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植物侵入机制进展综述
生物入侵机制
生物入侵机制生物入侵是指一种物种(称为入侵物种)从其原来的分布范围扩展到新的地理区域,并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过程。
生物入侵机制涉及到入侵物种的扩散、适应性、竞争、生殖和生态位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阐述生物入侵的机制。
一、扩散机制生物入侵的首要步骤是入侵物种的扩散。
入侵物种利用不同的机制和途径来扩展其分布范围。
其主要机制包括人类介导的传播、被动传播和主动传播。
1. 人类介导的传播人类经济活动是促进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通过交通运输、贸易活动以及引入外来物种等方式,加速了物种间的扩散速度。
例如,人类通过船只、飞机等工具跨越国界,无意中将入侵物种的种子、孢子或幼虫带入新地区。
2. 被动传播被动传播是指入侵物种利用自然力或其他物种的运输来扩散自己。
例如,某些种子能够附着在动物的毛发或羽毛上进行传播;某些昆虫可以随风飘散到远处。
3. 主动传播主动传播是指入侵物种通过主动移动来达到扩散的目的。
例如,一些入侵植物通过生长茎、根茎或分枝的方式,不断向周围环境扩展自己的范围。
二、适应性机制适应性是入侵物种成功侵入新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入侵物种通常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使其能够在新环境中存活并繁衍后代。
1. 快速繁殖相较于当地物种,入侵物种通常具有更快的繁殖速度。
它们能够迅速占领资源,使自己的数量快速增加,并增加与当地物种的竞争。
2. 广泛的适应性入侵物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忍受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态位。
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温度、湿度和土壤条件,从而在新环境中找到适合生存和繁衍的条件。
三、竞争机制生物入侵往往与当地物种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
入侵物种通过竞争资源、将当地物种挤出生态位等方式,获得相对优势,从而压制或消除当地物种。
1. 资源竞争入侵物种与当地物种之间会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栖息地和水源等。
入侵物种通常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使其数量增加。
2. 功争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角色和功能。
入侵植物马缨丹研究进展
入侵植物马缨丹研究进展李玉霞;尚春琼;朱珣之【摘要】马缨丹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已扩散至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并严重威胁入侵地本地植物的生长.马缨丹因具有观赏价值而被我国大量引进,但由于疏于管理,发展成为入侵杂草,对我国农业、畜牧业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目前对马缨丹的入侵机制还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本文从马缨丹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制、生态学效应、防治与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其研究进展,以期为马缨丹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马缨丹成功入侵的关键因素源于其独特的生物学性征;对农林业造成的危害的原因主要为它的化感作用;马缨丹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马缨丹在防虫除虫、污染修复、药用价值等方面有所应用.此外,分析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后发现,今后应加强马缨丹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机制、应用潜力、防治方法等的研究.【期刊名称】《生物安全学报》【年(卷),期】2019(028)002【总页数】8页(P103-110)【关键词】马缨丹;外来种;入侵机制;防治;利用【作者】李玉霞;尚春琼;朱珣之【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12018;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12018;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是一种多年生常绿灌木,属马鞭草科Verbenaceae缨丹属Lantana,英文名common lantana。
因其树体微有异味和花色多变,故华北地区称为五色梅,福建地区称为五彩花,而广东、广西地区称为臭草、如意草(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82)。
马缨丹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现在广泛扩散至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各地(Ghisalberti,2000),是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Sharma et al.,2010)。
1645年,因马缨丹具有观赏价值,经荷兰引入我国台湾,后逸为野生,现主要分布于香港、台湾、福建、海南、广东、云南、四川、广西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Ghisalberti,2000),已被我国环境保护部列入第二批外来物种名单(闫小玲等,2012),并被编入“极高风险的外来入侵植物”名录(冯建孟等,2011)。
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入侵机制及生态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摘 要 : 顶 菊 是 近 年 来 人 侵 我 国 的一 种 外 来 植 物 , 强 大 的 繁 殖 能 力 和 入侵 性 已 经 对 生 态 环 境 造 成 了严 重 的 危 售 , 黄 其 同 时 也威 胁 到 农业 生 态 安 全 。 基 于 此 , 者 围绕 黄 顶 菊 入 侵 的 生 态 学 机 制 和 生 态 调 控 方 法 等 进 行 r综 述 。 ‘ , 笔 允
属
一 年 生草本 植物 , 近年来 入侵 我 国华 北地 区 的外来 植 物 。黄 顶 菊起 源 于南 美洲 , 扩 敞到 西 印度 群 岛 、 是 后
北美 洲 的南部 , 后来 由于引种 等原 因进一 步传 播 到非洲 的埃 及 和南 非 , 洲 的英 国和 法 国 , 大 利 和 亚洲 的 } 欧 澳 i
中 图分 类 号 : 4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45 5 ( 0 1 0 — 2 8 1 1 0 7 9 2 1 ) 30 6 — 1
目前 , 物入 侵给 自然 生态 系统 和人类 经济 造成 了严重 的不 良影 响 , 生 已经成 为最棘 手 的 ■大 生念环 境 问题之
张 天 瑞 , 甫超 河 , 殿 林 白小 明 皇 杨 ,
(. 业 部 环 境 保 护 科 研 监 测 所 , 津 3 0 9 ;. 肃 农 业 大 学 草业 学 院 草 业 生 态 系 统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j 、 I7 0 7 ) 1农 天 01l2甘 }肃 I 30 0 _
已被 列入《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进境 植 物检疫 性有 害生 物 名 录》。。 由于 黄顶 菊 入侵 时 间较 短 , 国内对 黄 顶 菊 的研 究 刚 刚起 步 , 主要 集 中于其 入侵 生物 生态 学 特性 及 其 防 除对 策 等方 面 ] 。而 国外 对 黄 顶菊 研 究 则 多集 中于 其 光 合生 理与 C 途径 演化 , . 遗传 学等 方 面 j 。笔 者对 黄顶 菊入侵 的生 态学 机 制 、 生态 调 控技 术等 方 面 的研究 进 展
植物入侵和入侵机理浅析
机理
生 态特 征
意识 地引进一些植 物 。
2 植物 入侵的危 害 .
21 对 生 态 环 境 的 影 响 .
植 物入侵 (l tIvs n Pa snai )是指 一种植 物在 各种活 动 的影响 n o
下 , 产地进入到— 个新 的栖 息地 , 从原 并通过 定居 (o nz g 、 cl in )建群 o i (s b si ) 散 (i s g而逐 渐 占领 该栖 息 地 , 而 对 当地 et lh g和扩 ai n d i) n 从 土著 种群和生态 系统造成负 面影 响 的一种 生态现象 。 目前 , 国有 我 入侵 植物达 30 8多种 , 中对我 国农 业带来 严 重危 害的植 物有水 葫 其 芦 (i hmicas e)豚 草 ( m r ia e iil )紫 茎 泽 兰 Ec o a r i s、 h sp A b s rm sf i 、 o a t ioa (u a r maeohrm)大米 草 (p ar io i li)银胶 菊 E pt i dnp o ou u 、 Shea a r c a s、 m bu r (ahnu r n t 等 。这 些外来 植物威胁 着 我国 的农 业生态 Pr eimag tu t e a m) 系统 、 牧和鱼类 的栖 息环境 , 响着 我们 的健康 。 究入侵植 物 的 畜 影 研 生理特征 和被入侵 生态 系统 的特征 ,揭示植 物入 侵的 内在和 外在 机理 , 成了植物学家 和生态学家 工作的焦点 。本 文将 介绍植 物入侵 的危害和 目 前植 物入侵机理研 究的基本成 果和进展 。
植物 入侵能 否成功 取决于入 侵植物本 身 的特 点和被 入侵生 境
的特 点。
31 外 来 入 侵 植 物 的 生 理 生 态 特 征 .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机理研究进展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机理研究进展杨如意;昝树婷;唐建军;陈欣【摘要】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是一种世界性的入侵植物,侵入我国已有70多年的历史,目前国内外对其入侵机理已有许多研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进展,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物学特点、入侵地环境的可入侵性、化感效应以及植物与土壤的反馈作用等4个方面综述了其成功入侵的机理,分析和评价了各种机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生物入侵是一个涉及多个营养级的复杂生物学过程,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入侵事件频发的深层次原因.加拿大一枝黄花强大的入侵能力、高度的抗逆性、对本地植物和土传病原菌的化感抑制、入侵地环境的脆弱性以及菌根真菌等有益微生物的协助在入侵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天敌释放并未使其获得更大竞争优势.【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031)004【总页数】10页(P1185-1194)【关键词】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机理;化感作用;植物-土壤反馈作用【作者】杨如意;昝树婷;唐建军;陈欣【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芜湖,241003;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态与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58;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芜湖,241003;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态与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58;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态与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为菊科(Asteraceae)一枝黄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
现已成功侵入欧洲中西部、亚洲大部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入侵杂草[1-2]。
加拿大一枝黄花于1935年作为庭院花卉引入我国上海、南京等地,随后逸生至野外,成为恶性杂草,现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华北、东北和西南等地区,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2-3]。
我国入侵植物的研究进展
世纪 5 0年代末 从 中缅 、 中越边 境传人 我 国 , 已广泛 分布 现
于 云南 、 广西 、 贵州 、 四川 等省 , 2种 植 物 正严 重 威胁 着 这 我 国生 物多样性 关键 地 区西 双 版 纳 自然 保 护 区许 多物 种 的生存 和 发 展 , 以每 年 1 0 m 的速 度 向 北 推 进 , 以 并 6k 难 控 制 。
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及防治措施 , 为我 国入 侵 植 物 治理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关 键 词 : 侵 植 物 ; 侵 机 制 ; 治措 施 入 入 防
中图 分 类 号
Q4 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3 (0 0 0 0 7— 7 1 2 1 )3—5 0 4— 2
外来人 侵种是 指 通过 有 意 或无 意 的 人类 活 动 被 引入
草 , 明滇 池 l0 k 水 面上 布满 水 葫芦 , 很 多水 生 昆 O0 m 的 使 生物 处 于灭 绝 边缘 ,0世 纪 6 2 0年 代 以前 , 要水 生植 物 主
入侵植 物 影 响到入 侵地 区
的生态 系统和生 物 区系 , 成百上 千 的本地种 陷入 灭绝 境 使 地, 加速 了生 物多样 性 的丧失 和物种 的灭绝 , 2 如 0世纪 3 0 年代 作为 饲料 、 赏 和 防 治 重 金 属 污染 而 引种 的凤 眼莲 观
( i h ri c sp s , Ec ona r s e) 又名水 葫芦 , 为野 生 , 为恶性 杂 h a i 逸 成
3 3种 , 造成 严重危 害 的主要 是杂草 类 , 约有 9 6种 。2 0 03
外来入侵植物在中国的分布及入侵能力研究进展
近几 十 年来 ,随 着全球 变 化加剧 以及我 国对 外
贸易、旅游和交通的发展 ,外来植物入侵发生的频 度和危害的程度都在迅速增加L J 1。 这些人侵者严重 威胁着生物多样性、经济和环境 。我国每年由外 J 来种人侵造成 的经济损失超过 7 亿美元【。然而 , 0 4 J 并不是每一种外来植物都能成功入侵并产生较大 危害 ,也不是所有 的区域或生境都 同样容易被入 侵。研究外来人侵种分布的规律 、以及不同外来种 入 侵能 力 的差异 ,对 于预 防未 来 的入侵 种 和制定 关 于外来 种 的管理 政策 具有 重要 意义 。本 文 就我 国外 来人侵植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外来植物的入侵 能力及其相关物种特性进行综述 , 并对未来的研究 方 向提出一些建议 ,以期为我国外来人侵植物的管 理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在 中国的引人和扩散模式应该是从沿海到内陆 , 从 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到经济次发达的省份。入侵植物 在 中国的分布广度与其引人时间呈正相关 , 并且入 侵性较强的物种扩散速度也更快[。 6 J 通 过 比较 不 同 省 份 问 入 侵 植 物 的数 目与 省 份 的 人 口经 济 发 展 状 况 及 生 物 地 理 学 因子 之 间 的关 系 ,近 年不 少研 究发 现一 个省 份 的入侵 植 物数 目与 其人 口数 量 、经济 发展 、公路 密度 等 指标 呈正 相关 关 系 ,而 与 纬度 呈 负相 关 [1 ,其原 因可能 是 :经 接促进入 侵的机制 研究 、 年 生和多年 生外 来植物的入侵能力与其物种特性之间 的关 系 、 1 以及 加 强对弱入侵性 外来植物 的预警研 究。 些研 究不仅 能使 我们深入理解外来植物发生入侵和危害 的规律 , 这 也可为人侵植物 的
外来物种入侵调研情况汇报
外来物种入侵调研情况汇报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调研结果进行汇报如下。
首先,我们调研了外来物种入侵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外来物种
入侵主要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多个方面,其中以外来植物和外来昆虫的入侵情况最为严重。
这些外来物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河流流域、城市及农田等地方,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其次,我们调研了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调研结果显示,外来物种
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群造成压制和排挤,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二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当地的生态平衡,影响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的利用,甚至引发生态灾害;三是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影响,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农作物、林木和畜禽养殖等经济活动造成损失,甚至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最后,我们调研了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措施。
调研结果显示,外来物种入侵的
防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外来物种入侵的迹象,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二是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治理力度;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挑战。
综上所述,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我们将继续深入调研,加强防控工作,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同构建美丽的家园。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入侵机制
外来入侵植物的伤害及其入侵机制一.外来入侵植物的伤害1、轻微损坏生态情况,威逼生物多样性:经由过程竞争或占领当地物种的生态位,排斥当地种,转变种群.群落或生态体系的构造或功效,导致生态体系的单一或退化,损坏或污染生态情况.2、导致伟大经济损掉:占国内临盆总值的1.36%;个中13种重要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经济损掉达500多亿元.3.轻微威逼人类与六畜健康和安然4.无序杂交种质损掉:与近源的土著种杂交,转变土著种的基因构成,造成遗传污染.二.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1、外来入侵植物的特色(内因)(1)顺应性.耐性强,入侵潜力大.(2)滋生才能强:A.有的外来种靠地下茎等进行无性滋生,可防止或少受火等身分的干扰,难以消除;B.靠种子进行系滋生的,临盆种子多,种子易于传播(动物.风等),种子抽芽率高,幼苗发展快,幼龄期短,种群增加快,生殖时光短,战胜严寒的冬眠期短 .(3)对资本的竞争力强,能抗干扰,且干扰后恢复力大.2、影响外来植物入侵的外因(1)被入侵的情况:栖息地类似,情况中光.温度.水分 .养分和金属元素等.(2)须要传播媒体:如动物(如人.兽.鸟类.蚂蚁等).风等.(3)栖息地受到干扰或损坏(非健康的生态体系).(4)其它:如竞争.食草动物.病原体.天敌.季候性干旱等气象变更,等等. 3.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门路(1)工资有意引入.(2)园林中的引入种逃逸到野外.(3)由搭客.汽船(如压舱水等).运输的货色等无意携带而引进.• 是以,有须要在肯定是否引进某一外来物种前,对其进行风险评价.三.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价• 1.外来种在原来源地的分布规模.• 2.个别生态学方面的特点.• 3.生涯史.• 4.滋生率.• 5.开端引进的个别数目.• 6.干扰对其的影响四、掌握/防除外来种的办法1.物理法:即采取人工消除.机械消除.遮光等物理办法防除外来入侵植物.2.化学法:采取化学药品杀逝世或掌握外来入侵植物的办法.3.生物掌握法:采取引入或栽种其他生物(包含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如天敌等)达到杀逝世或掌握外来入侵植物的办法.4.分解防除法:即采取物理.化学及生物相联合的分解防除外来种的办法.五.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中国的外来入侵物种中有半数以上是陆生植物,有一半是无意引入的.中国现有外来植物有800多种,有40%以上来自美洲,其次是欧洲和非洲.伤害较大的有紫茎泽兰.薇甘菊.互花米草.水葫芦.凤眼莲等,多半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六、广州罕有外来入侵植物• 科名:菊科• 学名:Mikania micrantha • 别号:小花假泽兰• 原产地:中美洲• 形态特点:叶对生,三角状卵形,基部心形• 生涯习惯:多年生草质藤本,兼有性或无性滋生,发展快•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攀附才能强,能短时光笼罩其它植物,致其逝世亡,轻微威逼乡土植物及丛林生态体系;还能排泄化感物资,克制临近其它植物的发展.•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荒地.果园.空旷地.2.飞机草• 科名:菊科• 学名:Eupatorium odo ratum • 别号:喷鼻泽兰• 原产地:中美洲• 形态特点:叶对生,卵状三角形,基出3脉• 生涯习惯: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种子多•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伤害食粮作物及果树等,产生化感物资,克制临近其它植物的发展,叶有毒.•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荒地.3.假臭草• 科名:菊科• 学名:Eupatorium catarium • 别号:• 原产地:南美洲• 形态特点:叶对生,卵圆形至菱形,三脉,花蓝紫色.•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种子滋生率极高•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影响泥土肥力,伤害作物及果树发展,排泄有毒恶臭物资.•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荒地.果园.4.豚草• 科名:菊科• 学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 别号:艾叶破布草• 原产地:北美洲• 形态特点:下部叶对生,上部互生,23回羽状决裂,裂片条形.•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种子多• 广州罕有地点:路边.荒地•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作物产量,花粉伤害人体.吸肥才能和再生才能极强,在泥土中接收许多的氮和磷,造成泥土干旱贫脊,轻微影响作物发展.叶子中含有苦味物资和精油,乳牛食入可使乳品德量变坏,带有恶味.豚草还可传播病虫害,豚草花粉是激发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反常反响症的重要病源.[5.加拿大蓬• 科名:菊科• 学名:Erigeron canadensis • 别号:小白酒草,小飞蓬• 原产地:北美洲• 形态特点:叶密集,披针形,边沿有疏锯齿.• 生涯习惯:一二年生草本,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伤害作物.果树.茶树的发展,排泄化感物资,克制临近其它植物的发展.•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荒地. 路旁.空旷地.果园等.6.三叶鬼针草• 科名:菊科• 学名:Bidens pilosa •别号:鬼针草•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叶对生,三出复叶,花黄色•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种子滋生率高•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罕有杂草,影响作物产量.• 广州罕有地点: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空旷地等.7.藿喷鼻蓟• 科名:菊科• 学名:Ageratum conyzoides • 别号:胜红蓟• 原产地:中南美洲• 形态特点:单叶对生,有全株有毛,花蓝色•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种子滋生率高•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恶性杂草,影响作物产量.•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空旷地等.8.意大利苍耳• 科名:菊科• 学名:Xanthium italicum • 别号:• 原产地:北美洲和欧洲南部• 形态特点:叶有3条主脉,果刺上有刚毛•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种子滋生率高•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作物产量,幼苗有毒.• 广州罕有地点:田间.路边.荒地.潮湿草地.空旷地等.9.钻形紫菀科名:菊科学名:Aster subulatus• 原产地:北美洲形态特点: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红色.•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种子滋生,随风分布.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作物产量及生态体系景不雅.• 广州罕有地点:河岸.路边.凹地.潮湿草地.空旷地等.10.银胶菊科名:菊科学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 别号:满天星• 原产地:美国.墨西哥• 形态特点:叶2回羽状深裂,头状花序白色•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恶性杂草,影响作物产量.•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路边.荒地.果园.空旷地.海或河畔等.11.羽芒菊科名:菊科• 学名:Tridax procumbens • 别号:兔草• 原产地:热带美洲•形态特点:单叶对生,边沿锯齿或浅裂,头状花序白色.• 生涯习惯:多年生草本,种子及地下芽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作物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田边.荒地.果园下.空旷地.海边.沙地等.12.野茼蒿• 科名:菊科• 学名: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 别号:革命菜• 原产地:热带非洲• 形态特点:叶互生,边沿锯齿,头状花序粉红或橙红色.•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种子滋生,果具冠毛,随风分布.•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伤害果园.蔬菜产量.•广州罕有地点:林下.路旁.荒地.水沟边.空旷地等.13.金腰箭• 科名:菊科• 学名:Synedrella nodiflora• 别号:节节菊• 原产地:热带非洲• 形态特点:叶对生,头状花序小,花黄色.•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种子滋生率高•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作物产量.• 广州罕有地点:林下.路旁.荒地.山坡.空旷地等.14.三裂叶蟛蜞菊• 科名:菊科• 学名:Wedelia trilobata• 别号:南美蟛蜞菊•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叶对生,常3裂,花黄色.• 生涯习惯:多年生草本,发展快,种子及养分滋生才能强.•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园圃杂草,排斥当地植物,影响生态景不雅及情况.• 广州罕有地点:成片发展于林下.路旁.荒地.山坡.空旷地等.15.孔雀草• 科名:菊科• 学名:Tagetes patula • 别号:小万寿菊.杨梅菊.臭菊.红黄草• 原产地:墨西哥• 形态特点:羽状复叶对生,头状花序顶生.•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种子滋生率高•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影响植物多样性和丛林恢复.• 广州罕有地点:路旁.花坛.天井.山坡荒地等.16.互花米草• 科名:禾本科• 学名:Spartina alterniflora • 别号:• 原产地:美国东海岸• 形态特点:多年生高杆草本,根系蓬勃,滋生力强.• 生涯习惯:植株耐盐.耐淹•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堵塞航道.诱发赤潮.威逼海岸生态体系.影响滩涂养殖.•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海岸潮间带.17.蒺藜草• 科名:禾本科• 学名:Cenchrus echinatus • 别号:•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秆扁圆形,总状花序顶生.•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种子滋生,随人及动物传播.•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有害杂草,影响农作物及果树产量,刺苞可伤人.•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低海拔耕地.路旁.荒地.山坡.空旷地.海滨沙地等.18.两耳草• 科名:禾本科• 学名:Paspalum conjugatum • 别号:•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秆扁,总状花序2枚,呈叉状开张.• 生涯习惯:多年生草本,靠种子及匐匍茎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有害杂草,影响农作物及果树产量.•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低海拔潮湿地.路旁.荒地.林缘等.19.地毯草• 科名:禾本科• 学名:Axonopus compressus • 别号:大叶油草•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秆扁,总状花序25枚,呈指状分列.• 生涯习惯:多年生中生禾草,靠种子及匐匍茎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排斥外乡植物,伤害较小.•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坦荡草地.路旁.荒地.林劣等.20.红毛草• 科名:禾本科• 学名:Rhynchelytrum repens 别号:• 原产地:南非• 形态特点:圆锥花序开展,粉红色.• 生涯习惯:多年生草本,滋生及顺应才能强.•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一般性杂草,影响生态情况.•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河畔.路旁.山坡草地等.21.棕叶狗尾草• 科名:禾本科• 学名:Setaria palmifolia • 别号:• 原产地:非洲• 形态特点:植株嵬峨,叶片宽26cm,圆锥花序松散.• 生涯习惯:多年生草本,滋生及顺应才能强.•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一般性杂草,影响乡土植物发展.•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农田.路旁.果园.林缘等.22.银合欢• 科名:豆科• 学名:Leucaena leucocephala • 别号:白合欢•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二回偶数羽状复叶,花序球形,白色.• 生涯习惯:灌木或小乔木,种子及养分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乡土植物发展.•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路旁.荒地.山坡.林缘等.23.簕仔树• 科名:豆科• 学名:Mimosa sepiaria • 别号:光荚害羞草•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枝生刺,二回羽状复叶,花序球形,白色.• 生涯习惯:灌木,顺应才能强•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乡土植物发展.•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路旁.荒地.疏林劣等.24.害羞草• 科名:豆科• 学名:Mimosa pudica • 别号:怕丑草•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 生涯习惯:多年生喜光草本,滋生及顺应才能强.•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乡土植物发展.•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野外荒地.果园.苗圃等地.25.空心莲子草• 科名:苋科• 学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 别号:喜旱莲子草,水花生• 原产地:南美洲• 形态特点:叶对生,头状花序球形,白色.• 生涯习惯:多年生水陆两栖草本,以茎节进行养分滋生,顺应及竞争才能强.•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堵塞航道,影响乡土植物发展,损坏生态景不雅.•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湖泊.水沟及潮湿地.26.刺苋• 科名:苋科• 学名:Amaranthus spinosus • 别号:反枝苋,野苋•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叶互生,叶柄基部有2枚长刺.圆锥花序.•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种子滋生,顺应才能强.•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伤害旱田作物.蔬菜及果园,刺可伤人.•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田边.路边.荒地.27.野苋• 科名:苋科• 学名:Amaranthus viridis • 别号:皱果苋,绿苋•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叶互生,全株无毛,无刺.圆锥花序.•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种子滋生,顺应才能强.•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罕有杂草,伤害农作物发展.•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潮湿而肥饶的农田.路边.荒地.28.水茄• 科名:茄科• 学名:Solanum touvum • 别号:刺茄,山颠茄• 原产地:美洲加勒比地区• 形态特点:植株被星状毛,聚伞式圆锥花序,斑白色.• 生涯习惯:灌木,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伤害作物.蔬菜及果园,刺可伤人.•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田边.路边.荒地.林缘.村旁潮湿处.29.颠茄• 科名:茄科• 学名:Atropa belladonna • 别号:•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植株有刺,被星状毛及长硬毛,蝎尾状花序.• 生涯习惯:亚灌木,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伤害作物.蔬菜及果园,刺易伤人.•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田边.路边.荒地.林缘.村旁潮湿处.30.假烟叶树• 科名:茄科• 学名:Atropa belladonna• 别号:野烟叶.茄树.土烟叶•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植株密被星状毛,聚伞花序平顶式,斑白色.• 生涯习惯:小乔木或灌木,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全株有毒,果毒性大.•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路边.荒地及山坡灌丛.31.曼陀罗• 科名:茄科• 学名:Datura stramonium • 别号:醉心花•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花冠漏斗状,白色或紫色,5浅裂.•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全株含生物碱,有强烈毒性,果实和种子毒性大.•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路边.荒地及山坡灌丛.草地.32.猩猩草• 科名:大戟科• 学名:Euphorbia heberophylla • 别号:一品红•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有弱毒性,逸为杂草,有舒展.•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苗圃.花园临近.33.飞扬草• 科名:大戟科• 学名:Euphorbia hirta • 别号:•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叶对生,边沿有细锯齿,总苞有腺体.• 生涯习惯:一年生草本,种子滋生力强.•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罕有旱田及草坪杂草,全株有毒,有致泻感化.• 广州罕有地点:发展于路边.荒地及山坡.草地.34.蓖麻• 科名:大戟科• 学名:Ricinus communis • 别号:• 原产地:非洲• 形态特点:叶互生,有长柄,盾状着生.• 生涯习惯:一年生粗壮或灌木状草本,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排斥及伤害乡土植物,种子有大毒,可使人中毒甚至逝世亡.• 广州罕有地点:逸为野生,发展于路边.荒地及山坡.林缘.35.野甘草• 科名:玄参科• 学名:Scoparia dulcis • 别号:冰糖草•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叶对生或轮生,上部边沿有锯齿,花冠白色,4深裂.• 生涯习惯:竖立或灌木状草本,种子滋生力强.•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排斥及伤害乡土植物,为农田杂草.• 广州罕有地点:逸为野生,发展于路边.荒地.山坡及海边沙地,喜潮湿情况. 36.五爪金龙• 科名:旋花科• 学名:Ipomoea cairica • 别号:番仔藤•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有乳汁,叶互生,指状5深裂达基部,花冠漏斗状.• 生涯习惯:多年生围绕纠缠藤本,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攀附才能强,能短时光笼罩其它植物,影响其发展甚至逝世亡,轻微威逼乡土植物及丛林生态体系.•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荒地.果园.空旷地等.37.牵牛• 科名:旋花科• 学名:Ipomoea nil • 别号:•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有乳汁,叶互生,圆心形,花冠漏斗状.• 生涯习惯:一年生围绕纠缠藤本,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有必定攀附才能,影响其发展,伤害草坪及疏林.•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荒地.河谷.空旷地等.38.赛葵• 科名:锦葵科• 学名:Malvastrum coromandelianum •别号:黄花棉•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叶互生,卵状披针形或卵形,边沿具粗锯齿,花黄色.• 生涯习惯: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种子及地下芽养分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排斥及影响当地植物,侵犯农田.•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荒地.河谷.空旷地等.39.土荆芥• 科名:藜科• 学名: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 别号:杀虫芥,鹅脚草• 原产地:中.南美洲• 形态特点:全株有浓烈气息,下面具黄色腺点.• 生涯习惯: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威逼当地草坪植物发展;含有毒的挥发油,有化感感化,伤害人体健康.•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荒地.农田.空旷地等.40.马缨丹• 科名:马鞭草科• 学名:Lantana camara • 别号:五色梅.臭草•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单叶对生,枝有钩刺,花空集成头状.• 生涯习惯:竖立或蔓性灌木,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入侵牧场.果园.茶园及疏林;可产生化感物资,影响本地植物发展及生态情况;全草有毒,伤害畜生.•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荒地.山坡灌丛.空旷地等.41.假马鞭草• 科名:马鞭草科• 学名:Stachytarpheta jamaicensis• 别号:铁马鞭.假败酱• 原产地:中美洲• 形态特点:单叶对生,边沿具粗锯齿,穗状花序顶生,花冠蓝紫色.• 生涯习惯:多年生粗壮草本,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影响当地植物发展及生物多样性.•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荒地.沟谷.山坡灌草丛.空旷地等.42.阔叶丰花卉• 科名:茜草科• 学名:Spermacoce latifolia • 别号:•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茎4棱柱形,叶卵形,对生.•生涯习惯:多年生披垂草本,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影响当地植物发展及果园产量.•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荒地.果园.山坡路旁.空旷地等.43.龙珠果• 科名:西番莲科• 学名:Passiflora foetida • 别号:喷鼻花果• 原产地:安的列斯群岛• 形态特点:具卷须,叶膜质,浅裂或波状,花单生.• 生涯习惯:草质藤本,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攀附其它植物发展,伤害农作物及果园产量,损坏当地生态情况.•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荒地.果园.山坡路旁.空旷地等.44.凤眼蓝• 科名:雨久花科• 学名:Eichhornia crassipes • 别号:水葫芦.凤眼莲•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叶莲座状分列,叶脉弧形,叶柄基部具膨大呈葫芦状的气囊.• 生涯习惯:多年生水生草本,养分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堵塞河流,大面积笼罩水面,影响当地植物发展,损坏当地水生生态体系及生态情况.• 广州罕有地点:水库.湖泊.池塘.水渠中.45.大薸• 科名:天南星科• 学名:Pistia stratiotes • 别号:水荷莲 .大叶莲• 原产地:巴西• 形态特点:具白色成束的须根;叶簇生成莲座状,倒卵状楔形.• 生涯习惯:水生沉没草本,种子和养分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堵塞河流,大面积笼罩水面,影响当地植物发展及水产养殖,损坏当地水生生态体系及生态情况.• 广州罕有地点:水库.湖泊.池塘.水渠中.46.美洲商陆• 科名:商陆科• 学名:Phytolacca americana • 别号:洋商陆• 原产地:北美洲• 形态特点:叶互生,茎竖立,紫红色,斑白色,微带红晕.• 生涯习惯:多年生草本,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对人畜有必定伤害.• 广州罕有地点:林缘.村旁.荒地.路旁.空旷地等.47.落葵薯• 科名:落葵科• 学名:Anredera cordifolia• 别号:马德拉藤• 原产地:中南美洲• 形态特点:叶互生,卵形,顶端急尖,总状花序.• 生涯习惯:多年生围绕纠缠藤本,养分滋生力强.•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枝叶发展快,笼罩当地植物,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情况.• 广州罕有地点:河岸.沟边.村旁.荒地或灌丛中.48.蛇婆子• 科名:梧桐科• 学名:Waltheria indica 别号:和他草•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植株常蒲伏,密被柔毛,叶互生,有齿;花淡黄色.• 生涯习惯:半灌木状草本,种子滋生为主.•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耐性及顺应性强,排斥当地植物,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情况.• 广州罕有地点:朝阳草坡或空旷地.49.土着土偶参• 科名:马齿苋科• 学名:Talinum paniculatum • 别号:水人参,土洋参•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叶肉质,圆锥花序,分枝再二歧状分支,花淡紫色.• 生涯习惯:多年生竖立草本,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一般性杂草,耐性及顺应性强,影响当地植物发展.• 广州罕有地点:村旁.荒地.空旷地等潮湿情况.50.红花酢浆草• 科名:酢浆草科• 学名:Oxalis coymbosa 别号:大酸味草,铜钱草•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叶基生,掌状三出复叶,小叶倒心形,伞状花序,花淡紫红色.• 生涯习惯:多年生草本,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一般性杂草,耐性及顺应性强,影响当地植物发展.• 广州罕有地点:低海拔山地.野外.天井.路边.村旁.空旷地等潮湿情况.51.草胡椒• 科名:胡椒科• 学名:P eperomia pellucida • 别号:透明草•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茎半透明状,叶肉质,穗状花序竖立.• 生涯习惯:一年生肉质草本,种子及养分滋生力强.•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一般性园圃杂草,影响当地植物发展,损坏生态体系构造及功效.• 广州罕有地点:林下湿地.石缝.天井墙脚.苗圃等潮湿情况.52.小叶冷水花• 科名:荨麻科• 学名:Pilea microphylla • 别号:透明草, 小水麻•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点:茎肉质,叶小,同对叶不等大.• 生涯习惯:纤渺小草本,种子滋生.• 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一般性杂草,排斥当地石生及附生草酸植物,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 广州罕有地点:路边.溪边.石缝.天井.苗圃等潮湿情况.。
植物入侵生态学研究进展
植物入侵生态学研究进展植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新的生境中迅速扩展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的过程。
它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植物入侵生态学研究旨在揭示入侵机制、评估生态影响以及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一、入侵机制的研究植物入侵的机制涉及到入侵植物的种间竞争能力、适应性以及环境因素等。
研究表明,物种的生长速度、繁殖力以及资源利用效率是影响其入侵能力的重要因素。
并且,入侵植物在新生境中与当地植物的相互作用也对入侵的成功与否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通过野外观察、实验室实验证实,入侵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应性是影响其入侵过程的关键因素。
二、入侵植物的生态影响植物入侵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入侵植物可能改变当地生境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破坏土壤结构和水质,影响当地植物和动物的生存条件。
其次,入侵植物可能竞争土壤水分和养分资源,使当地植物的生长受限。
此外,入侵植物还可能改变当地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因此,深入研究入侵植物的生态影响,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三、防控策略的研究为了应对植物入侵的挑战,研究人员不断寻找有效的防控策略。
传统的物理防控手段包括手工清除和化学消除,但其效果有限且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生物防控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通过引入天敌、病原体和寄生植物等生物因子来控制入侵植物的增长,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激活当地植物的免疫机制、研发环境友好型的防控剂等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入侵植物的影响,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植物入侵生态学研究在入侵机制、生态影响和防控策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今后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入侵植物与当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控方法,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植物入侵的挑战,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综合管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0 2年 9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I RONM [ ENTAL CI S ENCE AND ANAGEM暇NT M
V0. 7 1 3 NO 9 . Sp e .2 2 01
文章编 号 :6 4- 19 2 1 ) 9- 0 6— 6 17 63 (02 0 0 8 0
收稿 日期 :0 2— 6— 8 2 1 0 2
枝 黄花 列入 中 国重要 外来 物种 有 害植物 名 录… 。
由于加 拿大 一 枝 黄花 的入 侵 趋 势迅 速 扩 散 , 影
响不 断加 深 , 年 来 , 内外 学 者 对 其 入 侵 机制 J 近 国 、
生 物学 特 性 J繁 殖 生 物 学 j 化 感作 用 4 、 、 、 入
与 1 %2甲 4氯 水剂 2 0mI 6 的混剂 防除 较 3 0 M6 7 m
适合于加拿大一枝黄花零星分布点。在数量不是很 显 差 异 。 叶梅 荣 等 试 验 得 出 ,1 草 甘 膦 水 剂 4%
大 的情 况 下 , 理 ( 械 ) 除 也 算 是 一 种 有 效 、 物 机 防 简
( . olg f i n n i n na Sin e h nh i om l nvri ,S a ga 2 0 3 C ia 1 C l eo f a dE v ometl cec ,S ag a N r a U i sy h n hi 0 2 4, hn ; e Le r e t 2 J d asaWe a dN t n l aueR sreA miirt n S a ga 20 3 C ia .i u nh t n ai a N tr eev d ns ai , h n hi 0 16, hn ) u l o t o
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自然或人为途径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并对该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
近十年来,随着全球化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物入侵问题在中国日益严重,对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以及农业、林业等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和研究中国生物入侵的进展和现状,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近十年来中国生物入侵研究的进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中国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主要特点、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介绍了生物入侵的定义、类型、影响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概况,然后重点分析了中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和特点,包括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其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接着,文章回顾了近年来中国生物入侵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入侵机制、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当前生物入侵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文章对中国生物入侵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国生物入侵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支持。
二、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的主要进展近十年来,中国生物入侵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涵盖了入侵物种的识别、监测、预测、防控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中国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提升生物入侵研究的水平。
在入侵物种的识别方面,科学家们运用分子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多种手段,成功识别了一批新的入侵物种。
这些物种来自世界各地,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它们的入侵对中国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研究人员还建立了完善的物种数据库,为后续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监测和预测方面,中国采用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实现了对入侵物种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入侵物种的分布和扩散情况,为防控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研究方法和数 据来源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文献综述法:对近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入侵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比较研究。 实地调查法:对重点区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了解实际情况。 模型模拟法: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生物入侵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深入研究生物入侵的机制和影响,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物入侵问题。 创新技术手段,提高生物入侵研究的效率和精度。 拓展研究领域,关注新兴生物入侵问题和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入侵趋势。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术
研究结论和展 望
研究结论和成果总结
近十年来,中国在生物入侵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研究表明,生物入侵对中国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通过科学手段可以有效控制和缓解其 危害。
目前,中国在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 鉴。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生物入侵研究,推动相关领域科技创新,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 贡献。
研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数据来源有限,可能存在偏差 研究方法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 缺乏长期跟踪观察,无法全面了解生物入侵的长期影响 跨学科合作不够充分,需要加强与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片等。
生物入侵的机制和过程
生物入侵的途径: 自然入侵、无意引 入、有意引入
生物入侵的机制: 繁殖能力强、适应 性广、传播能力强
生物入侵的过程: 定殖、扩散、种群 建立
生物入侵的影响: 破坏生态环境、威 胁人类健康、影响 经济发展
生物入侵的影响因素和条件
外来人侵植物成灾的机制及防除对策
植物生理学论文外来入侵植物入侵成灾机制及其对策外来人侵植物成灾的机制及防除对策外来种入侵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外来入侵植物是指自然或人为地由原生态系统中引入到新生境的植物,会给新生境或其中的物种带来威胁。
植物入侵是指外来植物通过一定方式进入并定居在某一新的生境, 通过迅速繁殖和扩张, 对本土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构成威胁, 本文介绍了植物入侵的一般方式和主要危害, 综述了入侵植物的基本生理生态特征和被入侵生境的生态特征,入侵危害,机制等,最后提出了植物入侵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外来入侵植物,入侵形成机制成灾机制,危害防除对策1、外来入侵植物1.1、外来入侵植物 (alieni nvas iveplants)是指非在原生态系统进化出来的植物,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被引入新生态环境的植物,会对新生态环境或其中的物种构成一定的威胁的植物。
许多物种在入境时表现为中性,甚至良性,而当它们离开原来的生态系统后,在新生态系统中缺少了原系统中其他物种和天敌的制约,表现为生机盎然,甚至疯长蔓延成灾。
在我国,外来入侵植物共有 107 种 75 属,如空心莲子草 ( A ltPrn 口 nthera P hiloxe— roides (M art).G riseb )、紫茎泽兰、水葫芦、豚草 (A m brosia artem issi folia L . ) 、大米草等,其中,62 种外来植物是作为牧草、饲料、蔬菜、观赏植物、药用植物和绿化植物有意引进的,占总数的 58%;传入我国的重要外来害虫有 32 种,如美国白蛾 (H yhantria cunea )、松突圆蚧 (H em i~ rlerlesia pot ys ophi l a )[I 7,;主要外来病原菌有 23 种,如甘薯黑斑病病原菌(Cerat oc ys ti s fim bri at a )、棉花枯萎病中病原菌 (Fi us ari um oxys poram g . sp. Vasi nfect um ) 等 3l 。
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政府机构: 如国家环 保部、农 业部等
科研机构: 如中科院、 高校等
国际组织: 如联合国 环境规划 署、世界 自然保护 联盟等
公开出版 物:如学 术期刊、 书籍、报 告等
网络资源: 如数据库、 在线平台 等
实地调查: 如实地考 察、问卷 调查等
近十年来,中国生物入侵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入侵物种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入侵物种的数量已经达到数百种,其中一些物种已经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入侵物种的种类和数量还在不断增加,需要加强监测和防控措施
建立完善的生物入侵监测体系
制定严格的生物入侵防控法规 和政策
加强生物入侵防控的科技研发 和推广
提高公众对生物入侵的认识和 参与度
近十年来,中国生物入侵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生物入侵的防治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未来,生物入侵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壹贰 Nhomakorabea叁
肆
伍
生物入侵:指外 来物种通过自然 或人为途径进入 新的生态系统, 并对当地生态系 统造成破坏的现
象
危害:破坏当 地生态系统平 衡,导致物种 灭绝,影响生
物多样性
经济损失:生 物入侵可能导 致农业、林业、 渔业等产业遭
受重大损失
健康威胁:生 物入侵可能导 致疾病传播, 对人类健康构
2017年 《国家重 点保护野 生动植物 名录》的 调整
2019年 《生物安 全法》的 修订
2020年 《生物安 全法》的 实施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来控制入侵物种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农药等来控制入侵物种 物理防治:使用物理屏障、陷阱等来控制入侵物种 生态修复:恢复被入侵物种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植物抗病机制及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
植物抗病机制及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压力,其中就包括病原体的侵袭。
为了生存和繁衍,植物演化出了复杂的抗病机制。
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不仅是植物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也对农业生产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我们对植物抗病机制的理解逐渐深入。
植物抗病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物理障碍和化学防御。
物理障碍包括植物细胞的壁结构、表皮毛等物理特性,这些都可以阻止病原体的入侵。
化学防御则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和信号转导过程。
当病原体突破物理障碍时,植物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通过产生抗病性相关蛋白、激活免疫系统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的侵害。
信号转导在植物抗病机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植物感知到病原体入侵时,会触发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这些途径涉及到多种信号分子、受体、激酶、转录因子等。
这些分子在植物体内传递信号,激活植物的防御反应,形成有效的抗病屏障。
对植物信号转导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在对信号分子、信号通路和调控网络的理解上。
植物抗病机制及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植物抗病过程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发展新的农业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更广泛的生物科学问题,如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适应环境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植物抗病机制的理解将会更加全面和深入。
1. 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植物病害是影响全球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农作物生产力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在世界各地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植物病害的频发和蔓延,作物产量和品质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尤其是在农业资源集中、生产密度大的地区,一旦病害爆发,将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对全球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植物病害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土壤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环境问题。
外来物种红火蚁入侵生物学与防控研究进展
外来物种红火蚁入侵生物学与防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外来物种红火蚁的入侵生物学及其防控研究的最新进展。
红火蚁,作为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外来物种,其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入侵已经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制、生态影响以及防控策略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解决红火蚁入侵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建议。
我们将概述红火蚁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物种的生物学本质。
我们将探讨红火蚁的入侵机制,包括其扩散途径、适应性进化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等,从而揭示其成功入侵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分析红火蚁入侵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红火蚁的入侵往往会导致本地物种的减少或灭绝,破坏生态平衡;同时,它们还会对农作物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红火蚁的叮咬还会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甚至休克,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我们将总结当前红火蚁防控研究的进展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防控红火蚁的入侵需要综合考虑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手段,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红火蚁等外来物种的入侵问题。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红火蚁入侵生物学与防控研究的视角,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外来物种,原产于南美洲,现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农业、林业、畜牧业以及人类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红火蚁工蚁体长约3-6毫米,呈红褐色至黑色,体型较小,但行动敏捷。
头部呈矩形,复眼大而突出,触角呈膝状弯曲。
胸部和腹部连接处狭窄,腹部背板具黑色条纹。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入侵机制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入侵机制一.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1、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通过竞争或占据本地物种的生态位,排挤本地种,改变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或功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单一或退化,破坏或污染生态环境。
2、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36%;其中13种主要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
3.严重威胁人类与家畜健康和安全4.无序杂交种质丧失:与近源的土著种杂交,改变土著种的基因组成,造成遗传污染。
二.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1、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内因)(1)适应性、耐性强,入侵潜力大。
(2)繁殖能力强:A、有的外来种靠地下茎等进行无性繁殖,可避免或少受火等因素的干扰,难以清除;B、靠种子进行系繁殖的,生产种子多,种子易于传播(动物、风等),种子发芽率高,幼苗生长快,幼龄期短,种群增长快,生殖时间短,克服寒冷的蛰伏期短。
(3)对资源的竞争力强,能抗干扰,且干扰后恢复力大。
2、影响外来植物入侵的外因(1)被入侵的环境:栖息地相似,环境中光、温度、水分、营养和金属元素等。
(2)需要传播媒体:如动物(如人、兽、鸟类、蚂蚁等)、风等。
(3)栖息地受到干扰或破坏(非健康的生态系统)。
(4)其它:如竞争、食草动物、病原体、天敌、季节性干旱等气候变化,等等。
3、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1)人为有意引入。
(2)园林中的引入种逃逸到野外。
(3)由旅客、轮船(如压舱水等)、运输的货物等无意携带而引进。
•因此,有必要在确定是否引进某一外来物种前,对其进行风险评价。
三、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价• 1、外来种在原起源地的分布范围。
• 2、个体生态学方面的特性。
• 3、生活史。
• 4、繁殖率。
• 5、开始引进的个体数量。
• 6、干扰对其的影响四、控制/防除外来种的方法1、物理法:即采用人工清除、机械清除、遮光等物理方法防除外来入侵植物。
2、化学法:采用化学药品杀死或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
3、生物控制法:采用引入或种植其他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如天敌等)达到杀死或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
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研究进展
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研究进展外来植物入侵是指一种非原生植物物种进入并在新的生境中快速繁殖和扩散,对原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
随着全球贸易和人类移民的增加,外来植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外来植物入侵,不断有学者进行相应的研究。
本文就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外来植物入侵机制可以从生物学、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等角度进行研究。
生物学研究主要关注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如种子传播途径、种子生态学特征、生长速度等。
例如,一些外来植物物种具有快速繁殖和适应多种环境的能力,这使得它们能够在新环境中迅速占据资源,竞争原生植物。
生态学研究主要从群落和生态系统层面探讨外来植物入侵机制。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一些外来植物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位宽度,能够适应广泛的环境条件,从而在新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空间和资源。
此外,外来植物物种对原生植物的竞争也是外来植物入侵的重要机制之一、外来植物物种通过对水、养分和空间等资源进行占据,改变了原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条件,从而实现了自身的快速扩散。
进化生态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中的遗传适应和进化。
相关研究表明,外来植物物种通过自由交配与原生植物进行杂交,从而出现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提高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外来植物物种入侵的成功与其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性有关。
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性能够增加外来植物对新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促进其快速繁殖和扩散。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观点和假设也被提出来。
例如,一些学者认为,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中的宿主特异性是一个重要的机制。
宿主特异性指的是一些外来植物物种对特定的宿主物种具有更强的侵略性和适应性。
这些外来植物物种可以通过与宿主物种之间的适应关系来提高其入侵成功的概率。
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外来植物入侵的非线性和复杂性。
即使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的外来植物物种之间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入侵能力和竞争力。
关于生物入侵的文献综述
浅析外来物种入侵文献综述摘要:1948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8名社会科学家共同发表《社会科学家争取和平的呼吁书》,提出以国际合作为前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际的科学调查研究,解决现代若干重大问题,这被认为是现代国际环境安全的先声。
外来物种入侵是国际社会和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对防止外来物种入侵进行立法是维护生态平衡的法律保障。
关键词:外来物种入侵防范立法一、导言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和分布位置以外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生物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非本土的;第二,该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
入侵的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外来物种通过种种途径进入另一个地域,一、人类有意引入作为牧草饲料、观赏性植物、药用植物、改善环境植物、食物、麻类植物、宠物、水产养殖品种和异地放生,二、随人类交通工具带入、船只携带、海洋垃圾。
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有意引进的外来物种仅仅是由检疫部门根据检疫目录进行病虫害及疫种的一般性检疫,如果外来物中本身没有病虫害,或本身不是疫虫、疫草,则一般却可以安全过关。
因此,对于首次引进或短期内不能发现其危害性的有害生物,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导致一大批有害生物堂而皇之地被引进我国。
针对这个问题,我国于2000年12月1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2003年2月1日施行)设专章规定了“风险评估”制度,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采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结合的立法开展风险评估制度。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侵植物侵入机制进展【摘要】: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通常也是遥远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持续维持下去。
本文从入侵植物的原生活地特征的研究,入侵途径和过程,相对于入侵地区原有物种的自身优势,以及其对入侵地区的危害还有如何防治、预防入侵植物等方面综述了入侵我国的入侵种的入侵机制的研究与进展并重点阐述入侵中的研究以及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生物入侵、土著种、入侵种、生态危害。
过去500年来尤其近200年来全球入侵物种的数目增加了几个数量级,如今全球几乎没有几个区域没有受到外来种(尤其是入侵种)的影响,生物入侵也改变了固有的生物区系并对某些物种的地理起源提出了挑战。
其已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
我国学者丁建清等(1995)在国内首次依据文献资料对农田、牧场、水域等生境的植物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至少有58 种外来植物对我国农林业带来了危害。
至2011 年底,据农业部的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有50多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有11种,这11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我国造成大约600亿元的损失。
生物入侵由于其普遍性及越来越严重的危害性而备受社会的关注,其构成了生物安全方面的主要内容。
为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生物入侵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植物入侵,并形成了许多更新理论,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成果,为植物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1、生物入侵的相关概念:土著种、外来种与入侵种人们在谈论生物入侵时, 对土著种、外来种、入侵种等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 甚至常常将其混淆。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生物入侵, 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几个主要名词的内涵加以说明。
土著种( native species ) 或本地种( indigenous sp e2cies) 是指分布在原生地( native range) 的物种,即出现在其自然分布区及其自然传播范围内(即在其自然占领的或无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引种也能占领的分布区内)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的分类单元。
如常绿阔叶乔木青冈、红楠和苦槠,落叶阔叶乔木垂柳、构树、苦楝、朴树等物种均为上海的土著种。
外来种( alien species )或非本地种( nonindigenoussp ecies) 是指因种种原因被引入到非原生地的物种。
可以具体理解为由于人类的活动或与人类有关的活动致使其重新分布而出现在本来不存在的地区或生态系统内的分类单元(包括种子、卵、孢子或其他形式的能使种族繁衍的生物材料) 。
生态系统中外来种的存在与人类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是人类有意或无意引入的结果。
非入侵种( noninvasive species) 是指在引入地可以自我维持但不扩散的外来种即居留成功的, 但只是停留在引入地, 没有扩散到相邻的地区、不会引起当地群落外貌显著改观、使当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外来种。
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 是指在引入地建立了庞大的种群, 并向周围地区扩散, 对新分布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明显的损害和影响的外来种。
即非土著种进入一个过去不曾分布的地区, 并能存活、繁殖,形成野化种群(f eral population) ,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将造成明显的环境和经济后果。
综上, 入侵种的确定应满足如下的四个基本条件: ①不属于所考虑国家或生物地理区域原产的物种; ②已在新的入侵区域归化( naturalization) 且正在逐渐增加其丰度或分布越来越广; ③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有害物种, 或至少给人类的某些经济活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④人类往往是这些物种最初有意或无意引入的责任者。
2、入侵植物的原生活地特征的研究:早期研究多是关注入侵生物在入侵地的行为与危害及其防控等内容, 对其在原产地的研究却相当缺乏。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和倡导对入侵种在原产地和入侵地的表现同时进行比较研究(郭勤峰, 2002; Bossdorf et al., 2005;Hierro et al., 2005; Callaway & Maron, 2006), 即全境性研究(whole-range studies),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入侵后物种的变化, 揭示生物入侵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存在的方法为“全境性研究”,有关生物入侵机制的主要假说(如天敌释放假说、增强竞争能力的进化假说、新武器假说等),都需要在全境性研究基础上进行比较生物地理学验证(Hierro et al., 2005)。
这样可以为入侵生物学研究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结果,有助于入侵植物的防控实践。
3、生物入侵的过程:3.1外来种的引入途径:随着人类社会交通和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呈全球性的蔓延趋势,人类的各种活动有意!或无意间为外来种的扩散起了推动作用。
3.1.1偶然引入:很多外来入侵生物是随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
通常是随人及其产品通过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作为偷渡者或"搭便车"被引入到新的环境。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升温,外来入侵生物借助这些途径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
豚草多发生于铁路公路两侧,最初是随火车从朝鲜传入的。
除交通工具外,建设开发、军队转移、快件服务、信函邮寄等也会无意引入外来物种。
有些入侵植物是混杂在作物种子或其他货物中偶然引入的,如意大利苍耳的引入。
近来有研究表明人类抛弃到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为有些入侵者提供了“交通工具”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大约是80 年代从美洲国家的进口粮食中夹带传入我国的。
毒麦(LoliumLemulen Tun L.)传入我国便是随小麦引种带入,它与小麦的形态极为相似,很易混杂于引种的小麦中。
3.1.2有意引入:某些部门或个人为提高经济效益、观赏价值和改善生物防治等从国外或外地引入了大量物种,由于管理不善或事前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导致有的物种变成了入侵种。
如凤眼莲又叫水葫芦,它原产地是巴西南美,最初引进的时候是为了两个目的,既可以当猪饲料,另外它的花也非常的好看,可以当观赏植物,引进来以后,结果我们国家的气候非常适合它生长。
从而引起滇池上长满了水葫芦由于它密闭度强,这样造成了水中缺氧,影响了水中的水生动物,从而造成了一个生态灾难,我国为滇池每年要花几百万打捞水葫芦。
美国商陆是当做药用植物引进来的,空心莲子草也是当做饲料引进来,现在都形成了入侵物种。
有影响的要算互花米草和大米草,这个是我国50年代引进来的,当时为了根治和绿化海边的滩涂引进来的。
引进来以后,结果它在整个沿海,我国的海岸线大量的生长,给我们的渔业养殖造成了危害。
互花米草由南京大学仲宠信教授等于1979 年引入我国,旨在弥补先前引进的大米草植株较矮、产量低、不便收割等不足,其对沿海滩涂环境胁迫的高耐受性使其在不少地方演变为害草。
3.2从外来种到入侵种的转化过程:一个外来物种从进入新环境到近乎霸占整个生境,通常要经历侵入、定居、适应、扩散4 个阶段。
外来种并不都会形成生物入侵、造成生态灾难,当外来种进入引入地后会形成偶见种群, 偶见种群的命运一般来说有两种, 一是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或受到本地种的排斥,种群不能自我维持而消退死亡; 另一种情况则相反,偶见种群在当地居留成功,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建群种。
但大部分建群种都是非入侵种,不会引起生态灾难,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会在居留成功后,数量急剧增加,并不断向四周地区蔓延扩张, 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明显损害,这部分造成生态灾难的外来种即为入侵种(如图) 。
在整个转化过程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进入到下一阶段,根据“十数定律(the tens rule) ”的推算,入侵种只占区域外来种的千分之一左右。
3.3入侵种的生态学特征:竞争是生态作用的基本方式之一,也许难以在一个自然群落中找到竞争排斥的实例,来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但入侵种的问题4却给人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研究发现,入侵种通常会与本地种竞争资源。
并且除了竞争取胜外,有些入侵种较本地种更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外来种的入侵机制,即外来种最后如何形成入侵种, 造成生物入侵, 取决于该外来种的繁殖能力、种子传播能力、竞争及适应能力等自身特点和新环境的生物控制因素、可侵入性、空余生态位等外在环境特点。
综合现有研究, 生物入侵的形成机制及动因假说,可归纳为如下三大方面:3.3.1入侵种的特性是生物入侵的基础:(1) 强大的繁殖和传播能力。
外来种的繁殖特性对其在新栖息地的种群建立起到很大作用, 通常入侵种有更强的繁殖能力, 能迅速产生大量的后代。
(2) 强大的竞争及适应能力。
入侵种在新栖息地的环境条件下, 竞争能力往往强于处于相似生态位的本地种, 在这种情况下入侵种可以通过排挤本地种而获得成功。
3.3.2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外来植物能入侵新栖息地的一个原因是此生境的群落组成结构相对简单,生物多样性较低,导致对外来种入侵的抵抗能力较弱。
Elton认为物种组成丰富的群落较物种组成简单的群落对生物入侵的抵抗能力要强,这是因为相对比较简单的植物和动物群落,其缓冲能力弱,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其群落结构相对平衡易被打破。
近来的许多野外研究结果和数学模型也证明了群落生物多样性与群落对生物入侵的抵抗性之间呈正相关。
由于长期地理隔离, 世界各地均有原产的生物种类,在本地种与其天敌长期的协同进化中, 彼此相互制约种群数量, 使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保持在动态平衡状态。
而许多入侵种以种子、孢子、卵或别的休眠形式到达新的地点后,其在本地的竞争者、捕食者、草食者和寄生者等并没有随之到达, 长期共存的天敌因素大幅度减少。
这种“天敌缺乏”的状况使得外来种生存空间较大, 为其入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导致建群种的种群数量大幅增加, 最终爆发成灾; 而种群数量的骤增又加速了入侵种的入侵速度。
3.4人为的干扰与全球变化也是导致入侵中形成的重要原因:生物入侵实际上是人类活动使物种克服地理屏障而实现重新分布的过程,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的环境扰动都可能加速外来种入侵。
这些扰动包括陆地的大火、洪水、农业开垦、牲畜放牧、湿地的水被排干、河流及湖泊的盐度或营养水平的改变等。
生物入侵作为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全球变化的其他过程包括大气成分的变化、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不断增加的氮沉积、分裂生境的土地利用模式等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从而改变系统的干扰体制, 改变物种的分布以及陆地和水生资源动态, 而对生物入侵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的变化可能有利于能迅速改变其分布区或具有适应不同环境能力的外来种入侵, 研究表明, CO2 浓度的升高可能减慢某些植物群落的演替恢复, 从而加快外来植物的入侵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