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言》看扬雄的处世哲学
法言
提要:《法言》作为一部模仿《论语》而写成的著作,一方面有其一定的学术价值;另方面,它与《论语》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和影响,又是不可同日而语。
其中缘故值得深思玩味!据《汉书·扬雄传》,《法言》是扬雄模仿《论语》而写成的,但是,“他的观点皆是出于他的认识所及,而不是像许多西汉人的著作,多来自辗转抄袭,这在西汉的著作体裁中,也有划时代的意义。
”(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第503页)对徐复观先生这个观点,若不以辞害意,笔者认为是切实的,尽管“划时代”这个词似乎过于夸张了,但它突出了《法言》的独创性。
这就使《法言》具有广为流传、一读再读的学术价值。
《法言》一书内容广泛,限于篇幅,本文侧重评述它的哲学思想。
(一) 广评诸子,归宗孔门今人讨论先秦诸子,泛指儒道墨等各家代表人物。
扬雄有所不同,他对“诸子”作了界定:“诸子者,以其知异于孔子也。
”(《法言·君子篇》以下引用该书,只注篇名) “吾见诸子之小礼乐也,不见圣人之小礼乐也。
”(《问道篇》)在扬雄心目中,孔子是圣人,孟子和荀子又都尊崇孔子,未曾轻视礼乐。
因而,扬雄所谓“诸子”,是指儒家孔孟荀以外的先秦诸子。
扬雄对他们的评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另一类是基本否定,无所肯定。
第一类主要包括道家的老庄、阴阳家的邹衍等:“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
及缒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
”(《问道篇》)“或问:‘庄周有取乎?’曰:‘少欲。
’‘邹衍有取乎?’曰:‘自持。
至周罔君臣之义,衍无知于天地之间,虽邻不觌也。
’”(《问道篇》)第二类主要包括法家的申、韩,名家的公孙龙等:“申、韩之术,不仁之至矣!若何牛羊之用人也?若牛羊用人,则狐狸、蝼錌不癰腊也与?”(《问道篇》)“或问:‘公孙龙诡辞数万以为法,法与?’曰:‘断木为棋,?革为鞠,亦皆有法。
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
’”(《吾子篇》)以上两类评论,若从方法上来说,第一类要优于第二类,因为第二类全盘否定的方法是缺乏分析的,不免失之简单;若从思想上来分析,显然,扬雄主要是站在儒家伦理思想立场上来评议的,不免失之狭隘,却也非常精警。
从语言运用看文学风格差异——以《法言》《扬雄集》为例
可见 , 扬雄创作 《 法言》 是有 明确 的 目的的 , 即廓 清 与圣 人 之言 相 乖谬 的 言 论 , 释古 代 先 贤孔 子 的思 阐 本 文 主要 以 《 言》 《 雄 集 》 例 , 过 考 察 两 法 、扬 为 通 者的语言学特征 , 研究两者在语言风格上 的特征和存 想 , 因此 , 他全面模仿《 论语》 不仅 同样采用 了语录体 ,
语 言风 格 与 作 者 所 要 , 以挠世 事 小辩 , 虽 终破 大道而或众 , 而 及 历 而形 成 的创 作 风 格有 很 大 的关 系 。孔 远 志认 为 , 言 使 溺 于 所 闻 , 不 自知 其 非 也 ; 太 史公 记 六 国 , 语 风格 是 指对 各 种 语 言 的选 择 和运 用 , 旨在达 到 某 种 语 楚 汉 , 麟 止 , 与 圣人 同 , 非 颇谬 于经 。故人 时有 讫 不 是 问雄者 , 常用法应之 , 以为十三卷 , 论语 》 号 日 撰 象《 , 言效果。 个人语言风格是指某人选用各种语言手段时 所表 现 出来 的各种 特 点 的总 和 。所 谓 语 言手 段 , 包 《 它 法言》 。
摘
要: 关于《 法言》《 、扬雄集》 的语 言风格 , 来有 一些评价 , 历 但都是模糊和抽 象的, 文从语 言运 用的角度 来比 本
较《 言》 《 法 和 扬雄 集》 发现 两者的语 言风格有所不 同 : 法言》 , 《 的语 言是拟 古文的风格 , 扬雄 集》 而《 则是文人 书面语 的
典 型代 表 。出现 这 种 差异 的 原 因与 扬雄 的 话语 策 略 和 创 作 意 旨密切 相 关 。由此 进 一 步 提 出 : 言运 用是 文 学风 格 的重 语
性和法言相比州箴反离骚四赋这些篇质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的形容词通常作定幅都较短形式上更易于模仿事实上也很容易看到语修饰名词状态形容词则带有明显的描写性可以这种模仿的痕迹试以州箴中的青州牧箴与左用来作状语修饰谓语法言中的性质形容词比状态传中的虞箴相对比
朱熹对待扬雄与《反离骚》态度及其原因探析徐涓
朱熹对待扬雄与《反离骚》态度及其原因探析徐涓一、扬雄与《反离骚》扬雄,字子云,成都人,少时好学,所好不为章句、训诂,博览群书。
为人简易平和,口吃不能多谈,沉默而好深思,性清净,寡欲望,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慕虚名,不修产业,以读古今圣贤书自娱,亦好辞赋。
汉成帝时,扬雄从成帝去秦离宫甘泉,归作《甘泉赋》以讽谏,后又上《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以讽劝皇帝。
著作有《解难》、《太玄》、《法言》、《训纂》,意欲以文章而成名于后世。
扬雄初并不追附势利,仕汉三世未升官。
后追随王莽得以升迁,王莽代汉,号日“新” ,时扬雄效仿司马相如上封禅文日《剧秦美新》,歌颂王莽新政,此文见于《文选》卷四十八。
唐李善为《文选》作注,就对扬雄此行为予以谴责:“ 王莽潜移龟鼎,子云进不能辟戟丹墀,亢辞鲠议;退不能草玄虚室,颐性全真;而反露才以耽宠,诡情以怀禄,素餐所刺,何以加焉! ” 王莽篡汉,指出扬雄既不能直言相谏,又不能隐居不仕,反而露才邀宠,献文歌颂新莽,实乃不可取。
后王莽因上符命事诛杀心腹大臣甄丰之子等,欲收监扬雄,时扬雄正在天禄阁校书,以为不能免,遂投阁下,差点摔死。
当时京师以扬雄《解嘲》之语讽刺说:“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
”据《汉书》载,扬雄倾慕同乡司马相如之赋,作赋常以司马相如为范,又责怪屈原文过相如,批评屈原沉江而死之举,投书岷山江流以悼念屈原,“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
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沉身哉 ! 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蟠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日《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日《广骚》,又旁《惜誓》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日《畔牢愁》,《畔牢愁》、《广骚》文多不载,独载《反离骚》”【 1351 。
《反离骚》全文见《汉书》扬雄本传。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法言》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法言》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法言》西汉扬雄著。
是一部仿孔子《论语》的语录体的哲学著作。
扬雄的思想是矛盾的,既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既有复古崇圣的倾向,也有革新的要求,反映在他的《法言》里,也包含着瑕瑜互见的矛盾性。
但扬雄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辞赋盛行的时期,在《法言》中所反映出来的对当时 ... 文风的批评以及其他的一些文艺美学观点,还是颇有见地的。
《法言》中反复强调了文与质并重的问题。
强调的方式一方面是从对辞赋批评入手,引发出作者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则是正面论述文质统一的重要性。
扬雄本人是有名的辞赋家,而且年轻时颇喜好艳丽之文,但到写作《法言》时,对汉赋的看法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法言》中把赋视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东西,因为汉赋“文丽而务巨”,以辞胜事,甚至是在搞一种文字游戏。
这种否定是符合赋体文章发展实际的。
赋从荀子开始,发展到西汉,越来越成为文辞艳丽而内容贫乏的东西,他看到了这个事实,因此才发生了早期与晚年对赋的不同评价。
那么,对赋评价的依据是什么呢? 《法言·吾子》中说:“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曰:必也淫。
淫则奈何?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所谓“则”,是指法度、法则;所谓“淫”,是说侈靡、过度。
意思说赋的内容应该符合法度,这样便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徒有华丽的辞藻,却无正当的内容,就应该弃置不顾。
而“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是“圣人之道”,即孔孟儒家的伦理道德,这也是“质”的含义。
《法言》强调内容与形式并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尤其对内容更为关注,但也决不是一般的否定形式,还是在《吾子》篇中就有:“女有色,书亦有色乎?曰:有。
女恶华丹之乱窈窕也,书恶淫辞之淈法度也。
”原来“书”也应该讲究外表,但必须以不惑乱法度为原则。
正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法言》否定了“辞人之赋”,却肯定古代的圣人。
扬雄的哲学思想
扬雄的哲学思想本⽂转⾃中国哲学⼼得体会博客扬雄,字⼦云。
他是醇儒,能真正做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他清贫⾃守,好古⽽乐道,欲求⽂章成名于后世。
于是,仿《周易》⽽作《太⽞》,仿《论语》⽽作《法⾔》。
他早年善于词赋,是这⽅⾯的⼤家,中年后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词赋不⾜以讽劝当权者。
扬雄晚年,国家⽆道,政治腐败,奸佞当道,贤哲毁弃,扬雄退⽽草⽞,总结⾃⼰⼀⽣所学所思及亲⾝体验,撰成《太⽞》。
雄深知“⼤味必淡,⼤⾳⽐希”,“崇⾔宏议,幽微之途,盖难与贤者同也。
”故不以时⼈的讥嘲为意,唯“竢知⾳之在后也。
”刘歆尝观⽞,谓雄⽈:“空⾃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如⽞何?吾恐后⼈⽤覆酱瓶也。
”扬雄笑⽽不答,对此,他说:“孔⼦作春秋,⼏君⼦之前睹也;⽼聃有遗⾔,贵知我者希。
此⾮其操欤?”显然,扬雄对⾃⼰的《太⽞》是很有信⼼的。
⼀、《太⽞》的基本结构和思想(⼀)太⽞的基本结构太⽞仿周易⽽作。
其结构是类⽐周易,但参和了当时的太初历法,以⼋⼗⼀分作为⼀⽇之数相仿,于是作⼋⼗⼀“⾸”以应合之。
周易基本采⽤⼆分法,太⽞基本采⽤三分法,他说:“⽞有⼆道,⼀以起三,⼀以三⽣。
以三起者,⽅州部家也。
以三⽣者,参分阳⽓,以为三重,极为九营,是谓同本离末,天地之经也。
”分为四层:⽞——⽅——州——部——家,⼀⽞分三⽅,⼀⽅分为三州,共九州,⼀州分为三部,共⼆⼗七部,⼀部分为三家,共⼋⼗⼀家(即“⾸”),每⾸九赞,共七百⼆⼗九赞。
⽞有七百⼆⼗九赞,赞有昼夜之分,⼀赞代表半⽇,则⼆赞合为⼀⽇,共三百六⼗四⽇半,扬雄⼜以“⾜奇(⼀个字)”和“赢”⼆赞来补⾜⼀天。
对于每⾸,有九赞,每赞的意义不同:“⼀⾄九者,阴阳消息之计邪!……故思⼼乎⼀,反复乎⼆,成意乎三,条畅乎四,着明乎五,极⼤乎六,败损乎七,剥落乎⼋,殄绝乎九。
⽣神莫先乎⼀,中和莫盛乎五,倨倨莫困乎九。
”扬雄试图⽤⼋⼗⼀⾸来表⽰⼀年四时的变化,⼀⾸代表四⼗⽇。
从《法言》看扬雄的处世哲学
王博(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洛阳 471022)摘要:扬雄象《论语》而作《法言》,既标举圣人之道崇圣尊经,又兼取道家因循革化的思想,显现出其思想中儒本兼道的特点。
《法言》中扬雄关于处世哲学的论述,以儒家入世思想为主导,兼取道家避世隐逸的思想,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后人多以扬雄事王莽新朝而贬低其操行,然而这恰恰是扬雄儒本兼道处世哲学的体现。
关键词:扬雄;《法言》;儒本兼道;处世哲学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0-0040-03 扬雄是西汉颇有建树的儒者,一生不求富贵显达,借助官俸致力于学术研究,以标举圣人之道、纠合诸子为目的,仿《易》而作《太玄》,象《论语》而作《法言》。
王充、刘勰、韩愈、司马相如等人,对其推崇备至。
《法言》虽然是模仿《论语》而作,但是却在其中包含着儒学的新思想。
一方面,扬雄注重传述先王之道中合乎现实的部分,另一方面,受道家因循思想影响,他已不满足于对先王之道的单纯因袭,而是力求在因袭中创著符合时代的新意。
儒本兼道的思想正是其创作思想的基础,亦影响了扬雄的处世之道。
一、儒本兼道的思想基础扬雄在《法言》卷首《序》中阐明写作宗旨,曰:“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
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1]。
由此看来,《法言》写作目的有两点:第一,纠正诸子“诋訾圣人”,不合乎圣道的言论,重新树立符合圣人之道的思想。
第二,辨析《史记》中“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与于经”的地方。
目的看似两点其实质却是相同的,即标举符合圣人之道的真正的儒学。
扬雄认为孔子是掌握了“天之道”的,他的学说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而且在诸子互相攻讦,符命灾异之说流布的时期,圣人之道更是辨别是非的唯一依据。
从扬雄《法言》学行篇看教与学的真正含义1
从扬雄《法言》学行篇看教与学的真正含义1摘要:《法言》为扬雄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主要是扬雄平时应对当时人们向他求教的实录,是一部效仿《论语》而作的语录体著作。
该书为扬雄晚年之作,能够很好的反映扬雄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学行篇,可见扬雄对于教学之道的极度重视,以及其尊师重教的基本思想。
本文即对扬雄学行思想中有关教学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教育与学习的内在本质和基本原理。
主要包括:学习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认真的学习才能够砥砺其身,使自身存在的价值充分的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着童蒙未来的命运与发展;孩子教育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因材施教,人各有能,如果能让每个孩子(童蒙)达到各得其性、各用其宜,那么每个孩子都将成为最棒的人。
关键词:扬雄,学习,各得其性,因材施教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根据《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见诸子百家之说大多各以其智舛驰,虽然有一些小的辨析所得,但多是怪迂诡辩之词,甚至是毁谤圣人,不遵从圣人的大道,从而使大众溺于所闻,迷惑而不自知其非;太史公之记,也有些与圣人的观念不同,乖谬于四书五经所讲述的圣人之道。
根据本传的记录可以看出,时常有人问惑于扬雄,雄“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
”因此《法言》是扬雄平时应对当时人们向他问学、求教解惑的实录,多是一些简短的答问、解说与反驳,当然亦有一些内容是采取设问自答的形式。
该书为扬雄晚年之作,能够很好的代表扬雄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是一部效仿《论语》的语录体著作。
扬雄在书中对于修德行道、尊师重教等教育思想均有较为精辟的论述,在人性与学习的关系、学习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上也有重要见解。
本文即对扬雄的学行思想中有关教与学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人们为何学习的内在本质和基本原因。
一、学习对于学生本身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法言》十三卷分别名以“学行”、“ 吾子”、“ 修身”、“ 问道”、……、等等。
《法言》:仿《论语》而成的哲学名著
《法言》:仿《论语》而成的哲学名著作者:钟岳文来源:《月读》2016年第08期扬雄与《法言》扬雄(前53—后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是西汉末年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
《汉书·扬雄传》如此记载扬雄的家世:“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
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
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有田一,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
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
故雄亡它扬于蜀。
……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
”可见,扬雄的先世是做官的,后来没落了,又受到仇家的威胁,不得不迁徙到岷山之阳定居下来,并变成“以农桑为业”。
汉代的一即一百亩,也就是说扬雄生活在一个有田百亩、家产十金的家庭。
汉代称黄金一斤为一金,值万钱,十金就是十万钱。
这样的家庭算是富裕的吗?汉文帝刘恒曾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
”扬雄家产十金,也就相当于一个“中民”之家,即中小地主。
汉代选官多靠察举制度,然而到了西汉后期,这一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通过这条路登上政治舞台的多为高门大族子弟,因为这些人在地方上有势力,和地方郡守有交情。
扬雄出身中小地主之家,自然没有这种条件。
据史料记载,他四十多岁时从蜀地来到京师,靠文章乞人,幸得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赏识,作了王音的门下史。
后经过王音的推荐,得到“待诏”之职。
“待诏”,本为等待召对之意,汉代常征召文学之士待诏于金马门,后逐渐成为官名,主要是备皇帝顾问。
又过了一年多,扬雄“除为郎”,这也不过是皇帝的随从而已。
从级别上讲,官秩比四百石,和地方上县里的丞、尉差不多。
当然,汉代的郎是进一步做官的阶梯。
王莽、刘歆都是先为郎,然后才逐步爬上去的,但身处西汉末的扬雄不行,因为他没有位高权重者作靠山。
王莽代汉以后,扬雄“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但仍然是个闲职,没有实际行使权力的职务,级别也不高。
从中央说,抵不上中央主要官吏的一个属官;从地方说,不过相当于县令,在政治地位上,还不如这些人,从职权上说,就更无法同这些人相比了。
扬雄对辞赋的批评表现了他怎样的文学观?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扬雄对辞赋的批评表现了他怎样的文学观?你
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扬雄是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他在《法言·论辞》中对辞赋进行了批评,表现出他对于辞赋的一种批判性观点。
他认为辞赋过于追求华丽的辞章,缺乏真实的情感表达和深度的思想内容,过分强调修辞技巧和表面形式,忽略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内在的气质。
我的看法是,扬雄对辞赋的批评体现了他对于文学的追求真实和深度思考的观点。
辞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本应以情感表达和思想表达为核心,追求真实和深刻的艺术表达。
然而,扬雄认为当时的辞赋过于注重辞章的华丽和修辞技巧,而忽视了情感的真实性和内容的深度。
他对辞赋的批评表明他希望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性、社会和时代的特点,具有深度思考和意蕴。
这种观点对于文学创作是有价值的。
在追求文学表达时,我们应该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和内容的深度,而不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和修辞手法的巧妙。
文学作品应该以情感和思想为核心,深入探索人性、社会和自然,通过真实而深刻的表达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扬雄对辞赋的批评提醒我们,在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时,不只是追求表面的美丽和技巧,更要关注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浅谈扬雄《法言·修身》中的“四重”
浅谈扬雄《法言·修身》中的“四重”自古以来,“修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阐释的经史典籍也数量繁多。
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的《法言》就是其中一个杰出代表,尤其是《法言·修身》篇中对“四重”的总结可谓精炼传神。
该总结词约义丰、便宜传颂对后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四重”的内涵入手,分析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标签:修身;“四重”;民族精神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一直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了比“齐家治国平天下”更重要的位置,可见“修身”之重要。
我国有无数经史典籍多样化的阐释着对“修身”的理解。
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的《法言》就是其中一个杰出代表,尤其是《法言·修身》篇对“四重”的总结可谓精炼传神。
该总结词约义丰、便宜传颂对后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其加以分析:一、“四重”的涵义所谓“四重”指的是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法言·修身》篇中对修身法则总结的一种合称,指的是“重言、重行、重貌、重好”。
它分别从言行举止、仪表喜好上对人们提出了要求,倡导人们要重视自己的语言、行为、外貌、喜好,是一种内外兼修的修身法则。
该总结词约义丰、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操作可谓经典之作,虽时隔千年,但仍久盛不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四重”的新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不断赋予“四重”新的内涵。
在当今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化的时代,中外交流不断广泛深入的同时也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深受外国思想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越来越少。
使得现在很多有识之士,极力倡导恢复国学、拯救中国传统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赋予“四重”新的时代使命。
(一)重言:指人们要重视自己的语言。
从宏观上指要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
民族语言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有力支撑。
扬雄《扬子法言》
扬雄《扬子法言》扬雄,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
阳朔中,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荐待诏,除给事黄门郎。
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
王莽篡位,转大中大夫,天凤五年卒,年七十一。
有《方言》十三卷,《训纂》一卷,《蜀王本纪》一卷,《法言》十三卷,《太玄经》九卷,《琴清英》一卷,集五卷。
概述自秦焚书之后,孔子之学不绝如线,雄独起而任之,故韩愈以其与孟、荀并称。
而司马光尤好雄学,且谓:“孟子好《诗》、《书》,荀子好《礼》,扬子好《易》。
孟文直而显,荀文富而丽,扬文简而奥。
惟简而奥,故难知。
”其与雄者,至矣!是《法言》者,为拟《论语》而作。
《论语》出于群弟子之所记,岂孔子自为哉?雄拟之,僭矣!至其甚者,又撰《太玄》以拟《易》。
所谓《首》、《冲》、《错》、《测》、《攡》、《莹》、《数》、《文》、《掜》、《图》、《苦》、之类,皆足以使人怪骇。
由其自得者少,故言辞愈似而愈不似也。
呜呼!雄不足责也。
光以二代伟人,乃胶固雄学,复述《潜虚》以拟《玄》,抑又何说哉?余因为之长叹!雄之事,经考亭朱子论定者,则未遑及也。
《扬子法言》之《序》原文1、序:天降生民,倥侗颛蒙,恣乎情性,聪明不开,训诸理,撰《学行》。
2、序:降周迄孔,成于王道,终后诞章乖离,诸子图徽,撰《吾子》。
3、序:事有本真,陈施于意,动不克,咸本诸身,撰《修身》。
4、序:芒芒天道,昔在圣考,过则失中,不及则不至,不可奸罔,撰《问道》。
5、序:神心忽恍,经纬万方,事系诸道、德、仁、义、礼,撰《问神》。
6、序:明哲煌煌,旁烛无疆,逊于不虞,以保天命,撰《问明》。
7、序:假言周于天地,赞于神明,幽弘横广,绝于迩言,撰《寡见》。
8、序:圣人聪明渊懿,继天测灵,冠乎群伦,经诸范,撰《五百》。
9、序:立政鼓众,动化天下,莫尚于中和。
中和之发,在于哲民情,撰《先知》。
10、序: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一概诸圣,撰《重黎》、《渊骞》。
11、序:君子纯终领闻,蠢迪捡押,旁开圣则,撰《君子》。
扬雄《法言》的创作与文体形态
扬雄《法言》的创作与文体形态《法言》是中国六朝时期文学家扬雄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言小品文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法言》的创作背景、文体特点、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法言》的创作背景。
《法言》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三国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准确的时间无法考证。
扬雄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家中世代都是文学人,因此在文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他在《法言》中运用了自己的学识和观察力,借鉴了历代文学名篇,将自己的思想感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融入其中。
《法言》的文体形态可以被归类为古代散文,但它更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该书共有四十篇,题材涉及政治、教育、道德、文化等多个方面,但以政治为主要内容。
全书在字数和结构上都比较简短,语言凝练简洁,寓意深刻。
从文体特点上看,首先,《法言》的语言简练、表达精炼。
扬雄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诸如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使文章充满思想和感情。
其次,扬雄在《法言》中运用了大量的警句格言、典故、诗词,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比如《法言》第一章“兜袒下舒”,其中以典故大力彰显政府官员的廉洁性。
再次,《法言》的写作风格生动活泼,用词形象鲜明。
扬雄通过恰当的描写,刻画了各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使得读者产生共鸣。
《法言》的主题内容主要围绕政治、文化和教育展开,着重探讨了君主治国、官员廉政、修身养性、教育教化等问题。
全书以政治治理为主题,通过具体的条文和实际案例来论述君主治国的原则和方法。
扬雄通过对于权力的监督和限制、政府机构的改革、官员选拔和任用的标准以及奖惩措施等方面的提出,旨在改善社会现状,为政府官员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法言》还探讨了修身养性和教育的重要性。
扬雄认为,一个良好的政府和社会需要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因此他在书中强调了仁爱、忠诚、廉洁等道德价值观,并提出了以孝敬父母为最高美德的思想,以及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简论扬雄《法言》思想及其影响
最为突出 ,包括哲学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学 、
历史等多方 面思想 。徐 复观曾对扬 雄的一生进行
总结 ,评价他 “ 少 而好赋 ,中而草 《 易》,末而 《 法 ” 。 《 法 是扬雄思想发展成熟 的结果 ,
徐复观在 《 两汉思想 论
中表述 扬雄 《 法言
时说 : “ 从成帝 时起 ,开始有人对 由术数
西汉时期 ,学者均 以阴阳家之言解释儒 家经 典 ,西汉后期 逐渐演变成谶纬 ,邪说流布 ,儒 学 发展陷入危机 。另一些经学家则 囿于章句 的解释 ,
一
对扬雄 的评 价褒贬不一 ,但他在学术上 的贡献 和
思想价值却是不容忽视 的。
个字 可以发 挥数万言 ,过于执着于释字 ,而忽
略对 经典大 义的理 解 。但 是无论 以上 哪种情 况 ,
扬雄是两汉之际著名哲学家 、文学家 、语 言
过的一部著作 。徐复观在 《 两汉思想史) )一 书 中
学家 ,是两汉历史乃至 中国历史 上一位非 常有特
色 的人物 ,在 中国思想史上有很 大影 响。而后人
认为, “ 从辞赋到
展 ,从
玄》 是扬雄思想 的向前伸
到 去 ,则是扬雄思想 的大反
含 了扬雄对天命观 、人性论 、修养观和社会政治
观 的 看法 。 ( 一 )天命 观
扬雄对命 的看法也不同于传 统命 定论 。虽然
他 认 为命 是 所谓 “ 不可 避 者 ” ,如 “ 寿 命 ”是 天 所
扬雄对 于天 和命 的认识 主要在 《 太玄》 中,
但分析 《 法
认识。
中的语句也可 以看 出其对天命 的
命予我 的 ,并非我能 自私 自为 的。 “ 或问 ‘ 命’ 。 日: ‘ 命 者 ,天之 命也 ,非 人 为也 ,人 为 不 为 命。 ’请问 ‘ 人为 ’ 。日: ‘ 可以存亡 ,可 以死生 ,
杨雄《法言》
杨雄《法言》杨雄《法言》杨雄(前53一后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
西汉末年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家境清寒,少年时好学,曾从蜀郡著名道家学者严君平受业,颇为欣赏他的德行风范。
当时正是儒家经学昌盛时期,各学派都有对经文逐句逐字解说阐发的章句,读书人也多埋头于研习章句,以求学通一经而作为进身之阶。
杨雄对这种繁琐、拘谨的章句之学不感兴趣,读书只求通晓训诂大义即可,而致力于"博览"和"深思"。
他为人清静无为,恬淡于功名富贵,也不愿为谋取世人称誉而矫饰自己的行为。
年轻时喜好辞赋,以司马相如的作品为效法的楷模。
汉成帝时来到京城,任黄门侍郎。
由于不善于巴结权贵,故长期不得升迁。
直至王莽称帝后,按年资才转为大夫,职务只是在天禄阁上校书而已。
一生始终未得重用,后期潜心于学术著述和收徒讲学。
杨雄的著述很多,其所撰诗赋文章已多有散佚,宋代人取《汉书》、《文选》及《古文苑》所载40多篇,辑为文集5卷。
他的主要理论著作是《太玄》和《法言》。
据《汉书·杨雄传》记载,杨雄"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
此外,他还撰有《训纂》、《方言》等语言文字书和《官箴》、《州箴》等处世箴言书。
《法言》是杨雄晚年之作,成书于王莽称帝前夕。
《汉书·杨雄传》记载杨雄自述该书写作目的,主要是因为诸子各逞其智,诋毀圣人,多为怪迂析辩诡辞,以干扰世事,迷惑大众,所以需要用圣人之道的法则予以批驳,以明辨是非。
中华书局《诸子集成》采北宋治平年间国子监本《扬子法言》,全书共13卷,标题依次为: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问明、寡见、五百、先知、重黎、渊骞、君子、孝至。
《法言》仿效《论语》的体裁,多为简短的答问、解说或反驳,当是杨雄从事教学活动的实录,但也不排除作者设问自答的内容。
标题命名方式也类似于《论语》。
但各篇都有集中论述的内容范围,即《自序》中所概括的各篇大略。
扬子法言读后感
扬子法言读后感《法言》是扬雄晚年的著作,代表了他一生的所有精华部分的思想。
相较于早期的辞赋和中年以后《太玄》的创作,《法言》则更加受用於日用人生。
笔者认为其意义和价值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首先,他尊圣崇经,推宗孔孟。
并在对先秦儒家思想自觉接续继承的过程中,提升了孔孟之道的地位和影响力。
为儒家思想本身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其次,西汉之时,士子儒生们往往将六经神圣化,以为经可解而不可作。
而扬雄却能亦述亦作,模仿圣人而作经,积极的挺立其学术的自我。
不苟同於谶纬经学,亦不迷信圣人。
任继愈先生说:扬雄在理论上的僭越,这是一班经师所绝对不敢想象的。
仅此一点,扬雄已经可以在哲学史上留下不朽的业绩了。
罾他的这种思想倾向是对汉代经学的一次有价值的思想解放。
再者,他创造性的继承了苟子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并将其贯彻到人性论中。
将人从谶纬神学中解脱出来,转向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并且积极的去实现自我价值。
尤有进者,《法言》对于谶纬迷信思想的否定剖析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蕴涵的理性精神,启发了桓谭和王充的思想。
最后,即是《法言》对于宋明理学的启发。
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和寻孔颜乐事的思想即是受其影响。
徐复观先生以为,周敦颐的希字即是《法言》里的唏字。
对于寻孔颜乐事,文中已有论述,在兹不赘。
纵观《法言》一书,扬雄所思所想虽然并没有拓展先秦儒家的内涵,但在谶纬神学弥漫的两汉之交,此书因时制宜的复现了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
并一反今文经学繁文缛节的繁重感,将思想的混乱与神学的云雾弥漫一扫而空,在一辟一立中拨云现日,给了人以清新的思维愉悦。
博学多闻、约卓守之——以扬雄《法言》为例解读教育思想
博学多闻、约卓守之——以扬雄《法言》为例解读教育思想发布时间:2022-09-01T05:57:34.433Z 来源:《教育学》2022年4月总第281期作者:肖赤峰吴小艳[导读] 扬雄,西汉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他在文学、语言学、天文学、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都市郫都区第一中学四川成都611730摘要:扬雄,西汉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他在文学、语言学、天文学、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教育家的扬雄,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其“博学多闻、约卓守之”的治学理念,对我们治学、为事和修身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扬雄治学理念法言解读教育思想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
生于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死于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是我国西汉末年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扬雄生活在儒家经学昌盛时期,各学派注重对经文逐句逐字解说阐发,读书人很多埋头于研习章句,以求学通一经而作为进身之阶。
他认为读书只需通晓训诂大义即可,致力于“博览”和“深思”。
扬雄在政治上一生未受重用,后来潜心于学术著述和收徒讲学。
扬雄在文学、语言学、天文学、哲学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著述很多,除大量辞赋外,还有《法言》、《太玄》、《方言》和《训纂》等著作流传于世,《法言》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法言》作为扬雄晚年之作,成书于王莽称帝前夕。
《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自述该书写作目的,主要是因为诸子各逞其智,诋毀圣人,迂析辩诡,干扰世事,迷惑大众,所以需要用圣人之道予以批驳,明辨是非。
《法言》内容涉及很广,包括哲学、政治、经济、伦理、文学、艺术等,《法言》反对生而知之、强调后天的学、习和行,强调感官闻见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反对没有验证的妄言,认为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
扬雄:法言经典语录
扬雄:法言经典语录法言经典语录作者:扬雄扬雄简介:西汉学者▍《法言》经典语录1.可则因,否则革。
汉·扬雄《法言·问道》。
可:合宜。
因:因袭,继承。
否:不合宜。
这两句大意是:对于过去的遗产,合宜于现在的,就维承;不合宜现在的,就变革。
对于遗产,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等等,也不论是理论的或具体方法措施方面的,都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就是古为今用。
一切适宜于现代的就继承,一切不适宜于现代的就变革。
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接受,一切以适宜于现代为准。
这两句多用于说明如何对待以往的遗产,也可用于说明如何借鉴他人的经验。
2.无验而言之谓妄。
汉·扬雄《法言·问神》。
验:根据。
妄:虚妄。
本句大意是:没有验证,没有根据却随便乱说,叫作虚妄。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说“无征不信”,与此句义近,可以互补。
一条认为没有验证的话不能相信,一条认为没有验证的话不能乱说,都表现出前人重实际,重根据的严肃、认真的态度。
此句不仅适用于社交,更适用于治学。
可用以说明应对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负责任,或用于批评那些说话随便,信口开河的人。
3.攀龙鳞,附凤翼。
汉·扬雄《法言·渊骞》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4.雕虫小技,壮夫不为。
“雕虫”本指雕刻虫书。
所谓虫书,是古代篆字的一种。
汉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古代的虫书这种篆字,即以纤细曲长的笔画所写的字体,多由鸟虫形体发展而来。
现在仍有“雕虫篆刻”一语,说的就是这种雕虫鸟的篆刻,意指微不足道的小技艺。
扬雄在《法言·吾子》一书中自问自答说:“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
童子雕虫篆刻。
’俄而曰:'壮夫不为也!’”翻译成白话的大意是“有人问我扬雄:'你少年时喜欢写辞赋吗?’我回答:'是的。
只不过是孩童写写画画的小技能罢了。
’稍停一会儿我又说:'大丈夫是不会干那小玩意儿的啦!’”显然这里把填定辞赋比作小事、小技,“雕虫篆刻”是令人看不起的儿童画图般的“小儿科”呢!此后,李白说过“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的话;《北史·李学界专》还有“雕虫小技,吾不如君”的谦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10Oct.2012第33卷第10期2012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扬雄是西汉颇有建树的儒者,一生不求富贵显达,借助官俸致力于学术研究,以标举圣人之道、纠合诸子为目的,仿《易》而作《太玄》,象《论语》而作《法言》。
王充、刘勰、韩愈、司马相如等人,对其推崇备至。
《法言》虽然是模仿《论语》而作,但是却在其中包含着儒学的新思想。
一方面,扬雄注重传述先王之道中合乎现实的部分,另一方面,受道家因循思想影响,他已不满足于对先王之道的单纯因袭,而是力求在因袭中创著符合时代的新意。
儒本兼道的思想正是其创作思想的基础,亦影响了扬雄的处世之道。
一、儒本兼道的思想基础扬雄在《法言》卷首《序》中阐明写作宗旨,曰:“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
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1]。
由此看来,《法言》写作目的有两点:第一,纠正诸子“诋訾圣人”,不合乎圣道的言论,重新树立符合圣人之道的思想。
第二,辨析《史记》中“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与于经”的地方。
目的看似两点其实质却是相同的,即标举符合圣人之道的真正的儒学。
扬雄认为孔子是掌握了“天之道”的,他的学说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而且在诸子互相攻讦,符命灾异之说流布的时期,圣人之道更是辨别是非的唯一依据。
在他看来,诸子之说是容易蛊惑世人的“邪哆”之说,识道之人应选择圣人之道而舍弃诸子之说,“弃常珍而嗜乎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睹其识道也”(《吾子篇》)。
圣人在时,则学于圣人;圣人亡时,则求诸圣人之书。
由是观之,仲尼之言、圣人之说以及儒家经典著作,乃是扬雄执之以论诸子的正道之言。
综观《法言》,全书直接称述孔子、孟子、圣人及儒家经典的地方达七十多处,扬雄征圣宗经的思想宗旨甚明。
然而扬雄并不固守儒家思想的一切条文,而是从儒家通经致用这一根本出发,吸收化用其他诸子的学说,尽力完善儒家思想。
他吸收道家“因循革化”思想,并以此思想为指导,改革儒家思想中不合时宜的地方,这使他的思想卓立于两汉之际,显示出不为俗儒思想牢笼的气魄。
道家崇尚“因循革化”的思想,《老子》云:“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2]。
河上公注:“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
”所谓“圣人重改更,贵因循”就是指,圣人不师心自用,没有主观模式,根据实际需要对道或者更改,或者因循。
具体地说就是客观地体察百姓的需求,因势利导。
《法言》中,他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因革思想作了更为全面辨证的说明,提出了“可则因,否则革”(《问道篇》)的观点。
在扬雄看来“道”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圣人潜心天地间发现总结事物的规律,“道”虽恒常不变,但它的表现形式却因事物的不同而不同。
从《法言》看扬雄的处世哲学王博(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摘要:扬雄象《论语》而作《法言》,既标举圣人之道崇圣尊经,又兼取道家因循革化的思想,显现出其思想中儒本兼道的特点。
《法言》中扬雄关于处世哲学的论述,以儒家入世思想为主导,兼取道家避世隐逸的思想,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后人多以扬雄事王莽新朝而贬低其操行,然而这恰恰是扬雄儒本兼道处世哲学的体现。
关键词:扬雄;《法言》;儒本兼道;处世哲学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0-0040-0340--或曰:“经可损益乎?”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
《诗》、《书》、《礼》、《春秋》,或因或作,而成于仲尼,其益可知也。
故夫道非自然,应时而造者,损益可知也。
”(《问神篇》)道并非天然而成,是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而成,可则因,否则革,如此才能使圣人之道真正成为用世之道。
二、处世哲学儒本兼道的思想是扬雄哲学思想的基础,对其处世的方法和态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无论入世或出世,扬雄都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
在他看来,入世为官有为官的艺术。
首先,唯有忠心事主,言行谨慎,才能得到君主的赏识。
否则,不必有人构陷,也定会自以罪过而取诛灭。
“或问‘臣自得’。
曰:‘石太仆之对,金将军之谨,张卫将军之慎,丙大夫之不伐善。
’请问‘臣自失’。
曰:‘李贰师之执贰,田祁连之滥帅,韩冯翊之愬萧,赵京兆之犯魏。
’”(《重黎篇》)其次,以忠言进谏君主亦须讲究方法。
当君主言行有失误时,臣子应循礼而动,劝之以道,可则行,否则止,不可强求。
“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曰:‘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
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或曰:‘说之不合,非忧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问明篇》)正如颜回所说:“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3]!屈原坚贞忠信,不苟且富贵的品格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但是扬雄却有着与世俗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屈原以道劝说楚王,尽心竭力,已尽臣子应尽之责。
楚王若采纳其建议,则应进而辅佐;楚王不用,则其责在于楚王。
君主可辅则辅,不可辅则退而待其时,投江自尽是不明智的选择。
“或问:‘屈原智乎?’曰:‘如玉如莹,爰变丹青。
如其智!如其智!’”(《吾子篇》)他提倡明哲保身。
《法言·自序》云:“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
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遇与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不遇之时,退隐而独善其身,洁其行,等待时机。
虽然扬雄提倡明哲保身,但是亦鄙视那些在乱世中,行无趋向,随众往来的人。
或问“活身”。
曰:“明哲。
”或曰:“童蒙则活,何乃明哲乎?”曰:“君子所贵,亦越用明保慎其身也。
如庸行翳路,衝衝而活,君子不贵也。
”(《问明篇》扬雄还反对以言辞巧辩进谏。
以言辞巧辩自明其志则可,若恃其辞,以巧辩说服君主则如同摸虎牙,存在极大的危险。
或问:“茅焦历井干而死,使始皇奉虚左之乘。
蔡生欲安项咸阳,不能移,又亨之,其者未辩与?”曰:“生舍其木侯而谓人木侯,亨之不亦宜乎?焦逆讦而顺守之,虽辩,劘虎牙矣。
”(《重黎篇》)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可以说是儒家与道家的共通之处。
他还接受道家“少欲”的思想,“或曰:‘庄周有取乎?’曰:‘少欲。
’”(《问道篇》)认为国家无道时应清心寡欲,淡泊世俗名利,守死善道,独善其身,唯有如此才能不屈道侮志。
他赞赏无欲洁身的人,“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庄沉冥,蜀庄之才珍也,不作苟见,久幽而不该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珍乎!吾珍庄也,居难为也。
不慕由,即夷矣,何毚欲之有”(《问明篇》),在《法言》中多次提及并赞颂颜渊知足不辱,淡泊名利的精神自足,认为“纡朱怀金之乐,不如颜氏子之乐也。
颜氏子之乐也,内;纡朱怀金者之利也,外”(《学行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贫穷是人们所忧惧的,颜渊却并未因此而烦恼,因为他致力于对道的探索,并以此为乐。
精神的内在满足能够超越物质的外在占有,这种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超越,正是扬雄所推崇的生活方式。
但是扬雄并不赞成完全出世退隐,出世退隐只是入世为官的沉淀积累。
老子的哲学辩证法中有一种处世的方法,那就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4],“吾人若欲如何,必先居于此如何之反面,南辕正所以取道北辙”[5]。
老子再三强调“弱也者,道之用也”,让人们知足,守弱,因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必转变为其反面。
而知足、守弱则可以保持自己,使自己持久而有韧性,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
扬雄接受了老子的这一哲学辩证法,并将其应用到为人处世当中。
他把国家政治黑暗,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时的退隐看作是以退为进,在退让中求得生存、积蓄力量用以取得最终胜利的一种手段。
或曰:“子于天下则谁与?”曰:“与夫进者乎!”或曰:“贪夫位也,慕夫禄也,何其与?”曰:“此贪也,41--非进也。
夫进也者,进于道,慕于德,殷之以仁义,进而进,退而退(进)(加注释),日孳孳而不自知倦者也。
”或曰:“进进则闻命矣,请问退进。
”曰:“昔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
”或曰:“若此,则何必少于必退也?”曰:“必进易俪,必退易俪也。
进以礼,退以义,难俪也。
”(《君子篇》)扬雄赞赏的不是看重禄位进退的人,而是不以禄位进退而动摇,致力进于道德的人。
颜渊身处陋巷之中而有为邦之问,孜孜以求,务进于道德。
这与老子的必退完全不同。
老子认为要想在道德上有所进步就必须远遁于世,脱离世俗,故而可以看作是必退。
扬雄则主张入世,圣人“不遁于世,不离于群”(《先知篇》),暂时的退隐是积蓄道德学问的时期,时机成熟仍将入世施展才能。
因为“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
尧、舜、禹、汤、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学行篇》),学习最终乃是为了辅佐君主,治理国家。
由此,扬雄虽有取于道家,然其结穴在于儒家思想的论证明矣。
三、品行之辨尽管扬雄不愿参与政治纷争,却又无法逃离政治漩涡,晚年事王莽新朝,写《剧秦美新》为王莽歌功颂德,颇为后人所诟病。
关于扬雄的这一行为后世评论颇多,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他作王莽新朝大夫、撰写《剧秦美新》之事开脱,认为其情有可原。
北宋赵湘作专文《扬子二辨》为其辩驳,认为扬雄事王莽新朝,是以孔子行为为准则,符合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之道。
王安石亦认为扬雄的品行符合儒家处世之道:“扬雄亦用心与内,不求于外,不休廉隅以侥名当世……扬雄之仕,合于孔子无不可之义,奈何欲非之乎”[6]?另一类则从儒家忠君思想出发,对扬雄品行进行了批判。
李善在《文选》注文里说“王莽潜移龟鼎,子云进不能辟戟丹墀,亢词鲤议;退不能草玄虚室,颐性全真,而反露才以耽宠,诡情以怀禄。
‘素餐’所刺,何以加焉”[7]。
诚然,扬雄于王莽代汉后,没有伏节死义,但这又何尝不是扬雄屈身以达道的行为体现呢?西汉后期经学逐渐演变为谶纬之说,邪说流布,神学经学已无力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扬雄为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使经学回归正途,仿《论语》而作《法言》,象《易》而作《天玄》,以儒为本,兼取道家,既继承了儒家思想,又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的内涵。
《法言》中多次表露扬雄治国的思想,如《法言·先知篇》,足见扬雄的经世治国之志。
君子为国,张其纲纪,谨其教化。
导之以仁,则下不相贼;莅之以廉,则下不相盗;临之以正,则下不相诈;修之以礼义,则下多德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