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胁, 上与胃膜相连”。22 程文囿亦云:“脾位居右, 其
21 与其他脏器关系: 日·丹波元胤《医籍考》中
气常行于左。”《( 杏轩医案》23 )
提到脾位于“肺之下, 心之左”,《医学原始》则描绘较
21 脾位于左说: 杨介《存真图》、明代《循经考穴 细致:“居胃上, 并胃包络及胃脘相连, 贯膈与心肺相
—4—
—3—
2003 年第 4 期
标出了珑管即胰腺管, 9 而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 编 》所载《欧希范五脏图》及日本《顿医抄》等均示肝
精义》中所画脾图为今之脾脏与胰腺的结合体。14
右 脾左。12 《医学入门》曰:“微着左胁于胃之上”7 ,
脾的色泽
赵文炳在《铜人针灸明堂图》中提到“章门穴, 乃脾之 募也, 直脐旁季肋端; 在背则脾俞, 在十一椎下, 是脾
“脾”字的含义
脾, 从月, 从卑。“月”古代又作“肉”字解;“卑”是 会意字, 由广、甲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 其中“广”象 左手,“甲”为士兵头上头盔, 所以“卑”字多表示身 份、职位低下, 正如《索隐》称“卑者, 下也”。《释名》 释:“脾, 裨也。在胃之下, 裨助胃气, 主化谷也。”1 清 ·李滢《身经通考》中亦认为“脾, 裨也, 掩乎太仓, 裨 助胃气也, 居心肺之下, 故从卑。”裨即帮助, 且古代 有以右为尊, 以左为卑的习惯, 故古人造“脾”字, 取 其在胃之下 (左) , 帮助胃消化食物之意。 由此, 从文 字学角度判断, 脾必是人体的肉质脏器。
脾的大小、重量
法 却 不 尽 相 同。 如:“脾 长 一 尺 掩 太 仓”《( 脾 胃 论》21 ) ,“脾正掩脐上, 近前, 横复于胃”《( 遵生八
早在《难经·四十二难》中即有“脾重二斤三两, 笺》17 )。 似乎指的是胰。
扁广三寸, 长五寸, 有散膏半斤”的论述, 18 若按战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肝脾左、右、中央之争”的
21 图象描绘: 唐以前的五脏图遗留至今者甚 少, 残存者可见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成书于明 代) 所载晚唐时期《五脏六腑图》, 所绘脾如镰刀; 10 其后, 五代迄北宋, 史书记载的就有两次较大规模的 尸体解剖, 出现了脏腑全图和图谱。 后世医家传抄、 引用的多为两个蓝本: 五代道家烟萝子所著《烟萝 图 》和北宋《欧希范五脏图》。《烟萝图》示脾呈囊袋 状。 李炯在《黄帝八十一难纂图句解》中所绘脏腑图 明显取自烟萝图, 所绘图形亦沿袭了烟萝图中肝居 左, 脾居右的画法。11 而《欧希范五脏图》图谱部分 早佚, 宋·杨介《存真图》曾以之为校本, 此书现亦未 见。 但明代《循经考穴编》所附《欧希范五脏图》及日 本 医家 原性全著《顿医抄》、《万安方》所绘脾的形 态与今之解剖脾较类似, 且肝居右, 脾居左。12 朝鲜 ·许浚《东医宝鉴》的身形脏腑图中, 脾呈长舌状附 于胃上, 而其脾脏图中脾却呈马蹄状包裹着胃。13 直至此时, 从现存文献看, 所绘脾与今之脾脏无异, 存在分歧的无非就是肝脾位置。到了清代, 随着最早 的西洋人体解剖学——《泰西人身说概》传入我国, 对脾的解剖实体, 不同医家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王 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绘脾图, 明显为胰腺, 甚至还
黄, 故此处脾色黄并非指脾脏本身的颜色, 而是为了 亦曰:“脾居中脘一寸二分, ……, 脾居一身之中央,
与五行学说相呼应。 后世医家崇尚经典, 重道轻器, 故曰黄庭。”7 《素灵微蕴》提及“五脏之部, ……, 脾
未亲自解剖证实就沿袭了《内经》的说法。
位于中”。27 值得注意的是虽同为“脾位中央说”, 说
脾的位置
论》称“(脾) 居胃之上与胃膜相连”。 来源于《欧希范 五脏图》的《顿医抄》也有“脾之下有胃府”的记载。
11 脾位于右说:《素问·刺禁论》提及“肝生于 《东医宝鉴》所绘两图却自相矛盾。13 明清两代医家
左 ”, 16 而《难经·五十六难》亦称“肝之积, 名曰肥 有的认为脾位于胃之左上《( 类经图翼》4 、《医学入
脾与周围脏器关系
义》云:“(脾) 形长方而扁软, 重约六七两……其大小
11 与胃的关系:《素问·太阴阳明论》中仅有
变态不一, 食过饱则胀大, 饥时则小, 若患疟或热病,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的简单记载。16 现代解剖云
有胀大十余倍者。”15 按清之制换算约为 223. 8 - “脾是腹膜内位器官, 除脾门外, 各方均被以腹膜。脾
当脾”、“如 以 缟 裹 栝 楼 实”《( 素 问 · 五 藏 生 成
31 脾位中央说: 最早可能由《灵枢·经水》提出
篇 》16 )、“脾横复于胃, 色如缟映黄”《( 遵生八笺· “脾位中央而灌溉四旁”之说。25《卫生宝鉴》云:“脾
服五牙法》17 ) 等论述。根据五行学说, 脾属土, 土色 者土也, 应中为中央, ……, 治中焦。”26 《医学入门》
脾的形态
11 文字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未见脾的形态学 记 载, 王冰在注释《素问》时提到“脾, 形象马蹄”。2 类似的描述还可见于《类证活人书》“(脾) 象马蹄, 内 包胃脘”, 3 与现代解剖学所描述脾的形态相似。 其 后, 又有描述脾“形如刀镰”, 如《类经图翼》4 、《医 贯》5 、《类证治裁》6 等。 李 在《医学入门》中则综 合了上述两种提法, 指出“(脾) 形扁似马蹄, 又如刀 镰”。7 到了清代又有“脾者, 其色赤紫, 其形如牛舌, 其质如肉”《( 医事启源》8 ) ,“形如犬舌, 状如鸡冠”
今脾脏重约 100~ 250g, 长约 11~ 13cm , 宽约 7~ 8. 剖, 重思辨”, 未真正从解剖入手观察实体, 而是从功
5cm , 长宽比约为 5: 3; 胰腺重约 82~ 117g, 长约 17 能反推实体所处位置。如唐氏所说“宋元后脾图居于
~ 20cm , 宽约 3~ 5cm , 长宽比约为 5: 1。20 就重量而 右, 西医图居于左, 考《淮南子》已有脾左肝右之说,
1999, 5 (5) : 71 31 杨扶国主编, 中医藏象与临床[M ]1 第 1 版 1 北京: 中医古籍 出版社, 2001: 247~ 2481 32 清·张锡纯著, 王云凯等校注 1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 [M ] 1 第 1 版 1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781
气, 在左胁下”。18 故《烟萝图》及李炯《黄帝八十一 门》7 、《医贯》5 、《医学原始》24 等) , 有的认为在胃
难纂图句解》的正面及背面图均示肝左脾右。11 《医 之下《( 医学纲目》28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14 ) , 亦
旨绪余》中沿袭了以上观点, 认为“脾系在膈下, 著右 有认为在胃之后《( 针灸大成》29 )。
261. 1g (清时一两合今 37. 3g 19 ) , 又于今之解剖脾 借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支持
重量较接近。出现如此差别, 既有解剖个体生理差异 固定”。20 古今论述何其相似。 到了宋代, 朱肱认为
的原因, 亦可能有病理性脾肿大的原因。
“脾内包胃脘”, 而《烟萝图》的文字解说《朱题点内境
中医文献杂志
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0032) 朱凌凌 童 瑶
关键词: 脾 (中医) 解剖 文献研究
中医“藏象”学说内容包括脏腑的生理、病理现 象及形象, 古代的解剖学是藏象理论形成的基础之 一。 关于五脏的形态结构, 古代医籍均有描述, 尽管 所述形态、位置等与今之解剖学略有出入, 尚欠精 确, 但就大多脏器而言中西所指皆为同一脏器。唯脾 之形态众说不一, 争议颇多。本文通过梳理有关脾的 古代解剖学文献资料, 旨在揭示中医脾的解剖形态 学基础, 为进而探讨中医脾藏象理论的形成和沿革 提供文献依据。
古 代医家多形容脾的色泽为“色如百度文库肝紫赤” 之 部 位 也。”《医 事 启 源》称:“脾 者 …… 位 左 胁
《( 医贯》5 )、“血盛则深紫”《( 难经正义》15 ) 等, 与现 下。”8 王宏翰亦云:“脾之系者, 自膈正中, 微近左
代解剖学上描述“脾呈暗红色”基本一致。但亦有“黄 胁。”《( 医学原始》24 )
国时期度量衡制换算, 则脾重约 564. 9g, 散膏重约 原因可能有三: 11 五行学说的影响。 从五行学说角
129. 12g, 脾长约 13. 825cm , 宽约 8. 295cm. (战国至 度, 肝属木主升, 故位于左; 脾属土居中央。故而推测
汉, 一两合今 16. 14g, 一尺合今 27. 65cm 。19 ) 而现 肝 在左, 脾居于右或脾居中央。 21 众多医家“轻解
(收稿日期∶2003- 05- 22)
古籍书名误读举例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014) 刘更生
—6—
27 清·黄元御著, 孙洽熙主编 1 黄元御医学全书·素灵微蕴 [M ]1 第 2 版 1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9261 28 明·楼英著, 阿静等校注 1 医学纲目[M ]1 第 1 版 1 北京: 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 141 29 明·杨继洲著, 夏魁周校注, 针灸大成[M ]1 第 1 版 1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 2291 30 胡剑北 1 中医脾脏实体初论 [J ] 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医文献杂志
—5—
2003 年第 4 期
社, 2001: 139, 2761 21 金·李杲著, 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 (上) ·李杲医学文集·脾 胃论[M ]1 第 1 版 1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5941 22 明·孙一奎著, 丁光迪点注 1 医旨绪余[M ]1 第 1 版 1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931 23 清·程文囿, 安徽省卫生厅校订 1 杏轩医案[M ]1 第 1 版 1 合 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60: 761 24 清·王宏翰 1 医学原始[M ]1 第 1 版 1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1989: 521 25 灵枢经 [M ] 1 第 1 版 1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1341 26 元·罗天益 1 卫生宝鉴[M ]1 第 1 版 1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 1963: 961
言, 无论是现代的脾还是胰与《难经》所记载的脾都 但脾之应脉, 实在右手, 盖其功用实归于右也”。14
相去甚远, 但散膏与西医胰腺重量接近; 从尺寸大小 31 受古代“尊经崇古”思想影响, 后世医家对某些经
与长宽比上比较,《难经》之脾与现代之脾较接近。而 典论述不加证实, 盲目转引。
《脾胃论》中提及:“脾长一尺掩太仓”, 21 按金之制 换算约为 30. 72cm , 19 与现胰脾总长接近。《难经正
(清·陈珍阁《医纲总枢》) 等描述。而王清任在《医林 改错》中只提及“脾中间有一管, 体相玲珑, ……”, 与 现代解剖学所描述胰腺的形态相似。9
笔者认为出现此类描述的原因有三: ①从脾脏 本身形状来看, 确实有点像牛舌、狗舌, 而脾前缘因 有明显的脾切迹, 又很像鸡冠。但由于解剖时视角不 同, 脾的膈面凸出, 脏面凹陷, 故从横断面来看, 确实 与马蹄有类似之处; ②由于胰腺与“刀镰”的描绘较 接近, 故推测已有医家把胰腺作为脾或脾的一部分; ③古代医家传抄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却并未真正 通过人体解剖来证实脾之形态, 错漏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