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 梦溪笔谈

合集下载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

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

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

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至1 965年,在周恩来主持下,于香港购回。

梦溪笔谈卷一 故事一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原创版)
目录
1.梦溪笔谈简介
2.梦溪笔谈的翻译
3.梦溪笔谈原文
正文
【1.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之作,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笔记体著作。

全书共分 30 卷,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梦溪笔谈的翻译】
由于《梦溪笔谈》的内容丰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英文版《梦溪笔谈》的译名为"Dream 溪 Talk",法文版译名为"Mengxi Bitang"。

这些翻译都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意境,以便让世界各地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部著作。

【3.梦溪笔谈原文】
《梦溪笔谈》的原文为文言文,其中一些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
“世人谓鹊噪吉,鸦鸣凶。

鹊之言吉,以其常先见人;鸦之言凶,以其恒后见人也。

鹊鸣于前,人则忻然;鸦鸣于后,人则慴然。

忻然者,喜也;慴然者,畏也。

喜则吉,畏则凶。

此世俗之论,固非理性之谈。


这段原文描述了人们对鹊和鸦的不同态度,以及鹊噪吉、鸦鸣凶的世
俗观念。

同时,沈括通过对鹊和鸦的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种观念并非理性之谈。

总之,《梦溪笔谈》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沈括与《梦溪笔谈》

(宋朝)沈括与《梦溪笔谈》

(宋朝)沈括与《梦溪笔谈》北宋年间,我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天文、立法、音乐、医药、卜算等,他无一不通。

他的著作《梦溪笔谈》详细记录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技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他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科研成果,反映了北宋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而他自己也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沈括。

沈括出生于浙江钱塘,很小的时候他就跟随家人搬到福建的武夷山一带居住。

沈家世代为官,沈括的祖父曾经担任大理寺丞,父亲也曾在泉州、开封、江宁做过官。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沈括从小就十分喜欢读书,十四岁那年,他就已将家里丰富的藏书全都读了个遍。

在我国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沈括的母亲却是个例外,她非常有学识,而且相当重视儿子的教育。

沈括幼时接受母亲的教诲,少年时代又跟随父亲到各地游历,增广见闻。

父亲到福建泉州做地方官时,沈括也跟着一块儿去了。

他在泉州听说江西的铅山有一眼苦泉,泉水呈现青绿色,味道非常苦,就像胆汁一样,因此,这里的泉水便被当地百姓称为“胆水”。

据说,将“胆水”放到铁锅里熬干以后,就会熬出黄铜来。

沈括难以抑制自己的好奇心,便亲自跑到铅山县考察,结果发现传言竟然是真的。

沈括后来在《梦笔溪谈》中详细记载了“胆水炼铜”的过程。

实际上,这种“胆水”就是亚硫酸,加热之后就变成了亚硫酸铜,也就是俗称的“胆矾”。

胆矾和铁锅的铁发生化学反应,结果就生成了铜。

另外,根据《梦笔溪谈》的记载,在铅山附近有一座铜矿,后人据此开采出一座规模庞大的铜矿,江西也因此成为全国主要的铜产地。

可以说,沈括不仅做到了读万卷书,也做到了行万里路,这为他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父亲死后,沈括承袭父荫,踏入仕途。

他首先到江苏为官,在那里,他组织百姓修建水坝,防洪灌溉,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

七年后,他又到安徽担任知县,在芜湖周围组织百姓修建圩田,称为“万春圩”。

在此期间,他以实践为基础,写出了《圩田五说》和《万春圩图记》。

《梦溪笔谈》二则

《梦溪笔谈》二则
译文: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短文结构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塔身不
稳定,工匠找不到解决办法。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 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 题。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 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小结:
本文通过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 “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 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赞扬了喻皓 的高超技艺,说明早在l000多年前我国在建 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
2、短文又是如何刻画那位“匠师”的?
——“塔动”的问题,匠师凭自己的经验无法解决。 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向权威——喻皓求教。但是 作为一名“匠师”,他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 好“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这样,一位 既 希望得到别人帮助 ,又 爱面子 的“匠师” 形象就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了。
相关资料
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喻 皓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一座大型宝塔,从全国各 地抽调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长建筑艺术的画家到汴梁进行 设计和施工。喻皓也在其中,并且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塔建成以后,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 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释说: “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 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正。”原来 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 考虑到了工程技术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 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对于高层木结构的设计来说, 风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荷载因不。在当时条件下,喻皓能
方两三级
正当,正在 才
通假字
土人谓之“傍不肯”同“旁”,旁边
人皆伏其精练
“同“服”,佩服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沈括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沈括

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①。

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②,使之出战。

虏望其旗,易③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④。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预⑤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

令军中:闻钲⑥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⑦;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士卒皆如其教。

才遇敌,未接战,遽⑧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

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

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翻译】宝元年间,党项常常侵犯边境。

当时刚刚招募的"万胜军",还没有经过作战阵法的演习,与敌人作战经常败北。

狄青当了将领,有一天,把万胜军的旗帜全部交给虎翼军,让他们出战迎敌。

敌人望见这些旗帜,认为容易对付,全军径直冲过来,结果被虎翼军打败,兵士大概所剩无几了。

另一次,狄青在泾原带兵,曾经要以少数兵力抵挡人数众多的敌人,思虑到必须用计谋才能取胜。

事先告诫全军都放下弓箭,一律使用短兵器,传令全军,听到一声钲响就停止前进,听到第二声就严整阵容假装撤退,钲声一停,就高喊着冲向敌人。

士兵们都像他要求的那样上阵。

刚一遇敌人,还没有接火,钲声立刻响了起来,士兵们都停止前进;第二次钲声响起,又都撤退。

敌人大笑,互相说:"谁说狄青是天使神勇?"当时敌人称狄青为"天使"。

钲声突然停止,士兵们一下子冲向敌人,敌兵阵脚大乱,互相踩踏致死的不计其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简介北宋沈括撰。

这是一本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文学体裁,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沈括与《梦溪笔谈》□林炳伟(浙江衢州一中)沈括是北宋杭州钱塘县人。

元朝修的《宋史》称赞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能"。

他所写的《梦溪笔谈》,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着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 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现存《梦溪笔谈》分为26卷,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在数学方面开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天文方面指出极星不在天极;得出冬至日长、夏至日短等结论.并且对天文仪器也有所改进。

历法上大胆创新,提出《十二气历》。

地理学方面以流水侵蚀作用解释奇异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记载了磁偏角、凹面镜成像实验和声音共振实验。

书中还记述当时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钢、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词是在该书中首次提出的,并且沿用至今.沈括在晚年用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

《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中涉及物理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声学、光学和磁学等各方面,特别是在磁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他在书卷二十四《杂志一》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发现晚了四百年.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第三卷中《药议》中又记载道:“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

中学生物理小常识:沈括与《梦溪笔谈》

中学生物理小常识:沈括与《梦溪笔谈》

中学生物理小常识:沈括与《梦溪笔谈》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人,生于公元1031年。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在其母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

其父沈周曾在现今的镇江、泉州、简阳、开封等地为官,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沈括于1051年11月任沭阳主簿,1063年考中进士,不久升为太史令。

熙宁年间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用和器重。

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大部分时间在开封研究天文,改革历法。

次年做集贤院校理。

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使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

以后他还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

1082年西夏攻永乐、绥德二城,沈括奉命力保绥德,因永乐失守,连累坐贬,调为均州团练副使,实际上被软禁。

1085年哲宗即位大赦,恢复自由。

1088年退居润州,筑梦溪园,汇集平生见闻,撰写了《梦溪笔谈》。

约于1095年病卒,终年64岁。

沈括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在天文、地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以及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许多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一生撰书多种,据《宋史·艺文志》载,其著述有22种155卷,但据《梦溪笔谈》和宋代诸家书目,此外尚有18种。

现在尚存的只有《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兴集》残存本19卷和《苏沈良方》中的一部分沈括医方,其他均已失传。

《梦溪笔谈》是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学典籍,全书总计30卷,分成17类,609条,10几万字。

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数学、地质、地理、物理、化学、医药、生物、建筑、冶金、文学、史学、音乐、艺术及财政、经济等等,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

因此,倍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在世界科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沈括的物理知识是多方面的,其研究成果也是极其丰富而珍贵的。

《梦溪笔谈》中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领域。

初中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沈括及《梦溪笔谈》简介

初中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沈括及《梦溪笔谈》简介

沈括及《梦溪笔谈》简介
1、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文学家。

字存中。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被国内外学者推为“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2、有关《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在梦溪园中将他一生所见所闻和研究心得以笔记文学体裁写下的著作。

书中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动植物以及医药学等广阔的领域。

其中有不少对当时科学技术的忠实记录,还有沈括本人深入钻研的科学成果,是中国科技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

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原文翻译

《梦溪笔谈》原文翻译

《梦溪笔谈》原文翻译导语:《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

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梦溪笔谈》原文翻译《郊庙册文》【原文】上亲郊庙①,册文皆曰“恭荐岁事②”。

先景灵宫③,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飨”;末乃有事④于南郊。

予集《郊式》⑤时,曾预⑥讨论,常疑其次序:若先为尊,则郊不应在庙后;若后为尊,则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

求其所从来,盖⑦有所因。

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⑧、太庙则皇帝亲行。

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

”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⑨。

至天宝九载⑩,乃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

今后太清宫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

”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

【注释】①郊庙:指郊祀和庙祀,即祭天和祭祖的活动。

郊,南郊,古代帝王于冬至日,在都城南郊的圜丘(圆形高坛)举行祭天的仪式;有时郊祀也指合祭天地的活动。

②恭荐岁事:于岁时祭祀恭恭敬敬地进献祭品。

③景灵宫:宋代皇室奉祠本朝历世帝、后的处所。

仿道家宫观形式,供奉已故帝、后的画像。

真宗大中祥符间始建于皇城东南,后来不断扩大建筑规模,每帝为一殿,皇后亦另为一殿,又有诸多附属建筑,并画功臣像陪祀。

祭奠时,于皇帝用道家仪,于皇后用家人礼。

南渡初暂寓其宫于温州,后复迁建于临安。

④有事:指祭祀。

⑤《郊式》:指宋神宗熙宁初年沈括等奉敕编修的《南郊式》。

原书详考礼制沿革,重定南郊大礼仪式及一应事务程序,总为一百一十卷。

因当时王安石以宰执总领其事,故《宋史·艺文志》著录为王安石撰。

⑥预:参与。

⑦盖:承接连词,表示推论缘由。

⑧太清宫:唐代在京师建立的祭祀老子的庙观。

唐王朝李氏自称为老子的后裔,高宗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玄宗时命各地普建玄元皇帝庙,在京师者称为“玄元宫”,后改名为“太清宫”。

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①。

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②,使之出战。

虏望其旗,易③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④。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预⑤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

令军中:闻钲⑥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⑦;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士卒皆如其教。

才遇敌,未接战,遽⑧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

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

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翻译】宝元年间,党项常常侵犯边境。

当时刚刚招募的"万胜军",还没有经过作战阵法的演习,与敌人作战经常败北。

狄青当了将领,有一天,把万胜军的旗帜全部交给虎翼军,让他们出战迎敌。

敌人望见这些旗帜,认为容易对付,全军径直冲过来,结果被虎翼军打败,兵士大概所剩无几了。

另一次,狄青在泾原带兵,曾经要以少数兵力抵挡人数众多的敌人,思虑到必须用计谋才能取胜。

事先告诫全军都放下弓箭,一律使用短兵器,传令全军,听到一声钲响就停止前进,听到第二声就严整阵容假装撤退,钲声一停,就高喊着冲向敌人。

士兵们都像他要求的那样上阵。

刚一遇敌人,还没有接火,钲声立刻响了起来,士兵们都停止前进;第二次钲声响起,又都撤退。

敌人大笑,互相说:"谁说狄青是天使神勇?"当时敌人称狄青为"天使"。

钲声突然停止,士兵们一下子冲向敌人,敌兵阵脚大乱,互相踩踏致死的不计其数。

沈括和《梦溪笔谈》

沈括和《梦溪笔谈》
沈括除《梦溪笔谈》外,还著有大量著作,如《易解》、《乐论》、《乐器图》、《左氏记传》、《字训》,有关于刑法的《熙宁详定诸色人厨料式》、《诸赦格式》等,关于地理的《使辽图钞》、《怀山录》,有关农家的《忘怀录》,有关历算的《熙宁奉元历》、《熙宁奉元历经》等以及《熙宁晷漏》,有关军事的兵书《边州陈法》、《修城法式条约》。此外,还有《茶论》、《苏沈良方》、《长兴集》等等众多著作。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关天文学的条文近20条,内容丰富。熙宁五年(1072年)沈括任提举司天监时,通过调查,揭发了不实测天象、弄虚作假、伪造记录的行为,打破了世袭制度,推荐精通历法的平民卫朴入司天监主持新历。后来他还指出新历(奉元历)不完善主要是由于没有实际观测资料可用,因此建议对日、月、五星的运行进行长时期实际观测,交原撰历人参照修改。沈括注重实践,从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他制造新的天文观测仪器,写了《浑天议》、《浮漏议》、《景表议》三篇杰出的科学著作,极力主张实测日、月、五星的行度来修改历法;他亲自考察天极不动处,画图200余张;他实地观测海潮涨落规律,得出 每至月正临子、午,则潮生 的正确结论;他长期精心考察用刻漏计时的情况, 凡十余年,方粗见真数, 终于肯定了 冬至日行速 、 百刻有余 、 夏至日行迟、不尺百刻 的客观事实。沈括晚年时曾建议采用以十二气为一年的历法,废除以前的以十二朔望月为一年的历法。沈括的《十二气历》与后来太平天国的《天历》及现在各国采用的公历十分相似。《十二气历》以立春作为岁首,一年的节气有固定日期,便于指导农事活动,比现行公历更为科学。
沈括科学思想上的唯物主义倾向,促使他注意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他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许多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布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还介绍了喻皓所著的《木经》,这部总结劳动人民建房屋实践经验的著作虽已失传,但通过沈括使我们仍能了解喻皓的一些创造发明。沈括还高度赞扬了河工高超堵塞河堤决口的三埽龙门的方法,此外还记载了河北工人炼钢、福建农民种茶的宝贵经验。

梦溪笔谈(沈括)

梦溪笔谈(沈括)

语气词,不译
使坚实, 用钉子钉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 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 了。”
遵照
他的,喻皓的
话,说法
于是,就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翻译:
工匠遵照喻皓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 了。
因为
紧密约束
六面
连接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走,踩踏
翻译: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难堪和用心 良苦。 “笑”字既透露出喻皓对匠师无能 的嘲笑,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 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分组讨论
(回答问题)
1、《梵天寺木塔》一文虽是说木工知识的,但故事性很强,你能具体说一说 文章的特点吗?
课文并不是平实地说明木工知识,而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并通过人物 的语言、神态等具体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寓知识于叙事、描写当中,使文章 更有可读性。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不但表现出 “傍不肯”出现的突然,也反映出 作者惊奇的心理感受。害虫天敌的 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 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 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这其实是个省略句,即“岁以(之) 大穰”,意思是:年成因此(傍不肯) 而获得大丰收。由此可见,一个“以” 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 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的缘故,这就 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他的,指匠师的
赠送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 钗,问塔动之因。 询问,打听
翻译:
助词,的
助词,的
用,把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 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 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与《梦溪笔谈》

在化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在出 任延州时候曾经考察研究漉延境内的石油矿藏和用途。 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烧而生成炭黑的特点,首先 创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他 已经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还预 料到“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一远见已为今天所验 证。另外,“石油”这个名称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 比以前的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脑油、石 烛等名称都贴切得多。在《梦溪笔谈》中有关“太阴 玄精”(石膏晶体”的记载里,沈括形状、潮解、解 理和加热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区分出几种晶体,指出它 们虽然同名,却并不是一种东西。他还讲到了金属转 化的实例,如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变成铜的物理现象。 他记述的这些鉴定物质的手段,说明当时人们对物质 的研究已经突破单纯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开始向物质 的内部结构探索进军了。
沈括治水
沈括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早在他青年时 期任沭阳县主簿的时候,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 镇 江市的沈括塑像程,组织几万民工,修筑渠堰不仅解除了当 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 的面貌,那时他只有24岁。在任宁国县令的时候,他积极倡 导并且主持在今安徽芜湖地区修筑规模宏大的坚固的万春圩, 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同时还 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沈括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设。为 了治理汴河,沈括亲自测量了汴河下游从开封到泗州淮河岸 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势。他采用“分层筑堰法”,测得 开封和泗州之间地势高度相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这种地 形测量法,是把汴渠分成许多段,分层筑成台阶形的堤堰, 引水灌注入内,然后逐级测量各段水面,累计各段方面的差, 总和就是开封和泗州间“地势高下之实”。这在世界水利史 上是一个创举。仅仅四五年时间里,就取得引水淤田一万七 千多顷的显著成绩。在对地势高度计算时,其单位竟细到了 寸分,可见,沈括的治学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沈括和《梦溪笔谈》

沈括和《梦溪笔谈》

宋辽金夏科‎技史之沈括‎和《梦溪笔谈》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86 字体大小: 【小】【中】【大】沈括和《梦溪笔谈》沈括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自然科‎学家之一。

英国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沈括生于北‎宋仁宗天圣‎九年。

他的父亲沈‎周,是浙江钱塘‎人,曾任旬州平‎泉县令,泉州知州等‎,后入京为开‎封判官,又任江南东‎路按察使。

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去世,官为太常少‎卿、分司南京。

他是个亲民‎的循吏,以宽厚、奉公著称。

他的母亲苏‎州许氏,名门闺秀,知书识礼,对儿子的幼‎教起了重要‎作用。

沈括的父亲‎去世后,沈括守丧到‎至和元年(1054年‎),因父萌而得‎官,任海州沐阳‎县主簿,掌管全县的‎簿册目籍。

当时沐水河‎道漫衍为停‎滞不流的污‎泽。

沈括主持重‎新修筑二堤‎,把沐水疏通‎成为百渠九‎堰,灌溉良田七‎千顷,令绩显著。

嘉祐六年(1061年‎),沈括的兄长‎沈披在宣州‎宁图任职,在芜湖视察‎修复废弃的‎秦家圩的可‎能性。

沈括正巧客‎居兄长处,十分赞同兄‎长的见解,将旧圩重建‎,易名为万春圩,辟田千余顷‎,并且挡住了‎4年后的一‎次洪峰。

嘉祐七年(1062年‎),沈括在苏州‎参加科举会‎试,名列第一。

次年(1063年‎)考中进士。

治平元年(1064年‎)任扬州司理‎参军。

在任时深为‎淮南转运使‎张蒭赏识,将次女嫁给‎沈括。

丈人调京官‎任秘阁校理‎后,引荐沈括为‎校书郎,编校昭文馆‎的书籍。

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参预详‎定浑天仪。

由于当时浑‎仪景表刻漏‎在测验时都‎有差误,改由沈括主‎持在司天监‎依新样制造‎浮漏、浑仪。

沈括曾著《浑仪》、《浮漏》、《景表》三文,他所主持制‎作的浑仪,在唐代李淳‎风浑仪的基‎础上,在尺度、黄赤道、天常环、月道、规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分工,又改变了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遮‎挡视线,便于观察,是浑仪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梦溪笔谈》二则

《梦溪笔谈》二则

说一说 如果你是农业专家,你会用什么 方法来治田地里和果园里的害虫 呢?

绿色农业



有味植物驱虫——大蒜的辛辣味同时又能驱 避食叶类害虫;樱桃树叶中含有令蚜虫厌恶 的成分 ;花椒的叶和果实可以驱避甲虫 。 杀虫灯灭虫——许多害虫都有趋光性,见着光 亮就会飞过来。安一盏杀虫灯可以覆盖50到 80亩地,每晚可以杀死害虫上千只。 施放天敌杀虫 ——在果园内种草,培养七星 瓢虫、赤眼蜂等害虫天敌,达到以虫治虫的目 的。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 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 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意义。 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 谓:称,叫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 “傍不肯”。
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现 象?试举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的几个例子。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hà o)之妻, 贻(yí )以金钗(chāi),问塔动之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密:暗中,秘密地。使:派。 其:代词,他的,指匠师的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 送给她。以:用,把。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 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 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 塔不稳定。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 以:介词,用 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 初:从前,当初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 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 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 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 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 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 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沈括和《梦溪笔谈》

沈括和《梦溪笔谈》

沈括和《梦溪笔谈》倪平《梦溪笔谈》是我国和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作者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政治家、作家,不仅在我国,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沈括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死在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

杭州钱塘县人,别字存中。

他出身于一个中层官僚家庭。

青年时代,做过几任县令一级的低级地方官,三十三岁才考中进士。

以后他参与或主持办理了这样几件大事:一件是在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主管天文观测和制订历法。

他主要的贡献是;主持修订历法,修成了《奉元历》。

改制仪器,制成新的观象仪,并对仪器的构造与改进作了说明。

再一件是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代表宋朝出使辽国,交涉划分地界的事,在会谈时针锋相对,争辩不屈,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又一件也是在熙宁八年,沈括从辽国回来以后,被任命为“权发遣三司使”。

“权发遣”是临时代理的意思,“三司使”相当于后世的财政部长。

沈括在三司使任上工作了一年零八个月,主要办了改革盐钞、讨论钱币制度、讨论役法这三件大事。

最后一件是自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夏季到元丰五年(1082年)秋季,沈括被任命为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主管现在陕西省北部以延安为中心的地区的民政和军政。

参加宋朝对西夏的防御战争。

由于元丰五年宋朝对西夏的战争失败,沈括也受到连累,罢了官,从此没有再起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他到丹徒县(今江苏省丹徒县)郊外去观察九年前买的一所园圃,觉得这处地方仿佛过去在梦里游历过似的,便在那里盖起房子,准备久居。

给这地方起个名字叫“梦溪”。

元祐三年(1088年),他把自己绘制的一份全国地图《天下州县图》进呈给政府,此后便隐居在梦溪,整理文稿,进行写作,直到逝世。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隐居梦溪时,用笔记形式整理自己生平见闻与见解,而写成的一部综合性的学术著作。

他在“自序”中说:晚年隐居,不与人交往,回想平日与人的谈话,时时用笔记下来,就和与客人交谈一样。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梦溪笔谈》简介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梦溪笔谈》简介 苏教版

《梦溪笔谈》简介北宋沈括撰。

这是一本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文学体裁,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沈括与《梦溪笔谈》□林炳伟(浙江衢州一中)沈括是北宋杭州钱塘县人。

元朝修的《宋史》称赞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能”。

他所写的《梦溪笔谈》,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着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现存《梦溪笔谈》分为26卷,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

《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在数学方面开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

天文方面指出极星不在天极;得出冬至日长、夏至日短等结论。

并且对天文仪器也有所改进。

历法上大胆创新,提出《十二气历》。

地理学方面以流水侵蚀作用解释奇异地貌成因。

物理方面记载了磁偏角、凹面镜成像实验和声音共振实验。

书中还记述当时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钢、石油等。

其中“石油”一词是在该书中首次提出的,并且沿用至今。

沈括在晚年用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

《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中涉及物理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声学、光学和磁学等各方面,特别是在磁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

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与《梦溪笔谈》沈括与《梦溪笔谈》沈括,生于公元1031年,为官多年。

他晚年居住在润州(今镇江市)的梦溪园,专门从事著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三十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沈括对指南针的使用做了多种实验,并且把实验的方法记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指南针的珍贵资料。

除此之外,在实验中,他还发现了指南针所指的方向不是正南而是略微偏东,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叫做磁偏角。

这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偏角的记录,比欧洲哥伦布的发现早了400多年。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很多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事迹,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记录。

毕升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制版迅速,又节省人力物力,是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也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毕升对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可是,像这样一位有重大贡献的发明家,要不是沈括把他的光辉业绩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下来,我们就会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有一年,沈括到河北去,经过太行山,看到山崖中夹有一层卵石和海生螺蚌化石。

他十分诧异,经过认真研究,他认为太行山东面的陆地,就是海水夹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沈括关于水侵蚀冲积作用的论述,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比西方学者早700年。

北宋晚期,有个寇宗爽,编了一部《本草衍义》,书中讲到在指南针上穿几根灯草,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沈括的水浮法,可能也是这样的。

第二种是指甲旋定法一把磁针放在手指甲面上,使它轻轻转动。

手指甲很光滑,磁针就和司南一样,也能旋转自如。

第三种是碗唇旋定法——把磁针放在光滑的碗口的边上。

第四种是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上一根细丝线,把细丝线挂在没有风的地方。

根据试验,沈括认为这四种方法,要算缕悬法最好。

因为用指甲旋定法和碗唇旋定法,磁针很容易滑落,用水浮法,水也动荡不定,缕悬法却没有这些缺点。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这四种方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指南针使用方法的最早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括与《梦溪笔谈》】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生于公元1031年,为官多年。

他晚年居住在润州(今镇江市)的梦溪园,专门从事著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三十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沈括对指南针的使用做了多种实验,并且把实验的方法记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指南针的珍贵资料。

除此之外,在实验中,他还发现了指南针所指的方向不是正南而是略微偏东,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叫做磁偏角。

这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偏角的记录,比欧洲哥伦布的发现早了400多年。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很多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事迹,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记录。

毕升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制版迅速,又节省人力物力,是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也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毕升对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可是,像这样一位有重大贡献的发明家,要不是沈括把他的光辉业绩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下来,我们就会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有一年,沈括到河北去,经过太行山,看到山崖中夹有一层卵石和海生螺蚌化石。

他十分诧异,经过认真研究,他认为太行山东面的陆地,就是海水夹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沈括关于水侵蚀冲积作用的论述,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比西方学者早700年。

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什么东西时,中国老百姓已经用这种黑色的液体烧饭点灯了,这也要归功于沈括。

他曾在陕北一带,发现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

他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这种东西的性质和用途,又动员老百姓使用。

他给这种黑色的液体起了个名字叫石油,这个名字一直延用到今天。

他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他还认为我国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

这些论述,如今都已被证实。

沈括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留下的《梦溪笔谈》一书,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库,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经常为各门学科的专家所引用。

这部书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一部杰出的著作。

沈括的四种方法
钢片指南鱼发明不久,人们拿一根钢针,放在磁铁上磨,使钢针变成磁针。

这种经过人工传磁的钢针,可以说是正式的指南针了。

北宋时候有个著名的大科学家,名叫沈括。

他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多杰出的贡献。

他写了一部《梦溪笔谈》,书中提到关于指南针的用法,他曾经做过四种试验:
第一种是水浮法把指南针放在有水的碗里,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

针怎么能浮在水面上呢?沈括没有说明。

北宋晚期,有个寇宗爽,编了一部《本草衍义》,书中讲到在指南针上穿几根灯草,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沈括的水浮法,可能也是这样的。

第二种是指甲旋定法一把磁针放在手指甲面上,使它轻轻转动。

手指甲很光滑,磁针就和司南一样,也能旋转自如。

第三种是碗唇旋定法把磁针放在光滑的碗口的边上。

第四种是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上一根细丝线,把细丝线挂在没有风的地方。

根据试验,沈括认为这四种方法,要算缕悬法最好。

因为用指甲旋定法和碗唇旋定法,磁针很容易滑落,用水浮法,水也动荡不定,缕悬法却没有这些缺点。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这四种方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指南针使用方法的最早记录。

这四种方法,有的仍然为近代罗盘和地磁测量仪所采用。

现在磁变仪、磁力仪的基本结构原理,就是用缕悬法。

航空和航海使用的罗盘,就多以水浮磁针作为基本装置。

沈括在九百多年前就提出这四种方法,真不愧是一位注重实际的科学家。

沈括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

他在《梦溪笔谈》中讲到,磁针虽然朝着南方,但是指的不是正南,而略微有些偏东。

这一现象,在科学上叫做磁偏角。

磁偏角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是因为地球上的磁极,和南极、北极稍许有一些偏差的缘故。

所以磁针的南北线和地球的子午线是不一致的。

这在科学上叫做磁偏角,又称为磁差或偏差。

磁偏角的数值,在全球各
地是不相同的。

在西方,直到公元一四九二年哥仑布横渡大西洋时候,方才发现磁偏角,比我国迟了四百多年。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