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树及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课【提问】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跟凸透镜有关的仪器都有哪些?1.投影仪【讲述】(结合实物介绍)投影仪的主要构造有:聚光镜、光源、镜头、反光镜、屏幕和投影片.聚光灯为一组凸透镜,其作用是将光线会聚到一起,增加投影片的亮度.【板画】【问题】(去掉反光镜,让像直接成在天花板上.)①使用投影仪时,那段距离是物距;那段距离是像距物距与像距相比,谁大谁小②物、像哪个大、哪个小?③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足以上物像大小的关系,物距、像距应有什么样的关系?④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置?⑤为了得到放大的像,我们能不能让u<f⑥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⑦安装上反光镜,请你们思考一下反光镜的作用?【板书】总结投影仪成像【思考、回答】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镜头到天花板的距离是像距,像距大于物距.②投影仪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小的物体能够放大,像比物大.③2f>u>f, v>2f (有可能出现u<f)④投影片应该倒立放置.⑤不能.当u<f时,成虚像,不能在屏幕上成像.⑥减小物距,同时还要增大像距.⑦反光镜的作用是改变光路,便于观察像.2.照相机【讲述】(可以结合实物、挂图、模型或教学软件.)可以让同学讲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各部分作用.照相机的主要构造有:镜头(由几个镜片组成,它们所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屏幕、调焦环、光圈环、快门、取景窗.【问题】①我们所用的照相机拍摄景物时,在胶片上所称的像有什么特点?②与投影仪的工作原理相对照,学习照相机.【讲述】(可以让了解照相机原理的同学讲解.)光圈环和快门的作用:光圈环和快门的配合使用,能够控【讨论、回答】倒立、缩小、实像物距:u>2f,;像距2f>v>f调节方法:像变大:减小物距,同时增加像距(拉大暗箱的长度).像变小: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说明:需要视频目录:(1)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3)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⑴.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⑵.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教学重点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难点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概念、压强的计算公式(比值定义的方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仪器材料实物投影仪、橡皮泥、泡沫塑料、压力小桌、200g的钩码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板书设计§: 压力和压强一、压力:(F)⒈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⒉方向:垂直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物体.⒊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二、压强:(p)⒈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例题:例1:一块石头重2000N,与地的接触面积是5m2,这台机器重5000N,与地的接触面积是100m2,比较一下石块与机器对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⒊公式: p=⒋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牛顿”.例题2:人可以安全地通过一个沙滩.现有一辆履带式拖拉机要从这个沙滩上通过.已知这辆拖拉机的质量为5150kg,它的每条履带跟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从压强的角度考虑,这辆拖拉机能否安全地通过沙滩?教学设计图示:第一节压强:第二节液体内部的压强表1比较1、2、3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2、4、5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每次实验中水和盐水的数据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设计图示:第二节液体内部压强:第三节连通器教学重点和难点:1.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2.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可自带一茶壶2.教学器材:U形管、关于船闸录像带、自制的可移动U形管、茶壶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过程设计:第四节大气压强教学重点和难点:1.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是本节课的重点.2.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塑料吸盘2.教学器材:易拉罐、针筒、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砝码、抽水机模型、离心泵模型、托里拆利实验录像带、抽水机和离心泵电脑动画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过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想认识.电脑动画演示分步工作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演示课本图8—16中的四个实验让学生对每个实验进行解释,教师作补充和纠正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简要介绍奥托*格里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师:大气压有多大呢想一想如何能测出大气压的值简要介绍科学家托里拆利放录像:托里拆利实验师:请同学思考以下问题:(1)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上方为什么是真空?(2)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为什么等于大气压的值?(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4)托里拆利实验为什么不用水做?师:大气压是不是总等于一个定值?猜想一下:大气压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师:大气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看课本图8—20师:大气压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演示抽水机的连续抽水动作用电脑动画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分步工作过程师:为什么活塞向上运动时,阀门A关闭,阀门B打开?活塞向下运动时,阀门B关闭,阀门A打开演示实验,演示能够连续工作的离心式水泵.然后再用电脑动画模拟分步工作过程.回答教师进行引导纠正(1)实验操作中在管中灌满水银,堵住管口倒置在水银槽内,使管内没有空气.(2)管内水银没有全部落入水银槽中,说明是大气压支持着水银柱,所以大气压值等于管内水银柱的压强.(3)用液体压强公式可计算出管内液体压强值,此值等于大气压值.(4)让学生通过计算回答学生在地理课上学习过随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减小,所以能想到和高度的关系.学生还会举出其它例子学生通过看图、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并填写课文中的空白.学生认真观察第六节物体的沉浮条件设计思想:在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后,在这一节里再次进行探究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探究物理的思想方法.本教案立意与探究活动中思想和方法的开放性,旨在让学生大胆探索物理规律,打开学习物理的思路,同时,希望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物理的研究方法.探究准备:在事先分好组,按需要,一般是四五个同学一组为宜.同时提出要探究的课题.探究中提供的实验仪器:木块、铁块、弹簧称、天平、量筒等,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需要,为学生提供仪器.探究中的具体操作:1、提出问题: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二铁块却下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物体的沉浮条件又是什么2、请同学们提出猜想,猜想不拘一格;3、根据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4、在提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选择所需的实验仪器(也可自己设计实验仪器);5、设计实验的记录表格;6、写出实验步骤;7、得出实验结论;8、看实验结论和先前的猜想是否吻合;9、写出个人自评.以上的所有项目都填在下表里.姓名实验日期探究课题物体的沉浮条件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仪器实验的记录表格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和猜想是否吻合自评学生将上表交回后,此课时完毕.下一课时,选几组完成较好的方案,由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他们组的探究报告,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就学生的探究过程作一总结,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G时,合力的方向向下,物体就会下沉;F浮>G时,合力的方向向上,物体就会上浮;F浮=G时,合力为零,物体就会悬浮在液体中.请同学们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图8-33、图8-34、图8-36、图8-37等现象.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那么,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它们的密度有何关系呢?结论:当液〈物时,必有F浮<G物,物体下沉;当液=物时,必有F浮=G物,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当液>物时,必有F浮>G物,物体上浮.注意:这里要指出物体是实心的,如果用大密度的材料制成的物体要附在水面上,则可以把他制成空心的,如轮船等.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请同学们学习“阅读材料”.第七节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的特点是由实验现象学生很难得出实验结论,且学生对此节内容在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几乎没有,要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节内容中的规律不是十分可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了教师讲授的模式来组织教学,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由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后,再解释实验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请学生所及有关飞机的资料,用课堂演讲的形式来活化课堂.教学重点:老师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并用结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实验器材:按课本图8-43、图8-48、图8-49的要求准备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在上一堂课结束后,给学生留一个作业——查找一些有关飞机的材料.由乒乓球中的弧圈球和足球中的香蕉球引入新课,并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请同学们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力和运动来讨论上述实验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空气流动快的地方压强小,空气流动慢的地方压强大的结论.河水在连续流动时,从上游流进多少水,就从下游流出多少水,在相同的时间内,水通过任何截面的流量都是相等的;在河水深度大致相同的地方,河宽的地方流速小,河面窄的地方流速大,在河面宽度大致相同的地方,河水深的地方流速小,河水浅的地方流速大.在纸条上方吹气,纸条上方的空气流速大,纸条下方的空气流速小,从纸条向上飘动可以得出,上方的压强小,下方的压强大.图8-48和图8-49中的实验结果也是如此.把“空气流动快的地方压强小,空气流动慢的地方压强大”的结论进行拓展,得出: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的结论.用上述结论来分析飞机为什么能上天.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飞机的知识.例如:飞机发展不懈的追求。
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一、内容描述八年级物理,我们首先从最基础的力学开始。
这里你会了解到关于物质的基本性质,比如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
我们会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像是力的作用是如何让物体产生加速度的。
当然这里还包括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惯性你会明白为什么汽车突然刹车时我们会向前倾。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通过学习你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物理课上,你将了解到光的性质,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
我们会探索光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学习如何描述光的路径和方向。
同时你还会接触到一些光学仪器,比如镜子、透镜和棱镜等,了解它们是如何改变光的方向的。
这部分的学习不仅有趣,也会帮助你理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在物理课程中,热学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你会学习到温度的概念,了解热量是如何在不同物体之间传递的。
我们还会探索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以及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在高温下融化或汽化。
通过学习热学原理,你会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现象。
声音是我们感知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在物理课程中,你将学习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你会了解声波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以及我们是如何通过耳朵感知声音的。
此外你还会了解到一些声学设备的工作原理,比如电话和音响等。
通过学习声学知识,你会对声音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1. 简述八年级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及在全学年学习中的地位八年级物理学科是一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学科,也是学生们全面认识自然现象的起点。
在八年级的全学年学习中,物理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开启学生们探索世界的大门。
物理学科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身边的各种现象,比如声音、光、热、电等,这些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通过学习物理,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不仅增加了知识储备,也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
此外八年级物理的学习也是为学生们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一、力和压强1. 力: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牛顿)、力的三要素(作用力、作用点、作用方向)、力的合成与分解2. 力的效果:使物体发生位移、使物体发生形状变化、使物体的速度改变、使物体做功3. 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的关系:胡克定律、弹簧常数的计算、弹簧平衡位置的确定、弹簧的串、并联4. 压强: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压强的大小与压力、面积的关系、压强的应用(刀、钉、书)二、浮力和密度1. 浮力:浮力的概念、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浸入液体内的物体受力特点、浮力的应用(鱼找水)2. 密度: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密度的测量方法、密度的应用(升级仿真)三、简单机械1. 杠杆: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杠杆的原理、力矩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理解杠杆的实质、杠杆的应用(开罐器、车厢)2. 轮轴:简单的轮轴原理、理解轮轴的实质、利用轮轴传递力的应用(剪刀、牙刷)3. 滑轮:滑轮的定义、滑轮组的构造、理解滑轮的实质、滑轮组的应用(无敌吊车)四、光的传播和成像1.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射线模型、折射定律(正入、偏离、平行)2. 光的成像: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光的反射规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规律3. 光的色散和发色原理:白光的组成和色散现象、折射率和波长的关系、辊追色散原理和应用、光的发色原理和应用五、电和磁1. 电流和电路:电流的概念和计量单位、闭合电路的条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串并联的特点和应用2. 电阻和电流:电阻的概念和计量单位、电阻和电流的关系、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的计算、电阻的分类、电阻对电流的影响3. 空气中的强磁场和电磁感应:电磁铁的原理和应用、电磁感应现象和法拉第定律、感应电流的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电磁感应的应用4. 静磁场和动磁场:磁力的概念和特点、磁感线和磁感应强度、动电荷在磁场中的受力、磁场的应用(电谐振器)六、热、能与机械能1. 运动的物体有机械能: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与机械功的关系2. 热和能的关系:热与能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热和失去热的方法、能传递和能转化的方式、理解能的转化例子3. 湿度与相变:相变的概念和分类、升华、凝固、熔化、沸腾的条件、湿度的概念和计算、湿度和蒸发的关系、相变与能的转化七、声音1.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原理、声源的特点和分类、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路线、声音的传播媒介2. 声音的性质:声音的响度、音调、音量、噪音、频率和周期的关系、音高和音调的关系、声音的反射和回声3. 声音的应用:声波在各种设备中的应用(喇叭、电话)、声音的传导特点和应用(声音门槛、望远镜)由于文字限制,上述知识点只是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实际上还有很多细节和例题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览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在内容上延续了上册的基础知识和概念,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对物理现象和原理的理解。
本册教材涵盖了力学、电学、光学、热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二、学习心理组织在学习心理组织方面,本教材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物理素养。
三、章节结构与照片本教材的章节结构清晰明了,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特定的物理主题展开,内容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此外,教材中还使用了大量的照片和插图,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物理现象和原理,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四、启发性问题设置本教材在每个章节中都设置了一些启发性问题,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知识归纳与总结在每个章节的末尾,教材都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这些归纳和总结既包含了基础知识的梳理,也包括了物理原理的阐释和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
六、实验与插图应用本教材非常重视实验和插图的应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物理现象和原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插图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物理现象和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七、练习与思考题教材中的练习与思考题设计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
练习题的设置循序渐进,从基础到复杂,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思考题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八、物理实践与科普讲座本教材还设置了物理实践和科普讲座两个板块。
2024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2024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本文旨在总结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同学们对这一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和回顾。
第一章:光的传播1.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光的法线: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
- 镜面反射和 diffused reflection(漫反射)。
2.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的正弦比等于折射角的正弦比。
- 折射率和光的速度。
- 反光定律:光线从光疏介质入射到光密介质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发生反射,否则发生折射。
3. 凸透镜和凹透镜- 焦距和光的折射规律。
- 光的成像规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位置和大小关系。
第二章:声音和电磁波的传播1. 声音的特点与传播规律- 声音的特点:音调、音量和音色。
- 声音的传播:波动模型和机械波的传播规律。
2. 视频发声过程- 声带的原理和结构。
- 声音的调节:共鸣腔的作用。
3. 电磁波的特点和分类- 电磁波的特点:速度、频率和波长。
- 电磁波的分类:射线、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和γ射线。
第三章:机械运动1. 速度和加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
-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计算。
2. 运动图像- 图像的含义和分析。
- 运动图像的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3. 牛顿运动定律和重力-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质量×加速度)和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重力和地球上物体的运动。
第四章: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和分解- 力的合成:平行力和不平行力的合成。
- 力的分解:平行力和不平行力的分解。
2. 弹力和向心力- 弹簧的弹性力和拉力。
- 向心力和离心力。
第五章:物质的三态变化1. 物质的三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 具体相变过程:熔化、凝固、沸腾和凝结。
2. 气体的压力和压强- 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本文主要总结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物理量与物理单位、能源与能量转化、电流与电阻、电能的利用、光的传播和成像等内容。
一、物理量与物理单位1. 物理量:用来描述物体或现象的性质和规律的量称为物理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2. 物理单位:用来表示物理量大小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如米、千克、秒等。
二、能源与能量转化1. 能量:物体的能力做功的大小称为能量,常用单位为焦耳(J)。
2. 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称为功率,常用单位为瓦特(W)。
3. 能量转化与守恒: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相互转化,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能在不同物体之间相互转化。
三、电流与电阻1. 电流:电荷通过导体的数量和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电量之比称为电流强度,常用单位为安培(A)。
2. 电阻: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称为电阻,常用单位为欧姆(Ω)。
3. 欧姆定律: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符合欧姆定律:I = U/R。
四、电能的利用1. 电能与功率:电器利用电能进行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功率越大,转化效率越高。
2. 电流与电能的关系:电流强度大、电压高的电路中,每单位时间通过的电量多,电能消耗快。
3. 安全用电:应正确使用电器,保持插头和插座接触良好,避免短路等危险情况。
五、光的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直线传播,当光线遇到界面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透射。
2. 光的反射: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一部分光线会被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一部分光线会发生折射,遵循折射定律,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4. 光的透射: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一部分光线会穿过介质,透射光线垂直于界面。
六、光的成像1. 凸透镜:光线通过凸透镜时,根据光线的折射规律,可以确定物体的像的位置和性质。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的变化1.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相变:熔化、凝固、汽化、凝结、升华、凝华。
2.密度和比重: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比重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概念、计算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第二章:机械的简单机械原理1.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使物体运动、使物体变形、使物体改变方向等。
2.杠杆的原理:杠杆的定义、杠杆的原理及分类;力的条件与杠杆平衡的条件。
3.滑轮的原理:滑轮的定义、滑轮的原理以及作用;复式滑轮的效果。
第三章:声音及其探测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以及传播条件。
2.声音的特征:声音的高低、响度、音色以及频率和振动数之间的关系。
3.声音的探测:声音的探测方法;超声波和声纳的应用。
第四章:光的传播与反射1.光的传播:光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的直线性。
2.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的性质和规律;镜子的种类及其应用。
3.光的图象:实物与虚物、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图象特点。
第五章: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描述和应用;折射率的定义及计算。
2.光的全反射:全反射的意义、条件;光纤的原理及应用。
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留意点、留意物、留意尺、菲涅耳原理的应用。
第六章:光的色散与复制1.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及成因;光的折射角与色散角的关系。
2.彩色复制:细网版的原理、应用;光学玻璃的原理、应用。
第七章:电知识和电路1.电的概念和性质:电荷、电流、电压、电阻等电学基本概念;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的特点。
2.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电阻、导线和开关等基本元件;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3.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联。
第八章:用电及其防护1.功率和能量:功率和能量的概念;计算功率和能量的方法。
2.电能的利用:电能的损耗和节约;电能的安全用电。
八年级下册物理北大师版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北大师版知识点总结一、力的概念与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使物体发生位移或改变形状。
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
1.接触力:指物体直接接触后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
2.非接触力:指物体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二、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发生以下变化:1.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合力为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运动:物体受到合力作用,会产生加速度,使物体发生运动。
3.形状:某些力会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三、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受力平衡,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即物体的惯性使得它们保持原有状态,只有受到外力才能改变运动状态。
四、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导致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当物体受力F 时,加速度a与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
数学表达式为F=ma。
五、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一个力的作用都必然伴随着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分别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在地球表面上,物体的重量等于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即W=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
弹力是物体恢复原状的力。
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弹簧、绳子等会产生弹性力,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成正比。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或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其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九、波的传播与特性波是能量传播的方式,可以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两种。
1.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如水波、声波等。
2.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如光波、无线电波等。
十、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声音的产生需要有振动源,通过介质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十一、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界面发生反射现象,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是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指导下,结合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理念,注重物理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丰富的物理学习经验。
本册教材主要包括“力学”和“电磁学”两个部分,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力学和电磁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合作、交流、反思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以下章节:1.力和运动2.重力、弹力和摩擦力3.力的平衡和相互作用4.压强和浮力5.电路和欧姆定律6.电功和电功率7.磁场和电磁感应这些章节内容按照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编排,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也关注实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建议教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情境创设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4.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实验设计本册教材设计了多个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其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实验设计具有以下特点:1.实验内容贴近生活,注重实际应用;2.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实验器材易于获取;3.实验注重探究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习题分析本册教材的习题设计注重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树及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树及教材分析八年级物理组2012.3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知识树及教材分析一、知识树二、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与解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对于凹透镜,只要求认识它的发散作用;对于凸透镜,除了会聚作用外,还要学习它的成像规律。
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也是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即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学习这个规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并了解这个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凸透镜教学中应该强调实际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属于“知道”的水平,要求并不高。
教学中要更侧重于定性的物像关系的了解。
2、学情分析通过第五章光现象的学习,学生对光在传播过程中的现象及其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本章是光现象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光学仪器,重点是通过探究来认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有能力通过实验来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归纳和概括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已有了一定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已有的实验能力是学习这一章物理知识的优势。
另外,通过前面物理课的学习,已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有了对物理现象进行探究眼睛和眼镜凸透镜成像生活中的透镜透镜 常见光学仪器的欲望。
而这一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大部分都接触过,这些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建议本章共有四节,第一节透镜是其他各节学习的基础,该节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教法上应综合运用实物展示、边学边实验、演示实验等方式,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有效地解决这些抽象概念难教难学的问题;第二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一节实验课,教师应让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清晰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该节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边学边实验或计算机模拟演示等,使学生在参与、投人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同时,对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的原理、构造及调节方法等有较清楚的认识;第四节眼睛和眼镜,主要介绍了眼球的构造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初步认识力学的基本内容。
B、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
2、过程和方法: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二、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有现在全部变成了力学部分,教材内容分别是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章浮力、第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二章简单机械。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每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
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一、从教材结构上,进一步完善对“力”的概念的认识过程。
本块内容首先是认识“力”形成概念,期中包括描述力,测量力等。
感知“力”(情感体验)二:进一步完善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体验建立规律的思维过程。
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建立规律)。
其中包括1、选取运动物体只受阻力的实例2、展示两种对立的观点3、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4、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建立规律5、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有关现象三:进一步完善实验测量的技能训练。
这一知识块中,重要的一个实验就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四:进一步完善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过程。
理解“压强”(形成概念)1、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情感体验、猜想)2、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对比实验)3、比值定义引入压强的概念(归纳、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4、压强的应用(联系生活)五:进一步完善浮力概念的认识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树及教材分析八年级物理组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知识树及教材分析一、知识树二、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与解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对于凹透镜,只要求认识它的发散作用;对于凸透镜,除了会聚作用外,还要学习它的成像规律。
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也是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即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学习这个规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并了解这个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凸透镜教学中应该强调实际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属于“知道”的水平,要求并不高。
教学中要更侧重于定性的物像关系的了解。
2、学情分析通过第五章光现象的学习,学生对光在传播过程中的现象及其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本章是光现象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光学仪器,重点是通过探究来认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有能力通过实验来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归纳和概括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已有了一定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已有的实验能力是学习这一章物理知识的优势。
另外,通过前面物理课的学习,已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有了对物理现象进行探究的欲望。
而这一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大部分都接触过,这些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眼睛和眼镜凸透镜成像生活中的透镜透镜 常见光学仪器3、教学建议本章共有四节,第一节透镜是其他各节学习的基础,该节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教法上应综合运用实物展示、边学边实验、演示实验等方式,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有效地解决这些抽象概念难教难学的问题;第二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一节实验课,教师应让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清晰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该节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边学边实验或计算机模拟演示等,使学生在参与、投人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同时,对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的原理、构造及调节方法等有较清楚的认识;第四节眼睛和眼镜,主要介绍了眼球的构造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这一节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对学生进行用眼卫生的教育。
第七章 运动和力知识树及教材分析一、知识树二、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与解读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属“了解”水平层次。
与教学大纲相比,重力和弹力的教学要求更明确。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属“认识”水平层次,基本同教学大纲要求。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属“独立操作”水平层次。
相对教学大纲降低了要求。
力的图示要求用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比力的示意图要求严格。
会测量力的大小属“独立操作’水平层次。
与教学大纲要求基本相同,即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属“知道”水平层次。
与教学大纲要求基本相同。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属“理解”、“经历”水平层次。
强调要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去理解。
相对教学大纲要求有提高。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属“知道”水平层次。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以培养科学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学情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仍然贯穿在本章的教学中,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内容及惯性概念的引入和惯性定律的引入等,都是通过探究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
由于学生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积累了较丰富的探究式学习经验,因此,在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时,将会更容易接受。
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已从前几章研究物质的现象问题过渡到这一章研究物质的本质问题,因而许多概念也由具体转入抽象,可能较难理解,但是由于学生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已经培养了一定的物理思维能力,再加上这一章所研究的本质问题均是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作为研究的背景,能够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所有这些,都为学习本章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力合成重力 力的测量力摩擦力二力平衡 牛顿第一定律 运动和力虽然学生在学习这一章时有较多的优势,但由于这一章在知识上有一定的深度,如惯性的概念等内容毕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一章的难点,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学习难题。
3、教学建议本章七节内容,第一节至第四节研究的是力的概念及几种常见的力,第五节和第六节研究的是两个力之间的问题,第七节则研究的是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纵观全章,“力”是这一章的线索,因此掌握和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这一章的基础。
由于力是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因此,教师在教法上应灵活,不要急于给出概念,要从大量生活现象中总结共性,引起学生对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通过加强实验和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获得必要的体验,从而将力的概念感性化。
学好了力的概念,再学习重力、摩擦力等其他力时就不会觉得太抽象了。
本章的另外两个难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实验。
由于探究方法是学习物理课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在安排实验探究时,应重在渗透研究方法,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中应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应注意渗透理想实验和科学推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至于探究的全过程,应组织让学生进行设计,并亲自操作实施,然后验证结论。
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注意进行引导。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使他们能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还要有科学探究的欲望。
第八章 压强与浮力知识树及教材分析一、知识树二、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与解读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属“经历”和“理解”水平层次。
与教学大纲要求有很大不同。
对压强概念本身的知识要求降低了,但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压强计算要求降低了,只要求应用公式本身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解决计算问题。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属“了解”水平层次。
是压强概念巩固和深入学习的需要。
同时强调了知识的应用。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测量大气压强,在实验设备和方法上都有一定的难度,这里只提出了“了解”的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认识浮力要求学生自主探究。
研究浮力的大小,有难度,没有强调独立探究,可开展有指导的小组探究活动,其他要求与教学大纲相比有降低。
不要求进行复杂、综合性的浮力计算。
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属“经历”和“了解”水平层次。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航运和流体输送中应用广泛。
在经历了增和删的几次教学大纲要求调整后,课程标准又将其列为必学内容,说明教材也需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大气压强 连通器液体压强 压强 浮沉条件浮力流体压强 压强与浮力2、学情分析本章主要研究的是压强和浮力的有关知识。
这一章的知识与前面学过的力的概念、力的测量、二力平衡以及质量和密度的概念等知识密切相关,因此这一章的知识综合性极强,难度比以前各章都要大。
学生对以前各章节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好这一章的必备的基础。
从研究方法角度来看,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仍然贯穿在本章的教学中。
本章几乎所有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由探究得来的。
如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等都安排为学生的探究实验。
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探究式学习经验,因此,在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时,应该不会太困难。
从知识的深度角度来看,这一章中的概念和规律十分抽象,较难理解,但学生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尤其是第七章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这为学习本章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已经培养的对物理的兴趣是学习这一章的优势,但由于这一章在知识上较强的综合性及较高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一章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这一章的学习难题,为学生学习这一册的物理知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教学建议在本章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由于本章的知识综合性强,前后连贯,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及时复习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知识间的串连。
如在学生压力的概念时,应与力的概念相联系;在学习液体的压强公式时,应与以前学过的物质的质量概念和密度概念相联系;在学习物体的浮沉重要条件时,应与二力平衡等知识相联系。
这种教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的知识,而且可以巩固以前所学的物理知识。
(2)注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物理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将科学探究活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本章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内容,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如本章的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活动,存在着系统、规范、难度大的特点,因此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九章 机械和功知识树及教材分析一、知识树1于探究物理学原理,有将力学知识、杠杆原理等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力学知识、杠杆原理等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探究知识的来源,解决“它是怎样来的”问题,而不是只教会“它是怎样的”。
同时能力方面的要求高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也高了,明显地体现出“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按《标准》的要求,前知识点“知道”定位在“了解”水平上,后者“解释”定位在“理解”水平上。
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强调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机械功的含义,贴近生活,学生易学易懂易理解。
对第一个知识点的基本要求应是:知道什么是机械功,能用能来判断做功不做功;记住机械功的公式、及意义、单位。
记住机械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及换算。
对第二个知识点的基本要求应是: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理解机械效率。
按《标准》中的要求,这一知识点的行为动词“理解”定位在“理解水平”上,内容标准中的最高要求,它包含“了解水平”和“认识水平”。
关于机械效率,必须在了解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之后,才能理解机械效率η,η=W有用/W总? 经过计算才能知道某机械的效率,因此《标准》中把它定位在“理解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