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通识教育意味着更高标准

合集下载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与实践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与实践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与实践在现代社会中,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尽管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通识教育课程同样具备其独特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培养。

这些课程通常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内容。

首先,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提出观点和评估证据的能力。

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帮助。

其次,通识教育课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在这些课程中,学生通常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合作活动。

通过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进行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协作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环境中。

此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由于通识教育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科中建立联系和联系。

这种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然而,要想真正发挥通识教育课程的作用,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应该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社会实践项目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社会问题,发挥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实验和实地考察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此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学习。

通过开设跨学科的项目和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与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深入探讨复杂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为了促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学校和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践

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践

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践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等教育机构中,不仅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涉及到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数学等广泛领域的教育体系。

通识教育通过跨学科的方式,以培养基础素养为目的,搭建起知识和技能的桥梁,让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类文明,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自信。

通识教育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首先,通识教育能够促进个人素养的提升。

在通识教育的体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数学等广泛领域的知识,不仅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广度,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含量,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使其能够具备独立思维与深入思考的能力。

其次,通识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一个人想要胜任自己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取得成功,此时通识教育便可发挥巨大的作用。

通识教育教授的广泛领域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

这样,他们才能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认知到世界上的多元性,增长见识,具备广阔的视野。

再次,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通识教育教授学生关于人类文化、社会综合、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知识,让学生从全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也促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明确自己身为一位社会成员的责任,懂得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并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通识教育的实践作为学生,如何才能真正地去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呢?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合适的通识课程。

每个人感兴趣的领域不同,但是选择通识课程的时候,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多从自己专业外拓展视野,比如可以选择学习一些医疗伦理、环保科学、文学社会学等课程,以此来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对社会的洞悉力。

其次,要积极参与校园社团活动。

这不仅能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同时也能让自己在各个领域得到实践经验。

比如,可以参加文学社团,举办一场校园诗歌朗诵会,展现自己的诗歌艺术技巧;也可以参加创新创业社团,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通识教育因此也备受重视。

通识教育不仅有助于人们发展全面的素质,还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生活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论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人们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深入并基于多方面知识的教育方式,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发展综合素质。

这些素质离不开对于人文、科学、技术和社会等各领域的学习。

通过通识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各领域的知识和文化,掌握基础和专业技能,提高人际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预防个人偏执和种族主义等社会问题,这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首先,通识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在通识教育中,人们学习不同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认知模式。

这种学习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且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口才和表达能力,甚至对于人们的个性塑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通识教育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生活的选择也有巨大的影响。

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不断提高,通识教育恰好能够培养出具有更高素质的人才。

通识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还能够为人们提供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第三,通识教育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各种社会和文化环境中。

人们处在不同的环境和社会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尽相同,因此人们需要学习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识教育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存在的,让人们能够从不同领域的知识中汲取精髓,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文化。

尽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现实情况中,许多人却缺乏对于通识教育的认真和重视。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和成长还缺乏足够的认知。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引导和教育人们,让他们能够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并且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素质。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关于我院通识教育改革相关建议汉语国际教育2班李旻芳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起源于欧洲,成形在美国。

19世纪,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广博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个学科的底蕴,又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

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本科阶段前两年课程几乎都是所谓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后两年和研究生阶段学的才是专业知识。

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在我国内地,通识教育近年来也因其独到的优势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2005年,复旦大学组建了包括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等六大模块在内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力求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

专业化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

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对我国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缺陷也是明显的。

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的发展日新月异,旧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工作岗位不断出现。

而高等教育中专业的变化,已经无法跟上社会职业的变化。

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一个目标了。

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情况可能越糟糕。

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似乎比专业化更为有效。

而当前的产业升级和建立创新型和谐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深人了解人性、市场和社会的人才。

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院对通识教育的积极作用感受颇深,认为引入通识教育,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他们培养成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复旦新校长:许宁生

复旦新校长:许宁生

复旦新校长:许宁生作者:暂无来源:《上海经济》 2014年第11期文/ 王民超余翔编/ 邵律许宁生是谁?丁肇中口中“世界一流的教授”,要给本科生“增负”的通识教育推动者,毕业典礼上与每个人握手、甚至被女生亲吻脸颊的亲民校长……接棒杨玉良,许宁生将给复旦带来什么?五年之后,又一位57 岁的中科院院士出任复旦大学校长。

许宁生,他之前的履历和复旦,甚至和上海基本都没什么交集——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大人”:1982 年,许宁生在中山大学获物理系学士学位,14 年后,结束旅英生涯的许宁生回到中山大学。

从教授、研究所所长、到副校长,再到2010 年,许宁生出任中山大学校长。

四年后的今天,他有了新头衔:复旦大学校长。

丁肇中:许宁生是“世界一流的教授”2009年,丁肇中称赞刚刚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的许宁生为“世界一流的教授”,那一年,早六年成为中科院院士的杨玉良出任复旦大学第19任校长。

仔细对比,两人的学术生涯颇有相似之处:同为“海归”,同是“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即使论“SCI”收录的论文,两人的数量也同样是100多篇。

留学方面,杨玉良去了联邦德国,许宁生选择的是英国阿斯顿大学。

1986年,在许宁生拿到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的同一年,杨玉良进入美因茨的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攻读博士后学位。

两年后,杨玉良回复旦任教。

而许宁生在英国一待就是十多年,直到1995年,许宁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次年,他回国任教。

和杨玉良一样,回到国内的许宁生也选择了曾经的母校。

1998年,41岁的许宁生出任中山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五年之前,同样41岁的杨玉良出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首任系主任。

一年后,两人一起被教育部聘任为“长江学者”首批特聘教授,这一年杨玉良47岁,就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2004年,许宁生也成为了副校长,而当时的年龄,也是47。

在同年的中大8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上,许宁生的观念——“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要做点别人没做过的事情”,让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很是欣赏。

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 中大校训

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 中大校训

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这是中大校训,也是中山大学的育人理念之一。

这句校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修养的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句校训,并共享一些个人的思考和感悟。

一、博学博学是指广泛博采众家之长,积极获取知识、经验和智慧。

这不仅仅是指书本知识,还包括社会实践和人生体验。

博学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钻研,需要永不满足的追求和求索。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博学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听讲座、参与讨论等形式来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要保持谦逊的心态,不因为已有的知识而自满,时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

二、审问审问是指对所学知识和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质疑,不盲目接受。

这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体现,是对知识的主动挖掘和探求。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需要具备质疑的精神,不断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审问也需要勇气,因为这可能挑战传统观念和权威结论,但只有经过审问和思考,我们才能得出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明辨明辨是指能够明晰地分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真伪虚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信息和选择,而明辨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要明辨,不仅需要理性思考,更需要内心的正直和坚定。

在迷茫的时候,我们需要明辨能力来引导自己,不至迷失方向;在诱惑面前,我们需要明辨能力来拒绝诱惑,坚守底线。

只有具备了明辨能力,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选择。

四、慎思慎思是指谨慎地思考问题,不轻率行事。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冲动、轻举妄动。

而慎思则是一种克制和克服冲动的能力,是对待问题和决策的成熟态度。

慎思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冷静客观的心态,不被情绪左右。

在面对重大抉择和难题时,我们需要停下来,冷静地思考,权衡利弊,做出理性的决策。

只有慎思过后的行动,才能更加坚实和稳妥。

五、笃行笃行是指要坚守诚信和道德,踏踏实实地做事、待人。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教育特征。
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 , 也为我 国高等院校的教 育制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 但是我国的高等院校在推行 通识教育 二十多年后 , 却依然没有关键性 的突破 , 培养的人
才并 不能为社会所接受。 目前我国的大学本科生已经超过两 千万 , 在就业压力 日益紧张的背景下 , 高等 院校 的人 才培养 模式 如何定位 , 就成为一个极其严 峻的现实问题 。
中图分 类号 : 0 02 G4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8 7 ( 0 0 1 1 0 0 10 — 47 2 1 ) 卜0 7 ~ 3
长期 以来 ,我 国大学本科教育制度实施 四年 “ 一通到 底”学生收到大学通知书就确定专业 , , 四年针对一个特定专 业深入学习。 但是随着一批又一批 的具有某一专业技 能的学
化的目标。 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理念。以我国为代表的人才培
养模 式是 以专业教 育为主通识教育 为辅 的现状 。考虑 到长远利 益 , 国高等 院校 必须从现 在 开始理顺 专业教 我 育与通识 教育 的关 系, 促使二 者之 间互相 开放 , 注重融合 , 成一个双赢的人 才培养模式 。 形 关键 词 : 专业教 育 ; 通识教 育 ; 才培养 人
2 0 Y 9 的阶段 性研究成果 。 08 2 )

1 0・ 7
1 . 专业教育 的内涵。 我国高等院校 的专业教育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连 ,对教育 实行高度统一的集中计划管理 。高等教育 的重心放在与经济 建设直接相关的专业上 , 尤其是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上 。 高等 院校的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紧密相连 , 按产业部门、 行来甚至按产品设立学院 、 系科和专业 ( 例如拖拉机学 院、 坦 克系等等 )确定招生和学生分配。 , 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垄断 , 学生接受教育全部免费。简而言之, 这是一种 与计划经济、 产 品经济体制高度契合的、 与动员型社会同构的教育制度 。陀 可以集中国家资源 , 迅速培养大批高度专 门化、 专业狭窄 的专 业技术人才 , 与满足经济建设急需 的专门人才的需要。 2专业 教育下 的人才培养。 . 专业教育的初衷是通过系统的讲授某一学科专 门知识 , 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但是 , 在专业教 育体制下 , 综合性高等院校 明显减少 , 高等教育长期文理 、 理 工分家 ,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割裂。不仅文理科之间没有 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 就连文科 、 理科 、 工科 内部 的各专业之间 也缺乏相互的渗透和交融 。 分科过细的专门教育体系又使高 校的专业变得相当狭 窄,影 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 交融与发 展。由于专业教育偏重工科 , 忽视理科 , 严重削弱政法 、 财经 等人文社会学科 , 而与实用技能无关的重要系科则被彻底关 闭。 在课堂教学中 , 科学技术 由于其无可置疑 的有用性 , 逐步 取代了传统教育 内容 。15 9 2年开始进行的全国高校院系改 革 , 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变成单纯培养单一型专业人才的 将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但它们都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而专业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然而,这两种教育方式同等重要,因为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道德、情感、体育、美育、劳动实践等。

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人们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人际交往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和生活的能力。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从而更好地投入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则是针对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

例如,医学专业教育、法律专业教育等。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让人们深入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教育对于培养各个领域的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实际上,它们可以相互补充,成为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持。

通识教育的培养可以拓宽专业教育的视野,而专业教育的发展又能推动通识教育的实施。

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具备跨领域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通识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具备这种能力,因为它不仅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还让他们具备更广阔的眼界和思考方式。

而专业教育则可以让人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使他们能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内得到更大的发展。

总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但它们同等重要。

通识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而专业教育则可以让人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实际上,这两种教育方式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

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通识课程比较 - 厦门

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通识课程比较 - 厦门

高等教育学刊ACADEMIC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2004/2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通识课程比较徐辉季诚钧(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浙江师范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室,浙江杭州 310000)提要:本文从通识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目标与设置、课程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对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通识课程进行了相互比较分析,并阐述了大陆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作者认为,大陆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尚处于表面阶段,只是注重文理交叉等学科知识层面,没有深入到人格养成、情感陶冶等层面;大陆通识课程设置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大陆通识课程的教学与管理也有等改进,以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达到通识之功效。

关键词:大陆香港台湾高等学校通识课程[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通识教育始于美国的高等学校。

自20世纪50年代,留学生和西方传教士把英美的高等教育引进到香港和台湾地区,同时也把通识教育的观念与做法移植了过来。

大陆通识教育尽管在历史上较港台地区早,但新中国成立后,仿效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的传统未能继承与发扬。

近年来,两岸三地关于通识教育的交流与研讨较多,香港、台湾地区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可丰富与拓展大陆对此问题的认识,为大陆通识课程设置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比较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通识课程得以实施,通识课程是完成通识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因而,对通识课程进行比较,首先可以从通识教育理念入手,不同的通识教育理念会导致不同的通识课程目标与设置。

通识教育的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以前大陆通常译作“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在台湾、香港地区则译为“通识教育”。

与“通识教育”相应的术语,在大陆为“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等名称。

“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所体现与强调的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和内容与港台的“通识教育”尽管有着差异,但基本相通。

中山大学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中山大学是一所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孙中山于1924年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创始人改为今名。

中山大学现在有三个校区位于广州市,一个校区位于珠海市,另外在从化市和其他部分省市设有校区、独立学院、附属医院和研究机构。

中山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副部级高校,并位列985工程和211工程之中。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1924年,孙中山先生为培养崭新的人才,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其中文学堂为国立广东大学,也就是中山大学的前身。

走在校园里,从建筑的命名到校园里的雕塑,处处都能看到孙中山的“影子”。

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十字校训,正是孙中山于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表示:“博学,就是要学生广泛地吸收中西文化的学问;审问、慎思、明辨,是要求学生多思考;笃行,是不能光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实行。

”这十字校训,是孙中山摘录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中的名句。

就在学校成立、校训公示的第三天,中山先生北上,5个月后在北京病逝。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十字校训,也就成了孙中山留给中山大学的遗训。

从成立至今,中山大学的校训从未变更。

90年里,中山大学大师辈出,学者的传奇代代相传,诠释着中大人尊德问学的优良传统。

1927年,鲁迅成为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深入阐发了孙中山“革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革命”的宣言。

20世纪50年代初,双目已经完全失明的历史学家陈寅恪,以口述的方式,历十余年,在75岁完成了《柳如是别传》。

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的蒲蜇龙,193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1949年在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得悉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断然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历经一个月的航行回到中山大学任教。

他的生物防治解决了南中国多个农业生产的难题,于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大学生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基于中山大学案例的实证分析

大学生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基于中山大学案例的实证分析

大学生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基于中山大学案例的实
证分析
赵静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5(000)032
【摘要】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为世界
各大学所普遍接受。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校从2009年开始有步骤地推行通识教育,并经过近几年的推广改进日渐成熟,为学生喜爱。

研究表明:一方面,大多学生认可通识课程,愿意并接受通识课程;另一方面,学生对通识课堂提出更高要求。

新时代下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应凝聚通识教育普遍共识,提升通识教育课堂水平,完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

【总页数】4页(P94-97)
【作者】赵静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现状研究--基于XX大学的实证分析 [J], 孔光生
2.大学生党员管理教育现状与柔性管理机制建设探究--基于中山大学案例的实证分析 [J], 吴丹;何伟强;赵静
3.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之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基于天津高校大学生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李奕
4.主题性群众健身活动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研究——基于中山大学案例的实证分析 [J], 吴丹;赵静;何伟强;
5.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发展能力提升研究——基于过去27年来1137份“挑战杯”国赛优秀作品数据的实证分析 [J], 郑奕;魏权春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殊途而同本——“两岸三地高校《四书》教学研讨会”综述

殊途而同本——“两岸三地高校《四书》教学研讨会”综述

作 者 简介 : 张卫 红 ,哲 学 博 士 ,( 州 50 7 ) 中 山 大 学人 文 高等 研 究 院 副教 授 ,E m i: rgm l@ 1 3 cm。 广 12 5 - al fea aa 6 .o i
《 现代哲学》 2 1 年 第 4期 02
三 、教学手段 :增强吸引力 、 培养敬畏感 、知行合一
高 校 的实际 做法 是 :合 教 的课程 较少 ,采取 《 论 语 》 或 《 子 》 的单 书 教 学 较 多 ;合 教 一 般 采 孟
取 导读 、精 选 的方式 ,单 书教 学一 般 采 取逐 章精
确认 识 ,而这 又不 是单 纯 的 “ 知识 ” 或 “ 育 ” 智
所能 涵盖 的 。
核 心课 程 ,成 为大学 生 的书》 是 中华文化核心价值 的体 现,《 四书》教学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 ,更对推 动 中华 文化 的重 建 和复兴 具 有 重要 意义 。此次 会 议 ,与会代 表讨 论 的话题 涉及 以下 五方 面 :
从 目前高校选课现状看 ,学生们一方面对传 统 文化 类课程 的热 情非 常 之高 ,充 满安 身立 命 之 渴 望 ,一方 面又 与现代 思潮 无从 对 接 ,对传 统 文 化 多有 误解 。 因此 ,如何 让 学生 准 确理 解儒 家 思 想 并 与现代 生活 相融合 ,就 需要 契 合机 宜 的教 学 手 段 。与 会 教 师 们 交 流 了多 种 多样 的 的教 学 方 法:台湾慈济大学林安梧教授 以互为主体的 “ 交 谈 ” 而 不是 对 象 化 的 “ 论 ” 方 式 来 阅 读 《 辩 论 语 》,展 现 生活 世 界 中 的儒 学 智 慧 ;台湾 东 华 大 学吴冠 宏教 授尝试 由传 统 的一元 注 释转 向多元 诠 释 ,将 《 四书 》 与古 今 中外经 典 、名 言 相 比较 , 考试方 式 由传统 的默写 改 为融 入现 代 生活元 素 的 故事 改写 等 ;同济大 学柯小 刚教授 把 《 四书》 与 《 黄帝 内经 》 结合 而讲 ,将 “ 质彬 彬 ” 的君 子 文 人格 与 “ 阴平 阳秘 ” 中 医养 生原 则相互 发 明 ,强 调涵 养 身 心 的 一 致 性 ;同 济 大 学 刘 强 教 授 讲 授 《 论语 》 时注重 直 面 现 实 ,会 通古 今 ,将 儒 家 价 值观 念结 合 当今 社会 事件 讲 解 ,帮助 学生 辨别 是

大学通识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摘要】本文首先从广义、狭义两个方面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含义,接着阐述了个人对通识教育的主要认识,其次浅谈几点通识教育的实际意义,最后就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提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20-02一通识教育的含义近年来,通识教育计划在我国许多高校得以实施,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南大的匡亚明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样,均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狭义上,“通”指通达、贯通,“识”指见闻、见识。

所谓通识即融会贯通的知识。

广义上,李曼丽博士指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广泛、非专业性的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并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新公民。

通识教育强调培养人们既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又应对人类主要知识领域有所了解。

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和健康丰富而独特的个性,让人们得到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二对通识教育的主要认识1.正确处理好通才目标与专才目标的矛盾著名学者王义遒指出:“高等教育”的“博通”与“专精”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指“通才”和“专才”。

一般意义上说:“通才”就全面素质培养而言,要求培养具有博学、全面、具备稳定社会价值、有健全人格魅力的人才;“专才”指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专深”型人才。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前者是一种理念和思想,而后者是教育全体的一个侧面,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它们分属于教育的不同层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专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更为突出,自然“通才”目标就变得遥远且模糊,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人才面临着重要挑战。

在高校主张通识教育,在理论中探索彼此间的分歧,从大学教育的整体性出发,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为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奠定了基础。

中山大学本科生修读公共选修课程

中山大学本科生修读公共选修课程

中山大学文件中大教务…2010‟132号关于印发《中山大学普通本科生修读公共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明确公共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修读与管理,优化本科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现特制定并印发《中山大学普通本科生修读公共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暂行管理办法》,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1—二O一O年十二月十八日中山大学普通本科生修读公共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暂行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明确公共选修课程的修读与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为优化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学校对原有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进行拓展,逐步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架构分为两类:一类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称“核心通识课程”),由学校通识教育部组织开设的“中国文明”,“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四大板块课程与各院(系)向其他院(系)开放的跨院系跨专业基础课程两部分组成;另一类为通识教育一般课程(简称“一般通识课程”)。

本科阶段的公共选修课程板块即由上述各类通识教育课程构成。

第二章学分修读要求第三条根据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通识教育课程属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学分模块。

其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性质属于公共指定选修。

根据目前各学科专业的修读计划,具体各专业学生的修读要求如下:—2—(一)文理科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必须在本科阶段修满通识教育课程16个学分,其中现阶段“核心通识课程”需修满10个学分,“一般通识课程”需修读6个学分。

医科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必须在本科阶段修满通识教育课程13个学分,其中现阶段“核心通识课程”需修满6个学分,“一般通识课程”需修读7个学分;四年制医学本科生必须修满通识教育课程10个学分,其中现阶段“核心通识课程”需修满4个学分,“一般通识课程”需修读6个学分;今后将逐步提高核心通识课程修读比重。

中山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之比较

中山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之比较

在教 学 中教师 要坚持 “ 尽 量使用英 语, 适 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 ,以减少 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m- m对英语教学的 负迁移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尽量不用母 语为中介的翻译法 ,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 分析对 比。要求学生由使用英汉双解词典 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 ,有利于学生准 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同时 ,在对一 些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出现越解释越难 明白的词、句 ,可以给出一些包含该词 、 句 的语境相似 ,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 受的句子 ,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 中去猜测 、 理解 。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 , 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 增强语言实践的量 ,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 英语理解运用能力 。 2 . 3在老师的引导下 自学,也是培养 学生学 习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初 中英语 阅读课 的教学 中,使学 生能够 读懂简单 的文章是教 学的主要 目 的。怎样引 导学生 学习课文是 十分重要 的。尤其是学习方法的引导。阅读前要给 学生设计一些 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去阅读 。学生 回答有困难 的 题, 可以设计 成用 “ y e s ” “ n o ”回答 的题型。有时也 设计一些能开发学生思维的 “ w h y ”一类 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试着 回答 。如果学生 完成任务时有困难,老师要加 以引导。比 如 ,学生第一遍读了 “ A l b e r t E i n s t e i n ”我 让学生完成一些在句子中填人单词的题 。 或者缩写课文 。当学生完成了这些任务之 后 ,再让学生就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进行 讨论 。不 同的是 :在阅读 u n i t l 7 “ L i f ei n t h e f u t u r e ” 这篇文章时 ,我要求学生写出 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如果学生有困难 ,我 给他们帮助。 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新的语言知识点 , 那是对学生另一种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 做的:让学生查 出在学 习中遇到的新单词 的意思 ; 自己先找 出不懂 的新的语言知识

通识教育名词解释

通识教育名词解释

通识教育名词解释一、定义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种广泛、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关注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二、目的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使其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全面的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内容通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学科: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2. 人文学科: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3. 社会学科:政治、经济、社会学等;4. 自然学科:生物、地理等;5. 语言文化:外语、跨文化交流等。

四、方法通识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1. 课程讲授: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调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 项目合作:组织学生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五、重要性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全面的能力;2. 提高综合素质:通识教育强调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3. 培养创新思维: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4.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公民。

六、与专业教育的区别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专业教育注重某一特定领域的深度学习和技能培养,而通识教育则注重广泛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 中大校训

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 中大校训

知识专栏:深度阐述中大校训一、引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重要的指导原则,它们可以指引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而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我们更需要有一些准则来规范我们的行为。

而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之一,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明辨笃行”就是这样一条重要的原则。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中大校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以及它对我们的意义。

二、博学“博学”作为中大校训的首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现代社会,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让我们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

而博学则是充分了解各种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即便不能深入研究,也能对其有所了解。

这不仅意味着我们需要打下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还要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对我来说,博学意味着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领域。

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我们才能深入了解这个世界,才能不被大众所局限,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三、审问“审问”是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审视和思考。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接触到种种信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实的或者有价值的。

而只有通过审问的过程,我们才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辨析。

审问也包含了对自我进行反思的过程,是对自己行为和决策的审视。

这种自省和审问的习惯要求我们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较强的判断力。

在我的观点来看,审问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审问,我们才能够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而对自我的审问更是对我们内心世界的一次反思,只有通过对自我的审问,我们才能够让自己更稳健、更成熟。

四、明辨“明辨”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明辨是审问的结果,也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具备较强的明辨能力,才能在复杂的信息中保持清醒头脑,不被虚假信息所迷惑。

在我看来,明辨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口中的知识。

只有通过明辨,我们才不会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迷失,才不会盲目跟风或者相信虚假信息。

五、笃行“笃行”是指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并将所学所思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识教育的基本特点

通识教育的基本特点

通识教育的基本特点1.“博”。

通识教育具有学科专业广泛、涉及知识范围广的特点,因此通识教育又称为“博学”但问题在于,由于人类知识体系是相当广泛的,而大学高等教育不可能通过通识教育去学习所有的知识,所以在对通识教育所学习的内容方面就必须选择具备通识教育理念的学科与专业知识。

当然,如果条件许可,学习的知识越多则越好,但并不是强调什么都学,而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反对把什么都列入通识教育范围的做法。

杂、滥、平、泛,则是通识教育教学的最大忌讳。

2.“特”。

通识教育的“特”,主要表现在特色和特殊性方面。

所谓“特色”,即是要体现“通识”的特质,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是跨学科的教育范式,强调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跨学科把握问题,而了解事物和学科的相互关系,及学科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进而形成新学科方面的学科创新能力。

而“特殊性”,即是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跳出本身专业来思考专业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本身是跨学科研究并有机融会贯通的过程,只有寻找到相关学科、不同学科相互连接的结点,才有可能开展通识教育。

而通识教育者对于自己的学科专业,以及相关学科、不同学科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或者说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则是通识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3.“新”。

通识教育需要创新。

从通识教育本身来说,通识教育创新体系包括:适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通识教育体系创新,其中包括高等教育理念创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创新、通识教育教学方式创新、通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制度创新、通识教育传播技术手段创新等方面。

而从通识教育本身的功能来说,实际上是需要解决文、理、工不同学科专业打通学科专业界限,从而创造出新学科和专业的问题。

对于我国的科技体系创新、制度创新,无意是有积极作用大。

如果在高等教育中不能有效解决学科专业的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问题,现有专业的优势地位是很难发挥最大效用的,而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有限的科技与教育资源整合也就难以找寻到最佳的结合点。

标准化教育应进入通识教育_进入大学是否需要标准化考试

标准化教育应进入通识教育_进入大学是否需要标准化考试

标准化教育应进入通识教育_进入大学是否需要标准化考试既然标准化的方法论,能够对人们的行为处事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那么,标准化教育就有充足的理由进入通识教育。

——本报记者马文方最近,参加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与IEEE联合举办的标准化教育研讨会。

中外嘉宾与听众就标准化教育特别是标准化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专业教育还是在职培训上,见仁见智。

而笔者的观点可能有些超前:标准化教育应该进入通识教育。

“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不入流的企业卖苦力。

”这话在坊间流传已久。

高通公司常常被拿来印证这句话,最新的证据是,其市值在今年11月首度超过英特尔。

严格说来,没有一家企业是卖标准的。

这是因为除了企业标准之外,对市场有约束力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都是由相应的权威部门制定的。

企业所能做的就是加大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进而形成更多有商业价值的知识产权。

众所周知,技术标准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而标准的制定和批准部门自身并不创造相关的知识产权,因此,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一旦被标准所采纳,企业的财运也就与该标准涉及领域的市场规模成正比了。

网络通信领域为了保证互联互通,一定是标准先行。

CDMA从2G开始进入民用移动通信领域,到了3G更成为主流标准。

这样,伴随着3G的普及和4G的兴起,作为销售基于CMDA技术的产品和授权的公司,高通凭借着“谁也绕不过去”的专利技术,赚得钵满盘盈。

在高通2022财年192亿美元总收入中,技术授权业务占到33.1%,若再加上CDMA芯片和系统,则高达96.7%。

而IT领域为了保护创新常常是标准后行。

通常是一种技术或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成为主流后,便成为事实标准;一旦为整个业界普遍接受,经标准化后则变为工业标准;之后若再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所接纳,便成为国际标准。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产业链的全球化和市场的全球化让标准成为市场上规范企业活动的“工作语言”。

企业无论大小都离不开标准,而将自己的知识产权与标准化进行关联,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通识教育意味着更高标准
中国科学报温才妃
虽然通识教育的内涵在不断变化,但千万不要以为通识教育课就是各个学科的概论、导论,甚至看成提高文化修养的“风花雪月课”。

本质上——
听说过“通识教育”,但我们未必马上能把它与思政课、导论课、概论课相区别;见识过经典阅读课堂,但我们未必知其“对文理科学生要求一样”。

“接受通识教育的中国学生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尽管受许多西方学术的影响,但他们从小生活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天然地就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创造物。

事实上,相比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对老师、学生有更高的要求。

”中山大学主管本科教学的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教授如是说。

所谓“更高的要求”指什么?
无关“风花雪月”
老师在台上讲中国史中的先秦,学生要同步阅读《左传》原文;
讲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也要求学生阅读柏拉图的论著和荷马史诗。

曾有一名理科生因为无法通过文科通识课,写了一封感人的信向老师求饶;也有修读心理学的外专业学生啃不动厚厚的四册英文专业教材,集体向教务部门要求降低难度。

这些都发生在中大的通识教育课堂上,如此之严格,在一些大学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然而,在陈春声和中山大学通识教育总监甘阳看来,“本质上,通识教育就意味着更高标准”。

2009年开始,中山大学推行了面向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方案,共分为四大类: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类基础与经典阅读,迄今已经建设起近200门核心课程。

本科生毕业必须修满12~16个学分,每类要求2~4个学分。

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模式,努力使每名学生都有思考、发言的机会;强调通识教育是对非专业学生进行的专业教育,采用课程多重编码的形式,让一大批高质量的专业必修课向外专业学生开放,考查标准一视同仁;抓好经典阅读,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进度,阅读平行文献……中山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为了保证讨论课质量,每学期有数百名博士生以助教身份参与其中,该校还计划动用硕士生的力量(通过每学期1200份问卷调查,发现在助教环节,最受本科生欢迎者依次是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虽然通识教育的内涵在不断变化中,但陈春声表示:“千万不要以为通识教育课就是各个学科的概论、导论,甚至看成是提高文化修养的…风花雪月课‟。


开课有多难
在开通识课的同时,中山大学的教务部门还使了一把“巧”劲。

一方面,他们把原来公共选修课的16个学分用于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这样不会因为推动通识教育而打乱原来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在前校长黄达人教授的亲自参与和督促下,中山大学的新生一入校就进行英语、计算机考级,考得好的同学可以减免英语、计算机这类公共必修课的学分要求,这样又“悄悄地”把一部分学分挪回到公共选修课上,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

此外,他们还打造了一些“双重编码课程”,将各院系部分优质专业基础课作为通识课向外专业学生开放,让原本50人听课的教室,接纳200人。

两个举动,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整个教学格局也没被打乱。

尽管前期设计比较完善,但困难仍然潜伏在路上。

“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大多数老师不是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自己的大学阶段并没有接受过严格系统的通识教育培养。

”陈春声说,一些老师不知道通识课该怎么教授,也不明白应该如何使用助教,“最担心老师把通识课当成公选课或其他的公共必修课来教”;一些老师也没有完全认同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也有出现寄希望在通识课上多拿一些课时,方便日后评审职称的现象。

若干年前中山大学筹划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就已经派出多位老师到美国巴德学院(Bard College)任客座教授,在美国讲授通识课程。

但陈春声坦言,目前通识教育课的老师只有一半左右达到理想的状态,其中大多数是40岁以下博士毕业的年轻老师。

他们都是经过专家组考查课程设计、培训中交流教学心得,更重要的是专家组听课观察等多种途径公认的合格人选。

“我们发现通识教育最好的老师分布在各个学院。

”为了争取熟悉
通识教育环境及操作方式的海归教师投身通识教育,陈春声、甘阳还留下了一个“鸿门宴”的故事。

通识教育开办到第二学年,陈春声、甘阳发现理科老师所开通识课过少,便邀请有海归背景的理科各大院长喝酒,趁着酒意正浓,向每个学院摊派了三四门通识课的任务。

“当年通识课就是这样逼出来的。

现在根本不用愁课源,下个学期的通识课程都已排好。

”陈春声笑道。

中山大学成功了吗
不久前,美国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论坛》)发表了一篇介绍亚洲通识教育的文章Bucking Cultural Norms, Asia Tries Liberal Arts,文章的配图是多张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不分专业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学生学习、生活的照片,文章以甘阳的出场为开头,以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打造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结尾。

而诸多国内媒体也对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有过诸多关注。

那么,可不可以说目前中大的通识教育成功了?
“没有,绝对没有。

”陈春声肯定地说。

“目前能做到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甘阳,我们还没有建设好通识教育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解释的理由出人意料,“一旦甘阳离开中大校园,我们的通识教育就难免会滑坡”。

这位擎起中山大学通识教育大旗的甘阳教授,在两岸四地的通识教育界首屈一指,他的人生有若干8年之说(8年在北京,8年在美国,8年在香港)。

“我跟甘阳讨论过,希望能用8年的时间,使中大的通识教育达到一个高水准的常态运作的境界。

”陈春声说。

屈指算来,到甘阳入职中山大学8周年的时候,正好65周岁。

在陈春声勾勒的蓝图里,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不仅要与国际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平起平坐,还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岭南特色。

“让毕业二三十年后的学生,都还能记得当年在中山大学校园里听到的通识课。


《中国科学报》(2012-05-02 B2 动态)
来源链接:/htmlnews/2012/5/263484.shtm?id=2634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