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初会”时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宝黛初会》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宝黛初会》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宝黛初会》课文原文及赏析
《宝黛初会》原文:
贾母带着黛玉来到荣府,见到了宝玉。

宝玉生得眉清目秀,面如冠玉,一见到黛玉就笑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问道:“你何曾见过?”宝玉道:“虽然未曾见过,但看着面善,心里像是久别重逢一样。

”黛玉也觉得宝玉眼熟,但想到自己从未出过家门,便暗自疑惑。

赏析:
《宝黛初会》是《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生动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相遇。

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人物描绘和对话,展现了宝玉和黛玉的独特性格和深深的命运牵绊。

首先,作者通过对宝玉外貌的描述“眉清目秀,面如冠玉”,塑造了一个俊美、脱俗的形象。

而他的语言“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则透露出他的直觉敏锐和对黛玉的一见钟情,这与他后来对黛玉的深情厚意形成了呼应。

其次,黛玉的心理活动也十分微妙。

她对宝玉的感觉既是熟悉又是陌生,这种矛盾的情绪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困惑和期待。

她的反应也体现了她的聪明、敏感和谨慎的性格特点。

最后,这段文字通过宝玉和黛玉的对话,揭示了他们之间深深的命运联系。

尽管他们在此之前并未真正见过面,但他们都感到对方似曾相识,这种感觉预示了他们未来的情感纠葛和命运交织。

总的来说,《宝黛初会》以其精致的语言和深刻的人物描绘,成功地塑造了宝玉和黛玉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性格魅力和深深的命运牵绊,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简述宝黛初会的情景

简述宝黛初会的情景

简述宝黛初会的情景宝黛初会的情景,当时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一阵微风吹过,轻柔的微光洒在宝黛身上,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光环。

宝玉穿着一袭蓝色蟒袍,与众不同的宝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他高挑而英俊的面容上带着淡淡的忧郁,眼眸中透露出不屑的神情。

虽然他是荣府的主人,却常常感到孤独和迷茫。

黛玉则是一位脸上带着时而神秘时而忧郁的美人,她的黑发如漆,皮肤白皙如玉,一双如秋水般清澈的眸子里透着一股独特的魅力。

她穿着一袭墨绿色的衣裳,给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感觉。

两人在荣府的园林中相遇。

园中的花草树木都在春天的呵护下蓬勃生长,勾勒出一幅诗意的图景。

宝玉凭栏而立,眺望远方,心情似乎很沉重。

而黛玉则独自倚在一颗散发着香气的梅树下,低头沉思。

突然,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从花丛间跑了出来,宝玉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走向小白兔,悄悄抱起它,温柔地抚摸着它的脑袋。

黛玉看到这一幕,也忍不住露出微笑。

她向宝玉走去,轻声问道:“这只小白兔真好看,你是喜欢小动物吗?”宝玉抬起头,看着黛玉那双清澈的眼眸,微笑道:“是的,我喜欢安静的小动物,它们总是让我心情愉悦。

”黛玉点点头,微笑着说:“我也是,它们让我感到宁静和快乐。

”他们相互交流着,无尽的话题在两人之间流淌。

宝玉向黛玉倾诉了自己心中的烦恼和困惑,而黛玉则用深情的眼神给予他安慰和支持。

他们的心灵似乎在这一刻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彼此之间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

宝玉感受到了黛玉特有的温柔和善意,而黛玉则被宝玉忧郁而敏感的气质所吸引。

他们在园中漫步,时而驻足欣赏花草,时而攀登小山,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阳光透过绿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仿佛是大自然为他们编织了一副美丽的画卷。

在一次偶然之中,两人共同发现了园中的一座小亭子。

亭子四周种满了蔷薇花,芳香四溢。

两人并肩坐在亭中,凝望着远方。

宝玉轻轻地捧起黛玉的手,温柔地说道:“你的存在给了我很多的勇气和力量,让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黛玉感动得泪如雨下,她抬起头,望着宝玉,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简述宝黛初会的情景

简述宝黛初会的情景

简述宝黛初会的情景在《红楼梦》这部千古流传的巨著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相遇,被誉为“宝黛初会”,其情景之美丽、意境之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当时,林黛玉初次踏入荣府,她年方十三,如花似玉,聪明伶俐,才情出众。

而贾宝玉,则是府中的宠儿,天资聪颖,虽顽皮捣蛋,却有一颗善良的心。

两人的相遇,仿佛是天意安排,早已在命中注定。

那日,荣府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原来是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林黛玉。

贾宝玉听闻有新客人来访,便好奇地前来瞧瞧。

他穿过长廊,绕过花园,远远便看见林黛玉在众人的簇拥下款款走来。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她的身上,宛如神妃仙子下凡一般。

她身穿淡紫色锦衣,长发披肩,眉目如画,美丽动人。

贾宝玉看呆了,只觉得眼前这位女孩仿佛从天而降的仙女,美得令人窒息。

林黛玉也看到了贾宝玉,见他虽年纪轻轻,却眉目清秀,气度不凡。

他身上穿着一件白色锦袍,腰间系着一条金色腰带,更显英俊潇洒。

两人目光相对,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他们走向彼此。

贾宝玉走到林黛玉面前,伸出手来与她相握。

他们的手轻轻触碰在一起,仿佛有一股电流传遍全身。

这一刻,他们仿佛感受到了彼此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默契和感应。

随后,贾宝玉邀请林黛玉一同游园赏花。

两人在花园里漫步,欣赏着盛开的鲜花和成荫的绿树。

他们谈天说地,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

贾宝玉聪明机智,不时逗得林黛玉开怀大笑;而林黛玉则才情出众,出口成章,令贾宝玉佩服不已。

他们在花园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彼此的心灵也在交流中逐渐靠近。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当天色渐晚时,林黛玉要离开荣府返回自己的住处。

贾宝玉依依不舍地送她到门口,看着她渐行渐远的背影消失在夜幕之中。

他知道从此以后他们将分隔两地难得相见但他相信他们的心将永远相连。

这就是“宝黛初会”的情景它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相遇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缘分更是两个灵魂之间的契合。

他们的爱情故事从这一刻开始注定了一生的缠绵悱恻和悲欢离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9 腾挪跌宕,异彩纷呈——《宝黛初会》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9 腾挪跌宕,异彩纷呈——《宝黛初会》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腾挪跌宕,异彩纷呈——《宝黛初会》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宝黛初会》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第三回回目是“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在这一回里,曹雪芹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件事为中心,通过林黛玉的目见耳闻,神思意会给我们展现了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的概貌,特别是成功地刻画了一大批主要人物的形象。

下面主要就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第一,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兼用。

林黛玉进贾府并不是一下子就见到一大群人,而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让每人先后出场的。

当黛玉到了正房大院,刚进房,首先见到的是“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这当然是贾母了。

贾母乃一家之“老祖宗”,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又是黛玉最亲的人,自然第一个见到的应该是她。

二人搂抱痛哭一阵之后,经贾母一一指点:“这是你大舅母。

——这是二舅母。

——这是你先前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这样,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就都一笔带过了。

接着,贾母吩咐“请姑娘们”,这样,迎春、探春、惜春就出场了。

在“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的气氛下,忽听得后院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和前面“三春”的到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王熙凤安排在这个时候出场,既可在写法上与前后人物的出场有所不同,做到文字翻新,同时又可与宝玉这个主要人物的出场形成一个适当的间隔。

此后,作者用了相当多的文字写黛玉从宁府回到荣府的一路所见,回荣府后王夫人与黛玉的谈话,黛玉与贾母一起进餐,等等。

这一切的描写,恰恰是作者在为另一个更高潮的人物出场作铺垫,因此,当吃完饭,贾母命令其他人“你们去吧”,只剩下她和黛玉二人之后,刚要说几句话时,“只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来报道:‘宝玉来了’。

”这样,小说掀起了这次人物出场的最高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描写了王熙凤出场后,贾母即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去”,而结果是贾赦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

”贾政也因今天“斋戒”去了,故都没见着。

宝黛初会

宝黛初会

宝黛初会宝黛初会宝黛初会的那一天,天空湛蓝如洗,温暖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宝黛,一个清秀活泼的少女,生活在乡村。

她纯真而善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她喜欢亲近大自然,每天都会去田间地头与花草树木为伴。

宝黛的父母是普通的农民,他们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着。

宝黛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她喜欢用画笔表达自己内心的世界。

在她的画里,有着美丽的风景、可爱的动物和奇幻的故事。

她常常将自己的画作带去乡间小学,和其他孩子一起分享,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华。

初夏的一天,宝黛去了村里的小河边。

她发现一个少年正坐在河边捕鱼。

那个少年叫大禹,他是城里来乡下度假的,同样对农村充满了好奇。

大禹高高的个子,阳光帅气的样子让他在村里的小伙子中显得与众不同。

宝黛走到大禹旁边,好奇地问道:“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来村里玩呢?”大禹笑着回答:“我来自城市,爷爷奶奶去世后,我决定来乡下放松一下,感受一下不同的生活。

”大禹的回答让宝黛更加好奇:“你平时在城市是做什么工作的?”大禹回答道:“我是一名建筑师,负责设计城市的建筑物。

”宝黛听了大禹的回答,内心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她想象着城市的高楼大厦,充满了现代科技的样子。

但是她也有些迷茫,因为她并不了解城市的生活,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应那样的环境。

大禹看出了宝黛的犹豫,他笑着鼓励道:“宝黛,你有着和绘画一样的天赋和热情。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和机会。

你有能力将你的梦想在任何地方实现,只要你勇敢追逐。

”宝黛听了大禹的话,眼中闪过了一丝坚定。

她决定要去城市一探究竟,寻找更广阔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

大禹也希望宝黛能够看到不同的世界,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于是,两个年轻人一起走进了属于城市的世界。

城市的繁忙与喧嚣让宝黛感到有些陌生,但她在大禹的引导下慢慢适应。

大禹带宝黛参观了许多城市的名胜古迹,让她领略到了城市文化的魅力。

大禹还介绍了宝黛认识了一些朋友,有医生、老师、画家等各行各业的人。

《红楼梦》赏析宝黛初会,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红楼梦》赏析宝黛初会,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红楼梦》赏析宝黛初会,⼀种似曾相识之感
贾宝⽟和林黛⽟的第⼀次相遇竟然互相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否就说明两⼈前世就已
经具有的缘分呢?
关于宝黛初会,原著所⽤的笔墨很多,最为突出的就是对林黛⽟和贾宝⽟两⼈的⼼理描写。

当听到丫鬟禀报:”宝⽟来了。

”黛⽟的⼼理活动是:这个宝⽟不知是怎样个惫懒⼈呢。

当林黛⽟
看见贾宝⽟之后,便吃⼀⼤惊,⼼中想道:“好⽣奇怪,倒像在那⾥见过的,何等眼熟!”
再看看对贾宝⽟的描写:⼀回再来时,已换了冠带,却说贾母见他进来,笑道:“外客没见就脱
了⾐裳了,还不去见你妹妹呢。

”宝⽟早已看见了⼀个袅袅婷婷的⼥⼉,便料定是林姑妈之⼥,
忙来见礼。

归了坐细看时,真是与众各别。

宝⽟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
道:“⼜胡说了,你何曾见过?”宝⽟笑道:“虽没见过,却看着⾯善,⼼⾥倒像是远别重逢的⼀般。


既然两⼈初次见⾯都产⽣了⼀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难怪贾母笑道:“好,好!这么更相和睦了。

”。

宝黛初会赏析

宝黛初会赏析

宝黛初会赏析
【故事】晚饭后人们散去,贾母与黛玉继续交谈,这时宝玉来了。

及至进来一看,黛玉大吃一惊,心中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何等眼熟。

作者对宝玉的装束和神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还用两首《西江月》词批贾宝玉。

宝玉细看黛玉形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他俩都有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的感觉。

【评析】这是宝玉和黛玉第一次相遇。

前世之约今生相遇,他们彼此都能感觉到对方与旁人不同。

黛玉猛得一惊,心里想真奇怪,好像在哪里见过。

如此初会,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

宝黛两人都产生一种心灵感应,都感到似曾相识。

为后文两人生死不渝的爱情历程张本。

黛玉眼中的宝玉,并不像母亲口中的“顽劣异常”,也不像舅妈口中的“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黛玉不仅眼明心细,她的审美观、道德观是异于世俗的。

他俩一个是心里一惊,一个说似曾相识。

最最典型的一见钟情,一般都伴有一定的亲近、愉悦、爱慕等情感。

他俩并没有成年男女的心生爱慕。

这一见如故是他们初次相识就情投意合,这是未来两个人感情良好发展的最底层基础。

果然是一对小冤家。

这只是个开场,后面的故事更精彩。

宝黛初会心理活动描写作文

宝黛初会心理活动描写作文

宝黛初会心理活动描写作文我以前有整理过,拷贝给你:宝黛初会见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多为容貌与心理的描写,精妙之至。

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甲侧:真真写杀。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亦未为不可。

’”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

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

我以前有整理过,拷贝给你:宝黛初会见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多为容貌与心理的描写,精妙之至。

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甲侧:真真写杀。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宝黛初会”时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

“宝黛初会”时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

“宝黛初会”时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学生把人物的外貌描写得比较象,就不错了;如果能把人物外貌描写得形神兼备,那就需要较高的文学修养;曹雪芹《红楼梦》中展现的人物形象,让人觉得人物外貌描写还应该有更高的境界值得去追求。

以下引用《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中对宝玉、黛玉的外貌描写进行分析,让人不得不对曹雪芹的艺术表现水平拍案叫绝。

引文一:黛玉眼中的宝玉——“①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锦缎粉底小朝靴。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③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1、引文①外貌描写的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答:1、从上到下,由头饰、衣褂到鞋靴;2、这样描写符合黛玉的观察顺序,条理清晰。

如果从下往上描写,则与黛玉大家闺秀的身份不符。

2、引文②外貌描写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六个比喻中重点应该是哪一个?“目若秋波”为什么放在最后写?答:1、先用六个比喻具体描写宝玉的面形、面色、鬓发、眉毛和目光,再总写宝玉顾盼神飞的多情公子的神态;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若秋波”应该是六个比喻中的重点。

宝、黛目光的交汇,导致二人情感激荡,一见钟情;3、放在最后写非常符合当时黛玉的心理,黛玉何尝不想一眼就看宝玉的眼睛,但她是一个女孩子,贾府规矩大,她“处处小心,时时在意,不敢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因而她不敢造次张扬,在把宝玉全身上下打量一番之后,才把目光落到宝玉的脸上,目光落到脸上后,又不好意思直接看眼睛,而是看脸形、脸色、鬓发、眉毛,一阵外围游移之后,黛玉的目光终于锁定到宝玉的眼睛上。

在让人领略宝玉风流潇洒的同时,分明又让人听到了黛玉的心灵律动!3、“面如桃瓣”是否与前面的“面若中秋之月”显得重复而可以去掉?答:不可去掉。

这不仅不重复,而且正反映了曹雪芹的匠心独运之处。

宝黛初会时为何彼此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宝黛初会时为何彼此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 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 情思,悉堆眼角。
林黛玉
昵 相
【小档案】
称 :林妹妹
娇花照水 弱柳扶风 貌:
我生性脆弱,多病 自我简介: 爱哭,因为父亡,寄居
在外婆家,虽然外婆十分 疼爱,我还是有寄人篱下 的感觉。
贾宝玉
昵 相
【小档案】
称:混世魔王 孽根祸胎 貌:最是极好
• 后来一僧一道将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且又缩成扇坠大小 的可佩可拿便袖了这石, 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 后来,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 山无稽崖青 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 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 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 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 事.后面又有一首偈 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林黛玉
前世
绛珠仙草
贾宝玉
——木石前盟

贾宝玉——神瑛侍者——补天 石
再见!

偶然
渊源
林黛玉外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 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贾宝玉外貌: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 笑,即嗔视而有情。
• 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 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 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 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 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 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 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 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 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 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 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案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甲戌 本第1回)

宝黛初遇情节概括及人物形象

宝黛初遇情节概括及人物形象

情节概括:
林黛玉因母亲病逝,被外祖母贾母接入荣国府(即贾府)抚养。

在一次家庭聚会时,贾宝玉放学归来,与黛玉首次相见。

两人初次见面便都生出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之感,仿佛前世有缘。

黛玉心中暗自疑惑,觉得宝玉异常眼熟,而宝玉则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这种一见如故的情感表达,不仅是对小说中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神话背景的呼应,更预示了他们之间深厚而又曲折的情感纠葛。

人物形象:
1. 贾宝玉:作为故事的男主角,宝玉性格复杂多元,他既具有叛逆精神又深受封建礼教束缚。

在宝黛初会的情节中,他的率真、痴情与独特的审美观得到体现,对于黛玉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与亲近,体现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拘泥以及对纯真感情的追求。

2. 林黛玉:黛玉聪明伶俐、才情出众,同时又敏感多疑、身世凄苦。

在与宝玉初遇时,她的细腻心思与敏锐直觉展现无遗,面对宝玉的热情与亲切,她既有惊讶又有感动,两人的默契奠定了后续剧情中黛玉对宝玉深深的情感寄托。

这段初遇情节通过描绘宝黛二人的心灵感应与独特个性,为后续的故事发展铺设了基础,展现了作者曹雪芹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精细刻画及对命运轮回观念的艺术运用。

红楼梦第二章宝黛初会的好词好句

红楼梦第二章宝黛初会的好词好句

红楼梦第二章宝黛初会的好词好句
《红楼梦》第二章“宝黛初会”中的好词好句有:
好词:眉尖若蹙、风流态度、自幼受贾母疼爱、聪慧过人、心灵相通、情愫已萌生。

《红楼梦》第二章“宝黛初会”中,有许多精彩绝伦的好词好句,以下是其中的十句:
宝玉一眼瞥见林黛玉风华绝代,容貌极美,便不觉呆住了。

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风流态度。

宝玉自幼受贾母疼爱,身边服侍的丫鬟众多,却从未见过像黛玉这般娇弱动人的女子。

黛玉生于扬州,信仰佛教,别名颦颦,号潇湘妃子,别号有颦婷、颦儿、潇湘妃子等。

宝玉见黛玉眉尖若蹙,便送她“颦颦”二字为号,意指她眉宇间常带愁容。

宝玉与黛玉初见时,两人心中虽有万般言语,却都说不出口,只觉心中激荡,难以平静。

黛玉虽年幼,却聪慧过人,善于诗词,她的才情与美貌并存,让宝玉为之倾倒。

宝玉与黛玉初次交谈,便如故人重逢,两人心灵相通,彼此引为
知己。

宝玉对黛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此句表达了宝玉对黛玉的深深倾慕之情。

两人初见时,虽未言明心意,但彼此间的情愫已悄然萌生,为日后的深厚感情埋下了伏笔。

这些词句描绘了宝黛初会的场景,展现了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物性格特点,是《红楼梦》中的经典之作。

宝玉初见黛玉的描写

宝玉初见黛玉的描写

宝玉初见黛玉的描写
“宝玉,我只知道你是个聪明细心的人,原来还有这个面目。

”这句话是黛玉第一次见到宝玉时,他对自己的评价,可见,他对黛玉是有一定了解的。

接下来是宝玉初见黛玉时的描写:只见一个清秀绝俗,容华若玉的人立在那里。

其眼运晴丝,
齿咬香腮,举止娴雅,态若芙蓉。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这句话写出了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的情景:一个清秀绝俗、容华若玉的女子立在那里。

而她的那双眼睛却不停地转动着,似
乎有许多话要说;她的那口香腮上微微有些红;她的举止间流露
出一种娴雅而又自然的气息。

这两个描写一个是黛玉初来贾府时
见到宝玉时的情景,另一个则是黛玉初来贾府时对宝玉说话时的
神态与动作。

黛玉在宝玉眼中是一个爱耍小性子、又多嘴多舌、说话总是
带刺的女孩子,但当她用手捂着自己红肿的脸时,那娇羞却又不
失可爱。

她是个典型的古典美女形象。

宝玉初见黛玉时对黛玉是有一定了解的:黛玉虽然美貌,但
也是个爱耍小性子、口无遮拦的女孩子。

—— 1 —1 —。

分析-作品《红楼梦》 片段:贾宝玉初识林黛玉

分析-作品《红楼梦》 片段:贾宝玉初识林黛玉

作品:《红楼梦》片段:贾宝玉初识林黛玉
分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中心,通过对贾府的衰落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荣、腐朽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以下是贾宝玉初次见到林黛玉的描写:“一见之下,不觉心头一震,远远地望去,只见那女孩身穿一袭淡绿色的衣裙,清雅而不妖媚,像是初春的柳絮舞动在风中。

她的脸如同鲜花中的朵朵莲,在微风的拂动下泛起层层涟漪。

她那双明亮的眼眸犹如明镜,透视出贾宝玉内心的矛盾与喜悦。


这段描写在情感、意境和意象上都具有深刻的内涵。

1.情感的传达:描述中贾宝玉初次见到林黛玉时的内心震动,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
诗意描写。

通过贾宝玉的眼神、心情,展示了初见林黛玉所引发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在年少时尤为纯真和强烈。

2.意境的刻画:描写中的淡绿色衣裙、明亮的眼眸等细节,创造了一幅清新雅致的画
面,与后来林黛玉深情痛苦的人物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意境的构建,也是对林黛玉复杂性格的预示。

3.意象的运用:描写中的“柳絮舞动”、莲花、明镜等意象,赋予了描写更多的象征意
义。

柳絮象征着生命的轻盈与飘渺,莲花则暗示了纯洁与超脱,明镜则象征了贾宝玉内心的显露与反射。

总的来说,这段描写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相见的情景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情感、意境和意象,为后续爱情故事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深化埋下了伏笔。

这也体现了《红楼梦》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叙事深度。

浅析宝玉初见黛玉的心理变化

浅析宝玉初见黛玉的心理变化

浅析宝黛初见心理活动过程马维友宝黛初见是经典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高潮,也是《红楼梦》最精彩片断之一。

细读文本,笔者认为,宝黛初见的好感,并非“一”见钟情,而是缘于“二”见的认熟心理;宝玉心中黛玉“神仙似的”奇美,并不是因为黛玉相貌特别出众,而是因情而生;问学送字不是单纯的关心,而是强化认同心理;摔玉也不是因为反抗性格,而是因为认同心理突然受阻。

这些是宝黛爱情的起点,也是思想性格发展的开始,作些分析是有意义的。

一、宝黛初见好感缘于“二”见钟情宝黛初见好感是相互的。

黛玉见宝玉之前曾有过两次铺垫:先是她母亲,后是王夫人。

黛玉母亲曾跟她谈论过“衔玉而生”的表哥,留下了“虽极憨玩,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本文所引原文均据高中语文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印象;王夫人却说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并嘱咐黛玉不要“睬他”“信他”。

所以黛玉见宝玉时,“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先有这样的心理,必定带着挑剔眼光,怎能生出好感?然而,黛玉一见宝玉,“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留下的却是十分美好的印象:“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在黛玉眼中,宝玉风流潇洒,风情万种,将王夫人的嘱咐抛到九霄云外。

宝玉看黛玉更是怜香惜玉,美妙绝伦:“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突出了娇美与聪慧。

宝黛初见互有好感,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就在于一个心想“那里见过”,一个自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即缘于熟认。

作为小说中的人物,他们当然无法自知,而作为读者自会想到第一回那个美妙神话:宝玉前身乃天庭赤瑕宫神瑛侍者,黛玉前身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那株绛珠仙草,仙草因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得以久延岁月,所以得换人形后,要随侍者下凡还泪报恩。

宝黛初会:《红楼梦》里最著名的一见钟情

宝黛初会:《红楼梦》里最著名的一见钟情

宝黛初会:《红楼梦》里最著名的一见钟情今天是情人节,布丁不能免俗,也来说说一见钟情的事儿。

国外的电影里经常见这样的桥段,男女初识,四目相对,第一次对望,就发现对方是一个“对眼儿”的人,紧接下来的镜头很有可能就是第二天晨起,两人在床上半遮半掩。

一见钟情来的直接,爽利,痛快,但却缺少韵味,肉的比例太重太多,情的比例太轻太少。

私下认为,翻遍所有的文艺作品,把一见钟情写得合情合理,入情入味,合弦合辙的当属《红楼梦》里的宝黛初会。

《红楼梦》第三回里,林黛玉入贾府后,一众人等全部见过,独宝玉来的晚些,这当然是作者特意设定出来的相见场景,宝玉来时: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而当宝玉换完衣服再来私下相见黛玉时,宝玉的反应是: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一个是心里一惊,一个是直接开口说似曾相识,可见两个人是最典型的一见钟情:男女初次相见,除了对对方良好的风度、优美的身体仪表、得体的进退谈吐等外显人格特征表示悦纳、接受、欣赏外,陷入一见钟情的双方,一般都伴有一定的亲近、愉悦、爱慕等情感的或生理的体验与感受,这正是异性相吸的“自然”基础。

表现在宝黛之间的是互相觉得”曾经见过“,或者”过去有可能见过“这种层次,并没有成年男女的心生爱慕,这种分寸的拿捏非常精确。

当然,宝黛之爱在第一回的设定里,双方有”还泪“之说,因此,双方是作者提前约定的至情至爱。

虽然双方都学没有到情窦初开的年岁,但彼此相见之后,便心生欢喜,这种一见如故的亲近感是最适合他们年岁的“一见钟情”。

若“一见钟情”是异性间首次相见便彼此爱慕的话,那么“一见如故”则可以说是异性间初次相识就情投意合,这种情投意合是未来两个人感情良好发展的最底层基础。

情人节,把一见钟情剖分一下,愿天下的孤独者都能得到爱怜,愿相爱者终成眷属。

宝黛初会

宝黛初会

二、众人眼中的宝玉 黛玉眼中的宝玉 孽根祸胎 、混世魔王、惫懒人 物、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 帏厮混

头上戴着,齐眉勒着;穿一件,束着, 外罩;登着.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 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 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 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 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 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木石前盟
一见如故
一、众人眼中的黛玉 宝玉眼中的黛玉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 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 自然的风流态度, 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王熙凤)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 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 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 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 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是真爱不能没有力量,是真爱不能没有悲剧的倾向。 ——徐志摩《爱眉小札》 爱情是净化的力量,也是毁灭的力量。每次黛玉为 宝玉要死要活,终于为宝玉而死。每次宝玉被黛玉 之爱——折磨个死去活来,两个人的心灵也才有所 相通相知;这样的爱情是不能成功的,上帝是不允 许这样的爱情的,因为这样的爱情比上帝还有力量, 比生命还有力量;林黛玉泪尽而逝,泪,就是这种 至情的最美的花朵了。难道能够设想好一些的结 局? ——王蒙《红楼启示录》
一、众人眼中的黛玉 宝玉眼中的黛玉 二、众人眼中的宝玉 黛玉眼中的宝玉

王熙凤初见林黛玉外貌描写

王熙凤初见林黛玉外貌描写

王熙凤初见林黛玉外貌描写林黛玉初入贾府时,王熙凤第一眼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

林黛玉的外貌令人注目,与众不同。

她有一双明亮而炯炯有神的眼睛,如同两颗明珠,闪耀着智慧和聪慧。

她的眉毛修长而挺拔,轻轻一挑,仿佛带着一丝俏皮和傲气。

她的鼻子高挺而直,微微翘起,给人一种高贵和优雅的感觉。

她的嘴唇红润丰满,微微上扬,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给人一种温柔和甜美的感觉。

林黛玉的皮肤白皙而细腻,如同莹玉般晶莹剔透。

她的脸庞线条柔和,轮廓清晰,没有一丝瑕疵。

她的脸型呈现出一种宛如瓜子的美感,给人一种清秀和可爱的感觉。

她的长发黑亮而丰盈,披散在肩上,微微飘动,散发出一种迷人的光泽。

她的身材苗条而修长,曲线优美,给人一种婀娜多姿的感觉。

王熙凤注意到,林黛玉的穿着也与众不同。

她身穿一袭淡绿色的宽袖长裙,裙摆拖地,裙身绣满了精美的花纹,显得华丽而精致。

她的腰间系着一条红绸带,显得婀娜动人。

她的手上戴着一串碧玉手链,闪烁着柔和的光芒。

她的脚踩着一双绣花鞋,鞋面上绣着精美的花纹,给人一种精致和娇美的感觉。

除了外貌,林黛玉的气质也令人难以忽视。

她独特的气质散发出一种独立和自由的气息,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郁和哀愁,让人不禁想要了解她的故事。

她的微笑中带着一丝妩媚和俏皮,给人一种亲近和温暖的感觉。

她的言谈举止优雅而得体,展现出她的教养和修养。

王熙凤对林黛玉的外貌印象深刻,她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不禁对她产生了好奇和敬佩之情。

林黛玉的外貌给人一种清新和动人的感觉,她的气质让人难以抗拒。

她的美丽和独特的个性使她成为贾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
宝玉为什么摔玉?
为黛玉而摔, 可见情之真切 违世俗而摔, 可见心之率真 抗天命而摔, 可见性之叛逆
正是:幽微灵秀之地
无可奈何之天
曹雪芹一方面全力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 在主观企求上,他是想二现实世界的一切力量在摧毁这个 理想世界,直到它毁灭为止。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 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 嗔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 角。 孽根祸胎 混世魔王 顽劣异常 极恶读书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正是:众人眼中不肖子
黛玉心中纯情郎
四、摔玉
【红楼梦曲·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林黛玉进贾府

宝黛初会
2
一、宝黛对视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 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正是:不曾相见似相识 心有灵犀一点通
4
二、宝玉眼中的黛玉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 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 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 胜三分。
正是:虚笔描摹传神韵 宝玉眼中识仙葩
5
三、黛玉眼中的宝玉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3
一、宝黛对视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 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红楼梦》宝黛与宝钗见面的心理分析作文_杂志文摘.doc

★《红楼梦》宝黛与宝钗见面的心理分析作文_杂志文摘.doc

★《红楼梦》宝黛与宝钗见面的心理分析作文_杂志文摘:《红楼梦》宝黛与宝钗见面的心理分析一部长篇小说的的一章虽然有自己独立的意义,但是它却是一部长篇整体的一部分,在整体结构中它有着不同于单独看来的更深刻的意义。

因而,单独的一章最终的意义就只能在整体相互依存的结构关系中去确立。

一部小说的节选性欣赏和讲解,是不可能以整部小说特别是长篇的联系为前提的,然而,对整部小说其它最相关的章节进行必要的联系比较分析确实十分必要的也确实是能够做到的。

依照这种方法,我们把《红楼梦》第三章宝玉与黛玉见面(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和第八章宝玉与宝钗见面(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灵通)进行比较分析,就会看到更为深邃的内容甚至更为震颤灵魂的主题。

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的一见如故,虽然是照应了前世的“木石前盟”,但它却是源自于宝玉和黛玉的心理原型的,因而,“木石前盟”就成了人的理想爱情的象征;贾宝玉与薛宝钗的见面是陌生的,他们虽然没有贾宝玉和林黛玉见面的一见钟情,但贾宝玉出生就带来的玉和薛宝钗没有缘由戴上的锁却组成“天成”的一对,因而,“金玉良缘”就成了他们最终婚姻的象征。

“木石前盟”象征的是人的先天的爱情,“金玉良缘”象征的是后天的规定,这两者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爱情悲剧命运的象征。

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见面、贾宝玉和薛宝钗的见面就既表现了这象征符号又表现了象征符号的具体内涵。

“木石前盟”与恋人的原型《红楼梦》第三回写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都写了他们“倒象在哪里见过的”的心理感受,对这种感受我们都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意味,并且觉得很神秘,很怪异,但这种感受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包容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的秘密,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灵感受,它对读者有着怎样一种艺术感染力,他们之间的爱情或者进一步说对表现整部《红楼梦》的主题到底有着怎样的艺术作用?说实在的,在了解荣格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前,我们理解得并不透彻,甚至很模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黛初会”时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
学生把人物的外貌描写得比较象,就不错了;如果能把人物外貌描写得形神兼备,那就需要较高的文学修养;曹雪芹《红楼梦》中展现的人物形象,让人觉得人物外貌描写还应该有更高的境界值得去追求。

以下引用《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中对宝玉、黛玉的外貌描写进行分析,让人不得不对曹雪芹的艺术表现水平拍案叫绝。

引文一:黛玉眼中的宝玉——
“①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锦缎粉底小朝靴。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③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
1、引文①外貌描写的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1、从上到下,由头饰、衣褂到鞋靴;2、这样描写符合黛玉的观察顺序,条理清晰。

如果从下往上描写,则与黛玉大家闺秀的身份不符。

2、引文②外貌描写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六个比喻中重点应该是哪一个?“目若秋波”为什么放在最后写?
答:1、先用六个比喻具体描写宝玉的面形、面色、鬓发、
眉毛和目光,再总写宝玉顾盼神飞的多情公子的神态;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若秋波”
应该是
六个比喻中的重点。

宝、黛目光的交汇,导致二人情感激荡,一见钟情;3、放在最后写非常符合当时黛玉的心理,黛玉何尝不想一眼就看宝玉的眼睛,但她是一个女孩子,贾府规矩大,她“处处小心,时时在意,不敢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因而她不敢造次张扬,在把宝玉全身上下打量一番之后,才把目光落到宝玉的脸上,目光落到脸上后,又不好意思直接看眼睛,而是看脸形、脸色、鬓发、眉毛,一阵外围游移之后,黛玉的目光终于锁定到宝玉的眼睛上。

在让人领略宝玉风流潇洒的同时,分明又让人听到了黛玉的心灵律动!
3、“面如桃瓣”是否与前面的“面若中秋之月”显得重复而可以去掉?
答:不可去掉。

这不仅不重复,而且正反映了曹雪芹的匠心独运之处。

可以想象——就要见到异性哥哥的眼神了,怎不让人害羞?黛玉还是回看了一下宝玉的脸色,似乎是为下一步下定决心看眼睛而蓄势。

这样,不仅描写了宝玉的肖像,黛玉心灵的涟漪、娇羞的情韵也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4、引文③写宝玉“项上”的“一块美玉”,是否应该紧接着“金抹额”后写,这样可不是从上到下条理清楚吗?
答:原处理颇为得当。

这里不能仅仅考虑到条理清楚的问题,还要考虑到这块玉是最能体现宝玉特殊来历和特殊身份的
物件,《红楼梦》下文中有许多故事情节都是围绕这块玉展开的,放在最后写它,可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引文二:宝玉眼中的黛玉——
“①两弯似蹙非蹙(捐)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②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1、引文①外貌描写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文①的描写与引文②的描写之
间是什么关系?
答:1、先写眉眼,再由面部写到全身,转而又回写目光、气息,从细部、局部到全部,又回到细部,符合宝玉对黛玉的观察顺序;2、引文①以眼神为重点,侧重具体描写,引文②从神态、行动和心理方面进行总体描写。


2、引文②外貌描写是完全顺着宝玉的观感写的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1、不完全顺着宝玉的观感写,如“心较比干多一窍”
,则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评价;2、艺术源于自然而又应该高于自然,作者没有必要拘泥于宝玉的审美观照,这里略带一点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恰到好处,便于对黛玉多愁善感的
形象进行全面刻画,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总之,比较曹雪芹对宝、黛外貌描写,可以发现以下的不同特点:对宝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黛玉的观察来写,目光在宝玉周身打量、游移,最后才落到宝玉的眼睛上,显示了黛玉的多情而害羞;对黛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宝玉的观察来写,目光一开始就直指黛玉的眼睛,显示了宝玉的多情而率真。

少男少女对异性处于朦胧的感觉状态,对这种特殊的个性心理描摹得如此微妙,曹雪芹实在又称得上是一位心理学的大师。

此处与其说是人物的外貌描写,不如说是人物的心理描写。

这里以极少的文字表达了极其丰富的文学内涵,起到了一石数鸟的作用。

玩味至此,能不让人惊叹曹雪芹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鬼斧神工的艺术功力吗?如何写好人物的外貌,我们应该从曹雪芹这里悟到些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