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训诂研究中医的方法浅探
中医药文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药文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中医药文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中医药领域,文献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历史、发展和特点,还可以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要想进行一项成功的中医药文献研究,就需要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主题。
在进行中医药文献研究之前,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想要研究某种中草药的药理作用,那么我们就需要搜集关于这种中草药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主题之后,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的搜索和筛选工作。
我们需要广泛地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中医药的历史非常悠久,文献资料也非常丰富。
要想进行一项全面的文献研究,就需要大量地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古代的经典著作、近现代的研究论文,甚至是一些临床案例。
只有搜集了足够丰富的文献资料,我们才能够对中医药的相关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
在搜集到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之后,我们需要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将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以便于后续的研究工作。
在整理和归纳文献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价,筛选出对我们研究有用的内容,将其梳理为逻辑清晰的研究框架。
我们还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在进行中医药文献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需求,灵活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我们可以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一些经典的临床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只有选择了合适的研究方法,我们才能够做出有说服力和价值的研究成果。
我们需要撰写研究报告,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回顾。
在完成了中医药文献研究之后,我们需要将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回顾,并将其撰写成研究报告。
在研究报告中,我们不仅需要对研究过程和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还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献与研究方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献与研究方法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在中医行业的工作中,中医药文献的研究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药文献的意义、类型以及研究方法,以增加中医从业者对这一领域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1. 中医药文献的意义中医药文献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知识资源,对于推动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和丰富中医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医药的起源、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有助于提高中医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2. 中医药文献的类型中医药文献可以分为经典文献和现代研究文献两大类。
经典文献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文献是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石,是研究中医药的重要依据。
而现代研究文献则是指各种中医临床、药理学、中药学研究的文献,如各类研究论文、临床实验报告等。
中医从业者需要熟练掌握和应用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献,以满足临床和科研的需求。
3. 中医药文献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医药文献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医药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大量中医药文献的查阅和总结,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从而得出结论和建议。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某一疾病的发病机制、诊疗经验等方面进行研究。
(2)对比分析法:将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文献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异同之处,从而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比如对不同地区的中医医案进行对比,可以了解各地治疗同一疾病的差异和特点。
(3)文献评述法:对某一领域内的高质量中医药文献进行系统评价,评估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中医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4)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实际临床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中医治疗某一疾病的经验和方法。
这种方法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促进临床经验的传承和创新。
4. 中医药文献的应用中医药文献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从业者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指导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
训诂学方法对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的意义——以《伤寒论·辨脉法》“

研 究的 意 义。
[ 关键 词 ] 中 医原 创 思维 ; 训诂 学 ; 伤寒论; 目重脸 内际黄 [ 中图分 类号 ] R 2 2 2 . 1 [ 文献 标 志码] A [ -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7 2 4 6 . 2 0 1 4 . 0 5 . 0 0 4 中医原创 思 维源 于 中 国传 统文 化 和古 代哲 学思
烦, 目重脸 内际 黄 者 , 此为欲解也。 , , E a ] 2 7 此 三 者无 大 异, 按 此 处“ 脸” 当为 “ 睑” 之借字 , 二 字 同谐 声 , 古 多
诗 中“ 脸” 字 即谓 面 颊 。此 外 , 字书如《 类 篇 ・卷 十
基金项 目: 国家“ 9 7 3 ” 计划 项 目( 2 0 1 1 C B 5 9 5 4 0 3 ) ; 国 家 中 医
[ 摘 要] 研 究 中医原创 思 维须 明 中 医学之 义理 , 明 中 医学之 义理先 须读 懂 中 医之 古籍 , 然 而读 中 医秦 汉之 古籍
则 当借 助 于训诂 学方法 , 以《 伤寒论 ・辨脉 法 》 “ 目重脸 内际黄 ” 考 释 为例 论 述 训诂 学方 法对 于 中医原 创 思 维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医学文献研究方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医学文献研究方法近年来,中医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医的发展,确保中医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能够更加科学和规范,医学文献研究成为中医从业人员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行业中常用的医学文献研究方法,以帮助中医从业人员更好地进行文献研究。
一、文献收集1. 系统检索法系统检索法是中医从业人员进行医学文献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首先,中医从业人员需要明确研究主题,然后利用各类医学数据库、文献检索工具等进行关键词检索。
例如,国内著名的医学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等。
通过系统检索,可以筛选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2. 手工检索法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系统检索法无法满足中医从业人员的研究需求。
这时可以使用手工检索法,即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期刊、报纸等手段进行文献收集。
虽然手工检索法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是它也能帮助中医从业人员获取一些较老、较难从数据库检索到的文献。
二、文献筛选在文献收集之后,中医从业人员需要进行文献筛选,以确保选取到的文献与研究主题相关、可信度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献筛选方法:1. 读题目和摘要首先,中医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文献的题目和摘要来判断文献是否与研究主题相关。
通过读题目和摘要,可以大致了解到文献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等信息。
2.评估论文质量评估论文质量是文献筛选的重要一步。
中医从业人员可以根据文献的作者背景、研究设计、样本数量、数据分析等方面,来评估论文的质量。
一般来说,具有较高质量的文献可信度更高。
三、文献阅读与分析通过文献筛选后,中医从业人员需要对选定的文献进行详细阅读与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献阅读与分析方法:1.深入阅读全文对于选定的文献,中医从业人员需要进行深入阅读全文,以全面了解文献的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深入阅读全文有助于从文献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启示。
2.总结和归纳阅读完文献后,中医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将文献中的重要观点、数据和结论等进行整理和梳理。
浅谈中医药研究方法(上传百度)20200225

• 定性实验:判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成分、性质 或性能;结构是否存在;它的功效、技术经济水平 是否达到一定等级的实验
• 定量实验: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的实验
中医药研究现代方法——科学实验法
• 对照比较实验
指把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组群 “对照组” “实验组”
什么才是科学
科学的游戏原则上是无止境的。如果有一天 决定科学陈述不需要任何进一步的测试,并 且可以被认为是最终验证,那么退出游戏。
卡尔·波普尔(Sir 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
奥地利犹太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什么才是科学
“证伪主义” 凡是能够证明是错了的学问, 才叫科学
“审证求因”的推理
• 类比-演绎为主的推理方法 以意类取,变化感通
• 引证-验证的论证方法 • 自然哲学理论思维
引证的自我证明、循环论证
《黄帝内经》建构了以哲学 方法和形象思维方法为主的 方法论体系
中医药研究的基本方法——现代方法
• 科学实验法 • 系统科学方法 • 数学方法
中医药研究现代方法——科学实验法
郭建鹏
浅谈中医药研究方法
对科学的认知 中医药研究的基本方法 中医药研究课题举例
对科学的认知
• 什么才是科学 • 科学与技术的分野 • 知识创新的逻辑路径 • 中医学是不是科学
什么才是科学
《辞海》(1999年版):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 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 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 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 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 规律的系统知识。
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与解读

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与解读中医经典文献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古籍的研究与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方法和其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对现代中医学的启示。
一、研究方法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文字解读和实证研究等。
其中,文献考证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通过查找古籍原文的出处和各版本的差异,确保研究的可靠性。
文字解读则要求研究者对古代文献中的医学术语、理论和疗法进行准确理解,避免对文献内容的曲解。
实证研究则是将经典文献中的理论应用于现代临床实践,通过对照临床数据和经典文献,验证古代理论的科学性和临床价值。
二、经典文献的重要内容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中的经典,包含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其中,《素问》主要探讨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系统等。
《灵枢》则更侧重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包括经络学、针灸学和药物学等内容。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由张仲景创作的,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
该书详细记载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为中医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方剂,如桂枝汤、调胃承气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3.《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药物学著作之一,由李时中编纂而成。
该书详细记载了大量的草药信息,包括草药的产地、性味、功效等,为中草药的研究、配伍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对现代中医学的启示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与解读对现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古籍中的理论与实践,可以挖掘出更多适用于现代临床的疗法和方剂。
其次,经典文献中对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描述,有助于现代医学对人体的更深入理解与研究。
此外,中医经典文献中的防病保健理论与方法,也对现代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综上所述,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与解读对于中医学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学科研方法与技巧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学科研方法与技巧中医药学科研在中医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与创新,提高中医药的临床实践水平。
然而,中医药学科研并非易事,需要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与技巧。
本文旨在介绍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学科研方法与技巧,以帮助中医工作者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一、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进行中医药学科研的重要步骤之一。
通过查找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对目前研究状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可以提供科研方向的指导,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并通过比较不同研究的方法与结果,找到创新点。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要注重查阅具备权威性的中医药学期刊与数据库,确保综述的可靠性。
二、病例研究病例研究是中医药学科研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与分析一定数量的病例,总结疾病的规律与特点,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与技巧。
在进行病例研究时,应注意选择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病例,避免个体差异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病例研究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观察指标与评价体系,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三、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中医药学科研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临床试验中,可以通过严格的双盲、随机对照等设计,评价中医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在进行临床试验时,需注意合理选择试验对象与试验方法,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此外,还需要制定科学严谨的试验方案,确保试验的合规与伦理。
四、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中医药学科研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实验室中的体内外实验,可以研究中草药、中药组方等的药理作用、药效物质等方面的内容。
在进行实验研究时,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与细胞模型,采用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并借助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五、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统计与分析是中医药学科研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方法与分析,可以揭示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规律性,并产生科学可信的结论。
在数据统计与分析时,应采用适当的统计工具,比如SPSS、Excel等,确保数据的正确性与可比性。
中医文献研究问题浅谈

中医文献研究问题浅谈作者:叶淑然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6期叶淑然(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61)摘要:论文主要分析了课题研究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
主要是关于中医文献研究中所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一是关于医家的文献研究,关于医家文献的研究,林林总总比较多,但文献汇编性质的专著还没有。
二是有关古籍事整理方面的现象和问题。
主要涉及四方面,一是古籍整理中的重复劳动较多,二是相当多的善本、孤本还需要整理,三是汇注成果不多,四是近代以的相当多的名家经典还急需要整理。
关键词:中医;古籍;文献;人物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11-022011年,南阳医专图书馆申请了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即《伤寒类医籍研现状研究》及河南省社科联项目《伤寒类医籍人物考录》。
[1]初衷是想通过这个课题来为馆内的特色资源库“张仲景医籍文献数据库”建设做一些前期工作。
本文就此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谈一下认识。
一、关于两个课题,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关于医家人物的生平资料的考察与汇编。
这一方面主要集中于地方志、史志以及人物传记等方面的研究资料的搜集,对于某些难于考证的医家,也酌情收录了相关的序文,以期加深对医家的了解与认识,总之这一方面的工作主要着重于考察医家的生卒、爵里和事迹,即侧重于文史文献的搜集。
二是增加了现当代出版情况的调查研究。
本课题所著录的近200项,省去了人物无考、版本无新考的项目,占到本课题项目的四分之一左右,还有部分医籍囿于条件,只能暂缺。
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不仅著录古籍的收藏和流通情况,也特别注意收集了相关的点校等方面的情况,以期对于古籍整理提供帮助。
三是注意收集了相关书籍在台湾和日本的流传情况,特别是台湾方面的流传情况,由于条件所限,本项目有关台湾方面的多限于台湾中研院图书馆的收藏情况。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有如下两方面的现象值得引起注意:首先是有关医家生平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总结性的研究还没有。
训诂学方法对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的意义——以《伤寒论·辨脉法》“目重脸内际黄”考释为例

训诂学方法对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的意义——以《伤寒论辨脉法》“目重脸内际黄”考释为例姚海强;张曾亮;郑燕飞;李玲孺;王济;张妍;陈雪梅;王琦【摘要】研究中医原创思维须明中医学之义理,明中医学之义理先须读懂中医之古籍,然而读中医秦汉之古籍则当借助于训诂学方法,以《伤寒论·辨脉法》“目重脸内际黄”考释为例论述训诂学方法对于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的意义.【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3)005【总页数】3页(P9-11)【关键词】中医原创思维;训诂学;伤寒论;目重脸内际黄【作者】姚海强;张曾亮;郑燕飞;李玲孺;王济;张妍;陈雪梅;王琦【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中医原创思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征[1]。
故而研究中医原创思维应当借鉴传统国学之研究方法,其中训诂学于此亦多有裨益,如乾嘉巨子钱大昕尝道:“有诂训而后有义理,诂训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外者也。
”赵开美《仲景全书》本《伤寒论·辨脉法》载:“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2]此处“目重脸内际黄”文义殊不易解,翻检各家所注尚犹未惬意,于此不明则其医理思维亦难憭悟,故试做考释,以明训诂对于阐明义理之意义。
此句条文《金匮玉函经·辨脉第二》作:“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内际黄,亦为欲解。
”[3]138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平脉法第一》作:“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
”[3]27此三者无大异,按此处“脸”当为“睑”之借字,二字同谐声,古多通假。
汉时或尚无此字,其最早见于《广雅·释器》:“、脸,悬熟也。
”[4]又如《齐民要术·卷八》载:“作悬熟法:猪肉十斤,去皮切脔,葱白一升,生姜五合,橘皮二叶,秫三升,豉汁五合,调和蒸之。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献与研究方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献与研究方法中医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文献和研究方法作为中医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推动中医药学科发展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献和研究方法,并分析其在中医药学科的应用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中医药文献中医药文献是中医行业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中医医师的教育培训和判断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药文献包括经典著作和现代学术研究成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
这些文献系统总结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记录了中医药临床实践的经验和疗效。
在中医行业工作中,医师需要充分利用中医药文献,准确理解并运用其中的理论和技术,以提供有效的中医服务。
二、中医药研究方法中医药研究方法对于中医行业的发展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起着关键作用。
中医药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
其中,临床观察是中医药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和记录,总结中医诊疗的经验和规律。
实验研究则通过实验模型和科学手段验证中医药的疗效和机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文献研究也是中医药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综合分析和解读,揭示和挖掘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研究方向。
三、中医药文献和研究方法在中医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中医药文献和研究方法在中医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中医药文献作为指导医师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能够帮助医师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其次,中医药研究方法能够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帮助中医学科更好地融入现代医学体系。
此外,中医药文献和研究方法能够促进中医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的跨学科研究和创新发展。
四、中医药文献和研究方法的挑战与前景中医药文献和研究方法在应用和发展中面临一些挑战。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献与研究方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献与研究方法在中医行业中,准确且可靠的中医药文献和研究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
这些文献和研究方法能够帮助中医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知识,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献与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它们。
一、中医药文献的重要性1. 传承经典中医药文献是中医药学科的宝贵财富,它们记录了丰富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文献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它们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通过研读这些文献,中医从业者能够更好地传承和理解中医药学问,遵循传统原则,发挥中医的独特优势。
2. 提供临床指南中医药文献不仅记录了各种病证的辨证治疗方法,还提供了丰富的处方和治疗经验。
这些文献为中医临床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帮助中医从业者更好地制定诊疗方案,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只有通过学习和应用中医药文献,中医从业者才能更好地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增强临床实践的水平。
3. 推动学科发展中医药文献是中医药学科研究与发展的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中医从业者能够了解中医药的过去发展历程,揭示其中的理论特点和方法,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有效地应用中医药文献可以帮助中医从业者与现代医学交叉研究,探索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创新。
二、中医药文献的获取和应用1. 文献检索与筛选为了获取准确和有用的中医药文献,中医从业者需要熟悉文献检索的方法和工具。
现在有许多专门的数据库和在线资源可供利用,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
中医从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这些平台上进行关键词检索,筛选出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2. 文献阅读与总结获取到相关的中医药文献后,中医从业者需要仔细阅读、理解并进行归纳总结。
这包括对文献的内容、作者、发表时间等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取和整理出文献中对自己研究主题有帮助的内容和观点。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献与研究方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献与研究方法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对于中医行业的从业者来说,研究中医药文献及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文献以及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中医药文献的类型和特点中医药文献是指记录和传承中医药理论、医疗经验、方剂制备等内容的书籍、论文、福利等文献资料。
根据形式和内容,中医药文献可分为经典著作、医案、方剂等不同类型。
1. 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基础,对于掌握中医学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
2. 医案:医案是中医药行业中丰富实际经验的重要来源。
医案资料中记录了诊断方法、治疗过程和临床效果,对于指导实际临床操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方剂:方剂是组合中药成为一方的药物配方,其研究可以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中医药文献的特点是繁多且广泛,内容涉及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掌握中医药文献,对于提高中医药从业者的专业水平至关重要。
二、中医药文献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医药文献的方法是中医行业从业者必备的技能之一,合理运用研究方法可以为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文献检索和筛选方法:在研究中医药文献时,首先需要进行文献检索,通过专业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等)搜索相关文献。
在筛选文献时,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关键词进行分类筛选,确保选取到与研究主题相关且质量较高的文献。
2. 文献综述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文献综述是系统研究某个特定主题的文献资料,以形成全面、准确和有价值的结论。
文献综述可分为定性综述和定量综述两种。
- 定性综述:通过整理、分析和总结多篇相关文献,形成对问题或主题的认识、理解和解释。
在定性综述过程中,中医药研究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献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 定量综述:借助统计学方法,对已发表的研究结果进行数据合并和分析。
定量综述通常采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统计汇总,旨在形成更具代表性和可信度的结论。
古代文献学对古代医学发展的研究

古代文献学对古代医学发展的研究在古代,文献学被广泛应用于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其中包括古代医学。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献学对古代医学发展的研究,分析其对医学疗法、著作传承和医学心理学的影响。
一、古代文献学对医学疗法的研究古代文献学对医学疗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古代医书的整理、解读和研究。
通过对古代医书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学的理论基础、疗法手段和治疗效果。
古代医书作为古代文献的一种重要类型,被广泛传承和研究。
例如,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成为后世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研究,医学界不断探索其中的医学理念和疗法手段,对医学疗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古代文献学还通过对医学古籍的整理和翻译,将古代医学知识传承至今。
例如,伊本·西那在13世纪将希腊医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之间的医学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翻译工作不仅促进了医学疗法的传播,也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古代文献学对医学著作传承的研究医学著作的传承是古代文献学对古代医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对医学著作的研究,可以揭示医学学术的传承过程,了解医学知识的演变和发展。
古代医学著作的传承可追溯至古代文化的兴起。
例如,古代埃及的《埃德文医学书》被认为是最早的医学文献之一,记录了古埃及人的医学知识和实践。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人们了解到古代埃及医学在解剖学和药物学方面的较高水平。
在中国,医学著作的传承经历了不同学派的兴衰和交流。
例如,汉代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汉代医学的学术特点和临床经验,为当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三、古代文献学对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古代文献学也对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中有关医学心理学方面内容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医生对医患关系、病人心理等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及应用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及应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医师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治疗经验和知识,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而中医临床文献则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中医医家的思想、经验和见解,对于推动中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医临床文献的特点中医临床文献包括经典著作、名医方书、医案、医话等多种形式,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医学智慧。
这些文献内容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临床文献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性强:中医临床文献凝聚了中医医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涵盖了中医诊断、治疗、药物应用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2) 实用性强:中医临床文献立足于实际临床,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治疗方法和方药选择,对于临床实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 传承性强:中医临床文献是中医传统医学的珍贵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中医学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临床文献的研究意义中医临床文献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中医临床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挖掘和总结中医医家的经验和智慧,发掘中医理论的精华,促进中医治疗技术的提高和创新。
中医临床文献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中医理论:中医临床文献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拓展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2) 提升临床实践水平:中医临床文献中蕴含了大量的治疗方法和方药选择,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实用的指导,提升其临床实践水平。
(3) 促进中医文化传承:中医临床文献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推动中医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三、中医临床文献的应用中医临床文献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多个领域。
中医文献学研究对中医诊疗有何启示

中医文献学研究对中医诊疗有何启示中医文献学这门学问,听起来好像有点高深莫测,但其实它就像一个装满宝贝的大箱子,只要我们打开它,就能从中找到很多对中医诊疗特别有用的启示。
先来说说中医文献学到底是干啥的。
它呀,就是专门研究中医那些古老的书籍、典籍的学问。
这些文献里记载着从古至今中医前辈们的智慧和经验。
比如说《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等,都是中医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古老的书房,里面堆满了泛黄的书卷,散发着岁月的味道。
你轻轻翻开一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种药方、病症的描述、诊断的方法。
这就是中医文献,它们就像一位位沉默的老师,等待着我们去聆听它们的教诲。
中医文献学研究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医诊疗的发展脉络。
比如说,通过研究不同朝代的医书,我们能发现有些病症的诊断方法在不断改进,治疗手段也越来越丰富。
这就好比我们看一个孩子是怎么一点点长大变得更聪明、更有本事的。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老中医,他跟我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有个病人患了一种比较复杂的病,症状稀奇古怪,他一时也拿不准怎么治。
后来他回家翻了好多中医文献,终于在一本很古老的医书里找到了类似的病症和对应的药方。
经过调整和试用,那个病人居然慢慢好起来了。
这件事让他深深感受到中医文献的重要性。
再比如说,中医文献里对药材的记载非常详细。
每种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都写得明明白白。
这对于中医诊疗时开方用药可太有帮助啦!我们能知道哪种药材适合什么样的病症,用量多少合适。
而且,文献里还会提到药材的炮制方法,这也会影响药效呢。
中医文献学研究还能帮助我们避免一些错误。
有时候,一些流传的说法可能不太准确,如果我们能从文献中找到依据,就能分辨真假,不走弯路。
总之,中医文献学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里面藏着无数的宝贝。
只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去挖掘,就能从中获得很多对中医诊疗有价值的启示,让中医这门古老的学问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和希望。
浅谈训诂方法的分类

浅谈训诂方法的分类训诂是对古代文献进行解读和研究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训诂方法的分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一、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2.句义训诂:句义训诂是对文献中所使用的句子的意思进行解读和研究的方法。
句义训诂主要包括寻找句子的主旨、分析句子的结构、梳理句子的逻辑等。
3.文献整体训诂:文献整体训诂是对整篇文献的内容、结构、风格等进行全面研究的方法。
文献整体训诂常常需要深入理解文献的背景、主旨、脉络等。
二、依据研究方法的不同1.辞章训诂:辞章训诂强调对文言文理解的深刻和准确。
辞章训诂注重对文献中使用的字词的意义、用法、组合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
2.整体训诂:整体训诂强调对文献的总体特点和内在逻辑的理解。
整体训诂不仅注重对字词、句子的训诂,还需要通过梳理文献的结构、主题、脉络等来理解文献的全貌。
3.考据训诂:考据训诂注重对文献中的各种异文、错字等进行整理和解读。
考据训诂常常需要对比不同版本的文献、参考其他中国古代文献以及相关历史记录来进行辨析和判断。
三、依据研究重点的不同1.语义训诂:语义训诂强调对文献中的字词意义的准确把握。
通过研究字词的内涵、外延、固定搭配等,来揭示文献的意义。
2.逻辑训诂:逻辑训诂强调对文献的思维逻辑的分析和解读。
逻辑训诂注重理解文献的论证、推理、演绎等方式,探究文献的思维方式和内在逻辑。
3.史料训诂:史料训诂侧重于参考其他古代文献和历史资料,通过对比和参照,加深对文献内涵的理解,从而还原文献所反映的历史真相。
四、依据研究范畴的不同1.经典训诂:经典训诂是对古代经典著作进行解读和研究的方法。
经典训诂包括对儒家经典、道家经典、佛家经典等的阐释和解读。
2.史书训诂:史书训诂是对古代史书进行训诂的方法。
史书训诂注重对史书中的历史事件、人物、背景等的分析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
3.诗词训诂:诗词训诂是对古代诗词作品进行解读和研究的方法。
诗词训诂常常需要注重对作品中的节奏、韵律、形象、修辞等进行剖析。
如何运用中医文献学挖掘中医药的理论精髓

如何运用中医文献学挖掘中医药的理论精髓中医文献学就像是一座藏满了中医药智慧宝藏的巨大宝库,咱们要想挖掘出中医药的理论精髓,就得有一把好使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先来说说为啥中医文献学这么重要。
就好比我之前遇到过一个事儿,有位老中医,他医术高明,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
可他跟我说,他能有这样的本事,多亏了对中医文献的深入研究。
他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个病人,症状很奇怪,常规的方子都不管用。
他翻遍了各种古籍文献,终于在一本不太起眼的医书中找到了相似的案例和对应的治法。
按照上面的思路用药,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从那以后,他就深刻认识到中医文献的重要性。
那怎么用中医文献学来挖掘中医药的理论精髓呢?首先得学会收集资料。
就像盖房子要先准备好砖头一样,咱们得把相关的中医文献都搜罗过来。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得下大功夫。
不仅要去图书馆、博物馆查找那些珍贵的古籍,还要在网上搜索各种电子文献。
而且,不能只盯着有名的经典著作,一些民间流传的手抄本、单方验方也可能藏着宝贝。
收集好了资料,接下来就是整理和分类。
这就好比把一堆杂乱的玩具整理到不同的箱子里,方便咱们找。
可以按照朝代、流派、病症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
比如说,把所有关于伤寒病治疗的文献放在一起,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分别归类。
然后就是精读文献了。
这可不能像看小说一样走马观花,得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
要理解作者的原意,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有时候,一句话可能要琢磨好几天。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弄明白一句古文中关于脉象的描述,我查了好多资料,请教了不少专家,才搞清楚其中的深意。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做笔记。
把自己的思考、疑问和心得都记下来。
这就像是在寻宝的路上做标记,方便以后回顾和总结。
而且,笔记还能帮助咱们发现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除了自己钻研,还要多和同行交流。
参加学术研讨会、加入中医文献研究的社群,听听别人的看法和经验。
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可能会让你茅塞顿开。
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关键技巧有哪些

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关键技巧有哪些中医文献那可是个大宝库,里面藏着老祖宗们留下的智慧结晶。
要整理和研究这些文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得有一些关键技巧。
我先给您讲讲我之前遇到的一件事儿。
有一回,我去参加一个中医文献的整理工作坊。
那是个古色古香的小院儿,里面堆满了各种泛黄的古籍。
我们一群人就围坐在那儿,准备大干一场。
一开始,我满心欢喜,觉得不就是整理嘛,能有多难?结果一上手,我就傻眼了。
那些密密麻麻的繁体字,还有各种生僻的术语,让我脑袋直发懵。
这就好比我们要走进一个神秘的迷宫,得先找到正确的入口。
那这个入口是什么呢?首先,得有扎实的古汉语基础。
您想想,如果连字都不认识,句子都读不通顺,还怎么去理解和整理呢?就像我在那个小院儿里,碰到一个“痼疾”的词,我愣是琢磨了半天,后来才知道是久治不愈的病。
所以呀,学好古汉语,是整理中医文献的第一道关卡。
再有,得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术语。
中医里的经络、气血、阴阳五行,这些概念得门儿清。
不然文献里说“气血不畅”,您都不知道啥意思,那还咋整?比如说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文献里提到“肾主水”,我要是不明白中医里肾的功能,那不是两眼一抹黑嘛。
然后呢,分类整理很重要。
就像整理自己的衣柜一样,得把不同的衣服放在不同的格子里。
中医文献也得按照病症、方剂、针灸等不同的类别来分。
有一回我在整理的时候,把关于感冒的方子和关于咳嗽的方子弄混了,结果后面找资料的时候可费了大劲。
还有啊,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别觉得老祖宗的东西就不能用新玩意儿。
比如说用电子扫描,把文献数字化,这样查找起来方便多了。
有一次,我们要找一个关于风湿的古方,要是一本本翻书,不知道得找到猴年马月。
但用了数字化的资料,几下就找到了。
校勘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时候文献流传下来,可能会有错误或者缺失。
这就得像侦探一样,通过对比不同的版本,找出最准确的内容。
我记得有一次,一篇文献里的药量明显不对劲,后来经过多方考证,才发现是传抄过程中的错误。
论中医文献研究的三个面向

论中医文献研究的三个面向中医文献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文献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中医文献研究不仅能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和理论基础,同时也能够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医文献的缘起、内容和价值三个方面,探讨中医文献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中医文献的缘起中医文献可以追溯到汉代,《黄帝内经》是当时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文献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唐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遗著,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这些典籍至今仍在历代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文献一直以来都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在中医传承和发展中,对中医文献的研究也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目前,中医文献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中医文献内容和特点1.内容中医文献的内容主要涵盖中医学的理论、临床、药物、方剂等方面。
中医理论主要包括经络、气血、阴阳等方面的理论。
临床部分主要包括病证、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药物和方剂部分主要包括中药的分类、性味、用途等方面的内容。
2.特点中医文献具有历史性和实践性两个特点。
历史性主要表现在中医文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中医文献揭示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本规律和经验,这些规律和经验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和验证。
中医文献研究的三个面向1.考察中医文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中医文献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考察中医文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中医文献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和形式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研究中医文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更好地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
2.挖掘中医文献中的经验和规律中医文献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挖掘中医文献中的经验和规律。
中医文献作为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值得深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训诂研究中医的方法浅探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各家学术百家争鸣,中医随者文明发展及人类对疾病的斗争亦有久远的历史,中医学术典籍历经各朝兴替,天灾兵燹,各个时代的语言文化差异,更别说古文深奥,微言大义,要后世的人要了解典籍中古人用语的原始含意,就必须藉助方法,而研究汉文古籍释读方法的训诂学渐渐法展。
中医学在古代学术不可或缺的一环。
想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医能历经各代的传承到现今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大放异彩,甚至指导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中医训诂和文献的方法可以说是这一切发展的基石。
一、训诂学的意义和发展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1.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中医领域方面的应用。
1.1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在中医当中如“癌”字最早出现于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着《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
南宋、杨士瀛着《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癌字从岩,岩即山岩,岩为岩的俗体字,古代癌、岩、嵓、喦、岩、岩通用,癌的本义和读音均同岩,传统中医学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指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肿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肾岩(今之阴茎癌)、舌岩(即今之舌癌),多归类于外科。
在普通话中,癌症的“癌”字依造字规则应读作 yán ,但自1950年代之前开始,生活中“癌”字常读作ái。
这是为了避免口语中与炎症混淆而更动读音。
在中国大陆1961年编修《新华字典》时为了同“炎症”区别,古时「岩」与「崖」同义,故借用与其互训同义的崖字为其音,推荐“癌”读ái。
故今日“ái”的发音是唯一的正确发音。
1.2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这方面在中药名称与别名的考据应用广泛如:枸杞子的别名苟起子、枸檵。
远志:温即蒬的转音。
1.3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
形训需要依照《说文解字》进行解释但是说文解字的作者没见过甲骨文,故现代进行形训之探究更需要对甲骨文有所涉猎。
中医领域形训可见于《史记·列传·扁鹊仓公列传》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
臣意往,饮以莨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
臣意复诊其脉,而脉躁。
躁者有余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
《说文解字》:乳,妇女生育子女及鸟孵化雏鸟叫“乳”;兽生幼兽叫“产”。
字形采用“孚、乙”会义。
故上文中不乳的意思是难产。
乳,生孩子之意,绝非产后缺乳之病。
1.4义训义训是不管词的形体和声韵而直接训释词义的方法,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指出:“义训者,训诂之常法。
通异言,辨名物,前人所以诏后,后人所以识古,胥赖乎此。
其法或直言其义,或陈说其义,或以狭义释广义,或以虚义释实义,或递相为训,或增字以释,要其为析疑解纷一也。
”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这方法在考据本草时多用特别是描述本草的外观,古代没有现在摄影方法,甚至连图画也没有,考证描述本草外观的文字以鉴别本草的真伪,是相当重要的。
例如:《本草图经》:“黄耆,今河东、陕西外郡多有之。
根长二、三尺巳来,独茎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
扶疏释为:枝叶茂盛分批貌。
还有病机探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 烦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 生气通天论劳则张, 精绝, 辟积于夏, 使人煎厥。
”辟积:一说读作“辟(bì)积”,即“襞积”。
指衣裙之褶,引伸为多次重复累积,在本文中使指指病邪积聚。
1.5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在这段是正气之意。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
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综观文中前后之语境,在这阳气指外邪,相对于上段素问文中之阳气为正气,是相反之意。
在研究古文的训诂法其他还有递训等....方法,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在中医训诂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提升中医方面的知识内容还可以学习训诂的方法,更可以了解古人训诂的内涵和训诂的时代背景,更可以与文献学相互渗透,如文献及文献学发展历史研究,文献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二、中医文献学的意义与发展记录有中医药知识的载体,统称为“中医文献”。
中医文献学是关于中医中药历史文献的编纂、校勘、注释、整理与利用的一门学问,是中国医药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属于专科文献学的一种。
是运用一般文献学中带有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原则、方法等,说明中医文献的有关问题;是在对中医文献具体研究和总结前人整理研究中医文献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或说明中医文献中的有关问题。
就目前中医文献研究的实际情况而论,其研究对象,仍以古典文献为主,因而中医的文献学,实则为中医古典文献学。
其形成的基础,包涵的内容及目的意义,仍在于中医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与应用。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
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皆属文献的范畴。
中医文献学的研究目的,首先是对上述中医文献加以科学的整理,厘清其源流,匡正讹误,补其阙漏,力求保持、恢复(或接近)古医书原貌,为中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提供准确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其次,是在在上述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教学、科研与临床的要求,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与方法,进行深入地发掘、研究,为中医药学术提高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1.中医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有:1.研究中医文献的源流及流别。
2.研究中医文献的分类、体例及命名特点。
3.研究中医文献目录的特点和发展概况,介绍如何编撰和利用中医文献目录、提要、索引。
4.研究中医文献的版本体系,介绍鉴别古医籍版本以及选择与利用版本的方法。
5.研究中医文献的校勘沿革与古医籍校勘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
6.研究中医文献注释的体例与方法。
7.介绍古医籍辑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8.调查、搜集、研究各种出土中医文献及珍本、孤本中医文献。
9.研究中医文献发展的历史及其内在规律,为发展中医学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中医古典文献的研究,可以说是广义文献学或信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录书的产生、类书与丛书的编纂可以视作中医信息工作的萌芽,而版本研究与校勘工作对中医药信息具有净化作用,因为通过版本研究可以确定信息的真赝,校勘工作可以使信息优化。
由于中医文献学具有医文渗透、学科交叉的性质,因此决定了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中医药学专门知识加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历史、哲学、民俗等知识。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文献学研究正在越来越多地利用电脑及数理统计,故研究者还需具备一些电脑及数学知识。
纵观中国医学的历史,大凡在学术上有重在成就的医家,无不十分重视对文献的研究。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
唐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历数十年,集唐以前医学文献之大成,先后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明代医中学家李时珍“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
”“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编纂了不朽的名著《本草纲目》,被称为“博物之通典”,据统计,其直接和间接引用的文献达900余种。
我们身为硕士研究生,都将面对硕士论文,撰写论文的材料大都是引用古今文献,本学期学习了中医训诂学,可以对我们在自己论文的撰写有帮助,帮助我们在浩瀚的中医海洋中寻找方向,所谓“将登泰岱,舍径奚从;欲诣扶桑,非舟莫适”,中医训诂学和文献学正是我们最好的工具,更体现追求学问实事求是负责的精神。
1.黄作阵. 《中医古籍训诂概论》在中医训诂学方面的贡献[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 (9): 152-1532.张季. 试论本草名物的形训与义训[J].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 (4): 54-563.王筑民. 中医古籍形训例说[J].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1, 7(1): 47-484.段逸山. 义训与《本草述校注》释例[J]. 中医杂志, 1986, (03): 67-685.高光震. 浅谈《内经选读》的义训举隅[J]. 中医杂志, 1981, (09): 45-476.焦振廉. 义训与《本草述校注》释例[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11(6): 5-67.张瑞贤. 浅论《中医古籍考据例要》及中医古籍研究方法[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10): 670-6718.陈竹友. 简明中医训诂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