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4)健康人内环境能保持稳态,内环境保持稳态时人一定健 康。( × )
(5)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通过神经系统自动调节器官和 系统的活动。( × )
1133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解析:选 D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神经—
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 pH 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
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
液 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3355
解析:选 C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 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 pH 变 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 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液排出,使血浆 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66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过程
77
3.稳态的失调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 8 _一__定__限__度___的。
① 9 _外__界__环__境___的变化过于剧烈时 原因②某种器官的功能 10 _出__现__障__碍___时
88
4.稳态的意义 (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 11 _正__常__生__命__活__动___的必要条件。 (2)实例: ①只有 12 __血__糖__含量和血液中的 13 __含__氧__量__保持在正常范 围内,才能保证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②适宜的 14 _温__度___和 15 _p_H__等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 本条件。
必修三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兰祥工作室)
二、对稳态调节机智的认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 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保持协 调一致的原因
答: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所以能保 持协调一致主要依靠 调节 调节 和 调节。 目前普遍认为, 是机体维 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 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 入内环境会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 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这是为什么呢?
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 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 pH稳定的。
1、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 调节作用 ,使各个 器官 、 系统 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 稳 定状态。 2、稳态的特点: (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 一种 动态变化 ; (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 范围内。
3、稳态的实质: 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 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 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的动态 变化,你认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是剧烈的变化呢, 还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2、什么是稳态?稳态的实质是什么?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什么? 4、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 调一致呢?
(二)材料用具
缓冲液:含缓冲物质的溶液 缓冲物质(缓冲对):对酸碱度起缓冲 作用的物质。如: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总结
通过以上的问题探究,可以说明健康 人体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 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即内环境保持着 相对稳定的状态。
那么,正常机体的内环境为什么能保持 相对稳定的状态呢?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 基础是什么?
二、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 物质基础和调节机制
思考1
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
1、葡萄糖在人体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生物体是怎样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
小结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机制
意义 失调 稳态 表现 (动态平衡) 及其 原因
内环境
成 理化 分 性质 生理 基础
细胞正常代谢;器官 系统正常运行和协调
稳态既然是在神经—体液—免 疫这样完善的调节机制下维持的,那是否意 味着内环境稳态一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思考3
病例2高原病
一个健康的人到高原后会可能出现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 症状,为什么?
乳酸纳由泌尿系统排出 H2CO3 H2O+ C02 CO2经呼吸系统排出
PH不降低
PH不降低
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
结论:动物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对酸 碱都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使血浆 PH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
小结1
正常人体内,内环境的PH处于动态平衡
问题探讨3:体温的变化特点
事实材料1:体温调查
成员 7 甲 乙 丙
13 18 21 睡 点 点 点 点 前
平均 温度
★同一人在不同时刻的 有变化,1℃左右 体温有没有变化?
★ 不同的人(年龄、 性别不同)体温有没有 有微小差异 变化?
★人体温会不会随着外 界环境气温变化有微小 差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 1.2 内环境的重要性
Na2CO3 + H2CO3 NaHCO3 由肾脏排出
(2)举例
如: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 Na2HPO4 • NaH2PO4溶液呈酸性
H2PO4- + OH-
HPO42- +H2O
• Na2HPO4溶液呈碱性
HPO42- + H+
H2PO4-
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发烧的病人 稳态破坏→生病状态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 量的重要保障
(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4)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包括: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pH值、 渗透压、温度等多个方面的相对稳定。
特点: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 定的一种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 一定范围内。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外 食物 消化系统
血浆
界
循
环 境
O2 CO2
呼吸系统
环 系
中
统
细
组织液
胞
内
液
的
泌尿系统 废物
淋巴
物
皮肤
质
(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5
18
21
讨论1.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 何异同?
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微小的差异,一般 青年人高于老年人。
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微小的差异,一 般女性高于男性。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
1. 维持生命活动:内环境稳态能够提供适合生命活动进行的稳定环境,保证细胞和组织能够正常地进行代谢、生长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2. 保护稳定性:内环境稳态可以防止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机体产生过大的影响,保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能够保护细胞免受温度、酸碱度、离子浓度等因素的损害。
3. 协调机体功能:内环境稳态能够促使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保持相互协调的状态,各种生理活动能够在协调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保证机体能够正常工作。
4. 提供适宜条件:内环境稳态可以提供适宜的条件,使细胞和组织能够正常地进行代谢和能量转换。
这种稳态能够保证细胞内的营养物质、氧气和废物的平衡,维持细胞内的稳定环境。
5. 维持健康:内环境稳态对于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何对内环境稳态的破坏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机体功能的异常。
总的来说,内环境稳态对于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状态至关重要,它保证了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同时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供细胞和组织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三: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ppt课件(31页)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调节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__ 作用,使
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各个器官、__________ 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 动态平衡 处于______________ 中。
[探究与学习] 你知道组织水肿是由于内环境中哪种理化
定的外界环境,如适宜的渗透压、温度、酸碱度等,即稳态。
[答案]C
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 1.比较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在加入处理液时的 pH
变化曲线图:
图 1-2-1
(1)曲线①表示用 NaOH 对自来水的处理。 (2)曲线②表示 NaOH 或盐酸分别对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处 理。 (3)曲线③表示用盐酸对自来水的处理。 结论: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 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
性质被破坏引起的,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组织水肿是由于内环境中渗透压的不平衡引起的, 说明内环境的稳态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器官、系统 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1)基础:人体各______________
循环 系 (2)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__________
)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名师点拨:如果血液的成分稳定,但Fra bibliotek他内环境稳态被破
坏,人也可能发生疾病。
答案:D
【变式训练 1】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的重要 条件是( )
A.血液酸碱度的稳定 B.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 C.酶和稳态 D.温度和渗透压的不断变化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本节教材仅作笼统的阐述,相关内容将是第2章学习的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但在“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中,已经有多处体现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对于缓冲液的配置步骤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第1课时教室教学,第2课时实验室教学。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提示。
〔生答师提示〕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 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高调机时体,适必应将外引起界细环胞境代的谢能紊力乱。。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内环境
成 理化 分 性质
机制
生理 基础
稳态
意义 失调表现
(动态平衡) 及其原因
细胞正常代谢;器官、 系统正常运行和协调
3、调节能力: 有一定限度
4、稳态失调
(1)原因 外环境变化过于
剧烈(外因)
自身调节功能 障碍(内因)
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2)实例
细胞代谢紊乱甚至导致疾病发生
1、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有:尿毒症、 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泻、 酸碱中毒等。
2、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糖尿 病可能导致血糖浓度过高。
(3)不同个体完全一样吗? 存在个体差异。
(2)体温变化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调查结果
成员 母亲
上午 6h
37.0℃
上午10h 中午12h 37.0℃ 37.3℃
下午 2h
37.4℃
傍晚 6h
37.2 ℃
晚上 9h
37.1℃
父亲 36.8℃ 36.8℃ 37.1℃ 37.3 ℃ 37.1℃ 36.9 ℃
第1章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原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及体内细胞 的代谢活动
2、变化 各种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因素:
3、实例:
(1)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变化:
“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项目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肌酐 尿素氮 血清葡萄糖
ALT CRE↑ BUN GLU↑
测定值 17 1.9
3、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可能会肌肉 抽搐会影响骨发育,出现佝偻病等;血钙过高则 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消化系统
营养物质
呼吸系统 排泄系统
O2
循 环
CO2 系
代谢产物 统
内环境
细胞
体液、神经系统的调控
细胞通过呼吸、循环、泌尿、消化四 大系统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1、渗透压(人37度时,血浆:770KPa)
(1)渗透压的概念: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的多 少.
有变化,1℃左右
★ 不同的人(年龄、 性别不同)体温有没有 有微小差异
变化?
★人体温会不会随着外 界环境气温变化有微小 有微小差异
差异?
小结1
健康人体温约为 3℃7 ,处于 动态平中衡。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问题探讨3 体温的变化特点
(1)同一个人在一天24小时内体温变化有何 特点?
讨论题(2)人体体温始终在37℃左右吗?
小结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内环境
成 理化 分 性质
机制
生理 基础
稳态
(动态平衡)
意义
失调 表现 及其 原因
细胞正常代谢;器官 系统正常运行和协调
感恩的心
平稳而富饶 我生活在你温暖的怀抱 是你 为我平添物质和能量 是你 吸纳我无尽的烦恼 是你 默默地搭起流通之桥
没有你— 内环境 我—— 一个小小的细胞 生命会怎样飘摇。。。。。。
(三)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
现
代 观 美点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
国
坎 依赖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法农
国 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贝
尔
纳
一、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网络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 定状态叫做稳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材的简要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内容。
它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稳态是必修模块3重要的核心概念。
处理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要逐步展开和深化,本节中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做好后继课的铺垫。
人体健康与内环境稳态密切相关。
几乎所有人生活中都亲历过诸如发烧、腹泻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因此,通过有关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目标(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1.教学重点(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四、教学具体方案及实施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二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三、当堂检测1.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会产生一些波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新生儿和儿童的体温略低于成年人B.女性体温略低于男性C. 一个正常人的体温的昼夜之差不超过l℃D.人是变温动物2.人的体温相对恒定,意味着(D )A.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相等B.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机体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3.稳态的生理意义是(D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人体内细胞和外界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的系统是(C )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循环系统D.泌尿系统5.下列生理活动中,除哪一项外其他都属于维持内环境稳定(C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B.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出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6.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能稳定进行B.活细胞能适应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动C.细胞外液的各项理化性质稳定不变D.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7.下列疾病或症状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的是(C )A.发烧B.尿毒症C.色盲D.中暑。
2021-2022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变化缘由⎩⎪⎨⎪⎧外因:外界 的变化内因:体内 活动的进行2.稳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____,使各个___________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___状态。
答案:1.环境因素 细胞代谢2.调整作用 器官、系统 相对稳定 二、对稳态调整机制的生疏答案:器官、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体液—免疫 肯定限度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2.实例:(1)______含量和血液中的________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细胞代谢供应充分的反应物。
(2)适宜的______和______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答案:1.正常生命活动2.(1)血糖 含氧量 (2)pH 温度1.以下关于人体体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B .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C .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D .人体体温会随四周气温的变化而有较大的波动解析:人属于恒温动物,在肯定范围内,体温不会随四周气温的变化而有较大的波动。
答案:D2.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消灭头痛、乏力、心跳加速甚至血压上升等症状。
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整力量是有肯定限度的B .当外界环境猛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C .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D .人到高原后细胞代谢会消灭紊乱解析:人体的稳态是相对稳定的,但外界猛烈的环境变化也会影响人体的稳态。
答案:C3.内环境稳态是指( )A .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整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 .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 .正常机体通过调整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D.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体液、免疫系统等的调整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解析: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还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件(共46张PPT)
2.人体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 ) A.组织液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B.血浆温度的相对稳定 C.细胞质基质的相对稳定 D.血浆酸碱度的相对稳定 解析: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 相对稳定,组织液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血浆温度的相对 稳定和血浆酸碱度的相对稳定均属于内环境稳态;细胞质 基质属于细胞内部成分,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C
3.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 节网络。
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实例。 内环境成分或理化
性质
意义
渗透压正常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
酶活性正常,保证酶促反应正常进 体温和 pH 相对稳定
行
血糖、氧气含量稳定 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条件。
(2)内环境稳态≠绝对的稳定: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 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理化性质在允许 的范围内波动,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内环境稳态的 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内因和外因的干扰下会发生内环 境稳态的失调,如发烧、脱水、高血糖等。
典例研析 【例 2】 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 pH 通常在 7.35~ 7.45 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等多对缓冲 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 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作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
要点三 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
1.实验中加入 HCl 或 NaOH 后的 pH 的变化;生物
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
必修三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必修三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习目标】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4.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自主学习讨论】㈠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外界的变化和体内活动的进行,都会使内环境的和不断发生变化。
1.体温: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但在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
2.内环境的稳态:生理学家把机体通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叫做稳态。
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意义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维持稳态的基础是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⑴直接相关的系统:、、、。
⑵参与调节的系统:、、。
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⑴最初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的调节。
⑵经典解释:内环境的稳态是在和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⑶现代观点:目前普遍认为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为,而免疫调节是通过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的必要条件。
⑴正常的和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⑵正常的和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㈢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原理及结果1.原理分析:在实验中用的方法,通过向、、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与相似而不同于,从而说明的机制。
2.实验结果——绘出用盐酸或NaOH分别处理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后相应的pH。
变化曲线如右图:【巩固检测】(1-7为A级题,8-11为B级题)1.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不变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2.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①酸碱平衡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体温调节⑤氨基酸平衡⑥CO2、O2平衡A.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3.人体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4.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5.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6.下列有关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7.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B.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8.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 )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C.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D.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到严重影响9.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哪一项不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 )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10.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
高中生物《第一章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件1 新人教版必修3
P9 思考与讨论
⒊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 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 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 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 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 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 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 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 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每100毫升血浆、原尿和终尿的主要成分比较表
成分 血浆(克) 原尿(克) 终尿(克)
水 蛋白质
90~93 7~9
99 (微量)
95~97 —
葡萄糖 0.1
0.1
—
尿素
0.03
0.03
2
尿酸
0.002
0.002
0.05
氯化物 0.37
0.37
0.6
钠
0.32
0.32
0.35
钾
0.02
0.02
0.15
P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Na2HPO4、 K2HPO4等溶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 pH 的 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 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材料用具
(略)
实验步骤
1.绘制不同实验材料pH记录表
加入0.1 mol/L HCl 加入0.1 mol/L NaOH
分泌作用
小管上皮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所产 生的物质(如H+、NH3+)分泌到小管液中。
排泄作用
小管上皮细胞需要消耗能量,而将血液中 的某些物质主动转运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如青霉素等药物的排出。
高二生物必修三 第一章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讲解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肌酐
尿素氮 血清葡萄糖
ALT CRE BUN GLU
17 IU/L
1.9↑ mg/dl
14.6 mg/dl
223↑ mg/dl
0~45 0.5~1.5
6~23 60~110
甘油三脂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结论:
细胞代谢紊乱甚 至导致疾病发生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内环境的稳态出现失调的情形有哪些呢?
资料7: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病例有:尿毒 症、感冒发烧、严重腹泻、高原反应 、糖尿 病、空调病等 。 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 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会影响骨发育, 出现佝偻病等;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 症状。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 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
资料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存在于肝细胞 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 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 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 度的转氨酶升高。
资料3: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一 项指标,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 不能排出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他 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 37.0 . 36.8
.. .
.. .
.. .
...
自己
母亲
. 父亲 .
时间
6
9
12
15
18
21
讨论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 异?
尽管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反思
一、知识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三、情感目标:
1、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3、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得出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引出稳态的概念。
上一节学习血浆PH处于相对稳定之中,那血浆渗透压是否也处于相对稳定之中呢?先了解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
多媒体显示:课本“问题探讨”中检的血液生化六项查化验单
学生分析“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回答问题。
1、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1、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因为血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浆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如果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导致机体出现相应的病症
2、每种成分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了解内环境稳态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PPT课件,实验器材,显微镜等。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案例等。
3. 安排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合作学习。
4. 预习相关内容: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人体各器官图片,介绍人体各器官正常运作离不开内环境。
(2)展示一些内环境稳态失衡而引发的疾病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进而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讲述概念:通过演示血液渗透压影响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血糖平衡与神经-体液调节的关系、各种理化性质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等过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介绍机体如何维持稳态的:机体如何通过调节机制使调节机制正常发挥作用,使学生理解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的机制;讲解机体通过免疫调节和神经-体液-神经调节的相互关系来维持稳态。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什么是稳态,并且分析自己平时的行为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 课堂讨论在小组内讨论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列举一些常见的稳态失衡的实例。
4. 总结与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如何预防一些由于内环境稳态失衡引起的疾病等。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5.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关于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小论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2)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思考这些现象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并记录下来。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含义和意义2.了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掌握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和防治措施二、教学内容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和防治措施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和防治措施。
2.实验法:通过实验的方式模拟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情况,让学生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影响。
3.讨论法:通过讨论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和防治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出“内环境稳态”这一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其基本含义。
步骤二:学习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讲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调节方式和特点。
步骤三: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的方式,模拟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情况,比如让学生在低温环境下进行跳绳、练拳等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影响。
步骤四:讨论防治措施引导学生讨论内环境稳态失调所导致的疾病以及防治措施。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加深理解。
步骤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自行查找相关的文献或资料,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再次复习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用讲解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以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各个方面知识点为主要目标。
在导入环节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内环境稳态有了基本的认知和理解。
在讲解环节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和失调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讨论环节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增强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但是,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环境的限制,学生实际体验的失调效果不够明显,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增加实验的难度和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缓冲物质: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剧烈运动时:
乳酸+NaHCO3
乳酸钠+H2CO3
H2O+CO2 由肺将CO2排出 碱性物质碳酸钠等进入血液:
Na2CO3 + H2CO3
NaHCO3 由肾脏排出
正常人血浆PH维持在7.35 ~7.45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4.渗透压的变化
(22、)这葡尿说萄素明糖氮:含量超标,可14能.6引起糖m尿g/病dl。 6.0-23.0
((3)1血)甘清内油葡环三萄境脂糖中超各标种,化可学引2成起23分高的血含脂m量症g不/,d是l易恒并定发60不冠-1变心1的0病,、
动而的脉是的粥甘在相样油一 对硬三定 稳化酯范 定等围 ;。内波动,21内7环境的m稳g/态dl是一5种0动-2态00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组:蛋清 +等量HCI(/NaOH) 对照组1:自来水 +等量HCI(/NaOH) 对照组2:缓冲液 +等量HCI(/NaOH)
pH变化不明显
pH变化明显 pH变化不明显
①表示用NaOH对自来水的处理。 ②表示NaOH或盐酸分别对缓冲液和 生物材料的处理。 ③表示用盐酸对自来水的处理。
总胆固醇
179 mg/dl 150-220
(2)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2.体温动态变化
某家庭体温日变化调查
成员
上午 6h
上午 10h
中午 12h
下午 2h
傍晚 6h
晚上 9h
母亲
父亲
自己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2.体温动态变化
某家庭体温日变化调查
成员
上午 6h
上午 10h
中午 12h
机体健康?
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去思考
(1)保护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保健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 的调节功能,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 的能力。
总结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内环境
成 理化 分 性质
机制
意义
稳态 失调表现
(动态平衡) 及其原因
生理基础
细胞正常代谢;器官系统正常运行和协调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 机制。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4)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 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水
平保持相对稳定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
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 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 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Cl-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 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 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 1、法国贝尔纳:神经调节 2、美国坎农: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原因: 外环境变化过 于剧烈(外因)
自身调节功能 障碍(内因)
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细胞代谢紊乱甚至导致疾病发生
结论: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 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 (2)适宜的体温和pH:酶活性、细胞代谢正常 (3)正常的血糖和含氧量:保证机体能量供给 (4)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CO2等。会使机体中毒
内环境稳态失调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拓展 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
巩固练习
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D (
)
A 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 相对稳定的状态
B 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通过各组织 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一)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稳态失调与相关疾病
病症名称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疾病的症状
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
尿毒症
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
积累
高原反应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
糖尿病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 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
感冒发烧 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 头疼头晕,食欲不振
血浆渗透压:约770kPa(37OC) 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
谢产物在一定范围波动。
注:1、各种理化性质不是保持不变的,而是 处于动态平衡中的。 2、波动是在一定范围内的。
9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食物、水 和无机盐
CO2
O2
未被吸收 的物质
尿素、水 和无机盐
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 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温故知新
1、细胞外液的组成? 血浆、组织液、淋巴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 内环境
。
3、在370C时,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约 770 kPa;正常
人的血浆pH为 7.35-7.45
;人体的正常体温
约为 37 0C。
内环境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会不会发生 剧烈地变动呢?
变式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C ( )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
到威胁
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 )A
A.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组织液的温度的相对稳定 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问题探讨:血液生化六项化验单分析
1、血浆生化某指人标血指液的是生血化浆六中项各检种查化化学成验分单的含量,其
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健3、丙康(氨机1酸体)氨的肌基生酐转化含移指量酶标超一标般,都肌17处酐于是正一常种IU范有/L围毒内的。代当0谢-机废45体物某, 项积生累理过功 多肌能 会酐出 影现 响障 健碍康时。,这势表1.必明9 影肾响脏m其的g代排/d谢泄l 产 功物 能0的 有.5含 障-1量 碍.5, 。
严重腹泻 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P9与社会的联系:空调病
空调病的病症为:
感冒、过敏、风湿痛、黏膜干燥、紧张、烦躁、注 意力难以集中、头痛等等。
病因:
1.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 正常排汗,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 2. 气流方向经常变换,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 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 的反应; 3. 湿度太低,导致黏膜病; 4. 与外界空气几乎隔绝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 量快速上升。
三、方法步骤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 起始的pH ,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 轻轻摇动
,
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
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 充分的冲洗上述的烧杯 ,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 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 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有没差别?
某家庭体温日变化调查
体温
37.4
37.2
.. 37.0 . 36.8
.. .
.. .
.. .
...
. .
时间
6
9
12
15
18
21
健康人体温始终接近37 ℃,波动范围不超过1℃, 处于动态平衡。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3.pH的动态平衡:
下午 2h
傍晚 6h
晚上 9h
母亲 37.0℃ 37.0℃ 37.3℃ 37.4℃ 37.2℃ 37.1℃
父亲 36.8℃ 36.8℃ 37.1℃ 37.3℃ 37.1℃ 36.9℃
自己 37.1℃ 37.1℃ 37.4℃ 37.5℃ 37.3℃ 37.1℃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有没差别?
四、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一、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 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 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 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 下,机体能通过 缓冲物质 使pH稳定在 一定范围内。
二、实验材料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 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 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 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 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 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5.充分冲洗烧杯,用 缓冲液 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代替自来水,重
6.充分冲洗烧杯, 选用两种生物材料 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