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除磷系统启动期聚磷菌的FISH原位分析与聚磷特性
EBPR特征
❖ Conclusions 1mol CH3COOH + 0.67mol ATP + 0.167mol (C6H10O5)n → 0.67mol PHB +
0.67mol Pi or 1mol-C CH3COOH + 0.33mol ATP + 0.5mol-C (C6H10O5)n → 1.33mol-C PHB
0.39
Mino et al., 1987
0.43
Satoh et al., 1992
0.49-0.73
Filipe et al., 2001
0.52-0.57
Wentzel et al., 1988
0.62-0.74
Arvin and Kristensen, 1eau et al., 1987
谢特征
•10
为何在厌氧阶段要合成PHAs?
❖ 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大量吸收后会对微生物产生 毒性并且体积很大,因此需将其转化为对微生物没有 毒性且容积小的物质。
❖ 合成的PHA可以作为好氧条件下的能源和碳源物质, 以维持外界环境没有碳源时的细胞生长、代谢。
❖ 好氧条件下磷的吸收、糖原的合成和细胞的生长都需 要通过PHA的氧化来完成。
Pereira et al., 1996 Lemos et al., 1998 Chen et al, 2004
Filipe et al., 2001; Smolders et al., 1994
Lemos et al., 1998 Pereira et al., 1996 Louie et al., 2000
❖ Conclusions 1mol CH3COOH + 0.5mol ATP + 0.167mol (C6H10O5)n → 0.67mol PHB +
聚磷菌
生物强化除磷中的聚磷菌利用比较普遍,目前也是生物除磷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详细介绍聚磷菌的除磷原理及影响因素!一、除磷原理聚磷菌也叫做摄磷菌、除磷菌,是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一类特殊的细菌,在好氧状态下能超量地将污水中的磷吸入体内,使体内的含磷量超过一般细菌体内的含磷量的数倍,这类细菌被广泛地用于生物除磷。
在厌氧条件下,除磷菌能分解体内的聚磷酸盐而产生ATP,并利用ATP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摄入细胞内,以聚b-羟基丁酸等有机颗粒的形式贮存于细胞内,同时还将分解聚磷酸盐所产生的磷酸排出体外。
而好氧条件下,除磷菌利用废水中的BOD5或体内贮存的聚b-羟基丁酸的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来摄取废水中的磷,一部分磷被用来合成ATP,另外绝大部分的磷则被合成为聚磷酸盐而贮存在细胞体内。
二、影响因素生物除磷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pH值、厌氧池DO、厌氧池硝态氮、泥龄、RBCOD含量、糖原。
1温度温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不如对生物脱氮过程的影响那么明显,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变化不是十分大时,生物除磷都能成功运行。
试验表明,生物除磷的温度宜大于10℃,因为聚磷菌在低温时生长速度会减慢。
2PH值在pH在6.5一8.0时,聚磷微生物的含磷量和吸磷率保持稳定,当pH值低于6.5时,吸磷率急剧下降。
当pH值突然降低,无论在好氧区还是厌氧区磷的浓度都急剧上升,pH降低的幅度越大释放量越大,这说明pH降低引起的磷释放不是聚磷菌本身对pH变化的生理生化反应,而是一种纯化学的“酸溶”效应,而且pH下降引起的厌氧释放量越大,则好氧吸磷能力越低,这说明pH下降引起的释放是破坏性的,无效的。
pH升高时则出现磷的轻微吸收。
3溶解氧每毫克分子氧可消耗易生物降解的COD3mg,致使聚磷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难以达到预计的除磷效果。
厌氧区要保持较低的溶解氧值以更利于厌氧菌的发酵产酸,进而使聚磷菌更好的释磷,另外,较少的溶解氧更有利予减少易降解有机质的消耗,进而使聚磷菌合成更多的PHB。
聚磷菌除磷原理
聚磷菌除磷原理
聚磷菌除磷原理是通过聚磷菌的代谢活动将水体中的磷元素转化为无机磷并沉淀下来,从而达到除磷的效果。
聚磷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水体和底泥中,其能够利用溶解态磷化合物进行生长繁殖。
聚磷菌的主要代谢途径包括吸收溶解态磷和磷化营养物,并通过酶的作用将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
聚磷菌产生的内源性酶包括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能够水解各种磷化合物。
当水中磷元素浓度较高时,聚磷菌会大量繁殖并吸附周围的磷,将其转化为无机磷形式。
此时,由于无机磷的溶解度较低,在菌体周围会逐渐形成磷酸铵盐等无机磷的沉淀物。
随着聚磷菌的繁殖和无机磷的沉淀,水体中的磷浓度会逐渐下降。
此外,聚磷菌还能通过生物吸附和菌体的沉降作用,将水体中的悬浮态磷和溶解态磷都有效去除。
生物吸附是指聚磷菌的菌体表面具有亲磷性,能够吸附周围的磷元素;菌体的沉降作用则是指聚磷菌藉由自身特性沉淀到底泥中,从而带走水体中的磷。
总而言之,聚磷菌通过其代谢活动和特性,能够有效地将水体中的磷元素转化为无机磷并沉淀下降,实现除磷的效果。
除磷动力学
引入到所有的微生物中,这与ASM2中提到的
贮存组分相似。
3. 活性污泥法生物除磷影响因素
3.1 出水总悬浮固体浓度 3.2 废水中易生物降解底物浓度 3.3 废水中有机物与氮磷物质的比例 3.4 泥 龄 3.5 厌氧区的硝态氮 3.6 环境及其他因素 3.7 提高生物除磷能力的措施
3.1 出水总悬浮固体浓度
ASM2D(20组分*21个工艺过程)
组分 SA SALK
SF
定义 发酵产物 污水的碱度
快速生物降解有机物
备注 按醋酸考虑 假定为HCO3- 不包括发酵产物
SI
惰性溶解性有机物
假定为反硝化唯一产物
SN2
氮气
SNH4
铵态氮与氨态氮
假定SNH4全部呈铵态 /
SNO3
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
SO2
溶解氧
假定SNO3全部为NO3/
3.3 废水中有机物与氮磷物质的比例
由于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在生物脱氮除磷时所起的关键作用,因此可生物降 解有机物浓度与氮、磷浓度在进水中的比例可反应生物脱氮除磷系统的性能。
挥发性脂肪酸VFA/总磷TP
BOD5/△P
COD/TP
BOD5/TP
溶解性BOD5/溶解性磷(SP)
各种生物除磷工艺BOD5和COD与磷去除量的比值
出水MLSS浓度升高会增加出水中颗粒态磷含量。由图3-1可知,当P/挥发 性固体(VSS)为6%时,出水悬浮固体(SS)为10mg/L时出水颗粒态磷浓度已 接近0.5mg/L。所以二级处理出水的悬浮固体(SS)浓度以及它们的含磷量对生物 除磷工艺的出水的总磷浓度有相当大的影响。
图3-1 出水SS对颗粒态磷浓度的影响
④硝酸盐对磷释放的影响
聚磷菌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聚磷菌英文名称:poly-P bacteria定义:一类可对磷超量吸收的细菌,磷以聚磷酸盐颗粒(异染粒)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污染生态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聚磷菌也叫做摄磷菌,是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一类特殊的兼性细菌,在好氧或缺氧状态下能超量地将污水中的磷吸入体内,使体内的含磷量超过一般细菌体内的含磷量的数倍,这类细菌被广泛地用于生物除磷。
当活性污泥中的聚磷菌生活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在将进入对数生长期时,为大量分裂作准备,细胞能从废水中大量摄取溶解态的正磷酸盐,在细胞内合成多聚磷酸盐,如具有环状结构的三偏磷酸盐和四偏磷酸盐;具有线状结构的焦磷酸盐和不溶结晶聚磷酸盐;具有横联结构的过磷酸盐等,并加以积累,供下阶段对数生长时期合成核酸耗用磷素之需。
另外,细菌经过对数生长期而进入静止期时,大部分细胞已停止繁殖,核酸的合成虽已停止,对磷的需要量也已很低,但若环境中的磷源仍有剩余,细胞又有一定的能量时,仍能从外界吸收磷元素,这种对磷的积累作用大大超过微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磷量,可达细胞重量的6%-8%,有报道甚至可达10%。
以多聚磷酸盐的形式积累于细胞内作为贮存物质。
但当细菌细胞处于极为不利的生活条件时,例如使好氧细菌处于厌氧条件下,即所谓细菌“压抑”状态时,聚磷菌能吸收污水中的乙酸、甲酸、丙酸及乙醇等极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贮存在体内作为营养源,同时将体内存贮的聚磷酸盐分解,以P043—P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来,以便获得能量,供细菌在不利环境中维持其生存所需,此时菌体内多聚磷酸盐就逐渐消失,而以可溶性单磷酸盐的形式排到体外环境中,如果该类细菌再次进入营养丰富的好氧环境时,它将重复上述的体内积磷。
聚磷菌的培养
聚磷菌的培养背景:污水中的磷和氮含量过高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而其中的磷不像氮那样可以结合氧转化为气体,含磷的气态物质(PH3)又不易转化,所以污水除磷一直都用生物除磷法。
即用细菌等微生物来摄取水中的磷,达到除磷的效果。
而为了提高微生物除磷的效率、便于和其他材料协同使用,筛选、培养除磷细菌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培养菌种\菌落:聚磷菌(PAOs)菌落来源:废水除磷工艺中的活性污泥菌落组成:主要由β—2亚群紫色细菌、不动杆菌、红环菌属和绿单胞菌属组成;其中不动杆菌为主导细菌,除磷作用突出聚磷菌除磷机理:①好氧条件下,聚磷菌不断摄取并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磷的吸收和聚磷的合成,一部分则使ADP与H3PO4结合,转化为ATP而储存起来。
细菌以聚磷的形式在细胞中储存磷,其量可以超过生长所需,这一过程称为聚磷菌磷的摄取。
处理过程中,通过从系统中排除高磷污泥以达到除磷的目的。
②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体内的ATP进行水解,放出H3PO4和能量,形成ADP。
这一过程称为聚磷菌磷的释放。
聚磷菌除磷则就是通过以上两种过程完成的。
培养过程:1、材料准备1.1取样:从实验室运行稳定的厌氧\缺氧SBR反应器中,取富含反硝化聚磷菌的活性污泥做为实验样品。
1.2培养基配方:( 1 )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L1-):蛋白胨10 g;牛肉膏3 g;NaCl 5 g;琼脂20 g ;p H 7.2 ,用于反硝化聚磷菌的分离、纯化( 2) 缺磷培养基(L1-):CH3COONa 2g ;Na2HPO4·2H2O 23 mg;CaCL2·2H2O 11 mg;NH4C1 152.8mg;MgSO4·7H2O 81.12 mg;K2SO4 17.83 mg;HEPES缓冲液7 g;微量元素)1( 2 mL;p H 7.2( 3) 富磷培养基(L1-):CH3COONa 2g;K2PO4 25mg;NH4C1 305.52 mg;MgSO4·7H2O 91.26 mg;CaC12·2H2O 25.68mg;PIPES缓冲液8.5 g ;2 m L 微量元素;p H 7 .2( 4 ) 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培养基(L1 ):牛肉膏3 g ;蛋白胨5g ;KNO3 1 g ;p H 7.4 。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题答案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思考题解答《水处理生物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水处理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水处理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与水中的污染物迁移、分解及转化过程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微型水生动物和水生/湿生植物,特别是应用于水处理工程实践的生物种类。
细菌等原核微生物在水处理工程中通常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水处理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2 水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有哪些?水中的主要微生物分为非细胞生物(病毒)和细胞生物两种类型。
在细胞生物中又分为古菌、原核生物(如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又可细分为藻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原生动物(分为肉足类、鞭毛类、纤毛类)、微型后生动物.3 微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为什么?微生物除了具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1)种类多。
(2)分布广。
微生物个体小而轻,可随着灰尘四处飞扬,因此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空气等自然环境中。
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多.(3) 繁殖快。
大多数微生物在几十分钟内可繁殖一代,即由一个分裂为两个。
如果条件适宜,经过10h 就可繁殖为数亿个。
(4) 易变异。
这一特点使微生物较能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4 微生物命名常用的双名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一种微生物的名称由两个拉丁文单词组成,第一个是属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词首字母大写,它描述微生物的主要特征;第二个是种名,用拉丁文形容词表示,词首字母不大写,它描述微生物的次要特征。
有时候在前面所述的两个单词之后还会有一个单词,这个单词往往是说明微生物的命名人。
5 水中小型动物和水生植物在水体水质净化中各起什么样的作用?小型动物多指1~2mm以下的后生动物,它们与水处理过程,特别是环境水体水质净化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底栖小型动物寿命较长,迁移能力有限,且包括敏感种和耐污种,故常称为"水下哨兵”,能长期检测有机污染物的慢性排放。
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
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
生物除磷是一种废水处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将水体中的磷转化为不溶性磷酸盐,从而达到除磷的目的。
在生物除磷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
1. 聚磷菌的摄磷过程:聚磷菌是一种能够在厌氧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它们在代谢过程中会将环境中可溶性的有机基质转化为能量,并将多余的磷酸盐聚合成聚磷酸盐颗粒。
这些聚磷酸盐颗粒可以在好氧条件下被释放到环境中,从而将水体中的磷转化为不溶性磷酸盐。
2.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在生物除磷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生长和繁殖空间。
通常是通过控制好氧条件下的营养物负荷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使其能够更多地摄取水体中的磷。
3. 沉淀和分离:在微生物摄磷过程中,产生的聚磷酸盐会沉淀到反应器的底部。
通过定期排放反应器中的底泥或使用其他分离技术,可以将这些不溶性的聚磷酸盐与水体分离。
生物除磷的原理利用了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将水体中的可溶性磷转化为不溶性磷酸盐,从而达到除磷的目的。
同时,通过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可以进一步提高除磷的效果。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等领域。
聚磷菌除磷原理
聚磷菌除磷原理聚磷菌是一种当今常见的水体污染处理技术,它通过生物吸附或生物净化的方式,有效的减少污染物的浓度,尤其是高浓度的磷酸根离子,使水体恢复自然的酸碱度,使水体清澈、清新。
聚磷菌的减磷原理是通过酸性环境下的磷的自物理脱除和物理-生物联合净化作用来实现的,把磷酸根从水体中脱除,从而使水体恢复自然状态。
聚磷菌,也叫磷酸吸附菌,由于它拥有极强的吸附性能,被用来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特别是磷酸根离子。
它在低温下以细胞外的酸性环境为背景,将磷酸根从水体中脱除,从而使水体恢复自然状态。
此外,聚磷菌还具有抗药性和自我恢复性强的特点,可以在长期使用聚磷菌作为磷酸吸附剂时,除去大量磷酸根离子。
磷污染水体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磷酸根离子的浓度占到水体总磷浓度的90%以上,而聚磷菌可以有效地减少磷酸根离子的浓度,使水体保持一定的酸碱度,保持水质的清澈和清新,还可以避免磷对富营养化的水体的污染,保护周边的环境。
聚磷菌的物理-生物联合净化作用,可以有效的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特别是高浓度的磷酸根离子浓度,同时还保持水体的酸碱度,保护周围的环境。
聚磷菌的减磷原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首先,使用商业聚磷菌,其拥有良好的磷酸吸附性能;其次,通过在低温酸性环境中把磷根离子物理脱除;最后,结合聚磷菌的生物净化过程,将磷根离子底去除,从而实现减磷。
聚磷菌是一种具有良好磷酸根吸附性能的菌种,可以用于减少水体污染,特别是磷酸根离子的浓度,从而使水体恢复自然的酸碱度,保护周围的环境,它的减磷作用原理是通过低温酸性环境下物理-生物联合净化作用来实现的,能够有效把水体里的磷酸根离子溶出,使水体恢复自然状态,把水体清澈清新。
聚磷菌的减磷原理不仅可以改善水体的水质,而且还有助于改善大气环境,同时还可以促进水体的生态平衡,有利于改善水质,提高水体的使用价值,改善水体的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聚磷菌减磷原理在减少水体污染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加以进一步研究。
市政污水处理厂生物除磷运行效能与机理分析
2 1, (2 :1 1- 6 1 0 03 1) 6 4 12 0
C ia n i n na S i c hn E污 水处 理 厂 生 物 除磷 运 行 效 能 与机 理 分 析
张 志剑 周林 强, 9 李 慧, 王 行 , 晓燕, 陈 朱 希, 心 ( 徐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科学研究所, 浙江
杭 州 3 0 2) 10 9
摘要 :选取 浙江 北部 1 0个污水 处理 厂, 调研 污水 厂生物 除磷 的运行 效 能并开 展污 泥活性 以及微 生物 分布特 征 及其 除磷机 理的研 究 . 过活 通 性污泥 批试 验表 明, 厌氧 释 磷率和 好氧 聚磷 率( P 计) 均 为 24 / . 和 2 mg(. ; 以 平 .mg g ) (h . / h 反硝 化聚 磷菌( P Os占聚磷菌 ( s的 比例为 2 g) DA ) P AO )
po o t n fP r p r o s o AOs a d GAOs we e v re r m . % t . %,a d 13 t 2 4 i n r a i d fo 2 0 o 87 n - % o 2 . %,r s e t ey o i S a g e t e p c i l .S t r a v ’ c a ln ef r h s se t r r a me t l t e eh g e q i me t rds h g . t h u d b et r e u e h l g e ewa t wa e e t n a s t me t ih r e u r e o t t pn o h t r e n sf ic a e I s o l eb t r d c o r et o t ei d sra s twae r p ri n d s t e a a ep e d n t f n n a o BP s s m . h u ti l n wa e tr o o o sa e s p r t r - e i i p t n a r yig t kt f v r a o E R y t e
UNIT 8 生物除磷
生物除磷通过生物的方法去除磷就是生物除磷。
磷的去除通常就是控制富营养化,因为磷是大多数淡水系统的限制营养物。
污水处理厂排出污水限制磷在0.10mg/l到2.0mg/l的范围,这取决于处理厂的位置和回收水的潜在影响。
矾和铁盐是最普遍的应用在磷去除的的化学处理技术,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生物除磷技术在全面的处理厂的进一步发展取得成功。
生物除磷的主要优势是减少了化学处理的成本,和化学沉淀相比也减少了污泥产量。
过程描述在生物除磷中,进水中的磷被合成细胞生物量,随后作为剩余污泥被去除。
一个反应器构型用来提供比其他细菌更有竞争优势的聚磷菌来吸收磷使自身得到增长。
这个被用来去除磷的反应器构型被包含在厌氧池中,有一个0.50到1.0h的τ值,它在活性污泥厌氧池的前面(图表8.1).厌氧池用来使回流污泥和进水混合接触。
厌氧接触池放在很多不同类型悬浮生长进程的前面,好氧SRT值在2到4天范围内。
生物系统中磷的去除基于以下观测:1.大量细菌能够在它们细胞中以聚磷酸盐的形式贮藏大量的磷。
2.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将同化发酵产物(例如挥发性脂肪酸)为细胞内贮藏物质,同时伴随着从贮藏的聚磷酸盐中释放磷。
3.在好氧条件下,通过氧化贮藏物质和细胞增长的聚磷酸盐来产生能量。
发生在厌氧和好氧缺氧反应器或区内的一个简化的过程形式如下所诉。
在很多磷去除的应用中,缺氧反应池在厌氧反应池后面,领先于好氧反应池。
大多数聚磷菌能够用营养物质代替氧气去氧化碳源。
一个更加综合的生物化学进程描述。
发生在厌氧区的进程·正如前面定义的,bsCOD发酵产生的乙酸乙酯被可降解的有机物质溶解,能够很容易的被生物量同化。
取决于厌氧区的τ值,一些胶体和微粒的COD同样被水解和转变为乙酸乙酯,但是和bsCOD的转化相比量很少。
·所需能量能够从贮藏的聚磷酸盐中获得,聚磷菌同化乙酸乙酯产生细胞内PHB贮藏物质。
一些包含在细胞中的糖原同样被利用。
乙酸乙酯被摄取的同时也释放氧磷酸根,镁,钾,钙阳离子。
污水处理新型除磷工艺研究进展
污水处理新型除磷工艺研究进展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除磷工艺的两类主要方法,生物除磷和化学沉淀法除磷是应用最广泛的除磷方法,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多种新型的工艺技术,通过对比了常见除磷方法的优缺点、常见生物和化学除磷工艺、新型生物除磷工艺,总结出强化生物除磷(EBPR)是最有潜力的除磷方法。
此外,从PAO/GAO的角度探讨了其对EBPR系统的影响。
关键词:强化生物除磷;聚磷菌;聚糖菌;生物除磷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到水体,使得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不断增加。
污染物中氮、磷含量的增加使水体中的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不仅威胁到了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威胁到了人类身体健康。
磷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根据物理特性分为溶解态和颗粒形态,根据化学特性可以分为正磷酸盐、聚合磷和有机磷酸盐,磷酸盐被认为是导致淡水富营养化的关键性因素。
磷还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污水中磷的去除和回收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废水中回收磷也是解决磷污染问题的方法之一[1]。
现有除磷技术包括生物除磷、化学沉淀、离子交换、电化学吸附和膜过滤法等,应用最广泛的是生物除磷法和化学沉淀法除磷,两种技术相对较成熟,衍生了许多新型工艺。
1传统除磷方法1.1生物除磷生物除磷所用到的微生物为聚磷菌(PAOs),聚磷菌在厌氧和好氧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生物活性,在厌氧环境下,聚磷菌将吸收的物质转化为PHAs储存在体内,同时释放正磷酸盐,完成厌氧释磷过程[2]。
在好氧环境中,聚磷菌过量吸收废水中的磷贮存在体内,最终通过排放富磷污泥来达到除磷的目的。
生物除磷相比于其他物理、化学方法会对环境更加友好,不会产生多余的产物。
目前研究者已经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60多种PAOs,大型的污水处理厂中普遍存在的主要聚磷菌有Tetrasphaera和聚磷假丝酵母菌(Acumulibacter),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反硝化聚磷菌特性与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
反硝化聚磷菌特性与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反硝化聚磷菌特性与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摘要:反硝化聚磷菌是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微生物,可以同时进行反硝化和除磷作用。
本文通过对反硝化聚磷菌特性和反硝化除磷工艺的研究,总结了反硝化聚磷菌的特点和应用前景,并对其在废水处理中的性能和工艺进行了研究。
1. 引言废水中的氮磷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开展高效的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反硝化聚磷菌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微生物,可以将废水中的氮磷同时去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除磷和突破传统反硝化工艺的研究。
2. 反硝化聚磷菌特性反硝化聚磷菌具有多种特性,包括耐酸碱、高温、高盐等特性。
此外,反硝化聚磷菌还可以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能源,并通过反硝化过程将废水中的氮释放为气体。
因此,反硝化聚磷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反硝化除磷工艺是将反硝化和除磷过程结合起来,通过合理控制反硝化聚磷菌的生长环境和氧气供应,实现废水中氮磷的高效去除。
研究表明,通过调节废水中的碳氮比、温度等因素,可以显著提高反硝化聚磷菌的除磷效果。
4. 反硝化聚磷菌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反硝化聚磷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过程中。
通过构建合适的反硝化除磷反应器,配合优化的废水处理工艺,可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的废水处理。
此外,反硝化聚磷菌还可以用于资源化利用,通过收集废水中的氮磷物质,制备肥料等。
5. 研究进展与展望目前,关于反硝化聚磷菌特性和反硝化除磷工艺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对反硝化聚磷菌特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索其生态环境和代谢途径。
另一方面,反硝化除磷工艺的优化还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提高除磷效率和降低处理成本。
综上所述,反硝化聚磷菌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通过对其特性和工艺的研究,可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的废水处理效果。
然而,对反硝化聚磷菌特性和工艺的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继续深入探索。
聚磷菌的除磷机理及影响因素
聚磷菌的除磷机理及影响因素污水生物除磷的原理就是人为创造生物超量除磷过程,实现可控的除磷效果。
整个过程必须通过创造厌氧与好氧交替环节利用聚磷菌的作用来实现生物除磷过程。
一、聚磷菌除磷机理聚磷菌也叫做摄磷菌、除磷菌,是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一类特殊的细菌,在好氧状态下能超量地将污水中的磷吸入体内,使体内的含磷量超过一般细菌体内的含磷量的数倍,这类细菌被广泛地用于生物除磷。
1)厌氧条件下释磷在没有溶解氧或硝态氮存在的条件下,兼性细菌通过发酵作用将可溶性BOD5转化为低分子挥发性有机酸VFA。
聚磷菌吸收这些发酵产物或来自原污水的VFA,并将其运送到细胞内,同化成胞内碳能源储存物质PHB,所需的能力来源于聚磷的水解以及细胞内糖的酵解,并导致磷酸盐的释放。
2)好氧条件下摄磷好氧条件下,聚磷菌的活力得到恢复,并以聚磷的形式存储超过生长所需的磷量,通过PHB的氧化代谢产生能量,用于磷的吸收和聚磷的合成,能量以聚磷酸高能键的形式捕集存储,磷酸盐从水中被去除。
3)富磷污泥的排放产生的富磷污泥通过剩余污泥的形式排放,从而将磷去除。
从能量角度来看,聚磷菌在无氧条件下释放磷获取能量以吸收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在好氧状态下降解吸收溶解性有机物获取能量以吸收磷。
除磷的关键是厌氧区的设置,聚磷菌能在短暂的厌氧条件下,由于非聚磷菌吸收低分子基质并快速同化和储存这些发酵产物,即厌氧区为聚磷菌提供了竞争优势。
这样一来,能吸收大量磷的聚磷菌就能在处理系统中得到选择性增殖,并可通过排除高含磷量的剩余污泥达到除磷的目的。
这种选择性增殖的另一好处是抑制了丝状菌的增殖,避免了产生沉淀性能较差的污泥的可能,因此厌氧/好氧生物除磷工艺一般不会出现污泥膨胀。
二、聚磷菌代谢的影响因素生物除磷中通过聚磷菌在厌氧状态下释放磷,在好氧状态下过量地摄取磷。
经过排放富磷剩余污泥而除磷,其影响聚磷菌代谢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pH值、厌氧池DO、厌氧池硝态氮、泥龄、CP比、RBCOD含量、糖原、HRT等。
强化生物除磷系统中聚磷菌与聚糖菌的种群分析及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2 1 PAOs的 代 谢 机 制 .
电泳法 ( G D GE) 技 术 的 应 用 , 现 在 E P 富磷 等 发 BR 污 泥 中存 在多 种微生 物 , 对 于 a变 形 菌 ( e p o 相 一 B t r— a toa tr )和 放 线 菌 ( t o a tr eb c i ea Aci b cei n a)等 来 说 , Ac 6 c8 g0n r的存 在 显 著 性 较 低l , 明 Acn— _ 9 说 ie tb ce 并 不是 E P o atr B R系统 除磷 的主要微 生物 , 目 但 前人 们还 没有能 够获得 具有 E P B R所有 特征 的纯 种 微生 物 。 近年 来 , 运行 良好 的 E P 富磷 污 泥 中 发现 在 BR 属 于 BP r地0 c 亚 纲 的 聚 磷 假 丝 酵 母 菌 0 r n
素 等 方 面 的研 究 进 展 。 分 析 了 目前 相 关 研 究 中存 在 的 不 足 , 展望 了今 后 相 关 的研 究 发 展 方 向 。 并
关 键 词 生 物 除磷 聚 磷 菌 聚 糖 菌 挥 发性 脂 肪 酸 聚 一 基 链 烷 酸 羟
Adv ncs i h p ce n l ssa o he ia eab lcm e ha s fp l p s a e n t es e isa a y i nd bic m c lm t o i c nim o o y ho pha ea c m ua i g o g imsa l t c u ltn r ans nd gy-
利用 P AOs 磷 的 工 艺 需 要 满 足 其 生 存 和 增 殖 除 所 需 要 的环 境 条 件 , 即厌 氧 / 氧 交 替 [4。 好 2们 。然 而 在 ]
聚磷菌放磷和吸磷的生化机制
聚磷菌放磷和吸磷的生化机制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听起来挺复杂,但其实特别有趣的话题——聚磷菌的放磷和吸磷机制。
别担心,我不会用那些科学名词把你搞晕,咱们就像喝茶聊天一样,轻松点儿。
你知道吗,聚磷菌其实是一种小小的微生物,但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超级重要的角色,简直就是“土壤里的英雄”啊!聚磷菌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们能在环境中放出和吸收磷。
磷呢,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大餐”,没有它,植物就像缺了水的鱼,活不下去。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小家伙是怎么做到的,让我们从头开始。
2. 聚磷菌的基本知识2.1 什么是聚磷菌?聚磷菌,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喜欢聚集磷的微生物。
它们在土壤、水体中都有分布,常常跟植物和其他微生物一起“混”,形成一个大大的生态圈。
你可能会问,这些菌菌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2.2 聚磷菌的吸磷机制首先,聚磷菌在环境中吸收磷,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吃饭,得先把食物放进肚子里。
聚磷菌会通过细胞膜吸收溶解在水中的磷酸盐。
简单来说,它们就像用“小嘴巴”把磷吃进去。
然后,这些磷就会被存储在细胞内部,以备不时之需。
就像咱们存粮过冬一样,菌菌们可精明了!3. 聚磷菌的放磷机制3.1 如何释放磷?接下来,聚磷菌也会释放磷,这时候它们就变身为“善良的施肥师”。
当环境中缺乏磷时,聚磷菌会将储存的磷释放到土壤里,供植物吸收。
这个过程是通过代谢来实现的,具体来说,聚磷菌会分泌一些酶,把磷释放到周围环境中。
你知道吗?这就好比我们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拿出来帮助朋友,真是大方得体!3.2 生态系统的调节者聚磷菌的这种放磷行为,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可不小。
磷元素一旦被释放到土壤中,植物就能轻松吸收到,从而促进它们的生长。
而且,这些微生物还能帮助土壤中的其他微生物,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
哎呀,这就像朋友们齐心协力搞事业,一起努力,一起发光发热!4. 聚磷菌的生态意义4.1 土壤肥力的提升聚磷菌的放磷和吸磷机制,实在是让土壤的肥力大大提升。
(精选)荧光原位杂交的认识
对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认识摘要: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作为分子水平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已成为目前首要生物学核酸检测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了FISH的发展及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在硝化细菌方面的应用,并给出了FISH技术存在的缺陷及改进的方法。
Abstract: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 as a microbial molecular detec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first biology nucleic acid detec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FISH and the application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mainl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in nitrifying bacteria.Further more,it also describes the disvantages in FISH and the improved methods.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16S rDNA(16S rRNA),污水生物处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是在同位素原位杂交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方法,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
它以16S rDNA(16S rRNA)探针用特殊的核苷酸分子标记然后将探针直接杂交到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再用与荧光素分子偶联的单克隆抗体与探针分子特异性结合来检测DNA序列在染色体或DNA纤维素切片上的定性,相对定量分析。
有不同细菌的16S rDNA都有其独特序列,利用这些独特的序列制成的探针可以鉴别和跟踪自然样品中的目标细菌。
强化生物除磷的研究进展
近期研究发现,模型生态系统定量分析的机会 尤其重要。在很多天然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中,时间 和空间的变化使研究进展困难[19]。然而很多人工系统 通过新陈代谢网络对物质和能量通量分析与定量, 现在已经建立了单一物种的细胞内新陈代谢路线模 型和细菌间竞争关系数学模型[20]。在将来,为了建立 更具有预测性的群落模型,细胞内代谢通量模型有 望在整体上与系统规模的工艺模型或综合系统微生 物学联系起来[21]。 1.3 高度动态条件下的生活
0 引言
生物废水处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技术工 业之一,它对于保护人类的健康以及环境意义重大。 作为经济的能量来源,诸如生物塑料、有附加值的 化学品以及非可再生资源等,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 认可。强化生物除磷是最现代化的废水处理方法之 一,这是一种完全采用活性污泥系统进行微生物除 磷的工艺。强化生物除磷工艺利用聚磷菌 (PAO) 能够过量的,在数量上超过其生理需要的,从外部 环境中摄取磷,并将磷以聚合磷的形式贮藏在体内, 形成高磷污泥,排出系统外,达到从废水中除磷的 效果。强化生物除磷方法不仅可以除去废水中含碳、 氮、磷的污染物,它也可以更容易地重新利用其中 的磷,这是传统的化学法沉淀磷所无法比拟的。由 于对磷的需求与有限的全球储备矛盾,磷的价格也
虽然大多数组学研究都在特定微生物高度集成 的实验室进行,并且有了重要的发现,但转向工业 生产时也要谨慎。尽管对强化生物除磷工厂中的大 多数细菌都已经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进行了基因鉴 定,结果显示只有 2 ̄3 种有基因高度相似。这不利 于工厂中其他微生物详细的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 究,而只能获得普遍的群落信息。因此,通过单细 胞基因学或者深度测序获得与核心物种紧密关联的 参照基因组尤其重要。
聚磷菌简史
聚磷菌是一类特殊的细菌,在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细菌能在好氧条件下超量吸收磷,并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因此被称为聚磷菌。
最早发现的聚磷菌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注意到一些微生物在活性污泥中能够积累大量的磷。
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聚磷菌在生物除磷方面的广泛应用,人们才开始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应用原理。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能够利用有机物中的碳源合成聚磷酸盐颗粒,这些颗粒能够在细胞内储存能量和碳源。
在好氧条件下,聚磷菌能够利用这些储存的聚磷酸盐颗粒进行呼吸作用,同时释放出磷酸盐,从而去除废水中的磷。
聚磷菌在生物除磷方面的应用原理是基于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适应性。
在活性污泥法中,通过控制厌氧和好氧的条件,可以创造适合聚磷菌生长的环境,从而使其成为去除磷的主力军。
同时,聚磷菌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共同去除废水中的其他有害物质。
目前,聚磷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工程中。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们对水资源的日益需求,聚磷菌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未来,人们将进一步探索聚磷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潜力,以期为解决环境问题和水资源利用提供更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除磷系统启动期聚磷菌的FISH 原位分析与聚磷特性亢涵,王秀蘅*,李楠,任南琪(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90)摘要:应用FISH 对以乙酸钠为碳源的强化生物除磷(EBPR)SBR 反应器启动期的微生物进行原位分析,考察除磷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中聚磷菌种群结构、空间分布关系动态变化及其聚磷特性.结果表明,以异养菌为主的活性污泥经过厌氧 好氧驯化后,聚磷菌大量富集,在全菌中的比例由11 5%增加到40 48%.启动过程中,生物系统内菌群竞争持续进行:首先,聚磷菌淘汰异养菌,历时5d;聚磷菌种群内选择过程历时19d;经过优势聚磷菌群的二次增长后,共计34d 完成生物除磷系统的启动.富集过程中快速增殖的聚磷菌不能立刻行使除磷能力,要有一段 积累期 形成一定的PHA 和poly P 储备.表现为污染物去除效率滞后于聚磷菌的增殖,经过4~8d 的 积累期 后上升出现峰值.二次增长的优势聚磷菌群也经过 积累期 后才发挥作用.FISH 图片显示,快速增殖期的聚磷菌菌体小,菌群结构松散.经过 积累期 之后,菌体不断增大,并开始紧密聚集形成致密的团状,此时反应器处理效率较高.关键词:生物除磷;聚磷菌;FISH;积累期中图分类号:X703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 3301(2009)01 0080 05收稿日期:2008 01 28;修订日期:2008 03 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508011)作者简介:亢涵(1982~),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生理生态学与分子生态学及生物脱氮除磷技术,E mail:3 7 kh@163 co m *通讯联系人,E mail:xiuheng@Characterization of 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 in Starting up EBPR by FISH AnalysisKANG Han,WANG Xiu heng,LI Nan,RE N Nan qi(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W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Harbin Insti tute of Technology ,Harbi n 150090,China)Abstract :Enhanced biolog ical phosphorus removal (EBPR)process was operated in a laboratory 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 R )for one month fed with acetate as the carbon source.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dynamics of 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 ms (PAOs)of start up period were analyzed by fluorescen 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 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rich ment of PAOs and phosphorus removal was discussed.PAOs could be enriched by recirculation activated sludge containin g heterotrophs through anaerobic aerobic conditions.Portion of PAOs in the sludge increase from 11 5%to 40 48%.Bacteria population competition las ted 34days.It started from PAOs replacing heterotrophs which cost 5days then followed by 19days intra specific competition of PAOs.The last step was re increasing of PAOs predominance.Phosphorus uptake by the enriched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not observed i mmediately.An accumulating phase was necessary for PHA and poly P storage.A lag stage of 4 8days existed when tak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actor into consideration.Phosphorus removal by the p redominan t PAOs through intra specific competition was achieved after accumulating phase too.The FISH picture indicated that in the q uickly growing phase PAOs cells were small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loose.The latter accumulating phase cells became larger and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clustered densely.This stage presented by better reactor performance.Key words :EBPR;PAOs;FIS H;accumulating phase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排放标准日趋严格.生物除磷工艺(EBPR)以其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各国污水处理厂.EBPR 利用功能微生物聚磷菌(PAOs)在厌氧 好氧阶段循环,通过排出富集磷的剩余污泥实现除磷.生物除磷工艺是较复杂的生态系统,微生物组成和群落演替均影响其功能.目前,污水处理厂的调控主要靠进出水质COD 、PO 3-4 P 、pH 、ORP 和DO 等参数经验值,通常在短期调整反应,却由于其对微生物性能潜在的副作用导致长期效果恶化,稳定性较差.研究表明,系统的微生物属性甚至微生物的种或亚种都可能受运行操作影响[1].因此稳定的调控目标应该通过优化污泥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和性能实现.FISH 为主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手段,可以直接鉴定污泥微生物种类[2],获得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种群结构、空间分布关系与动态情况,与设计和运行参数的调控建立关系.Bond 等[3]应用FISH 技术比较鉴定了恶化EBPR 反应器活性污泥和恢复的反应器活第30卷第1期2009年1月环 境 科 学ENVIRONME NTAL SCIENCEVol.30,No.1Jan.,2009性污泥中的主导微生物的丰度.通过观察发现,恶化污泥中由不同于 1或 2Proteobacteria 纲的 亚纲微生物占主导,而在恢复污泥中发现,属于Proteobacteria 纲 2亚纲的微生物占主导.Ahn 等[4]结合FI SH 与PC R DGGE 技术考察了Rho docyclus sp.的菌落形态呈密集团状.Oehmena 等[5]比较研究了SBR 反应器中聚磷菌和聚糖菌在污泥中的群落形态及分布.W ong 等[6]对来自9个污水处理厂的13种活性污泥样品中的菌群进行鉴定与量化.Kong 等[7]分析A OSB R 反应器中原水C P 变化时,微生物种群组成比例的变化.本研究应用FISH 对强化生物除磷系统启动期的微生物进行原位分析,考察了除磷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中的聚磷菌种群结构、空间分布关系、形态的动态变化,探讨与聚磷特性的关系,以期为研究调控对策对种群结构和群落动态的影响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装置与方法试验采用有效容积为2L 的圆柱形有机玻璃反应器,内径为10cm,高度为35c m.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反应器间歇式运行,6h 为1个周期.0~90min 厌氧搅拌(其中0~8min 进水),90~330min 好氧曝气,沉降15min,出水10min,闲置5min.温度与DO 用WTW DO 测定仪监测,控制反应器内温度在22 2 ,好氧阶段DO>2 0mg L -1.图1 实验装置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xperimental sys te m1 2 实验材料接种污泥取自哈尔滨文昌污水处理厂曝气池,该污水厂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泥具有良好的有机物去除效果,除磷效率<30%.实验用水采用人工配水,进水的主要组成物质与浓度为:C H 3C OONa 3H 2O 4 69mmol L -1(以COD 计300mg L-1),NH 4Cl 1 79mmol L-1(N =25mg L -1),NaH 2PO 4 2H 2O 0 32mmol L-1(P =10mg L -1),此外每L 进水中含有0 5m L 微量元素液:EDTA 100mg L -1,MgSO 4 7H 2O 20 6g L -1,CaCl 25 6g L -1,MnSO 4 H 2O 0 14g L -1,FeSO 4 7H 2O 5 7g L -1,C uCl 2 2H 2O 0 19mg L -1,ZnCl 20 05g L -1,H 3BO 30 05g L -1.1 3 取样与水质分析方法为了考察反应器启动过程中聚磷菌的形态与数量以及与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关系,分别在反应器运行第0、5、9、13、19、24、27、34d 取样.取样后离心分离混合液,上清液过滤后按照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三版)检测COD 、PO 3-4、MLSS 、MLVSS 、SV 等水质指标,污泥部分立即固定用于FI SH 分析.1 4 FISH 分析1 4 1 样品的固定污泥样品在4%多聚甲醛中4 固定2h,在PB S 溶液中冲洗2次,悬浮于PBS 乙醇(体积比1 1)溶液中,于-20 保存.1 4 2 荧光探针实验应用16S rRNA 探针E UB338mix 和PAOmix,E UB338mix 探针包括E UB338探针(5 GC TGCCTCC CG TAGGAGT 3 )、E UB338 探针(5 GCAGCCACC CGTAGGTGT 3 )和E UB338 探针(5 GC TGCCAC CCGTAGGTGT 3 ),以上均用FI TC 标记,是全菌探针[8].PAOmix 探针包括PAO462探针(5 CCGTCAT C TACWCAGGGTATTAAC 3 )、PAO651探针(5 CCC TC TGCC AAACTCCAG 3 )和PAO846探针(5 GTTA GC TACGGC ACTAAAAGG 3 ),以上均用C Y3标记,用来原位检测 Proteobacteria 的Rhodocyclus sp.及与其有亲缘关系的菌种[9].1 4 3 原位杂交将固定的样品置于用明胶包背的载玻片上,风干后于50%、80%、95%、100%的乙醇中各脱水3min,风干后等待杂交.污泥样品在46 杂交2 5h,杂交液成分如下:0 9mol L -1NaCl,20mmol L -1Tris HCl,0 01%SDS,20%(E UB388)和35%(PAO846)去离子甲酰胺,pH 7 2.杂交后于48 用洗液(40mmol L-1NaCl,0 01%SDS,20mmol L-1811期亢涵等:生物除磷系统启动期聚磷菌的FIS H 原位分析与聚磷特性Tris HCl,pH 7 2)洗20min,之后用蒸馏水洗去残留洗液,自然风干[10].风干后样品用共聚焦显微镜LSM 510ME TA(德国Zeiss 公司)观察,并用其配套软件获得聚磷菌在全菌中所占比例.2 结果与分析2 1 COD 去除效果反应器运行34d,完成生物除磷启动.图2给出了反应器C OD 去除效果.从中可见,大部分COD 在厌氧阶段去除,整体呈上升趋势,从0d 的58 1%增加到27d 的74%,之后保持平稳.由于进水水质变化,反应器COD 总去除率变化较大.好氧阶段COD 去除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从0d 的31%降低到24d 的7%.24d 之后好氧段C OD 去除率保持平稳.图2 反应器CO D 的去除情况Fi g.2 COD removal performance of SBR2 2 磷酸盐去除效果图3给出了反应器在启动期污水中磷的去除效图3 反应器磷酸盐的去除情况Fig.3 Phos phate removal performance of SBR果.从中可见,0~34d 磷的去除率从33 8%增加到73 5%,总体呈上升趋势.磷去除率在5~9d 时出现一次突然上升,24d 达到最大值78 9%,24~27d 下降8 54%,之后回升到73 5%.另外,0~9d 的厌氧磷释放量约为0,磷的去除主要在好氧段完成,去除量0d 和5d 分别是3 30mg L 和4 17mg L,到9d 好氧除磷量增加,达到5 58mg L.稳定的厌氧释磷13d 之后开始出现,为5 43mg L,19d 达到最高点,之后释磷量趋于平稳,平均在14 2mg L 左右.2 3 FISH 原位检测反应器中聚磷菌图4分别为反应器运行0、5、13、24、27、34d 时反应器中聚磷菌的双杂交FISH 图片.其中显示出FITC 染料标记的EUB338mix 探针和C Y3染料标记的PAOmix 探针,以及Rhodocyclus sp.和其他菌种.2 4 聚磷菌含量应用FISH 技术的量化功能,即共聚焦显微镜配套软件获得聚磷菌在全菌中所占比例,见图5.从中可见,曲线的整体走势呈上升趋势.反应器中聚磷菌含量存在2个突然增加阶段,0~5d 和24~27d.5~24d 略有下降,最高点出现在启动的34d,为41 5%.3 讨论由图5可见,系统的接种污泥中含有少量的聚磷菌,占全菌的11 51%,大部分为异养菌.异养菌在好氧条件下代谢有机物,表现为COD 在好氧段去除.但是本系统从启动开始就有大量COD 在厌氧段去除,超过初始时含量较少的聚磷菌正常代谢所能利用的有机物量.经过本系统厌氧 好氧驯化,聚磷菌的大量繁殖,处于 增殖期 ,5d 达到第1个峰值35 1%.由图2可见,此时厌氧段C OD 利用率从58 1%上升到66%,好氧段COD 去除率从31%下降到28 7%.比较图3与图5可知,随着聚磷菌的大量繁殖,直到9d 厌氧释磷还没有出现.可见,新生聚磷菌体需要先吸收一定底物形成PHA 和糖原储备之后才能在厌氧阶段释放磷,好氧阶段吸收磷,即需要经过一段 积累期 ,至9d 才开始行使除磷能力.王晓莲等[11]和尹军等[12]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对聚磷菌的代谢研究结论为,聚磷菌储备PHA 需要有poly P 释放磷来提供一定能量和糖原水解提供还原力[13].此阶段没有poly P 储备的新生菌体吸收底物的途径可以解释为,聚磷菌的菌体之间存在菌丝连接,新生菌体可以从附近老菌体获取能量吸收底物来形成PHA.试验82环 境 科 学30卷图4 反应器启动阶段聚磷菌的FI SH 图片(标尺=10 m)Fig.4 FISH picture of PAOs in s tart up s tage (bar=10m)图5 污泥中聚磷菌占全菌的比例Fig.5 Proportion of PAOs i n sludge中,启动开始厌氧段有机物大量被利用也证明了这一点.0~9d 磷的去除主要在好氧段完成,去除率从33 8%增加到55 6%,主要被聚磷菌利用贮存poly P 和菌体增殖.Zeng 等[14]试验表明聚磷菌PAOs 转化为反硝化聚磷菌DP AOs 有5h 的 迟滞期 ,与此有类似现象.本试验中由于新生菌体的环境变化较大,因此 积累期 更长.从5~24d 的聚磷菌数量缓慢降低,达到27 15%.然而反应器磷的去除率上升,24d 达到78 9%.相应的厌氧段C OD 去除率基本保持稳定,而24d 好氧段COD 去除率降低到7%.好氧段COD 去除率降低表明异养菌等竞争菌正逐步被淘汰.从厌氧段释磷量上看,度过 积累期 的聚磷菌从9d 开始释磷,于19d 达到最高点,以后保持稳定.可见,因反应器中底物有限,污泥中存在的不同种聚磷菌竞争生态位,聚磷菌种群内部正处在一种优胜劣汰的缓慢调整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力强的聚磷菌正在逐渐成为优势菌种,而那些衰老或竞争力弱的聚磷菌正在逐步被淘汰掉.24d 反应器中非聚磷菌基本被淘汰掉,同时经过聚磷菌种群内部竞争生存下来的优势菌种得到足够的生存空间和底物,于24~27d 出现了聚磷菌量的第2个增长期,27d 达到40 84%,之后稳定在40%以上.此阶段对应的厌氧释磷量和总除磷率却出现小幅下降,可以看到,此次繁殖之后再次出现了一段类似于初期菌量增加之后的 积累期 ,即新菌不行使除磷能力.27d 后聚磷菌的功能增强并趋于稳定,厌氧释磷量14 71mg L,去除率73 5%.厌氧段COD 去除率增加,保持在72%左右,好氧段约占7%.从FISH 图片中聚磷菌的形态变化可以看出污泥中菌群竞争,并与反应器处理效果建立关系.图4831期亢涵等:生物除磷系统启动期聚磷菌的FIS H 原位分析与聚磷特性的0d和5d, 增殖期 聚磷菌数量少, 积累期 菌体小,且群落结构松散.此阶段反应器运行效果也比较差.度过 积累期 的聚磷菌13d和24d的菌体体积明显增大,并紧密聚集成团状.对应于反应器运行效果开始上升出现峰值.27d菌量很大,说明菌体再次大量繁殖,但菌体体积小,进入反应器的二次 积累期 ,呈现出和5d相似的松散菌落形态.反应器的各项处理效率也停止增长.4 结论(1)由异养菌为主的活性污泥经过厌氧 好氧驯化,可以富集培养大量聚磷菌PAOs,经过34d完成生物除磷系统的启动,PAOs在全菌中的比例由11 5%增加到40 48%.启动过程中污泥内部持续进行着菌群淘汰过程,首先淘汰异养菌等非聚磷菌,使聚磷菌占主导,历时5d;而聚磷菌内部也存在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竞争力强的聚磷菌逐渐成为优势菌种,此过程较长,在本研究中历时19d;经过聚磷菌中优势菌群的二次增长完成生物除磷系统的启动.(2)富集培养过程中快速增殖的新生聚磷菌不能立刻行使除磷能力,要有一段 积累期 ,形成一定的PHA和poly P储备.表现在反应器运行效果是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与聚磷菌的增殖相比较有滞后性,经过 积累期 后开始上升出现峰值.本试验中聚磷菌 积累期 需要4~8d左右.聚磷菌内部竞争形成的优势菌群也经过 积累期 后才发挥作用.(3)通过FISH图片看出,快速增殖期的聚磷菌菌体小,菌群结构松散.经过 积累期 之后,菌体不断增大,并开始紧密聚集形成致密的团状,此时反应器处理效率较高.参考文献:[1] Yuan Z,Blackall L L.Sludge population opti misation:A newdi mensi on for the control of biol ogical was te water treatment sys tems[J].Water Researc h,2002,36(2):482 490.[2] Oehmen A,lemos P C,Carvalho G,e t al.Advances in enhanced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From micro to macro scale[J].WaterResearch,2007,41:2271 2300.[3] Bond P L,Keller J,Blackall L L.Bi o P and non bi o P bacteriaidentification by a novel microbial approach[J].Water Sci ence andTechnol ogy,1999,39(6):13 20.[4] Ahn J,Daidou T,Tsuneda S,e t al.Characterization of denitrifyi ng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 ms cultivated under different electronacceptor conditions using pol 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naturi ng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assay[J].Water Research,2002,36(2):403 412.[5] Oehmena A,Saunders A M,Vi ves M T,et pe ti tion bet weenpol yphosphate and glyc ogen accumulating organis ms in enhancedbiol ogical phos phorus re moval systems with acetate and propionate ascarbon s ources[J].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6,123:22 32.[6] Wong M T,Mino T,Seviourc R J,et al.In situ identi fication andcharac terization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 truc ture of full scaleenhanced biol ogical phos phorous removal plants in Japan[J].WaterRes,2005,39:2901 2914.[7] Kong Y,Beer M,Rees G.Function anal ysi s of microbialcommuni ties in aerobic anaerob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 fed wi thdifferent phosphorus carbon(C P)ratio[J].Microbiol ogy,2002,148:2299 2307.[8] Dai ms H,Bruhl A,A mann R,et al.The domain specific probeEUB338is insufficient for the detection of all bacteria.Devel opmentand eval uati on of a more comprehensi ve probe set[J].Syst ApplM ic robiol,1999,22:434 444.[9] Crocetti G R,Hugenholtz P,Bond P L,et al.Identi fication ofpol yphosphate accumulati ng organis ms and design of16S rRNAdirected probes for their detection and quantitation[J].Appl EnvironM ic robiol,2000,66(3):1175 1182.[10] A mann R I.In situ identification of micro organis ms by whole cellhybridization wi th rR NA targeted nucleic acid probes[A].In:Akkermans A D L,Els as J D,de Bruij F J,edi tors.Molecularmicrobial ecology manual[C].London:Kl uwer,1995.1 15. [11] 王晓莲,王淑莹,马勇,等.A2O工艺中反硝化除磷及过量曝气对生物除磷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5,56(8):15651570.[12] 尹军,王晓玲,吴相会,等.低C N条件下MUCT工艺的反硝化除磷特性[J].环境科学,2007,28(11):2478 2483.[13] Seviour R J,Mino T,O nukiM,et al.The mic robiology of biologicalphosphorus removal in activated sludge systems[J].FEMS M icrobiolEcol,2003,27:99 127.[14] Zeng R J,Saunders A M,Yuan Z G,et al.Identification andComparis on of Aerobic and Deni trifyi ng Polyphosphate Accumulati ngOrganis ms[J].Bi otechnol Bioeng,2003,83(2):140 148.84环 境 科 学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