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组成的潜江田湖新建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青组成的潜江田湖新建队
---- 上世纪60年代的湖北潜江浩口三才田湖新建队
一、湖北有过一个知青组建的生产小队
朋友,请问,你知道吗?
上个世纪60年代的1964年9月至1969年3月,长达四年半的时间里,在中国中部的江汉平原,湖北农村曾经真实地存在过一个知青生产队。

由五十多个武汉下乡知青组建的农村生产小队,那就是原湖北省潜江县浩口区三才公社田湖大队新建队。

当年,响应党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我们来到农村。

田湖新建队五十多人同在一个大锅里吃饭,同在一个大屋顶下休息;同在一个土台子上演戏唱歌;同在一个湖荒的泥水里肩并肩、齐心协力地用人力拉犁垦荒;同在一块水田里赶着水牛,耕田,打耙,赶耖;同在一起播种,育秧,扯秧,插秧,同在一起除稗草,杀虫,选种;同在一起割谷,喊着号子挑草头,脱粒,晒谷,扬谷;同在一起扛包,用竹篙撑着木船去卖谷;同在一起参加防汛,同在一起挖河,筑堤,同在一起挖土,挑土……
从1964年9月8日到潜江浩口田湖大队的那天算起,过去的知青岁月,至今已有四十六年了!
照片1:原湖北省潜江县浩口区三才公社田湖大队新建队1965年秋的全体合影新华社记者余澄健摄影
照片2:1964-1969年湖北潜江田湖新建队的宿舍新华社记者余澄健摄.jpg
二、田湖大队新建队的组建
湖北省潜江县浩口区三才公社田湖大队新建队,是1964年9月武汉市安置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新形式的一个试点。

是在武汉市原市长刘惠农、原副市长薛朴若的批准下,由共青团武汉市委出面,从1964 年武汉市十五所中学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当中挑选了52人组建的。

1964 年9月以前,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全家下放到农村生产小队插队落户,有个人下到生产队插队落户,有几人或十几人组成知青小组插队落户,也有几十成百上千知青安置到国营的或军队管理性质的农场,林场,茶场,牧场,养殖场等多种组织形式。

在此之前,湖北省还没有全部由城市下乡知青组成的农村生产小队。

武汉市城市人口管理办公室的李德波等同志为安置好田湖新建队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共青团武汉市委的胡梦萍和牛盛昌等同志配合做了前期的组织工作。

原武汉市副市长薛朴若的秘书张家声也做了不少前期的工作。

52 名田湖新建队员是来自1964年武汉市十五所中学的高、初中应届毕业生。

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放弃在城市就业或继续升学的机会,自己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去锻炼自己,满怀豪情下农村。

都是自愿报名下乡,立志务农,并得到了家长的同意和支持。

当时,年龄最大的22岁,年龄最小的16岁。

为了带领和帮助这批刚走出中学校门的知识青年在农村安家立业,武汉市委、市政府从当年的武汉市下放干部当中,选调了一男一女两位共产党员干部----武汉市经委的科长田茂林和武汉市长虹袜厂党总支副书记万迪英,担任田湖新建队正、副队长,为期两年。

田湖大队委派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田进贵担任副队长。

田湖大队还为新建队员一共请了田进贵,许志云,张家高,楊先义四位有丰富经验的老农师傅,负责教农业生产技术。

头一年,国家给田湖新建队52人共拨款三万五千元安置费。

给新建队用砖瓦建造了新的宿舍、厨房、仓库。

购置了耕牛和50多人用的各种新农具。

由田湖大队让与新建队相邻的二队,三队,四队和五队这几个生产小队划拨给200亩种水稻的熟田和几亩可以种菜的旱地。

田湖大队新建队的住房,选址在老田湖三队田家新台的南面五十多米处的土台子,紧靠新挖的水渠北边。

总的来说,田湖新建队是政治上组织上受当地三才公社和田湖大队的领导,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由52名武汉市下乡知青组成的生产队。

下乡前,在湖北省委党校集中学习了五天。

听了周恩来总理、彭真同志的报告录音。

武汉市副市长薛朴若接见了新建队员。

1964年9月6日清早,两千余人汇集到汉口沿江大道的轮船码头,打着彩旗,敲锣打鼓,前来热情欢送。

52名新建队员乘长江里的江津号轮船从汉口出发到沙市,经过沙市和江陵县,8日到达潜江县浩口区三才公社田湖大队。

这里地处荆州地区潜江与江陵、沙洋三县交界,是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汉平原腹地。

给我们留下很深印象的,一是田湖大队田多劳力少,是以种水稻为主的平原湖区;二是当年田湖大队的父老乡亲虽然穷,但是待人诚恳热情。

当天下午,分成两人一组的新建队员,一走上湖区两米多高的土台子,就被父老乡亲迎进稻草盖顶土砖垒墙的屋子里了。

虽然是四十六年前的事,田湖新建队员一定还记得当年王辅民朗诵的“江津号启碇西行”的诗句吧!
三、田湖新建队前两年的成果
在田茂林、万迪英、田进贵三个队长的领导下,在党团组织的教育下,在贫下中农的关怀和帮助下,田湖新建队员团结战斗,不怕苦,不怕累,干劲十足,努力拼搏,艰苦奋斗,勇挑重担;勤俭创业,勤俭办队。

把从华中农学院农学函授中学到的书本上的现代科技理论知识和老农师傅教的经验技术结合起来搞农业生产。

1965年生产了稻谷8万斤。

除种好田湖大队拨给的200亩熟田外,还分别用水牛和用人力拉犁在湖区开垦湖荒近百亩,还进行了土壤改良,合理施用磷肥。

1966年生产了稻谷15.6万斤,卖给国家余粮8万斤。

试种棉花1.2亩,亩产达100斤,开创了湖区的田湖大队植棉的最高记录。

还生产了蔬菜2.5万斤,各种油料1500斤。

养水牛4头,养良种猪11头,养鸡百余只。

全年农副产品的总产值达18250元,人均年产值达360元。

粮棉油做到了自给有余。

田湖新建队后来拥有资产:砖瓦盖的平房327平方,水牛6头,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一台,够50多人用的生活工具和农业生产工具,可耕田地300亩,其中旱地30亩,水稻田270亩。

稻田中有各队拨入的熟田200亩,自己开垦的荒湖70亩。

以上成绩使我们懂得了:科学种田大有可为。

也进一步体会到毛主席说的话:“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这是1965至1966年田湖新建队前两年的成果之一。

成果之二是田湖新建队员在方方面面的锻炼成长。

先回忆一下,当年曾经做过的事和有过的一些头衔。

作为一个农村的新建生产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有组织分工,也有专业分工,还有与普通的生产小队所不同的分工。

每天清早,是哨子叫醒大家起床。

新建队队长李士和也不是象其他生产队那样用嘴喊着派工,而是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给全队派工。

民兵排长先是杜鸿桥,后来任副队长兼农业技术员。

团支部书记是朱忠悦,在大雨天或农闲时间组织大家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和团会讨论。

民兵排长周文彦,妇女队长兼民兵排副排长胡骁,财经队长刘旭东,会计容小莉,贫农代表是杜安乐。

生活委员先后是李明汉,白顺喜。

当过外出到江陵丫角庙买菜买肉司务长的,先后有喻承明,白顺喜,杜大栋等。

炊事员是两个人一组,轮流值班,做全队五六十人的饭菜。

最受全队欢迎的一对搭档是女炊事员唐宜章和廖树英。

给新建队员看病发药,有时也走村串户给田湖大队的人看病,兼职的赤脚女医生先有泰国归国华侨林月红,后有印尼归国华侨廖美云。

新建队员把自己的书和母校送的书集中起来,共有一千余册,图书馆管理员是王兆霞。

植保科研小组由周文彦和女队员陈慧、王兆霞三人组成。

棉花科研小组
由李明汉、孟昭华、容小莉、胡晓、周其均等女队员组成。

为全队五六十人保障有机蔬菜的供应,蔬菜的花色品种很多,是没有污染的绿色蔬菜。

种菜有板有眼的蔬菜科研小组组长是姚立平,组员是孙国鳴和女队员沙丽珍、魏文俊。

种过菜的还有杜大栋,刘名婉,王兆霞,姚群林等人。

姚立平后来自学了针灸,先是试着在自己的身上扎,终于练就了好本事。

他用针灸治好了田湖七队不少农民多年腰腿痛的毛病。

在泥脚深到膝盖的荒湖里用人拉犁垦荒的有杜鸿桥,刘旭东,吴同生,朱文凯,彭继禹,陈谦顺,王智雄,王辅民,陈冠群等人。

参加用人拉犁垦荒的还有女队员苏兰珍,李素兰,胡骁, 容小莉,周其均等人。

带头喊着号子挑草头的是副队长杜鸿桥。

扛包,撑船卖谷的有杜鸿桥,吴同生,朱文凯,刘旭东,彭继禹,喻承明,陈谦顺,王智雄,王辅民, 骆康龄等人。

每天手拿一把铁锹到田头的陈冠群是队里的专职管水员。

手扶拖拉机手先是施肇衡和印尼归侨曾庆云,后有吴同生,女拖拉机手孟昭华,王永兰。

经常用牛,整田,耕田、赶耖、打耙、打扑滚的有朱忠悦,杜安乐,胡少云,李士和,钱柏铭,喻钟黔等。

喂牛时间最长的饲养员是兢兢业业、踏实稳重的张晋川,喂过牛的还有杜安乐,喻钟黔,孙明华,彭继禹,钱柏铭,女队员苏兰珍,王兆霞等。

耕牛饲养员组成了畜牧兽医科研小组。

夜里只要牵着牛在牛棚外面一转圈,一吹口哨,新建队的四头大水牛马上就会拉屎拉尿。

先把大水牛训练成有这种条件反射的是张晋川和喻钟黔。

对着华农养牛的教科书,经常向喂牛的老农请教。

他俩还为两头母牛配过种,接过生,会看一些水牛的常见病。

喂养的良种猪有约克夏和监利的两头乌。

喂养的良种鸡有来杭鸡。

喂养猪和鸡的饲养员,先有廖美云,后有苏兰珍,魏文俊,廖树英。

廖美云,苏兰珍,魏文俊跟猪接过生。

廖美云到了喂食的时候,用广东话一叫猪
的名字“精怪”,一二十头猪都会跟着“精怪”这头猪从远处跑回猪圈。

她一摇铃铛,上百只鸡就会很快地从远处飞跑回鸡舍。

先把猪和鸡训练成有这种条件反射的就是廖美云。

男队员还有刘森,王志斌,蔡明义,邱公权等人;女队员还有叶茜宝,余明礼,林端君,李绍年等人。

照片3:1965年10月田湖新建队知青张晋川夜里喂牛新华社记者余澄健摄.jpg
照片4:1965年10月印尼华侨廖美云喂猪.jpg
照片5:1965年10月泰国华侨林月红为田湖农民出诊.jpg
照片6:田湖新建队员在田湖大队社员家访贫问苦.jpg 照片7:1965年秋新建队员给农民孩子上夜校.jpg
照片8:田湖新建队员施肇衡用手扶拖拉机耕田.jpg
照片9:1965年秋新建队员选稻种.jpg
照片10:1965年新建队棉花科研小组在查虫.jpg
照片11:田湖新建队员农闲文艺活动.jpg
再回忆一下,1965年到1966年农闲的日子,新建队员分成小组到各个小队访贫问苦。

到贫下中农家里打扫清洁、挑水、做家务;还请贫下中农为我们讲村史和家史。

到五保户家里嘘寒问暖,帮忙缝缝补补。

新建队员一起和大队贫下中农开过忆苦会,一起听老贫农讲解放前受的苦,还一起吃过忆苦饭。

农闲的夜里,新建队员分成小组给田湖其他生产队农民的孩子办过识字夜校。

1965 年7 月,参加了的汉水的支流东荆河大堤的防汛工作。

在阴雨天, 十来个新建队员和田湖大队其他民工步行了70 多里路,晚上到达潜江的东荆河大堤,直接上堤巡査。

穿蓑衣挑土上堤,风雨无阻。

和全县的民工一起,在大堤上严防死守了几天,一直到洪水退到安全线下。

1965 年10月中旬的农闲空隙,一些队员组成文艺宣传小分队,回武汉作报告搞宣传,搞文艺汇报演出的情况。

宣传演出小分队的成员有:李士和,吴同生,周文彦,王辅民,胡少云,杜安乐,孙国鳴,女队员苏兰珍,叶茜宝,胡骁,孟昭华,陈慧,李绍年,周其均等人。

不妨还回忆一下,还有1965年和1966年两年的春节期间,田湖新建队员在农村搞春节文艺晚会演出的盛况。

大家都知道,当年,农村的文化生活很缺乏。

在那两年春节前冬天的农闲时间,新建队员都不回武汉跟家人团聚。

为了活跃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组成文艺宣传队,抓紧排练了十多个说唱歌舞文艺节目。

春节期间,在田湖本大队演出一场以后,三才公社其他大队的就来争着邀请,热情欢迎,盛情款待。

接连好多天,田湖新建队员排着长队,带着乐器和道具,还有化了装划着采莲船的,敲锣打鼓,向各队社员恭贺新年。

受到各个大队男女老少兴高采烈的欢迎。

三才公社的棠梨、才河、七里、江庙、王场、樊场和西湾等大队会先后派出一大群人来迎接。

一路上,有敲锣打鼓的,有燃放鞭炮的,有拍手欢迎的,把田湖新建队员接到本大队,在吊有几个夜壶灯和汽灯的土台子上搞春节文艺晚会演出。

第一个节目,就是田湖新建队全体队员上台演唱的大合唱----具有湖北民歌风格的《种田为革命》。

演出的节目还有舞蹈,表演唱,对口词,三句半,快板和渔鼓,如《知识青年下乡来》,《想起往日苦》, 《老两口学毛选》,《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紧握手中枪》,《财经队长下汉口》,还有《田湖好地方》和《喜开镰》等自己创作编写排练的节目。

那两年田湖新建队员演出的春节文艺晚会,给三才公社各个大队的父老乡亲送去春节的快乐,也给自己带来终身难忘的快乐。

照片12:1965年初春老农田进贵教田湖大队新建队员(知青)学插秧照片13:田进贵师傅教新建队员朱忠悦和钱柏铭用犁.jpg
照片14:1965年秋田湖大队新建队员在稻场扬谷晒谷
四、全体新建队员参加了华农函授学习
湖北潜江县浩口区三才公社原田湖大队的新建队员五十二人,还有浩口区原知青小组的正副小组长二十多人,文革后,在1985年1月获得了华中农学院补发的毕业文凭。

参加华农农学系函授学习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先是周文彦、林端君、喻承明这三个田湖新建队员,通过了华中农学院函授生的报名和1964 年12 月11 日的入学考试。

1965 年3 月初,这三人收到了华农函授生录取通知书。

1965 年4 月1 日开学,三人还到武昌的华中农学院函授部参加过一次面授。

1965 年1月5日,国务院农林水办公室副主任陶桓福(农垦部长廖鲁言的夫人)和农垦部全国安置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副主任徐力之等领导
同志在武汉市、荆州专区、潜江县、浩口区等领导人的陪同下,来到田湖新建队这一湖北省当时的知青试点视察。

在新建队新盖好的仓库里,领导同志跟浩口区的几十个知青代表开了座谈会。

这天到会的有田湖新建队的大部分队员,也有浩口区其他知青小组的二十多个代表。

领导同志当中,陶妈妈讲得多些。

陶妈妈说看到这里有这么多的知识青年,很高兴。

我记得当时她讲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你们现在下农村,也是干革命。

在过去枪林弹雨的革命战争年代,知识青年到部队参军打仗,搞抗日,打国民党反动派,是干革命。

现在是和平建设年代,你们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报名,上山下乡,立志务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移风易俗,也是干革命。

二是希望你们要重视两个“相结合”。

希望你们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要重视跟贫下中农的相结合。

同时也要重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要把贫下中农的生产实践经验跟现代科学理论知识相结合。

还勉励知青不断争取更大的进步。

据说,这些领导同志再次经过武汉时,他们对华中农学院的函授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

1965 年2月,华中农学院农学函授部的负责人金开铸及李慧珠老师就来到田湖新建队,组织了华农函授生入学考试。

3月,田湖新建队的全体队员就接到了“华中农学院农学函授生录取通知书”。

1965 年4月,华农农学函授部当时的负责人金开铸和本智一起署名,在湖北的报纸上登载了在潜江县浩口区《帮助农村知识青年提高农业理论技术,华中农学院函授部开办农业函授班》的报道:“华中农学院农学函授部为帮助农村知识青年(包括下乡和回乡的知青)提高农业理论技术,今年初对农村开
办了农业函授班,并在潜江县浩口区建立了函授试点,参加学习的知识青年共一百五十多人。

学习年限两年半,学习课程有作物栽培、选种学、土壤肥料、病虫害防治和植物生理学。

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


田湖新建队是浩口函授站的面授点。

面授安排:1965和1966这两年,华农函授部的老师每年到浩口区田湖新建队面授点面授四次。

农学函授部许传桢教授等几位老师带着教具仪器,不辞辛苦,亲自下乡到田湖新建队,结合生产实际进行面授。

采用了又听、又看、又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受学员欢迎。

华农农学函授部还委派汪新安老师,担任潜江县浩口区华农农学函授站的辅导老师。

汪老师在田湖新建队住队两年,负责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和考务等工作。

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督促我们按时学习,完成作业;为我们解答学习和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他还从华农为新建队弄来很多良种:胜利百号红薯种,多种蔬菜种子,还有一对澳大利亚火鸡。

不仅如此,他还辅导我队建立了水稻、棉花、蔬菜、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和畜牧兽医等科研小组。

让我们把学得的理论知识,用到农业生产上,进行科学实验,种试验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汪新安老师后来调到襄樊市工作。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无法与他取得联系。

后来,根据教育部及农牧渔业部的有关文件,给当年参加华农函授学习的原高中毕业的田湖新建队队员补发了专科毕业文凭,原初中毕业的新建队员补发了中专毕业文凭,有华中农学院的钢印和1985年元月15日院长孙济中加盖的红印章。

1985年4月华农还为补发专科毕业文凭写了证明:“1965年2月保送考入我院农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函授学习,至1966年12月满两年,学
完六门课程。

根据教育部(84)教成字第044号文件及农牧渔业部(85)农(教高)字第2号文件规定,已发给专科毕业证书。


原田湖新建队员吴同生、李士和为华农函授学员毕业文凭的补发,东奔西跑,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新建队员周文彦也为此提供了自己多年保留的三个重要物证。

第一是“华中农学院招收函授生简章”。

第二是录取周文彦等人的“华中农学院1965年函授生录取通知书”。

第三是华农函授部负责人金开铸等人写的一篇《帮助农村知识青年提高农业理论技术,华中农学院函授部开办农学函授班》报道的报纸原件。

在湖北省襄樊市教师进修学院工作的原华农辅导老师汪新安多次热情地给予了支持,华农函授部的李慧珠老师也作了有力的证明。

对上述各级领导同志和华中农学院农学函授部所有的领导和老师,时间过去四十多年了,原田湖新建队队员还一直心存感恩之情。

五、田湖新建队的其他情况
田湖新建队员还记得:1965—1966年长时间住在田湖新建队进行调研的,有武汉市城市人口管理办公室的同志,有共青团武汉市委和共青团湖北省委的同志,还有新华社和几个报社、杂志的记者。

到新建队进行过采访报道的有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青年》杂志当时的负责人邹治平,新华社记者田纲、余澄健等,武汉市委《支部生活》杂志的记者等。

还有《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青年》、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的记者。

1964 年9月6日《长江日报》上《我市又一批知识青年奔赴农业第一线》的报道和照片。

1965年5月,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到农村奋勇干一番---- 访在潜江新建队的武汉知识青年》。

1965 年4月的春耕农忙时节,中南民族学院预科班的52名同学来参观学习,跟新建队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星期。

这个班的同学来自两湖、两广、云南、贵州和福建7个省、自治区的十多个少数民族。

大家还记得,临别前那天夜晚,中南民族学院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同学和新建队员一起开联欢晚会,同台为田湖大队的男女老少表演歌舞节目的热闹情景。

1965 年5月,宜昌的清江农机厂的50多名青年工人来新建队参观,一起座谈过。

1966 年5月4日,《湖北日报》第二版登了共青团湖北省委表扬的全省四好团支部---- 潜江县三才公社田湖大队新建队团支部的消息。

同时,在第三版刊登了《在斗争中锻炼成长----记战斗在潜江县田湖大队的武汉知识青年》为题的长篇文章。

这是当年共青团湖北省委工作组、《中国青年》湖北记者站、《湖北日报》记者等多个媒体联合起来,对田湖新建队所作的长篇宣传报道。

1965 年10月中旬,中共武汉市委书记处书记、武汉市市长刘惠农,中共武汉市委书记处书记、武汉市副市长伍能光,武汉市副市长薛朴若、熊飞在市政府接见了田湖新建队的知青代表,还有武汉市下乡到潜江、沔阳、荆门、钟祥、京山、监利等县插队的知青代表。

听取了知青下乡锻炼的情况,进行了亲切的谈话。

会见结束后,在市政府会议大厅门前合影留念。

1965 年10月下旬,武汉市市长刘惠农,副市长薛朴若,荆州专署李专员等还专程到潜江县浩口区田湖大队新建队去看望了新建队员,还有在附近插队青年小组的武汉知青,听取了汇报,了解了知青们的意见和要求。

查看了新建队的房屋设施,生产工具,粮油贮备,耕牛,牲猪等,还到新建队的晚稻田中去查看。

在新建队宿舍前和大家合影留念。

武汉市市长和专员的亲切探望给
予了武汉知青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更坚定了武汉知青顽强拼搏,继续战斗的决心和勇气。

后来,新华通讯社、《湖北日报》、《武汉晚报》等多家媒体作了宣传报道
新建队解体多年后,在田湖新建队建队十周年的时候,1974年10月7日《长江日报》的第一、第二版,发表了《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 记七十五名武汉下乡知识青年在潜江县三才公社扎根十年茁壮成长的事迹》的长篇报道,还加了编者按,热情地对1974年还在三才公社和田湖大队几个生产队战天斗地的孟昭华、李明汉、姚立平、胡少云、吴同生和朱文凱等原新建队员进行了宣传报道。

照片15:1965年10月武汉市市长刘惠农和副市长薛朴若视察湖北省潜江县田湖新建队的合影新华社记者余澄健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