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题外话:味的物质基础-现代研究 如苦味药:汗生物碱和甙类成分为主。 如咸味药:含钠、钙、镁、碘等无机盐及
其他活性成分。如芒硝含硫酸钠,在肠内不 易被吸收,保留肠内水分,使肠溶积增大, 肠壁蠕动增强而泻下。
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能指导中药临床 应用吗?“废医存药”?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趋向(定向 方向)。
(2) 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功效合 参。
第二节 五 味
六、进一步理解性味、功效合参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气味不同,作用各异 一药数味,效用扩大
比如当归:味辛、甘,性温,甘以补血疗虚,辛以行气 活血润燥,温可祛寒止痛,总结功效如下:补血活血、行气 散寒、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第二节 五 味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四气的现代研究: 有研究显示:与无机元素含量、Na-K ATP酶 活性因素相关性等,但均无定论。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
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味,其作用与酸味相 同,故涩附于酸后;
六、四气的作用-扶阴抑阳、扶阳抑阴: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退虚热、清化 热痰、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心开窍、滋阴潜 阳、凉肝熄风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 救逆、暖肝散结、温肺化痰、助阳化气、峻下冷 积、引火归源、温宣开窍等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七、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真 寒假热用热药,真寒假热用寒药;寒热错杂寒热 并用;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热药 而用温药如隔靴搔痒,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如扬 汤止沸。

中药的性能精品PPT课件

中药的性能精品PPT课件
以知母、石膏等寒凉药喂养大鼠,2-3周, 可造成寒证模型。表现心率减慢,饮水 量减少,尿中儿茶酚胺、17-羟皮质类固 醇排出量减少,耗氧量降低。
2021/1/11
温热药可激动受体。如附子、乌头、细 辛、川椒、高良姜、丁香等均含有去甲 乌药碱,去甲乌药碱已证实是受体激动 剂。麻黄碱也是受体激动剂。
滋阴药生地、知母可抑制受体。
2021/1/11
2、对代谢功能的影响 寒证患者基础代谢偏低、热者患者基础代 谢偏高。以热性药喂大鼠,可使耗氧量增 加;以寒凉药,可使耗氧量明显减少。说 明热性药可增强能量代谢,寒性药可抑制 能量代谢。
2021/1/11
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甲状腺对机体产热过程有极大的影响。 ➢海藻、昆布、黄药子、柳叶等具有抗甲
用综合起来看待。 ➢ 紫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
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 ➢ 芦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可知
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
2021/1/11
气与味的关系
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 药物,功效也就有所区别。
如,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相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 其作用就有所差异。
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
副作用
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 无关的不适反应
不良反应
毒性作用 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
2021/1/11
中药的治疗作用
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
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 经络功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 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古人: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称之为 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 阳偏盛偏衰。 ➢现代:药物具有各种物质基础。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3、升降浮沉与药物的炮制、配伍关系
药物经过炮制处理后其作用趋向有所改变: “生用主升、熟用主降、酒炒 能升、姜汁炒能散、醋炒能收,盐炒能降”。
从药物的配伍来看: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也能随之下降,而沉降药在大 队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
药物的升降浮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 一物之中有根升稍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可在人也”。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值得注意: 1、一药归多经:药物的归经也不是单一的: 《素问》“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
之;肺苦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说明五味与五脏的 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这就为一药归多经,治多种病提供了理论根据。 2、药物的色、味归经并非绝对: 白术色白、却不入肺,而取味甘入脾; 白芨味苦,却不入心,而取其色白入肺等。 三、中药归经的意义 1、依经选药:如肺经的病证,原则上主选入肺经的药物治疗。 2、以归经为线索,可以探索某些药物潜在功能。 3、对能治多种病证的药物,可籍归经执简以御繁,便于理解和记忆。 4、选择“引经”药:桔梗引药上行;牛滕、盐能引药下行:桂枝以枝达肢;甘草 通引十二经等;
欢迎同学们学习: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 中药的用法 第五章 中药化学成分概述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即中药的药性和功能。药物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 降浮沉、有毒无毒。是指导我们运用中药的理论。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

因此,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

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

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研究、运用中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第一节四气《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这是有关药性基本理论之一的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

每味药物都有四气五味的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气”和“味”,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中药的性能.ppt

中药的性能.ppt
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 轻或消除 半夏毒性能被生姜削弱 称半夏畏生姜
22
5.相杀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 作用 生姜能减轻或消除半夏的毒性 称生姜杀半夏
23
6.相恶
一种药物的功效,能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破坏 生姜的温散被黄芩削弱 称生姜恶黄芩 人参的补气功能可被莱菔子削弱 称人参恶莱菔子
35
名词 药性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小结
简述 四性的属性与作用 五味的属性与作用 中药配伍七种情况
36
28
(二)十九畏
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烈性,或降 低另一药物的功效 相畏的药物有十九种
硫黄-朴硝 水银-砒霜 狼毒-密陀僧 巴豆-牵牛子 丁香-郁金 川乌 草乌-犀角 牙硝-荆三棱 官桂-赤石脂 人参-五灵脂
29
十九畏歌《元亨疗马集》
硫黄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见便跷蹊, 大凡修合看逆顺,炮爁炙煨要精微。
泻痢、脱肛···向下 升麻、柴胡···升举
自汗、盗汗···向外 龙骨、牡蛎···止汗
表证未解···向内
防风、荆芥···发散
9
升降浮沉属性及作用
属性 药物 作用趋向 药物功能

升浮 上行 向外
升阳 发表 祛风 散寒 催 吐 开窍···
潜阳 熄风 降逆 止呕 清 阴 沉降 下行 向内 热 渗湿 利尿 泻下 止咳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药物的性味和效能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毒性
2
一、性味
(一)四气(四性)
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 药物作用于机体表现的反应 药物对疾病疗效的概括归纳 治疗热性证候的药物,具寒或凉性 治疗寒性证侯的药物,具温或热性 作用较缓和的药性,称为平性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PPT课件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PPT课件
医学课件 40
第六章 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概念:
为确保疗效,或避免出现毒副作用以保 证用药安全,临床上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使用 某些药,或不能将特定的两种药一起使用。
医学课件
41
一.配伍禁忌 概念:两种特定的药不能配伍同用。实即相
反或相恶,以前者为主。前人总结为十八反 和十九畏。 1、十八反: 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医学课件
44
禁用——毒性强烈、药性峻猛之品,凡孕
妇均不得使用。如巴豆、牵牛、水蛭、斑 蝥等。 慎用——可能对胎儿或母体形成伤害,如 特殊需要,可视孕妇体质、病情酌情谨慎 使用,一般应避免使用。多为活血通经、 行气破滞、攻下、大寒大热、辛热走窜、 药性滑利之品。桃、红、牛膝等。
医学课件
45
附:《医学心悟》妊娠禁忌歌 乌头附子与天雄 芒硝大黄牡丹桂 槐角红花与皂角 干漆卢茹瞿麦穗 干姜大蒜马刀豆 此系妇人胎前忌 牛黄巴豆与桃仁 牛膝藜芦茅茜根 三棱莪术薏苡仁 半夏南星通草同 延胡常山麝莫闻 常须记念在心胸
医学课件
17
性能的五味和性状的五味
山楂、山药、麻黄
医学课件
18
第三节
一、归经的含义
归经
重要内容 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 归有归属的意思;经是人体脏腑经络及所属 部位的概称。 所谓某药归某经或某几经,则表明该药 的有关功效对这一(或这些)脏腑或经络具有 明显作用,而对其余部位的作用则不明显, 或者没有作用。
医学课件 5
中药的四气是中药性能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性能。 《本草经集注》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 知,惟冷热须明
明 李中梓 “寒热温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8
中药的分类方法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等。
2024/1/28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生物碱类、含挥发油类、含苷类 等。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先把中草药分成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的 原生形态进行分类。
9
各类中药的代表药物
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 通过波谱分析、质谱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活性筛选确定其药理活性。
3
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药中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如协同、拮 抗等,以揭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2024/1/28
26
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整体动物实验
通过观察中药对实验动 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 抗氧化、抗肿瘤等,评 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显微鉴定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中 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 性或定量分析,以评价中药的真伪、 优劣。
22
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有效性
安全性
中药必须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 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
中药必须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均一性
同一批次的中药,其质量应该是 一致的,不得存在明显的质量差 异。
真实性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性理论
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等药性理论。
中药功效与主治
研究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是 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2024/1/28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和禁忌,指 导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的性能》幻灯片

《中药的性能》幻灯片

• 二、毒性分类:
• ?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三;常毒 治病,其病去七;小毒治病,其病去八;无毒治 病,十去其九。适病而止、勿过伤致弊〞。
• 毒性分无毒、有毒、小毒、大毒。
• 无毒——作用平和,不致引起不良反响的药物, 不注明。
• 有毒——具有强烈作用,可能引起不良反映的药 物以及具有毒理作用,可能导致中毒的药物,需 小心慎重使用。
• 三、引起毒性反响的原因
• 毒性反响与中药的副作用有所不同,它对 人体的危害性较大,有的甚至可危及生命。 在临床医疗上为了确保用药平安,必须认 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响产生的原因, 掌握中毒的挽救方法和预防措施。认为中 药的毒副作用小,马虎从事是错误的。
• 随着现代科学的开展,医学科学的进步, 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所谓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 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 和其它有害作用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 成瘾等作用。所谓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 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器 质性改变或功能障碍、产生疾病甚至引起 死亡的物质。
• 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 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响,中药 的副作用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 后一般可自行消失。如临床常见的服用某些中药 可引起恶心、呕吐、胃痛、腹泻或皮肤瘙痒或其 它不适反响。过敏反响也属于不良反响范围,其 病症轻者可见瘙痒、皮疹、胸闷、气急,重者可 引起过敏性休克〔多见于中药注射剂〕,同化学 药一样,引起过敏反响除药物因素外,多与患者 体质有关。
• 药品管理法规定:“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 品、放射性药品、外用药品等都要按照剧毒药物管 理方法进展:
• ①在药监局核领:?药品企业经营许可证?。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一、中药性能(药性理论),中药性能—中药的特性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是中药理论的核心——药效机理。

二、中药治病基本原理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和脏腑机能失调。

以偏纠偏:(1)利用偏性,去除病因(2)平衡阴阳,调理功能→以平为期清代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三、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药效等。

(2)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

四、性能与形状的区别中药形状——感官可及的药物天然属性。

如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能——与治病相关的药物作用特征。

它是依据用药后机体的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区别:两者概念不同,不可混淆。

性能: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由人体用药后反应概括而成。

形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由药物的天然属性概括而成。

联系:两者又有一定联系。

如升降浮沉与质地轻重有关。

1.四气一.含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

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四气的形成: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概括而成,是与所治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它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气又有程度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表明药物作用强弱。

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相对平和。

《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四气的应用原则。

三、四气的作用与适应证1.寒凉药(属阴):清热泻火解毒,主要用于热证。

2.温热药(属阳):温里散寒补火助阳,主要用于寒证。

3.四气的临床意义:四气往往成为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

(1)针对寒热性质不同准确用药。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误用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2)根据寒热程度差异恰当选药。

小寒用温药,大热用寒药。

若病重药轻则不及,药重病轻则太过。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4.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 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 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 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例如,紫苏、辛 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 前者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后者发散 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因此,性味与功效 合参尤为重要。
四、五味的实际意义
• 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 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用“味”来提示、 归纳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也具有明显的 局限性。
五、性味合参
• 1.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 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 2.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 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 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 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 3.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 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 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第四章 中 药 性 能
• 一、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 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 络机能失常的结果。 • 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 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 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 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 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第一节 四气
• 一、四气的含义 • 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 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 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 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则是首先由《本经》提出的。 •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 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 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 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 进一步区分。 •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 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 出四性的降沉浮性能的意义

中药的性能ppt课件

中药的性能ppt课件
• 相畏的药物有十九种
• 硫黄-朴硝 水银-砒霜 • 狼毒-密陀僧 巴豆-牵牛子 • 丁香-郁金 川乌 草乌-犀角 • 牙硝-荆三棱 官桂-赤石脂 • 人参-五灵脂
学习交流PPT
29
• 十九畏歌《元亨疗马集》
• 硫黄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 气味相同,作用相似 • 气味不同,作用有别
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交流PPT
7
二、升降浮沉
• 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表现的趋 向相对而言
• 升···上升,浮···上行发散 • 降···下降,沉···下行泄利 • 升与浮、降与沉的趋向一致,仅程度有别
• 通常以“升浮”、“沉降”合称
学习交流PPT
8
学习交流PPT
学习交流PPT
16
中药的配伍与使用
学习交流PPT
17
• 配伍
• 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
• 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 产生一定的配伍效应
• 增强或降低疗效 • 产生或消除毒副作用
• 七种情况(七情)
学习交流PPT
18
1.单行
• 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
• 常用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证 • 甘草解毒 • 蒲公英疗乳痈 • 马齿苋治湿热泄泻
学习交流PPT
21
4.相畏
• 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 半夏毒性能被生姜削弱 • 称半夏畏生姜
学习交流PPT
22
5.相杀
•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 生姜能减轻或消除半夏的毒性 • 称生姜杀半夏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 归 经
一、归经的含义 二、归经的确定 三、归经的临床意义
一、归经的含义
中药的归经,是中药功效的定位概念,即用以 表示中药功效对人体脏腑、经络等部位的选择性。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 或某一脏腑。
归经的源流: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 走”的记载
二、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 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3.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
①苦泄——含义有三 通泄—通实邪 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降泄—降逆气 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清泄—清火邪 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 湿热等。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 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 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 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 “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
后来,五行学说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说”就发 展为“五味说”,并在《内经》中得到丰富和系统。《本经》 明确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味的来源: 实践味——真实滋味 理论味——由药物的作用推出来的味
注意: A.每一味药物可有1种或多种味 B.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 C.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注意 A.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 B.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 C.平性指偏性不明显。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PPT课件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PPT课件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的内容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 毒性。
细目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气
一、概念: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二、作用及适应症:
四气 属性 作 用 功 效 适应症
寒凉 阴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治热性病 温热 阳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治寒性病
温经通络,回阳救道
指药物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选择性的治疗 作用,也就是指药物治病的适应范围、药物作用的部 位。
二、归经的理论依据:
一是依据脏腑经络学说:脏腑通过经络联系到体表, 体表的病证也可影响相应的脏腑,能治疗某种体表的 病即入相应的脏腑、归相应的经络。
二是根据五味对脏腑经络的配属关系:五味入五脏,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入什么 脏即归什么经络。
水降三粉陀硝硫 砒腾蟾斑壳红豆 四生狼遂闹金花 金仙芫戟马商芦
注: 水银、白降丹、红粉、轻粉、官粉、密陀僧、火 硝、、硫磺、 砒石、腾黄、蟾蜍、斑蟊、粟壳、红娘虫、生 巴豆、 生半夏、生南星、生附子、生白附、狼毒、甘遂、闹 洋花、洋金花、千金子、天仙子、芫花、大戟、生马前、商 陆、藜芦

能下、能软
治疗瘰疠、便
软坚、散结、润下

渗湿、利尿
治疗湿证、小 便下利
细目三 升降浮沉
一、概念:
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举陷,趋向 于上;降是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是发散向外, 趋向于表;沉是泄利向内,趋向于里。 人体正常——人体升降出入有序; 疾病状态——升降出入异常。 如:呕吐、咳喘↑——生姜、麻黄↓
二、作用及适应症:
五味
辛 甘(淡) 酸(涩)
苦 咸 淡

?第八讲   中药的性能:四气(一)

?第八讲   中药的性能:四气(一)

第八讲中药的性能:四气(一)继续上一节课的内容,我们开始介绍中药性能的第一节,四气。

四气下面有三个问题,第一个四气的含义,第二个四气的确定,第三个四气的临床意义。

中药的四气是中药性能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性能,历代的医家对这种性能高度的重视,比如说陶弘景为什么要搞《本草经集注》,他提出来就是因为当时《神农本草经》的寒热舛错,就是当时一些药物的药性记载不准确或者发生了错误,这是他要重新对《神农本草经》进行注释或者进行另外加工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而且他在《本草经集注》当中就明确的提出了药物的甘苦之味可略,就是可以忽略,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容易知道,当然容易知道的是急性中毒,其实慢性中毒也未必容易知道,但他当时认为易知;惟冷热须明,就是药物最主要的要明白它的药性,所以他把这个药性——中药的四气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以后比如说明代的李中梓,这个本草学家也是说,用药的时候“寒热温凉,一匕之谬”,就小小的一调羹就会“覆水难收”。

“寒热温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都是强调了四气的重要性。

所以从《神农本草经》开始,一直到现在的不管是本草还是中药,那么在记载药物的时候,首先就要记载药物的药性,就是它的四气,它是寒性的、凉性的、温性的、热性的?所以它是性能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很重要的一个依据。

所以我们把它放在了性能的第一位,应该是最重要的性能。

第一个,四气的含义,就什么叫四气?或者什么叫中药的四气?在我们书上,就是从30页到31页,基本上都是讲的这个问题。

它主要有这样四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我们书上的第一句话,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性,这是一层意思。

也就是说四气就是药物的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这是它的基本内容。

在这个四气当中,寒性和凉性实际上是属于同一种性质,寒性甚于凉性,就是一般说的寒甚于凉,或者凉次于寒,它是同一种药性;温性和热性又是另外一类相同的药性,热性甚于温性,温性反过来讲次于热性。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PPT课件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PPT课件

❖ 2、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 升浮——属阳
❖ 沉降——属阴
❖ 疾病的病势:向上(呕吐、呃逆、喘息),向下 (脱肛、遗尿、崩漏),向外(自汗、盗汗),向 内(表证未解而入里);
❖ 疾病的病位:在表(外感表证),在里(里实便 秘),在上(目赤肿痛),在下(腹水、尿闭);
❖ 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 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归经的源流:
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走”的记载。
《伤寒论》有六经辨证用药理论的记载,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
“咸走血”;
“咸补肾”
❖ ⑺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治疗水湿 内停所致的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
❖ “淡附于甘”
“五味”可和“五行”、“五脏”相结合















❖ “性”与“味”形成药物作用的基础,因而是中药性能中最 重要的两个成员。要准确、全面地认识某一药物的功效,必 须性味合参。
❖ 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
3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①四气五味
具有辛、甘(淡)味、和温热之性的药物, 属阳,大多具有升浮之性;
具有酸(涩)、苦、咸、和寒凉之性的药物, 属阴,大多具有沉降之性; ❖ 《本草纲目》:“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 热无沉”; ②药物的质地轻重:轻虚升浮,重实沉降; 《备要》:“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
❖ 还有一些药物作用趋势具有双向性,如:麻黄—— 即能发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肿(向下 的趋向);川芎——既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 又能“下行血海”活血调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与方剂
15
为什么解3 释气药味物合的参功能必须气味结合?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二 者必须综合起来看。否则,不能全面 表述药物的功能。
如黄连,性大寒,则能清热泻火解毒; 结合味大苦,则可知黄连还有燥湿之 功。如此解释就比较全面了。所以解 释药物的功能必须气味合参。
中药与方剂
16
• 气4 气味味相配同合规,律作用相近 • 气味不同,作用不同
病位在上、在表,宜升浮不宜沉降。如风寒表 证当用升浮发散之麻黄,不能用沉降泻下之大 黄。
病位在下、在里,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肠燥便 秘,宜用润燥滑肠之火麻仁、杏仁,不能用升 浮发散之紫苏。
病势向上、向外,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肝阳上 亢,宜用平肝潜阳之代赭石,不能用升发助火 之桂枝。
病势向下、向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久泻脱
中药与方剂
18
(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
• 气同味异
气异味同
中药与方剂
19
一(气3)多一味气,说多明味药物作用多,治
疗范围广。如:
当归 辛 行气活血
甘 补益
温 散寒
所以,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行气
散瘀、温经止痛之功。凡血虚、血瘀、 气滞、以及血虚血瘀兼有寒者,均可 用之。
中药与方剂
20
是指药三物、进升入机降体浮后沉的(上、下、表、
《景岳全书》云:“药以治病,因毒为 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
中药这种与治疗有关的各种性质和作用, 称为中药的性能。
中药与方剂
7
把4 药中物药治性病能的的多种主多要样内的容性质和
作用加以概括和总结,主要有:
1) 性味(四气五味)
2) 升降浮沉(作用趋向)
3) 归经(作用部位)
4) 毒性
5) 配伍(七情)
肛,宜用升阳益气之黄芪、升麻,不能用泻下
沉降之大黄中、药与芒方硝剂 。
23
3 怎样确定升降浮沉
中药与方剂
24
归 治经 疗就作是用指。四药药、物物归对产经于生机明体显某治部 疗分 作的 用选 的择 脏性 腑
经络即是这种药物的归经。
中药与方剂
12
2
五种不味同,的就味是道指味药。物其五具所有含成辛分、不甘一、酸,、因而苦表、现咸出五
不同的药理和治疗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它们
的作用相近,在成分上甚至亦有某些共同之处。
但这里所说的“味”与平常生活中所说食物的 味道不能完全等同,这里的“味”实际上是对 药物某些功能的概括和总结。
味并不完全是指药物真正的味道,有时是根据 药物的作用归纳出来的。所以,某些药物所记 载的味与口尝的真实味道并不一致。
中药的性能
中药与方剂
1


一 、
1. 定义
2. 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
3. 中药为什么能发挥上述治病作 用?
4. 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
中药与方剂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内服石膏、知母可以治疗高烧、口渴、
脉数、苔黄等热性证,就赋予它们以寒
性。
中药与方剂
11
(1.2)根热药据四,“气疗寒的热者以热临寒之床药,”热指的者导治寒疗之意原”义则和选“择疗用寒药以。
2. 根据药物寒凉温热的程度差异选择用药。
3. 若治疗寒热错杂之证,又可以寒热并用。
但必须注意病证寒热之多少适当选用药物。 若为“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则另 当别论,不能按寒热错杂证选药组方。
不同的性质。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பைடு நூலகம்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中药与方剂
10
(1) 四 气 的 产 生
1. 人体反应,感官判断
薄荷外贴太阳穴,皮肤和眼睛即有凉爽 之感;内服,咽喉口舌有凉爽之感,即 可认为薄荷性凉。
❖ 肉桂内服后,胃脘即有热辣感,即可认 为肉桂性热。
2. 不同治疗效果的归纳
附子、干姜内服之后,可以治疗四肢厥 冷、脘腹冷痛等寒性证,就赋予它们以 热性。
如葛根味辛、石膏味甘、玄参味咸等均与口尝
不符。
中药与方剂
13
• 口(尝1)味五(味具的体产的生五味):健 康人味觉器官的辨别。如乌 梅酸、甘草甜、干姜辛、黄 连苦。这种方法不全面、科 学性不够强。
• 药物作用的抽象概括(抽象
的五味):经过临床疗效观
察而得。如补益者味甘,发
汗者味辛。
中药与方剂
14
(2)五味作用及临床指导意义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1
义定
药物的性能(药性)即: 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效能。
包括药物治疗效能的物质 基础(有效成分)和治疗过程 中所体现的作用(疗效)。
中药与方剂
5
2
作基病药 用本 的 治 中
6) 禁忌
中药与方剂
8
性二 性 味 又 称味四、气 五 味 。 《 神 农 本 草
经·序例》中说:“药有酸、咸、甘、 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 四气。
性与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是 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用以表示药 物的药性和药味两个方面。
四气(四性)
五味
中药与方剂
9
1
四 气 也 称 四气性四。 温 热 与 寒 凉 属 于 两 类
– 气同味异 – 气异味同
• 一气多味
中药与方剂
17
(• 1)气气味完味全相相同同的,药作物用,相其作近用相近。
– 辛温 如麻黄、桂枝、紫苏 – 辛凉 如薄荷、牛蒡子 – 甘温 如黄芪、锁阳 – 苦寒 如黄连、黄芩、黄柏
• 气味合参,但气味亦有主次之别。
– 以味为主 如黄芪甘温,言其补气 – 以气为主 如锁阳甘温,言其助阳
里)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 相对而言的。
中药与方剂
21
1 升降浮沉的作用
某些药物具有升浮和沉降的“二向性”或“多向 性”。
如: 麻黄 升浮 发汗解表
沉降 平喘利尿
川芎 升浮 上行头目
沉中药降与方剂下行血海
22
2药恰物当升的地降升选浮用降药浮沉物沉临。确与定床病后指位,相可导对根意应据;义药与物病的势作相用对趋立向。
• 祛除病邪 • 消除病因 • 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的协调 • 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使
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
中药与方剂
6
3
各 曰用偏种述 作性药。物挥上各自能发具什么有若药为干中特性和作用,或
如偏寒、偏热;偏苦、偏甘;偏补、偏 泻;偏升、偏降;偏润、偏燥等等。
中药治病就是利用药物的这些偏性纠正 疾病所呈现的相对应的偏弊,即“以偏 纠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