2.教学重点/难点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
【教学目标】
1.认识经纬线的含义、特征,经纬度的划分。
2.知道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记住特殊的经线与特殊的纬线。
【教学重点】
经纬线、经纬度的特征与划分。
【教学难点】
经纬线、经纬度的判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展示地球仪,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地球太大,利用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仪
【自主探究】
学生每人一只小地球仪,摆放在书桌上,观察地球仪,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什么是地球仪?
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2.指一指:地球仪上都有些什么?
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讨论1:地球仪上有地轴,真实的地球有没有地轴?(无)
讨论2:在宇宙中,地球的北极总是指向什么方向?(北极星所在的方向)
讨论3:地球上的最北点、最南点分别在什么位置?(北极、南极)
讨论4:如果一个人站在北极或南极,其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南方向、北方向)
【动手活动】
学生用乒乓球、铁丝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注意思考:地球仪的地轴与地球仪的底座(或桌面)的夹角为多少度?(66.5°)
学习活动二认识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及特征
【自主探究】
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课本P6—P7页内容,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想一想:将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填入后面表格的空格线上。
(1)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2)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个半球?
第 1 页共 3 页
(4)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5)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6)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7)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8)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9)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①纬线与经线
②纬度与经度
2.说一说:地球低、中、高纬度地区是如何划分的?
全球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找一找:你所在的城市位于什么纬度区?(学生可先在网上查某市地理坐标,再判断。
)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讨论1:地球仪上的经线与纬线各有多少条?
地球仪上的经线与纬线都有无数条。
讨论2:一条经线有多长?
一条经线的长度是赤道长度的二分之一,约2万千米。
【拓展探究】
1.动手活动:
在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上描述出以下特殊的纬线、经线:
纬线:0°(赤道),30°N,30°S,60°N,60°S,90°N,90°S。
经线:0°,180°,20°W,160°E。
第 2 页共 3 页
2.观察地球仪,并想一想:
(1)东西经度区的划分与东西半球的划分是否一致?
不一致。
二者的联系如下图所示:
(2)本初子午线是人为规定的,所以东经和西经是人为划分的。
(3)任意一个经线圈中两条经线的经度值有什么联系?
二者的度数和为180°,如果一条在东经度区,另一条一定在西经度区,0°和180°经线除外。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 3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