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误区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中的几种失误

诗歌鉴赏中的几种失误

诗歌鉴赏中的几种失误一、执着文字,胶柱鼓瑟失误诊断:忽略了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及表现技巧,仅拘泥于表面的句法结构和有迹象的文字,结果或坐实当真,或株守字义,错解了真实意图,抛荒了弦外之音。

示例分析:1、“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辛弃疾把陶渊明和诸葛亮都比为友人陈亮,来说明陈亮的文才武略,若从表面句法结构来看,则让人生疑:陶渊明怎么会酷似诸葛亮呢?2、“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一旦将“梅花”这种以通感方式形象化了的非客观存在的物象坐实当真,如同落梅花片一般飘满关山的笛声与雪景明月构成的美妙阔远意境,也就无从体会。

3、诗词中的字词,由于人们的创造性运用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除去字面意义外,往往具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等,以“月明羌笛戍楼间”中“羌笛”一词为例,如果株守字义的话,恐怕很难想到弥漫于诗歌中的别意和乡情。

李憬“菡萏香消翠叶残”,不说“荷花”不说“绿叶”,正表现对美好事物逝去的伤感。

解决途径:加强对诗歌语言的跳省、比喻、倒装等“峰短云连”“语不接而意接”等特点的把握,进行空间呈像;加深对诗歌惯用的托物言志、以事喻理、以虚写实等艺术手法的理解,挖掘更为宽广深邃的心灵世界;注意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蕴,领略诗歌语言的张力。

二、舍文本而外骛,心存成见,附会穿凿。

失误诊断:脱离诗歌的语言文字、意象情感,或先存有某种主观意念,附会于政治,仅凭个人之爱憎强加褒贬;或套用以往经验,机械挪用对其他作家作品的分析评论;或毫无依据地给作品添加写作背景,坐实作者的思想情感。

示例分析: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评论家认为表现的是一种无法排遣的哀愁,也有人认为表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而春雨本来既可以给人喜悦,也可以暗示伤感,“断魂”也是“伤心”与“快乐”之意并有,所以自圆其说即可。

但如果强加上作者“被贬失意”“扫墓归来”“关心民生疾苦”等经验性的内容,看似深刻透彻,实则画蛇添足。

走出诗歌鉴赏题的五个答题误区

走出诗歌鉴赏题的五个答题误区

走出诗歌鉴赏题的五个答题误区作者:李义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09年第04期诗歌鉴赏大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这样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实际鉴赏水平。

根据以往的情况来看,考生在答题时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只译不议,以释代析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在词的上阕,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误答示例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看上去像是满怀忧愁;兰花上沾着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

清晨,罗幕之间飘荡着阵阵轻寒,燕子穿过帘幕飞走了。

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

解析这样的答案只是对诗句的翻译,不是赏析。

鉴赏离不开对诗句的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解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这种解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对诗歌的鉴赏。

参考答案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融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

用燕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

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苦。

误区二:思而无评,以感代论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试分析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误答示例裴多菲有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生命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生机蓬勃。

我们要做自由的人,不做金丝笼里的鸟。

解析这只是读后感,不是对诗中形象的分析。

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形象和意境辨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回答这类问题的步骤是:①找出并描摹诗歌中的形象;②概括形象特点;③揭示作者情感。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诗歌鉴赏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作为语文科目的重点内容之一,具备一定的难度。

在鉴赏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阻碍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真正理解。

本文将针对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帮助同学们提高鉴赏水平。

一、主旨把握不准确在鉴赏诗歌时,理解诗歌的主旨是十分关键的。

但是很多同学在主旨把握上常常会出现错误。

一方面,有的同学只是凭感觉去猜测主旨,没有深入细致地挖掘诗歌中的意义;另一方面,有的同学过于追求个性化的主旨解读,忽略了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

改进方法:1. 仔细阅读诗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符号等表现手法,揭示隐藏在其中的主题;3. 注意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找出与之相关的主题;4. 综合上述分析,找出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和语句,加以积累和总结。

二、诗歌韵律错误诗歌的韵律对于表达诗意和营造氛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同学们在掌握和运用诗歌韵律上经常出现错误。

常见错误包括:对韵脚、韵律规则理解不深刻,韵脚选择不恰当等。

改进方法:1. 学习基本的韵律规则,掌握不同诗体的韵律变化;2. 多读、多背优秀的诗歌作品,感受诗歌韵律的美妙;3. 在写作时,注重选择合适的韵脚,并注意韵律的整齐和协调。

三、文采不足一首好的诗歌不仅要求思想深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采。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同学们在表达中常常出现文采不足的问题。

表现在词汇选择单调,修辞手法运用简单等方面。

改进方法:1. 多读、多积累诗歌素材,学习优秀的诗歌表达方式;2. 增加阅读广度和深度,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丰富自己的词汇库;3. 学习修辞手法,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4. 注意诗歌的韵味和节奏感,通过押韵、借音等手法,增加作品的艺术感。

四、缺乏思考鉴赏一首诗歌,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诗歌背后的意义。

然而,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缺乏思考的情况较为普遍。

诗歌鉴赏解题误区

诗歌鉴赏解题误区
试分析诗人笔下的风是个怎样的形象?请作具体说明。
答参:自考诗由人自答描在写案、的快:是乐一他诗位人喜人的欢隐笔往士返形下于象山的,水第风田二园联是、写寻一到常风个人出家没不的于无知寻拘常疲无人束家、, 倦表、明它不追辞求的辛是闲苦适的安乐奉的生献活者;尾和联写“风有在日情落山”水人尽的形时候
吹动松树发出一阵阵松涛,使夜不沉寂,表明它的情意。诗人所
二、画龙不点睛,开花不结果
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试分析诗人笔下的风是个怎样的形象?请作具体说明。
答:风是有形的,有力的。它可以驱烟,可以卷雾,可 以起松声;风是无形的,它来去无踪;风又是有情的, 它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到来。
领起一个诗句,不是蒙太奇。
六、主观臆断,无据可凭
北陂杏花(宋)王安石
一陂bēi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晚年闲居之时。陂:水池
前人评价这首诗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悲壮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七、忽视隐含问点,问答不对应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 能体
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
诗答参人:考“在凉这答”两句字案诗最:中能是体“如 现何诗凉营人”造感意情。境,的一“。个凉“凉””字字推既波助写澜,天将悲 凉凉,的气又氛进写一心步升情华,孤点寂明主。题。诗作句者因由思念床而上难眠之,因月难 分写析眠到:而从觉天题天目凉上要。之求看月,它,包过含四度个问巧点妙:哪,个字愁;情什么、情;凉什么 床意、境;月怎样影表和现。梧这四桐个,问题共说得同清营楚,造才算出答孤得圆寂满。答 (离愁别怨)的意境。 案中指出了凉字,却对其中感情未加说明,对另外两个问点

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

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

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严维民一、审题失误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

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

如果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头不对马嘴”,痛失全分。

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

许多同学审题出现了错误,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看成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于是有的答成:前三联借景抒情,后一联直抒胸臆。

有的答成:第一、五、六句写动景,第二、三、四句写静景,动静结合,等等。

其实“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

混淆了“描写的景物”和“景物描写”这两个概念,答题就会失误。

审题失误常见的还有:混淆表现手法是全诗的还是某一两个句子的,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还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分析“异曲同工之妙”时大谈思想感情,不明白这个“妙”主要指方法和技巧上的特色;在对律诗诗句的赏析中错把颔联当颈联或相反;忽视对背景注解的审读,导致对诗歌特定思想内容的错误理解等。

对策: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如颔联与颈联)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读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

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

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做到问与答对缝合隼,准确无误。

二、手法误认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同学们对全诗或诗中某一两句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和指认,常常很容易出问题——把一种手法说成是另一种手法,造成该得分点失分。

例如: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

( “ 式 化 ” 的 东 西 。 比如 古 诗 或 公 )
两 种 风 流 , 家 制 作 。雪 花 全 点 , 时 真 假 莫 辨 , 时 又 泾 一 有 有 胃分 虽是 一般 , 非似之 间 , 姿绰约 , 擅情趣 , 惟 风 各
意 象 的 出 现 常 常 是 有 特 定 意 义 似 梅 花 萼 。细 看 不是 雪 无 香 , 风 明 ,但 所 有 这 些 特 点 又 都 在 似 与 天 的 ,不 同 的 意 象 就 代 表 着 一 些 不 吹 得 香 零 落 。 同 的 意 义 ; 是 , 面 机 械 地 强 调 高 一 着 。 于 片 雪花 不 似 梅 花 薄 。 花 散 难 分 高 低 , 辨 彼 此 , 者 都 是 那 梅 莫 二 雪 只 要 抓 住 这 些 意 象 的 特 定 意 义 , 彩 向 空 山 , 花 随 意 穿 帘幕 。 就 等 于 掌 握 了 解 读 这 首 诗 歌 意 义 么 别致 有趣 , 堪玩 味 。所 以 , 颇 诗 这 首 词 的 意 象 其 实 并 不 算 复 人 就 将 这 种 微 妙 的 情 趣 写 将 出
以 , 正 要 _ 确 地 解 读 一 首 诗 , 为 这 两 种 针 锋 相 对 的 观 点 本 质 上 考 试 难 度 , 题 目难 了 , 生 找 不 真 F 唯 怕 考
误 区 三 题
⑧ 肖舜旦
误 区 之 一 : 搬 硬 套 , 风 捉 表 现 在 人 们 长 期 以 来 总 是 以 一 种 贬 彼 此 , 竟 有 什 么 “ 言 大 义 ” 生 捕 究 微 ?

概 念 化 的 僵 硬 的 模 式 有 意 无 意 地 可 无 论 你 怎 么 去 发 掘 深 思 ,词 中 这 种 误 区 最 常 见 的 表 现 形 式 生 造 或 曲 解 诗 意 。 最 典 型 的 一 个 都 找 不 到 这 类 “ 刻 ” “ 意 ” 深 的 寓 。

中考古诗欣赏选择题的陷阱

中考古诗欣赏选择题的陷阱

中考古诗欣赏选择题的陷阱千年古诗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中考中,古诗欣赏选择题是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许多考生在这一部分常常会掉入陷阱。

本文将就中考古诗欣赏选择题的陷阱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字面意义的误导1.诗句直接描述的词语误导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语具有多义性,容易导致考生对诗歌含义的误解。

例如,“河落虚空广,云生结织稠。

”这句诗中的“河落”并非指实际的河流下降,而是指天空与大地相交的地方;“云生”也并非指云彩的生成,而是指山间云雾的产生。

因此,从字面意义出发理解诗歌往往会误导考生。

2.借景抒情的误导古诗经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这也容易导致考生在理解时受到误导。

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句诗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会认为作者是在描述一座远离城市的山间别墅,实际上这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作者对闲适宁静生活的向往。

解决方法:考生在阅读古诗时,应当将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拘泥于字面意义。

通过将情感与诗歌的背景、主题相联系,能够更好地把握其含义。

二、语言表达方式的误导1.句法结构的误导古诗中的句法结构常常是灵活多变的,这样的特点也会给考生带来困扰。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使用了“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的倒装语序,如果只根据常规语法理解,会错过句子的真实意义。

2.修辞手法的误导古诗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也是有可能误导考生的原因之一。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句诗中使用了“千山鸟飞绝”和“万径人踪灭”,如果只从字面理解,会以为山中真的没有鸟,径中真的没有人,而实际上是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寂静与荒凉之意。

解决方法: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仔细研读句子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分析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揣摩作者的意图,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三、文化背景的误导古诗中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考生没有充分了解这些背景常常会陷入误导。

做诗歌鉴赏题的误区

做诗歌鉴赏题的误区

做诗歌鉴赏题的误区做诗歌鉴赏题的误区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很容易走入一些误区,如单一地从诗人的主要题材、内容、主体风格等出发来品读诗人的诗作,对诗人的一些具体诗作的思想、艺术、风格等的分析,很容易一概而论,曲解诗歌,诗歌鉴赏误解示例。

比如说到王维,就容易将其诗歌理解为山水田园的静谧、禅趣,比如说到苏东坡,就简单等同于豪迈奔放……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这一点,在教学中,老师一般多有强调,学生也会注意,知道要结合诗歌具体的写作背景来具体分析。

但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有一种经验主义的表面化、单一化错误,很容易出现,是我们诗歌鉴赏教学时,需要注意的。

下面举例谈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高考辅导《诗歌鉴赏误解示例》。

【注】这首诗歌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

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尝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景物你看到了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的心情?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试作简要分析。

这是2006年2月份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语文卷中的一道开放式的诗歌鉴赏题,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一首诗。

看似简单,学生答题时却很容易走入误区,其一,经验性表面化处理回答第一问:由“暮”时,眼前“残阳”之景,及“夜”时,“弓月”之境;结合“朝政昏暗”、“外任”、“杭州刺史”的背景;加之经验理解下《琵琶行》“沦落失意”的暗示,学生答题时,大量出现“不得志的伤感”、“失意沦落的孤苦”等错误答案,是在意料之中的。

其二,简单处理回答第二问,诗中四句都写了景,于是简单回答为借景抒情,答案虽然没错,但明显不够全面。

只能得一半的分数。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蕴涵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前两句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万变的景象,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景象,“可怜”为“可爱”之意,面对“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美景,诗人不禁赞叹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古诗文鉴赏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考试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古诗文鉴赏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错误。

本文将针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法,希望能帮助学生们在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断章取义古诗文鉴赏中的一个常见错误就是断章取义。

学生们往往只看到古诗文中的某几句话,而忽略了整个作品的背景和主题。

这种错误导致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全面,无法准确把握诗人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改进方法:首先,要读懂整篇诗文,理解其中的脉络和主旨。

其次,在回答问题时,要结合整个作品进行分析,不仅要对重要段落进行解读,还要对整首诗或整篇文的情感、意境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

二、死记硬背一些学生在古诗文鉴赏中存在只是机械记忆的问题。

他们死记硬背了大量的诗文内容,但对于其中的意境和内涵却一知半解。

这种错误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赏析古诗文,也无法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完成鉴赏题目。

改进方法:要摆脱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可以通过多读经典古诗文,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要理解古代诗文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通过关联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经历,将古诗文与自己的体验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三、用词不当在古诗文鉴赏中,一些学生喜欢用一些生硬、普通的词汇来描述文学作品。

他们缺乏对修辞手法和细腻之处的观察和感悟,导致作品的表达力和美感无法得到准确地体现。

改进方法:要注重对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观察和理解。

从表达的角度出发,多用形象、具体的词语来描述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使作文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鉴赏文章,学习优秀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词汇储备。

四、缺乏思想深度古诗文鉴赏不仅仅是对作品表面现象的观察和解读,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其中蕴含的思想和哲理。

常见诗歌鉴赏答题误区语言形象表达技巧

常见诗歌鉴赏答题误区语言形象表达技巧

(2)颈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从侧面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风递”,突出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禽窥”写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刻画了梅花芳香四溢、素雅芳洁的品性,并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
以乐景写哀情。①一、二两句写出洛阳满城春色、花香阵阵,是以乐景写哀情;②诗人借助“游丝”“垂柳”这两个代表别离的意象和“孤馆”“月”这两个表现孤独与寂寞的意象,将旅途的春光与离愁结合起来,含蓄地表现出主人公的依依难舍。
病例2:(第二问回答)微残的云霞挂在天边,孤独的大雁声声悲鸣,潮水上涨,一轮新月不知我的心情,竟然已经升起,让人不由得心碎。
病因分析: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题目要求赏析,其实是要考查表达技巧中情景交融这一知识点,回答时应该紧扣融情于景的技巧展开,分析融什么情于什么景,而不是单纯翻译。
STEP3
STEP2
(2)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对精卫衔微木以填沧海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不渝的决心的歌颂和赞扬,慨叹自己理想的无法实现。
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对写法”,也就是虚实相生的手法。杜诗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鄜州的月色;明明是自己怀念妻子,却不写自己,而设想妻子想念自己的情景。高诗也一样,自己思家却不从自己的角度入手,而设想千里之外故乡的亲人思念自己的情景。这种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02
【参考答题】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01
病因分析: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问题问的是为什么,回答时要从原因入手,分析“厌听”的原因,而非直接套入表示情感的句子。
病例1:(第一问回答)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古典诗词鉴赏的五大误区

古典诗词鉴赏的五大误区

古典诗词鉴赏的五大误区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古诗鉴赏的答题错误都源于考生对考查要求把握的偏差,考生在解答古诗鉴赏试题时,常常陷入以下几个误区:误区之一:不读标题阅读标题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诗歌的标题常常包含着诸多信息: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只有读了标题以后,才知道本诗谈的其实是读书的感受:读书可以使人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鉴赏诗歌时结合标题分析,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忽视标题阅读,解答常常就会出现偏差。

【举例】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玉芙蓉喜雨冯惟敏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

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

都开罢:荞花、豆花。

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提问】这支小令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和感情?【误答】这首小令通过写劳动人民恶劣的生存环境、贫穷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统治阶级残酷压榨的愤怒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直接考查学生审读诗歌标题并以标题中暗含信息解题的能力。

病例根本没有关注诗歌标题,而旁涉其它想当然地作答。

其实只要紧扣诗歌标题中的“喜”字,再联系学过的杜甫《春夜喜雨》的主旨,就不难作出准确的回答。

【答案】此诗表现了诗人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心情,体现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精神。

误区之二:不看注释在高考诗歌阅读题中,为帮助考生充分理解诗歌,命题人往往在诗歌后面附几条注释。

这些注释或帮助考生理解词句,或为答题作暗示,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切不可不看注释,而应利用注释以加深理解,正确解题。

【举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

【提问】本诗题为“贫女”,写的是怎样的一个贫女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单分析。

【误答】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

古代诗歌鉴赏常见错误及策略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课件 (一)

古代诗歌鉴赏常见错误及策略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课件 (一)

古代诗歌鉴赏常见错误及策略分析高中语文教学课件 (一)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古代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错误。

本文将从错误的角度入手,分析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见错误及应对策略。

一、字面理解误区古代诗歌多使用古语,古文化积淀多,许多读者往往会陷入字面理解的误区。

这种误区表现为:理解错误、理解片面、直译或逐字翻译等。

这些误区的发生主要源自读者缺乏对古诗词语言特点和古代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了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在学习古代诗歌鉴赏的时候,注重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需要先了解古代文化、历史、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背景,然后再去阅读诗歌。

此外,在阅读时,建议多读多思,多去尝试从多种角度理解诗歌的意思。

即使可能会理解错误,也不妨碍我们自己在不断思考中的增长。

二、文化隔阂误区由于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差异,许多古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的似曾相识的感觉。

但实际上的当时环境和现代环境相差甚远。

有些读者因地域、年龄、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理解起来有一些障碍。

例如:古代历史典故、习俗、节日、宗教等常识,阻碍了读者理解诗歌的真正含义。

建议大家在学习古代诗歌鉴赏的同时,要充分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背景。

可以通过查阅古代典籍,或与老师、同学、父母交流,了解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

不断学习、沟通,才能拓宽视野,增进理解力。

三、情感审美误区古代诗歌多情境描写、充满感情色彩,读者往往会因种种情感因素而对一些诗歌的理解产生误区。

如果过于重视个人感情,就容易脱离了原诗的本意,甚至出现自我矫情的现象。

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多读多解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好习惯。

在读古诗时,可以先尝试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再把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加深自己对古诗的感知。

开放性地去审美,不断提高个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词语理解误区古代诗歌凭借其精致的词藻、深刻的意境,使人流连忘返。

但正是这些优美的词藻,也容易引起理解误区。

走出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误区

走出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误区

走出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误区古典诗文04-01 0908走出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误区文章来源:诗歌鉴赏题是历年高考古诗文阅读的必考题型。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试卷来看,考查的题目类型虽然仍限制在主旨类提炼、形象类解读、意境类鉴赏、技巧类分析、语言类推断五种之内,但得分率依然不高,概括起来,主要误区涉及以下方面:一、答非所问所谓“答非所问”,指的是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答非所问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答题大忌,它将直接导致整个答题过程前功尽弃、劳而无获。

答非所问的罪魁祸首是审题不清,如将写景技巧答成抒情技巧,将抒情技巧答成语言技巧,将表达方式答成表现手法等,更有甚者将整个题目理解错误,把评价类题型理解成赏析类题型,把意象、意境类题型理解成情感主旨类题型等。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析该诗是怎样写景的。

【病例】纵目远眺万里长江,一条白色如练;放眼遥望淮上远山,无数青色似染。

江上轻帆数片,乘风顺流,疾飞如箭;江岸的近山崖壁上瀑泉直泻而下,奔流如电;傍晚,天空的云气慢慢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上空;初月冉冉升起,就像一把半圆形的团扇;北塞鸿雁南归,成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

全诗一句一景,刻画出七幅山水屏画,描绘出一派千姿百态、各放异彩的秋光图。

【分析】这是一种属于答非所问的典型病例。

题目明明是在问“怎样写景”,考生却在大谈“写了什么景”,离题万里,自然是零分。

正确的答题思路应该是从角度、顺序和描写特色等方面入手。

【答案】①从角度看:全诗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急行、山泉飞流,是动态的。

高中语文:解答古诗鉴赏题时,易陷入的几个误区

高中语文:解答古诗鉴赏题时,易陷入的几个误区

高中语文:解答古诗鉴赏题时,易陷入的几个误区误区之一:忽视标题阅读标题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诗歌的标题常常包含诸多信息,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只有读了标题以后,才知道本诗谈的其实是读书的感受。

鉴赏诗歌时如果忽视标题阅读,解答常常出现偏差。

例1、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玉芙蓉·喜雨冯惟敏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

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

都开罢:荞花、豆花。

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提问: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情感?误答:这首小令通过写劳动人民恶劣、贫穷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统治者残酷压榨的愤怒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直接考查学生审读诗歌标题并以标题中暗含信息解题的能力。

病例根本没有关注诗歌标题,而旁涉其他想当然地作答。

其实我们只要紧扣诗歌标题中的“喜”字,再联系学过的杜甫的《春夜喜雨》的主旨,就不难作出回答。

答案:此诗表现了诗人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心情,体现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精神。

误区之二:不读注释在高考诗歌阅读题中,为帮助考生充分理解诗歌,命题人往往在诗歌后面附几条注释。

这些注释或帮助考生理解词句,或为答题做暗示,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切不可不看注释,而应利用注释加深理解,正确解题。

例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

提问:本试题为“贫女”,写的是怎样的一个贫女形象?请结合全诗简单分析。

误答:一位女子因为贫穷,虽然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可有不愿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做媒,表现了那位女子不迎合流俗的高洁操守。

解析:此题误答的直接原因是忽略了注释的作用。

诗中注释已经清楚地告诉了读者诗人的身世和经历等重要的信息,了解了这些,是不难理解命题人意图的。

诗歌鉴赏常见误区例析

诗歌鉴赏常见误区例析

诗歌鉴赏常见误区例析古典诗歌距我们年代久远,并且语言委婉含蓄又凝练,像雾像云又像风,鉴赏起来难度较大,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

本文就是对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常见误区的总结。

误区一:以今化古,不解诗意。

诗歌词语多义性的特点使得不少学生在答题时不注意观察具体的语言环境,经常用词语的基本义或今义来替代词的语境义,望文生义以致误入歧途。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这首诗作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写于白居易赴杭州做刺史途中。

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尝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瑟瑟,碧绿的样子。

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景物你看到了诗人什么情感?误解:其他词语都在写景,“可怜”的今义为“值得怜悯”,再加上注释中背景的干扰,首句“残阳”意象的干扰,似乎“可怜”可以推导出诗人此时政治失意,志不得伸的怨愤之情。

正解: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初升这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蕴涵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可以联系注释背景来理解)。

总结:由此可见,要想靠关键词来把握诗义,除了通观全局外,还要了解词的多重含义,更要通过上下文来把握它在诗中的语境义。

而不是靠词的今义来诠释古诗。

误区二:以偏概全,定势思维。

在诗歌训练中,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我们常常去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诗歌意象就常常有其特定含义,如月亮的含义是思乡的愁绪,落花含义是伤春、孤独、痛苦的心情,梅、菊含义是清高、高洁的品性。

于是不少学生就片面机械地认为只要抓住意象的特定意义,就等于找到了解读诗歌的钥匙。

例如: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误解:“见春伤春,见秋悲秋。

”似乎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文化情结。

在鉴赏时看到“日欲斜”、“春将老”、“落花”(斜阳、暮春、落花)就理解为:暮春时节,日落时分诗人看到美好春光即将逝去,心中的凄凉、悲苦之情。

古诗赏析失分原因

古诗赏析失分原因

古诗赏析失分原因一、基础知识不扎实。

1. 字词理解错误。

- 在古诗赏析中,对字词的准确理解是关键。

比如说“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它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因为”。

很多同学如果理解错了这个字的意思,那么对整句诗的理解就会完全跑偏。

就像你要去一个地方,结果一开始就走错了路,后面不管怎么分析都不对啦。

如果把“坐”理解成“坐下”,可能会觉得诗人是坐在那里喜爱枫林晚,这听起来就很奇怪,而且完全违背了诗人想要表达的因为喜爱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的原意。

2. 文学常识欠缺。

- 不知道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等文学常识,也会导致失分。

例如,赏析杜甫的诗,如果不了解他所处的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的背景,就很难理解他诗中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就好比你看一个人哭,如果你不知道他刚刚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你可能就会觉得他莫名其妙。

不了解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与他的性格、游历经历有关,在赏析他的诗时就可能无法准确把握诗中的那种洒脱意境。

二、赏析方法运用不当。

1. 意象理解不到位。

- 古诗中的意象是有特定含义的。

像“月亮”常常代表思乡之情,“柳树”有送别之意。

如果在赏析时不能识别这些意象,那就像看不懂密码一样。

比如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要是不知道“折柳”这个意象代表送别,就会觉得诗人只是听到了曲子里有关于折柳枝的内容,而无法体会到诗人听到这首送别之曲时的那种离愁别绪。

就好像你看到一个神秘的符号,却不知道它代表什么,只能干瞪眼。

2. 缺乏对表现手法的分析。

- 古诗中常常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如果不能识别这些表现手法,赏析就会显得很单薄。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典型的夸张手法。

如果看不出来,只是说瀑布很高,就没有真正赏析到这首诗的妙处。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魔术师变魔术,只看到了结果,却没看出他用的技巧,那多无趣啊。

而且,有些同学虽然能识别表现手法,但是不能深入分析这种手法对表达情感、营造意境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易误入歧途的诗歌鉴赏题(一)编写:李全民时间2013年12月15日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10分)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小题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6分)【小题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小题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4分)。

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总写)(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1分)。

【小题2】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4分)。

注释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2-3]译文:百花凋落后西湖依然美好,满地落花残红,漫天飞絮蒙蒙,垂柳轻拂栏杆整日吹着轻风。

笙歌唱罢游人纷纷归去,这才觉得春去楼空,慢慢放下窗帘,见双燕归来疾飞在细雨中。

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

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

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2、登快哉亭陈师道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小题1】第二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2】前人评价“…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小题1】“隐”“依”。

(1分,只答出一个不给分)“隐”“依”二粽子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物形象地描绘出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依傍着山峦升起景象,富有情趣。

(2分)【小题2】“度鸟”两句写空中景物: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投向何处;奔腾的云雾舒卷自如,姿态悠闲。

(2分)同时融情于景:那横空而过的飞鸟,岂不是人生匆遽的象征?(或答“飞鸟茫然地知飞象征着人生没有目标的奔忙”)(1分)而自由自在的白云,因无心于争逐,所以永远悠闲自得,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

“登临”两句翻出一层意思作结,撇开写景,而由游兴之不尽反衬出景物之令人流连忘返。

然而诗人并不直说自己游兴未尽,却说因家有稚子,故不能流连太久。

3、阅读下面这首清人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清)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①。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②,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③薄幸④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注释】①秋风悲画扇: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

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②骊山语罢:《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

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

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杨玉环赐死。

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

”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这里理解成李杨二人当初发愿立誓,后来虽然一方为一方而死,也不生怨。

比喻感情忠贞,至死不渝。

③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

④薄幸:旧时称男子负心、薄情。

⑴、这首词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抒情的?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4分)⑵、作者用哪些角度的对比来表现人物内心的?(4分)【参考答案】⑴、以失恋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

(“失恋女子”身份点明1分)抒发了失恋女子遭遗弃后的哀怨,对负心的锦衣郎的谴责,与之决绝的愤怒。

(“哀怨”“谴责”“愤怒”各1分)⑵、以“人生若只如初见”男女初恋时的美好和幸福与“何事秋风悲画扇”女子被抛弃之后的悲痛和凄惨对比,突出了女子被抛弃之后的哀怨(2分);以唐玄宗对杨玉环山盟海誓、至死不怨的爱情和锦衣郎的轻易变心、背叛对比,突出了被抛弃的女子对对方的痛恨和决绝之情(2分)。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14.这首诗描写了春夏之交的气候特点。

(1分)15.全诗调动多种感觉来描写时令特点,请作分析。

(4分)16.分析第三句“怪来一夜蛙声歇”在诗中的作用。

(3分)14.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冷暖交替)(1分)15.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先从视觉角度写“游子春衫”、“桃花飞尽”,再从味觉角度写“野梅酸”,预示春去夏来,天气转暖;接着从听觉与触觉的角度,以蛙声停歇与东风之寒写出气候忽然转冷。

(4分)16.本来春去夏来,天气转暖,自然也蛙鸣悠扬,到第三句诗意陡然一转,诗人生疑,不知为何蛙声一夜之间全部停歇,末句解开谜底,原来是天气转冷。

这样写使诗歌结构上起承转合曲折有致(峰回路转、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别开生面),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从承上启下的角度讲也可以。

共3分,第三句诗意分析1分;表达效果2分(1)本诗用字非常凝练,请就“游子春衫已试单”中的“试”字或“怪来一夜蛙声歇”中的“歇”字进行赏析。

(2)本诗语句清新,体验真切,请就其写作上的突出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1)(示例一)一个“试”字写出游子的心理状态,有因气温不稳定而尝试之意,也为后面的“又作东风十日寒”埋下伏笔。

(示例二)“怪来一夜蛙声歇”一句从听觉角度着笔,写出天气乍暖忽寒的情味。

前两天天气乍暖,青蛙也欢欣歌唱;忽然天气又变寒了,青蛙顿时悄无声息。

(2)此诗善于选择典型的人与物的形象,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

特别是注意全面调动各种审美感受,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分别描写桃花、野梅、蛙声和天寒,使诗的意境显出多层次、多侧面,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

赏析:“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这两句写气侯乍暖,并点出春夏之交的季节。

诗人很善于选择人与物的典型形象。

先写“游子春衫”。

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此时游子脱去冬服而换上单薄的“春衫”,这个视觉形象反映出气候的暖煦,又给人一种舒适、轻松的美感。

一个“试”字写出游子的心理状态,寓有因气温不稳定而尝试之意,也为后文埋下伏笔。

次写“桃花”与“野梅”。

桃花于仲春开放,但此时已“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此时则“野梅酸”,二物皆足以显示江南三四月的特征。

写桃花,后从视觉角度,不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尽”前冠以“飞”又显示了动态美。

写梅从味觉角度,一个“酸”字足使口舌生津。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这两句写气候忽冷。

诗人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先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因前两天气温乍暖,青蛙也为之欢欣歌唱,陡然增添了暖意,但忽然“一夜蛙声歇”,确令人感到“怪”;后是从触觉角度落墨,原来是气温又变寒,青蛙于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它们躲进洞里,声息全无,正显示着“东风十日寒”。

“十日”与“一夜”相对,时间更长,但毕竟已是“东风”,此“寒”自是强弩之末,不必为之生畏。

这首诗纯然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未必有什么寓意寄托。

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

特别是注意全面调动各种审美感觉,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使诗的意境显出多层次,多侧面,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

正如钱钟书评述的“写春深夏浅,乍暖还寒的情味”,语句清晰,体验真切。

5、天津桥春望雍陶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释:①雍陶生活在晚唐。

(1)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

请你简要描述诗人“望”到的景象。

(2)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4分)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

三四句作者写上阳宫一片寂寥,宫殿重门紧闭,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一二句2分,三四2分)。

(2)(4分)诗歌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

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

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感情2分,分析2分)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少年游·早行林仰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

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3分)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2分)3、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分)【参考答案】1、作者描写了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等来表现“早”。

(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3分)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2分)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

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

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3分)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见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诗的前两句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请简析。

(2分)(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析。

(2分)【参考答案】(1)“春阴垂野草青青”写的是暗景,色调暗淡: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给人以压抑之感。

“时见幽花一树明”写的是明景,色彩清新: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给人一种轻松、舒畅、振奋之感。

(2分)(2)这两句写泊舟看潮,诗人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安闲自在,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表达了诗人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

(2分)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6分)落梅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