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实验(学生)
适合给小学生做的科普趣味实验
适合给小学生做的科普趣味实验一、电池取火实验材料 5电池一节、锡箔纸(口香糖锡纸)、剪刀实验步骤1、将锡箔纸剪成1cm宽的长条2、将锡箔纸中间部分剪窄成宽约1mm3、将锡箔纸的两端接在电池的正负极原理:锡箔纸的电阻很小,联通电池后整个电路中电流很大,但是中间部分窄,电阻相对较大,因此产热大,达到纸的着火点而着火。
二、电极写字实验材料干电池、滤纸(或者普通纸张)、酚酞溶液、饱和食盐水、导线实验步骤1、在饱和食盐水中加入少量的酚酞溶液2、在滤纸上涂上上述溶液3、电池的两端接上导线,使导线在滤纸上移动。
可以看到连在电池阴极的导线写出红色的字,连在电池阳极的碳棒则写出白字。
实验原理电解饱和食盐水在阴极附近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在阳极产生氯气有漂白作用。
三、变色的百合实验材料百合一支(白色花朵)清水玻璃瓶墨水(蓝墨水、红墨水、食品红)实验步骤在清水中滴入几滴墨水,将百合插在里面,约半个小时之后白色的花瓣变蓝。
实验原理植物吸水四、“刀割手腕”实验材料碳酸钠溶液酚酞溶液镊子棉花实验步骤1、用镊子夹上棉花蘸取酚酞溶液在实验者手腕上2、稍等片刻,用镊子夹上另一棉花蘸取碳酸钠溶液在刀子上擦拭3、用刀子在实验者手腕轻轻滑动。
可以看到在实验者手腕上出现红色的“血迹”实验原理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以使酚酞变红五、花朵颜色的奥妙(自制指示剂)实验材料花朵数支酒精(白酒)研钵纱布醋碳酸钠溶液实验步骤1、先记录花朵的颜色2、将花朵在研钵中捣碎,加入酒精继续研磨使花朵中的液体溶解到酒精中。
3、用多层纱布过滤,收集滤液4、分别取滤液加入醋和碳酸钠溶液观察颜色5、在加入醋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在加入碳酸钠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醋,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原理花朵中含有石蕊,能够溶解在酒精中,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六、自制捕蚊器实验材料可乐瓶剪刀胶带蜂蜜实验步骤1、用剪刀剪下可乐瓶子的上半部2、瓶口朝下放入另一半瓶子里,用透明胶把口封上。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科普实验演示
标题: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科普实验演示一、引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科普实验演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一种地理科普实验演示,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和气候的形成原因。
二、实验准备1.实验材料:地球仪、温度计、气压计、激光笔、水盆、冰块、热水、吹风机等。
2.实验场地:教室或实验室。
3.实验人员:教师和学生。
三、实验步骤步骤一:地球的运动规律演示首先,将地球仪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使用激光笔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线照射地球表面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步骤二:气候的形成原因演示接下来,将水盆分别放在不同的位置,模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例如,将一盆水放在窗户旁,模拟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将另一盆水放在室内角落,模拟内陆地区的气候特点。
同时,使用温度计和气压计测量不同地区的气温、气压等数据,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
步骤三:模拟气温和气压变化使用冰块和热水模拟气温和气压的变化。
将冰块放入水盆中,再加入热水,观察气温的变化;同时,使用吹风机模拟气压的变化。
让学生了解气温和气压对气候的影响。
四、实验总结在实验结束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地球的运动对气候有何影响?2.不同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是什么?3.气温和气压如何影响气候?4.这些地理现象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何影响?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解释当地的气候特点、预测天气变化等。
五、拓展延伸除了以上实验演示,还可以设计其他有趣的地理科普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1.利用彩色纸屑模拟地形地貌,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小学科技社会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我们学校特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科技馆,亲身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二、活动目的1.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最新成就。
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三、活动内容1. 参观科技馆: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地参观了科技馆内的各个展区,如机器人、航空航天、生物科技等。
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观看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了解了各种科技产品的原理和应用。
2. 互动体验:在科技馆内,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种互动体验活动,如VR虚拟现实、机器人编程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乐趣和便捷。
3. 主题讲座:邀请科技专家为学生们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科技创新与未来”的讲座。
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并鼓励学生们要勇于创新,为实现我国科技强国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4. 科普电影:组织学生们观看一部科普电影,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科技知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5. 科技小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科技小制作。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制作出了一件件富有创意的科技作品。
四、活动过程1. 早上8点,学生们在学校集合,乘坐大巴前往科技馆。
2. 9点,学生们抵达科技馆,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各个展区。
3. 10点,学生们参加互动体验活动,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
4. 11点,聆听主题讲座,了解我国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
5. 12点,观看科普电影,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
6. 13点,午餐时间。
7. 14点,进行科技小制作,发挥创意,展示才华。
趣味科普设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器材1. 纸杯2. 彩色笔3. 热水4. 冰块5. 玻璃杯6. 纱布7. 橡皮筋8. 橡皮泥9. 透明胶带10. 胶水三、实验步骤1. 制作纸杯望远镜(1)将纸杯对折,用彩色笔在纸杯侧面画上眼睛的形状,并画出两条直线作为眼睛的视线。
(2)将纸杯展开,用橡皮筋固定在眼睛的形状上,使眼睛固定在纸杯侧面。
(3)将玻璃杯放在纸杯上,用透明胶带固定,使玻璃杯与纸杯侧面紧密贴合。
(4)用橡皮泥将纸杯底部固定在桌面上,使望远镜稳定。
2. 制作冰块望远镜(1)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用彩色笔在冰块上画出眼睛的形状,并画出两条直线作为眼睛的视线。
(2)将冰块取出,用纱布擦拭干净。
(3)将冰块放在纸杯上,用橡皮筋固定在眼睛的形状上,使眼睛固定在纸杯侧面。
(4)用橡皮泥将纸杯底部固定在桌面上,使望远镜稳定。
3. 制作手电筒(1)将橡皮泥放在桌面上,用手指将其捏成一个小球。
(2)将橡皮泥小球放在纸杯底部,使其与纸杯底部紧密贴合。
(3)将橡皮泥小球与纸杯底部之间放入一根橡皮筋,使橡皮筋与纸杯底部固定。
(4)将手电筒的头部放入纸杯中,用橡皮泥将手电筒的头部与纸杯侧面固定。
(5)将手电筒的尾部插入橡皮泥小球中,使其与纸杯底部紧密贴合。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制作纸杯望远镜和冰块望远镜,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望远镜的原理,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2. 制作手电筒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实验总结本次趣味科普设计实验,通过制作纸杯望远镜、冰块望远镜和手电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普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普知识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生科学实验玩具牛顿科普教具儿童科技小制作发明磁悬浮指南针
实验认知:磁石的吸铁特性很早就被人发现,《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或引之也。
”那时的人称“磁”为“慈”他们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对子女的吸引。
下面通过实验让我们来了解磁铁的性质。
实验器材:立柱、条形磁铁、销子、棉线、方形底座、o形磁铁、指南针、长立柱
实验步骤一:观察条形磁铁的指向。
是不是和指南针相同。
实验步骤二:同极相斥,异性相吸。
实验步骤三:磁悬浮。
实验原理:磁铁是磁体的一种它能够吸住铁、钴、镍等金属,俗称吸铁石,最早发现及使用磁铁的应该是中国人,中国四大发明之的“指南针”便是磁铁的应用。
磁铁可以分为“永久磁铁”与“非永久磁铁”。
每块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极)和北极(N极)。
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它的两个极分别在接近地理南极和地理北极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体,可以自由转动时,就会因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指示南北。
知识拓展:生活中的“磁悬浮”的应用。
磁悬浮地球仪运用磁悬浮的科学原理,将地球仪在无任何支撑的及触点的空中自转,展示地球的真实状态,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奇特新颖的感觉和精神享受。
同时具有很高的欣赏和使用性,地球球面为标准的世界地图,七大洲,四大洋,世界各国疆域,版图及重要城市尽收眼底,寓教娱乐,融知识与趣味于一体。
实验教案:小小科学家的第一课——水果电池实验
注:本篇文章将结合实验教案,针对小小科学家的第一课——水果电池实验,进行讲解,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科普教育。
一. 实验教案简述实验名称:水果电池实验实验内容:通过使用柠檬、苹果、香蕉等水果,利用其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搭建成电池电路,点亮LED小灯。
实验目的:引导孩子对水果进行深入了解,理解水果中的化学成分,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和实现方式。
二. 实验前准备工作1. 掌握实验原理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应对水果电池的原理作出深入的掌握:水果中的酸性液体可以和金属相互作用,从而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驱动电路点亮LED灯。
教师需要对相关电子科学原理进行深刻掌握,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
2. 确定实验材料本实验中需要的材料主要有水果(柠檬、苹果、香蕉可选)、铜钉、锌钉、线头和LED小灯等。
确保实验材料的充足性和可靠性,为学生的实验安全和成功提供保障。
3. 规划实验流程根据水果电池实验的原理和所需要的材料,教师需要针对实验流程进行规划:①准备水果和金属件将所选水果及相应的金属件准备好,并确保金属件的干净程度;②搭建电路在选择适当的位置上进行铜钉和锌钉的搭建,接线,形成电路;③点亮LED灯通过搭建好的电路,将LED小灯点亮,实现电能转化为光能。
确保教师的每个步骤都严谨有序,规划出高效的实验流程,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三. 实验操作步骤1. 准备水果和金属件在三个水果中选取一个进行实验。
将所选水果削皮,切成碎片,放在容器中备用。
准备两颗铜钉,两颗锌钉,对钉头进行打磨去污。
2. 搭建电路将两颗铜钉和两颗锌钉依次插入水果中,插入深度要相同,但不能相碰。
将铜钉的下端和锌钉的下端分别用一条线连起来。
3. 点亮LED小灯将端头上的两根线头分别连接到LED小灯的阳极和阴极上,将得到的电路连接到电池盒。
当电路连接好后,按下电池盒上的按钮,当水果中的果汁与金属反应时,会产生电流,从而点亮LED小灯。
四. 实验的进一步探究在完成实验基础内容后,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1. 对不同水果的测试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的水果,进行实验测试,观察哪些水果可以产生更多的电流,驱动LED小灯发出更亮的光芒来。
小学科普实验竞赛方案
小学科普实验竞赛方案背景小学科普实验竞赛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方案旨在设计一个简单而有趣的科普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目标通过小学科普实验竞赛,我们的目标是:1.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方案我们提出以下科普实验竞赛方案:实验主题实验主题为“水的沸腾点”。
实验材料1. 电磁炉或煤气灶2. 水壶3. 温度计4. 计时器5. 热水实验步骤1. 组织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
2.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壶、一个温度计和一个计时器。
3. 将水壶放在电磁炉或煤气灶上,加热水直到水开始沸腾。
4. 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沸腾点温度,并记录下来。
5. 使用计时器记录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
6. 小组成员讨论实验结果,并回答相关问题。
评分标准评分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2. 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解释能力。
4. 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奖项设置根据评分结果,我们将设立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证书和奖品给获奖小组。
时间安排1. 报名时间:XX月XX日-XX月XX日2. 实验准备时间:XX月XX日-XX月XX日3. 实验竞赛时间:XX月XX日-XX月XX日4. 评分和颁奖时间:XX月XX日-XX月XX日总结通过小学科普实验竞赛,我们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细节和安排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适合给小学生做的科普趣味实验word版
适合给小学生做的科普趣味实验word版科普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
因此,适合小学生的趣味实验,是一种非常好的科普教育方式。
本文将推荐几个适合小学生的趣味实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探索科学。
1. 吸水器实验材料:一个玻璃杯、一根细尼龙线、一张小纸片、清水步骤:将尼龙线绑在小纸片上,再将小纸片放入水中,尽量让它浸透。
然后在玻璃杯上方把线悬挂起来,留下一定长度,放入水中。
当小纸片接触水面时,小纸片会立刻被吸上去。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尼龙线的表面有静电感应,小纸片与水接触时,水被吸附在小纸片上,形成一个弧度,使得静电感应增强,从而小纸片被吸上去。
2. 球形膨胀实验材料:一个玻璃杯、30-40粒干冰、温水步骤:我们先将干冰放入玻璃杯中,再加入温水,越多越好。
此时,干冰会被水加热,蒸气会逐渐形成,并充满了玻璃杯。
当我们把一个球放入杯口时,会发现球会膨胀,甚至可能爆炸。
这是因为球里的空气被不断加热,会向外部扩散,从而使球膨胀。
3. 紫色冰巧克力实验材料:两个碗、两个勺、水、火态白糖、紫色食用色素、巧克力棒步骤:我们先将白糖和一点水混合,然后把它们放到微波炉中加热,直到它变成深棕色。
接着,加入食用色素,搅拌均匀,将巧克力棒分成小块,放入碗儿中。
我们将深棕色的糖液放到巧克力块上,等待凝固后,取出冷冻室。
最后,与朋友共享这种可爱的拼图!紫色冰巧克力可以增加小朋友的观察力,能让他们在探究中体会到快乐。
4. 彩虹作色实验材料:牛奶、醋、酒精、耳塞、餐盘步骤:将醋和酒精混合,倒入盘中。
在工作区域的一角加入少量牛奶,然后加入一颗耳塞,将牛奶液体溅出来。
当牛奶和醋相遇时,炸掉的声音可以让人欣喜若狂。
我们可以发现酒精使牛奶变成黄色,然后醋造成的气体使牛奶形成小珠状物体。
小珠状物体吸收酒精并移动,形成了缤纷的色斑,就像彩虹一样美丽。
这些趣味实验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能够通过有趣的实验,让小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科普小实验观察物体的浮力与密度关系
科普小实验观察物体的浮力与密度关系密度和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小实验来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和密度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单的科普小实验,并解释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实验材料:1. 透明容器(如玻璃容器、塑料容器等)2. 水3. 不同密度的物体(如苹果、橘子、木块、橡皮球等)实验步骤:1. 将透明容器装满水,确保容器内水平平稳,无明显晃动。
2. 将一个物体轻轻地放入容器中观察其现象。
首先选择一个比水密度小的物体(如橡皮球),观察它在水中的漂浮情况。
3. 用同样的方法,再将一个比水密度大的物体(如木块)放入容器中观察其情况。
4. 重复以上步骤,将不同密度的物体一个个放入容器中观察。
实验结果:当我们将比水密度小的物体放入容器中时,我们会发现物体浮在水的表面。
而当我们将比水密度大的物体放入容器中时,物体则会沉入水底。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密度小的物体浮在液体中,而密度大的物体则下沉。
实验原理与分析:这一实验现象可以用浮力和密度的关系来解释。
浮力是一种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力,是由液体的压强差形成的。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而液体排开的体积与物体的体积成正比。
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即物体的质量除以物体的体积。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因此,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就会浮在液体表面;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就会沉入液体。
实验进一步要求:通过改变实验材料中物体的密度,我们可以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的变化。
可以使用不同材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物体来进行实验,以观察它们在液体中的行为。
我们可以猜想,密度越小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越大,密度越大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越小。
这样的实验可以增加物体的密度和浮力的研究深度,使学生在实验中更加直观地理解密度和浮力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科学小实验
小学六年级科学小实验尼古拉斯·科普公园小学科学部教师杰夫先生给六年级的学生们布置了一项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旨在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
这项实验名为“通过纸飞机探究空气阻力”。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和飞行纸飞机,观察不同设计的纸飞机在空中的行为,理解空气阻力对其飞行的影响。
实验材料:1. 长方形白纸(标准A4尺寸)2. 彩色纸张(可选用于装饰)3. 细尺4. 铅笔或钢笔5. 剪刀实验步骤:第一步:制作纸飞机1. 将长方形白纸水平放在桌子上。
2. 从其中一侧的短边开始,将大约2.5厘米的边向上折叠。
这个边缘将成为纸飞机的机翼。
3. 将该边沿从折叠处向下45度角朝下折叠。
这会形成一个锐角,也是纸飞机的机翼。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以形成纸飞机的另一只机翼。
5. 将纸飞机的尾巴向上折叠,使顶部与机翼的下边缘平齐。
6. 剪掉多余的纸张,使飞机看起来整洁。
第二步:观察纸飞机的飞行1. 定义一个飞行的起点和终点。
这可以是两个桌子之间的区域,或者室外的一个开放空间。
2. 投掷第一个纸飞机。
观察它的飞行路径和时间。
3. 重复步骤2,使用至少三种不同的纸飞机设计进行实验。
4. 观察每个纸飞机的飞行特点,包括飞行的高度、速度和稳定性。
5. 记录观察结果并做必要的图表或表格。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和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1. 纸飞机的设计对其飞行特性有显著影响。
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机翼会产生不同的升力和阻力。
2. 更大和更窄的机翼通常会产生更多的升力,使纸飞机能够更高、更远地飞行。
3. 更小和更宽的机翼会产生更多的阻力,使纸飞机减速或速度变慢。
4. 某些纸飞机设计可能更加稳定,能够在空中保持平稳的飞行路径。
5. 空气阻力是纸飞机飞行中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会减缓飞机的速度。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不仅可以亲身制作和飞行纸飞机,还能观察纸飞机在空中的行为,并从中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例如升力和阻力的作用。
小学生科普达人实验报告
小学生科普达人实验报告引言科学实验是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科普达人实验是一种结合科学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综合实验,有助于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本次实验我们选择了“气球火箭实验”,通过实践操作,让小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气球火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实验目的探究“气球火箭的原理是什么?”、“如何制作气球火箭?”以及“气球火箭的性能与设计有何关系?”等问题。
通过实践操作,让小学生亲自制作、发射火箭,观察火箭的运动轨迹和性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验材料- 气球- 皮筋- 吸管- 纸牌- 胶带- 塑料瓶- 食用小苏打粉- 醋- 量杯- 水实验步骤1. 将吸管插入塑料瓶的瓶盖上,用胶带将吸管固定在瓶盖上。
2. 在吸管的另一端插入一张纸牌,用胶带将纸牌固定住。
3. 将气球套在吸管的一端,并用皮筋将气球固定在吸管上。
4. 将一定量的食用小苏打粉(约半勺)放入塑料瓶中,用量杯倒入适量的醋(约100ml)。
5. 将气球火箭的吸管端浸入装有醋的瓶中。
6. 快速将气球上的皮筋松开,观察火箭的发射情况。
7. 多次尝试,记录不同装药量、气球大小、发射角度等条件下火箭的飞行情况,并进行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多次实验和观察发现,当在塑料瓶中放入食用小苏打粉与醋发生反应产生气体时,气体的压力会推动气球火箭的运动。
气球火箭在受到气体推力的作用下,会在空中迅速上升,并以一定的倾斜角度飞离地面。
气球的大小、装药量和发射角度的变化都会对火箭的飞行情况产生影响。
结论气球火箭利用气体的压力产生推力,实现火箭的运动。
气球火箭的设计与性能有关,包括气球的大小、装药量和发射角度等因素。
实验的结果表明,改变这些因素会影响火箭的飞行轨迹和高度。
实验感想通过这次科普达人实验,我对气球火箭的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实验中使用简单的材料,通过动手操作,展示了科学原理的具体应用。
实验让我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小学生自然科学探索活动
小学生自然科学探索活动自然科学是小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参与探索活动,小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科学的兴趣,还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自然科学探索活动。
实验探索活动实验探索是小学生自然科学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之一。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以“水的溶解性”为例,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小学生观察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首先,准备几个小瓶子,分别装入盐、糖、沙子等物质,加入相同量的水,让小学生观察并记录下每种物质的溶解情况和速度。
通过这个实验,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并对物质的分子结构有更好的理解。
考察观察能力除了实验探索,观察自然现象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例如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植物和天气等。
以“观察昆虫”为例,可以带领小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花园或者公园,让他们仔细观察昆虫的外形、行为和生活习性。
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小学生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昆虫会有不同的形状?”或者“昆虫是如何适应环境的?”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力。
设计科学展览科学展览是一个集中展示小学生探索成果的好机会。
通过设计展板、模型、海报等形式,小学生可以向其他同学和老师展示他们的科学探索成果,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以“生态环境保护”的展览为例,小学生可以设计展板,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列举一些常见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一些简单的解决方法。
在展览中,可以设置一些互动环节,例如让观众参与垃圾分类游戏或者进行环保小调查等,让小学生的科学探索成果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总结通过实验探索、观察能力和科学展览等活动,小学生可以在自然科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学校和家长应当积极支持这些活动,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现、探索和创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小学生科普实验简单的天然产物
小学生科普实验简单的天然产物
天然产物化学是以各类生物为研究对象,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化学和物理方法为手段,研究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功能、生物合成、化学合成和用途的一门学科。
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对整个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认识并揭示生命的奥秘,同时也为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提供日益深化的研究内容。
它的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轻工、化工等领域。
天然产物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训练学生掌握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初步熟悉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方法。
近年来,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进步。
为了适应当前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的人才,我们对天然产物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适合中学生参加的科普活动
适合中学生参加的科普活动科学普及活动是培养中学生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加科普活动,中学生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适合中学生参加的科普活动。
一、科学展览科学展览是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学生可以参观各类科学展览,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展览。
在展览中,学生们可以近距离观察科学实验和现象,通过与科学家交流、参与互动实验等方式,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科普讲座科普讲座是中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学校或科研机构可以邀请科学家、教授等专业人士开展科普讲座,向中学生介绍各个领域的前沿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
通过讲座,中学生可以学习到最新的科学发展动态,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科技竞赛科技竞赛是培养中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如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竞赛。
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竞赛,锻炼科学实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四、科普实验科普实验是中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亲身体验。
学校可以开设科普实验课程,让中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中学生可以感受科学的魅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
五、科学游戏科学游戏是中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趣味方式。
学校或科普机构可以组织各类科学游戏活动,如科学解谜、科学探险等。
通过游戏,中学生可以在娱乐中学习,培养科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六、科普实地考察科普实地考察是中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中学生参观科研机构、科技企业、自然保护区等地,亲自感受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实地考察,中学生可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七、科普读物阅读科普读物是中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学校可以组织中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如科普杂志、科普图书等。
通过阅读,中学生可以了解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八、科学电影观影科学电影是中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有趣方式。
适合给小学生做的科普趣味实验
适合给小学生做的科普趣味实验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适合给小学生做的科普趣味实验一、电池取火实验材料 5电池一节、锡箔纸(口香糖锡纸)、剪刀实验步骤1、将锡箔纸剪成1cm宽的长条2、将锡箔纸中间部分剪窄成宽约1mm3、将锡箔纸的两端接在电池的正负极原理:锡箔纸的电阻很小,联通电池后整个电路中电流很大,但是中间部分窄,电阻相对较大,因此产热大,达到纸的着火点而着火。
二、电极写字实验材料干电池、滤纸(或者普通纸张)、酚酞溶液、饱和食盐水、导线实验步骤1、在饱和食盐水中加入少量的酚酞溶液2、在滤纸上涂上上述溶液3、电池的两端接上导线,使导线在滤纸上移动。
可以看到连在电池阴极的导线写出红色的字,连在电池阳极的碳棒则写出白字。
实验原理电解饱和食盐水在阴极附近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在阳极产生氯气有漂白作用。
三、变色的百合实验材料百合一支(白色花朵)清水玻璃瓶墨水(蓝墨水、红墨水、食品红)实验步骤在清水中滴入几滴墨水,将百合插在里面,约半个小时之后白色的花瓣变蓝。
实验原理植物吸水四、“刀割手腕”实验材料碳酸钠溶液酚酞溶液镊子棉花实验步骤1、用镊子夹上棉花蘸取酚酞溶液在实验者手腕上2、稍等片刻,用镊子夹上另一棉花蘸取碳酸钠溶液在刀子上擦拭3、用刀子在实验者手腕轻轻滑动。
可以看到在实验者手腕上出现红色的“血迹”实验原理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以使酚酞变红五、花朵颜色的奥妙(自制指示剂)实验材料花朵数支酒精(白酒)研钵纱布醋碳酸钠溶液实验步骤1、先记录花朵的颜色2、将花朵在研钵中捣碎,加入酒精继续研磨使花朵中的液体溶解到酒精中。
3、用多层纱布过滤,收集滤液4、分别取滤液加入醋和碳酸钠溶液观察颜色5、在加入醋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在加入碳酸钠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醋,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原理花朵中含有石蕊,能够溶解在酒精中,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六、自制捕蚊器实验材料可乐瓶剪刀胶带蜂蜜实验步骤1、用剪刀剪下可乐瓶子的上半部2、瓶口朝下放入另一半瓶子里,用透明胶把口封上。
小学生科普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生科普实践活动方案活动背景如今,深入浅出地让小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了解科学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好基础。
因此,为小学生举办一场科普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为大家阐述一种小学生科普实践活动的方案。
活动目的•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科学的认知和探究的能力。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内容主题:电子机器人实践活动主题设置为电子机器人,机器人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产品,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构成、用途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活动分为三部分:讲解、实验和交流。
具体如下:讲解通过给小学生讲解有关机器人的基本知识,让他们了解机器人的构成、种类等基础知识。
这里可以放一些简单易懂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丰富讲解内容。
实验活动的重点是实验环节,孩子们将进行自己的电子机器人制作,为此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较小的电子元器件、废旧电器、电池、工具等制作材料(注意安全性和易损性)。
实验的步骤如下:1.小学生先分组,每组人数尽量控制在三到五个人之间。
2.向小学生介绍电子元器件名称及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介绍自行拼组、搭建电子机器人,并测试其功能。
3.每个组员可以负责不同部分的构建,例如有人负责构建电路板连接、有人负责构建机器人的身体等等。
4.学生们在搭建机器人的同时,还可以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5.教师在一旁引导,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操作。
交流完成制作后,小学生可以和其他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互相分享制作经验和反馈。
教师可以为学生量化评估标准,通过物理实验测试机器人的性能以及表现。
活动结果通过这次活动,小学生能够对电子机器人有一个简要了解,并且在亲手搭建电子机器人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电子知识,进一步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推荐适合小学生参与的科普实验活动,激发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推荐适合小学生参与的科普实验活动,激发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引言科学实验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和热爱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还能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参与的科普实验活动,旨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1. 飞翔的纸飞机实验材料:纸张、剪刀步骤: 1. 将纸张从中间对折。
2. 沿着对折的边缘剪掉一个直角三角形。
3. 打开剪下的三角形,得到一个平面图形。
4. 将纸张两侧的边向内折叠,形成飞机的机身。
5. 弯曲纸飞机的机翼。
实验过程: 1. 叠纸飞机时,可以尝试不同的折叠方式,比较不同形状的纸飞机的飞行效果。
2. 调整机翼的角度,观察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和稳定性变化。
3. 通过改变飞机的重心位置,比如在前部或后部加一枚小硬币,观察飞机的飞行效果。
实验目的:通过飞翔的纸飞机实验,可以让小学生初步了解气流与飞行的关系,培养他们对航空科学的兴趣。
2. 色彩迁移实验材料:白色鲜花、食用色素、饮用水杯、剪刀步骤: 1. 将饮用水杯中加入足够的水。
2. 在水中加入几滴食用色素,并搅拌均匀。
3. 将白色鲜花修剪到适当的长度。
4. 将鲜花的底部剪成斜截面,并迅速将其放置在含有食用色素的水中。
实验过程: 1. 观察鲜花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后的颜色变化情况。
2. 可以尝试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比较不同颜色对鲜花的影响。
3. 可以将剪下的鲜花放置在不同浓度的食用色素中,观察色彩变化的差异。
实验目的:通过色彩迁移实验,小学生可以了解植物的水分吸收和运输过程,培养他们对植物科学的兴趣。
3. 沙漏实验材料:两个透明的塑料瓶、细沙、胶水、计时器步骤: 1. 将一个塑料瓶直立放置,底部面朝上。
2. 在塑料瓶的底部开一个小洞。
3. 将细沙放入另一个塑料瓶中。
4. 将两个瓶口相对,用胶水将其固定在一起。
实验过程: 1. 反转沙漏,开始计时。
2. 观察细沙逐渐从上面的瓶子流向下面的瓶子的过程,以及流量的变化。
五年级科学小实验(合集五篇)
五年级科学小实验(合集五篇)第一篇:五年级科学小实验科普实验开放活动活动内容:空中漂浮的乒乓球主办班级:五年级(13)班你们相信一个乒乓球能脱离地球引力漂浮在空中并不断向同一方向旋转吗?如果你们还没有发现它的原理。
那么就和我一起来研究一下吧!:一个乒乓球,一个吹风机,你会做出这个实验吗,试一试。
:1、打开吹风机,风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风口上,你会发现什么?2、试着让风往乒乓球的不同一个点吹,你会发现什么?(乒乓球往反方向转)3、让吹风机的风横着吹,乒乓球会怎样呢?:我们都知道,在地球上的物体想要不通过外力脱离地球的引力是不可能的,乒乓球抛到空中很快就会自由落地。
然而,如果用吹风机在下面往上喷气就不一样了——乒乓球下落的力与吹风机上推的力互相抵消,乒乓球就停留在空中了。
而且,风往乒乓球的哪一个点吹,乒乓球就往反方向转。
(如图3)所以,这就形成了乒乓球在空中漂浮的科学实验。
科普实验开放活动活动内容:有孔纸片托水主办班级:五年级(14)班大家知道,凡是有孔的东西,都是会漏水的。
可是,现在你将看到一张满纸都是小孔的薄纸片,居然能托起一斤重,甚至两斤重的水,而滴水不漏。
: 塑料杯一个,用大针穿许多小孔的纸片一张,有色水一大杯。
:在塑料杯盛满有色水;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并用手压着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如图,然后将手轻轻移开。
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
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
小孔不会漏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
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科普实验开放活动活动内容:纽扣的出现与消失主办班级:五年级(15)班小朋友,当筷子插一半在水中时,看到的是筷子“折断”的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实验材料]:纽扣1枚、水少许、浅底盘1个、玻璃杯1个:1、将纽扣放在盘中。
2、杯子杯口朝上,压在纽扣上。
科普小达人科学实践活动
科普小达人科学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学校举办了一场名为“科普小达人”的科学实践活动。
活动的第一环节是观察和实验。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现象或问题。
比如,有的小组选择了“水为什么能流动?”这个问题,他们想通过实验研究水的流动原理;还有的小组选择了“为什么树叶会变色?”这个问题,他们想通过观察和实验揭示树叶变色的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探索,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他们用显微镜观察水的微观结构,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温度下水的流动速度;他们观察树叶的颜色变化,测量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变化,寻找可能的原因。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们逐渐了解了水的流动原理和树叶变色的机制。
活动的第二环节是科学报告。
每个小组都需要撰写一份科学报告,介绍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报告要求结构合理,内容准确,语言通俗易懂。
学生们积极动脑筋,互相讨论和修改。
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子。
他们还用图表和表格来展示实验数据,使报告更加直观明了。
活动的第三环节是展示和评选。
每个小组都需要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展示自己的科学实验和报告。
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解实验过程和结果,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其他同学和老师们认真听讲,提出建议和意见。
最后,评选出优秀的科学小达人,并颁发奖品和证书。
通过这次科学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他们学会了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了解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规律。
他们还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科学知识,增强了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科普小达人科学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科学实践,更是一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机会。
通过实践,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将伴随他们一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普小达人科学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学校和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
小学生科普日记 三篇
小学生科普日记三篇科普日记(一)科学实验作文星期二,有一节我期待甚久的科学实验课,我兴冲冲地按老师要求带来了一块明亮的镜子。
上课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镜子拿了出来。
老师发给每个科学小组一支温度计,让我们用镜子将太阳光反射到温度计的液泡上,等停止变化了,再记录。
我们来到走廊上,卢至柔弯着腰,小心翼翼地把温度计固定在了一面阴凉的墙上,我几经波折,终于成功地用镜子把太阳光准确无误地反射到了温度计的液泡上,看起来挺容易,干起来可不轻松,要将镜子对准,一动也不能动,要举上五、六分钟呢!咦,这儿怎么还有一个光影?而且这个光影还时隐时现,跑来跑去的。
看!它还停在温度计的液泡上面!我一边小心翼翼地拿着镜子,一边寻找凶手,哈哈!原来是我们组男孩子们又淘气了,用镜子东照照,西照照,看着我们急切地寻找,觉得饶有兴趣。
我劝他们不要再玩了,可他们却更加来劲了,我一背过去就开始玩。
因为他们的影响,温度计的液注忽上忽下,看来,不管住他们,实验是做不成功的。
于是,我好心和他们谈判,其实他们不想捣乱,只是经不住玩具的诱惑。
我就把他们的镜子做暂时保管。
他们没有了玩具,也就不淘气了。
最后,我们的实验终于成功了。
要是淘气鬼们不淘气了多好!我们组一定会更棒!实验一定会更有趣科普日记(二)“隐形杀手”噪音星期六,我在家里写作业,突然旁边的大楼响起了滋滋??滋滋??滋滋??的装修噪音。
让我写作业也写不下去,而且心情很烦躁,头很晕。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噪音会干扰休息和睡眠、必然会影响到工作和学习。
如果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会使工作效率降低。
噪音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危害,噪声能对听力进行损伤、能诱发多种疾病、对正常生活和工作进行干扰、对动物进行影响??根据的调查噪音的标准度在30~40分贝左右,如果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
由于休息不足,疲劳不能消除。
70分贝以上干扰谈话,造成心烦意乱,精神不集中,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发生事故;长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普实验东城一模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1853~1926)发现,水银的电阻率(表示单位长度单位横截面积的某种材料的电阻)并不象预料的那样随温度降低逐渐减小,而是当温度降到4.15K附近时,水银的电阻突然降到零。
某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在温度降到绝对零度附近某一特定温度时,它们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无法测量的现象叫做超导现象,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物质叫做超导体。
超导体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的温度称为这种物质的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T C。
现已发现大多数金属元素以及数以千计的合金、化合物都在不同条件下显示出超导性。
如钨的转变温度为0.012K,锌为0.75K,铝为1.196K,铅为7.193K。
20世纪80年代初,米勒和贝德诺尔茨开始注意到某些氧化物陶瓷材料可能有超导电性,他们的小组对一些材料进行了试验,于1986年在镧-钡-铜-氧化物中发现了T c=35K的超导电性。
1987年,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科学家在钡-钇-铜氧化物中发现T c处于液氮温区有超导电性,使超导陶瓷成为极有发展前景的超导材料。
2009年10月10日,美国科学家合成物质(Tl4Ba),将超导温度提高到254K,仅比冰的熔点低19℃,对于推广超导的实际应用具有极大的意义。
37.(1)通过本文的描述,“电阻率”是描述材料(选填“导电性能”或“导热性能”)的物理量。
(2)超导体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的温度称为这种物质的,通常用符号T C来表示。
(3)2009年10月10日,美国科学家合成的物质(Tl4Ba)若温度在℃以下,电阻率几乎为零。
(4)文中提到的温度单位“K”为热力学温度,若“温度改变1℃”和“温度改变1K”的物理意义完全一样,依据本文的描述,你认为: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K。
东城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38题。
(4分)2015年12月17日,我国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天,正式启程寻找宇宙中的“幽灵”——“暗物质”。
同学们可能习惯认为,宇宙主要是由可见的发光恒星和少量的其他不发光星体如行星构成。
但是天文科学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得知,构成宇宙的成分远比这些多。
首先,宇宙中在遥远的星系之间的广大区域存在着看不见也很难探测出来的星系际气体,这些看不见的星系际气体的质量大约是全部恒星系和发光气体质量总和的10倍!其次,宇宙中还存在别样的物质,这些物质不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微子和黑洞,估计这类物质的质量总和大约是所有恒星系(含行星)质量总和的三分之一。
可能你觉得这些已经够玄了,但是还有更多更玄的。
科学家已经得知,宇宙中还有另外一种物质,它们不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或任何现在已知的别种粒子(如中微子)构成的。
虽然有科学家提出过几种假设,但是没有人知道这种物质的组成。
它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因此它不能因发光(像恒星那样)或反射光(像行星那样)或吸收光(像星系际气体那样)从而被人发现,也没有人在实验室检测到它。
但是由于它对星系中星体有引力效应,我们知道它是存在的,而且知道它的含量很多。
这种所谓“暗物质”的总质量是全部恒星系和发光气体质量总和的大约60倍!关于“暗物质”是什么?没有哪种已知的物质形式能够说明它,科学家认为它同寻常物质的相互作用必定很弱,否则现在它应当已被我们发现了。
不论它是什么,它就在我们周围。
也许每秒钟有几十个“暗物质”粒子穿过你的身体,而不在你的身体上留下任何效应。
“暗物质”已经激发了在宇宙射线中和高能物理实验的许多探测工作。
我国发射的“暗物质”探测器——“悟空”,是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超过国际上所有同类探测器。
在今后的3年太空工作中,“悟空”将通过高空间分辨、宽能谱段观测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寻找和研究暗物质粒子,有望在宇宙射线起源和伽马射线天文学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38.(1)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搭载着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时,火箭点火后搭载着探测卫星加速上升,在此阶段: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重力势能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依据本文的描述,宇宙中暗物质的总质量大约是星系际气体的倍。
(3)你认为暗物质之所以称为“暗”是因为:。
(4)通过本文的描述你觉得天文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星系际气体的?。
丰台一模阅读《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回答34题。
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电话完全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你知道科学家们发明电话是受什么启发吗?是传声筒。
让我们去参观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主题展B 厅——声音之韵展,观察、研究一下传声筒,直观地去体验传声筒传递声音的过程吧。
装置简介:两个非常粗的传输声音的金属管在空中盘成螺旋状,布置在展区的两个不同位置,相距大约十几米长,图30左上角就是其螺旋状的管路之一。
两个传输声音的金属管分别为听筒管路和话筒管路,两个传输声音的金属管端口分别是听筒和话筒,如图31所示。
就像人打电话一样,用话筒说话,用听筒听声音,如图32所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
在振动介质(空气、液体或固体)中某一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发生振动,并带动周围的质点也发生振动,逐渐向各方向扩展,这就是声波。
声波前进的过程是相邻空气粒子之间的接力赛,它们把波动形式向前传递,它们自己仍旧在原地振荡,也就是说空气粒子并不跟着声波前进!如图33所示,连续振动的音叉,使周围的空气分子形成疏密相间的连续波形。
图31 图30 图32图33 图34声波是一种振动的机械波,它的基本参数是频率 f 、波长λ和波速v。
通过示波器可观测到可视化波形如图34所示。
频率是声源(或某一质点)1秒内来回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而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经过的时间为一个周期T,其单位为秒。
显然,f=1/T。
频率与人耳主观感觉声音的音调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
振幅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波长是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也是波形图中相邻波峰(或波谷)的距离。
这三者的关系是v=λf。
人耳能感觉到的声波频率范围在20~20000Hz,称为音频波。
在这个频率范围以外的振动波,就其物理特性而言与声波相似,但在人类不引起声音感觉。
声速亦称音速,是声波通过介质传播的速度,它和介质的性质与状态(如温度)等因素有关。
在空气中声速为334.8m/s(22℃时),水中声速为1440m/s,在钢铁中声速为5000m/s。
现实世界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波,但因为声波的能量随扩展的距离逐渐消耗,最后声音消失,一旦声源远离接受者就无法准确获得信息。
早在十八世纪欧洲已有“电话”一词,用来指用线串成的话筒(以线串起杯子)。
电话的出现要归功于贝尔,早期电话机的原理为:说话声音为空气里的复合振动,可传输到固体上,通过电脉冲于导电金属上传递。
随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声音信号的传递借助电磁波传送。
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不但传播速度快,而且频率范围广,但它在水中会被吸收而急剧衰减。
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手机这种移动通信工具,它兼具发射和接收这两种功能,在同步地球卫星的协助下能使通信范围几乎覆盖地球上的每个角落。
34.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传声筒”的展示项目,形象地向观众展示了:当一名观众在管路一侧发声,管路中的产生震荡,另一侧的观众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两人可进行对话。
(2)以下应用或工具利用“传声筒”原理的是A. 医生给病人看病用的听诊器B. 水杯琴C.天坛回音壁D.超声波医学检查(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 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C. 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 潜入水中的潜艇通信使用电磁波(4)一列声波从空气中传入水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波速变大,频率增大B. 波速变小,频率不变C. 波速变大,波长变长D. 波速变小,波长变长请回答下列问题:(1)无链条电动自行车可将骑行者踩脚踏板所产生的动能通过发电机转化为能,由车子的锂电池存储,之后再通过驱动后轮再次转化成动能,驱动车子前进。
(2)图33中这款车的锂电池最多所储存的电能约为J 。
(3)图33中这款车,若骑行者不踩脚踏板,仅靠锂电池驱动,这种“电力驱动”可使车连续行驶2×104m ;若骑行者踩脚踏板辅助锂电池给车提供能量,这种“混合动力驱动”可使车连续行驶3.5×104m ,则“混合动力驱动”时人所提供的能量与“电力驱动”时锂电池提供的能量之比为。
(西城一模)3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物质的尺度加工到1~100nm ,它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能与较大尺度时相比,会发生变化,这些物质组成的材料称为“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在声、光、电、磁、热、力学等性能呈现出“新奇”的现象。
随着颗粒尺寸变小,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颗粒性质改变。
由此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 寸效应”。
纳米材料小尺寸效应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特殊光学性质:所有金属在纳米状态时都呈现黑色。
尺寸越小颜色愈黑,银白色的铂变成铂黑,金属铬变成铬黑。
金属超微颗粒对光的反射率很低,通常低于l %,约几微米厚度就能完全消光。
利用此特性可制造高效率光热、光电转换材料,以很高效率将太阳能转变为热能、电能。
还可用于红外敏感元件、红外隐身技术等。
2.特殊热学性质:通常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当晶体达到纳米尺寸时却截然不同。
例如:金的熔点为1064℃,而直径为10nm 的金粉熔点降低到940℃,直径为5nm 的金粉熔点降低到830℃。
此特性可应用于粉末冶金工业。
333.特殊电学、磁学性质:纳米材料的导电性有所改变。
例如:铜颗粒达到纳米尺寸就变得不能导电;通常绝缘的二氧化硅颗粒在20nm时却开始导电。
此外,纳米材料呈现出超顺磁性,科学家发现鸽子、海豚、蝴蝶、蜜蜂以及生活在水中的趋磁细菌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超微磁性颗粒,使这类生物在地磁场导航下能辨别方向,具有回归的本领。
4.特殊力学性质:氟化钙纳米材料在室温下可大幅度弯曲而不断裂。
研究表明,人的牙齿具有高强度,是因为它由磷酸钙等纳米材料构成。
纳米金属要比传统金属硬3~5倍。
金属陶瓷复合纳米材料不但强度高且韧性好,制成的刀具比金钢石制品还要坚硬。
纳米材料小尺寸效应还表现在超导电性,介电性能、声学特性以及化学性能等方面。
纳米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许多领域,在工业、农业、能源、环保、医疗、国家安全等都有广泛应用,图34是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自行操纵原子写出的“中国”二字,标志着图34 我国开始在世界纳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请回答下列问题:(1)铜颗粒达到纳米尺寸就可以变成。
(选填:“导体”或“绝缘体”)(2)金属陶瓷复合纳米材料强度高且韧性好,请对此种材料提出一项可以应用于人体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