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合集下载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及途径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及途径
设 的速度 。
() 1 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例 如参加 注册建 筑师 、 注册结 构师 、 注册会计 师 等专
业 的培训 。
教育的师资力量, 学校选派有关教师赴小学、 幼儿
证的较少 , 更谈 不上具有熟练操作技能。高校也 没有足够重视 “ 双师型 ” 素质教师 的培养。学 校
要 培养 真正 的应 用 型人 才 , 与知 名 高校 形 成 差 位 竞争, 首先 就要 更新 教育 理念 。
( ) 二 师资 队伍 建设 有待进 一步加 强
“ 双师型” 教师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造 诣 较深的教师群体 , 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 为繁重的 工作任务 。目前“ 双师型 ” 教师的培养、 激励政策 不够全面, 力度还不够大, 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 教育理 念上 实施 “ 大转 变 ” 即以教 师 为 中心 三 ,
使他们 多出论文 、 出成果 、 出业绩。例 如 , 多 多 20 09年常州工学 院安排一名 土建专业教师全程 参与了常州市 承担的沪宁城际铁路项 目工程建 设, 任职一年。通过这一工程建设 , 该教师对土建 施工程序、 质量控制、 进度控制 、 成本控制等要点 有 了更深人的了解 , 为今后 的土建工程管理项 目 研究积累了大量 的工程实践与管理经验, 同时学 校也给予了该教师相应配套的奖励 。 () 2 安排教 师 挂职 锻炼 , 新 人才 培 养模 式 。 创 利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 、 科研院所等机构在环境、 资源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 改变学生知识能力 培养的原有模式, 促进教师“ 双师型” 素质的快速 提高。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主要培养初等、 学前
过 程 中面 临 的 问题
( ) 育理念 需要 进一步 更新 一 教
由于传统 的“ 高等教育” 注重理论知识 的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探讨——以井冈山大学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探讨——以井冈山大学为例

综 合 这 些 观 点 ,说 法 不 同 , 但 本 质
素 的 影 响 ,每 年 有 近 3 % 的 大 学 生 在 刚 0
基 本 相 同 , 即 “ 师 型 ” 教 师 不 仅 足 专 双
出 校 门 的 时 候 就 面 临 着 失 业 的 风 险 。 就
【 关键 词 】 新 建 院校 ;双 师 型 ;队伍 建 设
业 知 识 的 讲 解 传 授 者 , 还 是 专业 技 能 的 业 岗 位 的 缺 口大 ,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知 名 度 演 示 和 指 导 者 。 它 们 强调 了 实 践 的 重 要 较 之 重 点 大 学 小 , 就 业 率 和 薪 资 满 意 度
改 革 开 放 三 卜 来 ,尤 其 是 l 9 年 9 9年 全 国 高 校 大 规 模 扩 招 以 来 ,我 高 校 的 办 学 规 模 突 飞 猛 进 。 与 此 同 时 也 标 志 着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的 人 才 培 养 目标 从 精 英 化 走 向 了 大 众 化 。 此 背 景 下 , 几 年 我 国 在 近 出现 了 一大 批 新 建 的 本 科 院 校 。目前 , 这 批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已 成 为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井 冈 山 大 学 就 是 其 中 的 成 员 之 一 。 但 经 过 几 年 的 实 践 也 出 现 了 些 问 题 ,其 中最 迫 切 的 就 是 如 何 解 决 办 学 定 位 和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问 题 。 本 文 拟 以井 冈 … 大 学 为 例 子结 合 这 些 院 校 的 办 在 升 格 为 普 通 本 科 院 校 后 ,每 一 所 学 定 位 来 谈 谈 师 资 队 伍 建 没 问题 。 学 校都必 须 面对 建设 什么 样的 大学 的现 实 问 题 , 因 为 这 牵 涉 到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问 双 师 型 的 内涵 题 。 某 些 院 校 存 在 追 赶 攀 比 重 点 大 学 的 “ 师 型 ”教 师 的 概 念 是 由 职 业 教 育 冲 动 心 理 和 行 为 倾 向 , 提 出 向 研 究 型 、 双 首先 提 出 来 的 。 建 设 “ 师 型 ” 师 资 队 综 合 型 迈 进 , 并 将 此 视 为 学 校 发 展 的 日 双 伍 ,首先 应 明 确 “ 师 型 ”教 师 概 念 。从 标 。 对 于 有 些 基 础 比 较 好 的 地 方 大 学 来 双 概 念 上 来 说 ,有 “ 证 ” 说 、“ 能 ( t , 这 种 定 位 具 有 合 理 性 , 但 对 大 部 分 双 双 双 } 己 素 质 ) 说 、 “ 加 ”说 、 “ 职 称 ” 说 、 基 础 比较 薄 弱 刚 刚 完 成 “ 升 本 ” 的 地 ” 叠 双 专 “ 层 次 ” 说 和 “ 定 ” 说 等 。最 普 遍 的 方 大 学 来 说 ,似 乎 有 着 不 理 性 的 冲 动 。 双 特 是 “ 证 ”说 ,指 持 有 “ 证 ” ( 师 资 俗 话 说 “ 速 则 不 达 ” 双 双 教 欲 ,笔 者 认 为 无 论 是 格 证 和 职 业 技 能 证 ) 的 教 师 就 是 “ 师 根 据 科 研 规 模 、 高 校 职 能 、 师 资 力 量 还 双 型 ” 教 师 。 与 此 同 时 , 也 有 不 少 学 者 提 是 学 位 层 次 等 标 准 来 看 ,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出新的 “ 师”标准 。他 们认为 ,“ 师 均 应该属 于 以培养 应用 型 人才为 目标 的 双 双 型”教 师应 具备 的 职业 素质标 准 是 “ 教 学 型 本 科 院 校 这 是 由 其 诞 生 的 背 一 全” : 师 ” 三能” 四证 ” 一 全” 景 、 国家经济 社 会的 发展 及 自身的办学 、“二 、“ 、“ 。“

普通本科中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

普通本科中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2-10-08基金项目:本论文属于文学院承担的“国家级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编号WJY201101)子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陈利群(1958-),女,广东兴宁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写作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6,2012普通本科中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陈利群(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摘要:普通本科中文专业拥有“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关联着专业学科设置改革的成效。

中文“双师师型”师资队伍存在着理论研究、建设理念、培养机制及评价标准缺乏状况,应树立理念、制订政策、建立机制,开辟渠道,建立基地平台,通过培养与聘请双途径,建设中文“双师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本科中文;“双师型”师资;研究实践中图分类号:G 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 (2012)06-0113-04近年来,针对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引发就业难,教育部门相继出台政策,倡导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作为传统基础文科的普通本科中文(以下简称“中文”)专业,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同样面临着现代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中文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相应的应用型或曰“双师型”师资。

关于“双师型”教师,目前一般特指理工经管学科教师,多只限于高等、中等职业教育范畴。

本科以上层次的学校,以及中文等人文社科类学科尚未有“双师型”之说;在管理部门的工作视野中(如政策规定、专业设置、培训等),本科层次及“中文”等专业亦未列入“双师型”师资范畴。

随着我国教育形势的发展,本科甚或硕士研究生层次人文学科专业必然要面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话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路径探讨———以河北省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路径探讨———以河北省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路径探讨———以河北省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摘要:本文以河北省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研究目标,对该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人数、“双师型”资格的认定条件以及认定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借鉴其它院校阐述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关键字:“双师型”、认定条件、认定流程、建设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公布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有普通本科高校1270所。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大部分源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升本或转设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开展应用型教育,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为了契合该办学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是必经之路,而“双师型”是该建设之路的方向。

本文以河北省廊坊市某高等本科学校为目标,分析当前该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同时对今后的建设方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结合实际,该学校于2019年制定了《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具体如下:(1)认定机构、条件及流程为了保证认定过程及认定结果的合理、公正,学校成立了由分管人事工作的校领导为主任,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负责人以及二级教学单位专家为委员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委员会,负责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日常事务。

认定条件分为基本条件和附加条件。

其中基本条件要求认定申请者需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并能熟练主讲两门以上理论课程,附加条件要求申请者需具有相关的专业实践能力或者专业教学、科研能力。

认定流程包括申请者申请、初审、复审、终审及公示五个环节。

具体图1:图1“双师型”资格认定流程(2)“双师型”师资现状分析从2020年至今,该学校已经组织过三次双师型资格认定,认定人数共计813人,其中2020年认定558人,2021年认定135人,2022年认定47人,目前该学校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数量已经达到80%。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科I 文 化 教】 I
李 敏



应用型本科院校“ 双师型” 师资队 伍建设的 探索与实践
( 江越 秀 外 国语 学院 , 江 绍 兴 3 2 0 ) 浙 浙 10 0
摘 要 : 用型本科教 育发展 应以教 师为本 , 应 关键是“ 双师 型” 师队伍 建设 , 教 要求建设成为一支素 质优 良、 结构合理 、 专兼结合、 色鲜明、 特 相对 稳定的“ 双师型” 教师队伍 , 目 应用型本科 院校“ 但 前 双师型” 教师 的培 养存在 一定的误 区和 困 。 境 对此 , 通过科学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 转变观 念, 加强专业 实践 ; 实施产 学研一体化 ; 宽师资引进渠道 , 大兼职教 师比例 ; 拓 扩 制定激励措施等手段 来促进 应用型科院校 “ 双师型” 师资队伍的建设 。
关键词 : 用型; 师型 ; 资; 应 双 师 建设
应 用 型本科 院校 作为 一种新 的高 等教育 们 的看法和表 述不一 , 导致在 “ 双师型 ” 师 的 资金不 足等 , 教 在人 才引进上仍有缺憾 。 尤其 是高 类型 。经 过不断改革与实践 ,已经取得丰硕成 培养 中出现一些 误区。 层次人 才、 高技术人才 的引进难度较大 。 这也使 2 1 双 证 ” 说 .“ 之 果 ,而且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 中具有不可替代 教师 队伍质量 不高 ,结构不合理 的问题更加 突 认为凡是持 有 “ 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 出。教师 队伍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 的实践 ( 的特殊战略地位 和作用。它是一种 以应用型人 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 目标的办学层次 ,区别于 技能证 ) 的教师就 是“ 双师型” 教师 。 但在当今专 组织能力 、 技术操作能力方面十分欠缺 。 结构方 以培养研 究型人 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和主要培 业资格证 书制度 尚未健 全、 完善 的情况下 , 资格 面 , 缺乏实践型 、 双师型教师。而本科院校 面临 养技能型)T-  ̄J 的高职高专 。对于人才培养方面 证书与实际能力 的等 值性还值得怀疑 ,仅以证 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必须满足评估 中教师 队 更注重实践和应 用 ,同时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 书作为判断依据 缺乏可信度 。“ 双师型” 教师除 伍建设 的基本指标标准 , 这也造成 了师资 队伍 培养人才。这些都 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 的教师 要求达到规定 的硬性条 件外 ,其理论知识 和实 结构与学科建设不一致的矛盾 。不利于学科专 队伍应是 一支能够培养 从事生产 、 教学、 服务和 践能力等方面应 能在实 际教学 中体现 , 现知 业的协调 、 实 持续性发展 。 是学术性与示范性 统一 、 33教师 相关待遇不利 于激发教 师从 事实 - 管理等各种 应用型 、 能型 的“ 技 双师型 ” 教师 队 识的有效再现和传授 , 伍。 因此 , 建设一支素质优 良、 结构合理 、 专兼结 理论与实践并重 。 如按“ 双证论 ” 的理念 , 必定会 践 教 学 的积 极 性 合、 特色鲜明、 相对 稳定 的“ 双师型” 教师队伍是 导 致 教 师 重 证 书 、 实 践 。 轻 是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学校安排教 应用型本科 院校 的当务 之急。 22 双 职 称 ” 说 .“ 之 师参加专门的实践培养或到企业顶岗实训 的待 1 应用 型本科 院校 “ 双师 型” 教师建设 的基 认 为“ 双师型 ” 教师就是教师与工程师或经 遇与在校任教待遇不 同,阻碍教师 自愿提高专 本 要 求 济师的简单叠加 。“ 双师型” 教师应该 既能从事 业实践技能的积极性 。二是从事实践教学的教 教 师教育 培养 目标 和培养 规格是 决定 高 教育教 学活动 , 又能从事行业实践 活动 , 并且能 师待遇偏低 ,许多院校从事实践教学的津贴要 等教育人才培养 方 向和 培养 质量 的根本因素 。 将行业 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 比 事理论 教学的津贴要低一个档次 ,使得从 从 现代教育对教师专业一化提 出了更高和更复杂 中。 目 高等院校中虽然高学历人才 比例提高 事实 践教学 的教师觉得地位低人一等 ,容易挫 前 但大多 数是从 家门、 学校 门到学校 门的“ 三 伤他们 的工作 积极性 。 的要求 , , 因此 作为应用 型本科 院校的“ 双师 型” 了 , 教师 , 除具备教师 的基本能力 和素质外 , 还应具 门” 教师 , 为了达 到“ 双师型 ” 教师 , 头苦读去 埋 3“ . 双师 型” 4 教师培养 资金受 到一定 的约 备 以 下几 个 方 面 的要 求 : 考 本“ 工程 师” 证或 “ 济师” 经 证等 , 在基 础课教 束 11 高 的专业道 德 和 良好 的个性 品质 。 学 和理论课 教学方面 , .崇 就会出现无法将生产 、 管 教师 队伍 的建设尤其是骨干教 师、拔 尖人 “ 双师型 ” 师主要从事专业 课教学 , 能力和 理 的知识 和职业 技能、 教 其 职业 素质吸收内化 , 更无 才 的培养 以及普遍素质的提高、 智力引进 等 , 都 素养 有 着 特 殊 的要 求 :双 师 型 ”教 师 除 熟 悉 并 法 有 效 地 再 现 、 授 给学 生 。 “ 传 需要相应 的投入作保障。“ 双师型” 教师 既要 提 遵守职业道德外 , 还要清楚其制定过程 、 具体 内 3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 “ 双师型 ” 教师存在 高基本素质 , 又要提高专业实践技 能, 更要不 断 容及其在行业 中的地位 、 作用等 , 并通过言传身 的困境 接受 专业的新知识 、 工艺 、 新 新技能 , 培训 的费 31 . 观念 认识 的不同有碍 于人才 的引进和 用较高 。 前 高等院校普遍在建新校区 , 用 目 且应 教, 引领学生进 人行 业 、 职业 领域 , 首先必 须按 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 教师积极性 的发挥 型本科 院校还迫切要加强基 础条件建设 ,资金 1 . 2具有娴熟 的专业 能力 、技 能及 创新能 传统观念使得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难以 缺 口本来较大 , 以承受高昂的培训费用 。 难 力 。“ 双师型” 教师必须了解用人部门对本专业 提高 , 有碍人才引进工作 。我国 自古把技术、 技 4 应用型本科 院校 “ 双师型 ” 师资队伍建设 能力 的要求 ,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 能看成是雕虫小技 ,掌握一定技艺的人只能被 的对 策 与 建 议 实践技能 、 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双师型” “ 教师 称为工 匠 , 地位卑 贱 , 生活在 社会 的底层 , 不 得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占据师 资上 的核心竞争 应善 于接 受新信息 、 新知识 、 观念 , 新 分析新 情 到社会应有的尊重 。 在教师 自身 的观念认识上 , 力 , 就要打造一支与办学定位相一致的 、 能胜任 况 、 现象 , 新 解决新 问题 , 断更 新 自身 的知识 对应用型教师的理解不够深人 。 不 这几年 , 应用型 培养 “ 用型” 应 人才 的“ 双师型 ” 师资 队伍 , 他们 体 系和能力结构 ,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和主体 本科院校大力度引进 了硕士 、 博士 , 们的教 除 了具备普 通本科 院校教 师必备 的素质 外 , 但他 还 他们认为大学就要注重科研 , 注 要具备知识应用能力 、 技术操作能力 、 实践组织 发展 的需求 。“ 双师型” 教师还需具备 良好的创 学情绪并不高 , 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 掌握创新的一般 机理 , 善于 重学术 ,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 求以教学 为最 大 能力、 应用创新能力等特有 的素质要求 。因此 ,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任务。 加之 目前社会及学术 界对科研的认识 一 应用型本科 院校要加大人 才“ 内孵外引 ” 度 , 力 13 双师 型” .“ 教师应用 具备较 为丰厚 的经 认为应用性研究没有学术性 , 不被承认 。 这就导 方面 ,强化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 的师资培 济常识 , 熟悉并深刻领会“ 人力资本” “ 、智力酱 ” 致了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与教师个人发展 目标 不 养工作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有实践经验 的高职 等经济理论 , 立市场观、 树 质量观、 益观、 效 产业 致, 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称、 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 。同时 , 要建立师资 观等经济观念 , 自觉按 照 竞 争 规 律 、 价值 规 律等 32目前 应 用 型 本 科 院 校 师 资 队 伍 来 源 渠 队伍建 设的长效机制 。 . 质 结构 欠 合理 41 学 制订 师 资 队伍 建 设 规 划 .科 经 济 规 律 办 学 办事 , 善 于将 经 济 常识 、 律等 道单 一 、 量 不 高 、 并 规 贯 穿 于 教 育 教 学 的全 过 程 。 在应 用型本科院校 师资招聘 条件 中可 以看 在学 校发展 战略思想指导下 ,在了解 自身 2应用 型本科 院校“ 双师型 ” 教师的培养误 出 , 其招 聘的条件规定 只要 2 1 l 高校 的毕业生 。 师资资 源和发展趋势 的基础上 ,制定师资队伍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赋能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赋能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赋能应用型 本科高校改革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文/明思君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渐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

本文以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发展为目标,剖析了当前各地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化路径,旨在促进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赋能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发展的长效机制。

“双师型”教师是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

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各地应用型本科高校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师资保障。

就目前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然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1],高校应进一步落实教育教学改革政策,探索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共性问题(一)定位不精准,缺乏整体规划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主体。

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要重视实践教学、深化产学研融合,还要确保师资队伍中既有投身学术研究的高学历教师,也有兼具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然而,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的和要求认识不足,个别高校甚至存在缺少顶层设计等问题,导致应用型高校的长远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二)准入机制不完善,师资结构有待优化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任务。

为实现向社会输送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准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当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仍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难以多渠道招揽优秀教师,进而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无法按照预期建成理论基础扎实、技能娴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培养制度不健全,培养方案有待完善要想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就必须完善教师培养制度,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确保其在思想认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与时俱进,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以安康学院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以安康学院为例

【] ieM . o i Ve u eaoyJ A r a te t 6 n L g r sP dgg [. mecn Ma ma Kl c s ] i h —
i lMo tl , 7 , () 6 — 8 . c nhy 1 0 7 3: 4 2 2 a 9 7 2
学法 的角度来设 计高速 重演数学 知识发 生发展过 程 的教 学 ; 因
建设一 支知识 和能力 结构 与地方 和行业发 展实践 紧密 结
( 转第 9 下 5页 )
第一 , 学校已经认识到 “ 双师 型” 资队伍 建设 的必 要性和 师
21 0 2年 9期
蔌 放唷. ojao 高教 Sh an i io u・ a x Ja y Ga i
理 工 农 医 博 览
础课程 的同时 , 还会 习得一 种到数学史的宝藏 中寻宝的习惯 , 不 仅丰富 了 自己的数学文化素养 ,也无形 中获得 了一种教学 的策 略, 同时 , 从历史 上数学 家对数学 知识理 解的偏差 , 获得 自己教
学 设 计 中对 学 生 认 知 难 度 的 理 解 ,会 更 多 地 思 考 学 生 可 能 的 困
【】 莱 因 M . 7克 古今 数 学 思 想( 1 ) . 里 京 , . 海 : 第 册 【 张 Mj 译上 上
海科 学技 术 出版 社 . 9 9 2 3 17 :- . f】 】 晓 勤 , 永 伟 . 为今 用 : 国 学者 眼 中数 学 史 的教 育 8[ 汪 9 林 古 美
价 值 I. S 自然辩 证 法研 究 ,0 46 :3 7 . ] 2 0 ( )7 — 6
难和疑惑 , 而提 高教学 的有效性 。 从 综上 , 数学史更多地融合 于师范生基础专业课 的学 习 , 利 有 于形成师范 生 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和 动态 可谬 的数学观 ;形 成 追问知识发 生 、 发展过程 的习惯 ; 能从历史 相似性和历史发 生教

简析“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其队伍建设方案

简析“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其队伍建设方案
“双 职 称 ”说 :称 既 具 有 讲 师 及 以 上 职 称 ,又具 有 工 程 师 以上 职 称 的教 师 为 “双 师 型”教 师 。
“双 层 次 ”说 :称 既 能 讲 授 专 业 知 识 ,又 能 开 展 专业 实践 ;既能 引导 学 生 人 格 价 值 , 又 能 指导 学 生 获 得 与 个 人 个 性 相 匹 配 的职 业 的 一 种 复 合 型 教 师 为 “双 师 型 ”教 师 。 “特 定 ”说 :称 “双 师型 ”教 师只是 在 职 业院校 “重理论 、轻 实践 ”这 一特 定时 期 提 出来 的概 念 。实 际上 ,普 通 教育 同样 要 理论 联 系实 际 , 但 普通 本科 院 校暂 未提 出这 一概 念 。以 上六 种 界定 “双 师 ”的 方案 有 许 多不 同之 处 ,但 也 从 各 个 角度 对 “双 师 型 ”教 师的 内 涵 作 出 了 解 释 ,总 结 了共 同 点在 于 :所谓 “双 师 型 “教 师就 是 既具 备 理论 教 学 经验 ,又 有 实践 技 能 指 导 水 平 ;既 懂 教 育 教学 方 法 ,又 会 实 际操 作 的 职 业 院校 的 专 业 课 教 师 。
能 力 的 专 业 教 师 划 归为 非 “双 师 型 ”教 师 。 然 后 在 “双 师 型 ”教 师 中分 为 初 级 、中级 和 高级 “双 师型 ”教 师 。
所 谓 初 级 “双 师 型 ”教 师 ,是 指 具 有 一 般 教 学 能 力 和 专 业 操 作技 术 素 质 的 “双 师 型 ”教 师 ,应 同 时 具 有 助理 级 讲 师 和 高级 工 以 上 任 职 资格 ;所 谓 中级 “双 师 型 ”教 师 ,是 指 具 有 较 高 教学 能 力和 专 业 操 作技 术素 质 的 “双 师 型 ”教 师 ,应 同时 具 有 讲 师 和 工 程 师 以 上 任职 资格 ;所 谓 高 级 “双 师型 ”教 师 , 是 指 具 有很 高教 学 能 力 和 专 业 操作 技 术 素 质 的 “双 师 型 ”教 师 ,应 同 时具 有 高 讲 和 高 工 以 上 任 职 资 格 。

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

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

确保各项政策真正落实落地,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各地区、部门、单位应结合中央及河南省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精神,对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进行修改完善;应进一步督促高校、科研院所切实履行法人主体责任,尽快修订完善科研经费管理配套制度,确保下放的管理权限“接得住、管得好”。

(三)进一步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应进一步健全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制定相关实施细则,让科研单位开展工作有据可依。

同时,科研单位要从单位实际出发,建立自身适用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将绩效管理贯穿项目日常管理的始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改进,使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VV易伟V张静“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对于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择郑州科技学院作为案例,并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该校在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过程中的现状及挑战。

同时,从培养与认定、评价与激励的角度展开研究,为教师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有效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良性发展。

一、研究背景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这份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举措。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双师双能型”教师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等三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

在这种背景下,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民办高校在新一轮的行业调整和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2023年,河南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了职业类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管理办法。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一、加强培训和提升教师能力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育技能。

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培训课程、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参观其他学校先进经验等方式来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撰写教育研究论文等,培养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教师配置和课程设置在学校内部,可以优化教师的配置,将教师分为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两个角色。

主讲教师主要负责传授学科知识,辅导教师则负责与学生进行互动、辅导和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结合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优势,设计出更加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

三、加强团队合作和协同教学推动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鼓励他们在教学中进行协同教学。

通过团队合作,教师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和互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

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开展互相观摩课堂、建立教师交流平台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四、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双师型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校可以组织跨学科团队,由不同学科教师共同组成,共同探讨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五、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建立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可以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课、教师自评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从而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些激励措施,如提供职称评聘、奖励优秀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等,以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六、加强家校合作总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教师配置、加强团队合作、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等措施,可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022年3月第12期Mar. 2022No.12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沈 健,吴 浪,刘晓云,王可欣(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摘 要] 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环境下,亟待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中部地区7所地方高校为调查对象,发现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界定标准不清、界定条件静态化、激励机制不足、校企合作不深等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教育主管部门可参照其他行业注册制度,成立专门的注册管理机构,通过严格注册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保证注册人员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达到相应标准。

同时通过注册制度,协调院校与企业的“双师型”教师工程实践培训关系,保障专业实践的开展。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基金项目] 2020年度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提升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20YB125);2019年度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OBE-CDIO理念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XJG-19-10-7)[作者简介] 沈 健(1978—),男,江苏无锡人,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吴 浪(1981—),男,江西九江人,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2-0030-04 [收稿日期] 2021-07-0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对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了决策部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独立学院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面临转型发展的重要考验。

为了顺应高校转型发展的整体趋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需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更符合新时期需求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一、双师双能型师资的含义双师双能型师资包含两个维度的要求,一是双师,二是双能。

双师是指讲师、工程师,最早是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能教学又能从事生产和科研。

双能是对双师的补充,将考察重心放在教师的能力上,即教师既要具备教学能力,同时要具备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具备一定的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现状独立学院的创办是高等教育的重大理论及模式创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独立学院大多办学时间不长,不具备独立培养师资的完善条件和资源,其师资主要是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其次,独立学院采取与社会企业合作办学、自主招生等办学方式,对学校师资队伍缺乏严格的要求和标准,相对于传统高校,独立学院教师的入职要求不高,因此,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能得到有力保障;此外,独立学院由于其独立性,跟传统高校相比,其经费来源不是来自国家拨款而是由学校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得到,在办学性质上跟传统高校有一定区别,师资队伍待遇水平相对较低,师资队伍建设有一定困难。

三、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1. 师资数量不足。

从师资数量上来看,有研究发现,独立学院师资数量普遍不足,师生比例不能达到基本要求。

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在肩负教学任务的同时,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要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因此,高校教师在授课的同时,也应负担科研项目、课题研究等工作。

这一方面,独立学院对教师科学研究等没有明确要求,这就使得独立学院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工作,单名教师的授课课时数量较多。

此外,学校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也并不希望师资队伍过于庞大。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力学教师队伍建设探讨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力学教师队伍建设探讨
De c. 20l 3
地方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

双师型 "力学 教师 队伍建设探 讨
黄 金
( 湖 南科 技学院 土木工程 与建设管理系 ,湖 南 永州 4 2 5 1 9 9 )

措 施。
要: 文章基 于地方本科 院校土木 工程 专业人 才培 养定位 , 针对 目 前地 方高校 力学师资来源单一 ,实践 能力差 ; 教学
境工程专业 ,1 人毕业于隧道工程专业 ,4人 皆为一毕业就 进高校工作 , 中间没有工作经历 , 更谈不上有工程实践经验 。

个优秀 的力学教师不仅要有雄厚 的数学力学基础 , 高
超的教 学技能 , 还应具备一定的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 背景 , 密 切结合工程实际 , 采 用案例教学 ,激发学生学 习兴 趣 ,并锻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 , 高校力学教 师亟待增强 自身实践能 力。
是土木工程与建设管理系 , 4个力学老师要 完成 4个年级 2 9 个班 的力学教学任务 , 可 想而知其教 学任务 的繁重 。这样超 负荷 的工作量对于教师来说就很难搞 出高质量 的科研 , 很难
地方高 校 的力 学教师很 大一部分 来源于普 通高校 的力
学专业研究生 , 少部分为大土木类研 究生。 他 们中绝大部分
任 务重 ,实践科研相对薄弱 的现状 , 提 出土木工程专业 “ 双 师型”力学教 师应 具备 的能力及 建设 ‘ ‘ 双师型”力 学教师 队伍的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 ;“ 双师型”教师;力学教 学;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 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3 - 2 2 1 9( 2 0 1 3 )1 2 - 0 0 7 3 ~ 0 0 3

师范类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师范类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适当提高“双师型”教 师 的 工 资 待 遇,并 在 职 称 评 聘、评 优 评 先、培训进修等方面予 以 优 先;要 鼓 励 和 支 持 “双 师 型 ”教 师 参加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 养 培 训,全 面 提 高 教 师 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具体操作如下:
(一 )提 高 “双 师 型 ”教 师 的 薪 酬 待 遇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薪酬结构,可 以 采 取 复 合 结 构 的 薪 酬制度.一般教师薪酬组成包括基本 薪 金、学 校 固 定 津 贴 和 岗位绩效工资.可以 在 岗 位 绩 效 工 资 中 加 入 一 项 “双 师 型 ” 教师绩效工资模式,也 可 以 直 接 在 教 师 薪 金 组 成 加 入 “双 师 型”教师的特别津贴,“双 师 型 ”教 师 在 一 定 教 学 岗 位 上 享 有 特殊待遇,如果没有学校认可的“双师双 能 型”认 证 资 格 的 教 师,则无法享有这些待遇,而享有特殊 待 遇 可 观 时,将 对 普 通 教师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 )建 立 具 有 师 范 教 育 特 色 的 职 称 晋 升 制 度 师范类院校的职称晋升制度是参照高等院校的标准制 定的,即所有的条件都围绕教师的科 研 工 作 量、教 学 工 作 量、 著作教材、学术论 文、获 奖 成 果、专 利 等 进 行,这 种 评 审 制 度 不能完全反映师范教育的特点,不利于“双 师 型”教 师 队 伍 的 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 纲 要»指 出:职 称 要 完善师范教育的特点,教师资格标准和专 业 技 术 职 务 评 定 办 法,职称评定不仅仅 要 求 教 师 的 科 研 和 学 术 水 平,还 要 提 高 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现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 、结 语 目前,师范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 养 还 没 有 比 较 好 的 推 广措施,具体如何 评 定,仍 没 有 一 个 令 大 家 满 意 的 标 准. 如 不能妥善解 决 这 个 问 题,势 必 影 响 “双 师 型 ”教 师 队 伍 的 建 设.如何解决,除了概念上的厘清,观 念 上 的 更 新,更 需 要 有 相应的制度上的配套,才能让师范院校的“双 师 型”教 师 培 养 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探讨——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探讨——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供 智力支持 ; 同时 , 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 的渴求不 断增强 , 等教育 高 也从过去的“ 精英教育” 大众化教育 ” 向“ 转变 。在此背景下 , 应用 型 本科高校作为一个教 育概念开始提 出, 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 尽管 1 _ 。 尚无统一 的定义 , 比较一 致的观点认 为 , 应用 型本科高校是 以培养 面 向生产 、 建设 、 管理 、 服务一线 的高 素质应用型本 科人才 为 目标 , 以学生应用能力 、 基本素质培养 为主导 , 以产学研合 作教育为人 才 培养主要途径的普通高校 。应用型本科高校 的人才 培养 目 标是 : 应 用 型人 才。应 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 的显著 区别表现在 : 学术 型人 才 以知识 传授 与知识 创新为主 ; 应用型人才 以社会需求 与知识运用 为 主。 1“ . 双师型” 2 教师的涵义 “ 双师型 ” 教师是高职教育师资 队伍建设 的特 色和重点 , 对应用 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 范作用 。 只是 对“ 双师型” 教师 内涵的理解和建设 目标上不完全一致而 已。“ 师 双 型” 教师不能简单地 理解为 “ 职称 型” 教 师系列职称 和工程系列 双 ( 职称 ) 或是“ 双证 书型” 教师资格证 和行业技能 等级证 ) “ ( , 双师型 ” 教师应 当属于“ 双素质 型” 即教师 既要 具备较 高的理论教学 素质 , , 同样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 的素质[ 2 1 。实践中 , 也有 “ 双能型” 教师 ( 即同时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 能力 和产学研合作 能力 ) 的提法 , 总体 上也是强调教师 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两种能力的结合 。 13双师 型” .“ 师资 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 师 型 ” 师 是 时 代 发展 的 产 物 , 为 了 培 养 适 应 于 社 会 主 义 双 教 是 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型 、 技能型人才而诞生 的一种新型社会 角 色p 双师型 ” 】 。“ 教师是应用型本科 高校的办学之本, “ 双师型 ” 教师 队伍 的整 体素质与水平 决定着应用 型本科 院校高等学校 的办学水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现状。

介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概念,随后分析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这方面的现状、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然后探讨了探索路径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深入剖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供参考与指导,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推动教学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现状分析、难点、挑战、路径方法、案例分析、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此,有必要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和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培养具有优秀教育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

有必要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和建设路径。

1.2 研究意义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优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的基础,而“双师型”教师既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又具备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设路径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设路径

98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对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一直以来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西方发达国家在聘用“双师型”教师时不仅标准严格而且要求特别高,特别注重考察教师企业锻炼的经历、实践实训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德国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用的是“双元制”,并且是非常成功的典范,德国高校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博士学位,还需要在专业相关部门有5年或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

美国高校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硕士以上学历,同时还需具备实践工作经历最低是3年,并且在实践教学中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实践实训。

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也不低,教师必须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具有在医院、研究所、工厂及学校等从事跟学校教学内容有关或跟研究、技术相关的实际工作经历。

澳大利亚“双师型”教师认定条件是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学士或硕士学位,同时还需要具备师范训练实践经验最低3年。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国家有关“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不难看出,“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学历、较强的职业技能、较深的资历,同时还要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职业技能,并能在理论教学中较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实践。

我国学术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的理解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即“双能”说、“双层”说、“双证”说 、“双职”说等不同的说法[1]。

然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法学“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应针对法学专业和教学特点进行理解。

法学“双师型”教师应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法学教师应具学士或硕士学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其次,应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近三年中有一年或一年以上在公检法或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务部门从事法学专业实践实训工作,并且具备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的专业职业能力;最后,近3年内应主持(或主要参与)两次法律类课程改革建设和法学实践教学教改或科研项目,或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及市级以上单位组织的法学学科竞赛并获奖,或主持(或主要参与)筹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并指导学生开展法学实习实训教学活动。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毛珊
【期刊名称】《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年(卷),期】2024()2
【摘要】我国第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工作已开展9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转型落地的关键,在转型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些
问题。

本文采用实地调研法,以参与第一批转型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X高校为
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在转型期间取得成效及遇到的问题,提出在双驱动机制的作用下,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行动上制定“双师型”教师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落地。

【总页数】3页(P112-114)
【作者】毛珊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3.关于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问题的思考4.应用型本科院校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考5.地方应用
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本文重点分析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及有效培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目的在于强调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应用能力,使理论教学能够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突出能力培养的执教理念[1]。

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各省相继出台文件,着手引导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并开展试点工作。

这一举措顺应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势,符合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实际。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实现应用型转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便成为关键所在。

如何建设一支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充分认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应用型转型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适应学校发展定位的需要。

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为了实现错位发展,抢占优势,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纷纷调整办学定位,强调立足服务地方,凝练特色,办出水平,强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实现应用型转型。

转型的关键是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2]。

应用型转型发展定位,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要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必须坚持以地方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3],立足“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确定学校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设计发展路径[4]。

宏观的战略设计总要靠具体的人去实施,要实现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要实现学校的整体发展与提升,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广大一线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可以说,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和教师的“双师素质”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质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即从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转变[5]。

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具有宽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然要求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业务精干、富有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类似困惑,即专业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而承担实践实训的教师基础理论相对薄弱。

因此,要实现由“重理论”向“重实践”转型,由强调学问根基向追求实践动手能力的转型。

要实现这些转型,教师队伍的转型是前提。

如果说办学定位明确了学校发展的航向,人才培养规格设定了“产品参数”的话,那么“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是实现目标参数、保证正确航向的不竭动力。

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根本保障。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事实上,随着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内涵式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内涵也相应发生改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成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

因此,“双师型”教师就成为促进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熟知专业教学内容,精通理论教学,而且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了解社会用人标准新变化,通过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应用型转型给很多毕业于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带来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的挑战,自己求学过程中的学习模式及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不能适用于自己的职业生涯。

而且,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进入深水攻坚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紧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修订,课程体系也在动态调整之中,实践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主动调适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勇于接受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向生产实践一线学习,除了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学术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之外,还要大幅度增加自己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获取相应资格或能力,自觉培养自己的“双师双能”素质。

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年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举办应用型历史不长,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培养措施有限,激励机制不全,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教师认知程度不高,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缺乏科学认定标准。

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是工作指针,工作标准不清势必会影响工作落实。

当前,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标准,大多沿袭了高职高专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没有体现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特色。

实际上,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职业标准无论在学历、职称上,还是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应比高职院校有更高要求[6]。

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是缺乏统一规范和认定标准,看法不一,理解不同,有“双职称”、“双证书”、“双素质”、“双能力”等一些说法,认识上存在偏差,同时由于科学严谨的“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尚未形成,在具体工作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便极为有限,“双师型”教师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受到质疑,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带来消极影响。

(二)培养方式存在偏差。

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先天性缺乏,有关资料表明,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专业教师中,76.6%的教师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实践锻炼,而来自生产一线且具有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占比很小。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虽然在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在职培养方面均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培训仍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能力提升为目的,培训方式依旧沿袭传统的模式,以理论灌输为主,课程设置也相对陈旧,培训手段单一,效果也不显著。

部分高校甚至一味追求“双证书”,鼓励教师考取相应行业的资格证书,短期看“数量”增多了,结构貌似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这些获得资格证书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应用能力也相对匮乏,拿到证书后教学也依然是“纸上谈兵”。

培养方式的偏差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没有实质性突破。

(三)培训机制尚需完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把好“入口关”,在引进上下工夫,大力引进具有行业背景和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

外引固然重要,内培还需加强,实际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重点还是在于现有教师的转型发展,还要依靠广大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转型、主动学习,自觉提升自己的“双师”素养。

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制度体系还在探索之中,很多地方高校举办本科时间短、科研基础弱、学科涵养不足,甚至许多新办专业刚刚起步,积淀不深,引导教师立足生产实际,凝练科研方向,拓宽科研领域,开展科研攻关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形成。

“崇尚学术、轻视技术”的倾向根深蒂固,教师职称评定及业务水平评价上过分强调科研成果,在教师引进中过于强调高学历、高职称,对教师的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则缺乏明确具体的要求[7]。

职称评聘这一指挥棒直接影响了教师的精力投入和主观意愿,现有的评价激励机制不能有效激发教师转型发展愿望,“双师型”教师看不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四)培训成效不够显著。

一是缺乏整体规划和具体操作流程,很多高校没有把“双师型”教师培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宏观规划不够,把“双师型”培养简单等同于教师进修培训工作,培养目标、培养效果、培养方式、培养进度等方面都比较盲目,导致即便参加了培训的教师,依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二是选派培养对象把关不严。

一般来讲,很多高校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抱有“照顾”心态,以选送参加培训的方式,为教师评聘职称创造条件,或者论资排辈,很多真正需要参加培训、有培训学习热情的老师很难得到机会。

还有一种现象是,对“双师型”培养对象认定不准确,部分教师由于年龄、精力、阅历的限制,实际上已经没有转型的可能,部分传统的专业也没有多大转型的空间,真正有转型空间或者转型迫在眉睫的专业教师和精力许可、自我转型学习积极性较高、可塑性强的年轻教师应该成为培训的主要对象。

三、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基本思路(一)明确标准,统一认识。

“双师型”教师培养,首要任务是要明确培养标准,澄清模糊认识。

笔者以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根本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于教师具有双重职责,关键在于“复合型”,实质上就是具备“双师素质”。

教师要在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实践经验,不能单纯停留于“双证书”层面。

因此,认定标准中不能有太多程式化的东西,应坚持以下标准:一是经历标准,具有一定的行业从业经历,在生产一线有过工作或锻炼的经历;二是实践标准,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了解本专业的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标准;三是双岗标准,教师既有高校教师资格,专业素养积淀深厚,同时在社会上有兼职,从事相关行业的兼职工作;四是创新标准,即教师除了完成好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指导或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经验和能力;五是科研标准,即教师的科研方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项目转化工作成果显著,尤其是在应用实践中卓有成效。

(二)做好规划,稳步实施。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线工程。

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统一思想阶段。

地方本科高校应该以应用型转型发展为主题,广泛深入开展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引导一线教师和教学服务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然性,充分认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作用,营造全校上下高度关注双师型培养的良好氛围,动员组织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学习成长,提高“双师型”培养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良性自觉;二是制订规划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