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文化的理性认知与现实建构——大众文化批判的视角
对大众文化批判的思考
素 养 的 发 展 :通 过 改 变 文 化 传 递 方 式推 动 了 人 的现 代 化 的 多元 途 径 …… 而 一 个 现 代 化 国 家 的基 础 就 在 于 国 民是 否 有 现 代 化 的思 想 和 行 为 模 式 。由 于 心 理 层 面 的 现代 化必 然 要 触 及 甚 至 动 摇 一 个 民 族 的 传 统 , 以 它遭 受 的 阻力 和抗 拒 也 就 最 大 。 国要 成 为现 代 化 所 中 的 社 会 , 先要 实 现 人 的现 代 化 , 是一 切 有 识 之 士 的共 见 。大 众 首 这
大 众 文 化 首 先 出 现 在少 数 发 达 国家 ,也 是 来 自其 内部 的 法 兰
克 福 学 派对 之进 行 了 最早 的批 判 。 以 以 法 兰 克 福 学 派提 出 的 “ 所 文
化 工 业 ” 论 , 为批 判 中 国 时下 大 众 文 化 的武 器 好 像 是 顺 理 成 章 理 作 的 事 。 是 殊 不 知 , 里 已 出现 时间 和空 间上 的 错 位 。我 们 首 先必 可 这 须 明 白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的 理 论 是 在 极 为 特 殊 的历 史 条件 和社 会 状 况下对现实文化的极度反应。 我 国 目前 的 一 些 大 众 文 化 批 评 学 者脱 离 “ 化 工 业 ” 论 的历 文 理 史 形 成 条 件 , 它 当作 一 个 跨 时代 、 社会 的普 遍 理 论 而 运 用 于一 把 跨 切 现 代 大 众 社 会 , 论 的模 式 化 必 然 地 带 来 理 论 的 僵 化 。 兰 克福 理 法 学 派 把 大 众 文 化 界 定 为 文 化 工业 , 对 其 进 行 猛 烈 的 批 判 , 基 于 并 是 特 定 的 时 代 背 景 和 社 会 状 况 的 。而处 于社 会 主义 初 级 阶段 的 中 国 是 与 当 时 西 方 的 情 境 相 去 甚 远 的 ,所 以置 中 国大 众 文 化 实 情 于 不
大众文化批判
大众文化批判【摘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变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而且,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匠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也就是产,大众文化随着改革开放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大众;大众文化;哈贝马斯;批判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变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而且,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匠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也就是产,大众文化随着改革开放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一、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中性概念,即低等次的文化作品,主要指与严肃艺术、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
大众文化的批判性概念,即刻意炮制出来的”大众工业”。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法兰克福党派”中,大众文化统指文化工业的制造的产品,主要包括电视、广播、广告、流行报刊等大众传媒文化。
大众文化的肯定性概念,即现代民间文化,为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应当高度评价。
1994年英国文化学者工业化利文在编纂《传播与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概念》时,引用林肯”民有、民享、民爱”的观点来说明”大众文化”,特意指出”大众”本来是好的同义词,后来才被作为贬义的用途。
我们今天有意关注的”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背景下与现代都市生活和大众群体相伴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的,受市场规律支配的、平面的、模式化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人心,对于大学生艺术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众文化是指广泛传播、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它通过大众传媒、流行艺术等渠道不断渗透和塑造着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大众文化在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中起到了开放和多元化的作用。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学生们能够更加容易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如电影、音乐、绘画、舞台剧等。
这些大众文化作品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体验与创作的素材,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观察和思考艺术的视角。
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
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为一些商业化的艺术作品提供了更多的曝光机会,这些作品往往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和需求。
学生们在接触到这些作品的也会受到其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的影响。
这就要求大学生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的也要引导他们具备独立的审美判断和批判能力,以免被大众文化所束缚。
大众文化也为当代大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平台。
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学生们对于个人创作的形式与手段有了更多的选择。
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视频平台等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其他人交流与讨论。
这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艺术创作环境,同时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他们的作品,从而增加艺术创作的影响力和价值。
大众文化的影响也要求大学生艺术教育能够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具备分辨和欣赏高质量艺术作品的能力,以保持对艺术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
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再认识
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再认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大众文化一词并不新。
但学界似乎更熟稔这一文化形态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却“选择性遗忘”了大众文化的正面社会价值。
其实不然,大众文化不但有令学者醉心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同样有着不凡的借鉴意义,将从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价值、创新需要和创新条件等方面展开论述。
标签:大众文化:高校:思政教育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民众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
国内不少学者对大众文化都持消极态度,就连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哲学家马尔库塞也认为:在技术理性占主体的社会中,完全商业化的文化产品满足的是人们虚假的需要,并使社会逐渐失去了批判向度,成为单面人。
在大众文化高度发达的当前社会中,这并非危言耸听,但作为高等教育者又该应该如何冷静地审视大众文化的社会价值,审视这种文化形态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一、大众文化——需要重新审视的文化力量(--)大众文化升华了大学生对自我现代性的体察与文化建构作为一种时尚文化,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现代性与文化建构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其影响可视的、持久的、积极的。
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上的大众文化在理念上倡导民主、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念,,以其对权威的审视、个性的张扬。
对物质、情感、快乐的肯定和满足释放了大学生的鲜活思想,并汇入了时代气息和个性元素,使他们对自身的现代性有了深刻的认知,也开始主动建构自我的文化价值体系,这是在精英文化时代难以全范围、深入实现的进步,也是大众文化的发力之功。
(二)大众文化促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民主化和多元化大众文化全员性、多元性兼收并蓄的思想宗旨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从教师、学生到校园文化的所有参与因素,逐步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的民主化和多元化趋势。
大众文化的全员性使大学生成为享有文化权利、自主进行文化选择、自由参与文化活动和实施文化消费的文化主体,是自由、民主、平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的实现,调动了大学生和教师互动的积极性和热情,让个体感受到应有的平等地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空前高涨。
对大众文化进入校园的辩证认识
பைடு நூலகம்
2大众文化 具有一 次性性 质和 消解经 典文化 功能 .
一
对 大众文 化进入 校 园作 出 明晰 的辩 证认 识
一
切 大众 文化 的共 同特 征是 :餐 巾纸 性质— — 只具
、
大 众 文 化 的 定 位
备 一次 性使 用功 能 ,用 完 即扔 。用 王朔 评价 金庸 的话 来
现 出价值 定位 混杂 的浮躁精 神 。 如将 物质 追求作 为唯一 , 推 崇个 人主 义甚 至极端 个人 主义 .缺少 深层 次 思想 文化 内涵等 等 。这种作 为物 质消 费而非 精神 消 费出现 的 大众
文化. 折射 出 的一些 不正 确的价 值取 向, 对学 生会 产 生极
为 消 极 的影 响 。现 在 许 多 大 学 生 缺 乏 独 立 精 神 , 神 的 虚 精
随着 我 国物质 文 明的发 展 . 近年 来 . 众文 化 以其 不 大 可遏 制 的冲 击力进 人 到 了学 校校 园 而在 校学 生 正处 于 身 心发育 的 敏感 阶段 .由于 尚未 建立 起正 确而 稳 定的价 值观, 最容 易成 为 目前大 众文 化 的受众 . 最容 易 在此起 亦 彼伏 的大众 文化 的影 响下 . 生随 波逐 流 的“ 群 效应 ” 产 羊 因而 . 作为 担负 着教 书育人 重任 的 教师 . 须从 两个 方 面 必
【1劳动 和社会 保 障部.高技 能人 才培养 体 系建设 “ 2 十一 五 ” 划 纲- 20 规  ̄(0 6年- 2 1 - - 0 0年) 】劳社 部 发 [0 7 [. R 20 ]
】 0号 .
『1翟向 阳. 高职教 育 突 出高技 能人 才培 养 的 目标 定位 5 论
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
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引言当代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众文化涵盖了电影、音乐、时尚、艺术等多个领域,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也进一步刺激着快速变化的时尚潮流。
在这样一个多元又繁杂的时代,大学生如何进行审美辨识,既能够与时俱进,又能够保持内心独立的审美立场,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以及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一部分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1.1 大众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大众文化指的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传播的文化形态和产品。
随着信息技术和传媒的迅速发展,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的特点是碎片化、泛化、商业化和娱乐化。
大众文化产品如电视节目、电影、音乐等不断刷新人们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地位。
1.2 大众文化的影响和局限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不可否认地,大众文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样的审美选择,让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新事物。
然而,大众文化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首先,大众文化存在着商业化的倾向,过于注重市场需求,导致艺术创作的质量和深度受到限制。
其次,在大众文化中,浅尝辄止和过度消费也常常成为人们的审美取向。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需要学会审美辨识,以保持独立的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
第二部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2.1 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意义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品味正在形成。
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立评价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审美境界和修养,使他们具备更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2.2 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策略2.2.1 提供多元化的审美资源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审美资源。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艺术展览、演出和讲座,引导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的艺术和文化。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借鉴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借鉴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问题,并借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进行分析。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文化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文化同质化、商品化、浅表化等。
本文将首先概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随后引入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作为分析工具。
通过对理论的深入解读,本文将探讨这些理论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判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旨在为理解和解决中国大众文化中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霍克海默德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特别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视角。
他们的理论核心在于批判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认为这些特性导致了文化的同质化和个体批判能力的丧失。
霍克海默德指出,文化工业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制造了一种虚假的统一性。
在这种模式下,文化产品不再是表达个性和批判现实的工具,而是变成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
这种标准化和同质化的文化产品,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审美多样性,使人们更容易接受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具有“伪个性化”的特点。
虽然这些产品看似多样化,实际上却隐藏着统一的意识形态。
这种伪个性化通过制造消费者对个性表达的幻觉,进一步巩固了文化工业的控制力,使人们难以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被动的文化消费者。
霍克海默德还批判了文化工业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通过制造浅薄的快乐和即时满足感,钝化了人们对现实的批判能力。
这种文化消费模式让人们沉溺于短暂的快乐中,从而忽视了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批判和反思。
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揭示了文化工业如何通过标准化、商品化和伪个性化,实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以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为视角
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以逐利为 目的, 降低了文化 的品味、 性格 与个性 。文化工业将文化打造成一
种 标准 化 、 模 式化 的“ 精神 文化 快餐 ” , 现 实 中的一
切变得肤浅 、 直观、 简单。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丰富
性 被抹 平 , 艺术创 造 者 的创 作 激情 荡然 无存 , 文艺
阿多诺 指 出 , 伴 随着现 代工业 文 明的兴起 , 商 品性 侵 蚀 了整个 文化 领 域 , 文 化 工业 产 品 的价值 不 再 决定 于工业 产 品本 身 的 内容 以及 其使 用 价 值 , 反 倒 取 决于交 换原 则 。文化工 业 的 目的绝 不是 为大
束 了文化只被少数人 占有 的历史。然而 , 在迎来
标 准化 自主性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6 7 1 -2 8 0 3 ( 2 0 1 3 ) 0 2 -0 0 7 0 -0 3
当代 中国大众 文 化 的兴 起 与发展无 疑是 一种 文 化解 放 , 从 此 打破 了精英 阶层对 文化 的垄 断 , 结
消解 了文 化 的超 越 性 价 值 , 压 抑 了 人 的 自主 性 。
・
7 O・
湖北省社会 主义学院学报
2 0 1 3年 O 4月( 第2 期)
当代 中 国大 众文 化 建 设 的 路 径探 讨
以大众 文化 批 判理 论 为视 角
.
李
伟 陈海博 。
吉首 4 1 6 0 0 0 )
( 1 . 2 . 吉首 大学 , 湖南
[ 摘
要] 当代 中国的 大众 文化经文化工业组装后具有 了拜物教的特性 , 引发 了文化价值 的潜在危机 。商 品化 、 标准
会影 响到 我 国的大众 文化 建设 , 因此 , 在 这种背 景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构建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在日益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与西方文化相互渗透,而这也给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大众文化不足的问题。
大众文化不足既包括了大众文化的负面发展趋势,也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偏离和忽视。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其成因,积极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并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大众文化的建设,以推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下面我就从大众文化不足的角度来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大众文化不足的成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忽视和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当代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淡化,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也逐渐减弱。
这使得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大众文化中失去了地位和影响力。
与此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在影响着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构建。
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让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加快,这也给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
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减弱,而大众文化的构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它的价值和魅力是不可替代的。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教育、宣传、文化活动等,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代大众文化中,让大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
也可以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从而增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和传承意识。
我们还应该引导大众对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自主选择。
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其局限性和不适应中国国情的地方。
要正确引导大众对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自主选择。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及解决途径
( h n a gC l g , hni gJ n s , 10 3 Z ej n o ee Z ej n i gu 2 2 0 ) i a a
Ab t a t Th d o o ia n u u a u l y e c t n i h e atf rc le e sud n s.wh c n u sr c : e i e lgc la d c h r lq a i du a i s t e k y p r o ol g t e t t o ih if . l e c s te r e s n l r wt a f t r . W i is f s d v lp n h p p lr u t r n i h s o lg n e h i p r o a g o h nd u u e t t a t e eo me t t e o u a c lu e e rc e c l e h e su e t ie l gc la u t r llf t d n s d oo ia nd c lu a ie,wh l tas a s sa l to e ai e ef cst a s p zl d t ewa ie i lo c u e o fn g t fe t h tha u ze y v h o e c i g i i s c .Th r fr ft a h n n t sa pe t h e eo e,t t d h o u in a d fn fe tv y o t sp o l m s e s n- o su y te s l to n d e c e wa s t hi r b e i s e i i ta n e e ca o n y f rb i i g a h r no s cr u tn e a o lg ta s rfmi n o il ila d b n f i ln to l o ul n a mo iu ic msa c tc l e bu lo f a l a d s l,t mp o e c l g t d n s i e lg c la d c l r lq ai so i li o tn e n i me t o o e al o i r v ol e s e t d o ia n ut a u l y i fvt mp ra c e u o u t a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当代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大众文化的构建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大众文化不足的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构建。
我们需要明确大众文化的内涵。
大众文化是指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传播下,形成的一种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的文化形态。
它以大众喜好为导向,倾向于商业化、通俗化和大众化,主要体现在流行音乐、流行电影、流行文学、流行艺术等方面。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构建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程度过高。
在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媒产业的崛起,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程度日益加深。
一些商业化的流行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其中很多并非出于对文化的真正关注和热爱,而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获取经济利益。
这使得大众文化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流行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深度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出现了一些低俗、劣质、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的内容趋向单一化。
在当代中国,由于一些商业巨头的主导和垄断,大众文化的内容趋向单一化的现象也日益显著。
一些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过于娱乐化,往往以流行潮流和商业利益为取向,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
这使得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缺乏多样性和包容性,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多样性和精神需求的追求。
大众文化的品质亟待提升。
在当代中国,一些大众文化产品的品质问题也备受诟病。
一方面,一些商业化的流行文化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现象,这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一些大众文化产品缺乏审美品味和文化底蕴,内容浅薄、平庸乏味,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化产品的需求。
我们呼吁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应该更加注重文化品质和文化内涵的提升,为大众呈现更多高品质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亟待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大众文化传播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公共理性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判
一、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辨析在我们谈论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时,强调更多的往往是它的娱乐性。
这并没有错,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往往会遮蔽大众文化的其他特质和功能,比如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
在我看来,娱乐固然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最为重要的特征,像某些民间艺术,比如二人转,同样具有极强的政治性。
政治功能应是大众文化最为重要的根本属性之一,这一点从大众文化的兴起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大众文化的兴起一方面显然源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财富激增,大众开始在经济的驱动下寻求娱乐和放松,但这种娱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传统(工具)理性禁钢的反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大众在感性上的解放。
因此,反叛与解放是大众文化兴起的两大最重要的政治功能,这对中国大陆大众文化的兴起同样适用,比如改革开放之初,邓丽君歌曲的流行正体现了这一点。
对大众文化政治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研究范式上,我国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也主要倚重这几种理论资源。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是从消极意义上批评大众文化的被操控性和欺骗性。
这种研究方式总体上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反启蒙”,它始终在算计着大众,并利用一切手段去操控大众,妨碍自主的、独立的个人的发展,使个人无法自觉地为他们自己下判断,做决定,最终也就阻止了人类达到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生产力允许他们达到的解放程度,使大众失去对社会的反抗力。
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尤其是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大众文化,并强调他们创造自身文化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及对权力集团的抵抗,这在其研究亚文化的重要著作《通过仪式抵抗》及其他集体性的著作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相比较这两种研究范式,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文化霸权(hegemony)理论既不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把大众文化看作是自上而下地对大众的欺骗和操控,也不是像伯明翰学派那样,过分强调大众对统治者的抵制作用,而是把大众文化理解为是被统治群体的反抗与统治集团的收编之间斗争的场所,是各种文化力量“交战的场所”。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究(1)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究一、解构文化的价值———大众文化的经济商品化大众文化是对特定时代特征的反映,它不仅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存在,更展现了特定时期内社会的全体风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既具有文化的统一性质,又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大众文化的文化性质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种精神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商业产物。
在精神层面上,大众文化反映了文化创造者的精神活动,并通过文化产物对读者的精神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商业角度来看,大众文化顺应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同时在流通的过程中遵循市场原则,符合商品交易的种种原则。
此外,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消遣性也体现着作为商品的特性。
在工业化社会的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商业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资本主义将文化作为了一种统治的工具,对文化的生产、传播过程进行了控制,从而使文化的性质发生了根本上的转变。
文化从原来的独特性产物变成了可以进行批量生产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的精神属性就被文化的商业属性所掩盖,成为了完全的商业产物。
大众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来满足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它的生产和传播过程被完全的商品化,因此,此时的大众文化呈现出了一种市场机制要求下的样貌。
当文化成为了经济化与商品化的产物时,就是文化逐渐衰落的过程。
伴随着大众文化商业性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剧变。
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开始在社会上盛行,人们变得更加自私和冷漠,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扭曲。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对于商品的追求上,更体现在人们对于文化的态度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再追求艺术文化的高尚性和审美性,而强调文化的实际用途。
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不再受到人们的关注,作品的经济效益成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唯一关心的内容。
在这种形势下,生产者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了大量的不符合文化特性的产品,致使文化产业的价值显著下降。
对于这一现象,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纷纷预言,按照这一形势发展下去,大众文化终有一天会失去其个性,成为一种单一、僵化的工业产品。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与构建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与构建【论文摘要】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不仅要传承其优良的理念和价值,也要与时俱进,对其不足加以构建与完善。
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要传承其人文性、引领性的理念,同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性与超越性相结合、以追求和谐美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理念,还要在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大众审美文化;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价值;传承构建20世纪90年代,大众审美文化迅速发展,人性世俗欲望的诉求是其兴起的基础,电子媒介为其插上了翅膀,市场经济为其提供成长的沃土。
随后,大众审美文化带着娱乐性、商品性、视像性、复制性等特征,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并冲击着大学审美文化。
大学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是在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大学审美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和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互动中形成的。
然而,由于大众审美文化对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和理念造成了一定的消解和颠覆,所以,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有必要接受传统审美文化中优良部分使其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构建新的审美理念与价值。
一、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理念是大学人在总结长期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大学人经过理性思考和高度概括形成的,是对大学审美文化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判断和看法。
[1](p332)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形成,既有大学发展历史上原创性的成分,也有根据已有理念再创造的部分,还有借鉴外部先进理念的成分,是继承、学习、借鉴和创造的结果,当下的大学审美文化在此基础上,传承了传统审美文化的人文性和引领性的理念。
人文性主要表现为自大学创建之时就以育人作为根本宗旨;以关注人的具体生存、启示人生意义、引导人去追求人性完满的特性为根本目标。
《大学》开篇便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构建在不断发展和变迁中,但也面临着不足的挑战。
大众文化是指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行的文化,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价值取向,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大众文化不足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缺乏自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日益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
一些流行文化产品和娱乐节目往往以模仿、复制西方文化为主,缺乏自身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这导致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缺乏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自身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商业化倾向,缺乏文化的深度和内涵。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了盈利的产业,一些文化作品和节目往往以商业利益为导向,追求轰动效应和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的深度和内涵。
这导致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普遍存在着“浅薄化”、偏商业化的倾向,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缺乏对当代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和探讨。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传媒垄断和信息封闭的现象,使得公共舆论和文化生态缺乏多元化和开放性。
在当代中国,一些主流的传媒机构和文化产业集团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舆论影响力,他们掌握着大部分的信息资源和传播渠道,使得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和观点难以得到传播和展示。
这导致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单一化”和“封闭化”的倾向,限制了大众对不同文化观点和表现形式的接触和了解,也削弱了公众的文化参与和创造性。
要解决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推动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树立自身独特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通过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产品和作品,为大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选择和体验。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娱乐活动、传媒信息等,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也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影响,教育者需要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引导他们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培养其对艺术的独立审美能力和批判能力。
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下,大学生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流行艺术作品,包括电影、音乐、艺术设计等。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注重吸引大众目光,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和消费属性。
这种商业化和大众化的艺术作品,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局限于表面的娱乐和消费,缺乏对艺术深层次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艺术教育者需要对学生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引导他们认识到艺术不仅是娱乐和消费的工具,更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美好的方式。
大众文化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下,一些学生更倾向于模仿已有的流行作品,缺乏对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导致了创作作品缺乏个性和深度。
艺术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到,艺术创作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塑造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也需要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创新不是与大众文化对立,而是要在包容和尊重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大众文化的元素,寻找出新的表现方式和形式。
在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中,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独立审美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培养。
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下,学生往往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审美和思想的单一化和模糊化。
艺术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培养独立的审美能力,不被外部因素左右,真正了解自己对艺术的兴趣和追求,发展自己独特的审美品味和风格。
也要培养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批判能力,让他们具备辨别优劣、真伪的能力,不盲目接受一切外部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
试析大众文化批判一与大众文化创新(一)
试析大众文化批判一与大众文化创新(一)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批判文化创新论文摘要:学术界对大众文化及其批判的研究经久不衰。
然而,对大众文化的批判,除了学理阐释、认知之外,还应通过这种批判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大众文化批判不仅应关注解构层面,关注建构层面的创新也是大众文化批判的应有之义。
大众文化发展至今需要发展和创新。
对大众文化的超越、增强文化的批判功能、增进大众文化的文化自觉与自律等是实现大众文化的创新重要路径。
自法兰克福学派开展大众文化批判以来,中外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关注、对大众文化批判的研究似乎从未有过“降温”的势头,一直是现代文化哲学研究视阂内生命力持久的增长点。
对于中国学人而言,虽然大众文化批判及其各种学术理念是“舶来品”,但国内学术界对其认同、接纳、推进的程度之高、参与人数之多,其他诸多研究领域或许无法与之比肩。
大众文化批判理研究的持续高涨,一方面说明了学术界对社会思潮的主动回应;另一方面,则反衬出大众文化值研究的学术价值意义。
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历代理论家,还是国内学术界相关领域的各层次学人,均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表现为较为深刻理性的思索,并非是一种怨恨与愤愚,亦非对文化现象的简单批评与斥责,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论表达,解析大众文化的优劣长短。
笔者认为,促进大众文化批判研究走向深人,使大众文化批判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效益,大众文化创新是终极目的。
大众文化需要通过批判形成深层次认知,但更需要通过大众文化批判,降解大众文化的消极效应,建构新型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批判既应立足于解构,也必须走向建构。
众所周知,大众文化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
现代化大众传媒的发达,技术力量的无比强大,使文化不再是精英们书斋里评头品足的客体,成为普通平民百姓可以随时参与的平常活动,甚至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某种意义上讲,时下大行其道的大众文化似可视为走下“圣坛”的文化—一种流行的、无孔不人的文化。
然而,与之相伴随的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论校园文化建设中主体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论校园文化建设中主体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基本前提。
校园文化的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了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良好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发现、自主思考的机会,能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心智特征和健康人格,使学生成为高尚的、具有开放精神的思考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
关键词:校园文化批判性思维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批判性思维是“对于某种事物、现实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维逻辑作出主张的思考”(钟启泉,2002),它的目的就是要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的决策。
在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中已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是创造性思维养成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具体的大脑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是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
对现有加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无论对大学生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大学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朱新秤,2006)。
批判性思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获取新知识的基础。
当大学生以批判思维方式对所获取的大量现存的知识与科学技术信息进行积极的理性分析、综合运用并作出自己的判断,才能更加准确而有效地提出新的见解和理论。
拥有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是提出科学问题的前提。
缺乏批判性意识和能力,就会囿于现有的知识中不能自拔,从而形成盲从的习惯。
没有大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或者没有批判的技巧和方法,就不可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不能对信息进行恰当的选择和取舍。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
大学生的创造力、沟通力、表达力和学习力等核心竞争能力提高,都必须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的养成为基础才能实现。
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质疑
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质疑在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一些人对大众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认为它过于商业化、娱乐化,缺乏深度和价值。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批判过于片面,忽略了大众文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本文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质疑。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是一些人对其批判的主要原因。
这种批判认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迎合市场需求,以盈利为导向。
无论是电影、音乐、游戏还是其他娱乐产品,它们都是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听众和玩家,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此外,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也成为批判的重要对象。
这种批判认为,大众文化过于注重娱乐和消遣,忽略了人们对于思想、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需求。
大多数大众文化作品都是轻松愉快的,充满了笑料和娱乐元素,缺乏深度和实质内容。
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然而,一些人认为这种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过于单一和片面,忽略了大众文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比如,大众文化可以极大地促进人们的社交和交流。
通过喜欢同样的音乐、电影、电视剧和游戏,人们可以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这种联系和友谊不仅可以让人们享受到娱乐,也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孤独,增加幸福感。
此外,大众文化也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
虽然一些批评者认为大众文化缺乏深度和意义,但是许多大众文化作品却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人类情感和世界观。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趣味。
结论对于当代大众文化的批判,我们并不应该一味地接受或者否定。
相反,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其优点和缺点的同时,做出客观的评价。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所带来的社交联系和文化启蒙也不能被忽视。
因此,我们应该在珍视大众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它的质量和价值,让它真正成为创造性、有意义的文化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近 平 总书记 去年 在 山东孔 府 和孔 子研究 院参观 考 察时 强调 : 一个 国家 、 一 个 民族 的强 盛 , 总是 以文
化兴 盛为 支撑 的 , 中华 民族 伟大 复兴 需要 以中华 文化 发展 繁荣 为条 件 。对历 史 文化特 别 是先 人 传承 下来
的道 德规 范 , 要 坚 持古 为今 用 、 推 陈 出新 , 有鉴 别 地 加 以对 待 , 有扬 弃 地 予 以继承 。胡锦 涛 同 志在 清 华 大
对大学文化的理性认知与现实建构
大 众 文 化批 判 的视 角
何 长 辉
( 武夷学 院 宣传部 , 福建 武夷 山 3 5 4 3 0 0 )
摘
要: 大众文化和理性 主义之间不是对立物 , 在大众 文化悖兴 的背景下 , 发 挥 大 学 新 功 能 已成 为
新 思 路 。 应从 理论 与 实 践 的 统 一 上 认 识 大 众 文 化 和 理 性 主 义 的 关 系 , 坚 持理性 逻辑 , 树 立 理 想 主 义 精
学建 校百 年 纪念大 会发 表重 要讲 话指 出 , “ 全 面 提 高高 等 教 育 质量 , 必须 大力 推 进文 化 传 承创 新 ” 。这是 对高 等教 育 办学思 想 和大学 职 能 的新 发 展 , 是 新 时期 我 国高等 教育 与 时俱进 理应 知行 的新任 务 。在 大众 文化 悖兴 的背 景下 , 以理性 主义 看待 大学 新功 能 , 并发 挥 文化精 华 传承 在大 学生 思想 道德 教 育 中 的作用 ,
神, 发 挥 马 克 思 主义 在 大 学 文 化 建 设 的 导 向 作 用 , 坚持大学 的功能 和发展方 向 , 在 传 承 文 化 精 华 的基 础
上 实 现批 判 超 越 , 并 以理 性 逻 辑 建 构 大 学 文 化 。
关键 词 : 大众文化 ; 文化批判 ; 理性 认知 ; 现 实建 构 中图分类号 : G6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3 1 9 9 ( 2 O l 4 ) O 2 — 0 0 6 1— 0 5
造力 , 使大众 文化 变成 模式化 、 同一化 和标准化 , 使 文 化 可 以进 入生 产 线 , 进行 大 批 量 、 模式性复制, 从 而 使大 众失去 了批 判和反 思功 能 , 成 为 了马尔库 塞预 言 的 、 具 有标 准化 性格 和 同一 面孔 的“ 单 向度 的人 ” 。 大众文 化 的特点是 按 照事先 预定 的思想 用娱 乐 的方 式感 化 人 , 在 内容 上 也是 浮 躁 和情 感 化 的 , 从 现 实来 看 , 大众 文 化伴 随着 当代 大学 生 的成 长 , 表现 在他 们 的喜 好 、 情 感甚 至生 活方 式 上 , 所 有 的这 一 切都 打上 了大众 文化 的烙 印 。而且受 到来 自西方 的流 行 思潮 和 文化 的影 响 , 己经 渗 透到 他 们 的 日常 生 活 中 。 这就 表 明了问题 的严重 性 。也就 是说 , 它在对 人们 进行感 官刺 激和 情绪宣 泄 中 , 使人 们认 同现实 , 失 去对 现实 的批判 反思 能力 , 因而并 不 能使人们 摆脱 理性 主义悖 论 的困境 。这不 仅可 以使西 方 人 的价值 观 念 畅
非理性 的, 这样就遮 蔽了人 的理性 。因为大 众文化 不仅 不与 理性相 矛盾 , 而且 是从 另一侧 面对 理性 至 上 的
一
种诠 释 , 或 者说 它本 身就是 理性悖 论 的体现 。大 众 文化 是 以媚 俗 的方 式 迎 合人 们 的精 神 需 求 , 从 而实
现其 商业价 值 的 。在市 场导 向 、 利 润动机 和交 换价 值 的支 配 下 , 扼杀 了真 正 的文 化作 品应有 的个 性 与创
一
种 统摄一 切 的力 量 , 特别是 在理性 主义 的利剑 劈 开被 压 抑 欲望 的 “ 潘 多拉 盒 子” 以后 , 人们 在 种 种诱 惑
之下 为物质 利益终 日奔 波 , 在 思维 方式 和行为 方式上 接受 工具理 性 的指挥 , 同 时造成 了精 神家 园的荒 芜 。 理性 主义可 以抹 去任何 神圣 的灵光 , 但它 又使 高 尚转 为平 庸 、 高 雅变 成世俗 , 使人 们在 市场 博 弈 中追求 自 己 的利益 , 造 成 了人们 的 目光 短浅 和焦躁 不安 。 大众 文化迎合人们 的焦 虑性精神需求 , 使人们 以感官刺激 的快感 达到宣 泄 的 目的 。大众 文化具 有通俗 化、 市场化 、 娱乐化 、 形象化 、 批 量化和可复制性 等特征 , 从其诞 生 之 日始 , 就具有 唯利 、 唯乐性 。大众 文化借 助一定 的工具 和方 式 , 以实现追求利益 、 利 润最大化 , 体验 感官愉 悦化 和快 乐极致 化 。但其 价值 观并 不都是
收 稿 日期 :2 0 1 4 —0 1 一O 6
作 者 简 介 :何 长 辉 ( 1 9 5 9一 ) , 男, 福 建 政 和人 , 武夷学院宣传部部长。
・
6 1 ・
( 二) 大 众 文 化 的 理 性 主 义 悖 论
理 性 主义在社 会转 型 中有 不可 否认 的积极 意 义 , 它可 以使人 们 借助 科 学精 神 破 除 愚昧 无 知 , 以求 实 精 神 面对现实 , 在不 断怯 魅 中发挥独 立 的创造 性 。但 当它 借 助市 场 逻辑 发 展起 来 以后 , 又使 它 自身成 为
已成 为今 天我 们思 考 的新思 路 。
一
、
对 大 众 文 化 的 理 解 和 批 判
( 一) 对 大 众 文 化 的 解 读
大众 文化 和理 性 主义是 近年 来使 用 频率 较高 的学 术术 语 。大 众文 化是 借助 现代 科技 手段 , 按照 商业
化运作 方 式发 展起 来 的 , 其 内涵是 从多 重 角度 揭 示 出来 的 。从 中国社 会 发 展 的现 实 讲 , 在 以理 性 主 义 为 核心 的市 场原 则驱 动下 , 社会 节 奏不 断加 快 , 人 们 的压 力越 来 越 大 , 焦 虑 不 安普 遍 存 在 , 精 神压 抑 难 以解 脱, 这 就 为 以消费 主义 为特 征 的大众 文化 兴起 提 供 了温 床 。它 以“ 文化 快 餐 ” 的 面 目出现 , 满 足人 们 情绪 宣泄 和感 性愉 悦 的需求 , 因而也 就形 成 了一定 市 场 , 并 对 青 年 学生 产 生 了 吸 引力 。大众 文 化不 是 理性 主 义 的对 立 物 , 而是 理性悖 论 的体 现 。
2 0 1 4 年 第 2期 ( 总第 1 4 4期 )
福 建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F u j i a n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NHale Waihona Puke . 2. 2O1 4 ( Ge ne r a l No. 1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