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的华音 蒋勋说唐诗之李商隐

合集下载

李商隐简介及诗歌鉴赏

李商隐简介及诗歌鉴赏

李商隐简介及诗歌鉴赏李商隐简介及诗歌鉴赏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晚唐前期。

社会病态纷呈,矛盾重重。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小官宦之家。

少年丧父,他协助母亲千里迢迢带着父亲的灵柩归里。

弱小孤男,撑持门面,佣书贩舂,备尝艰辛。

家境困厄,不费学业,16岁即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间,先得白居易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对其培植奖掖。

然科场不公,五考方得一第;官场污浊,十年不离青袍。

就婚王氏夫妻恩爱情笃,却给仕途带来厄运,致使终生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说不清,道不明,受尽夹板气。

虽苦苦挣扎,也无法摆脱人际关系这张无形的罗网,致使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李商隐就生活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中,本人又遭逢种种不幸。

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一直在拼命抗争。

他的精美绝伦的诗文便是抗争与控诉的记录。

他是一个至情至性,重情重义,很有骨气的正人君子,绝非是势利轻浮不讲信义的轻薄小人。

只要认真考察几件事,便可以真正理解李商隐的政治品质和生活品质,而正是这两个方面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

先说政治品质。

此方面之关节点则在于所谓的去牛就李的问题。

李商隐受知于令狐楚,令狐父子对李商隐有恩,这是毫无疑问的。

令狐楚终生都非常器重爱护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临死时还将写《遗表》的任务交给他,可谓知遇至深。

[整理版]蒋勋说唐诗

[整理版]蒋勋说唐诗

[整理版]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唐诗一:张若虚“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春江花月夜》,看他一步一步推进,最后纯粹成为个人与宇宙的对话。

“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一出现,唐诗的整个格局就得以完成了。

你看,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都在等待着诗人,这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负。

二: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洞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我觉得王维的诗非常像庙里的签,他讲的是生命本质的状态。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感情受挫,你抽到这样的的签,又会怎么反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如果有庙的话,一定要把这两句放在那里做签王。

年轻时写“纷纷射杀五单于”的王维,这时候看到了生命另外的一种状态,与他自己认为是绝望的那个部分和好。

“江流天地外,天地有无中。

”这两句诗在美术史上影响很大,比天地还要大的空间,就是空白。

山的最美的地方就是在有与没有之间。

唐朝的绘画是彩色的,王维的诗却预示了黑色要战胜彩色。

一千多年来的水墨画,以留白与水墨为主体,与王维贡献出的这种生活经验有关。

三:李白“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酒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这首写给孟浩然的诗,里面很大部分也是李白写给自己的。

李白在这里歌颂的完全是超离世俗之外的生命情操。

这类人在功利的社会、世俗的社会,可能一点地位都没有,可是他们会惊动朝野。

诗人可以通过创作,实现个人命运的完成,使天下对他有一种尊重。

四: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

”读《慈乌夜啼》与读《花非花》是非常不同的感觉。

白居易越来越觉得文学应该直接让人家知道,看完以后可以做什么,譬如说孝顺。

我不完全赞成他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文学的功能在社会里是非常多重的,如果只有这个部分,有可能真的变成教条。

我觉得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开启了另外一个美学领域。

这个领域开启了以后,人对于人的爱,对于生命的尊重,已经不是孝不孝顺是问题,而是对于一朵花都会尊重,都会疼惜,这就是文学真正的力量。

蒋勋说唐诗

蒋勋说唐诗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顾峥嵘初次打开书页,看到蒋勋的简介,我才知道他不仅是个作家,而且是名画家,是位在艺术方面颇有造诣的大家。

有时在饭前、饭后、睡前这种小时间里来翻阅。

粗读一遍后,发现他并不是在结构、内容上单纯地分析,而是在艺术的角度去品味一首唐诗,欣赏一位诗人,领略一种思想,聆听一个朝代。

李白与杜甫从牙牙学语时,便会背诵“床前明月光”,好像李白的诗与小学一二年级很有姻缘。

记得每次大考前,背的诗句多是李白的,大多数诗句是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这大概是有道理的。

当然诗与他的遭遇有脱不开的关系。

李白生性狂傲无羁,也因为他有超人的才能,方引来高力士脱靴的传说,招来了皇帝的日渐不满,最后不再重用,他便四海为家,到处浏览。

李白就像位舒适陶醉的游客,方有“轻舟已过万重山”到“飞流直下三千尺”。

李白又是位嗜酒如命的饮者,方有“花间一壶酒”到“但愿长醉不复醒”。

他是位胸怀壮志的才子,“正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兴风破浪会有时”。

他是位情深意重的朋友,正如“挥手自兹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

李白的朋友杜甫,其诗更有一番滋味。

他的著作“三吏”“三别”中的“石壕吏”,是众人皆知的了。

在这位首诗中,杜甫是位旁观者,是记述者,不需要太多的华丽修饰,精心雕琢,只要只要简单的记叙,画面就淋漓尽致地再现给千年后的我们。

《石壕吏》又像一部成功的纪录片,那一句“独与老翁别”就把诗人的愤懑跃然纸墨间。

还有哪一首千古绝唱《春望》,字字流血,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残酷的战争和家破人亡国败的惨淡。

李白是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现实与幻想间追求自己的理想梦境,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更多地关注民生,关注生活。

这两种类型分不出优劣,只是在风格上嗅出大唐的文化气息。

王维与李商隐这两个人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评价,应该比较文艺范儿。

先说王维,他好像比较喜欢写四句诗,大多数时间他爱游玩在田园山水间,“独坐幽篁里”的宁静,“山中发红萼”的惬意,“大漠孤烟直”的寂寞,“行到水穷处”的自在,这种与世无争,无忧无虑的心态是王维传达出来的自然美。

《李商隐》蒋勋

《李商隐》蒋勋

蒋勋说唐诗想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写过很多无题诗。

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中国诗人写过这么多无题诗。

为什么叫做无题?因为他根本不是在叙事。

如果不是叙事,题目就不重要,而成为一种象征。

李商隐似乎有意地要把自己与社会的世俗隔离开来,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情感经历了一个不可言喻的转变。

之所以说不可言喻,是因为可能世俗道德不能够了解,最后他决定用最孤独的方式实现自我完成,就像把心脏贴在玫瑰的刺上去唱歌的夜莺一样。

这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一个完成,所以他的孤独、苍凉与美丽都是他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中国正统文学是以儒家为尊崇,李商隐这样的诗人不会受到很大的重视,因为他私情太多,甚至他会因此而受到批评。

我相信很多人私下里那么爱读李商隐,是因为其实借着李商隐,我们的私情可以得到部分的满足与疏解。

我们读到他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么通俗的句子,就觉得他说出来了几千年来人类最难的事情。

见也难,不见也难,见面的时候就可能吵架,觉得还是不要见好,不见的时候又开始觉得好想见面,这么纠结的感受,李商隐七个字就讲完了。

李商隐面对自己的私情时非常诚实。

这种题材很难写,因为在正统文化的框架中,通常人们不太敢表达,与一个人相见难分别难,这样私人的情感怎么好意思去写成诗?如果是告别后去卫国戍边,自然可以写成一篇文章。

这样一想,就会珍惜李商隐,因为他在讲究文以载道的时代,竟然写出“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种关注私情的句子,平衡了文以载道忽略的另外一个空间。

文以载道不见得不对,杜甫的《石壕吏》读了令人悲痛到极点,杜甫将他自身的生命体验扩大到对偶然遇到的人的关心,与李商隐写的私情并无冲突。

文学史上最大的误解是如果没有杜甫,就不可能有其他文学。

如果没有李白,会有杜甫;如果没有杜甫,会有李商隐。

文学世界最迷人的地方,是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同的自我完成的方式。

正因为此,李商隐的私情诗才会有伟大的地位。

过去文学史上将他的诗称为艳情诗,“艳情”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有贬低的意义。

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嵬》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翻译: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

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

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

岂料玉颜已成空。

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

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

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

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题解:马嵬即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

天宝十五载(756),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洪昇的《长生殿》都是千古名篇。

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罪责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玄宗开脱。

李商隐生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唐社会,对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别痛心。

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句解: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说海外另有神仙世界,那不过是虚幻无凭的事罢了;来生究竟怎样,不可预知,而这一世的夫妇关系则肯定完结了。

古代将中国分为九州。

战国时邹衍创“大九州”之说,认为中国的九个州总合为一大州,名赤县神州,在海内;而海外另有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大州共九个。

这里借“海外九州”指传说中的仙境。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在文学的土壤上播下了一粒种子——一粒诗的种子。

后来,经过一千多年地汲取营养,努力成长,终于开花。

这朵花,叫唐诗!唐代是诗的盛世,也是诗作成就的巅峰。

去年暑假,我读了《蒋勋说宋词》,今年暑假,我看了《蒋勋说唐诗》。

让我触摸到了安静的王维、狂傲的李白、朴实的杜甫和正直的白居易等,而我偏爱李白,颇与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志同道合呢。

吾爱李,爱他的大胆创作,爱他的孤独。

李诗中无不透露着他那种骄傲的孤独。

李白,他大胆创作。

如《蜀道难》开头三字:噫吁嚱!据说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啊啊啊!我见过用一个啊,用两个啊,就是没见过连用三个啊的。

我想李清照连用六七个叠词,该是李白三个的延续吧,李白好一个开创先锋。

李白,我认为他也很孤独。

很少人能理解他的老庄思想,多时,他的伙伴只有大自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样的千古绝句就是他孤独的最好例证。

世界那么大,读着他的诗,我有一点怅惘,也带一丝虚无。

暑假中,我也常常会关上门呆个半天,只在妈妈叫我吃饭时,我才打开房门与外界接触。

当然这些行为,引起了爸妈强烈的不满,但是,我却依然我行我素。

当我把自己拘囿于仅有的几平方米的空间时,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踏实,在这里,我不受任何打扰,尽情做着我想做的事情。

在自我拘禁的这段日子里,我写下了我的宝塔诗——浮萍。

萍随风,飘零。

片片飞,张张落。

不知何时,根定风止。

随与水瓢泊,早忘是何年。

淡看春夏秋季,眼观长茂凋之。

无尽无穷甚了期,不知归日是何年。

初尝写诗,才发现千难万难,押韵、平仄、字数、内容形式,而我不及诗人的一星半点儿,更别说如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了。

突然间明白了,李白骄傲的孤独是因为他的登峰造极无人能企及,而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孤独是多么片面、多么狭隘,这种孤独只有把自己逼近死胡同。

花开终有花落时,在唐朝,这朵花曾娇艳无比地绽放过,可最终凋谢了。

我们能做的,只有仰慕古人的光辉,去欣赏、去模仿。

唐诗是个万花筒:《蒋勋说唐诗》推介

唐诗是个万花筒:《蒋勋说唐诗》推介
子里 突然 冒出来一 句话 : 唐诗 是个 万花筒 。
我们常常会说 , 每个 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巅 峰, 诗就是唐朝 “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的巅峰。 很多时候我们不会 去探究巅峰形成的原因和机缘 , 只是觉得时代到了, 颇有些玄妙。蒋勋用“ 花季” 来 形容唐代 , 唐诗就是花季 中那朵最艳的花 。这朵花 在盛开之前 , 经过了特别长时 间的准备与储 蓄。也 就是说 , 之前 的文学形式 , 《 诗经》 《 楚 辞》 、 汉乐府 、 魏晋 南 北朝 的宫 体 诗都 在 为 唐 诗 输 送 养 分 , 连 陶 渊
完全是无解 的哲学式追问, 每多读一遍 , 渲问的力量 和哲学 的意境就更加重一些。所以阅读唐诗真的要
去写 ; 而李 白的《 蜀道难》 让人心情跌宕起伏 , 汹涌 澎湃 , 完全可以用贝多芬最好 的交响 曲来对 比。阅
吟诵 , 即便不会 “ 吟” , 也 要有 “ 诵” , 才会 比较有感 读唐诗居然可以收获如此之多的视听享受 , 算是作 觉。 。 者派发给大家的“ 福利” 吧。 讲完《 春江花月 夜》 后, 作者开始转 移到诗人 , 不过唐诗毕 竟是一千 多年前 的文学 , 语言、 形 以诗人带出诗作。于是 , 我们最熟悉 的王维、 李 白、 式、 内容都离今天 的读者有些遥远。蒋勋却用几个 杜甫 、 白居易、 李商隐来 了。从很小 的时候 , 父母教 成语轻松地化解 了这种距离感 , 让 唐诗一下就“ 穿 我们背唐诗 , 到后来常常要考到的文学常识 , 这些人 越” 到我们 的生活 中来 了。“ 两小无猜” 出自 李 白的 名一直与唐诗如影随形 。 “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 “ 梨花带雨” ( 下 转第1 1 9 页 )
东 方 阅 读 书 院
山东 图书馆 学 刊 2 0 1 4年 第 6期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800字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800字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800字《蒋勋说唐诗》作者为蒋勋。

早在高一时,语文老师便推荐过此书。

然而快高三了,我才翻开此书。

除了第一讲简介唐朝及其文化,第二讲赏析了《春江花月夜》外,其余几讲都是围绕某一位诗人展开。

当然,《春江花月夜》似乎也是围绕着张若虚展开的。

不过第二章第八章主要讲的还是本诗的内容。

“春江花月夜”连用五个意象。

在诗中也可以看出,五个意象之间,各有一个隐藏的“逗号”,不能将其中的任何两个或多个意象连进去。

这便是主题尊重五个主题的独立性。

某次也可以看出其实唐诗,也是在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生命个体也包括了有生命活动的,比如“花”,也有没有实际灵魂活动的,例如“春”。

在《春江花月夜》里有这句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对发展史的追问。

蒋勋作者觉得这是哲学上逻辑学的追问,忽然把人能从现象中拉开抽离,顺便面对苍茫的宇宙。

这便是对遥远时间的追溯,甚至可以说是质问。

这跟现在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问题,也颇为相似早在春秋战国,屈原的《天问》在呐喊地一笑自然现象一个又一个自然现象。

古人在由衷地,发出科学,总而言之是哲学问题。

唐诗,也很开放,似乎没有多拘束。

我很想问,白居易究竟有没有看见过杨贵妃从温泉出来的样子,或者说在《长恨歌》里的“温泉水滑洗凝脂”是不是他的想象。

此后,就很少出现如此的描写了。

这也是对唐代美学明代的一种反应吧。

所以读唐诗,可以看到唐朝的许多许多。

写现在看起来是“情诗”的李商隐,在这一讲里,有一个标题,叫“晚唐的生命情调”,听着挺伤感的,因为又到了一个朝代的中段。

写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内心是如何的?看起来有些豁达,毕竟心有灵犀的人还是有的,看起来又有点伤感,心有灵犀之人,究竟在何处呢?杜牧用多情倾心女子的口吻写下,看起来心事重重。

古人的内心,无论男女,尤其是诗人,其实都是很细腻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是也是这种生命状态吗?不过在此也不得已说,依我愚见,古诗中题材过少,以爱情,亲情,思乡,边塞,被贬官后的所见所感为多。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一:蒋勋眼中的唐诗宋词蒋勋说唐诗本书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诗,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从魏晋到晚唐,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好看,好读,好美。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

蒋勋说宋词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大家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

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全书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与姜夔。

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和流畅度。

篇二:读书感悟读书感悟:103班高炳丽 10011172我要说的书是台湾艾台湾美学大家蒋勋的《蒋勋说宋词》。

蒋先生首先是位美学家,所以读这本书觉得写的很美。

但是不会以读《中国美术史》的心态来读这本书。

每个人对于宋词的理解都是他自己。

他曾经说过:“其实文学不是那么单一的,文学里面有很多个人,每个人在某个特殊环境里面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

”我想这句话放在“宋词”这一文学形态上也是极为适合的,众多不同风格、派别、体系的词人,以“词”这一最美的最有意蕴的文体发出自己在那个时代是心声,留给我们后人歌颂。

这大抵是蒋勋颇有争议的书,网评批评不断,说他的学问浅,经常随意按字面解释,典故也常常讲错,仿佛没甚可读。

带着这样瑕疵的遗憾,这本书仍给我很大的惊喜。

蒋勋是一个很多情的人,所以他带着他的情绪来看唐诗宋词,细细去体会作者的孤独,天真,迷茫,突然就会觉得诗词都活跃了起来,不再是小学课上读1诗释义的刻板了。

这两本书,把唐诗、宋词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唐诗的浩瀚灿烂,宋词的精致温婉,其实都是有所因的。

文学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承载着历史的烙印和特点而已,诗词并不仅仅是文字,而是那一个时代人的报复梦想,喜怒哀乐,所以才真正的感人和精彩。

诗词之美蒋勋讲李商隐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诗词之美蒋勋讲李商隐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诗词之美蒋勋讲李商隐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有人称蒋勋为“台北风流人物”,并这样评价:“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

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的确,蒋勋的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跟着蒋勋,感受千年的文学之美,感受诗意与情思,以文学特有的意境,观照当下人们的内心世界,重拾对美与生命的感动。

李商隐写过一首《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晚晴,就是雨下了好久天气才晴朗起来,特别值得珍惜,现在我们不是用晚晴来形容老年的美好吗?这是李商隐的诗句。

“天意怜幽草”,好像老天有一种特别的眷爱,会重视到这些卑微的生命。

“晚晴”这两个字也用得非常妙,“向晚意不适”中也是在讲“晚”,李商隐力图为“晚”找到一个存在的意义与理由。

生命没有哪一个阶段一定是最好,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是好,早晴和晚晴是两种不同的意义。

这里面就产生了文学艺术创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可以为人生的每一个状态提出一个价值。

在悲悯自己,哀怜自己,在自己不是属于大时代的难过与哀伤当中,忽然读到个句子,也会转成“人间重晚晴”,有一种开心。

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大家可能会同意也许李商隐不见得是把我们带引到哀伤、没落、颓废境界的诗人,与之相反,因为他的时代充满了没落、哀伤、颓废,他希望在哀伤、没落、颓废中找到一点生命存在的理由,所以“人间重晚晴”这个句子才会有特别的意义。

李商隐的整个语调,是比较低迷的,也就是他自己讲的“沉眠”这种感觉。

他不太发出雄壮的高音,所以“并添高阁廻”,总觉得这个诗人老是在层层叠叠的楼上的廊中绕来绕去。

他很喜欢用“廻”这个字,即使到了中年,生命已经有一点没落,还可以有心事在那边廻绕。

即使是孤独,还可以跟自己对话。

“微注小窗明”,也是在李白的诗里从来不会看到的句子,这是在讲光线,诗人坐在窗边读书,窗边的光线非常少,他还是借着小窗的明亮在读诗,所以他用“微注”,微微从窗外有一点光线透进来,你觉得他非常珍惜这点光线。

晚唐的华音-蒋勋说唐诗之李商隐

晚唐的华音-蒋勋说唐诗之李商隐

晚唐的华音-蒋勋说唐诗之李商隐(2)晚唐的华音-蒋勋说唐诗之李商隐回忆也许让你觉得华已经过去,如果是反省的话,就会对华再思考。

用季节来比喻更容易理解。

比如夏天的时候,花木盛,我们去看花,觉得花很美。

秋天,花凋零了,这个时候我们回忆曾经来过这里,这里曾经是一片花,会有一点感伤,觉得原来花是会凋零的。

这其中当然有感伤的成分,可是也有反省的成分,因为开始去触碰生命的本质问题。

所以我们说李商隐的诗是进入秋天的感觉、黄昏的感觉,在时间上他也总是喜欢写秋,写黄昏。

王国维说,人对于文学或者自己的生命,有三个不同阶段的领悟。

他觉得人活着,吃饭,睡觉,谈恋爱,如果开始想到“我在吃饭,我在睡觉,我在谈恋爱”,开始有另外一个“我”在观察“我”的时候,是季节上入秋的状态。

他曾经说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西风”就是秋风,“凋碧树”,风把绿色的树叶全部吹走了,所以树变成了枯树。

一个人走到高楼上,“望尽天涯路”。

树叶都被吹光了,变成枯枝,才可以望到很远很远的路,如果树叶很茂密,视线会被挡住。

一个年轻小伙子在精力很旺盛的时候,反省是很难的一件事,因为他正在热烈地追求生活。

可是生活并不等同于生命,当他开始去领悟生命的时候,一定是碰到了令他感伤的事物。

他开始发现生活并不是天长地久的盛,这个时候他会对生命有新的感悟。

王国维描述的第一个境界就是把华拿掉,变成视觉上的“空”,我想这与李商隐在“驱车登古原”时所看到的灿烂晚是非常类似的。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生命经验,在某一个白日将尽的时刻,感觉到某一种说不出来的闷。

它绝对不是大痛苦,只是一种很闷的感觉,如果到西子湾去看满天的晚,你看到的绝对不止是夕阳,更能看到自己内在生命的某种状态。

当诗人看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有很大的眷恋,没有眷恋,不会说夕阳无限好,就是因为觉得生命这么美好,时代这么美好,才会惋惜“只是近黄昏”。

这两句诗写的是华与幻灭,舍不得是眷恋,舍得是幻灭,人生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纠缠。

解析蒋勋说唐诗

解析蒋勋说唐诗

解析蒋勋说唐诗解析蒋勋说唐诗内容简介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

在《蒋勋说唐诗》一书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诗,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从魏晋到晚唐,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很好看,很好读,很美。

编辑推荐《蒋勋说唐诗》是蒋勋老师给我们讲解唐诗的灿烂与华美,带领我们体验生命中的真与善与美,这将是一次愉悦的心灵出走。

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蒋勋说,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

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海报:媒体评论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

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

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

——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长久以来,弱势者视美为奢侈,不敢言美;利益者视美为夸富,役使糟践,美感已为GDP所牺牲。

直到经济转型,苦于品牌升级、设计加值之时,才回首茫然,心虚自卑,模仿失据,而先生却早数十年已藏宝救亡。

出之于小说、散文、艺术史、论述、绘画,苦心孤诣,重构民族美学与历史记忆,启蒙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审美享乐,献身为美的传道者,谦卑明亮,气象恢宏,给了我们欢喜感动与荣耀自豪。

——2010年台湾出版界“出版风云人物”获奖原因目录第一讲大唐盛世诗像一粒珍珠唐代是诗的盛世新绣罗裙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菩提萨埵与水到渠成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的孤独感游牧民族的华丽唐诗里的残酷侠的精神唐朝是一场精彩的戏第二讲春江花月夜唐朝是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生命的独立性与道德无关的生命状态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宇宙意识对虚拟性的肯定愿逐月华流照君更大意义上的归宿交响曲的结尾交响诗乐章第三讲王维政治带给王维的恐怖经验孟城坳、白石滩"无人"的意境山水中生命的状态另一种生活《洛阳女儿行》:贵游文学的传统边塞诗《少年行》的代表性山水诗中的画意第四讲李白(上)诗歌的传统与创新角色转换青梅竹马十四为君妇定格《蜀道难》其险也若此浪漫诗的极致第五讲李白(下)《月下独酌》《行路难》《凤凰台》《将进酒》《金陵酒肆留别》、《客中作》诗仙和诗圣《长相思》、《关山月》送别和赠诗《清平调》、《沙丘城下寄杜甫》第六讲杜甫(上)梦李白长安水边多丽人《兵车行》《石壕吏》第七讲杜甫(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律诗的极致《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春望》逃难的记录离乱中的痛苦生活第八讲白居易《卖炭翁》关注百姓的古文运动《新丰折臂翁》大胆批判社会文学和生命的两个部分《长恨歌》--本事《长恨歌》--梦寻《琵琶行》--音乐《琵琶行》--深情第九讲李商隐(上)唯美的回忆幻灭与眷恋的纠缠繁华的沉淀抽象与象征想见时难别亦难花下醉人间重晚晴第十讲李商隐(下)《锦瑟》舍弃眷恋?生命的荒凉本质寻找知己的孤独典型情诗兰台应官前的故事泪与啼晚唐的生命情调李商隐诗的神秘感作者简介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词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词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词1、《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屡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2、《宿骆氏亭寄怀崔雍》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3、《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4、《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仅仅当时已惘然。

3、《春雨》怅卧新春白夹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4、《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

1、《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2、《凉思》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3、《重过圣女祠》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4、《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读《蒋勋说唐诗》有感600字

读《蒋勋说唐诗》有感600字

读《蒋勋说唐诗》有感600字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在文学的土壤上播下了一粒种子——一粒诗的种子。

后来,经过一千多年地汲取营养,努力成长,终于开花。

这朵花,叫唐诗!唐代是诗的盛世,也是诗作成就的全盛时期。

去年暑假,我读了《蒋勋说宋词》,今年暑假,我看了《蒋勋说唐诗》。

让我触摸到了安静的王维、狂傲的李白、朴实的杜甫和正直陆游的白居易等,而我偏爱李白,颇与陶渊明独爱菊,韩愈独爱莲志同道合呢。

吾爱李,爱他的大胆创作,爱他的孤独。

李诗中无不透露着他那种骄傲的孤独。

李白,他大胆创作。

如《蜀道难》开头三字:噫吁嚱!瘤果翻译成白话文白话文就是啊啊啊!我见过用一个啊,用两个啊,就是没见过连用三个啊的。

我想词形变化李清照连用六七个叠词,该是李白十个的延续吧,李白好一个开创先锋。

李白,我表示他也很孤独。

很少人能理解他的非常少老庄,多时,他的伙伴只有大些自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样的千古绝句就是他孤独的最好例证。

世界那么大,读着他的诗,我有一点怅惘,也带一丝虚无。

暑假中,我也常常笑著要关上门呆个半天,只在妈妈叫我吃饭时,我才打开房门与外媒接触。

当然这些行为,已引起了爸妈强烈的不满,但是,我仍旧依然我行我素。

当我把自己拘囿于仅有的几的空间时,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勤奋,在这里,我不受任何打扰,尽情做着我想做的事。

在自我拘禁的这段日子里,我写下了我的汉白玉诗——浮萍萍随风,飘零。

片片飞,张张落。

不知何时,根定风止。

随与水瓢泊,早忘是何年。

淡看春夏秋季,眼观长茂凋之。

无尽无穷甚了期,不知归日是何年。

初尝写诗,才发现千难万难,押韵、平仄、字数、内容形式,而我不及诗人的一星半点儿,更别说李商隐如李白这样的非常大诗人了。

突然间明白了,李白骄傲的无与伦比孤独是因为他的登峰造极无人能企及,而固然自己给自己建构的孤独是多么片面、多么狭隘,这种孤独只有把自己逼近死胡同。

花开终有花落时,在唐朝,这朵花曾中曾娇艳无比地绽放过,可最终凋谢了。

蒋勋说唐诗宋词摘要

蒋勋说唐诗宋词摘要

蒋勋说唐诗宋词摘要《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一首诗的序,他其实是要写那首诗的,结果没想到流传在这个世界上的是诗的序,而不是诗本身。

这种现象很有趣,说明这首诗在形式上的完美度还没有被琢磨好。

所以,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像唐诗那样的文字、语言还在一个练习的初期阶段。

整个中国文学史上,诗的高峰绝对在唐代。

当你读唐诗时,意思懂还是不懂,都不是那么重要,你忽然觉得那个声音是那样好听。

唐诗的形式已经完美到了极致,所以唐代是诗的盛世。

唐代不仅在美术史上是一个花季,在文学史上也是一个花季。

我们常常说最好的诗人在唐代,这其中多少有些无奈,可那真的是诗的黄金时代。

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宿命,那么多诗人就像是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

唐诗的成就实在太高,高到变成一个概念,变成一种形式,变成我们怎么都推翻不了的一个阴影。

当我说今年真是“风调雨顺”的时候,《诗经》跑出来了。

当我提到另外五个字的时候,汉乐府跑出来了。

当我提到七个字的时候,唐诗跑出来了。

陶渊明只是努力地准备花季要出现的一个讯号而已,所以他的诗歌形式并不完美。

他写“人生无根蒂,漂如陌上尘”,这中间给我们的感动,全部是内容上的感动。

他在文字和语言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创造性,五言诗的形式汉朝就有过,他并没有开创新形式。

陶渊明甚至有时候用四个字,像他的《停云诗》用四个字,是《诗经》的模式。

陶渊明在内容上有很多哲学性的创造,可是他的诗在形式上是不够完美的。

文学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形式。

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文学。

这么多年,这么多散文,很少看到哪篇散文敢这样写,简单到好像没有形式。

我们认为的不修饰,其实是文学上最难的形式。

朱自清放弃了所有形式上的造作、词汇上的难度、音韵上的对仗,这些东西都不考虑,直接面对眼前所看到的画面去白描。

“白描”其实是一种技巧。

“白描”是一个非常难的技巧。

一个画家、一个诗人,不能用内容代替所有形式上的完美。

形式不完美,文学是不能成立的。

唐代的诗人很奇怪,他们可以同时表达孤独和自负,通常我们会觉得这两种情绪是矛盾的,对不对?一个人如此骄傲,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他更精彩;但同时他又感觉到好大的哀伤,因为自负之后觉得好孤独。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阅读题之李商隐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阅读题之李商隐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阅读题之李商隐
【—阅读题之李商隐】,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
初中政治
,杜牧与他齐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

字义山号玉溪先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

他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总结: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梦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唐的华音蒋勋说唐诗之李商隐
【导读】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晚唐与南唐是文学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有很特殊的重要性。

在艺术里面,大概没有一种形式比诗更具备某一个时代的象征性。

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们在读李白诗的时候,总是感到华丽、豪迈、开阔。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种大气魄洋溢在李白的世界中。

我自己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的诗人就是李白。

但这几年,自己也觉得很奇怪,在写给朋友的诗里面,李商隐与李后主的句子越来越多。

我不知道这种领悟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或者说是因为感觉到自己身处的时代其实并不是大唐。

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样的句子,不止是个人的气度,也包含了一个时代的气度。

我好像慢慢感觉到自己现在处于一个有一点儿耽溺于唯美的时期。

耽溺于唯美,就会感觉到李白其实没有意识到美。

他看到“花间一壶酒”,然后跟月亮喝酒,他觉得一切东西都是自然的。

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大唐盛世、李白的故事已经变成了传奇,唐玄宗的故事变成了传奇,武则天的故事变成了传奇,杨贵妃的故事也变成了传奇。

杜甫晚年有很多对繁华盛世的回忆;到了李商隐的时代,唐代的华丽更是只能追忆。

活在繁华之中与对繁华的回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创作状态。

回忆繁华,是觉得繁华曾经存在过,可是已经幻灭了。

每个时代可能都有过极盛时期,比如我们在读白先勇的《台北人》的时候,大概会感觉到作者家族回忆的重要部分是上海,他看到当时台北的“五月花”,就会觉得哪里能够和上海的“百乐门”比。

一九八八年我去了上海,很好奇地去看百乐门大舞厅,还有很有名的大世界,觉得怎么这么破陋。

回忆当中很多东西的繁华已经无从比较,只是在主观上会把回忆里的繁华一直增加。

我常常和朋友开玩笑,说我母亲总是跟我说西安的石榴多大多大,很多年后我第一次到西安时,吓了一跳,原来那里的石榴那么小。

我相信繁华在回忆当中会越来越被夸张——这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那是一个人生命里最好的部分。

我对很多朋友说,我向你介绍的巴黎,绝对不是客观的,因为我二十五岁时在巴黎读书,我介绍的“巴黎”其实是我的二十五岁,而不是巴黎。

我口中的巴黎大概没有什么是不美的,因为二十五岁的世界里很少会有不美好的东西。

即使穷得不得了,都觉得那时的日子很漂亮。

晚唐的靡丽诗歌,其实是对于大唐繁华盛世的回忆。

幻灭与眷恋的纠缠
我想先与大家分享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可是一下就能感觉到岁月已经走到了晚唐。

诗人好像走到庙里抽了一支与他命运有关的签,签的第一句就是“向晚意不适”。

“向晚”是快要入夜的时候,不仅是在讲客观的时间,也是在描述心情趋于没落的感受。

晚唐的“晚”也不仅是说唐朝到了后期,也有一种心理上结束的感觉。

个人的生命会结束,朝代会兴亡,所有的一切在时间的意义上都会有所谓的结束,意识到这件事时,人会产生一种幻灭感。

当我们觉得生命非常美好时,恐怕很难意识到生命有一天会结束。

如果意识到生命会结束,不管离这个结束还有多远,就会开始有幻灭感。

因为觉得当下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在这个不确定的状态中,会特别想要追求刹那之间的感官快乐与美感。

白天快要过完了,心里有一种百无聊赖的感觉,有一种讲不出理由的闷,即“意不适”。

晚唐的不快乐绝对不是大悲哀。

李白的诗中有号啕痛哭,晚唐时只是感觉到闷闷的,有点淡淡的忧郁。

在杜甫或李白的诗里都可以看到快乐与悲哀之间的巨大起伏;可是在李商隐的诗里,你永远看不到大声的呐喊或者呼叫,他就算要掉泪,也是暗暗地在一个角落里。

“不适”用得非常有分寸,这种低迷的哀伤弥漫在晚唐时期,形成一种风气。

这种讲不出的不舒服要如何解脱呢?“驱车登古原”,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去散散心吧,疏解一下愁怀。

乐游原是当时大家很喜欢去休闲娱乐的地方,这里用了“古”字,表示这个地方曾经繁华过。

曾经繁华过,现在不再繁华,作者的心情由此转到“夕阳无
限好”——在郊外的平原上,看到灿烂的夕阳,觉得很美。

“无限”两个字用得极好,讲出了作者的向往,他希望这“好”是无限的,可是因为是“夕阳”,这愿望就难免荒谬。

夕阳很灿烂,但终归是向晚的光线,接下来就是黑暗。

诗人自己也明白,如此好的夕阳,“只是近黄昏”。

二十个字当中,李商隐不讲自己的生命,而是描写了一个大时代的结束。

这首诗太像关于命运的签。

大概每一个人出生之前就有一首诗在那里等着,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或许也有一首诗在那里等着。

晚唐的诗也可以用这二十个字概括。

已是快入夜的时刻,再好的生命也在趋向于没落,它的华丽是虚幻的。

从这首诗里面,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李商隐的美学组合了两种完全不相干的气质:极度华丽,又极度幻灭。

通常被认为相反的美学特征,被李商隐融会在了一起。

李商隐的很多哀伤的感觉都是源于个人生命的幻灭,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吧;感觉到一个大时代在慢慢没落,个人无力挽回,难免会觉得哀伤;同时对华丽与美又有很大的眷恋与耽溺,所以他的诗里面有很多对华丽的回忆,回忆本身一定包含了当下的寂寞、孤独与某一种没落。

这有点儿类似于白先勇的小说,他的家世曾经非常显赫,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后,他一直活在对过去的回忆里。

那个回忆太华丽,或者说太繁盛了,当他看到自己身处的现实时,就会有很大的哀伤。

他写的“台北人”,某种程度上是没落的贵族。

同时生活在台北的另外一些人,可能正在努力白手起家,与白先勇的心情绝对不一样。

晚唐的文学中有一部分就是盛世将要结束的最后挽歌,挽歌是可以非常华丽的。

在西洋音乐史上,很多音乐家习惯在晚年为自己写安魂曲,比如大家很熟悉的莫扎特的《安魂曲》。

他们写安魂曲的时候,那种心情就有一点像李商隐的诗,在一生的回忆之后,想把自己在历史中定位,可是因为死亡已经逼近,当然也非常感伤。

在西方美学当中,将这一类文学叫作“décadence”,“décadence”翻译成中文就是“颓废”。

一般的西洋文学批评,或者西洋美学,会专门论述颓废美学,或者颓废艺术。

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波特莱尔的诗、魏尔伦的诗、兰波的诗,或者王尔德的文学创作,都被称为“颓废文学”或者“颓废美学”。

还有一个术语叫作“世纪末文学”,当时的创作者感到十九世纪的极盛时期就要过去了,
有一种感伤。

“颓废”这两个字在汉字里的意思不好,我们说一个人很颓废,正面的意义很少。

我们总觉得建筑物崩塌的样子是“颓”,“废”是被废掉了,可是“décadence”在法文当中是讲由极盛慢慢转到安静下来的状态,中间阶梯状的下降过程就叫作“décadence”,更像是很客观地叙述如日中天以后慢慢开始反省与沉思的状态。

这个状态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在极盛时代,人不会反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