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农药的毒性 -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农药的毒性
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目前,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约500余
种,这些农药的广泛使用,不仅造成环
境的严重污染,同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
害。 农药主要由三条途径进入人体内:
一是偶然大量接触,如误食;二是长期
接触
一定量的农药,如农药厂的工人、周围
居民和使用农药的农民;三是日常生活
பைடு நூலகம்
接触环境和食品、化妆品中的残留农药,
绿色农药和绿色农药制剂就是用无公害的原材料 和不生成有害副产品的工艺制备生物效率高、药 效稳定、易于操作使用、对环境友好的农药产品。 使用绿色农药不仅可以保护作物的正常生长,保证 农作物的稳产丰收,而且为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持 续发展提供保障。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 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
优势: ①生物农药的毒性通常比传统农药 低; ②选择性强 ③低残留、高效。很少 量的生物农药即能发挥高效能作用.④不 易产生抗药性 ⑤能极大地降低传统农药
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
后者是大量人群遭受农药污染的主要原
因。环境中大量的残留农药可通过食物
链经生物富集作用,最终进入人体。
长期接触或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 可使农药在体内不断蓄积,对人体健康 构成潜在威胁,即慢性中毒,可影响神 经系统,破坏肝脏功能,造成生理障碍, 影响生殖系统,产生畸形怪胎,导致癌 症。
21世纪农药发展的趋势:生物农药和绿色 农药
农药的毒性
讲述要点
I. II. III.
定义及分类 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21世纪农药发展的趋势
Ⅰ基本定义:
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 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 以及有目的地调解植物、昆虫生长的化 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 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 制剂。
《农药的毒性》课件2
未来农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环保、高效、 低毒和可持续性,如生物农药和基因编辑 技术等。
CHAPTER 02
农药的毒性原理
农药的吸收与分布
农药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 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体内 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中。
农药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受其理 化性质、暴露方式和暴露时间 等因素影响。
不同农药在体内的分布特征不 同,有些农药容易蓄积在某些 组织器官中,如肝脏、肾脏和 脂肪组织等。
土壤污染
农药残留物在土壤中积累 ,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土 壤的生态平衡和农作物的 生长。
土壤酸化
部分农药含有酸性物质, 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 ,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 农作物的产量。
对水体的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
农药流入水体后,会促进水体中 的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
体富营养化。
水质污染
农药残留物随雨水流入河流、湖泊 等水体,导致水质污染,影响水生 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
农药的代谢与转化
进入体内的农药在酶的作用下被 代谢和转化,形成具有生物活性
的代谢物或失活代谢物。
代谢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 和结合等反应,有助于农药的活
化或解毒。
了解农药的代谢与转化过程有助 于预测其毒性和药效,为农药安
全评价和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农药的排泄与蓄积
经过代谢后的农药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途径排出体外,主要通过肾脏、肠道和皮肤 等途径排出。
CHAPTER 05
农药的安全使用与管理
农药的安全使用方法
了解农药的种类与特性
在使用农药前,应了解其成分 、毒性、作用机制以及适用范 围等信息,以便正确使用。
遵守农药使用规范
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上的要求, 控制用药量、用药次数和用药方 法,避免超量、超范围使用。
农药的危害
农药的危害发布时间:2008-05-30 10:00:38 来源:作者:一、农药污染的广泛性为了防治植物病虫害,全球每年有560多万吨化学农药被喷洒到自然环境中。
据美国康奈尔大学介绍,全世界每年使用的600余万吨农药,实际发挥效能的仅1%,其余99%都散逸于土壤、空气及水体之中。
环境中的农药在气象条件及生物作用下,在各环境要素间循环,造成农药在环境中重新分布,使其污染范围极大扩散,致使全球大气、水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生物体内都含有农药及其残留。
据美国环保局报告,美国许多公用和农村家用水井里至少含有国家追查的农药中的一种。
印第安纳大学对从赤道到高纬度寒冷地区90个地点采集的树皮进行分析,都检出DDT、林丹、艾氏剂等农药残留。
曾被视为“环境净土”的地球两极,由于大气环流、海洋洋流及生物富集等综合作用,在格陵兰冰层、南极企鹅体内,均已检测出DDT等农药残留。
我国是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且以使用杀虫剂为主,致使不少地区土壤、水体及粮食、蔬菜、水果中农药的残留量大大超过国家安全标准,对环境、生物及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农药对人体的危害农药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急性中毒、慢性危害和“三致”危害。
1、急性中毒农药经口、吸呼道或接触而大量进入人体内,在短时间内表现出的急性病理反应为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往往造成大量个体死亡,成为最明显的农药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报告,全世界每年有300多万人农药中毒,其中20万人死亡。
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严重。
我国每年农药中毒事故达50万人次,死亡约10万多人。
1995年9月24日中央电视台报导,广西宾阳县一所学校的学生因食用喷洒过剧毒农药的白菜,造成540人集体农药中毒。
2、慢性危害长期接触或食用含有农药的食品,可使农药在体内不断蓄积,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有机氯农药已被欧共体禁用30年,而联邦德国一所大学对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城市的262名儿童进行检查,其中17名新生儿体内脂肪中含有聚氯联苯,含量高达1.6毫克/千克脂肪。
农药的毒性与安全使用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因此,表示农药急性毒性时, 常注明供试动种类;比如:大 鼠 口 服 LD5050mg/kg 、 大 鼠 经 皮(24小时)LD50200mg/kg、 大鼠吸入LD502mg/kg等。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①急性毒性 衡量各种药剂的急性毒性的大小,常 采用动物试验。急性毒性是指动物与 农药接触后(经消化道、皮肤或呼吸 道一次给予受试动物摄入一定量的农 药后),在24-48小时内即出现中毒 反应,并以毒性值确定其毒性大小。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①急性毒性 毒性值以致死中量LD50表示,单位为 mg/kg;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受试 动物或昆虫被杀死50%数量时所需的 药剂量;即受试动物被杀死50%数量 时每公斤体重所需的农药毫克数。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③亚慢性毒性 同亚急性毒性,但给药时间更长, 为3-6个月,主要是观察机体发生 毒作用特点。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④慢性毒性 它是衡量化学农药能否达到安全 使用的重要指标。指农药对生物体 长期低剂量作用后所产生的毒性, 染毒时间通常为1-2年。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农药进入人、畜和环境中有益生物体 内的途径有三条: ①经口进入消化道,由胃肠吸收而引 起急性中毒。 ②经皮肤侵入体内,由血液输送和扩 撒到各组织,引起急性中毒。 ③经口鼻吸入呼吸道,由气管或肺部 扩散入血液,引起急性中毒。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①经口进入消化道,由胃肠吸 收而引起急性中毒。多数是由 于误食高浓度的农药药液或食 用农药污染的食品所造成的, 一般病情比较严重。
农药毒理学概论 ppt课件
据1990年WHO估计,全球每年发生严
重农药中毒人数为300万(200万为口服自
杀中毒,70万为职业中毒,30万为意外事
故中),其中死亡约为22万。
根据亚洲4个国家主动报告农药中毒的
调查结果,认为发展中国家每年有3%农业
。
劳动者或2500万人左右发生农药中毒。
在美国,农药中毒占所有已知职业损
伤的14%,占职业损害死亡的10%。
概述农药的毒性农药的毒性据19901990年whowho估计全球每年发估计全球每年发生严重农药中毒人数为生严重农药中毒人数为300300万200200口服自杀中毒口服自杀中毒7070万为职业中毒万为职业中毒3030为意外事故中为意外事故中其中死亡约为其中死亡约为2222根据亚洲根据亚洲4个国家主动报告农药中个国家主动报告农药中毒的调查结果认为发展中国家每年有毒的调查结果认为发展中国家每年有33农业劳动者或农业劳动者或25002500万人左右发生农药中毒万人左右发生农药中毒在美国农药中毒占所有已知职业在美国农药中毒占所有已知职业损伤的损伤的1414占职业损害死亡的占职业损害死亡的1010概述10农药的毒性农药的毒性1992199219961996年据我国年据我国2626省市的不完全统计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年间年间全国共报告农药中毒全国共报告农药中毒247349247349例年均病死率例年均病死率995995其中其中生产性中毒生产性中毒6110261102247247895895是因使用杀虫剂引起是因使用杀虫剂引起的又以高毒类有机磷杀虫剂甲基对硫磷和甲胺磷为主
19
4、残留与残毒
(2) 来自对污染环境中农药的吸收 田间施药时,大部分农药散落于农田,其中一部分就残
存于土壤,另一部分被雨水冲刷至江河湖泊,污染环境。在 被污染的土壤中种植农作物或用被污染的水灌溉,残留农药 即被吸收进农作物体内。
农药常识之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精编WORD版
农药常识之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在使用农药时,必然要遇到毒性、毒力、药效三个问题。
三者的含义不同,但又是经常容易被混淆的问题。
(一)毒性是指药剂对人、畜等的毒害程度。
我国现行对农药毒性测定是用纯药原药或制剂在大白鼠、小白鼠、兔、狗等试验动物身上测定,分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1.急性毒性是指药剂经皮肤或经口、经呼吸道一次性进入动物体内较大剂量,在短时间内引起急性中毒。
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是以农药对大白鼠“致死量”表示,目前国内外通常用“致死中量”或叫半数致死量(LD50)表示。
致死中量是指毒死半数受试动物剂量的对数平均数,即每千克(公斤)体重的动物所需药物的毫克数,记作“mg/kg(毫克/千克)”。
LD50愈小,药物毒性愈大。
根据我国《农药安全使用规定》,依致死中量分高毒、中等毒、低毒3种。
高毒农药的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制,国家有规定,使用时要遵守。
最小致死量(MLD):即受试动物开始出现中毒症状而死亡的剂量;全致死量(LD100):指受试动物全部死亡所使用的最低剂量;无作用剂量(NoEL);致死中浓度(LC50):即在一定时间内受试动物死亡50%吸入剂量(毫克/立方米);耐药中量(TLM):表示农药对鱼的毒性,一般用48小时内引起鱼半数死亡的浓度。
标记为TLM48小时LC50(毫克/升)或用ppm(百分之一);致死中时间(LT50):在一定条件下能杀死被试生物群体中一半数量所需的时间;击倒中时间(KT50):一定量药剂能击倒50%被试昆虫所需要的时间;每日允许摄取量(ADI):每天按人的体重(公斤)计算所能摄取的农药重量,在人的一生中不会造成对人体有害,单位mg/kg体重/天;农药的半衰期:是指农药在某种条件下分解或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农药量最大容许残留量:供人类食用的农副产品中允许的农药最高限度的残留浓度。
化学海洋学-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2)台湾学者陈镇东教授在《海洋化学》一书中的定义:
海洋化学:测量海洋里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因子,以及测 量一些与生物有关的物质,这几年里海洋化学趋向于研究 海洋资源及海洋污染。
化学海洋学: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颁发大学课程 研讨会的报告,化学海洋学是用来研究海水的化学组成, 物理、地质和生物的性质和反应,或是因为人类影响令海 洋发生的化学性质改变;海洋及其界面间的化学反应;利 用化学方法来研究所有有关海洋的科学;以及发展新的化 学技术以解决海洋科学界所产生的不同的问题。
很小,他指出这是由于淡水输入量及蒸发 与降雨之差异造成的; (3)第1次提出海水组成的相对恒定性。
2、早期探索与分析阶段
深海世界?
英国政府资助下,HMS Challenger号进行三大洋的考察
香港 悉尼
哈里法克斯
桑维奇群岛 巴伊亚
以上定义有相佐之处,这是新兴学科存在的问题 化学海洋学:用化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研究 海洋。 海洋化学:研究海洋及其相邻环境中所发生的 化学过程和变化 二者的研究内容接近,但研究目的稍有差别。
第3节 化学海洋学发展简史
1、化学海洋学的孕育阶段
z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四世纪时即关心海水的来源和性质, 他认为: (1)海水中的盐是与陆地一些物质混合的结果; (2)注意到海水与淡水密度的差别; (3)首次记录了海水中存在有机物质。
3. 海水温度一般介于-2°C至30°C之间,但在某些热带海湾温度 可能超过40°C,海底热液的温度甚至达到400°C,海洋化学家 需要考虑的仅是这些温度范围内的事情。
4. 海水的含盐量从0变化至41 g/kg,其中含有各种物质,化学 海洋学的研究必须考虑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5. 海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体系,化学成分随时空而变化。
《农药中毒》PPT课件
概况
1.有机磷杀OPI虫P占药急诊中中 毒概况:
毒的49.1%,居
各种中毒之首
在中毒死亡 者中因OPIP 致死者占
83.6%
经验表明 OPIP标准化 及规范化治 疗是降低死 亡率的重要
措施
有机磷酸酯杀虫剂结构通式
烷基、芳基、 羟氨基
氧或硫YBiblioteka ROPX R’ O烷氧基、丙基
有机磷的化学结构式
理化特性
思考题
• 中毒的治疗原则 • 特殊解毒药的应用 • 预防还有重要的一环?
1
多元化的成功:做有价值的人
“一个人不一定非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 爱因斯坦 • 多元化的成功:
• 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 • 为他人带来了快乐, • 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 • 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常用胆碱酯酶复活剂
常用的药物有碘解磷定(PAM-I,解磷定)和氯磷定(PAM-Cl ),双复磷 (DMO4)和双解磷 (TMB4),甲磺磷定(P4S)。 氯磷定对内吸磷、对硫磷、甲胺磷、甲拌磷等中毒的疗效好,对敌百虫、 敌敌畏等中毒疗效差,对乐果和马拉硫磷中毒疗效可疑。双复磷对敌敌畏 及敌百虫中毒效果较氯磷定为好。 氯磷定使用方便,副作用较解磷定小,为目前国内最常用,t1/2一般为1~1. 5hr;以im为宜。
胆碱能受体各亚型在体内的分布
受体名称
受体亚型
分
布
毒蕈碱(M)型受体 M1
腺体,胃黏膜
M2 和外周神经元突触前膜
心脏、中枢
M3
腺体、平滑肌、脑
烟碱(N)型受体 N1(神经元型) 神经节后神经元胞体上、中枢神经
头) 突触后膜
农药的毒性PPT
分类
防治对象
• 杀虫剂 • 杀菌剂 • 杀螨剂 • 杀线虫剂 • 杀鼠剂 • 除草剂 • 脱叶剂 • 植物生长调节 剂等。
原料来源
• 有机农药 • 无机农药 • 植物性农药 • 微生物农药 • 昆虫激素。
加工剂型
• 粉剂、可湿性 粉剂、可溶性 粉剂 • 乳剂、乳油、 浓乳剂、乳膏 • 糊剂、胶体剂 • 熏烟剂、熏蒸 剂、烟雾剂 • 油剂 • 颗粒剂、微粒 剂等。
农药的毒性
农药会污染大气、水环境,造成土壤板结; 增强病菌、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 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杀伤有益生物,有些情况下会使野生生物 和畜禽中毒。 农药对人的危害主要是农药的富集作用, 使各类食品中农药的残留浓度剧增,人类 食用污染食品后,对人体造成危害
农药的毒性
环境中大量的残留农药通过食物链经生物 富集作用,最终进入人体。长期接触或食 用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可使农药在体内 不断蓄积,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即 慢性中毒,可影响神经系统,破坏肝脏功 能,造成生理障碍,影响生殖系统,产生 畸形怪胎,导致癌症。
实例:DDT
化学名称:2,2-双-(对氯 苯基),1,1,1-三氯乙 烷,简称为DDT(在我国 又称滴滴涕或二二三)
特点:(1)对害虫毒性很高;(2)对温血动 物和植物相对无害;(3)无刺激性,大量生产。
DDT 的功效:
我国规定禁止使用的10种农药有
(1)敌枯双;(2)溴氯丙烷; (3)三坏锡、特普 丹; (4)培福朗; (5)蝇毒磷; (6)六六六、滴滴 涕; (7)二溴乙烷;(8)杀虫眯;(9)艾氏剂、狄氏 剂;(10)汞氏剂。
我国列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的农药品种有: 西维因、除草醚、杀虫眯、敌敌畏、对硫 磷、艾氏剂等。
农药的危害及绿色植保技术
农药的危害及绿色植保技术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化学物质。
虽然农药的使用能够帮助人们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草害的侵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是长期以来,农药的过度使用和滥用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
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农药包括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等,这些化学物质在农田中的使用会残留在农作物以及土壤中,进而被风、雨水或者地下水带入河流、湖泊等水源。
这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农药的使用还会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释放出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物质会导致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
农药的使用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农民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容易接触到农药,这些化学物质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摄入等方式进入人体,长期暴露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农药中含有的有毒物质如有机磷、氯代烷烃等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病理学等造成损害,导致中毒、癌症、生殖系统障碍等疾病的发生。
农药中的残留物也会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长期摄入农药残留物会对人体内脏器官、免疫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发展绿色植保技术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绿色植保技术是基于生物学原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通过利用生物和非化学手段来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其中一种常用的绿色植保技术是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采用有益生物,如昆虫、细菌、真菌和线虫等,来控制农作物的害虫。
这种方法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并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小。
另一种绿色植保技术是种植管理的改进。
通过合理的农艺措施,如适时疏除杂草、合理施肥、轮作休耕等,可以减少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基于现代科技的绿色植保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培育抗虫、抗病的转基因作物,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使用;利用遥感和空间信息技术,实现精准农业管理,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并减少农药的使用。
农药的毒性
第八章农药的毒性第一节概论我国农药年生产能力约50-60万吨(按有效成分计),但年产量约35万吨,加工制剂80-100万吨。
农药有效成分品种有400多个,产品约7000多个,我国农药品种以杀虫剂为主,约占72%,杀菌剂约占11%,除草剂约占15%,每年防治病虫草鼠害面积约44亿亩,可挽回15%左右的农产品损失,因此农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
自1990年起我国农药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每年有40多个品种出口到欧洲、东南亚、中远东、大洋洲及港台地区。
同时约有100多个农药品种从国外进口。
●定义农药:指人们为杀灭或抑制对农业有害的生物而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剂。
按作用对象分,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细菌剂、杀真菌剂、杀螨剂、杀鼠剂。
按化学类群分:无机农药有机金属农药有机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氨基甲酸酯类、脒类-R1N=CH-R2、硫脲类-R1R3N-C=S-NR3R4、硫代氨基甲酰、取代脲)、植物性农药(拟除虫菊酯、鱼藤酮、木烟碱与烟碱)●农药的发展第一代农药:无机农药、天然植物及其产品第二代农药:有机农药,1959年缪勒发明DDT开始1983年由国务院发文停止使用六六六和滴滴涕2004年1月1日,中国将开始撤销甲胺磷、久效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磷胺5种高毒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的有关证书;2007年1月1日,中国将全面禁止这5种高毒农药的使用。
目前5种高毒农药的总产量约为10万吨/年,占农药总量的比例在20%-25%,产值则占总产值的15%左右,约为3亿第三代农药: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及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第四代农药:行为改性药,如信息素、性诱激素及抗进食剂第五代农药:新型天然产物和脑激素拮抗物一、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因素:内因:农药的溶解度、挥发性、电荷分布、大小、外因:吸附作用、水及空气流动、光、温度、pH、生物作用(一)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分布进入途径:使用农药时黏附在农作物上的占30%,其余落入土壤,而使用除草剂及应用浸种、拌种等方式施药,直接将农药施入土中。
农药毒理学
农药毒理学1.农药毒性作用的类型包括哪些?农药是防治农林花卉作物病、虫、鼠、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化学制剂,使用极为广泛。
所有农药对人、畜、禽、鱼和其他养殖动物都是有毒害的。
使用不当,常常引起中毒死亡。
不同的农药,由于分子结构组成的不同,因而其毒性大小、药性强弱和残效期也就各不相同。
农药毒性是指农药具有使人和动物中毒的性能。
农药的毒性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残留毒性及""三致""作用.1.急性毒性指一次性口服、吸人、皮肤接触大量农药,或短时间内大量农药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表现出中毒症状。
2.慢性毒性指口服、吸人或皮肤接触低剂量农药,药剂在人、畜体内积累,引起内脏机能受损,使生理机能、组织器官等产生病变症状。
3.残留毒性指农产品含有的农药残留量超过最大允许残留量,人、畜食用对健康产生影响,引起慢性中毒。
4.""三致""作用指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2.简述农药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农药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主要有一下几种方式:①药剂通过昆虫表皮进入体内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此类农药用于防治各种类型口器的害虫。
通常只有触杀作用的农药较少,大多数农药还具有胃毒作用。
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
.②药剂通过昆虫口器进人体内,经过消化系统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此类农药主要用于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无效。
大多数有胃毒作用的农药也具有触杀作用。
如甲基异柳磷、辛硫磷。
③某些药剂可以气化为有毒气体,或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通过昆虫的气门及呼吸系统进入昆虫体内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此类农药往往用于密闭条件下,例如在温室大棚中。
如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溴甲烷、磷化铝等。
④药剂使用后通过叶片或根、茎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后,被输导到其他部位。
如通过蒸腾流由下向上输导,以药剂有效成分本身或在植物体内代谢为更具生物活性的物质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2H5O)2— — P— — O— —
(C2H5O)2— — P— — O— —
NO2
(2)O-脱烷基反应
CH3O S P CH3O O NO2 CH3O S HO P O NO2 +HCHO
(3)S-氧化反应
C2H5O C2 H5O S
O
P S P C2 H5O CH2CH2SCH2 CH3
六六六的分解代谢主要是脱氯后形成氯酚类化
合物,与谷胱甘肽结合后排出。
(二)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大剂量 接触后轻者头昏、头痛、恶心、呕吐,重者发生抽搐、 昏迷,最后可由于全身麻痹死亡。 慢性毒性作用 有机氯农药有蓄积性和长期效应。对脂肪和类脂质有 特殊亲和力,蓄积在实质脏器的脂肪组织内,引起肝脏 等营养失调,发生变性或坏死。 动物实验表明有致癌致畸作用,但对人类来说,尚 未有充分证据证明有机氯与肿瘤发病和畸形有关。
(三)毒作用机理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有机氯农药的主要靶器官是神经系统。
a、抑制Na+-K+-ATPase,改变神经细胞的功能
。DDT使Na+-K+泵活性下降,K通透性下降。
b、与神经膜上受体结构互补 与 DDT 受体结合,造成神经膜结构扭曲,使 Na + 泄漏,导致不正常的神经冲动 c、可刺激突触前膜,增加乙酰胆碱释放。
第三节 农药的环境毒性
四、农药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农药的急性毒性与人体健康 包括职业性(工业生产、农业施用)、农药自杀、误服
误用引起。引起急性中毒的农药最常见为有机磷杀虫剂
,其次为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有机汞。 (二)亚急性毒性 (三)慢性毒性 主要发生在较长时间接触农药的人群。慢性毒性的测 定主要观察农药的三致作用。
第八章 农药的毒性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定义
农药:指人们为杀灭或抑制对农业有害的生
物而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剂。
按作用对象分:
杀虫剂 杀细菌剂 杀螨剂 除草剂 杀真菌剂 杀鼠剂
按来源分:
矿物源农药 化学合成农药 生物农药
● 农药的发展 第一代农药:无机农药、天然植物及其产品
第二代农药:有机合成农药
第三代农药:拟除虫菊酯类 第四代农药:保幼激素、蜕皮激素、信息素 及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 第五代农药:新型天然产物和脑激素拮抗物 ,如烟碱类似物——吡虫啉
第二节 农药残留和污染
一、农药进入环境的途径 二、农药残留 定义: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 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代谢物、降解产物和杂质的
总称。
来源:
施药后的直接污染
从污染环境中吸收 通过食物链与生物富集作用而产生间接污染
三、农药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 (一)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进入途径: 1、直接将农药施入土中
乐果
乐果酸
甲胺
(二)毒性作用 1、急性毒性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重者伴有 心律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震颤,进一步可出现惊 厥昏迷、循环衰竭,可因昏迷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主要是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
2、迟发性神经毒性 急性中毒8-14天后,临床表现为从肢体远端向近端发展 的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重者可导致永久性肢体瘫痪 3、慢性毒性 常见于从事生产、使用的工人中,主要症状是血胆碱酯 酶活力持久而明显下降及植物性神经调节障碍。
(一)体内代谢 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进入机体,主要经消化道 进入机体。 吸收后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以及脂质含量较高的组 织器官如大网膜、肾周围组织等,其次是骨髓、肾上腺、 卵巢、脑、肝、肾。代谢后经尿、粪、乳汁排出,还可
经胎盘传递给胎儿。
有机氯农药在机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是脱HCl、 脱氯和氧化反应。
O R1 R2 N C O X
R1、R2、X可为烷基或芳香基。
O
西维因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NHCH3
(一)体内代谢 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吸收,体内降解速度快,一 般转化为易溶中间物,经水解氧化后与葡萄糖醛酸、磷 酸或氨基酸结合,排出。水解可产生甲胺和酚类。
(二)毒性作用 与有机磷相似。急性中毒时可表现为有流泪、流涎,肌 肉颤抖、瞳孔缩小等症状。 蓄积作用弱,慢性毒性小。近年主要关注其三致作用, 但尚未有确切的证据。
近年来比较注重研究其三致作用。目前认为使除草剂具有
致癌作用的原因主要是:多种除草剂含有亚硝胺类;有的 除草剂含有二恶英。除草剂本身及其代谢物的三致作用还
要进一步研究。
1、2,4,5-T 2,4,5-三氯苯氧乙酸 。高毒。2,4,5涕中二恶英的含量很 高,现已被禁用。 2、地乐酚
高毒。具有三致作用,在许多国家被禁用。
民精子数量比正常人要少,约少于正常人精子数的10%
。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暴露于该农药的时间长 短和暴露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精子数量减少。
第四节 几种重要的农药 及其毒理
一、有机氯农药 分为两大类: (1)氯化苯类:DDT、六六六、氯杀螨、五氯硝基苯等 (2)多环氯代脂肪烃类:七氯、狄氏剂、艾氏剂——环戊 二烯作原料,主要成分是氯代碳氢化合物。
2、农药喷洒时落入土壤或附着在农作物上的农药落入土壤
3、大气沉降、灌溉和动植物残体也可将农药带入土中。 迁移:大量流动与扩散两种作用。大量流动是翻耕、地 表径流、土壤水渗滤、淋溶引起,扩散作用与土壤性质有 关。
(二)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污染途径: (1)直接施入水中 (2)农田使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水体 (3) 农药厂排污 (4)大气沉降
(三)毒作用机理 拟除虫菊酯具神经毒性,使中枢神经系统 兴奋性增高。 作用机理还未完全阐明,一般 认为在于抑制神经轴突部位的传导: 1、对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 2、作用于轴突
五、除草剂
大多数除草剂急性毒性较低,在生物体内的残留积累 很少,而且在生产上用量也比较低。因此毒性影响不大。
(5)农药使用时进入水体
迁移: (1)附于颗粒物沉降于底泥 (2)随水流海流迁移 (3)被水生生物摄入
(三)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污染途径: (1)喷洒过程中部分颗粒进入大气 (2)废气:农药配制、加工运输、农作物废弃物燃烧 (3)挥发:作物表面或土壤表面 迁移:气流作用。农药也可以在大气中消失,其降 解途径有部分农药的降解,多数农药可因雨水洗涤及沉 降而落入地面和水中。但适当条件下又可由地面挥发或 风蚀重返大气。
3、除草醚 C12H7O3Cl2N 对人畜低毒。长期接触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 致癌:可引起小鼠肿瘤。 致畸:使胎儿发育异常(因除草醚水解后生成2,4-
二氯酚,该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致癌、致畸性,某些胺
基衍生物亦有三致性)。
对硝基酚
b、羧基酯酶
S CH3O CH3O P S C HCOOC2H5 S CH3O CH3O P S C HCOOH CH2COOH
CH2COOC2H5
+ 2 C2H5OH
c、酰胺酶:水解分子结构中含有酰胺键(-CO-NH-) 的有机磷农药。
CH3O CH3O S P S CH2CONHCH3 CH3O CH3O S P S CH2COOH + H2NCH3
体,具大蒜臭味,挥发性强,难溶于水,对光、
热、氧稳定,遇碱迅速分解。
(一)体内代谢 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大多数化合物皮肤 吸收快而且完全。吸收后迅速分布全身,尤其是肝含量 最高,其次是肾、肺、骨中。大多数有机磷可通过血脑 屏障,体内代谢较快,一般无明显蓄积作用。 生物转化: 1、氧化作用 (1)氧化脱硫:
致癌 目前认为与长期接触农药有关的癌症中,证
据最多的是淋巴癌,骨髓瘤,白血病和软组织肉
瘤。有两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接触农药的农 民肝癌发生率明显地高。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尚 不足以说明许多农药和癌之间存在完全确切的因 果关系。
生殖毒性: 二溴氯丙烷用于熏蒸土壤,杀灭线虫等害虫,但该 农药对人体也有削弱生殖能力的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几乎一半长期接触该农药的农
(2)对酶活性的影响 可诱导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 P450酶活力;六 六六可诱导ALA合成酶,促进卟啉合成——卟啉 症
(3)对类固醇激素代谢的影响
可改变雌雄激素及肾上腺激素的代谢,影响
各种类固醇激素水平。
二、有机磷农药
R1
X P R3
R2
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R1R2为碱性取代基团, R3为酸性取代基团,X为O或S,多为油状或晶
(三)毒作用机理 与有机磷农药相似都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有其特点: 1、整个分子与胆碱酯酶形成疏松的复合体, 不需代谢活化。 2、与胆碱酯酶结合是可逆的,可自行水解, 故酶抑制表现轻,恢复也快。
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一类人工合成的、与天然除虫菊 素的化学结构相似的杀虫剂。其杀虫谱广、药效高,对 哺乳类动物毒性一般较低(对水生动物毒性较大)。我国常 用的品种有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 杀虫菊酯、甲醚菊酯等。
(一)体内代谢 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吸收。主要分布在脂肪和神经组 织。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的酯酶和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下, 经羟化、水解,其代谢产物与葡萄糖醛酸、硫酸、谷氨酸 等结合,成为水溶性产物随尿排出。在体内代谢转化很快, 蓄积较少。
(二)毒性作用 职业性拟除虫菊酯急性中毒常系经皮吸收和经呼吸道吸 入引起。轻度中毒症状包括头痛、头晕、乏力及恶心、呕吐 并有精神萎靡、口腔分泌物增多,或肌束震颤。重度中毒还 会出现阵发性抽搐、重度意识障碍、肺水肿等。目前尚未有 三致作用的报道。
(三)毒作用机理 机制主要在于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有机磷化合物的磷酸根可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中心结合形成
磷酰化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导致乙酰胆碱蓄
积,过度刺激胆碱能神经系统,引起组织器官功能性改变。
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且广谱、低 毒、价廉、合成方便。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