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
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
![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ad7841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0.png)
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实验步骤:
一、准备工作:
1. 准备材料:电刺激仪、电极贴片、骨骼肌样本。
2. 将电极贴片粘贴在骨骼肌样本上,保证电极与样本充分接触。
3. 将骨骼肌样本固定在实验平台上。
二、实验设计:
本实验设计以下几个不同的刺激组合:
1. 强度高、频率低组合:刺激强度为X单位,频率为Y次/秒。
2. 强度高、频率高组合:刺激强度为X单位,频率为Z次/秒。
3. 强度低、频率低组合:刺激强度为A单位,频率为Y次/秒。
4. 强度低、频率高组合:刺激强度为A单位,频率为Z次/秒。
三、实验操作:
1. 分别给每个刺激组合设置相应的刺激参数。
2. 通过电刺激仪,依次给骨骼肌样本施加各组刺激。
3. 记录每个刺激组合下,骨骼肌样本收缩的情况,包括收缩幅度和收缩时间。
4. 重复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结果。
四、数据处理:
对于每个刺激组合,计算出骨骼肌收缩的平均幅度和平均时间。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实验结果:
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有一定的影响。
生理学实验报告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生理学实验报告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c317b61b52acfc788ebc95d.png)
生理学实验报告实验一: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目的】本实验用机械-电换能器将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转变为点变化,在计算机实时分析系统描记肌肉收缩与动作电位,观察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的收缩的影响,掌握骨骼肌动作电位与机械收缩同步记录的方法及其基本波形的判断。
【实验材料及药品】青蛙、蛙类手术器械一套、平板肌槽、引导电极、机械-电换能器、电子刺激器、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计算机实时分析系统、任氏液等【实验步骤及结果】1.准备好实验所用的青蛙的大腿肌肉,在任氏液中浸泡稳定10分钟。
2.按实验所需连接好装置3.观察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骨骼肌的收缩强度也随着增加。
当刺激的频率很慢时,肌肉的每一次收缩是独立的,彼此分开的,即单收缩。
随着刺激频率的加快,前次刺激引起的收缩还未完全舒张时,新的刺激已到达肌肉,于是肌肉在自身尚处于一定程度的缩短和张力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收缩,曲线呈锯齿形即为不完全强直性收缩。
当阈上刺激频率进一步加快时,前一次刺激引起的收缩还未到达顶点时,新的刺激已到达肌肉,于是肌肉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收缩,形成收缩力的叠加,曲线的锯齿形消失,即为完全强直性收缩。
实验二:离体蛙心灌流【实验目的】学习蛙离体心脏灌流方法。
观察Na+、K+、Ca2+、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因素对心脏收缩活动的影响。
【实验材料】青蛙、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张力换能器、蛙类常用手术器械一套、玻璃分针、蛙板、蛙钉、蛙心插管、蛙心夹、试管夹、滴管(2支)、试剂瓶、烧杯、双凹夹、万能支架、细线。
【实验方法及结果】1.记录心脏在只有任氏液时的收缩曲线,观察心率及收缩幅度,并将其作为正常对照。
如下图2.用吸管吸出插管中的任氏液后,换以等量的0.65%氯化钠溶液,记录并观察心跳的变化。
3.将1~2滴2%的氯化钾溶液加入灌流液中,记录并观察心跳变化。
4.将1~2滴2%的氯化钙溶液加入灌流液中,记录并观察心跳变化。
刺激强度与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
![刺激强度与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6f57818a26925c52cc5bfb5.png)
课程名称生理学实验名称刺激强度与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一、实验目的熟悉:组织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规律以及骨骼肌收缩的特点。
掌握: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要求1.蛙和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相似,而其离体组织生活条件易于掌握,在任氏液的浸润下,神经肌肉标本可较长时间保持生理活性。
因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蛙或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离体标本来观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兴奋过程以及骨骼肌收缩特点等。
2.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客观指标之一。
固定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变化率,只改变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大小(阈下刺激)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才能引起肌肉发生微弱地收缩,此时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逐渐增强。
强度超过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当刺激达到某一最适强度时,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此时的刺激称为最大刺激。
3.肌肉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引起的一次机械性收缩和舒张的过程称为单收缩。
当刺激频率增加,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内,使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未结束又开始新的收缩,收缩曲线呈现锯齿状,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若刺激频率持续升高,后一次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内,肌肉则处于完全的持续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三、实验仪器设备蟾蜍、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蛙板、固定针、滴管、培养皿、玻璃分针锌铜弓、污物缸、粗棉线、任氏液四、实验步骤1.破坏脑、脊髓一只手握住蟾蜍,使其背部向上。
用拇指压住蟾蜍背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另一只手持毁髓针,由两根之间沿中线向下触划。
触及凹陷处即为枕骨大孔。
将毁髓针垂直刺入枕骨大孔。
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内搅动;将毁髓针退回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椎平行刺入椎管内捣毁脊髓。
2.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1)剥离一侧下肢自大腿根部起的全部皮肤,然后将蟾蜍腹位固定于蛙板上。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61c035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6.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刺激条件下骨骼肌的收缩情况。
4. 分析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是人体最主要的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信号引起的,当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时,与肌肉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肌肉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引起肌肉收缩。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青蛙腓肠肌、生理盐水、剪刀、镊子、玻璃分针、探针、肌槽、张力转换器、锌铜弓、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物显微镜、信号采集系统、刺激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取青蛙腓肠肌,用生理盐水清洗,去除脂肪和结缔组织。
2. 制备标本:将腓肠肌放置于肌槽中,用玻璃分针固定。
3. 连接仪器:将肌槽与张力转换器连接,张力转换器与信号采集系统连接。
4. 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刺激强度、刺激频率等参数。
5. 进行实验:打开刺激器,给予腓肠肌不同强度的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
6. 记录数据:记录不同刺激条件下肌肉收缩的幅度、频率等数据。
7. 分析结果:分析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当刺激强度逐渐增加时,肌肉收缩幅度也随之增大。
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肌肉收缩达到最大幅度。
2. 在保持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频率逐渐增大。
当刺激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肌肉收缩呈现强直收缩。
3. 当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时,肌肉不发生收缩,表现为阈下刺激。
4. 当刺激强度等于阈值时,肌肉开始收缩,表现为阈刺激。
5. 当刺激强度高于阈值时,肌肉收缩幅度达到最大,表现为最大刺激强度。
六、实验结论1.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信号引起的,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有显著影响。
2. 刺激强度越大,肌肉收缩幅度越大;刺激频率越高,肌肉收缩频率越快。
3. 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肌肉收缩呈现最大幅度;当刺激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肌肉收缩呈现强直收缩。
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影响药物的局麻作用及肌松作用实验报告
![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影响药物的局麻作用及肌松作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f1237b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4.png)
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影响药物的局麻作用及肌松作用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研究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2.探究药物的局麻作用及肌松作用。
实验原理:1.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影响:骨骼肌是由多个肌纤维组成的,而肌纤维是由肌原纤维组成的。
当神经刺激到达神经肌肉接头时,会触发骨骼肌收缩。
刺激强度越大,骨骼肌收缩力越强;刺激频率越快,骨骼肌收缩频率越高。
2.药物的局麻作用:局麻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传递信号的进行,使局部神经失去感知能力,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作用。
3.药物的肌松作用:肌松药物能使肌肉松弛,停止收缩,用于手术中使肌肉呈松弛状态,便于手术进行。
实验材料:1.青蛙骨骼肌2.电刺激装置3.药物:局麻药、肌松药实验步骤:实验一: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1.将青蛙骨骼肌制备成适当大小的肌条。
2.将肌条固定在实验台上,并接上电极。
3.将电刺激装置接入电极,调节刺激强度和频率。
4.逐步增加刺激强度,记录下不同刺激强度下的骨骼肌收缩情况。
5.固定刺激强度,逐步增加刺激频率,记录下不同刺激频率下的骨骼肌收缩情况。
实验二:药物的局麻作用及肌松作用1.将青蛙骨骼肌制备成适当大小的肌条。
2.将肌条固定在实验台上,并接上电极。
3.在实验台上放置一个含有药物的溶液,将肌条浸泡在溶液中。
4.观察和记录药物对肌条的作用表现,包括局部感知变化和收缩状态。
实验结果:实验一的结果应包括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下骨骼肌的收缩情况的变化。
可以绘制收缩力和刺激强度以及收缩频率的关系曲线,以展示他们之间的相关性。
实验二的结果应包括不同药物的作用表现,如局部感知是否消失以及肌肉收缩是否停止等。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规律,以及药物的局麻作用和肌松作用机制。
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探讨局麻药和肌松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和注意事项。
结论:通过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有不同的影响。
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
![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654ee2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2.png)
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
骨骼肌收缩是构成骨骼肌的长丝能够收缩而产生力量的过程,其对身体运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影响是否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实验以大白鼠6只为所用材料;
实验设备:分离型伺服系统、力量计等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1.将动物安置于力量计上,分别设置刺激能量强度100%、80%、60%;
2.刺激频率分为0.5Hz、1Hz、2Hz,分别作用于动物,观察其骨骼肌收缩反应;
3.调整刺激能量强度和刺激频率,针对不同的动物对比观察,测量骨骼肌收缩的反应程度。
三、实验结果
实验中,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骨骼肌的收缩反应程度也随之上升,且刺激频率为1Hz时,骨骼肌的收缩反应程度最大;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骨骼肌的收缩反应程度也会逐渐降低,但响应强度在0.5Hz和2Hz差异不大。
四、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强度越大,骨骼肌收缩反应程度越大;骨骼肌收缩反应程度随刺激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而且刺激频率为1Hz时,骨骼肌的收缩反应程度最大。
也就是说,合理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对于骨骼肌收缩反应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1 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实验1 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616ccc34028915f804dc22b.png)
实验1 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目的】本实验在保持刺激时间恒定的条件下,逐步增加或减小对蟾蜍坐骨神经的刺激强度(脉冲振幅)和改变电脉冲刺激频率,观察记录腓肠肌收缩收缩张力,分析探讨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张力的关系。
学习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使用。
【原理】肌肉、神经和腺体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它们有较大的兴奋性。
不同组织、细胞的兴奋表现各不相同,神经组织的兴奋表现为动作电位,肌肉组织的兴奋主要表现为收缩活动。
因此,观察肌肉是否收缩可以判断它是否产生了兴奋。
一个刺激是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不仅与刺激形式有关,还与刺激时间、刺激强度、强度-时间变化率三要素有关,用方形电脉冲刺激组织,则组织兴奋只与刺激强度、刺激时间有关。
用方形电脉冲刺激组织,在一定的刺激时间(波宽)下,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刺激称为阈刺激,所达到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能引起组织发生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称为最大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叫最大刺激强度;界于阈刺激和最大刺激间的刺激称阈上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称阈上刺激强度。
刺激神经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通过神经肌接头的化学传递,使肌肉终板膜上产生终板电位,终板电位可引起肌肉产生兴奋(即动作电位),传遍整个肌纤维,再通过兴奋-收缩耦联使肌纤维中粗、细肌丝产生相对滑动,宏观上表现为肌肉收缩。
肌肉收缩的形式,不仅与刺激本身有关,而旦还与刺激频率有关。
当刺激频率较小,使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收缩表现为一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收缩时间、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收缩时间,则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预习】1.仪器设备知识参见RM6240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介绍。
2.实验理论实验动物知识参见第三章第一节生理科学实验常用实验动物的种类;第四章第一节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统计学知识参见第五章第四节常用统计指标和方法;生理学教材中兴奋性、兴奋的概念,神经肌接头化学传递的机制,骨肌的收缩原理和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一实验报告
![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一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ed9c92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3.png)
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一实验报告刺激强度与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了解其生理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实验原理神经-肌肉兴奋传递是运动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是影响肌肉收缩的重要因素。
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的增加将增强肌肉收缩的力量和频率。
然而,当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超过一定范围时,肌肉收缩的效果可能减弱甚至产生疲劳。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蛙类肢体、神经-肌肉标本、刺激器、放大器、记录仪等。
2.将蛙类肢体固定在实验台上,分离神经-肌肉标本。
3.应用刺激器给予神经-肌肉标本不同强度的刺激,观察并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4.改变刺激频率,重复步骤3。
5.绘制肌肉收缩力量与刺激强度、刺激频率的曲线图。
四、实验结果表1: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力量的关系(请在此处插入图表)表2: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力量的关系(请在此处插入图表)五、实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力量增强。
当刺激强度超过一定范围(如本实验中的2.5mA),肌肉收缩力量反而略有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过强的刺激导致神经-肌肉产生疲劳或损伤。
2.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力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强。
当刺激频率过高(如本实验中的50Hz),肌肉收缩力量反而略有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高频率的刺激导致神经-肌肉无法有效传递兴奋。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可以增强肌肉收缩力量。
然而,超过一定范围后,继续增加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可能导致神经-肌肉疲劳或损伤。
4.本实验结果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例如,在电刺激疗法或功能性电刺激(FES)中,合理选择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本实验结果也可为骨骼肌肉康复、功能重建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25d04c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b.png)
少数兴奋性最高的肌纤维产生收缩
肌纤维被兴奋数 肌肉收缩力
所有的肌纤维均兴奋 肌肉收缩反应最大
由许多骨骼肌 纤维组成的 不同的肌纤 维兴奋性不同
刺激频率与收缩反应的关系 单收缩(twitch):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刺激时,可发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出现一次收缩和舒张. 动作电位时 程(相当于绝 对不应期)仅 1~2毫秒 骨骼肌可在机械收缩过程中接 受新刺激发生新的兴奋和收缩 收缩过 程可达 几十~几百 毫秒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在生理条件下,支配骨骼肌的传出神经总是发出连续的冲动,所以骨骼肌的收缩都是强直收缩;静息状态下,中枢神经也经常发放低频率神经冲动至骨骼肌,产生一定程度的强直收缩,称为肌紧张(muscle tone)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三.实验材料
蟾蜍或蛙;蛙类手术器材一套(蛙板、蛙钉、粗剪刀、手术剪、镊子、刺蛙针、玻璃分针;锌铜弓;滴管、培养皿、500ml烧杯)、任氏液,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肌张力换能器、肌槽铁支架、肌槽、双凹夹等。
3.观察项目
五.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任氏液湿润标本,每次刺激后应使肌肉休息30秒,连续刺激不可超过5秒。 不要用手握住或接触神经。
六.实验结果
刺激频率与收缩反应的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小结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力的大小与刺激强度成正比。如刺激强度小于阈强度,不能引起肌肉兴奋收缩;当刺激强度达到最适强度,肌肉发生最大的收缩反应;继续增大刺激强度,肌肉的收缩不再增大。
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量。
刺激量包括三个参数:
刺激强度
刺激持
续时间
刺激强度对
时间的变化
刺激量
<
阈刺激
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影响,药物的局麻作用及肌松作用实验报告
![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影响,药物的局麻作用及肌松作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308124e0b1c59eef8c7b456.png)
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影响药物的局麻作用及肌松作用姓名:学号:班级:一、实验目的1.观察电刺激强度的变化对骨路肌收缩张力的影响,理解阈刺激、阈上刺激和最大刺激的概念。
2.观察不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了解单收缩、强直收缩的产生机制及其意义。
3.观察普鲁卡因的传导麻醉作用,分析药物作用机制。
4.观察琥珀胆碱的肌松作用,掌握除极化型肌松药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蟾蜍2.器材:蛙类手术器械1套,培养皿,铁支架,肌动器,张力换能器,锌铜弓,滴管,丝线,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3.药品:任氏液,普鲁卡因溶液,琥珀胆碱溶液三、实验方法和步骤1、标本制备制备离体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1)破坏脑和脊髓:找到枕骨大孔处,将刺蛙针刺入1~2mm,分别捣损脑组织和脊髓。
2)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沿骶骨两侧剪开腹壁,剪除全部躯干及内脏组织,在骶髂关节水平前1~1.5cm处剪断脊柱。
3)剥皮,将标本放在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4)清洗:将手及用过的剪子,镊子等全部手术器械洗净。
5)分离双后肢:沿脊柱和骨盆的正中线将脊柱分为两半,从耻骨联合中央剪开两侧大腿,将分离的另一半后肢浸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备用。
6)制备离体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I.分离坐骨神经:用玻璃针沿脊柱侧游离坐骨神经腹腔部;沿坐骨神经沟,用玻璃针剥离坐骨神经大腿部,分离至腘窝。
II.分离腓肠肌:结扎腓肠肌跟腱,剪短跟腱,减去周围组织,保留腓肠肌起始点与骨的联系。
III.游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2、标本安放将标本的股骨固定在肌动器上,坐骨神经轻放在肌动器电极上,用任氏液保持局部湿润;腓肠肌跟腱用线扎紧并与张力换能器相连3、仪器实验1)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I.选择“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系统进入信号记录状态,刺激模式可采用自动幅度调节。
II.给予神经一个最小的单刺激,逐渐增加刺激强度,找出刚能引起肌肉出现微小收缩的刺激强度(阈强度)。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4546e0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6f.png)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肌肉收缩是人体活动的重要物理基础,而刺激强度是决定肌肉收缩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深入探究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以期为肌肉运动控制及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一、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20名身体健康的健身爱好者随机分为低、中、高三组,每组各6人。
实验条件与操作方法相同,只在刺激强度上进行了处理:低强度组:刺激强度为最小可引起肌肉收缩的电压,即2mA;中强度组:刺激强度为最大可以耐受的强度,即最高100mA;高强度组:刺激强度为低强度组与中强度组之间的平均值,即30mA。
每次实验前,被试均需充分休息,标准化测量每位被试的肌肉肌力值,然后采用电刺激的方法刺激肌肉,记录三组被试缩短时间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实验者对每名被试的肌肉收缩情况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记录了大量的数据。
二、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刺激强度下,骨骼肌收缩时间和收缩力度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低强度组:在低强度刺激下,骨骼肌收缩时间显著延长,收缩力度也减弱,说明刺激强度不足时骨骼肌的收缩效率降低。
中强度组:在中强度刺激下,骨骼肌收缩时间和收缩力度均达到最大值,在可耐受的范围内,骨骼肌收缩效率高。
高强度组:在高强度刺激下,骨骼肌收缩时间显著缩短,收缩力度也大幅提高,但由于极限强度超出了肌肉的可耐受范围,部分被试出现疲劳、乏力的现象。
三、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低强度刺激下骨骼肌收缩效率降低,中强度刺激下骨骼肌收缩效率最高,高强度刺激下肌肉缩短时间和力度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2.过于强烈的刺激会导致肌肉疲劳、乏力等不良反应,应在控制强度的同时,合理规划肌肉训练计划,保证肌肉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本实验对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1f4d03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1.png)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骨骼肌是人体中最重要的肌肉组织之一,它可以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和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系统控制的,而刺激强度则是影响神经系统和肌肉收缩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验中,我们选取了10名健康成年人,通过电生理技术来测量骨骼肌收缩的反应,以研究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我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刺激强度来刺激肌肉,记录了肌肉的收缩反应,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有着显著的影响。
当刺激强度增加时,肌肉的收缩反应也会随之增强。
这表明刺激强度是调节骨骼肌收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和肌肉之间的信号传递,进而调节肌肉收缩的程度。
实验结果还表明,不同的肌肉对刺激强度的反应也有所差异。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大腿肌肉和手臂肌肉进行实验,发现手臂肌肉对刺激强度的反应更加敏感,即手臂肌肉对较小的刺激强度就能产生明显的收缩反应,而大腿肌肉则需要更大的刺激强度才能产生相同程度的收缩反应。
这也说明了不同肌肉在生理学上的差异性。
本次实验研究了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强度是调节骨骼肌收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和
肌肉之间的信号传递,进而调节肌肉收缩的程度。
而不同的肌肉对刺激强度的反应也有所差异,这说明了不同肌肉在生理学上的差异性。
本次实验的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骨骼肌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具有一定的意义。
骨骼肌收缩实验实验报告
![骨骼肌收缩实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e96119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e6.png)
1. 了解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
3.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4.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是人体最重要的肌肉组织之一,由肌纤维组成。
肌纤维在受到刺激后会发生收缩,产生力量。
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是:当肌纤维受到刺激时,肌纤维内的肌浆网释放钙离子,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导致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肌纤维缩短,从而产生收缩。
三、实验器材1. 骨骼肌标本(如腓肠肌)2. 电刺激器3. 记录仪4. 计时器5. 计算器6. 刺激强度和频率调节装置7. 刺激强度和频率数据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 将骨骼肌标本固定在支架上,确保标本的稳定性。
2. 将电刺激器连接到骨骼肌标本上,调整刺激强度和频率。
3. 记录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下骨骼肌的收缩幅度和收缩时间。
4. 分别改变刺激强度和频率,重复实验步骤,记录数据。
5. 分析数据,绘制刺激强度和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幅度和收缩时间的关系曲线。
1. 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幅度呈正相关,即刺激强度越大,收缩幅度越大。
2. 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幅度呈正相关,但超过一定频率后,收缩幅度逐渐减小。
3. 刺激频率与收缩时间呈负相关,即刺激频率越高,收缩时间越短。
六、实验结论1. 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是肌浆网释放钙离子,导致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有显著影响,刺激强度越大、频率越高,收缩幅度越大,收缩时间越短。
七、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调节刺激强度和频率,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效率。
3.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骨骼肌收缩原理的理解,为今后生理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八、实验报告本次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验证了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有显著影响,刺激强度越大、频率越高,收缩幅度越大,收缩时间越短。
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d1d19d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2.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肌的收缩原理及过程。
2. 掌握观察骨骼肌收缩的方法。
3. 研究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的收缩是由肌肉纤维中的肌原纤维上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滑动引起的。
当神经冲动传入肌肉时,肌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导致肌细胞膜电位发生改变,形成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肌细胞膜传导至肌纤维,引起肌纤维内部的钙离子释放,进而触发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导致肌肉收缩。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活体蛙腓肠肌、任氏液、蛙类手术器械、剪刀、镊子、培养皿、玻璃分针、探针、木锤等。
2. 实验仪器: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万能支架、张力换能器、神经-肌肉标本屏蔽盒、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1. 准备蛙腓肠肌标本:用剪刀和镊子剪去蛙的后肢,将坐骨神经和腓肠肌分离,用任氏液清洗腓肠肌,将其固定在万能支架上。
2. 连接仪器:将蛙腓肠肌与张力换能器连接,张力换能器与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连接。
3. 调节实验参数:设置刺激频率为1Hz,电压逐渐增加,观察腓肠肌的收缩情况。
4. 观察刺激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记录肌肉收缩的最大幅度、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5. 观察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保持刺激强度不变,逐渐增加刺激频率,观察肌肉收缩的最大幅度、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6. 观察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保持刺激强度和频率不变,观察肌肉收缩的最大幅度、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直至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刺激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的最大幅度逐渐增大,潜伏期逐渐缩短,收缩期逐渐延长,舒张期逐渐缩短。
2. 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的最大幅度逐渐增大,潜伏期逐渐缩短,收缩期逐渐延长,舒张期逐渐缩短。
当刺激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出现完全强直收缩。
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一实验报告.doc
![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一实验报告.doc](https://img.taocdn.com/s3/m/f1733c79c5da50e2524d7f89.png)
实验报告实验人员:孙芳班次:7年制2班组别:2日期:2014/9/24 指导老师:沈建新小组成员:XXX,YYY,ZZ试验号和题目:一、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目的:1、了解并熟悉计算机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组成和基本使用方法2、制备具有生理活性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3、观察记录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对象:蛙实验药品与器材:任氏液;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蛙类手术器械,蛙捣毁针,保护电极,张力换能器,万能支架、连接导线等。
实验方法: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1)洗干净实验动物2)双毁髓::找到枕骨大孔处将刺蛙针刺入1-2mm分别捣损脑组织和脊髓。
3)剥制后肢,分离一侧后肢4)分离坐骨神经,穿线备用5)游离腓肠肌,肌腱结扎备用6)标本检验。
2、连接实验装置:将换能器的输出线接至BL-420F生理记录装置的1通道,保护电极接至电脉冲输出通道。
然后把制备好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棉线的另一端接在张力换能器上,将坐骨神经通过保护电极接至电脉冲刺激输出通道,而腓肠肌肌腱端的棉线与张力换能器簧片相连,保持适度松紧并与桌面垂直。
3、2、实验记录:开机后进入实验先用单刺激,找出阈强度、最适刺激强度;然后固定最适刺激强度,用连续单刺激,找出出现完全强直收缩时的最小刺激频率。
实验结果:1、刺激强度与肌肉的收缩关系实验图1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A.肌肉收缩强度(右侧为标尺);B.刺激标记(单位为V)图片中,在低于0.090V的电压刺激时,肌肉不发生收缩,说明在较低的电位刺激时,并不能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
而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用0.095V电压刺激的时候,蛙的腓肠肌收缩一次,表明神经接受刺激,兴奋沿神经传导至腓肠肌,引起腓肠肌肌膜电位发生变化,同时兴奋收缩,这说明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阈电位为0.090-0.095V之间接近0.095V。
随着刺激强度的不断增加,有较多的神经纤维兴奋,肌肉的收缩反应也相应逐步增大。
刺激强度和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刺激强度和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3ccacb96bec0975f465e2bf.png)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实验三刺激强度和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学会记录收缩的方法;2、观察刺激强度与收缩反应的关系;3、观察刺激频率与收缩反应的关系。
二、实验动物与器材1、实验动物:蟾蜍。
2、实验器材:常用手术器械、蛙板、培养皿、滴管、纱布、粗棉线、任氏液、肌槽。
三、实验步骤1、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1)实验→肌肉神经→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2)在零负荷时,调节好张力换能器的零点;(3)将肌肉标本与标本盒连接(4)开始记录→开始刺激。
刺激器以强度自动递增方式产生刺激(从零开始,每发一次刺激,强度自动递增)。
(5)阈强度;最适刺激强度,肌肉收缩为最大收缩。
(6)一旦出现最大收缩,停止记录,停止刺激。
2、单收缩分析(1)调节刺激模式为单刺激(2)调节刺激参数:扫描速度(3)以最适刺激强度进行刺激(4)测量单收缩的各时程3、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1)实验→肌肉神经→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典型实验;(2)调节好张力换能器的零点,设置最适宜的刺激强度;(3)开始记录→开始刺激。
系统自动按1、2、4、8、16、32Hz的频率间歇发送刺激脉冲。
(4)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5)一旦出现完全强直收缩,停止记录,停止刺激四、注意事项:1、悬线松紧应合适;2、固定标本时勿损伤标本。
五、实验结果1.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刚开始刺激时,肌肉不发生单收缩,当张力继续增大至0.09时,出现收缩,此即为阈强度。
此后,收缩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当增加到0.16时,幅度不再变化,此即为最适刺激强度。
结论:1、随刺激频率的增大,骨骼肌分别进行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强直收缩,后二者是新的收缩过程与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综合的结果。
2、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强直收缩三者中强直收缩的收缩幅度最大,不完全强直收缩其次,单收缩再次,可以表明三种收缩所能发出的力量为强直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单收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1、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了解阈刺激、阈上刺激、最大阈刺激的概念和意义。
3、了解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的概念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
由许多肌纤维组成的腓肠肌在受到不同强度的刺激时引起不同反应。
刺激强度过小时发生阈下刺激(subthreshold stimulus),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
使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
肌肉组织对阈上刺激发生的单收缩的过程分为: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同一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根据刺激间隔与单收缩时程的关系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当同一强度的阈上刺激连续作用于标本时,根据后一收缩与前一收缩发生的时期关系可出现:强直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三实验器材
蟾蜍,粗剪刀,玻璃分针,探针,木锤,镊子,培养皿,任氏液,娃板,保护电极,肌槽,张力转换器(100g),锌铜弓,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四实验步骤
制作标本(观看视频):毁脑脊髓、下肢标本制备、腓肠肌标本制备、连接仪器。
(一)1打开计算机软件中的模拟实验。
2打开电源,对蟾蜍腓肠肌进行单刺激,频率为1HZ,电压由0.1V逐渐增大到
1.5V,记录下每次增大电压后的收缩力。
每个电压下刺激3次,记录数据。
3将图表截下来并画出数据表格进行分析。
(二)1打开计算机软件中的模拟实验。
2打开电源,对腓肠肌进行连续刺激,即使腓肠肌进行完全强直收缩。
电压1.4V 不变,频率由1HZ逐渐增加到12HZ,记录下每次增大频率之后的收缩力。
3将图表截下来并画出数据表格进行分析。
五结果
图1蟾蜍腓肠肌连续刺激时刺激频率和收缩力的关系
表1 蟾蜍腓肠肌单刺激时刺激强度和收缩力的关系
固定频率1HZ
阈值0.5V 最大收缩力8.0g
图2 蟾蜍腓肠肌连续刺激时刺激频率和收缩力的关系
表2 蟾蜍腓肠肌连续刺激时频率和收缩力的关系
实验分析与讨论:
1从图1和表1看出:
a.每一个具有一定持续时间的刺激,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水平,才能引起组织的兴奋。
实验中,低于0.5V的强度不能引起肌肉的兴奋;0.5V时刚刚引起兴奋,所以此肌肉的阈值为0.5V。
此时,肌肉的收缩力为1.4g。
收缩力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大,收缩越大。
b.随着刺激强度的不断增加,肌肉收缩强度增大;但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后,肌肉收缩强度不再增强,即达到最大刺激强度,曲线不再变化。
此时,肌肉的收缩力为8.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