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表表面形态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冈瓦纳古陆
(2)海底扩张学说
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 岭顶部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 成新的大洋地壳。 大洋地壳是不断更新和扩张的,岩浆不断上升 冷却,形成更新的地壳,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 壳向两侧推移,从而使海底不断更新扩张。 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扩展到大陆地壳边缘,便 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2 . 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背斜 向斜 1 2 3
在经受外 力侵蚀 的 过 程 中,背斜 顶部因受到张 力的影响,侵 蚀程度较大, 而向斜因受挤 压力,不易侵 蚀,因而侵 蚀程度较小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 象的形成——逆地貌现象
背斜 向斜 1 2 3
一段时间 后,由于差别 侵蚀,背斜部 位反而低于向 斜部位,形成 背斜成谷,向 斜成山的现象。
塑造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 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
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全球大地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区域大地构造)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全球大地构造 1、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公认的全球大地构 造和海陆演化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二、内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地 质 作 用
内 力 作 用
板块运动与 -----板块构造学说 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 (局部)地形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外 力 作 用
2、断层(地壳的垂直运动)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 位移。
断裂面 断层线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 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 产生显著的位移,成 为断层。
地垒
地堑
在地垒构造上常形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在地堑构造上则常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学指导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P36) 2.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P36)
师生互动
1.板块构造学说 近几十年解释 大地构造 和 海陆分布规律 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2.主要观点
完整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 割成 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 运动 状态。
沙丘--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人工修建的梯田
怎样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海岭
喀斯特地貌(溶洞)---流水溶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力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浪侵蚀作用
冰碛地貌----冰川沉积地貌
山前冲积扇---流水沉积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导致大 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减慢, 导致泥沙淤积,从而形成宽广的冲 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总结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中地理
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
流水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 溶洞、石林、峰林等 喀斯特地貌,一般地 表崎岖,地表水易渗 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分布地区(例:桂林山 水、路南石林、瑶琳 仙境)
外力 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 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 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 普遍(例:花岗岩的 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 球状风化) 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
颗粒小、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比重小的 (例:塔克拉玛干沙漠 后沉积 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 (具有明显 土)
海浪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的分选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滨海地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侵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 成戈壁、风蚀洼地、 风蚀柱、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 区(例:雅丹地 貌)
蚀 作 用
流水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 宽,形成“V”型谷, 使坡面破碎,形成沟 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 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 区(例:长江三 峡、黄土高原地 表的千沟万壑、 瀑布)
高中地理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 裂分割成六大板块;
2.2地球表面形态
(5)背斜和向斜的现实意义:
海门中学
背斜 储油
向斜储水
(6)背斜、向斜相互比较 )背斜、
海门中学
地表形态 岩层形态 早期 背斜 岩层向上 拱起 山岭 晚期 背斜成 谷
现实意 义 储油、 天然气 储存地 下水
向斜
岩层向下 谷地或盆 向斜成 弯曲 地 山
2.断层 断层
海门中学
(1)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超过了岩层能承受的强 )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 度,岩层发生断层 地垒 (2)分类 ) 地堑 谷地 陡崖
褶皱 形成初期 , 由于岩层受侵蚀 很小, 很小,背斜形成 山,向斜形成谷
海门中学
2)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 在经受外力侵蚀 的过程中, 的过程中,背斜 顶部因受到 因受到张力 顶部因受到张力 的影响, 的影响,侵蚀程 度较大, 度较大,而向斜 因受挤压力, 因受挤压力,不 易侵 蚀,因而侵 蚀程度较小
一、地质作用
海门中学
1.概念: 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 1.概念: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 概念 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 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 2.分类:按能的来源,将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分类: 能的来源,将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分类 外力作用
斜成谷 (3)正态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正态地形: 斜成山
斜成山 (3)倒置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倒置地形: 斜成谷
*正态地形: 正态地形:
海门中学
海门中学
*倒置地形: 倒置地形:
2.2地球的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
玉龙雪山
巫峡
如此多娇的地表形态 是如何形成的呢?
Hale Waihona Puke 华北平原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 承德避暑山庄以西15公 里的地方有一座著名的 “双塔山”——两座拔 地而起的石峰并肩耸立、 姿态奇异。令人惊奇的 是东面山峰上,四面峭 壁、石崖陡立、无路可 攀的石峰顶部居然屹立 着一座辽代的似庙非庙 的建筑物。
• 经地质学家考证:辽代以前,双塔山的两个山峰是 连在一起的,山的后坡较平缓,容易攀登。因为这 里树木葱郁、风景秀丽,于是修建了寺院。后来因 为香客增多,植被破坏,岩石裸露。裸露的岩石在 经受年复一年地风吹日晒雨淋之后,松散脆弱的岩 石崩落、塌陷,形成了两座上丰下锐的石峰——双 塔峰。在石壁崩陷时,寺院的古塔、禅房遭到损坏, 在山峰上留下了这个似庙非庙的建筑物。
火山诞生的奇景
1943年2月20日下午4时左右,离墨西哥城 320公里的一个山谷地带,人们听到“嘶嘶” 的声响,平整的玉米地里突然掀高2米多,同 时地上出现小裂口,从里面散发出带硫磺味的 黑烟来。随后裂缝越来越大,大地震动,发出 轰隆巨响,浓烟像长柱般直冲高空,1分钟内 就喷出12000吨大石块,火山灰飞扬到25000米 的高空。一座新火山诞生了! 火山爆发3天后,玉米地原仅高2米多的小 丘增高到60米,一个月后到150米,一年后长 到460米,几年后,成为海拔2774米的高山— —帕里库廷火山。
板块边界分两类: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相撞挤压叫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哪些地貌?
岛弧 喜马拉雅山脉 海岸山脉
红海
马里亚纳海沟 东非大裂谷
板块构造学说
1. 全球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为六大板块 2.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3.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 比较活跃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此。
2.2 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风化 课件 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C.周期性的气候变化,暴雨引发泥石流冲蚀岩壁
D.石蛋不断结晶生长体积变大后自然脱落
贵州三都县的地质景观— —“产蛋崖”,长20多米、 高6米。近百枚与恐龙蛋 外形相似的“石蛋”镶嵌 在陡崖上,直径约30-60 厘米。每隔数十年就会掉 落出一些 “石蛋” ,最 重的达300余公斤。
岩石间风化差异
(3)盐风化 ①风化过程:含盐溶液渗透岩石表层的孔隙或微裂隙中,因蒸发过饱和而导致盐类 结晶,结晶力将盐晶周围的岩石碎屑颗粒撑开而脱落,地貌上会逐渐形成大小不等 的风化穴。 ②分布地区: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
#P39活动-风化作用与风化壳
1. 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哪些地区物理 风化比较强烈,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
西藏定结附近物理风化产物形成的倒石堆
• 风化作用深受气候影响,气温、光照、降水、风 等气候要素不同,风化方式与风化强度各不相同
• 气候决定了风化作用的类型 ① 干旱、半干旱区:温差风化(物理风化) ,化学风
大青山当地晴天较多,昼夜温差大,__风__化___作用强,岩石多裂隙;冬季气温较低,岩石缝隙
中的水易产生__冻__融___现象。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推测大青山石臼扩大的原因。(6分)
① 偏西风强劲,携带湖泊水汽进入岩石缝隙中, 在凹陷处汇集(1分),
② 气温多在0℃左右,缝隙中的水易产生冻融现象 (或冰劈作用)(1分),
花岗岩风化壳
《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
课时作业
在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风化作用比较完全而深入常会形成地表有红土层 发育的风化壳,并在接近基岩的部分形成石蛋层。读热带-亚热带地区“花岗岩风化强度垂 直分带剖面示意图”。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石蛋可能会出露地表 B.从下到上风力作用越来越强 C.红土层的有机质含量较高 D.在中等风化层形成大石蛋 2.关于上述“石蛋”形成的地质过程,排列正确的是 ①剥蚀作用 ②风化作用 ③岩浆侵入 ④地壳抬升 A.③①②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活动题:见教材P37、38页
断层
褶皱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 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褶皱:背斜与向斜
形式:
断层:地垒与地堑
岩层形态 新老关 系
背 斜
地
貌
内老 外新 内新 外老
背斜山 向斜谷
背斜谷 (外力) 向斜山 (外力)
褶向 皱斜
断层
1. 裂谷或陡崖(东非大裂谷、华 山北坡大断崖) 2. 块状山:华山、庐山、泰山 3. 谷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沟谷河流
活动探究: 手工制作地质构造模型
要求:各小组有针对
性的做一种地质构造 形式,并能解释其形 成过程。
练习题:看图回答问题
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 D C 属于向斜的是 。 (2)从地貌形态来看,图 山岭 山谷 中C处是 地貌,D处是 地貌,它们 的形成,除了地壳运动的原因之外,还 外力 与 作用有关。
岛弧
美洲西岸的山脉 亚洲东部的岛弧
美 洲 板 块
太平洋 板块
南极洲 板块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海林林业局一中:杜广平
1. 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地质作用形成的
2. 什么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能 量来源可以分为哪几类?其主要表现形 式分别有哪些?对地表有什么影响?
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 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
内力作用
• 地质作用 • 外力作用
③ 侵蚀、搬运、沉积 ____________ ④ 侵蚀、搬运、沉积 ____________ 变质作用 ⑤ ____________
变质岩 岩浆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共4页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①为美洲板块,②为太平洋板块,③亚欧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⑤非洲板块,⑥南极洲板块2、(1)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2)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岛,和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包括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岛二岛。
(3)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4)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3、边界类型分消亡和生长两类,海沟、造山带是消亡边界的标志;海岭、断层是生长边界的标志。
碰撞消亡成山成岛,张裂生长变谷变洋。
板块相撞形成的岛弧或山脉并不在交界线上,往往位于两个板块中位置较高、密度较大的那个板块上。
(1)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日本群岛(日本)、台湾岛(中国)、菲律宾群岛(菲律宾)等。
(2)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伊朗高原(伊朗、阿富汗)、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中国、尼泊尔)、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印度尼西亚)。
(3)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欧洲)、阿特拉斯山脉(北非)。
(4)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新西兰。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共4页(5)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美国)。
(6)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墨西哥高原(北美洲)、中美地峡(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7)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死海、红海。
(8)美洲板块与亚欧和非洲板块(生长边界)--大西洋,冰岛在生长边界大西洋“S”形海岭上(9)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10)我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火山地震带相会合的地区,台湾和西南边疆地区更是首当其冲,所以也多火山地震活动(11)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是张裂带,这使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使红海不断地扩大,将成为新的大洋。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 欧亚 板块和
美洲 板块之
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 生长 边界(填“生长”或“消
亡”)。
2.图中甲地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某报记者从首都机
场乘飞机前往灾区做现场报道,到达时,北京时间为19时40分。
(1)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
分类2:大陆-大 陆板块挤压碰 撞:形成高大 的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 山、青藏高原、 阿尔卑斯山
思考: 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冰岛
落基山脉
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
东非大裂谷
花彩列岛 东亚岛弧
安第斯山脉
大西洋中脊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挤压碰撞叫:消亡边界
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 形成了什么地貌?
生长边界:裂谷、海洋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西洋中脊
裂谷
海洋
东非大裂谷
褶皱山系
东北平原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zxxk
喜马拉雅山
地球 表面 形态
2.2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 质
内力 表 作用 现
作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板块 构造 学说
用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
地堑
东 非 大 裂 谷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板块 张裂
生长边界
结合全球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 3.2007年1月13日,日本北部的千岛群岛东部海底发生8.3级地震。此次地 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图中示意该位置的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1994年被我国科学家证实为地球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 的河流大峡谷。读图回答: (1)图中A属于_______板块,B属于_______板块,A、B两板块的分界线大 致是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形成原因是_______。 (3)简要分析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4)我国云南丽江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
表现
张裂:裂谷或海洋 向斜 挤压:褶皱 背斜
分类
能量 来源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 作用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
六大板块
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 注意点: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范围 没有大陆的板块是?跨两大洲的板块有哪些? 拉雅地震带,它与板块边界有什么联系?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②利用背斜找油
③利用断层找水 ④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潜水
承压水 潜水井 自流井 承压井 流量稳定性比较
读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 1、2、3、4、5、6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老到新 据此判断 7--8题。 7.若该地在我国境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主要位于北方地区 B.该地区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C.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为:①处是背斜, ②处是向斜,③处是地堑 8.若图中 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地球表面形态
下降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汾河谷地
断层的实践意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 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水
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 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洞的良好选址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河流, 利于地表水汇集
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 碎,易开采,适宜建 采石场
背斜有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找水:向斜储水,如大自流盆地
大自流盆地是什么构造?
B A B
修建隧道应选在何处?分析原因?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便于施工
(2)断层
破裂
断层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 大压力和张力,超过 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 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 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 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 了断层。
断层 ↓
组合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 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
地堑 :相对下降,多形成盆 地或谷地, 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汾河谷地等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华山北坡大断崖
泰山
断块山: 庐山
平原
沙漠
丹霞地貌
喀斯特地貌
雅丹地貌
冰川地貌
1950年,面积约600多平方千米,现在面积达1200平方千米, 几乎增长了一倍。
珠穆朗玛峰在以每年10mm左右的速度在长高
8844.43
2.2地球表面形态
褶皱山系 B.陆洋板块相撞挤压: 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2) 两个板块张裂: 裂谷、海洋、海岭(海底)
【合作探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
地理事物的形成(小组讨论)
冰 岛
红 海 东非大 裂谷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反馈练习题
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沉积地貌
主要分布地区
冲积扇、冲积平原、 湿润、半湿润地区 三角洲
•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 图6-9
返回目录
第6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地球表面形态
•
•
•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 • • •
(1) 下列地貌中,与a附近板块边界 的成因基本一致的是( ) A.雅鲁藏布江谷地 B.菲律宾火山 群 C.东非大裂谷 D.安第斯山脉 (2)图中b处附近因太平洋板块的持续 移动而形成( ) ①岛弧 ②巨大山脉 ③海沟 ④海 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 ④
分类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来自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隆起或凹陷, 主要是地球内 变质作用、地震 使地表高低 部的热能 起伏 来自地球外 把高山削低、 风化、侵蚀、搬运、 部,主要是 凹地填平,使 沉积、固结成岩 太阳能 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C )米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 2. 流水作用 3.风力作用 (1) 风力侵蚀 (雅丹地貌) A. 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B. 风蚀丘和风蚀洼地 C. 风蚀城堡 (2) 风力沉积: 沙丘、沙垄、黄土
2.2 地球表面形态(课时2)
江津第二中学校 马超
地壳运动在地层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
断层
褶皱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 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1. 褶皱与地表形态
2. 断层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 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 河流、泉。
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 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 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背斜 隧洞的良好选址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 泉水、湖泊分布地 断层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 等的回避处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成 因
思考: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 成什么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参考: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最可 靠
A
B
C
D
E
立体褶皱图
岩层形态新老关系
地形 只受内力
背斜山
背 斜
褶 向 皱 斜
中间老 两翼新 中间新 两翼老
倒置地形 内外力共同作 用 背斜谷 向斜山
向斜谷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 必修一 2.2 地球表面形态 地貌
搬走地表沙尘, 风沙堆积形成 碎屑,形成戈壁, 沙丘,沙垄; 沙漠外缘形成 裸岩荒漠 黄土堆积,如 黄土高原
制作人:渠林芳
第二节 地球表面的形态——地貌一 、地表形态的变化 Nhomakorabea地质作用
分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太阳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 对地表的 影响 形成高山 或低地, 使地表高 低不平 相互关系
同时进行, 朝相反方 向改变地 表,以内 力作用为 风化,侵蚀, 削高填低, 主 搬运,堆积, 使地表趋于 固结成岩 平坦
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作用
流 水 作 用 风 力 作 用 冲刷坡面例如黄土 高原千沟万壑的地 貌;青藏高原“水 拍云崖”的景观; 使沟谷加宽加深, 例如峡谷,瀑布; 风蚀沟谷 ,风蚀 洼地 风蚀蘑菇,风蚀 城堡
搬运作用
搬运侵蚀后的 泥沙;流速降 低,泥沙逐渐 沉积
堆积作用
山前形成冲击 扇,河流中下 游形成冲积平 原和河口三角 洲
概念: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和变位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正 地形成山,逆地形成谷
褶皱 2、地质构造 与地貌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正 地形成谷,逆地形成山
分类
断层
上升岩块: 形成块状山 地或高地 华山,庐山, 泰山-----------地垒 下沉岩块:形成谷地或盆 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吐鲁番盆地----------地堑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裂谷或 海洋 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 陆变迁
1 、地壳运动 和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 学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如图
2.2地球表面形态
断裂带
裂谷 或河流
渭河平原、 庐山、 东非大裂谷 汾河谷地 华山 泰山,峨眉山 吐鲁番盆地
岩层形态新老关系
地
貌
背 内老 斜 外新 向 内新 斜 外老
背斜山 向斜谷
背斜谷 (外力) 向斜山 (外力)
断 层
1. 裂谷或陡崖(东非大裂谷、华 山北坡大断崖) 2. 块状山:华山、庐山、泰山 3. 谷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沟谷河流
修建地下隧道:选择在背斜部位
水库、工程建筑:避免建在断层带上
采石:选择在背斜部位,工程难度小.成本低
读上图填写地质构造名称:
向斜 (1)A属于———— 地堑 (3)C属于————
背斜 (2)B属于———— 地垒 (4)D属于————
练习: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沙漠
是什么作用造就了这些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这 些作用的力量又来自哪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 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二)分类:(根据能量来源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活动1读书 )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思考:外力作用除了流水作用和风力 作用外,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外力作 用?
例如: 海岸地貌: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 海蚀穴等) 海积地貌(如沙滩等)
侵蚀作用为主:
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 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 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
地震是指岩 石圈在内力作用 下突然发生破裂, 地球内能以地震 波的形式强烈释 放出来,从而引 起一定范围内地 面震动的现象。
知识点2.2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
2.2地表形态的变化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1.地表形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项目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①同时进行,共同改变地表形态②在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力起主导作用。
(1)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的过程。
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2)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2)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3)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出若干小板块(4)各板块处于不断运动当中,板块交界处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稳定。
全球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宏观地形举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陆陆碰撞巨大的褶皱山脉、高原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陆洋碰撞大陆板块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形成海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洋洋张裂大洋中脊、海岭大西洋中脊陆陆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褶皱的一个弯曲)2.褶皱与地貌(1)形态上: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2)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地形上: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山向斜谷地形倒置:(1)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2)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保留成山背斜谷向斜山地形特点顺口溜: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2.2 地球表面形态1
地 震 ↓
地 表 形 态
地震裂缝
拓展
野外观察与判断: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1. 褶皱构造分层的原因?
2. 岩层弯曲的原因? 3. 背斜、向斜各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4. 褶皱构造各部位的演变。
断 层 ↓
成 因
吐鲁番盆地 华山西峰
思考:吐鲁番盆地和华山西峰分别属于断层中的哪部分
(上升盘、下降盘)?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火 山 ↓
地 表 形 态
日本富士山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成 因
思考: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地 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思考: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各属于什么板块?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
定 岩层受力达一定的强度发生断 义 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
的显著位移。
地 1. 裂谷或陡崖2. 块状山 貌 3. 谷地4.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沟谷河流 地 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 垒 实例: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 地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 堑 实例: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底
断 层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向斜 断层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地下水储藏区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泉水、湖泊分布地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 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水库等的回避处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风力沉积作用
新月形沙丘
移动沙丘的构造
静止沙丘的构造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台 湾 野 柳 风
景
女 王 头 区
石
外力
侵蚀地形 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 黄土高原的沟 壑、 河床加 宽加深、 瀑 布、峡谷、沟 谷(V型谷) 喀斯特地形等
4、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 形成的地貌:火山锥,火山口。 (2)地震: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 影响:造成地壳断裂、错动。
火山和地表形态
分布: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火 山 形 成 的 地 貌
高中地理必修一2.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质构造控制地表形态的形成
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 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这些地质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 展。
地表形态反映地质构造特征
地表形态可以反映地壳运动的性质、方向和强度等信息,从而揭示出地质构造 的某些特征。例如,褶皱山系反映了地壳的水平挤压作用;断块山则反映了地 壳的垂直升降运动。
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02
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分布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控制着不同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例如,背斜构
造有利于石油、天然气的聚集;向斜构造则常形成煤、铁等矿产。
03
地质构造影响工程建设
在工程建设中,需要考虑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和对工程设施的影响。例如
,断层破碎带可能导致地基不稳,节理发育的岩石可能影响边坡稳定性
海底扩张
在大洋中脊,新的岩石不 断从地下涌出并添加到板 块边缘,导致海底不断扩 张。
板块俯冲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 一个板块可能会俯冲到另 一个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和火山弧。
板块边界类型及特征
离散边界
汇聚边界
两个板块相互分离,允许新的岩浆上升并 形成新的岩石。这种边界通常出现在大洋 中脊。
两个板块相互靠近并碰撞,形成一个高大 的山脉或火山弧。这种边界通常出现在大 陆与大陆或大陆与大洋板块之间。
案例分析:某次地震的成因及影响
地震成因
该地区位于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应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引发地震。地震波在地壳中 传播,导致地面震动、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等灾害。
地震影响
地震不仅造成直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瘟疫等 。此外,地震还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影响,如地表破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地表表面形态
一、地表形态与地质作用
1、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
太阳辐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
成岩
使地表趋于平坦
3、海底扩张学说:海岭是新大洋地壳诞生处
海沟是大洋地壳消亡处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理论及其应用
(1)学说: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活动比较剧烈,多火山、地震
(2)两个板块张裂的结果是什么?
形成裂谷或海洋或海岭,如大西洋、红海
(3)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撞的结果是什么?
大陆板块边缘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链,如科迪勒拉山系、东亚岛弧链;大洋板块边缘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
(4)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的结果是什么?
形成高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和变位
(2)褶皱
分类形态特征地形特征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常形成山岭;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因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反而成山
(3)断层
地垒上升岩块块状山地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下沉岩块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石油、天然气: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地下水:储存于向斜构造盆地中;
有断层的地方
修建地下隧道:选择在背斜部位
水库、工程建筑:避免建在断层带上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流水作用
①冲刷坡面,形成沟谷,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②瀑布、峡谷
①山前形成冲积扇
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戈壁、裸岩荒漠
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 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冰川作用 冰斗、角峰、U 形谷
冰碛物堆积
风化
沉积地貌
侵蚀地貌
侵蚀物
侵蚀
风化物
固结成岩
沉积 搬运
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