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叙景物,半涉人世”建构下的理想境地——评废名小说中的“桃源世界”

合集下载

探析废名前期乡土小说中的田园牧歌风格

探析废名前期乡土小说中的田园牧歌风格

探析废名前期乡土小说中的田园牧歌风格——以《竹林的故事》为例Xe10260127 王挺Xe10260129 吴文琴摘要: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京派,是现代文学史中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

而京派小说家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乡村生活特有的风俗画,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性美。

其中,废名的乡土小说清新淡雅,质朴敦厚,仿佛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田园牧歌,而描绘得和谐、纯朴的乡土生活,以此表现本真人性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注和思考,传达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寄托自己的文化理想。

关键词:京派乡土小说废名田园牧歌式的风格《竹林的故事》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而该派的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京派小说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多的展示的乡土文化的韵味,如沈从文笔下之湘西,废名笔下之黄梅,芦焚笔下之果园城等。

其主要创作特点是:以小说、散文为主,描写中国乡村的风俗人情,针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沦丧,加强对民族性格心理的探求深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将传统与现代、雅与俗各种因素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具有独特中国文化风貌的文学形态。

京派作品大多接近自然、田园与农村,有“采菊东篱下”的隐居情境,包涵着田园牧歌般的文化价值底蕴,他们更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绘之中,形成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诗人、学者,人们称他是30年代京派小说的鼻祖、“中国现代第一个田园小说家”等,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的小说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

由自然到悲凉——从《竹林的故事》到《桃园》看废名前期小说基调的转变

由自然到悲凉——从《竹林的故事》到《桃园》看废名前期小说基调的转变

现当代文学由自然到悲凉——从《竹林的故事》到《桃园》看废名前期小说基调的转变苏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废名的短篇小说《竹林的故事》与《桃园》都是创作初期重要的代表作。

因创作时间接近,很多学者多从整体上把握其创作特色。

本论文通过对作品的文本分析来从三个层面即由隐到显叙事空间的转移、家庭的塑造由完整到破碎、以及死亡叙事来探讨废名小说叙事基调由自然向悲凉的转变,从而进一步思考废名的文学创作之路。

关键词:竹林;桃园;自然;悲凉废名的小说《竹林的故事》写于1924年10月,小说《桃园》写于1927年9月。

两篇小说虽都是废名早期的作品,但创作时间相差三年,作者自己曾在《桃园》自序中说到:“技法上成熟多了”。

但除了技法,两篇小说叙事上也有着很大的变化。

本文从具体文本着手,分析废名小说叙事是如何转变以及出现这种转变的某些原因。

一、从竹林到桃林:由隐到显相比于《讲究的信封》《初恋》《张先生与张太太》《追悼会》等篇目,《竹林的故事》和《桃园》在废名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中是较为独特的,作者没有采用以往用具体的事件或者人物来命名,而是选择了两个具体地点并不明确的名词命题。

“竹林”与“桃园”表面虽然相似,但也暗含着作者创作上的某些改变。

竹林与桃园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在具体的文化寓意上是不同的。

竹林,较早较为著名的记载是魏晋的“竹林七贤”,在唐代则有“竹溪六逸”。

苏东坡在诗《于潜僧绿筠轩》中也说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而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则有《红楼梦》中的“潇湘馆”。

正是这些典故,竹林便有了一种超凡脱俗、清静隐逸的意味,正如郑燮诗云“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而桃与竹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境。

例如,李白《中山孺子妾歌》中的“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诗经•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中的“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木兆。

废名小说中的桃花源母题

废名小说中的桃花源母题

文学界·语言研究废名小说中的桃花源母题程雯洁(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00)摘要:废名的小说以“美在自然中”的哲学充分展示着人性美,尽显平易和谐,又藏匿禅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的小说以浓厚的古典文学气质而闻名,他独特的审美情趣,诗化风格的桃花源母题小说创作,使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一切农村寂静的美。

关键词:废名;小说;桃花源母题;田园风格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9-0132-02“桃花源”是传统的中国人特别是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认同的理想世界。

在西方,理想世界是彼岸、神界和天堂,在中国便是人们的精神得以驻足的乐园—桃花源。

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里,清晰反映了具有理性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于理想世界“桃花源”的复杂情感。

这种失落于现代现代都市文明、重返乡土的创作,表达了他们的理想,抒发了他们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家废名在他的桃花源母题的小说创作中便明显的体现了这种倾向。

废名不仅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影响,他同样贪婪地阅读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和小说(如福楼拜),英国的戏剧和写实主义的小说,以及西班牙经典著作《唐吉珂德》。

废名宣称他从阅读西方文学中学会了如何去写作,他的桃花源母体的小说创作也受到西方理想主义思想的影响。

一在废名“桃花源”母题的创作中,差不多每一篇描写的都是桃花源版的农村。

从《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柚子》到《桥》,看不到革命背景下的悲惨和农村宗法制的愚昧,取而代之的是人性平和美善,风俗人情醇厚古朴,绢秀的山、灵动的水、似乎懂言语的花草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拥。

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恬美闲逸的桃花源,他以自己独特的审美心境来观照这一切,给人精致的美感和诗的灵感。

沈从文在他的现代作家评论集的头一篇文章《论冯文炳》中,有这样一段:“作者的作品中,是充满了一切农村寂静的美。

”从我们读废名的第一部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开始,“差不多每篇都可以看得到一个熟悉的农民,在一个我们所生长的乡村,如同我们也生活过到那片土地上。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学 教育
废名小说《桃 园》解读
回 郁 宝华
内容摘要 :废名早 期的“诗 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 了一个 “桃源世界”,但这个 “桃源世界”其 实蕴含着 生活的 大悲苦 。《桃 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 ,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 ,实则 以美与丑、善与恶、理 想与现 实的激烈对抗及其 悲剧性的结局,体现 出深刻 的痛苦感的作 品。《桃 园》中有 密集 的象征 与隐喻,这在废名 的小 说 中是不 多见 的。小说采取 了近似意识流 的写作手法 ,使用精神分析 的方法 ,解读小说 中父女二人 的幻想与梦 境 ,就能够发现人物 内心世界 的隐秘。
但废 名笔下 的“桃源 世界 ”毕竟不 同于那个“黄发垂 髫并 怡 然 自乐 ”的世 外桃 源 ,早有 人看 出他写 的是 一个桃 花源式 的幻 梦 ,里 面夹 杂着悲 愁之音 。朱 光潜说 他是 “愁苦之 音 以华 贵 出 之 ”[21,朱光 潜描述废 名所说 :“你别看 六朝人 的词 藻那 样富丽 , 他们 的 内心 ,实 有一种 深刻 的苦痛 ”[31,废名 自己的小 说 又何尝 不是如此 ,他也是 以词藻 的华 丽来掩饰 或回避 内心 的痛苦 ,所 以他 的小说往往是 有大悲苦在 的 ,只是读者常 常被牧歌式 的景 象 、纯美 的人 物所吸 引 ,忽 略了蕴含其 中的苦痛 。还有一 个原 因 就是 ,废名小说 的独特 的叙事方法 :他 的小说 淡化情节 ,注重意 境 ,注重 写人物 随处 生发 的感觉 、思 想 ,如感 觉和 思想 的串联 , 非常类似 西方 的意识 流手法 ,又具有 中国古典诗歌 的凝练 和跳 跃 性 ,画面 转换频 繁 ,常 常缺乏 过渡 ,文 句跳荡 ,故意 留下许 多 省略 、空 白……这 些都 造成 了他小说 的晦涩难懂 ,影 响了读 者 对其 中内蕴 的苦痛 的感 受和理解 。

废名桃园

废名桃园

桃园桃源自私的觉得废名仿佛也和沈从文一样,描写了自己理解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只有真善美,沈从文有他的湘西小镇,废名有他的世外桃源。

又像庄子笔下的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阿毛生活的世界就是那小小的“寡国”,那里的百姓乐天知命,知福知乐。

起码王老大有自己的幸福,有他爱的女儿,有一点点女儿一句“桃子好吃”引起的快乐。

他的文章不以曲折精彩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把宁静冲淡而略带悲伤的意境的构造作为叙事的核心。

他常常化用中国古典诗词与宗教禅语来营构一个诗情画意的所在,意象幻美而丰富,人物活动的地方莫不有杨柳、桃花、竹林,有塔有庙有桥,亦有落日晚霞与牛羊作伴,仿佛是乌托邦式桃花源的现世。

随文字流淌的是一种莫名的情绪与心境,叙述无源无根,随时可以起笔,料不到哪里就可以结局。

小说是人物重于故事,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捕捉和环境衬托塑造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言行将一个个鲜活而又谐趣的生活场景铺陈在读者面前,煞似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母女、祖孙间流露着无限的怜爱,好像一个男性角色时常缺席的母系崇拜氏族,因而这爱是柔绵的、美中含悲的,而文本中穿插的民俗描绘更让人物的行动活泼生趣。

最后要说的当然是废名式的晦涩语言。

由于语言思维的跳跃和佛禅思想的渗透,使叙述语言带有陌生感而又有流动的韵律感,人物的对话层次错杂、喻象丰富、笔意留白,有如清谈玄理,意识涌动,哲思与美感并重。

对于这体会最深的就是两小无猜的程小林与琴子过桥时的那段对话,“这个桥我并没有过。

”“那一棵树还是同我隔了这一个桥。

”“我的灵魂还永远是站在这一个地方——看你们过桥。

”而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桃园》。

文中的王老大总是让我想起自己的父亲,不管对别人如何和别人对自己如何,对自己的女儿却是好之又好。

文中的父女就像是患难却相濡以沫的朋友,共同耕织着希望,虽然生活潦倒,却饱含真情,让人充满希望。

从《竹林的故事》论废名早期小说的桃花源情节

从《竹林的故事》论废名早期小说的桃花源情节

从《竹林的故事》论废名小说的桃源情怀1、内容摘要:废名(1901-1967)是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卓尔不群的存在,因其小说的内容晦涩难懂,语言诗化古典,被称作“永远孤绝的海岛”,而在其小说创作中充分体现了独立的精神人格,因而“废名的名字是不应该废的”。

早期小说多描述乡村儿女翁媪的故事,展现乡土写实的一面。

在《竹林的故事》中,通过对三姑娘的成长讲述,以诗化、散文化的语言、淡化片段化的故事情节、充满人性美的人物塑造、含蓄意境的引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只属于废名的“桃花源”,也可从此窥探出作者的文化主张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2、关键词:竹林的故事、桃源目录3、文献综述 (2)4、提出问题: (3)5、问题解决: (4)结构步骤: (4)展开论述: (4)1)废名在《竹林的故事》中是如何营造出一个桃源世界? (4)2)对作者营造世外桃源的追根溯源 (6)禅宗意趣 (6)苦雨斋 (6)中国古典情怀 (7)审美观与人生观 (7)结论: (8)6、参考文献 (8)3、文献综述唐弢:专写家常言谈琐事,忽视作品的思想作用,而以表现朦胧的意趣为满足,语言的雕琢也日趋生涩古怪,令人难以捉摸。

周作人(废名精神导师):废名君小说中的人物,不论老的少的,村的俏的,都在一种悲哀的空气中行动,好像是在黄昏天气,在这时候朦胧暮色之中一切生物无生物都消失在里面,都觉得互相亲近,互相和解。

在这一点上废名君的隐逸性似乎是很占了势力。

刘西渭:在现存的中国文艺作家里面,很少一位像他更是他自己的。

……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

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

沈从文:但在文章方面,冯文炳君作品所显现的趣味,是周先生的趣味。

……用同样的眼,同样的心,周先生在一切纤细处生出惊讶的爱,冯文炳君也是在那爱悦情形下,却用自己一支笔,把这境界纤细的画出,成为创作了。

……作者的作品,是充满了一切农村寂静的美。

……作者所显示的神奇,是静中的动,与平凡的人性的美。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初读废名的小说,感觉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那山水诗一般行云流水、简约幽深的文字,那恬淡自然、如梦如幻的意境,与我们阅读经验中的现代文学作品的宏大叙事相去甚远,却又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有人评价废名“奇古之貌,似螳螂,眼镜下有同情的悲泪”,正是《桃园》让我读出了废名的“悲泪”,以及他古典的温情与悲悯。

一、幻灭的希望与苦难的生存1.桃园印象与阿毛失神的梦桃园仿佛是一方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孤单得很。

王老大和女儿阿毛住在这里,过着隐逸一般的生活。

在阿毛眼中,天就是桃,就是桃叶,桃园就是整个世界。

她曾经想过种橘树,但“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

春天桃花满树,阿毛“小小的心儿实是满了一个红字”;秋天的月亮照彻她的心儿,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

她用小手抱大一棵又一棵桃树,捧出鲜红的桃子送给尼姑,“风吹到井里去了她喜欢”。

桃园承载着阿毛每一分快乐的记忆与思绪,她常常失神于桃园在诗意的梦中。

诗情画意之外,桃园偏紧邻衙门与杀场,“‘杀’字偏风一般的自然而然的向你的耳朵吹,打冷噤,有如是点点无数的鬼哭的凝和”,“夜半的衙门更锣响”。

周围的鬼哭和杀戮给静谧而诗意的桃园蒙上了一层悲惨恐怖的色调。

这里本该是“让野草生长下去”的荒地。

桃园里的阿毛,心事也是满满的: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阿毛病了,怕了,睡不着了,桃园上空飘浮着淡淡的忧愁与哀伤。

桃园是美好的,但桃园在静止中沉淀着病痛与死亡哀歌。

阿毛是纯净善良的,但她小小的心儿却悄悄承担了家庭的不幸。

在废名孤寂的古典美学世界,桃园的景况和阿毛的心事是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隐喻——人性是美好的,人类的灵魂中渴望自然的回归,渴望平淡而真实的美,而现实社会中的强权和暴力挤压着美好的人性,给人的心灵带来恐惧与不安,给人以梦想的幻灭和病痛的折磨。

2.破碎的桃子与王老大破碎的心王老大以种桃为业,以桃园为家,“担着水桶林子里穿来穿去”,“月亮底下归他的家,是惯事”。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是中国网络文学界的一个知名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其中《桃园》是一部
备受关注和赞誉的作品。

本文将对《桃园》进行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小说。

《桃园》讲述了一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农民,他在一片荒地上建立了自己的
农场,不断种植着各种作物。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他坚持不懈
地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努力工作、坚持不懈、追求自由与幸福。

在小说中,作者用了很多象征、隐喻和比喻来表达主题。

比如,他把农民的一天比作
一年,用这种方式表现出了农民的辛苦劳动和付出。

作者还通过描述农民的收获,表达了
坚持不懈和追求成功的价值。

除了主题外,小说中还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和情节。

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人物
都很接近生活,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非常真实,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样。

这让读者感
觉更加亲切和自然,深入体验到了小说所描述的情感和境界。

此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反映社会问题的元素。

作者并没有全然肯定农民劳动的价值,
他描绘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他们的勤劳和坚韧,也暴露了他们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境地。

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社会意识和改善社会环境有着很
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桃园》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它通过深入的人物刻画,鲜明的情节结
构和精妙的语言技巧,展现了人们在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同时
也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努力工作、坚持不懈、追求自由与幸福。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初读废名的小说,感觉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那山水诗一般行云流水、简约幽深的文字,那恬淡自然、如梦如幻的意境,与我们阅读经验中的现代文学作品的宏大叙事相去甚远,却又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有人评价废名“奇古之貌,似螳螂,眼镜下有同情的悲泪”,正是《桃园》让我读出了废名的“悲泪”,以及他古典的温情与悲悯。

一、幻灭的希望与苦难的生存1.桃园印象与阿毛失神的梦桃园仿佛是一方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孤单得很。

王老大和女儿阿毛住在这里,过着隐逸一般的生活。

在阿毛眼中,天就是桃,就是桃叶,桃园就是整个世界。

她曾经想过种橘树,但“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

春天桃花满树,阿毛“小小的心儿实是满了一个红字”;秋天的月亮照彻她的心儿,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

她用小手抱大一棵又一棵桃树,捧出鲜红的桃子送给尼姑,“风吹到井里去了她喜欢”。

桃园承载着阿毛每一分快乐的记忆与思绪,她常常失神于桃园在诗意的梦中。

诗情画意之外,桃园偏紧邻衙门与杀场,“‘杀’字偏风一般的自然而然的向你的耳朵吹,打冷噤,有如是点点无数的鬼哭的凝和”,“夜半的衙门更锣响”。

周围的鬼哭和杀戮给静谧而诗意的桃园蒙上了一层悲惨恐怖的色调。

这里本该是“让野草生长下去”的荒地。

桃园里的阿毛,心事也是满满的: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阿毛病了,怕了,睡不着了,桃园上空飘浮着淡淡的忧愁与哀伤。

桃园是美好的,但桃园在静止中沉淀着病痛与死亡哀歌。

阿毛是纯净善良的,但她小小的心儿却悄悄承担了家庭的不幸。

在废名孤寂的古典美学世界,桃园的景况和阿毛的心事是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隐喻——人性是美好的,人类的灵魂中渴望自然的回归,渴望平淡而真实的美,而现实社会中的强权和暴力挤压着美好的人性,给人的心灵带来恐惧与不安,给人以梦想的幻灭和病痛的折磨。

2.破碎的桃子与王老大破碎的心王老大以种桃为业,以桃园为家,“担着水桶林子里穿来穿去”,“月亮底下归他的家,是惯事”。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世外桃源梦的破灭

世外桃源梦的破灭

世外桃源梦的破灭在《竹林的故事》中,废名用平淡朴讷的文字,以故乡生活为题材,在静美如画的乡村生活中,给三姑娘同时也是给作者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真实与美”的世外桃源世界。

然而,三姑娘最终走出”竹林”变成”三姐”的事实,让世外桃园遭遇了从构建到破灭的悲哀。

这渗透着作者对乡村劳动人民美德的歌颂和对痛苦人生的同情,从而也真切的显示出废名梦想破灭的苦痛和无奈。

标签:三姑娘;竹林;构建;破灭。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小说中,废名用他平淡朴讷的文字,单纯简炼的文体,不仅书写出一种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而且作者还在静美如画的田园风光与平凡纯朴的乡民生活中精心构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世界。

从而显示出废名与同时代作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本文以《竹林的故事》为文本,通过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三姑娘最终变成三姐的历程,来分析废名世外桃源梦的构建以及最终梦想的破灭的原因。

一、世外桃园梦的构建《竹林的故事》说是”故事”,其实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

有的只是一个全知的叙事者给我们描述的一幅格调并不和谐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图画:城外:一条小河,一片竹林,一重简单的茅屋,朴实、单纯的三姑娘及其家人的平静生活;城里:赛龙灯,看热闹,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旋风般成串疯玩的男人女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

”我”是一个在祠堂听先生讲学的学生,经常在城里和城外两个”世界”间走动。

所以”我”是联系此岸和彼岸的一个特殊的见证者,同时也是这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全知的叙事者。

平常所发生的一切,包括最后梦幻的破灭,都是通过”我”的在场观察并讲述出来的。

小说中三姑娘生活的环境是清静优美而又独立于现实的:”出城一条河,过河往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有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 [1]这些貌似对人物生活环境的客观描述,实则隐含了作者(在文本中作者与叙述者是统一的)追求诗化般田园生活的审美理想。

这小河、竹林、大坝、茅屋、菜园,既呈现出主人公三姑娘的生活场景,又营造出作者一直梦中追寻的理想田园式的意境。

以废名的《桃园》

以废名的《桃园》

三、意象的隱喻功能與小說人物創造
阿毛和玻璃桃子互相作用和互相滲透 的兩個意象是整篇小說的核心,在小說整體 的藝術效果構成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人物 是附屬於此的。 廢名在《桃園》中追求意象隱喻的藝 術效果,同時在創作中實踐,又自覺地追求 現代性。

四、意象的隱喻功能與“想以某種語氣說話”
京派的理論家和作家們認為,藝術是獨立的,
不必為藝術而藝術,也不必為人生而藝術。 正如周作人所表述的,應該以個人為主人, 表現情思而成為藝術,得到一種共鳴與感興, 使其精神生活充實而豐富。京派既堅持古典 主義情懷,同時在創作實踐中,有自覺地追 求現代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小說互文性與散文互文性的比較
An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quotations; any text is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other. The notion intertextuality replaces that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poetic language is read as at least double
意境和格調:藝術價值的主要來 源
——沈從文《菜園》的文本分析

一、藝術指向何處? 1、以往確實有研究者認為此作 觸及到了血腥屠殺的主題。 2、《菜園》的藝術指向在於營 造一個典雅優美的意境,傳達出 厚重久遠的文化格調,以及飄散 出複雜難言的美學體驗。
二、依託中國古典文學文化所營造的互文藝
術 “互文性”概念: “較晚的文本對較早的文 本特徵的同化”。(克利斯蒂瓦語)優秀的 作家能夠變“影響的焦慮”為創造的愉悅。 沈從文就是這樣的作家。

“半叙景物,半涉人世”建构下的理想境地——评废名小说中的“桃源世界”

“半叙景物,半涉人世”建构下的理想境地——评废名小说中的“桃源世界”

“半叙景物,半涉人世”建构下的理想境地——评废名小说中
的“桃源世界”
许晶
【期刊名称】《德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29)001
【摘要】陶潜的《桃花源记》里超离世俗的世情风物,逐渐铸造了文人墨客心中难舍的桃源情结.废名亦在他心灵之灯的澄澈下塑造了静若远古的理想国,它与现实之
镜中人情浇漓的情状,构成了一篇牧歌与挽歌交织的乐章.废名“半叙景物,半涉人世”建构下的理想桃源也成为引导人类世代追寻的塔灯.
【总页数】5页(P50-54)
【作者】许晶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文化建构下“半特色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路径选择*--以永顺县咱河村为例[J], 唐胡浩;高纯
2.半恨半笑看世界——评老舍早期长篇小说 [J], 于霖霞
3.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诉人情-谈新课标指导下的古诗教学 [J], 崔彤
4.小伙光脚在零下30℃冰雪地上跑半马1小时36分45秒创造世界纪录 [J], 本
刊社
5.“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评谈瀛洲的散文集《人间花事》 [J], 张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眉睫和他的《关于废名》

评眉睫和他的《关于废名》

评眉睫和他的《关于废名》
张吉兵
【期刊名称】《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9)004
【摘要】@@ 眉睫,真名梅杰,1984年出生,湖北黄梅人.是近几年在废名研究领域
出现的一个学术新人.2004年以来,短短几年,眉睫在<新文学史料>、<书屋>、<
博览群书>、<鲁迅研究月刊>、<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评论>、<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上百篇文章.其中,废名研究是他用力最勤、成果最集中的方面.<关于废名>一书([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4月出版),系从公开发表的
文章中挑选出来汇编成集.他即将出版的<民国文学史料探微>(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8月版)也收录了<关于废名>中的主要文章.
【总页数】2页(P155-156)
【作者】张吉兵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半叙景物,半涉人世”建构下的理想境地——评废名小说中的“桃源世界” [J], 许晶
2.废名研究的新收获--评陈建军纂《废名年谱》 [J], 夏元明
3.一个纠结的梦--评废名的《桥》 [J], 张永雅
4.评废名的《谈新诗》 [J], 陈霞;
5.废名研究的新收获——评陈建军著《废名年谱》 [J], 夏元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废名小说“韵味”建构之管见

废名小说“韵味”建构之管见

废名小说“韵味”建构之管见
刘侃如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欲废其名的冯文炳终究还是得了一名,而这“废名”却又似乎在外现着他的笔就是在写着那些不可名状之味。

废名的小说既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又体现着西方文学中一直坚持的客体主写实的要求。

他笔下让当代人追逐的称为晦涩的形上的“韵”,无法说清,却又的确别具一“味”。

废名作品“韵味”的建构是于心性纯粹的坚守、于自我叙述的陶醉以及对中国传统诗歌意蕴创作的承继。

【总页数】4页(P131-134)
【作者】刘侃如
【作者单位】吉林省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论废名诗化小说体式的建构
2.精神家园的乌托邦建构--论废名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
3.亚斯巴斯的玩偶——从废名小说《桥》开篇小故事看废名的创作观
4.“半叙景物,半涉人世”建构下的理想境地——评废名小说中的“桃源世界”
5.从废名小说的叙事视角谈废名\"诗化小说\"的构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寻找遗失的美好——解读废名的《桃园》

寻找遗失的美好——解读废名的《桃园》

寻找遗失的美好——解读废名的《桃园》
王红霞
【期刊名称】《西安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28)004
【摘要】废名的创作期虽然不长,但其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就其小说而言,主要倾向于诗化和散文化。

本文详细解读了他的经典小说《桃园》,透过优美的文字,挖掘隐藏的悲剧意味。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桃源”式的家园渐渐失落,美好的人性被迫扭曲,传统的文化道德无人守护,令人感到深沉的悲哀。

今天,我们应该努力建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保持人的自然的美的天性。

【总页数】3页(P153-155)
【作者】王红霞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生活+——失物招领:寻找遗失的美好
2.吕品晶:在乡村寻找"遗失的美好"
3.对废名短篇小说《桃园》的符号学解读
4.寻找遗失的美好——找铅笔
5.梦的真实--解读废名的《桃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沧桑人世的真率抒怀——废名后期小说的情感特征

沧桑人世的真率抒怀——废名后期小说的情感特征

沧桑人世的真率抒怀——废名后期小说的情感特征
陈邑华
【期刊名称】《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06)002
【摘要】废名是我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对于废名后期的小说.学者较多研究其现实性及禅意的变化,较少涉及小说的情感特征.文章结合废名的人生经历及其文学观的变化,着重探讨废名后期小说的情感特征:真挚率直、理性谐趣.
【总页数】4页(P187-190)
【作者】陈邑华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07.4
【相关文献】
1.论废名的文章观和后期小说创作之关系 [J], 杨志
2.民俗乡情中的文人世界——浅析汪曾祺后期小说的艺术风格 [J], 徐升
3.“半叙景物,半涉人世”建构下的理想境地——评废名小说中的“桃源世界” [J], 许晶
4.黄昏诗情——废名诗化小说的情感特征 [J], 陈邑华
5.论废名小说中意境的情感特征 [J], 陶丽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性 的一 个必 要部 分” ] 。废名 虽生 活在城 市 , 笔 锋 却眷 顾着 家 乡 , 虽身 处繁华 , 思想 却 回归纯朴 。这 与
清新 ; 老 子“ 绝 圣弃 智 , 少私寡欲, 绝 学无 忧 ” 的无 为 境界 ; 孔子 “ 老 有所 养 , 少 有 所安 ” 的大 同世 界 ; 王 籍
中, 他们 虽身子 落在 柏油 马路上 , 眼 睛触着光 怪陆离
的现代 , 却是“ 沾满 了黑 星星 的心 , 每 当夜 阑人静 , 不 由 向往 绿 的草 , 绿的河, 绿 的树 与 绿 的茅 舍 , , E z 3 。为 了平衡 现实 中的苦 楚 , 地 之 子们 把 审 美 视角 转 向古 朴 自然 的家 乡 , 着 意发 掘 记 忆 中 的故 乡 恬淡 悠 然 的 田园牧 歌般 的生 活 , 渴求 一 种 优美 、 健康 、 自然 而 又 不悖 于人性 的理想 家 园 , 来填 补现实 中的精 神虚 无 。
村 与 繁华都 市之 间 的隔 阂愈 发 明显 。落 破 、 守 旧的
乡村羁 绊不 住地 之 子们 渴 望 前 进 的脚 步 , 他 们 希 望
融人 那个看 起来 新奇 又美好 的都 市 , 成 为先 进 的“ 理
想 国” 中的一员 。事 与愿违 , 这 时 的城 乡迁 徙不 只是

种 生存 空 间的改 变 , 而 是 由一 种 文 化到 另一 种 文
关键词 : 废 名 ;建 构 ;桃 源 ;镜 ;灯 中 图分 类号 : I 2 0 6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4—9 4 4 4 ( 2 0 1 3 ) 0 1 — 0 0 5 0— 0 5


桃 花源 : 从精 神皈依 到理 想家 园 的蜕变
而是 淳朴 自然 与人性 沦落 的抗争 。进入 都市 后 的地
变 的描画 未来 的现代 思考 。美 国人 类学 家恩斯 特 ・ 卡西 尔在 援引 心理 学 家威 廉 ・恩斯 坦 的话 来 表 明 : “ 意 识所 抓住 的与其说 是对 过去 的关联 , 不如 说是 与 未 来 的关 联” , “ 思 考着 未 来 , 生 活 在未 来 , 这 乃 是 人
废名亦在他心灵之灯的澄澈下塑造了静若远古的理想国它与现实之镜中人情浇漓的情状构成了一篇牧歌与挽歌交织的乐章
第 2 9卷第 1 期
2 0 1 3年 2月
德 州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De z h o u Un i .1
“ 蝉 噪林逾 静 , 鸟鸣 山更 幽” 的深 林 修 行 , 李 白“ 桃 花 流 水窗然 去 , 别 有天 地非 人 间” 的 自在悠 闲 ; 林 逋“ 疏
影 横斜水 清 浅 , 暗香 浮动 月 黄 昏” 的浪 漫情 调 ; 汤显 祖“ 青 山浓翠 , 绿水 阑环 , 草树光辉, 鸟兽 肥 润 ” 的 富 足 田园 。不难 看 出 , 对理 想 桃 源 的描 写 在 历 朝历 代 比 比皆是 , 文人们 一 旦遭 遇 仕 途 不 畅或 是 现 实 与理 想 背道 而驰 , 桃 源就 成 为 抚慰 他 们 精 神 的摇 篮 。在 这 世代 传承 的桃 源情 结 里 , 渐 渐 播 种下 了他 们 超越
人情 。他 的竹林 青翠 欲滴 、 满 目生 机 , 他 的菱荡 清溪
潺潺 、 缓缓 远去 。这 如 梦如 幻 的文境 看 似 是 一种 反
现实黑 暗 的强烈 意念 和寄予 未来 希冀 的深切 渴望 。
2 O世纪 以来 , 随着 现 代 化 步伐 的加 快 , 古老乡
线性发 展 的传统 意识作 祟 , 实则是 以古观 今 、 以常看
Fe b ., 2 0 1 3
“ 半叙景物 , 半 涉 人世 ’ ’ 建构 下 的理 想境 地
— —
评 废 名 小说 中 的 “ 桃 源世 界 ” 许 晶
( 上海师范大学 摘
人 文 学 院 ,上 海
2 0 0 2 3 4 )
要 :陶 潜 的《 桃花源记 》 里 超 离 世 俗 的世 情 风 物 , 逐 渐 铸 造 了文 人 墨 客 心 中难 舍 的 桃 源 情 结 。废 名 亦 在 他
可 收拾 的破烂命 运 之 舟上 , 竟 想 不 出 办法 去 找 一个 年 以上 的 固定 生 活 。 ” [ 1 在 艰 辛 困苦 的谋 生 过 程

始 寻觅这 片伊 甸 园。这追 思 的源头可 上溯 至《 诗经》 “ 仓 庚于 飞 , 熠 耀其 羽 。之子 于归 , 皇驳其 马” 的愉悦
废 名笔 下 的桃 源世 界展 现 出个 人心灵 渴求 的理
想 境地 , 他 不 断 地 在 找 寻 抚 慰 心 灵 的栖 居 地 , 始 终 “ 保持着 一个 小地 方 人 的谨 慎 ” _ _ 4 ] , 将 视 野 退守 到 家 乡黄梅 , 从小 处开 花 , 慢 慢经 营着这 个小地 方 的世态
心 灵 之 灯 的 澄澈 下 塑 造 了静 若 远 古 的理 想 国 , 它 与 现实 之 镜 中人 情 浇 漓 的 情 状 , 构 成 了一 篇 牧 歌 与 挽 歌 交 织 的 乐
章 。废 名 “ 半叙景物 , 半涉人世” 建构 下 的理 想 桃 源 也 成 为 引 导 人 类 世 代 追 寻 的 塔 灯 。
之子 们在 看到 畸形繁 荣背 景下呈 现 出的道德 丧失 和 人 心蒙 昧 , 不 禁 在 情 感 上 和 价 值 观 上 都 难 以接 受 。 沈从 文进 入都 市后 就 曾发 出这样 的 喟叹 : “ 坐 在这不
陶潜 在 一 千多 年 前 写下 了令 人 心 之 向往 、 情 之 所动 的《 桃 花源 记 》 。“ 土地平旷, 屋舍 俨 然 , 有 良田 美池 桑竹 之属 。 ” 、 “ 黄发垂髫 , 并 怡然 自乐 ” 。诗 中芳 草鲜 美 、 落 英缤纷 之 地 成 为 千百 年 来 文人 雅 士 不 断 追寻 的心 灵净 土 , 一 旦遭遇 现实 中的困苦 , 他们 就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