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语文版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21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难词难句,整体把握文意。
(重点)2.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难点)3.学习愚公精神,学会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重点)【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听着这激情澎湃的歌曲,不禁让人心旌摇曳。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走进远古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难词难句。
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X国人,思想家、文学家。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X清静无为。
现存《列子》8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书中保存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1)给下列生字注音:万仞.(rèn ) 迂.(yū) 曾.不(zēnɡ)箕畚.(běn )荷.担者(hè) 箕畚.(běn) 孀.妻(shuānɡ )始龀.(chèn ) 智叟.(sǒu ) 穷匮.(kuì)亡.以应(w ú) 厝.(cu ò) 陇.(l ǒn ɡ) (2)通假字: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 (3)多义词: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 之⎩⎪⎨⎪⎧跳往助之.(代词,他。
)隐土之.北(助词,的)甚矣,汝之.不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何苦而.不平(表承接,不译。
)面山而.居(表修饰。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doc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二)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辩论法3.品读法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一、导语——愚公移山导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3)一词多义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年且九十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语文版《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3、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4、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3、学习生字:塞(sè)孀(shuāng)迂(yū)龀(chèn)荷(hè).....叟(sǒu)箕畚(jī běn)厝(cuò)匮(kuì).....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第一段:交代了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7doc
二0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之”、“焉”等虚词的用法,懂得句意。
2、领会这则寓言丰富深刻的内涵,认识愚公精神的可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实词的意思。
难点:领会寓言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吗?听说过吗?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们国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
二、教师范读一遍课文。
三、正音。
(见投影)四、同学朗读课文。
五、讲解课文。
1、讲读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理解词语、句子。
方:方圆,指面积。
本:原来。
之:的。
河:黄河。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3)问:“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其用意何在?(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
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太难了,这件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
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
)(4)问:“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为何要有此字?(有此“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
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
)(5)问:从寓言故事这个角度看,先写这段有什么作用?(这段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前奏,先写这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2、讲读第二段。
(1)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2)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3)分析“家庭会议”。
A、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是“杂然相许”。
B、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C、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4)提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五人)(5)提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A、“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子都来了,说明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B、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篇)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篇)doc初中语文一、教学设想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点;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体会,将枯燥的〝寓言讲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那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味味;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判那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1.通过对故情况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明白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导入:歌曲«愚公移山»山移愚公[一]四大元素山人过程结局〔听课文朗读〕山是如何样的愚公是如何样的移山是如何样的困难结局又如何样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残年余力————————柔弱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无垄断焉————————最后的[二]三处差异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1.人数课文〔5个〕材料,〔1个〕外援4 无结局成功失败愚公最终成功的缘故是什么?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确实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何苦而不平?〞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文章的最后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如何重新评判愚公?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判愚公?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请大伙儿猜想[四]一个疑咨询什么缘故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那个故事的评判:A他希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
假如在西方,我们可不能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
九年级语文上册 21《愚公移山》教学案 语文版
21、愚公移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2、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教学重难点】1、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导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看图讲故事导入。
(学生欣赏动画,教师讲述故事)二、走进作者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三、检查预习。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关于句中的停顿。
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2、引用原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信心)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愚心移山的艰巨性(可概括):(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年且九十。
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的文化背景和涵义,理解大力气、毅力和奋斗精神的价值。
2.了解并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愚公移山》三、教学过程1.学习导入(1)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开头,引起学生的兴趣。
(2)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含义。
2.文本阅读(1)整体快读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帮助学生确定古文的主旨内容和情节走向。
(2)逐字阅读指导学生注意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语法结构,对难词生字进行释义。
(3)理解升华在阅读理解后,指导学生对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以达到理解升华的效果。
(4)品位赏析指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美感,如人物形象、背景意境等。
3.语言运用(1)语法练习对学生的语法知识进行考察,及时纠正学生语法的错误并加以讲解。
(2)默写练习让学生默写文中的句子,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发挥想象,写一篇改编故事的作文。
4.文化拓展(1)道德教育讲述愚公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追求正义、善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化导入介绍相应的历史文化知识,如尧舜时期山的含义等。
(3)艺术鉴赏介绍有关山的文学作品、绘画作品等,并引导学生赏析。
四、教学方法1.任务导向制定一系列的任务、目标和步骤,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情境模拟模拟故事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情景想象。
3.启发性讲解通过启发性讲解,引导学生自学或自思,在启发学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学生的知识体系。
4.交互性教学课堂上,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五、课后拓展1.广泛阅读《愚公移山》相关的文学、历史资料。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教材《愚公移山》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共四篇文章,各自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同时都隐含深刻的道理。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愚公不“愚”,实为大智若愚,做事要坚持不懈的思想意义,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感悟愚公精神的现代意义。
二、学情对于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初三的学生来说,结合工具书理解文章字词疏通文意并不难,教师应给予方法技巧上的指导,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
同时紧扣中考,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神话的探究”,选择类文对比阅读;结合口语交际训练里的辩论知识让学生模拟辩论;结合写作训练,加强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通过多种学法的体验,理解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通过辩论让学生学会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本文思想意义,在辩论中把握人物形象,在类文对比中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在互动交流中理解文章主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感悟愚公精神的现代意义。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课标相关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设计为)1、利用工具书积累常用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在辩论中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及突破的方法:1.通过课堂模拟辩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含义;利用课件,紧扣生活,感悟愚公精神的现代意义。
2.通过类文对比阅读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2doc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理解愚公形象的意义,认识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体会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2. 理解本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3.掌握文中重要的虚词、实词,理解特殊句式的语法特点。
二、教学设想作为初二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文言字词,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解决文言词语的理解。
至于课文内容,可由学生先评点、讨论,老师引导、补正。
三、预习题:1.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2.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说明。
(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3.自我评点课文,发现问题,自我解答。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由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列御寇、文章体裁“寓言”——明确学习目标2. 朗读课文——正音——朗读——根据图片,复述故事3. 预习检查(配合幻灯展示)文言虚词:之而以焉其特殊句式:被动句:帝感其诚。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谓语前置)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习惯句式: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4.“自读理解评点”检查①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说明。
(分析愚公、遗男的有关语句——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板书)②愚公之妻与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他们对移山的态度是否一样?(朗读文段—板书)前者是献疑的角度,更多的关心;后者是挖苦的角度,更多的是反对。
③(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智叟的话有没有道理,愚公究竟笨不笨?a.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愚公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挖一点少一点)b.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知移山之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为子孙后代造福。
总结:愚公移山不是盲目的行动,他是考虑得很周到的。
④愚公最终还是靠神的力量搬走了这两座山,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回扣问题③,归纳主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愚公移山》教学论文 语文版
《愚公移山》教学论文《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完成,下面说说第二课时———分析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对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这篇课文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是对前四册书中文言文教学的发展,二是为以后自读文言文作准备。
从单元内部来说,这是一篇教读课,它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要通过精读这篇课文,为略读后几篇文言文作准备,把“精读”中获得的经验应用到略读中去。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情,教学目标确定为:1.巩固上节课所讲的重点文言词语;2.正确地朗读课文;3.认识塑造愚公这一形象的意义;4.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5.指导学生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6.教育学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有克服困难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毅力,对学生进行意志行为教育。
1、2是知识目标,3、4、5是智能目标,6是德育目标,其中5是重点,3和4是难点。
能够领会文句的大意,并懂得文章的主旨,是本节课教学内容中最主要、最本质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效地突出这一点,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引导到掌握核心目标的教学上,使其他目标迎刃而解。
也就是整体着眼,重点突出。
认识愚公形象的意义,是本节教材内容的智力因素所在,应通过指导学生分析这一形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对愚公博大胸怀的赞美。
为了使静态教材变为易教易学的动态活动,应特别注意抓住本文构思的焦点———移山,来分析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
这样,也会使学生在原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掌握这篇寓言的写作技巧,即人物形象的实质与命名的反差。
二、对教法的设想本着“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采用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九年级语文上册 2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
愚公移山1教学目标知识要求:疏通文意,读懂课文;认识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能力要求: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情感和态度:学习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临困难和挫折永不放弃!2重点难点疏通文意,读懂课文;认识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它选自古代典籍《列子》,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早就熟悉这个故事,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下面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活动2【测试】预习检测为了检查大家预习课文的情况,首先老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洪亮,节奏准确,语气适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再请看屏幕,你会读这些重点字词吗?请同学们每个词语读两遍。
请同学们再看屏幕上的预习检测三,你能将这些节奏读准确吗?投影显示两个重要句子。
先请两个同学读,再让学生齐读,将节奏读准确。
4.为了检测大家对文章内容熟悉的情况,老师出示几副图,大家看看顺序是否正确,如果有问题,应该如何排列才合乎原文意思。
活动3【讲授】讲读课文1.看到这几副图,同学们一定想把这个故事生动具体完整的讲给别人听,可面对的是文言文,可能有些难度。
不过,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我们将在读和思的过程中熟悉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以五副图为线索,解读课文。
以一副副图为单位,逐一解决,基本上遵循一下思路:(1)分析第一副图首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这副图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关联?学生回答。
请一个同学说说红色的字是什么意思?学生齐读本段。
(2)分析第二副图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副图,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与这副图相关的语句?个别学生回答后再请同学们齐读这些句子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和关联的语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
21.愚公移山列子教学目标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3.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注解试译全文。
二、导入从“杞人忧天”说起。
《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研读课文1.朗读课文2.翻译课文3.方法指导(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四、小结1.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2.通假字汝之不惠始一反焉一厝朔东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思考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研读分析1.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思考下面问题。
(1)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3)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4)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5)讨论本文的寓意2.讨论归纳提示:(1)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
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
(2)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材
《愚公移山》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共四篇文章,各自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同时都隐含深刻的道理。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愚公不“愚”,实为大智若愚,做事要坚持不懈的思想意义,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感悟愚公精神的现代意义。
二、学情
对于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初三的学生来说,结合工具书理解文章字词疏通文意并不难,教师应给予方法技巧上的指导,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
同时紧扣中考,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神话的探究”,选择类文对比阅读;结合口语交际训练里的辩论知识让学生模拟辩论;结合写作训练,加强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通过多种学法的体验,理解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通过辩论让学生学会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本文思想意义,在辩论中把握人物形象,在类文对比中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在互动交流中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感悟愚公精神的现代意义。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课标相关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设计为)
1、利用工具书积累常用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在辩论中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及突破的方法:
1.通过课堂模拟辩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含义;利用课件,紧扣生活,感悟愚公精神的现代意义。
2.通过类文对比阅读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五、课时设计:
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利用工具书积累常用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感悟文章思想。
第二课时:品读课文,理解主题;紧扣中考,提升能力。
六、教学策略及教法、学法设计: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无论是深入理解文本,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训练。
为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 以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交流中学习,在互动中提高,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努力构建“动态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如结合口语交际的辩论知识让学生模拟辩论,《“动态语文课堂”的生成与实践》是我的一篇论文,我一直在努力的尝试这种教学理念)。
(3)让学生学会质疑,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4)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5)紧扣中考脉搏,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神话的探究”,选择类文对比阅读,加强拓展训练,提高学生能力。
(6)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七、教学用具:
1、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展示标题动画效果,类文阅读,增加课堂容量)
2、用flash制作《愚公移山》动画课件(导入新课)
3、(播放)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音频文件(紧扣生活,感悟愚公精神的现代意义)
八、教学流程:
(一)动画导入,诵读课文:
1、播放《愚公移山》flash动画,让学生在欣赏动画的同时能复述课文,并抽生复述故事,从而导入新课。
(动画导入,意在吸引学生注意,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复述故事,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教师要适时点评,多鼓励表扬;
2、请学生齐读课文。
(通过朗读,巩固学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要注意纠正个别字词的读音与句子节奏,同时在朗读中引入第二个环节)
(二)紧扣课题,品读课文:
1、(我由标题入手)出示动画课件——标题的两种写法,问学生“你们觉得哪一种写法更好,为什么好?”
A、愚公移山
B、愚公移山
(标题的两种写法设计为动画艺术字,增强视觉反差,引起学生注意,并积极思考。
)
(1)学生分桌讨论交流,各抒已见,由此引入两个问题。
A、第一种情况:为什么在山面前,愚公那样矮小?
B、第二种情况:为什么在山面前,愚公又变得那样高大呢?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交流,学生基本上明白移山所面临的困难之大,以及愚公精神的可贵。
)
2、(那么)山到底移还是不移,原文有几种意见,请学生找原句或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由此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愚公之妻:“献疑”关心、担心
智叟:“笑而止之”讥笑、责难、阻止、轻视
众人:“杂然相许”坚决支持并积极献计献策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课后思考题第一题的变式训练,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对比反衬中,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
3、再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至三段。
(加强文言文朗读训练,在读中尤其注意体会智叟与愚公之妻的语气差别)
过渡语:为了更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加深人物形象理解,品悟文章主题,我设计了即兴辩论,品析课文这一环节
(三)即兴辩论,品析课文:
1、以“愚公、智叟到底谁愚?”为辩题,学生分成两组先收集各自的论据再进行辩论。
辩论台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这里教师要对辩论提出具体明确要求,并注意适当点评)
2、最后教师出示课件,总结人物形象。
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愚公不愚,实为大智若愚;
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自以为是,所以智叟不智,实为鼠目寸光。
(在辩论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尤其是学生中个性化如愚公移山不如搬家等论点的正确合理的点评与引导,让学生在辩论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感悟文章的思想教育意义,教师要明白本单元编者选入本文的真正目的,帮助学生真正去理解愚公精神。
)
过渡语:初三学生面临中考,中考重在平时训练,为补充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在对比阅读中提高学生能力;同时渗透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神话探究”,并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我引入下一环节
(四)类文链接,对比提高:
1、教师出示课件类文《夸父逐日》和思考题;
(这里阅读与写作结合,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放飞思绪,创新写作,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
九、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
坚持不懈
(在板书设计上通过标题字体的变化,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明白愚公移山所面临的困难之大,反衬出愚公精神的可贵,简洁地突出文章主题,让学生明白做事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达到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关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