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通史第五单元第2讲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作业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五第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课件(60张)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五第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课件(60张)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3)特点①②地发区展性缓和慢不。平衡性突出。 (4)缓慢原因①②明势清力王强朝大压的抑经工济商传业统和的闭压关抑锁。国的政策。
③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二、农耕经济的迟滞 1.重农抑商政策:明朝继续推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展。
(3)历史地位 ①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但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社 会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②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部门,没有深入 农村,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高考试题
2018·全国 卷Ⅰ·T27
考查内容 朝贡贸易
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一、农耕经济的发展 1.农业
①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 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1)农耕技术②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 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 重大变化。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__风__力__水__车___。
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3.商业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 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 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如苏州、景德镇等。 (4)会馆与商帮②①出在现京了城按、地省域城结和成大的商商埠帮出现,了_晋___商__会____馆和__。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栏目 导引

(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6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368——1840)
——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
富源六中历史组教师:张导勇
【时空穿梭】
一、朝代更替: 1、明:1368--1644年,建立者朱元璋,都城
应天(今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2、清:(1616—1636--1644--1912年),努
尔哈赤建金,都城先赫图阿拉(今辽宁), 后迁都沈阳,皇太极改金为清,后迁都京师 (今北京)。
探究五: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与启蒙思想的对比
1、相似之处:都对封建专制进行了批判。
2、不同之处:
(1)地位:“启”成为17、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流;“明
清儒”没有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
(2)性质:“启”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明清儒”
不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范围。
(3)作用:“启”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舆论准
探究一:当时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 为什么?
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是皇帝顾问内侍机构,内阁成员开始参与军 国大事的商讨,后有票拟权(帮助皇帝起草奏章的批复意见),但 始终无决策权。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长官, 权限大小取决皇帝。
清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 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 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无决策权,军国大事由皇帝 一人裁决。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 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 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
探究二、中英内阁制的比较(产生方式、职权、 实质)
1、产生方式: 明:皇帝决定;英国:由议会选举产生。 2、职权: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5单元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5单元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五)一、选择题1.(2019·石家庄模拟)“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C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

2.(2019·日照校际考试)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言。

此举旨在( )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的行政文书包括诸多民族文字,这样可以有效传达国家政令方针,维护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

B、C、D三项皆不符合材料主旨,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3.(2019·宁夏银川一中高二期末)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

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

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答案 D解析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甚至爆发“反科举”运动,表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经阻碍了政治发展进程,因此材料反映了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故选D项。

材料反映的是反科举,不是针对八股文,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公平性问题,排除B项;生员、监生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并非操纵国家政权,排除C项。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教版通史讲义:第五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单元综合提升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教版通史讲义:第五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单元综合提升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和中华法系的兴衰1.发展演变(1)夏商周三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礼”并立夏商周的法律制度包括“礼”和“刑”两个方面。

三代强调礼治,特别是西周,形成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用礼制来区分贵贱,明确等级,维护统治秩序。

同时,以惩处为中心的刑罚制度也已经形成。

但是,这一时期的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

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

商、周建立起“亲亲”“尊尊”为主要原则的宗法法律制度。

(2)春秋战国至秦朝——成文法及法治阶段①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前536年)和晋国赵鞅“铸刑鼎”(前513年)为标志,法律制度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宗法体系开始向成文法制转变。

②经过春秋时期的演变,到战国变法以后,与君主集权制度的建立相适应,法家思想在三晋兴起,并在赵、魏、韩和秦国得到了广泛贯彻,通过变法,这些国家建立起以刑罚为主体的成文法律体系。

③秦朝崇尚法治。

秦律“密于凝脂”,在各个领域“皆有法式”;在法律实施上,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

(3)两汉至隋唐——法律儒家化阶段秦朝的速亡为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制度相互结合提供了一条途径。

从汉朝开始,一直延伸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的时期,即法律儒家化。

隋唐时期,伴随着《唐律疏议》的制定与颁布,彻底完成了儒家的礼教与法家的“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就此形成。

(4)宋元明清——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自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

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相互结合。

明、清两代王朝的法律制度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

2.特点(1)基本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

2020年高考大一轮历史(人民版):第一部分 第五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 单元整合(课件)

2020年高考大一轮历史(人民版):第一部分 第五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  单元整合(课件)
感谢您下载平果兔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平果兔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平果兔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 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 进技术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影响 (1)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 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 和特权阶层。
感谢您下载平果兔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平果兔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平果兔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感谢您下载平果兔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平果兔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平果兔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里,即要求统治者 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提出了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 法”的观点。
B.强调主体意识 D.追求民主自由
答案
解析
两者都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
感谢您下载平果兔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平果兔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平果兔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ib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感谢您下载平果兔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平果兔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平果兔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经济发展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经济发展
26. (2018江苏卷)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 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 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 区 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 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 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 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 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年份 试卷
考查情况
考查特点
2014年
Ⅰ卷
27 清初的对外贸易发展 40(比较宋应星与牛顿)
Ⅱ卷
27 明代中枢机构的变动 40(清朝东北移民)
2015年 Ⅰ卷 27 河南、江苏科考状元数对比
Ⅱ卷 27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客观影响
Ⅰ卷 27 明代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
2016年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曹雪芹(1715年—1763年)作品《红楼梦》,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小 说情节摘编如下: 第十六回,凤姐和赵嬷嬷谈话时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 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第八十八回,贾芸求情风姐时说: “听见老爷总办陵工,侄儿有几个朋友办过好些 工程,极妥当的。”贾府建造偌大一座“省亲别院”只花了一年工夫,主要就是依靠 专业工匠和“人丁”来完成的。 第九十三回,叙述衙门差役打击客商的情景: “更可怜的是那买卖车,客商的东西 全不顾,掀下来,赶着就走。那些赶车的但说句话,打得头破血流的。”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板块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前)第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板块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前)第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

第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 1 清代铸币混乱 2 明清商帮的外贸路线 3 区位优势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4 晚明海外贸易 5清代对外贸易 6 综合7一、选择题1.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投入大量劳动力)”的轨道上滑行。

这表明明清时期( )A.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B.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D.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解析:A 据材料中明清时期人口的增多、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使牛耕较前代减少,而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这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提升,促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投入大量劳动力”说明对农民人身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说法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

2.(2018·某某日照二模)清前期,银两和制钱(官方铸行的钱币)都是法定货币,在市场上同时流通,但某某条块作为货币,可以自行铸造,大小、形状、名称、纯度不一,银钱比价混乱。

这种状况( )A.便利了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B.加剧了中国某某外流的局面C.阻碍了中西经济贸易的发展D.反映了中国市场秩序的混乱解析:D 材料反映了中国货币的落后与混乱,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扰乱了国内市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

货币的落后与混乱不利于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A 项错误。

清前期的正当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是大量银元流入中国而非中国某某外流,B项错误。

阻碍中西经济贸易的是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而非混乱的币制,C项错误。

3.(2018·某某某某二调)晋商曾经开辟了一条从某某武夷山经某某,出某某至库伦(今乌兰巴托)再到俄罗斯恰克图,绵延清代200余年的外贸路线。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课件:第5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课件:第5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阶段: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前期(1636—1840年)。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这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上,传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上,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政府实行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但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对外关系上,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逐渐衰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5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5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主干知识梳理】1.丞相殿阁大学士票拟权内侍机构2.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大臣【考点深化探究】考点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是为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后来设置内阁,内阁“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名”,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

2.(1)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等;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2)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压制了民主思想,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

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

(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参政优势:大多具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

意义:缓和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各部权力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A[解析]本题以明朝宦官受教育问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对历史本质的理解能力。

材料显示明朝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且士大夫编纂针对性的学习读本。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加强君主专制导致明朝中枢决策过程的变化,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A项正确。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权力日趋衰落的说法与明朝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未显示内阁议政功能的变化,C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明朝宦官集团实力虽有膨胀,但始终未掌握决策权力,故D项错误。

考题2B[解析] A项错误,明代废行省、设三司,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反映了地方民政、财政、司法、军事等权力集中于巡抚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但是地方权力的加强反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程度加剧,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明朝地方权力的变化是巡抚权力的加强,但巡抚仍要听命于六部,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C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第五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单元综合提升课件(21张)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第五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单元综合提升课件(21张)

专题五 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
项目
中国
西方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
经济
萌芽缓慢发展
增长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阻碍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 展提供了保障
思想 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文化 主题,对自然的探求未予以充分重视 解放人们思想,推动科技发展
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 汉朝
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政权收 宋朝
归中央,削弱地方行政权
2.欧洲 (1)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外交上: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4)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 本主义的发展。 (5)科技发展,近代科学产生。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同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却茁壮成长, 并最终整体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原因如下: 1.中国 (1)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 (2)政治上: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严重阻碍。 (3)思想上: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重儒轻贾、“重农抑商”等陈旧落后的经 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往往是 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指导语 注意弄清“背景”和“目的”的不同:“背景”侧重于重大的历史客观现实; “目的”侧重于主观需求。根据材料的时间“1602年”“1624年”,联系新 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荷兰崛起和明末政治状况等史实分析背景;“目的” 主要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来回答。

2020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整合1

2020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整合1

与明清同时期的英国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是国 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英国实行责任制内阁,内阁 对议会负责,是国家的决策 中心 防止专制独裁,促进了资产 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的 发展
专题一
专题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13-
对点训练
4.(2018山东、安徽名校大联考,9)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
互配C.合家”国,表同明构明一清脉时相期官承僚政治不断成熟,故A项正确;材料不仅强调中央 集权D.,科同举时也制强度调不地断方完官善僚及其治理,故B项错误;材料“皇帝和地方精英之
所以能够应对空间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的治理挑战”,体现的是中央与地
方的配合,故C项错误;明清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故D
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
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
中约着重强调( )
A.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关闭
根据C.材皇料帝“勤一政旦事最高关首国脑家踌存躇亡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可知徐
中约D.强晚调清皇君权主专统制治暗脱含离统国治情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着重强调专制统治的危
专题整合 提升素能
专题整合 提升素能
专题一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2-
专题整合 提升素能
专题一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3-
一、全面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1.原因 (1)经济方面: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基础。小 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来维护国家的统 一和社会的稳定。 (2)政治方面:封建统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 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维护其封建统治。 (3)思想方面: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各家 学派思想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 (4)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 生产发展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8·河北衡水中学模拟)从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的关税达185万两白银。

从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达百万匹以上。

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A.纺织产品拥有一定的海外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区的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外贸发展答案 A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棉布、丝绸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来看,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产品拥有一定的海外市场,故A项正确。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C项“完全超越”的说法太绝对,材料信息也不能反映,故排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且材料中的现象与此无关,排除D项。

2.(2019·湖北黄冈质检)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商帮推动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有很大不同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答案 D解析材料说明景德镇瓷器远销国内外市场,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均有销售,说明此时商品交换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商帮,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说明景德镇和佛山镇两地市场交换,并不是较为普遍,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市场需求问题,故C项错误。

3.(2019·湖北武汉联考)文献记载:“(明朝)洪武改元,严申巾帽之禁。

乡村农民许戴斗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业农者不许。

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

”这表明明朝()A.商人在法律上仍受歧视B.农民的生活已相对富足C.采取政策鼓励农民消费D.纺织品使用有严格规定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初年农民在穿着上限制更少,而商人则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由此可以说明,明朝初年商人在法律上仍受歧视,故选A项。

材料中没有反映农民生活富足和鼓励农民消费的内容,故排除B、C两项;D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4.(2019·天津一中月考)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

这一现象反映了()A.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B.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答案 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乾隆时期,商人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并产生了很多进士,由于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尽管经济地位较高,但政治地位依然较为低下,因而很多商人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故B项正确。

在乾隆时期各个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这一现象和盐商的经济实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从盐商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来看,士贵商贱观念在当时还没有被打破,排除C项;盐商家庭所产生的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但材料没有提供其他阶层所占全国进士总数的比例如何,故不能推知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排除D项。

5.(2019·河北邢台月考)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寇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而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

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是倭寇来袭的根本原因B.间接助长了倭寇的势力C.旨在维护官方对外贸易D.加剧了沿海地区的贫困答案 B解析从材料“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转向走私成为海盗”中可以看出,海禁政策打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使许多人无法生存,转而成为“海盗”,故B项正确。

“倭寇来袭的根本原因”应是日本自身,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海禁政策的目的,故C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6.(2019·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

……中国在世界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西方进取政策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中西政策差异影响了双方的发展方向答案 D解析材料“以保守的对策对付进取的政策……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说明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故D项正确。

郑和航海时期中国领先于西方,排除A项;明朝至清前期社会并未转型,排除B 项;C项“完全停滞”说法绝对,排除。

7.(2018·重庆三模)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

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B.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劳动力性质已经发生变化D.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答案 C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指以机器生产、以盈利为目的,材料均无反映,故A 项错误;虽然明朝土地兼并严重,但材料未提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大量的雇农”中有“按月受值”的雇佣工人,故C项正确;农村中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一般是在中国近代以后,且自然经济解体是纺织分离、织耕分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材料未提及,故D项错误。

8.(2019·宁夏育才中学月考)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

这表明当时()A.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B.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C.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D.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答案 B解析材料不能反映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排除A项;“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即行散工”说明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故选B项;材料“暂时停工”说明C项理解错误,排除;材料“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和“即行散工”体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D项错误。

9.(2019·四川绵阳诊断)明朝初年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但到中后期,佃农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甚至出现“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

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商业发展冲击社会关系B.农业中租佃经济日趋衰落C.重农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位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败落答案 A解析从材料“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租佃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故A项正确。

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日益普遍,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民地位的变化,故C项排除;佃户与地主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因此与伦理观念无关,故D项排除。

10.(2019·宁夏育才中学月考)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

这一现象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B.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C.个体小农经济的衰败D.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答案 B解析材料表明,全国南北区域都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超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现象,这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出现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小农经济的衰败,故C项错误;材料中吴江县的棉花种植并不属于市镇经济,故D项错误。

11.(2019·山西大学附中9月诊断)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

这些现象表明()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传统农业不断发展趋势C.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的耕地面积和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表明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故选B项。

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日趋频繁”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本”说法绝对,排除D项。

12.(2019·湖北四地七校高三10月联考)1581年,明朝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雍正帝时,则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这从侧面反映了()A.增加了政府收入B.人民负担的减轻C.征税依据的变化D.土地兼并的严重答案 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明朝按人丁和田亩收税,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按照土地田亩数量征税,说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政府为增加税收而采取措施,故D项正确。

A项是结果,不是反映的原因,故排除;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人民负担减轻的结论,B项错误;C项是表象,排除。

二、非选择题13.(2019·江西奉新月考)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也运输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又有中国东岸夏、冬季风的助航,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

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二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在海上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

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

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条件。

(2)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

“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答案(1)原因条件:东南沿海山多,国内贸易不便;海外贸易的传统;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陆路丝绸之路被阻断;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