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古代中医里的解剖学(组图)
![古代中医里的解剖学(组图)](https://img.taocdn.com/s3/m/ba4f4ad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8.png)
古代中医里的解剖学(组图)古代中医里的解剖学(组图)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我国古代医家很早就重视和进行人体解剖,《灵枢·经水》篇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
”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在利用尸体进行解剖学研究了,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有着大量相关内容。
到了北宋时期,人体解剖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此期间曾先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尸体解剖活动,不但积累了更多的尸体解剖知识,而且由此产生了两部人体解剖学图谱——《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
《欧希范五脏图》完成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当时广西地方政府处死了欧希范等56名反叛者,令宜州推官吴简解剖死者的胸腹,经仔细观察鉴别后,由画工宋景描绘成图,名之为《欧希范五脏图》。
原图虽早已亡佚,但这一史实在当时及稍后的许多史志及笔记文集中都有记载,尤其在后来的《存真图》中,对这次解剖活动记载甚详。
《存真图》之脏腑正面图与背面图该图主要反映了人体内脏的解剖情况,如“肺之下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之下有大肠。
小肠皆晶莹无物,大肠则为滓秽。
大肠之旁则有膀胱”;“肾则有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脾则有在心之右”;“其中黄漫者,脂也”。
就现有的文献看,吴简对胸腹内脏器官的解剖位置与相互关系的描述,还是较为准确的,也比前人有很大进步。
如他实际上已经注意到右肾比左肾的位置略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他还明确指出脾在心之左,也从形态学上纠正了《内经》中左肝右脾的错误认识。
而且,图中还注意到“多病嗽,则肺且胆黑”、“少得目疾,肝中有白点”等病理解剖现象。
不过,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吴简的论述中仍然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如认为“喉中有窍三,一食、一水、一气”;心脏有的无窍,肝脏片数不同等,这些可能是观察上有所偏差所致。
《存真图》又名《存真环中图》,是医家杨介根据崇宁年间(1102-1106)泗州处死犯人的尸体,解剖整理绘制而成。
《中医基础理论》脾
![《中医基础理论》脾](https://img.taocdn.com/s3/m/6d60eaea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2.png)
《中医基础理论》脾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一)脾的解剖形态1.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2.脾的形态结构: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
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
“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
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
“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
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
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脾藏象理论研究-2
![脾藏象理论研究-2](https://img.taocdn.com/s3/m/24096403e87101f69e319554.png)
脾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 的体现。脾气必然充盛;而脾气健运,一身之气自 然充足。清代沈目南《金匮要略注》:“五脏六腑 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何梦瑶《医碥》:“脾统 血,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唐容川《血证论》: “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 则不能统血。”
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区别:
三、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运,《说文》:“移徙也”,即转运,输送;化,
变化,即转运而化,如绿化之“化”。
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胃肠所传化的水
谷精微吸收、转运到全身各脏腑而化生精气血津液, 并转运调节其精气血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并
饮食物被消化后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经脾气
的激发作用而吸收,并在脾气的直接转输作用输送到其 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 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素问·玉机真藏论》“脾 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厥论》“脾主为胃 行其津液者也”程杏轩《医述》“饮食入胃,有气有 质„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气得以尽留, 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 教研室 袁德培
脾藏象的理论研究及应用
一、脾藏象主要经典原文
⒈《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⒉《素問· 五藏別論》
⒊《素問· 靈蘭秘典論》
⒋《素問· 太陰陽明論》 ⒌《素问· 血气形志篇》“太阴常多气少血”
《灵枢· 五音五味》“太阴常多血少气” 《灵枢· 九针论》“太阴多血少气”
在中医学中,脾并不完全是解剖学上的实质脏器 概念,它与现代解剖学上“脾”的功能并不相符。
中医藏象学认为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
中医学脾的发生学探讨
![中医学脾的发生学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f3f5e47c5da50e2524d7fc7.png)
中医学脾的发生学探讨一、脾的功能态演化阶段——古代哲学思维的注入藏象学说的创生以原始的解剖学为始基,但又根本不以解剖学形态为指归,《内经》越过时代的局限,通过移植借鉴哲学的方法,成功完成了脏腑概念从实体器官到功能态的转移演化。
在原始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有足以发达的技术以对人体有超出“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的解剖观察3。
但是人类天性中的探索与好奇,迫使古人退而向其它的领域寻求帮助。
当时正是以气论统天下的时代,整体、恒动、联系的气论哲学自不过然地成为人们认识自然的首选方法,因为气论自然观为人们提供一个整体、联系、恒动的世界。
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可以用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的方法,更加深入地探索人体,了解人体。
同时,当时的文化选择偏向了气论的哲学观,后来又垂青于儒学的思想,使得形而下的“器”更加不受重视。
这也是解剖学方法难以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实体向功能态的演化过程包括几种不同的方向:本藏藏象、阴阳藏象、五行藏象、“社会模式”藏象。
以下对不同方向中脾的演化进行简单的概述:1.本藏藏象这种藏象学说是继解剖学之后最早创立起来的,是整个藏象学说不同演化方向的基础和前提。
这种方法最先提出“以表知里”和“司外揣内”的方法,也就是通过研究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组织的运动规律。
《灵枢脉度》中说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素问五藏生成》中也有“脾之和肉也,其荣唇也”。
与之相同的还有《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以及在第一部分最后的论证中所引用的《灵枢本藏》中的记载,也是如此。
此时对脾的认识和理解,依然是通过对人体的观察,但已经脱离了解剖学的形态描述,转而对人体最外围的部分进行研究,以得出与脾相关的结论。
试论古代中医解剖学史
![试论古代中医解剖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f397bb0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f.png)
试论古代中医解剖学史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来源于观察,中医学对脏腑的认识自然也不例外。
人体解剖学是一切医学基础理论的基础,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离不开人体解剖学。
然而,现今人们一提到解剖,总是将其与西医学联系在一起。
现代医学界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西医的器官概念有解剖学作为基础,而中医的脏腑及功能则缺乏现代解剖学的支持。
通读中医古代著作,我们不难发现,中医学最早也是起源于解剖,且它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和描述,则遥遥领先于其他医学体系。
但由于受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坏人的身体实属有违天理,加之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医逐渐由脏腑的形态学研究转向其脏腑功能的研究。
笔者尝试按照各朝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对中国古代涉及人体解剖学知识的著作进行整理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医学在人体解剖学上所取得的成就,进而正确地认识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变化的历史原因。
1中国古代人体解剖学的起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更是古代人类种植农业学、天文学及医学的发源地之一。
从远古时代起,狩猎就是古代中国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那时即会宰杀或解剖动物。
而且在封建时期,祭祀是一件十分神圣和必须的事情,这其中动物和奴隶、战俘的肌肉和内脏则是最重要的祭品,可见,古人对于解剖早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甲骨文:心1899年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使许多专家学者认识到:甲骨文的创造,是中国远古时期对人体进行解剖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中医解剖学发展的一大特色;对甲骨文的深入研究,能为探索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于省吾先生的《甲骨文字释林·释心》中记载了心字在甲骨文中六种不同的写法,这六个心字都是当时造字者通过对奴隶和战俘的尸体进行解剖,将心脏从胸腔中取出仿照描绘而成的,并在其中描绘出心内瓣膜,以及心脏的四条大血管,其形状与实体心脏的外形十分接近。
这几个心字之所以有不同的形态,那是由于造字者所观察的位置不同造成的。
脾论文断面解剖论文:脾的断面解剖的应用研究
![脾论文断面解剖论文:脾的断面解剖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bd36ba0c77da26925c5b036.png)
脾论文断面解剖论文:脾的断面解剖的应用研究【摘要】为了能够有效地研究脾断面解剖的相关技术,经过实验所获得的结果深入地研究了脾脏断面的断面解剖方法。
首先,给出了实验研究的材料和研究手段;接着,给出了研究结果并且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主要从断面的识别、脾脏的出现和消失的平面、脾脏的宽度和厚度以及脾脏的正常变异等几个角度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脾断面解剖应用随着免疫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脾全切后凶险性感染的诞生,与脾相关的疾病所使用的治疗方法发生了彻底地改变,脾全切治疗方法已经不再使用。
目前,为了能够达到保护脾脏、消除与脾相关疾病的目的,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脾的部分切除方法。
根据实时超声和x线ct图象,不但能够对脾脏进行径线的测量和截面积的计算,同时也能够清晰地了解脾脏的内部结构和轮廓,从而可以有效地治疗感性、肿瘤等疾病。
1 研究的材料和研究的方法选用成年男性尸体和女性尸体各20具,腹部都没有内科病变,经过防腐处理、x线标记和冰冻后,根据等数等分法,利用日本产katoman seis-akusho断层带锯制成躯干部分连续矢状断面标本,每片厚度为1.33±0.06cm。
从中间矢状断面用l向左进行排列,分配序号,接着,各断面经过流水冲洗之后,进行坐标定位摄影。
选择脾脏处于的各个连续断面(下面观),观察各断面的形态以及周围的结构、径值以及方位。
方位的观察方法如下:将脾脏各断面前、后正中点的连线取作纵坐标,也就是y轴,将椎体前缘与y轴垂直的水平直取作横坐标(x轴),两条之间的交点就是坐标系的原点。
取其脾脏前,后缘最突出点和内、外侧面间的中点,分别测定这四个点的坐标值。
最后,将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的结果和相应的讨论2.1 断面的识别脾脏的形状非常不规则,通常认为脾脏的不同形状和轴切面的水平是相互对应的。
在实验过程中分别选择了经脾上份、中份和下份三个断面,观察其毗邻、形状、方位和径值。
断面l:为经t12或t12/13椎间盘制成的断面。
析中医“脾”解剖实体的演变
![析中医“脾”解剖实体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c0f3218a21614791711283e.png)
应 指脾 脏 ,有 散 膏半 斤 ” 指胰 腺 , 约 15 , 内 “ 应 重 2 g其
容形如散膏 , 即类似松散脂肪样的腺体组织 。从以 上 描 述来 看 , 腺 由于其 比较松 散 的特殊 结 构 而 被 胰 作为脾脏 中的一部分 , 也就是说古代的脾是包括现 代 的 “ 脏 ” 胰腺 ” 个部 分 的 。 脾 与“ 两
学的概念 , 更重要的是概括 了人体某一个系统 的生
理 和 病 理 的概 念 … 。但 从 古 典 文 献 看 , 的 解 剖 又 脾 是 确实 存在 的 , 不仅 有 其 具体 的 位 置 , 有 重 量 、 还 大 小、 色泽 等 记 载 。 出 于这 种 困惑 , 自清 以来 不 少 人 从 “ 膏” 散 猜想 此 即胰 , 张 锡 纯 认 为 “ ” 是胰 , 如 脾 即 附 于脾脏 , 这就 把脾 与胰腺 联 系在 一起 。
解剖 位置
“ 鸡冠 ” “ 、刀锋 ” 的描绘与“ ” 胰 极相近似 , 马蹄 ” 而“
很 多 人认 为乃 指 脾 之 形 象 言 。 至 于《 医学 入 门》 说 的 “ 扁如 马 蹄, 如刀镰 ”笔 者认 为这 里 的“ 蹄” 形 又 , 马 当是指 马蹄 铁 而 言 , 否则 怎么 能够 即像 刀镰 又像 马
《 经・ 难 四十二难》 中描述 :脾重二斤i两 , “ 扁 广三寸 , 长五寸 , 有散膏半斤 。根据大部分学者认 为《 难经》 的成书在秦汉之间 , 我们按照秦朝的度量 衡换算 : 一斤约折合 20 , 5g一两约折合 1. 5 , 5 2g一寸 6 约折合 23e 其 中几个数量单位是 : . m, l 二斤三两 ( 约
宋以前脾脏辨证概况简析
![宋以前脾脏辨证概况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d07c7248d7c1c708a145cc.png)
进 行判 定 , 审证求 因 、 据 因处方 。如禽 流感 病 毒初期 的表 现为 头痛 、 鼻塞 、 咳嗽 、 恶 寒发 热 , 发 生 于 冬 春季 节 , 治 疗 即 可根 据 风 温证 , 邪 在 肺 卫论 治 , 用 辛 凉 宣肺 法 ; 如 果 其症 状 表 现 为发 热 、 舌 质 红 和 咳 嗽, 则 可 以根据 风温 邪热 壅肺 论治 , 用清 热宣肺 法1 2 ] 。只要 上述 的病 症 出现 , 即 可通 过 审证 求 因的方 式 , 对 疾 病 开 展早 期 的 干预 治 疗 , 从 而减 弱 病 毒 的活性 ,以此减 轻病 毒 对人 体器 官 和免 疫 系统 的 损 害, 体 现 出了 中医治疗 感染 性 疾病 的巨 大优势 。 但 是 无论 是治 疗外 感 高热 症 , 还是 泄泻 等疾 病 , 中医治 疗 最 为 重 要 的原 则是 祛邪 与扶正 。 祛 邪 即祛除有 害 病 因一 疫毒 之邪 , 亦 即 抑制或消除致病 因子 , 排除病理产物 , 达到阻止病程发展的 目的。 扶 正 即通 过调 动机体 的抗 病 能力 , 提高 免疫 功能 。扶正普 遍应 用 于
3讨
论
对 上 述数 据 的统计 显 示 ,我 院 2 0 1 3年 3月一 2 0 1 4年 6 月 诊 治
的患者 所 患疾 病 以外感 高 热和 泄泻 感染 性 疾病 为 主 , 男 性居 多 ( P ≮ 0 . 0 5 ) 。对其 治疗率 的统计 显示 , 在 调查 的 3 3 9 例 患者 中 , 中医治 疗 率高 于西 医治疗 率 , 差异具 有统 计 学意 义( P < 0 . 0 5 ) 。 由此 可 以看 出 采 用 中医 治疗 上述疾 病 的效果 要好 于单 纯采 用西 医 的治疗 。 中 医作为 我 国传统 的医药 治疗 方 式 , 具有悠 久 的 历史 , 在 感 染 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医在治疗外感高热方面 很 早 就有 记 载 , 其 产 生 的机理 有着 不 同 的分析 , 如 南方 热 病协 作 组 认 为该病 的发 病 机理 是 因为 邪毒 内侵 , 正 邪相 争 , 从 而导 致 阴 阳失 去 平衡 而 发病 。病 毒 内侵 , 正 气失 固 , 正邪 相搏 , 由外 到 内 , 此 为 内 热。 风寒 外袭 , 腠理 闭塞 , 悬 府不 通 , 泄 越失 常 , 故 而见 发热 。 久 而久 之, 阴 液枯 竭 , 复感 外 邪则 阴气 少而 热气 盛 , 出现发 热 的症状 。而泄
中国古代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发展
![中国古代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7ac264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e.png)
中国古代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发展
中国古代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医学著作和经典文献。
在古代,中国医学家和学者对人体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框架和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医学著作之一,它记录了人体的结构、功能和病理变化。
其中包括了人体经络系统、脏腑器官的分布和功能,以及病因病机等内容。
这些理论对后来的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也对人体结构进行了探讨。
《难经》主要研究了人体的腧穴分布和经络系统的运行规律,而《伤寒杂病论》则对疾病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
在人体结构研究方面,中国古代医学家注重观察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通过解剖尸体、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人体结构理论。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古代医学的特殊性,人体解剖在历史上并不常见。
尸体解剖被视为不敬之举,并受到一些宗教和道德观念的限制。
因此,中国古代医学家主要通过观察生命活体、研究病理变化和经络系统等方法来了解人体结构。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对人体结构的研究主要基于观察、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的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中医脾胃藏象理论发展历史初探
![关于中医脾胃藏象理论发展历史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a53a6bf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6.png)
关于中医脾胃藏象理论发展历史初探论文摘要:本文从文献角度,对脾胃藏象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
对秦汉时期、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及明清时期有关脾胃藏象的理论和辨治经验,作了整理、归纳。
同时阐述了各历史时期医家对脾胃藏象认识的不同观点。
脾胃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古籍中有关远古医药活动就有许多传说和记载:“上古之世,民食呆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脾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目,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说明远古时候,由于食物粗劣和生食,“伤害肠胃”而多腹疾。
、1奠基于秦汉时期一脾胃藏象理论初步形成1.1古代哲学与文化的渗透对藏象学说的影响从先秦到两汉,是中医学的大发展和奠基时期,是远古朴素唯物主义和辨证法与医药学家的医疗实践相互渗透,影响和结合的过程。
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藏象学说以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等内容五行学说是古代先贤长期直观经验的抽象概括。
藏象学说充分利用其合理的部分,对人体进行归类,形成人体内外的统一观,按照同构系统的类比关系,把脏腑、形态、情志与季节、气候、方位、时间相联系。
便于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一致性。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用同构系推演,口病属脾病,lJ玑肉病也从脾论治。
脾病可用甘味药,可见五行理论可以有助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藏象第一步是认识脏腑,起子解剖。
命名原则是取类比象,即《易·系辞》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1.2《内经》、《难经》脾胃藏象理论初步形成《内经》这部巨著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
《内经》中虽未有专篇论述脾胃,但有关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症状、治疗等论述,均已散见在各篇之中,内容极为丰富。
中医也有解剖?而且几千年前就已出现?是的!
![中医也有解剖?而且几千年前就已出现?是的!](https://img.taocdn.com/s3/m/d462ce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0.png)
中医也有解剖?而且几千年前就已出现?是的!不少人认为,中医没有解剖学,其实不然。
只要回顾一下中医早期的发展历史,就能发现,中医也有自己的解剖学,只是后来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使得其萎缩不显。
本文就为您说一说一个执迷解剖的中医大家——在中医方剂中,常用于心脑血管病的血府逐瘀汤就来自于清代医家王清任与解剖的不解之缘。
这里先与您谈谈中医与解剖学的那些往事。
中医学与解剖学的缘起缘落早在先秦时期,解剖作为医学临床治疗手段是比较常见的,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记述了“割皮解肌,决脉解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的情景。
《汉书·王莽传》也曾记载王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同活体解剖。
这说明那个时代的医学家确实一直在认真地追求关于人体内部构造的知识,并非毫无根据地把阴阳、五行、六气之类的观念和人身的经脉加以比附。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中国古代的解剖学出现较早,从扁鹊就开始了,到王莽时代广泛采用,并持续到稍晚的三国时期,从此以后,也像欧洲一样,解剖学便绝迹了,直到中世纪晚期才再度出现。
”为什么在三国时期之后,中国的解剖学便不再彰显了呢?医学受到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要比其他学科大得多。
在其发展过程中,它有时被社会伦理、文化价值取向等人文因素所左右。
影响中医解剖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儒家的伦理思想了。
儒家“仁”的思想深入人心,医学解剖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矛盾,于是不得不作出让步,科学技术服从于伦理的需要了。
在古代,正常情况下,解剖尸体是非法的。
除非是处决犯人以示警世的情况下,偶有解剖发生,医家也往往只是旁观,而不能亲试。
如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吴简将宋廷处决的欧希范等56具尸体解剖,经由绘工宋景绘成《五脏图》;北宋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杨介根据泗州处死者的尸体解剖整理而成《存真图》。
这样的事例是很少的,而能发生在宋代,这又与宋代统治者对医学的相对重视有关。
中医脾阴学说古今文献研究与其学术源流探析的开题报告
![中医脾阴学说古今文献研究与其学术源流探析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d64f58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5.png)
中医脾阴学说古今文献研究与其学术源流探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医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科。
其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医学思想和医疗体系。
其中,脾阴学说是中医生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与脾阳、肝阴、肝阳等学说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
脾阴学说指的是脾主土,主运化水液,故称为“司水之官”。
但脾胃喜干,善积,故又称为“司土之官”。
可见,脾有土有水,这是脾阴学说的核心。
在中医理论中,脾阴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主运化水液:脾阴不足会导致消化不良,水液不化,出现口渴、口干等症状。
2. 统血生成:血液的生产和补充主要依赖于脾阴,脾阴虚弱则会导致血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
3. 支配肌肉四肢:脾阴不足会导致身体无力,四肢不舒服。
4. 统摄思虑:脾阴保持平稳,有助于心情稳定。
在临床上,脾阴不足会引起诸多疾病,如消化不良、疲劳乏力、失眠健忘等。
因此,饮食保健与脾阴的调养十分重要。
二、选题意义脾阴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分支,掌握脾阴的特点及其调治方法对于医生来说十分重要。
同时,在现代社会,饮食不规律,养生的重要性被人们越来越重视。
而了解脾阴学说,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自身的生活习惯,从而引导人们保持健康的饮食方式。
因此,深入研究脾阴学说的古今文献以及其学术源流,对于推动中医理论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脾阴学说的古今文献研究:对于脾阴学说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理论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特别是对于早期脾阴学说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2. 脾阴学说的学术源流探析:分析和探讨脾阴学说的形成过程、各家学说对于脾阴的认识和发展,以及脾阴与其他学说之间的关系等。
3. 脾阴学说在现代养生中的应用:指出脾阴学说在现代饮食保健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总结出科学合理的脾阴保健方法,为现代人健康养生提供参考。
四、研究方法本文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
易元解经:《黄帝内经》关于脾的藏象论述
![易元解经:《黄帝内经》关于脾的藏象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29e3f50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4.png)
易元解经:《黄帝内经》关于脾的藏象论述1、《素问·金匮真言》: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其类土,其谷稷。
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五行之中,木火金水,分治东南西北四方,而土居中央,土色黄,与脾气相应。
脾开窍于口,细致的讲是唇舌,《灵枢·经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灵枢·师传》:脾者主为外,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故病在舌本。
所以脾与唇舌关系密切,舌本简单说就是舌根,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除了血脉、气脉,还有就是分泌唾液的组织,五液之中脾主涎,骨主唾,基本上都是由舌本系统来完成分泌。
脾病时有两个症状是关于唇舌的,一是舌本强jiang,舌头发僵,说话不利索;一是唇发黄。
甘味入脾,古代五谷之一的稷应脾,稷为五谷之长,属于谷子或高粱一类,古代的主要食物,用社稷代表家国天下。
上与镇星相应,镇星即为土星。
脾主肉,脾病则肉病,《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
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荣则肌肉软却,肌肉软则肉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
土音为宫,五主中土之数,香味入脾。
这里的臭字不是指臭气,而是指气味,五臭分别是腥、焦、香、臊、腐。
臭也作嗅,有时候也当香味讲,比如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就是讲豪门内酒肉之香气四溢,而百姓却缺衣少食。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
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
甘伤肉,酸胜甘。
中央之气生湿气,湿气生土。
关于中央土,我们看黄元御的著述,《四圣心源》: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
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
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
中医的“脾”,在解剖中到底是哪个器官?
![中医的“脾”,在解剖中到底是哪个器官?](https://img.taocdn.com/s3/m/093267a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4.png)
中医的“脾”,在解剖中到底是哪个器官?“导读:中医五脏中的心、肺、肝、肾,在解剖学上与西医学是一致的,唯独“脾”是另外,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脾说”和“胰说”两种观点。
”“胰说”以《内经》为代表,《素问·太阳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医贯》称脾“其形如锋刀”,《类经图翼》认为脾“形如刀镰”,《医纲总枢》更明确指出脾“形如犬舌,状似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
这是脾为现代医学“胰腺”的论述。
“脾说”以《难经》为代表,《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
”《医学入门》称脾“扁似马蹄”,《古今图书集成人事典》称脾“象如复盆”。
这是脾为现代医学“脾脏”的论述。
何晓晖教授认同《内经》的观点,中医的脾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胰腺,而不是脾脏,其理由如下:从解剖学分析,《内经》所说的脾是指现代解剖学中的胰腺《内经》中没有关于脾的形态描述,但有其解剖位置的一些记载,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
”胰腺位于胸腹正中央,与《内经》脾居中央的记述完全一致。
《素问·太阳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据现代解剖所见,胰腺与胃是紧贴着的,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
而相比之下脾脏与胃的位置相距较远。
所以我们认为《内经》所说的脾是指现代解剖学的胰脏,而《难经》所说的脾形状“扁广”,功能“裹血”,是指现代解剖学的脾脏。
《内经》与《难经》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学派,《内经》是中医藏象理论的主要渊源,依从《内经》关于脾的认识更为确切。
从生理学分析,中医脾的生理功能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胰腺《内经》指出饮食入胃,“脾气散精”“脾为之行其精气”。
脾主运化,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如《难经集注》所说:“裨助胃气,主化水谷。
”胰腺是人体不可缺失的重要脏器,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的双重功能,外分泌腺分泌的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内分泌腺分泌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胰多肽、血管活性肽等多种激素,胰腺的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在机体的营养摄取和细胞新陈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
![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c4543e54aa00b52acec7ca2a.png)
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脾在五脏中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内脏,这主要取决于脾的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由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摄取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些营养物质是化生气血津液的物质原料),从而确立了脾为后天之本的特殊地位。
然而,由于脾主运化的生理活动是在胃主受纳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脾与胃都参与了人体的消化吸收,故历来常把脾与胃合论,而称脾胃同为后天之本。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脾胃的功能并使之运用于临床,历史上甚至出现了“脾胃学说”这样的专门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金元时代的李杲(东垣)。
李东垣在其所著《脾胃论》中反复强调脾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极端重要性,并力倡补脾胃,从而被称为“补土派”、“脾胃论派”。
本节讨论的重点是脾,但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对胃的叙述。
1.脾的解剖近来对脾的解剖位置及形态,基本上是避而不谈,至多说一句“脾位于腹中”。
其原因在于,心主血、肺主气、肝主藏血、肾主水等,都与现代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的功能相符,而唯独脾则不然。
中医藏象学认为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而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只是一个淋巴器官,主消化吸收的器官乃是胃肠,所以就觉得对不上号了。
但从古典文献看,脾的解剖又是确实存在的。
脾不仅有其具体的位置,还有重量、大小、色泽等记载。
《难经·四十二难》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清以来不少人从“散膏”猜想此即胰。
考现代解剖发现,胰藏胃之左后方,与《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脾与胃以膜相连”相符。
《图书编》说:“脾者,土官也,掩太仓,在脐上三寸。
”《类经图翼》认为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
“刀镰”的描绘与“胰”极相近似。
关于脾的色泽,《医贯》、《图书编》皆云脾之色如“马肝赤紫”,大抵符合“胰”之颜色。
至今俗称猪胰为“血脾”,可资一证。
然《内经》据五行学说,认为脾色黄,《三才图会》亦附和说:“脾……色如缟映黄。
”其实此处“脾色黄”并非是其“形色”,而是脾之“气色”。
从中医脾的实体解剖学研究探微脾主运化功能
![从中医脾的实体解剖学研究探微脾主运化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2f1812f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2.png)
从中医脾的实体解剖学研究探微脾主运化功能唐元瑜;纪立金;王尔宁【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35)6【摘要】It traces back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entity analumy study of TCM spleen and puts forwards theory of "spleen beingpancreas",expou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spleen governing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centering on clearing up and distributing energy and Qitransformation, and helping stomach digestion aa auxiliary, aiming to organically combine endocritwsity and exocrinosity, spleen governing transportationand transformation andentity anatomy of pancreas, this is of key meaning in fully knowing TCM viscera (spleen) physiological function, deepening thesaid theory, richening spleno-gaslric theory and guiding clinical practice.%回顾中医脾的实体解剖学研究之历史沿革,提出“脾即胰”说;阐明脾主运化的内涵应以升清散精、主司气化为主,助胃化物为辅,旨在将脾主运化与脾(胰)的实体解剖学研究及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有机结合,这对于全面认识中医藏象脾的生理功能,深化脾主运化理论,丰富脾胃学说,指导临床各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总页数】4页(P821-823,833)【作者】唐元瑜;纪立金;王尔宁【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350108;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350108;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相关文献】1.中医藏象脾的实体探析 [J], 周灏2.脾主运化,抑酶主运化?——论中医藏象理论脾的功能 [J], 陈继业;张萍3.析中医"脾"解剖实体的演变 [J], 张德宪;逄雯丽;徐筱玮4.浅谈脾的实体解剖学与脾主运化 [J], 雷霆;李成5.脾主运化应拆分为脾运与胃化两种功能 [J], 袁晓辉;张启明;王义国;郭春霞;徐杨;李璇;伍早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元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形成金元四大家及学术争鸣——解剖学发展
![金元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形成金元四大家及学术争鸣——解剖学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ca3603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a.png)
金元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形成金元四大家及学术争鸣——解剖
学发展
15、三、解剖学
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进行过尸体解剖,《内经》也有关于人体解剖的记载。
汉王死时曾由太医对被杀者尸体进行解剖,唐代《千金要方》中有关叙述也大略相同。
到宋代,解剖学的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不但进行了更多的尸体解剖,而且开始据实物描绘成图。
主要的图著有二:
其一是《欧希范五脏图》。
其中主要是关于人体内脏方面的图谱,也有一些病理问题的论述。
书中对肝、肾、心、大网膜等有较详记载。
其二是杨介的《存真图。
此书对人体胸腹腔内脏的前面和背面,胸部内脏的右侧面、右侧胸、腹腔及其主要血管关系,横膈膜及在其上穿过的血管、食道等形态,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等,都有较详细的描述。
所绘的解剖位置和形态,基本上都是正确的。
后世的医书如朱肱的《内外二景图》,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都引用了《存真图》的材料。
说明此书对其后的医学曾起到实际作用。
欧洲在十六世纪以前,很少实地解剖人体,医家的解剖学大都是以古代盖伦的著作为依据,而盖伦的解剖学又主要是以动物解剖为基础的,同时人体解剖学也很少在医学理论与实践中发挥作用。
可见我国在十一世纪解剖学的水平还是较先进的。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局限,特别是由于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我国人体解剖学总是未能进一步地发展起来。
脾形态认识之刍议
![脾形态认识之刍议](https://img.taocdn.com/s3/m/4858508e7fd5360cbb1adbfc.png)
脾形态认识之刍议作者:王学岩王佰庆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3年第12期王学岩王佰庆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沈阳市 110032【摘要】脾,一直被我国历代医家们所重视并赋予“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等美称,高度总结概括脾的功能特点并强调它在五脏中处于的重要地位。
因处于中医“重道轻器”的哲学思想支配下,中医脾形态认识一直处于非标准化的状态,而本文结合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二者,针对脾的位置、形状、大小、结构、色泽、重量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为中医脾的形态认识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脾;胰腺;肝;解剖学对脾的最早认识可追溯到秦汉以前时期,古人就将动物的脾脏作为日常饮食。
《诗经》有:“嘉肴脾臄,或歌或咢”,脾臄是将切碎的脾肾填入肠中炙成的一种灌肠[1]。
在《黄帝内经》中“脾与胃以膜相连耳”对人体的脾脏作了最基础的描述[2]。
虽未对脾的具体形态没有详细记载,仅从中可以看出脾胃关系密切。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3]。
虽只涉及脾的粗略位置,虽不及西医解剖学描述的直观与精细。
但中医古代文献对脾形态的记载并非浅尝辄止。
以下是中医与西医对脾的形态进行比较:1 脾的位置考诸文献,对于“脾”横向位置的记载,古代医籍中大致有中央、右、左3 种说法[4]。
若单从解剖实体看,中医之“脾”的位置应该居左[4]。
如《类经图翼》云:“与胃用膜相连而附其左上”;《针灸大成》言“脾掩乎太仓(胃)附脊十一椎(第十一胸椎)”。
此外,流传在世的许多明堂图或内景图都明确标明脾在腹腔中左季肋的深部、胃的背侧左上方。
现代医学认为,脾脏位于左季肋部,胃底左后方,与第9~11 肋骨相对[5];同时,以膜与胃相连而又位于胃的上方的器官只有肝[6],且肝也掩盖着胃前壁的大约50%[7];相反,脾与胃的接触面积约占胃后壁面积的大约20%[7]。
即可得出,中医的“脏腑脾”应是指西医的“解剖肝”[8]。
2 脾的形状、结构《类经图翼》《医宗金鉴》都提及脾“形如刀镰”;《医学入门》中有脾“扁似马蹄”延续了王冰注释《素问》中“脾,形象马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的位置
论》称“(脾) 居胃之上与胃膜相连”。 来源于《欧希范 五脏图》的《顿医抄》也有“脾之下有胃府”的记载。
11 脾位于右说:《素问·刺禁论》提及“肝生于 《东医宝鉴》所绘两图却自相矛盾。13 明清两代医家
左 ”, 16 而《难经·五十六难》亦称“肝之积, 名曰肥 有的认为脾位于胃之左上《( 类经图翼》4 、《医学入
中医文献杂志
—5—
2003 年第 4 期
社, 2001: 139, 2761 21 金·李杲著, 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 (上) ·李杲医学文集·脾 胃论[M ]1 第 1 版 1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5941 22 明·孙一奎著, 丁光迪点注 1 医旨绪余[M ]1 第 1 版 1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931 23 清·程文囿, 安徽省卫生厅校订 1 杏轩医案[M ]1 第 1 版 1 合 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60: 761 24 清·王宏翰 1 医学原始[M ]1 第 1 版 1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1989: 521 25 灵枢经 [M ] 1 第 1 版 1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1341 26 元·罗天益 1 卫生宝鉴[M ]1 第 1 版 1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 1963: 961
古 代医家多形容脾的色泽为“色如马肝紫赤” 之 部 位 也。”《医 事 启 源》称:“脾 者 …… 位 左 胁
《( 医贯》5 )、“血盛则深紫”《( 难经正义》15 ) 等, 与现 下。”8 王宏翰亦云:“脾之系者, 自膈正中, 微近左
代解剖学上描述“脾呈暗红色”基本一致。但亦有“黄 胁。”《( 医学原始》24 )
气, 在左胁下”。18 故《烟萝图》及李炯《黄帝八十一 门》7 、《医贯》5 、《医学原始》24 等) , 有的认为在胃
难纂图句解》的正面及背面图均示肝左脾右。11 《医 之下《( 医学纲目》28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14 ) , 亦
旨绪余》中沿袭了以上观点, 认为“脾系在膈下, 著右 有认为在胃之后《( 针灸大成》29 )。
当脾”、“如 以 缟 裹 栝 楼 实”《( 素 问 · 五 藏 生 成
31 脾位中央说: 最早可能由《灵枢·经水》提出
篇 》16 )、“脾横复于胃, 色如缟映黄”《( 遵生八笺· “脾位中央而灌溉四旁”之说。25《卫生宝鉴》云:“脾
服五牙法》17 ) 等论述。根据五行学说, 脾属土, 土色 者土也, 应中为中央, ……, 治中焦。”26 《医学入门》
脾的形态
11 文字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未见脾的形态学 记 载, 王冰在注释《素问》时提到“脾, 形象马蹄”。2 类似的描述还可见于《类证活人书》“(脾) 象马蹄, 内 包胃脘”, 3 与现代解剖学所描述脾的形态相似。 其 后, 又有描述脾“形如刀镰”, 如《类经图翼》4 、《医 贯》5 、《类证治裁》6 等。 李 在《医学入门》中则综 合了上述两种提法, 指出“(脾) 形扁似马蹄, 又如刀 镰”。7 到了清代又有“脾者, 其色赤紫, 其形如牛舌, 其质如肉”《( 医事启源》8 ) ,“形如犬舌, 状如鸡冠”
国时期度量衡制换算, 则脾重约 564. 9g, 散膏重约 原因可能有三: 11 五行学说的影响。 从五行学说角
129. 12g, 脾长约 13. 825cm , 宽约 8. 295cm. (战国至 度, 肝属木主升, 故位于左; 脾属土居中央。故而推测
汉, 一两合今 16. 14g, 一尺合今 27. 65cm 。19 ) 而现 肝 在左, 脾居于右或脾居中央。 21 众多医家“轻解
中医文献杂志
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0032) 朱凌凌 童 瑶
关键词: 脾 (中医) 解剖 文献研究
中医“藏象”学说内容包括脏腑的生理、病理现 象及形象, 古代的解剖学是藏象理论形成的基础之 一。 关于五脏的形态结构, 古代医籍均有描述, 尽管 所述形态、位置等与今之解剖学略有出入, 尚欠精 确, 但就大多脏器而言中西所指皆为同一脏器。唯脾 之形态众说不一, 争议颇多。本文通过梳理有关脾的 古代解剖学文献资料, 旨在揭示中医脾的解剖形态 学基础, 为进而探讨中医脾藏象理论的形成和沿革 提供文献依据。
黄, 故此处脾色黄并非指脾脏本身的颜色, 而是为了 亦曰:“脾居中脘一寸二分, ……, 脾居一身之中央,
与五行学说相呼应。 后世医家崇尚经典, 重道轻器, 故曰黄庭。”7 《素灵微蕴》提及“五脏之部, ……, 脾
未亲自解剖证实就沿袭了《内经》的说法。
位于中”。27 值得注意的是虽同为“脾位中央说”, 说
(清·陈珍阁《医纲总枢》) 等描述。而王清任在《医林 改错》中只提及“脾中间有一管, 体相玲珑, ……”, 与 现代解剖学所描述胰腺的形态相似。9
笔者认为出现此类描述的原因有三: ①从脾脏 本身形状来看, 确实有点像牛舌、狗舌, 而脾前缘因 有明显的脾切迹, 又很像鸡冠。但由于解剖时视角不 同, 脾的膈面凸出, 脏面凹陷, 故从横断面来看, 确实 与马蹄有类似之处; ②由于胰腺与“刀镰”的描绘较 接近, 故推测已有医家把胰腺作为脾或脾的一部分; ③古代医家传抄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却并未真正 通过人体解剖来证实脾之形态, 错漏在所难免。
1999, 5 (5) : 71 31 杨扶国主编, 中医藏象与临床[M ]1 第 1 版 1 北京: 中医古籍 出版社, 2001: 247~ 2481 32 清·张锡纯著, 王云凯等校注 1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 [M ] 1 第 1 版 1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781
27 清·黄元御著, 孙洽熙主编 1 黄元御医学全书·素灵微蕴 [M ]1 第 2 版 1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9261 28 明·楼英著, 阿静等校注 1 医学纲目[M ]1 第 1 版 1 北京: 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 141 29 明·杨继洲著, 夏魁周校注, 针灸大成[M ]1 第 1 版 1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 2291 30 胡剑北 1 中医脾脏实体初论 [J ] 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今脾脏重约 100~ 250g, 长约 11~ 13cm , 宽约 7~ 8. 剖, 重思辨”, 未真正从解剖入手观察实体, 而是从功
5cm , 长宽比约为 5: 3; 胰腺重约 82~ 117g, 长约 17 能反推实体所处位置。如唐氏所说“宋元后脾图居于
~ 20cm , 宽约 3~ 5cm , 长宽比约为 5: 1。20 就重量而 右, 西医图居于左, 考《淮南子》已有脾左肝右之说,
261. 1g (清时一两合今 37. 3g 19 ) , 又于今之解剖脾 借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支持
重量较接近。出现如此差别, 既有解剖个体生理差异 固定”。20 古今论述何其相似。 到了宋代, 朱肱认为
的原因, 亦可能有病理性脾肿大的原因。
“脾内包胃脘”, 而《烟萝图》的文字解说《朱题点内境
21 图象描绘: 唐以前的五脏图遗留至今者甚 少, 残存者可见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成书于明 代) 所载晚唐时期《五脏六腑图》, 所绘脾如镰刀; 10 其后, 五代迄北宋, 史书记载的就有两次较大规模的 尸体解剖, 出现了脏腑全图和图谱。 后世医家传抄、 引用的多为两个蓝本: 五代道家烟萝子所著《烟萝 图 》和北宋《欧希范五脏图》。《烟萝图》示脾呈囊袋 状。 李炯在《黄帝八十一难纂图句解》中所绘脏腑图 明显取自烟萝图, 所绘图形亦沿袭了烟萝图中肝居 左, 脾居右的画法。11 而《欧希范五脏图》图谱部分 早佚, 宋·杨介《存真图》曾以之为校本, 此书现亦未 见。 但明代《循经考穴编》所附《欧希范五脏图》及日 本 医家 原性全著《顿医抄》、《万安方》所绘脾的形 态与今之解剖脾较类似, 且肝居右, 脾居左。12 朝鲜 ·许浚《东医宝鉴》的身形脏腑图中, 脾呈长舌状附 于胃上, 而其脾脏图中脾却呈马蹄状包裹着胃。13 直至此时, 从现存文献看, 所绘脾与今之脾脏无异, 存在分歧的无非就是肝脾位置。到了清代, 随着最早 的西洋人体解剖学——《泰西人身说概》传入我国, 对脾的解剖实体, 不同医家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王 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绘脾图, 明显为胰腺, 甚至还
脾的大小、重量
法 却 不 尽 相 同。 如:“脾 长 一 尺 掩 太 仓”《( 脾 胃 论》21 ) ,“脾正掩脐上, 近前, 横复于胃”《( 遵生八
早在《难经·四十二难》中即有“脾重二斤三两, 笺》17 )。 似乎指的是胰。
扁广三寸, 长五寸, 有散膏半斤”的论述, 18 若按战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肝脾左、右、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争”的
(收稿日期∶2003- 05- 22)
古籍书名误读举例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014) 刘更生
—6—
胁, 上与胃膜相连”。22 程文囿亦云:“脾位居右, 其
21 与其他脏器关系: 日·丹波元胤《医籍考》中
气常行于左。”《( 杏轩医案》23 )
提到脾位于“肺之下, 心之左”,《医学原始》则描绘较
21 脾位于左说: 杨介《存真图》、明代《循经考穴 细致:“居胃上, 并胃包络及胃脘相连, 贯膈与心肺相
—4—
“脾”字的含义
脾, 从月, 从卑。“月”古代又作“肉”字解;“卑”是 会意字, 由广、甲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 其中“广”象 左手,“甲”为士兵头上头盔, 所以“卑”字多表示身 份、职位低下, 正如《索隐》称“卑者, 下也”。《释名》 释:“脾, 裨也。在胃之下, 裨助胃气, 主化谷也。”1 清 ·李滢《身经通考》中亦认为“脾, 裨也, 掩乎太仓, 裨 助胃气也, 居心肺之下, 故从卑。”裨即帮助, 且古代 有以右为尊, 以左为卑的习惯, 故古人造“脾”字, 取 其在胃之下 (左) , 帮助胃消化食物之意。 由此, 从文 字学角度判断, 脾必是人体的肉质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