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政治思想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那么你知道这位著名人物他的政治思想是怎样的?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答:孔子的政治思想——德治主张。
【思想介绍】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旅游观念1、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
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
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
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
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
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
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
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孔子政治观

孔子政治观
孔子的政治观主要体现在他的“仁治”、“礼治”和“德治”三个方面的主张。
1.仁治: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必须具备仁爱之心,关心百姓的疾苦,以民为本,实行仁政。
他主张“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强调君主必须以民为重,关心百姓的生活和福祉。
2.礼治: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必须遵循礼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同时,他也强调君主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导百姓向善向上。
3.德治:孔子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即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力量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用强制的手段。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孔子的政治观强调的是对民众的关心和尊重,主张以仁爱之心为基础,通过礼制和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仁爱。
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
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者爱人”,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政治思想和主张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
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
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
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
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
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
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
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
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
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德治国: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即通过道德教化和礼制规范来治理国家,他认为道德教化是最高的治国之道,可以引导人民向善,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2.尊重人民:孔子强调要尊重人民,关注人民的利益,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
他主张实行“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
3.反对苛政:孔子反对严刑峻法,主张实行宽政,即温和而公正的治理方式。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而不是通过暴力和强制来统治人民。
4.推崇周礼:孔子非常推崇周礼,认为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典范。
他主张恢复周礼,并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改良。
通过遵守周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
5.教育治国:孔子认为教育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人民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总之,孔子的政治主张以德治国、尊重人民、反对苛政、推崇周礼和教育治国为主要特点。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政治思想孔子生当春秋末年,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
各诸侯国之间,强凌弱,众暴寡,战争频繁,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动荡时期。
他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王朝的统治权,以求得社会的安定。
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古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孔子虽然主张恢复西周盛世的社会政治制度(即周礼),但他并不认为社会政治制度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认为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一些适当的改革,即有所损益。
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为政》)但他又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社会等级名分,必须严格地得到遵守而不容违反,特别不容许下级对上级的"僭越"。
认为"正名"是治国大事,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又说:"名失则愆"(《左传.哀公十六年》)。
孔子认为刑罚并不是统治民众的主要手段,当政者对人民应实行"德治",以便感化他们,服从于自己的统治。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恥且格。
"(《论语.为政》)他认为当政者做到"德治"而不用刑罚暴力是很困难的,就是一个有经验的统治者,也要对人民实行长期的"感化"才能达到。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子路》)但是在民众起来公然进行反抗的时候,他又主张实行暴力镇压,做到"宽猛相济"。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为:政治安定,国家统一,上下有序,德布礼行,和睦平均,天下归服。
为此,他主张:廉,德,仁,礼,孝,信。
1.孔子主张统治阶级要廉洁奉公,在国家的礼仪方面应该力求节俭,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
”(《论语•述而》)。
作为君王要象“舜禹”学习,虽处天子之位,仍以“勤俭”的道德情操自居。
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泰伯》。
孔子非常痛斥物欲横流的生活方式,反对物质财富的充盈,主张勤俭节约,认为:“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述而》)。
2.孔子认为实行了德治就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天下太平的政治局面。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
为政以德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求为政者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要”德化天下””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子路》3.“为政以仁”也是孔子的创造和智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
“为国以礼”之“礼”所体现的内在精神和实质则同样是“仁”。
在孔子看来,家庭的人伦关系构成了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基石和底线,而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则是家庭的人伦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延伸和扩展。
国家要稳定,国家要有治,必须要有家族的稳定,必须要有正常的家庭伦理秩序。
“孝”相对于“仁”而言,是“为仁”的基础和根据,运用于社会政治治理,就是“为政以孝”。
对此,孔子自道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孔子字仲尼,生活于春秋末期,是著名的思想家,那么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国家中实行仁政,治国之道推崇使用道德和礼教。
这也是后世所说的德治礼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限定了社会等级,社会阶层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司其职。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受周礼的影响,但当时诸侯国的征战攻伐,严重的破坏了周王朝以来确立的统治制度。
造成了春秋时期精神碰撞,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
孔子的德治礼治思想也是因为这种历史影响和社会渊源才得以发展成型。
孔子的政治理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个政治目标之中,即“小康社会”、“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人们亲近自己的家庭友人,关爱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这种社会会产生不同阶层,有贫富差异,但是有着稳定的秩序,讲究礼义仁信,虽是私有制,人分等级,但也各司其职,相安和睦。
大同社会则主张天下为公,是完美的社会,人人无私,人人平等,是公有制的社会,每个人不管出身,不论健康,都是同样的快乐幸福,受到人们的关爱。
这是理想中的世界。
孔子政治思想中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
对之后的政治家、改革家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主张影响深远,诸如洪秀全、孙中山等人都有受到孔子政治思想的熏陶影响。
孔子的思想观点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孔子主张什么思想

孔子主张什么思想孔子生于鲁国,是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学术集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学说的基础,对当时封建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巨作《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
一、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
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二、德治: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
孔子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孔子的“德治”思想:要求统治者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削减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宽和惠。
注重犯罪的经济原因,认为盗窃的发生在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百姓得不到好处而为,主张富民、裕民,先富后教,反对“不教而杀”。
三、礼治: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
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
孔子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而要耕地一样。
四、人治: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
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
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以身作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问题,因而他不惜修正周礼的“亲亲”原则,主张让非贵族出身的贤才也能参与国政。
后人把这种主张叫做“人治”或“贤人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政治思想探微
摘要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孔子,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起到了的重要的奠基作用,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耀千古,昭示后人。
本文拟将其政治思想有关理论相结合作一初探,以期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孔子论语礼仁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积极地对社会动荡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并且试图找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方法,试图改变“无道”的政治现实,他试图全面地说明和解决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及政治本质、国家政治制度、统治方针和方法、统治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等基本的政治问题,它的理论完整自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
他的思想和学说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并一直延伸到今天,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历尽曲折,但依然光芒不减。
一、仁—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仁政”是借家政治伦理思想中的核心范畴。
“仁”是孔子所发现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自觉性畜他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入手来建立“仁”的范畴。
从以“孝锑”为特征的亲亲人伦开始,他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孝梯原则的荃础上,孔子又进一步把这一原则推广、扩大到由关切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到关切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一切人,进而便又形成了孔子“爱人”、“爱众”的主张,这也是孔子“仁”的第一个含义即爱人为仁:“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孝”进行阐释,反映了对孝文化多种功能的重视,并希望以此来构成一张维护社会和谐温馨的伦理秩序网络。
孔子所说的仁的概念,还有另一种含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同样是《论语·颜渊》记载了颜渊请教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的这句话,重点在于克己,也就是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
孔子一方面强调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应该在政治上采取服从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统治者宽以待人的必要性。
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孔子仁学的实质,是从道德的层面上理解国家与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二、礼—“仁”的表现形式和人的行为准则
要确保仁者“爱人”这一根本思想得到贯彻,必须在鼓励人们自觉行仁的基础上,对各阶级阶层、各社会范畴的行为,提出规范,予以约束。
孔子将“礼”视作“仁”得以实现的方式和得以表现的手段,同时认为礼在规范人们行为的过程中,能够帮助人们树立“仁”的思想。
因此,他说“克己复礼为仁”由于礼的这种作用,孔子便把礼由社会伦理规范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伦理规范。
他认为所有的统治者都应该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即“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软户。
统治者根据礼的规范治理国家民众,就能够获得民众的薄敬和服从,正所谓“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因此,无论是在社会意义的层面上,还是在政治意义的层面上人都将“不学礼,无以立。
”
三、主张德治的治国方略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过“德治”的思想,但较为完备的当数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德治”,而孔子则是这一思想的创始者。
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认为为政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如果这样,民众就会自觉服从,就象北斗星辰一样,安居其所,众星拱卫。
孔子“德治”的主张包含:
(1)爱民敬民。
孔子认为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有赖于当权者与百姓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取决于为政者是否有仁义道德,他把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落脚于修身齐家的仁义道德上。
为政者的仁义道德体现于各个方面,其核心就是“爱民敬民”。
孔子认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即治理一个大国,须谨慎从事,讲究信用,节约开支,爱护百姓,役使百姓要避开农时。
他认为为政者要有爱民之德,体察百姓疾苦,爱民如子,采取“节用”等利民措施,减轻民众负担。
(2)正人正己。
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政者正也。
”“正”即统治者“身正”,他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里他清楚地告诉当权者正人必先正己,“身正”自会令行禁止,如果当政者以身作则,公正无私,秉公办事,谁还敢搞歪门邪道?
(3)任人唯贤。
孔子认为“任人唯贤”是“德治”的用人原则,他极力推崇贤人政治,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参与政治,打破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反对任人唯亲和妒贤嫉能,这种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些国君出于强国争霸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不拘一格求贤任人的举措。
(4)道之以德。
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道”即引导、诱导,他认为以行政命令和刑罚为导向治理民众,可以使民众服从,免于犯罪,但不能使百姓产生羞耻心;用道德良心为导向,培养百姓的道德意识,并以礼来教化,约束他们,要比行政命令和刑罚为导向好得多,这样老百姓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会主动追求理想的道德人格,不做坏事,不触犯刑律,是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而不是强制被动去服从,也就是说,只有导之以德,才是化解矛盾,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四、以民为本的思想
执政为民,以民为本,也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在很多论述中都提到了君子治国要以民为本,尊重人民,施惠于民。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其爱民、敬民思想,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
一次他家的马棚着火,他退朝回家,便问到:“伤人吗?不问马?”孔子十分同情百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孔子主张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教子”。
在对待人民的事情上孔子主张要严肃对待,处处想到老百姓的利益,治理天下按照老百姓的想法去做,所谓“大畏民志,此为知本”,那么人民对待国家的政令也会严肃认真,自觉执行,“临之以壮,则敬”。
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养,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标准,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
孔子的思想属于前者,所以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层次更高一畴。
其次是惠民思想,孔子提出君子为政要施惠于民,给民以恩惠,提倡“庶”“富”“教”,“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施惠于民而自己不浪费”。
这样就能做到“近者悦,远者来”,“既来之,则安之”。
五、以法辅德的思想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并不反对治国使用刑罚。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
”治理国家以行政命令为主,以刑罚为辅,孔子虽然认为不是好办法,却也并末反对,孔子虽然强调德礼治民,但也看到了政刑的作用,不过主张以德为主罢了。
对如何使用刑罚,孔子主张“刑罚中”,即使用刑罚要恰当。
郑国出现许多“盗贼”,聚集在芦苇丛中。
执政者太叔发兵攻剿,把人全杀光了。
对这件事,孔子的意见是治事光靠宽大不行,只有严厉也不行。
应当是“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
宽猛结合,就是文武并用。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在这里孔子提出作为国君要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国君为政要兴礼乐制度,制定恰当的刑罚,当
轻则轻,当重则重,使人民的行为有所规范,否则,礼乐不兴,刑罚不会适当,人民就无所适从。
孔子的法律思想中,孔子还主张公布法律科条“明法”,事先将犯什么科、定什么罪,施什么罚,规定明白,晓示民众,使有所避。
纵使犯法,执法者有例可循,不至于随意定罪。
“法”,即法律科条公布于民,告诫于民,使民有所戒惧,尽可能不犯法。
综上所述,孔子政治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通过分析,从中可得到许多有益启示。
例如,在事业上,博学笃志、勤奋敬业、廉洁奉献、爱国爱家;人际关系上,诚实守信、夫妻和美、邻里和睦、朋友忠诚;社会经济活动中,合法经营、公平竟争、勤劳致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应成为公民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指导下把我国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岳麓书社.2001.
[3]龚群.以德治国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