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3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中庸初中教学教案

中庸初中教学教案

中庸初中教学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背景知识,理解其含义和价值。

2. 通过学习《中庸》,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中庸》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中庸》的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中庸》的古文表述和理解。

2. 如何将《中庸》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庸》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中庸》的文本和注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庸》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地位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庸》的了解和期待。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中庸》文本,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查阅注释。

2. 学生总结《中庸》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中庸》的重点和难点。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庸》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中庸》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庸》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心得和疑问。

二、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呈现与《中庸》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运用《中庸》的原则和方法,对案例进行解读和评价。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中庸》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庸》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庸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2)

中庸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2)

中庸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教案内容:中庸教案是人教课标版的一篇优质教案,主要围绕《中庸》这一文本进行教学。

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④第五单元《中庸》。

2. 详细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庸》的起源、作者、篇章结构以及核心思想。

同时,通过解读《中庸》中的经典语句,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庸》的起源、作者和篇章结构。

2. 能够正确解读《中庸》中的经典语句。

3. 领悟中庸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中庸》中经典语句的解读。

2. 教学重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关于中庸之道的寓言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中庸》的起源、作者和篇章结构,为学生阅读文本打下基础。

3. 文本解读:逐段讲解《中庸》文本,引导学生正确解读经典语句。

4. 实例分析: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领悟中庸之道的内涵。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起源、作者、篇章结构经典语句解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中庸之道的相关书籍,加深对中庸思想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中庸》中经典语句的解读是教学难点。

由于《中庸》的语言古朴、内涵丰富,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同时,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是教学重点。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深刻理解中庸之道的理念,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关于中庸之道的寓言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的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中庸教案 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中庸教案 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中庸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教案: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课标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中庸》的部分章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明白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品质。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做有道德、有品质的小学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庸之道的含义,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品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交通安全视频,让学生了解行车礼让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中庸之道的含义,以及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如何将中庸之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遇到交通拥堵时,如何做到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讨论(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中庸之道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中庸之道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心得体会。

2. 家庭作业:观察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并与他们交流心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行车礼让的重要性。

通过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品质。

2024年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

2024年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

2024年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前三章,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二章“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三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的含义,了解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为人处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中庸含义的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解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庸之道,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人际关系的漫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

2. 例题讲解(15分钟)对前三章进行逐句讲解,分析中庸的含义,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现场翻译前三章,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每组派代表发言。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三章原文2. 中庸的含义3. 中庸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前三章《中庸》。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中庸之道。

2. 答案:(2)示例:在处理同学关系时,不偏袒任何一方,做到公平公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中庸之道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论语》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析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课堂讨论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析《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深奥,选取前三章作为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初步接触中庸思想,理解其中精髓。

第《中庸》教案

第《中庸》教案

第《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庸》的第一、二章内容。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为人处世原则。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二章“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义者,宜也。

尊贤为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中庸》,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素养。

3. 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

重点:《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中庸》注释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2. 课堂讲解(20分钟):详细解读《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分析文言文词汇、句式,解释中庸之道的含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道关于中庸之道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翻译《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句子,并解释其中蕴含的中庸之道。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七、作业设计1. 翻译《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句子。

2.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之道。

3. 思考题: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认识。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中庸之道的含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

板书设计:《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二章二、教学目标:理解中庸之道、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文言文阅读技巧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庸之道、文言文阅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黑板、粉笔、课本、注释本七、作业设计:翻译、举例、思考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学效果、阅读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庸》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庸》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化《中庸》教案《中庸》教学规划封开县南丰中⼼⼩学于⽟泉⼀、指导思想为深⼊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意见》和党的⼗⼋⼤精神,努⼒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的⼴东精神,确⽴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为本,⽴德树⼈,培养学⽣良好的⾏为规范、优雅的审美情趣、质朴的哲学思想,促进学⽣全⾯发展。

⾯对以往德育⼯作内容的空泛和德育⼿段的⽆⼒,我们通过吟诵中华传统⽂化经典名篇来熏陶学⽣的思想品德。

中华优秀传统⽂化的学习⽬的:不是为了应试,⽽是为了⽴德修⾝,传统⽂化的博⼤精深,以诵读为主,熟读成诵,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经典潜移默化,使学⽣在现在和未来成长的岁⽉中,不断加深认识经典的含义,在诵读中领会中华优秀传统⽂化的丰富内涵,养成良好的思想习惯、⾏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达到浸润⼈⽣,传承⽂明的教育效果。

⼆、学⽣情况分析传统⽂化教育经典课程的开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优秀传统⽂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化教育,不仅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教育的⽬:⼀是要提⾼⼈的道德⽔平,⼆是要提⾼⼈的智慧⽔平。

⽽循序渐进地学习国学经典,能够很好地帮助青少年树⽴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且运⽤智慧,进⾏正确的道德判断,明辨是⾮,从⽽形成健全的⼈格,提⾼整体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化具⾜⼒量和德慧;开展中华优秀传统⽂化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化教育促使⼤众特别是青少年形成完美⼈格。

以《中庸》思想来构建和谐校园,以传统⽂化来熏陶学⽣,以古典之美来陶冶学⽣,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风⽓。

《中庸》开设的对象是五年级学⽣,他们已经学习了《弟⼦规》、《三字经》、《千字⽂》、《孝经》、《⼤学》等国学经典,对国学经典已有⼀定的了解,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开阔了学⽣视野,提⾼思想认识,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的发展。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们⾃觉地进⾏⾃我修养、⾃我监督、⾃我教育、⾃我完善,把⾃⼰培养成为具有理想⼈格,达到⾄善、⾄仁、⾄诚、⾄道、⾄德、⾄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的哲学思想。

第二篇《中庸》教案(大全5篇)

第二篇《中庸》教案(大全5篇)

第二篇《中庸》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第二篇《中庸》教案《中庸》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内容】《中庸》P4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尤其是文中排比句。

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明白文句的浅显道理,熟读成诵【教学准备】教材《国学经典》课本【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朗读上节内容。

二、初读课文1、配乐诵读:要求: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出示,带拼音读)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3、老师范读。

要求:让学生听清吟诵的节奏,划出停顿符号。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个人表演读、四人小组连读、竞赛读、开火车读、对读等)三、整体认知1、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2、全班交流。

3、教师帮助理解词句。

【译文】所谓的诚信,是上天的道路;诚信的道路,就是人的道路;诚信的人,不必勉强而处中道,不必思索就能达到,走从容不迫的中庸之道,就是圣人。

要做诚信的人,就要选择至善的道理而坚定不移实行。

广博地学习,反复地审视,谨慎地思考,明白的辨别,才能老老实实地行为。

有不想学习的,就是学习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问的,就是问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思考的,就是思考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辨别的,就是辨别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行为的,就是行为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

别人有一样才能,自己就要用百倍功夫;别人有十样才能,自己就要用千倍功夫。

果然能走这条道路,虽然愚蠢必然会明白起来,虽然柔弱必然会刚强起来。

四、拓展1、说说身边勤奋好学的同学的事例。

2、读读关于富豪李嘉诚成功的故事。

五、熟读成诵六、小结同学们,希望你们能真诚待人,刻苦好学,不懂就要主动请教他人。

《中庸》选讲教案

《中庸》选讲教案

《中庸》选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讲选自《四书》中的《中庸》章节。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本讲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首章至第三章,重点探讨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包括仁爱、正义、礼仪、智慧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现实问题,提高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首章至第三章的内容解析,以及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中庸之道在处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1)解析《中庸》首章,阐述中庸之道的定义及其意义。

(2)讲解第二章,分析仁爱、正义、礼仪、智慧等道德品质与中庸之道的关系。

(3)解读第三章,探讨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中庸》选讲2. 内容:(1)中庸之道定义及意义(2)仁爱、正义、礼仪、智慧与中庸之道(3)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中庸之道的定义及其意义。

(2)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是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

2. 答案:(1)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事原则,具有平衡、和谐、适度等特点,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示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遵循中庸之道,既不过分亲近,也不过分疏远,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维护和谐稳定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四书》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

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

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中庸》教材的第一、二章,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以及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第一章的核心思想,认识到人的天性、道德修养与教育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中庸》第二章的内容,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以及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热爱国学,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中庸》中的抽象概念,如天命、道、中庸等。

教学重点:把握《中庸》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核心思想,以及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庸》注解、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章节,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理解内容。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举例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中庸之道,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中庸》教学2. 板书内容:第一章:天命、性、道、教第二章:君子、小人、中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中庸》第一章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分析《中庸》第二章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论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 答案:天命:天赋的使命,指人的本性。

性:人的本性,包括善良、仁爱等。

道:遵循本性,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教:通过教育修养,使本性更加完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

2. 拓展延伸:探讨《中庸》在其他章节中的思想内涵。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篇的前三章,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 第二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3. 第三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古典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中庸》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重点:掌握《中庸》前三章的核心观点,学会分析、解读文言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a. 逐句解读第一章,分析天命、性、道、教之间的关系。

b. 讲解第二章,阐述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不可离道的原因。

c. 解读第三章,强调君子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

3. 例题讲解:结合前三章的内容,设计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互相交流讨论。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天命→性→道→教2. 第二章:道的重要性3. 第三章:君子的道德修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前三章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阐述,体现中庸之道在实际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中庸之道,提高自己的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中庸之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中庸》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例题讲解:结合前三章的内容,设计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1中庸3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1中庸3

中庸(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一、导入: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

(摘自学生作文)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

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存在。

(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

2、【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

由:遵循。

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则。

节:节制。

3、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

明确: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

(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表面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同样的,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比如,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情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

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

)4、请学生读第六则以及译文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高二语文中庸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高二语文中庸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二语文《中庸》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命之谓性性:本性B.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适合,符合C.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D. 子庶民。

则百姓劝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 不勉血中择善血固执之者也B. 喜怒哀乐Z未发中也者,天下Z大本也C. 尊贤,塑不惑知斯三者,塑知所以修身D. 恐惧壬其所不闻莫见垩隐(三)、“折中主义”是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収方等同起来,不分王次;或把矛盾的双方関和起来不分杲非,不要斗氣中庸并非是无療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道”(療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木长,诚之一分则末短;著粉则末白,施朱则太赤。

”乩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韋了一百元。

有人过去调解,说各童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次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醍的不提醍,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四)、阅读下而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一)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

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

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苴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I匕。

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I上此法令。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驾驭“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才智。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分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踊跃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1.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详细表达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化探究文本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老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缘由。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探讨“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详细说说我们应当如何详细相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收集并沟通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沟通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一样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详细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悟:“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盼望有助於“很好地说明一番”。

〔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说明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中庸 第3课时

中庸  第3课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庸》教案第3课时封开县南丰镇中心小学邓东华【教学内容】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三章的内容。

2、理解“其、鲜”这两个词语和句子“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的意思。

3、通过诵读《中庸》原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原文。

难点:理解文中的主要意思。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齐背《中庸》第二章,引入学习《中庸》第三章。

2、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孔子说话内容,懂得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3、师谈话: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经典,进一步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中庸》第三章。

二、简单介绍孔子(仲尼)说话内容、特点及思想核心。

三、诵读《中庸》第三章。

1、出示《中庸》第三章文字。

师:本章选自《中庸》第三章,也就是孔子说的一句话,他说什么呢?请同学们看朗读视频。

2、播放《中庸》第三章的朗读视频,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

3、教师带领学朗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学生齐声朗读。

6、指名读,师生评价。

7、学生分小组朗读。

四、了解《中庸》第三章的大意。

1、出示重点词语注释。

如“其(表示推测),鲜(少)”。

2、出示《中庸》第三章的大意: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3、齐读第三章大意。

五、在小组里说说现在缺失中庸之道的例子。

六、师补充“民鲜能久矣!”相关资料。

七、指导背诵1、学生尝试背诵。

2、集体背诵。

3、指名背诵。

八、小结:1、师:今天我和同学们再一次在经典文化的世界中畅游,心灵又一次被传统优秀文化书香的洗涤。

让我们回忆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2、师生同背《中庸》第三章。

传统文化教案《中庸》(二则)

传统文化教案《中庸》(二则)

传统文化教案《中庸》〔二那么〕
传统文化教案《中庸》〔二那么〕
第3课《中庸》〔二那么〕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二、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游客发表于 2023-12-22 00:43:49 引用 1 楼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老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 ...话题页中间左侧广告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老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老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互相评价优点与缺乏,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展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____:第14页六、活动广
角:第15页七、成长阶梯:第16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主要句子。

2. 借助译文,了解《中庸》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 感悟文中所讲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能背诵主要句子。

教学:
感悟文中所讲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道理,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学具、教具准备】
PPT、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朗读。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3、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听读
1、出示原文,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4、运用各种方式练读。

(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


5、指名读。

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

6、全班齐读。

五、检查朗读,感悟文意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译文并小结。

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6、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七、总结背诵
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