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鉴别诊断与防制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皮肤疹块、慢性疣状心内膜炎、皮肤坏死和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为特征。
该病能感染各年龄阶段的猪,但主要侵害育成猪和架子猪。
猪丹毒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各地养猪的规模化和技术化,加之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猪丹毒的防治水平不断提高,猪丹毒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由于近年来有的猪场忽略了猪丹毒等细菌性疾病的免疫预防,致使猪丹毒又有了流行的趋势。
免疫接种和使用青霉素是防治猪丹毒的最有效、最简便最低廉的措施。
关键字:猪丹毒,特征,防治目录1.病原 (4)1.1 分类、形态和特征 (4)1.2 培养特性 (4)1.3 血清型及其致病性 (5)2.流行病学 (5)2.1 传染源 (5)2.2 传播途径 (5)2.3 易感动物 (5)2.4 流行特点 (5)3.临床症状 (5)3.1 特急性型 (5)3.2 急性败血性 (6)3.3 亚急性疹块型 (6)3.4 慢性型 (6)3.5 隐形型 (6)4.病理变化 (7)4.1 特急性型 (7)4.2 急性型 (7)4.3 亚急性型 (7)4.4 慢性型 (7)4.5 隐形型 (7)5 诊断 (7)5.1 典型临床特征 (7)5.2 实验室诊断 (8)5.3 鉴别诊断 (9)6 防治 (9)6.1 急性败血型治疗方法 (9)6.2 亚急性型猪丹毒治疗 (10)6.3 慢性型猪丹毒治疗 (10)6.4 隐形型 (10)6.5 预防 (11)7 防治体会 (11)参考文献 (11)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是猪传染病中重要而古老的病种之一。
该病主要侵害架子猪,特征性病理变化为急性型的败血症全身变化、亚急性型的特征性疹块变化以及慢性型的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1]。
该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至今世界各国尚未彻底净化该病,常给养猪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呈世界性分布,对人类健康也易构成威胁[2]。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2020年第6期 吉林畜牧兽医·养猪专栏·YangZhu ZhuanLan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金宇慧吉林省扶余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扶余 131200猪丹毒是由猪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1 发病机理及其临床症状1.1 发病机理丹毒丝菌经扁桃体及消化道淋巴组织或损伤的皮肤进入血管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引起败血症。
形成广泛性的透明血栓,组织缺血缺氧、血流淤滞、局部酸中毒、组织代谢紊乱,大量不全产物蓄积,致使机体发生酸中毒,引起休克与出血。
同时丹毒丝菌的侵害,可长期存在于体内或局限于体内某些部位,使机体呈现变态反应,致使纤维素性渗出,炎性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血管内膜炎,心内膜炎和关节炎等病理过程。
1.2 临床症状①潜伏期短的1 d,长的可达7 d。
急性型较多见,大多数病例有明显症状,体温升高达42 ℃以上,病猪常见寒颤、会有呕吐、不愿走动、结膜充血、粪便干硬、后期发生腹泻,呼吸心跳加快。
②亚急性型病较轻,第1~2天猪体的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的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
疹块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病猪便秘、呕吐、体温升高,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经数日病毒自行康复。
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症而死,病程约1~2周。
③慢性型是由急性和亚急性型转来,常见的有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三种。
2 病理变化2.1 急性猪丹毒主要以病理变化、败血症变化和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红,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脾出现樱桃红色充血肿大,胃肠道有卡他性和出血性炎,以胃和十二指肠较明显,心、肝、肾以急性变性为主,肾淤血水肿。
2.2 亚急性猪丹毒的特征是皮肤出现疹块,其病理变化与急性略同。
2.3 慢性猪丹毒常见有溃疡性或疣性心内膜炎,严重者像花椰菜样,多见于二尖瓣,它是由肉芽组织和纤维素性凝块组成,同一病猪还可以见到多发性的慢性关节炎初为浆液性纤维素性,以后有肉芽组织增生。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血清杆菌引起的猪类感染性疾病,也称假猪瘟。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丹毒的鉴定和防治措施。
(一)临床症状和病理学特征猪丹毒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高热、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
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肠粘膜充血、出血,肠壁水肿,腹腔积液等。
(二)病原学检测1. 血清学鉴定:利用特异性抗原与猪丹毒感染相关免疫球蛋白进行反应,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判断猪是否感染猪丹毒。
2.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技术检测疾病相关基因片段,通过比对分析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猪丹毒的病原体。
(三)实验室检测1. 细菌培养:从猪体分离出可疑病原菌,进行体外培养和鉴定。
2. 病理学检测:组织切片观察病变部位,检测病原菌分布情况。
(四)免疫学检测1. 关系性免疫试验:通过检测病原菌是否能与猪丹毒的特异性抗原结合,判断感染情况。
2. 血凝试验:观察病原菌和猪血清反应后的凝聚情况,判断感染与否。
(一)隔离传染源发现有猪丹毒病例的猪应及时隔离,减少感染机会。
确诊后,应迅速隔离并进行相应的防疫措施,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
(二)增强猪群免疫力1. 注射疫苗:根据兽医医嘱,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给猪,提高猪的免疫力。
2. 合理饲养管理:保证猪群的饲养环境清洁,合理喂养,增加营养摄入,提高免疫力。
3. 定期体检:定期请兽医进行猪群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感染病例。
(三)消毒和防护措施1. 消毒措施:及时彻底清洗和消毒猪圈、饮水设备、饲料槽等,防止病原菌在环境中滋生和传播。
2. 个人防护:饲养人员在接触病猪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戴手套、口罩等,减少感染风险。
(四)及时治疗病例发现疑似猪丹毒的病例,应立即请兽医进行确诊,并根据医嘱进行相应的治疗,以减少疾病的发展和传播。
(五)加强监测和报告养殖场应加强猪丹毒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以便迅速采取防控措施,减少经济损失和人畜感染风险。
猪丹毒的鉴定和防治需要结合临床、病理、病原学、免疫学等多种方法进行,加强防疫措施、提高猪群免疫力等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丹毒的关键措施。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猪丹毒属于猪类传染性疾病,由布氏杆菌感染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传播。
该病可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猪场经营者和畜牧工作者来说,了解猪丹毒的症状和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症状:猪丹毒主要症状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病变,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猪丹毒表现为以下症状:1. 食欲降低,甚至完全不吃。
2. 呼吸急促、气喘。
3. 体温升高,高烧不退。
4. 体重迅速下降。
5. 粪便异常,常常出现腹泻或便秘。
6. 咳嗽或打喷嚏。
7. 皮肤病变,如红肿、渗液或脓液疱疹等,多发生在耳朵、鼻子和乳头等处。
急性型丹毒病程短,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需迅速及时的干预治疗。
1. 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缓慢。
4. 改变行动习惯,如行动迟缓、嗜睡等。
5. 其他症状,如粘液性湿气、眼睑水肿等。
慢性型猪丹毒病程长,但病情相对稳定,病死率低。
但慢性型猪丹毒的群体感染能持续更长时间,需要更长时间进行治疗和隔离。
防治:猪丹毒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该疾病,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 加强环境卫生,尽可能减少细菌和寄生虫的藏身之处。
2.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合理科学地饲养和管理猪只。
3. 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4. 对疑似或感染猪进行隔离,防止病毒传播。
5. 对猪场、畜群、器具等进行定期消毒,杀灭病源。
6. 严格控制猪只的交易流通,减少疫情传播途径。
7. 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进行适当治疗、饲养、隔离和鉴定,防止疫情恶化。
总之,猪丹毒的症状和防治措施需要经营者和畜牧工作者充分了解和掌握,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从而为猪的生产和健康保驾护航。
猪丹毒的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
临床特征是: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为非化浓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
一、流行特点本病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北方地区以夏季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而在南方地区则在冬春季节流行。
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传染,有时爆发流行。
以4-6月龄的架子猪发病最多;在流行初期猪群中,往往突然死亡1-2头健壮大猪,以后出现较多的发病或死亡病猪;如能及时用青霉素治疗,常能得到显著疗效,终止此病的流行。
二、临床特征败血症型:为急性型见于流行初期,个别健壮猪突然死亡,未表现任何症状。
多数病猪则表现减食,或有呕吐,寒战,体温突然生高达42°C以上,常躺卧不愿走动,大便干。
有的后期腹泻;皮肤上出现形状和大小不一的红斑,指压时褪色。
若小猪得猪丹毒病时,常有抽搐神经症状。
疹块型:亚急性型猪丹毒,皮肤表面出现疹块是其特征症状,俗称"打火印"或"鬼打印"。
现实生产中较少见此类性病例。
慢性型:这种类型多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化而来的,主要病症是心内膜炎或四肢关节炎。
三、病理变化急性型的死猪以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肾、脾肿大为特征;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或有出血。
肾浴血肿大,呈似大紫肾,包膜散在弥漫暗灰色不规则斑纹,被膜易剥离,呈花斑肾。
脾充血肿大,紫红色;切面外翻隆起,脆软的髓质易于刮下。
胃底及,幽门部粘膜弥漫性出血和小点出血尤其严重。
四、诊断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尸体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猪丹毒病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特别是与猪瘟、猪肺疫、猪流行性感冒、猪弓形虫病、李氏杆菌病作区别诊断。
必要时进行化验室诊断,常用方法:采血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全血平板凝集试验等。
五、预防1、改善圈舍环境,保持干净。
2、天气突变、夏季高温。
猪丹毒
病猪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为主要特征,病猪体表有红疹较为好确认,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也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中文名:猪丹毒英文名:swine erysipelas病原学:红斑丹毒丝菌季节分布:四季传染病:是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染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蜱等吸血昆虫传播临床表现: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
并发症:类丹毒疫苗预防:是预防措施:每年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猪时严格做好检疫病猪体表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
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但仍未完全控制。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猪丹毒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同义名猪丹毒杆菌(Bacillus rhusiopat hiae suis),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在感染动物的组织触片或血片中,呈单在、成对或小丛状。
从慢性病灶如心脏瓣膜疣状物中分离的本菌常呈不分枝的长丝,也有呈中等长度的链状。
本菌不运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
革兰氏染色阳性。
本菌为微嗜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如加入少许血液或血清,并在10%二氧化碳中培养,则生长更佳。
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小时,用显微镜反光观察,有光滑(S)型、粗糙(R)型和中间(I)型等三个型,三者可以发生互变。
由急性病猪分离的菌株,菌落为光滑型,毒力强;粗糙型菌落一般见于久经人工培养或从慢性病猪、带菌猪分离的菌株,毒力低;中间型菌落金黄色,其毒力介于光滑型和粗糙型之间。
本菌明胶穿刺培养,呈试管刷状生长。
糖发酵力极弱。
大多数菌株能产生硫化氢。
经酸或热酚水抽提菌体胞壁抗原,高免兔血清,做琼扩试验是血清分型基础,已确认有25个型(即la、1b、2-22、及N型)。
猪丹毒的发生、诊断和防控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3年6月刊94畜禽与水产工程DOI:10.16815/ki.11-5436/s.2023.16.058猪丹毒的发生、诊断和防控吴卫平(安徽省太湖县晋熙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安徽 太湖 246400)摘要:猪丹毒属急热性传染病,是危害猪只健康及养猪业稳定发展的常见病。
该文阐述了该病的病原流行特点,分别描述了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介绍了染色镜检、病原菌分离检测、药敏试验等诊断要点,提出免疫接种、饲养管理、适时消毒、科学治疗等防控要点,给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丹毒;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控吴卫平. 猪丹毒的发生、诊断和防控[J]. 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3):94~95.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发的传染性较强的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炎热、多雨、高湿的夏秋季最常见。
临床上,病猪会出现明显稽留热、母猪流产等症状,要早发现早诊治,减少经济损失。
一、病原及流行特点猪丹毒病病原是猪丹毒杆菌,属革兰氏阳性菌,对高温敏感,对氢氧化钠、福尔马林等常规消毒剂均非常敏感,但对石碳酸不敏感,在0.5%石碳酸中仍可存活数月。
猪丹毒病可发生于任何猪,其中5~12月架子猪发病率最高。
病猪、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其分泌物、排泄物中均携带大量病菌,健康猪直接或间接接触后就会感染发病。
猪丹毒杆菌主要经消化道、皮肤伤口传播,亦可经蚊虫叮咬传播。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中7~9月更常见。
诱发猪丹毒病的因素较多,如:饲养管理不到位,饲料营养不均衡,喂食霉变劣质饲料;猪舍环境差,阴暗潮湿,通风不良;饮水不洁,饮用被病菌污染的水;发生冷热应激、运输应激、免疫应激、混群应激;猪舍消毒不佳,病菌大量繁殖;没有及时接种疫苗等,均可诱发猪丹毒病[1]。
二、临床症状猪丹毒病潜伏期1~7天,结合病猪发病程度可分为3种类型。
1、急性型急性型猪丹毒病发病急,高烧42.5~43.0℃,呈稽留热,精神状态差,停止进食,呕吐,大便干燥,粪便带黏液;个别猪后期出现腹泻,结膜充血,耳、颈、背等部位皮肤潮红发紫。
猪的细菌性疾病-猪丹毒
案例二:慢性猪丹毒
慢性发病
病猪表现出轻微的食欲不振,间歇性发热,皮肤出现溃疡等症状 。
慢性关节炎
病猪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等症状。
对策
及时诊断,采取隔离治疗措施,使用抗菌药物等治疗手段。
案例三:幼猪感染猪丹毒
1 2
感染途径
通过母猪的胎盘垂直传播给幼猪。
幼猪死亡率高
幼猪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就会死亡,死亡率高达 100%。
手术治疗
01
02
03
手术适应症
对于某些猪丹毒病例,可 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 如出现关节畸形或皮肤坏 死等情况。
手术方法
手术治疗猪丹毒的方法包 括清创、切除坏死组织、 缝合等步骤。
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后,应给予适当 的护理和药物辅助治疗, 以促进康复。
护理措施
隔离饲养
对患有猪丹毒的病猪应进 行隔离饲养,以避免传染 其他健康猪只。
环境消毒
对病猪饲养环境进行定期 消毒,以消灭病原体。
增强免疫力
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高 猪只的免疫力,预防猪丹 毒的发生。
04
猪丹毒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急性猪丹毒
急性发病
突然出现高热,皮肤出现红斑,食欲不振,口渴 ,便秘等症状。
急性败血症
在发病后2-3天内死亡,死亡率高达80%。
对策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进行疫苗接种等预防 措施。
消毒管理
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保持猪舍干燥 、通风、保暖等。
隔离措施
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 播。
03
猪丹毒的治疗
药物治疗
可用药物
治疗猪丹毒的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 等抗生素。
用药途径
猪的常见病 15第十四节丹毒
(swine erysipelas)
一、 概念
猪丹毒是由丹毒杆菌引起的一 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表现为急性败血症、 亚急性皮肤疹块、慢性心内膜炎 和关节炎。
二、 病原及发病机理
(一)病原:
猪丹毒杆菌为G+杆菌、不形 成荚膜和芽孢。
猪丹毒杆菌为G+杆菌、不形成荚膜和芽孢。
(二)发病机理:
经消化道或蚊虫叮咬侵入机体 败血症全身器官损伤 皮肤小动脉炎 自身免疫反应
三、病理变化
(一)败血症:脾肿、淋巴结充血、水 肿和出血,肾脏肿大、出血卡他性或出 血性胃肠炎,肺脏淤血、出血。
丹毒:肺脏淤血、出血
丹毒:脾脏肿大
丹毒:肾脏肿胀、肾小球肿大、突起,明显可见
丹毒:肺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形成
(四)皮肤坏疽: 由动脉炎形成的栓塞,由坏死形 成干性坏疽。皮肤龟裂和脱落。
丹毒:皮肤干性坏疽、龟裂和脱落
四、鉴别诊断
(一)猪瘟
(二)细菌性肠炎
丹毒:脾脏,脾小体周围“红晕”形成。
丹毒:肾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形成
(二)皮肤疹块: 全身厚皮肤及薄皮肤出现疹块俗称 “打火印”,镜检为动脉炎。
丹毒:皮肤疹块“打火印”形成。
丹毒:皮肤疹块“打火印”形成。
(三)心内膜炎或关节炎, 由变态反应引起。
丹毒:疣状心内膜。
丹毒:关节炎,由变态反应引起
猪丹毒的预防和治疗
猪丹毒的预防和治疗猪丹毒,又称猪链球菌感染症,是一种由链球菌属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它主要引起猪只的呼吸道感染,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猪丹毒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预防和治疗猪丹毒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就猪丹毒的预防和治疗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养猪户有效应对这一疾病。
一、猪丹毒的传染途径猪丹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或感染猪只的食物、饮水传播。
感染的猪只会排放大量的细菌,当其他猪只接触到这些细菌时就会感染上猪丹毒。
猪场的环境卫生状况也是影响猪丹毒传染的重要因素,环境脏乱、空气不流通会增加猪丹毒的传播风险。
二、猪丹毒的预防措施1. 提高猪场的环境卫生水平:保持猪场的清洁整洁,保持猪舍通风良好,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废料,减少细菌的滋生和传播。
2. 加强猪只的免疫力:定期为猪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抵抗力,减少猪丹毒的感染风险。
3. 控制猪只的运输和交易:注意选择健康的猪只,避免引入猪丹毒病原体,减少猪丹毒的传播途径。
4. 合理使用抗生素:当发现猪只出现猪丹毒症状时,及时采取药物治疗,阻断猪丹毒的传播链。
5.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猪只的饲养环境、饲料卫生,定期检查猪只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患猪只。
三、猪丹毒的临床表现1. 早期表现:猪丹毒潜伏期较短,通常在感染后1-3天内即可出现临床症状。
患病的猪只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振、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
2. 中期表现:猪丹毒进展后,患猪会出现高烧,咳嗽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逐渐加重。
3. 晚期表现:严重的猪丹毒会导致猪只出现发绀、出血、无力、厌食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四、猪丹毒的治疗方法1. 抗生素治疗:对于猪丹毒的治疗,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选择使用青霉素、头孢、红霉素等抗生素,并根据兽医的建议合理使用抗生素。
2. 对症治疗:在使用抗生素的还应该对症治疗,比如给予退烧药、止咳药等药物,缓解患猪的症状。
同时要保证患猪的饮食和休息,帮助其尽快康复。
猪丹毒治疗方案
猪丹毒1、病因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
急性猪丹毒的特征为败血症和突然死亡。
亚急性猪丹毒患猪的皮肤则可能出现红色疹块。
2、流行病学猪丹毒杆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猪丹毒杆菌常由消化道侵入,随之繁殖于扁桃腺,继而造成病菌侵进血液循环。
严重的菌血症迅速变成全身性败血症和突然死亡。
稍后,病菌可滞留在皮肤,关节或心脏瓣膜,转变成亚急性及慢性型。
患猪主要为3月龄至上市龄猪群。
有时候,后备年轻母猪亦感染。
3、临床症状与皮肤病变特征其特征是一只或数只猪突然死亡。
患猪体温升至42℃以上,高热稽留。
急性猪丹毒的怀孕母猪常发生流产。
感染后2-3天皮肤呈凸起的红色区域,此红斑大小形状不一。
病好转时红斑可消失,病恶化时则融合成片。
亚急性疹块型:其特征是皮肤表现出疹块。
通常发病后2—3天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于皮肤表面。
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瘀血,紫蓝色,压之不褪。
慢性型以跛行和皮肤坏死为特征。
发病初期为关节疼痛和发热,随后变成肿胀和僵硬。
急性病例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部分初期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位较多见,指压褪色,指去复原,病程为3~4天,不死转为疹块型和慢性型。
猪丹毒的典型病变是皮肤红斑与疹块。
慢性猪丹毒患畜的几个关节可见非化脓性关节炎。
其他内部器官有时出现梗塞,特别是心瓣膜炎症时。
4、防治基本原则发生后应立即使用药物控制,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
1 对发病猪立即使用注射给药芪泰素15毫升+比肟求1支打120斤猪连用3天2 对发病猪场全群混饲给药优舒克1000g+黄芪多糖500克拌料1吨连续使用1~2周。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猪丹毒,又称为猪链球菌性败血症,是一种由链球菌引起的猪类传染病。
下面将介绍猪丹毒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猪丹毒的症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热:猪丹毒患猪体温常常升高,有时可达40℃以上。
2. 呼吸困难:患猪常表现出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的症状。
3. 丧失食欲:患猪常常出现食欲不振,拒食的情况。
4. 体重下降:患猪的体重会出现明显下降,且日渐消瘦。
5. 瘀斑出血:患猪的皮肤、黏膜等部位会出现瘀斑出血,甚至出现皮下出血的情况。
6. 关节炎:患猪会出现关节红、肿、痛的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瘫痪。
7. 呕血:患猪在临近死亡时可能有呕吐血液的现象。
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场的卫生环境,加强猪圈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期清理粪便和废弃物。
合理调整饲喂制度,保证猪的饲养条件良好。
2. 抗菌治疗:一旦发现有猪出现猪丹毒的症状,应当立即进行抗菌治疗,根据兽医的建议正确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并按照规定的剂量进行用药,及时阻止细菌进一步繁殖。
3. 疫苗预防:采用疫苗进行预防是有效防治猪丹毒的措施之一。
可以根据猪场情况,选择适当的猪丹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提高猪对猪链球菌的抵抗能力。
4. 饲料添加剂:在猪的饲料中添加抗菌剂和益生菌等物质,可以提高猪的抵抗力,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预防猪丹毒的发生。
猪丹毒是一种严重威胁猪类健康的传染病,对于养殖户来说,一方面要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定期消毒清洁猪圈;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猪只的状况,一经发现猪丹毒的症状,应立即进行抗菌治疗,并在平时做好猪的饲养管理以及疫苗预防工作,以降低猪丹毒的发生风险。
应及时请专业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猪丹毒控制措施
猪丹毒控制措施
一、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猪丹毒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可以增强猪群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猪丹毒的风险。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具体使用应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类型进行选择。
二、生物安全措施
1.隔离:对于疑似感染猪丹毒的病猪,应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2.消毒:对猪舍、饲料、饮水等环境进行定期消毒,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人员防护:工作人员在接触病猪或处理病猪分泌物时,应佩戴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
三、药物治疗
对于确诊感染猪丹毒的病猪,应采取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用药剂量和给药方式,避免副作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四、饲料管理
1.保证饲料质量:选用优质饲料,避免饲料变质、霉变等问题。
2.均衡营养:合理搭配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保证猪群的健康生长。
3.饮水管理:保证水源清洁,避免饮用污染水。
五、环境卫生
1.保持猪舍干燥:降低湿度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2.通风换气: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避免有害气体对猪群的影响。
3.定期清理:定期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垃圾等杂物,保持环境卫生。
六、疫情监测与报告
1.定期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2.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七、人员培训与教育
1.培训:对工作人员进行猪丹毒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2.教育:加强工作人员的卫生意识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猪的疾病 猪丹毒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丹毒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丹毒(Erysipelas suis)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临诊症状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疹块。
慢性病猪表现为心内膜炎和关节炎。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1982年首次从猪丹毒病猪体内分离到丹毒杆菌,其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和流行。
我国许多地区也有发生,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场的增加,该病在规模化养猪场发生较少,但在农村散养户中有散发。
人也可被感染,称为类丹毒。
二、病原:猪丹毒的病原为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俗称猪丹毒杆菌,本菌为纤维平直或稍弯曲的细杆菌,长0.8~2.Oµm,宽0.2~0.4µm。
在病死猪的脾、肝、肾等组织病料涂片中,本菌呈单个、成对或成堆存在,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
在慢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和陈旧的培养物中,多呈不分枝的长丝状,并成丛存在。
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无运动性。
本菌为微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在普遍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培养温度为37℃,pH7.2~7.5。
在普遍琼脂平板上生长较差,长成半透明极小的圆形菌落,如添加血液或血清时则生长较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呈圆形、光滑、灰白色、透明、边缘整齐、针尖大露珠样的小菌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形成狭窄绿色溶血圈;在肉汤培养中,呈均匀的微浑浊,不形成菌膜和菌环,底部有少量沉淀,振摇后,沉淀物上升呈絮片状;在明胶穿刺培养时,沿穿刺线横向放射状生长,表现为特征性的试管刷状,是区别于李斯特氏菌的一个特征。
不液化明胶。
本菌可发酵葡萄糖、果糖、乳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甘露醇、山梨醇、肌醇、水杨素、鼠李糖、蔗糖、菊糖、棉实糖。
产生H2S,不产生靛基质和接触酶,不分解尿素。
甲基红及VP试验阴性。
本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h后,用显微镜反光观察,有光滑S型,菌落小呈蓝绿色,荧光强,毒力强,从急性病例分离的菌株大多为S型;粗糙R型,菌落呈土黄色,无荧光,毒力弱,从慢性病猪、带菌猪分离的菌株为R型;中间I型,呈金黄色,荧光弱,毒力介于上两型之间。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养殖与饲料2019年第11期收稿日期:2019-09-10魏伏斌,男,1977年生,助理兽医师。
猪丹毒通常称为“红热病”,病猪发病后常在背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的斑块,俗称“打火印”。
猪丹毒在天气炎热、多雨的季节(5~9月)多发[1],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猪养殖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并导致养猪场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疫苗的应用已经能将本病控制,但在养殖场还是时有发生。
1病原猪丹毒的病原为猪丹毒杆菌,其为一种革兰氏阳性小杆菌,长度在0.8~2.4μm ,宽度在0.2~0.4μm 。
猪丹毒病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大,能够在病料组织中长期存在,甚至深埋的猪在200多天后仍然可以分离到病原。
猪丹毒杆菌对热较为敏感,在较高的温度下迅速死亡,在70℃的环境中5min 就可以将其杀死。
猪丹毒杆菌对酸性环境耐受,猪的胃液不能将其杀死。
因此,其可以通过胃进而在肠道内形成感染。
2流行病学猪丹毒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夏秋等高温季节的发病率更高。
猪丹毒的传染源为发病猪和携带细菌的猪,病猪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菌[2]。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4种,分别是消化道传播、皮肤和破损的伤口传播、内源性感染以及通过吸血昆虫吸血而造成猪感染。
本病的易感动物为猪群,各个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但通常3月龄以上的架子猪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3]。
3临床症状猪在感染猪丹毒杆菌后通常表现为3种临床症状,分别是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3.1急性型急性发病的病猪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站立和行走不稳,体温升高,最高甚至可以超过42℃,病猪在发病后2d 内即可出现全身表面都有紫红色斑块,在背部和耳部均有斑块,这些斑块指压褪色。
3.2亚急性型感染亚急性型猪丹毒的病猪发病后体温升高,常升高至41℃左右,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均会出现有疹块,尤其是在胸部、背部和腹侧部。
这些疹块凸出于表面,能够和周围的皮肤有清晰的界限,类似于烙印。
3.3慢性型感染慢性型猪丹毒的病猪,通常是由急性型的病猪发病后没有死亡的病猪转化而来的,表现为纤维素性关节炎、皮肤坏死等临床症状。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常见的猪病,由猪丹毒病原体引起,其症状包括发热、呼吸急促、厌食、球脱等。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是对猪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下面将详细介绍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方法。
一、猪丹毒的鉴定方法1、症状诊断法通过对病猪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猪丹毒。
丹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急性病程短,症状严重,亚急性病程逐渐加重,慢性病程较长,症状轻微。
因此,在鉴定猪丹毒时应根据病猪的症状和病程来进行分析。
2、病原学诊断法通过对疑似病猪的组织或排泄物进行实验室检测,可以鉴定猪丹毒。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诊断性试验、菌落计数法和核酸检测法等。
其中,核酸检测法是目前最为准确的鉴定方法,可以通过PCR方法检测靶基因来确定病原体是否存在。
1、加强环境卫生保持猪场干净卫生是预防猪丹毒的重要措施。
要定期清洗猪舍和设备,并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因猪场环境不良导致病原体的繁殖。
2、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饲喂和饮水管理也是防治猪丹毒的关键。
要保证猪的饮水干净卫生,避免交叉感染;饲喂要同时兼顾营养需要和生物安全,不能给猪喂食不合格饲料或未经消毒的食品。
3、注重疫苗预防在疫情高发期,可根据病原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进行预防。
在注射疫苗前一定要对猪的免疫状态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需要加强免疫力。
4、及时诊断并隔离患病猪对疑似患病的猪必须及时隔离,并将患病猪送交专业的兽医检测,以确定是否为猪丹毒。
在猪丹毒疫情高发时期,可以采取隔离所有猪的措施,为猪丹毒的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是现代猪生产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环境卫生,合理饲养管理,注重疫苗预防,及时诊断并隔离患病猪,以确保猪场的生物安全和猪的健康。
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临床金鉴20234257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治措施何红粉1, 韦纯云2(1.平果市太平镇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广西平果 531407;2.平果市太平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广西平果 531407)摘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事关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事关助推农民增收、民生福祉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畜牧业。
养猪业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当前规模化的生猪养殖过程中,相关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猪丹毒为其中的一种,可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伤。
养殖户要加强猪丹毒的认识,及时辨别疾病,制定防治猪丹毒的措施,提升生猪养殖质量,推进养猪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经济水平提升。
关键词:猪丹毒;诊断方式;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3)04-0043-03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猪肉需求,养殖业发展越来越规模化、集约化,同时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给生猪养殖带来较大的影响。
猪丹毒是生猪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可严重影响生猪健康生长。
养殖户需加强对猪丹毒的重视,提高对疾病的相关认识,及时诊断,日常做好预防,减少猪丹毒给生猪带来的危害,提升生猪养殖质量。
1 猪丹毒1.1 定义生猪疾病较为复杂,不同的疾病给生猪生长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猪丹毒属于常见的猪疾病之一,是人畜共患的二类传染性疾病,主要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生猪感染猪丹毒会发生连续性的发热,体温急速升高,严重的情况下出现败血症,甚至死亡,同时伴有皮肤丘疹等症状;猪丹毒疾病给生猪养殖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养殖户如果重视程度不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同时该病易与蓝耳病等其他疾病交叉感染,导致养殖户无法及时辨别,不能进行有效诊断以及制定相关防治措施。
养殖户要加强对猪丹毒疾病的认识,提升对猪丹毒疾病诊断能力。
临床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要学会区分猪丹毒与其他疾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掌握猪丹毒疾病的发病特征、临床表现,从而在根本上认识猪丹毒,确保养殖户能在第一时间诊断出猪丹毒,降低猪丹毒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
猪丹毒的临床诊断及防治措施
摘要:猪丹毒主要由红斑丹毒丝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为特征。
属于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二类动物疫病。
急性型发病率高,对生猪养殖业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为了养殖户更好地预防猪丹毒病的发生,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
对此,本文主要对猪丹毒病的诊断和防治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猪丹毒;诊断;防治猪丹毒的临床诊断及防治措施张东梅(北京市密云区农业农村局穆家峪所北京101500)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4.04.004收稿日期:2023-11-23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猪养殖行业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市场潜力巨大[1]。
猪丹毒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不论欧洲、亚洲、北美洲等地都有发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养猪场造成大规模流行,它与猪瘟、猪肺疫并称为三大传染病,对猪危害非常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猪丹毒病又称“打火印”,自然条件下具有较强抵抗力,进而导致传染病经常在我国养殖场中出现。
猪感染病毒后,普遍充血、出血,各实质脏器有大小不等弥漫性出血点等相关症状,造成大范围传播和死亡。
为了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加强对猪丹毒病预防、免疫、检疫、治疗等措施,可有效控制此疾病的发生。
1病原极纤细的小杆菌是猪丹毒病原体特征,形状为直型或稍弯,长约0.8~2.0μm ,宽为0.2~0.4μm 。
分离的细菌呈不分枝的长丝状或呈中等长度的链状。
猪丹毒杆菌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无鞭毛,体表面被包着一层蜡质薄膜。
在琼脂培养基上观察到:光滑型(S 型)与粗糙型(R 型)两种菌落。
光滑型菌落菌体短细,毒力极强,此型是从新鲜急性病丹毒病材料分离而得到的。
粗糙型菌落菌体大,呈长链状,毒力极低。
在琼脂培养基上,37℃经24h 培养,菌落呈露点状。
在加血清或全血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