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浅析
《儒林外史》每回解读评析
![《儒林外史》每回解读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44c03c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6.png)
《儒林外史》每回解读评析第一回:包龙图的施展与制衡本回展示了包龙图作为内阁大学士的政治智慧和计谋。
他利用各种手段来制衡宦官的权势,并最终赢得了皇帝的信任。
通过包龙图的行动,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智力和政治手腕,以及如何在权力斗争中取得优势。
第二回:红粉知己与贤能得势本回中,作者描绘了程咬金如何通过与杨香宜的关系,获得了一些政治上的利益。
程咬金作为一个智商并不高的人,却依靠自己的操纵和策略,成功地赢得了权力和地位。
这一回让我们反思了权力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人际关系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
第三回:悲剧的冤狱与才子的无奈这一回中,作者通过陆游被冤枉入狱的故事,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无奈。
陆游是一个忠诚正直的官员,却因为权力斗争和阴谋而受到冤枉。
这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政治腐败和冤案的思考,展现了官场的黑暗面与正直者的无辜。
第四回:欲望与妥协本回中,作者描绘了李逵与包龙图之间的暗涌与妥协。
李逵作为一个清官,受到了包龙图的利用和欺骗。
通过这一故事,我们看到了欲望与妥协之间的冲突,以及权力斗争中的背叛和勉强。
第五回:友情的试炼与情感的挣扎本回中,作者通过武松与李逵的友情故事,探讨了友情的试炼和情感的挣扎。
在权力斗争中,两个好友之间的关系受到了考验。
这一回让我们思考友情在政治斗争中的价值以及友情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第六回:机智与狡诈的较量本回中,作者描绘了潘金莲与武松之间的机智与狡诈的斗争。
潘金莲作为一个聪明机智的女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手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一回引发了人们对欺骗和智慧的思考,以及女性在政治斗争中的角色。
这只是《儒林外史》的一部分,每一回都有不同的故事和主题。
通过解读和评析每一回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性、权力和政治斗争。
这部作品让我们反思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带给我们丰富的阅读体验。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儒生形象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儒生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43da5d1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c.png)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儒生形象
《儒林外史》是中国知名作家郭沫若先生笔下发表的一部小说。
小说描写了帝国时代十几位名门正派儒生的趣闻故事,从多种角度展示了宋末明初儒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俗、英雄人物性格及其人生境遇,深刻反映了儒生形象。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以儒生为主要角色,全面反映了宋末明初儒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从多方面展现了儒生的形象和个性特点。
首先,儒生因其道德观念深厚,有着正直正义的思想,他们追求真理,思想独立,不畏权势,勤奋好学,以学习的方式来实现自我成长。
经常被称为“百僧习士”,被视为“儒家”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学习和智力水平。
其次,儒生有着极强的道德良知,他们尊重长辈,爱护弱者,行为正直,服从法律,有着“尽美之心”,被誉为“至圣先师”。
再者,儒生有着极强的忠诚与牺牲精神,在《儒林外史》中,儒生都崇尚忠诚原则,不畏权贵,敢于捍卫正义,敢为人先。
在百家欢乐的困境中,他们智勇双全,不计较付出,甘于牺牲,宁死不屈。
此外,儒生在人生境遇中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他们因不怕苦难而更加出色。
总之,《儒林外史》中展示出的儒生形象是一种富有道德、节操高尚的形象,赤子之心、正直正义的追求,顽强的斗争精神,勤奋好学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抗争精神,以及忠诚抗争的品质等,这些都强调了儒生的伦理价值和气概。
儒家文化的价值给人们提供了深刻的思
想反思和高尚的人生追求的标准。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53bb0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63.png)
儒林外史赏析篇1《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如写周进、范进为考中举人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到胡子花白还没有考中秀才。
尽管生活极为困顿,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
周进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动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声大哭,竟然难过得死去活来。
后来在一些小商人的帮助下参加了考试,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时来运转。
当他考中举人时,以前讥讽挖苦他的那些人,都来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学问的人。
又如范进,中举前家里穷得没有米下锅,抱着一只老母鸡去集市上卖。
当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喜极而狂,变成了疯子,幸亏岳父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复了清醒。
这时候,当地的乡绅等有头脸的人物都对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财产的,范进的生活立刻发生了变化。
《儒林外史》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蒙拐骗的江湖游士。
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有眼泪,有寒意也有温暖。
每个时代都会有这么一段“外史”,而吴敬梓用一支妙笔写下了自己的时代。
虽然是两百多年前的古白话文小说,但是本书对现代读者几乎没有阅读障碍,阅读的过程仿佛穿越,又好像旅行,作者竟有如此妙笔,那个时代竟然如此精彩。
儒林外史赏析篇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儒林”的“儒”是指知识分子,“儒林外史”主要讲的是知识分子的野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在读之前,一直觉得《儒林外史》是一部讲政治的小说,应该枯燥无味,但在细读之后发现,这部讽刺小说既针砭时弊,又反映了民生百态,读完内心百般滋味。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aec432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b.png)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作者乾隆六年(1741年)由吴趼人写成,这部小说充满对社会现实和当今典型人物的讽刺,大胆地讽刺了那个政治社会秩序和刻板的传统习俗,以及官场江湖的背叛、睚眦必报的阴暗一面,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儒林外史》以极具讽刺意味的文字来描述这个时代社会状况,以暴露官场腐败为主题,凸显当时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这部小说嘲讽了官员粗俗无知、擅权跋扈、役使劣迹滋生的现象;嘲讽了官员谋取私利、背弃公心、毫无忠诚可言的行为;嘲讽了经济上的贪婪;嘲讽了君臣之间的尊卑有序但并不合理;嘲讽了贵族的奢靡装模作样;嘲讽了ブク祭的封建礼仪;嘲讽了男女感情方面的封建思想等……讽刺艺术在《儒林外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部分场景都是以轻轻地调侃和模仿来暗示丑恶和腐败,以表达《儒林外史》作者反映的社会状况和所思所想。
它让人们反观当时的社会生活及其悲剧,深刻地发掘社会的弊端和绝对的谬误,从而唤起大众对真正社会价值观和人文本质的认识与探究。
当时的乾隆皇帝力求建立中国新的宫廷文化,改革动机不外乎要解决政治乱局和社会问题,而结果却落得社会腐朽败坏的局面,比如多数官员只追求累累富贵,不办理国家事务,腐败可耻。
《儒林外史》以写实的文字着墨,发挥了最大的讽刺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也用诙谐幽默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种讽刺之举犹如神鞭一般,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乾隆时期的不公正和不满,也许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以轻松诙谐的文学语言,描绘了明朝社会现实世界的复杂而不安状态,充分展示了作者敏锐而尖锐的讽刺意识,它是朱自清创作期间许多作品中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文学作品之一,其影响传唱了四百多年。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9e27a21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1.png)
浅析《儒林外史》(一)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作者吴敬梓在小说中以其生动形象、极富魅力的笔墨,描画出一幅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小说虽以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为背景,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深刻地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
辛辣地讽刺了虚伪、残忍的科举制度,歌颂了淳朴的劳动人民,并给予同情,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以其生动、准确、洗炼、朴实、幽默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精湛独特的讽刺手法,创造了空前绝古的讽刺作品之典范。
本文试图对其讽刺艺术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儒林外史》;科举制度;讽刺;夸张《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通过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全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二部分描绘了理想文士的探求;最后的部分描写了“市井奇人”的发现。
作者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他十分推崇《儒林外史》,特别欣赏其中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他说:“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首先让人赞赏的是作者的胆量和艺术家的勇气,敢于直面封建社会,勇于向腐朽没落黑暗的封建势力挑战,作者身处于一个由盛及衰的封建家庭,经历了由富贵到贫寒的不平常的家庭变化。
在这个大变化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到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和社会污浊。
儒林外史讽刺的意思
![儒林外史讽刺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205dc4e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8.png)
儒林外史讽刺的意思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章回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尖锐的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儒学的腐朽和虚伪,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儒林外史的讽刺意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儒林外史讽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体制。
小说中的官场风气丑恶、腐败贪污,官员们虚伪奉承、明哲保身,只顾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民生。
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品级较低的小官,他们都沉迷于权力和金钱的欲望,互相攀比、勾心斗角。
通过塑造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官员形象,儒林外史揭示了官场的黑暗面,让人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丑陋。
其次,儒林外史讽刺了当时的士人阶层。
小说中的士人们背离了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他们以功名利禄为唯一追求,不择手段地谋求个人地位和财富。
他们虚伪而自大,口口声声讲究仁义道德,实则不顾良知,瞒天过海,一味追逐名利。
儒林外史以揭示士人的虚伪为主线,通过激烈而生动的对话和行动,让读者看到这些人的真实面目。
再次,儒林外史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礼教观念。
小说中的男女角色形象各具特色,但都受到了封建礼教的禁锢和束缚。
女性在封建社会被视为附属物,她们的价值仅仅体现在服从男性和繁衍后代上。
而男性则沉迷于权力和享受,他们不顾家庭责任,追求外遇和纨绔生活。
儒林外史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体发展的束缚和侵害。
最后,儒林外史讽刺了当时的儒学思想。
小说中的士人们虽然标榜儒学思想,但他们对于儒家经典的理解却十分肤浅和功利。
他们背离了儒家的仁义道德,追逐功名利禄,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公益。
儒林外史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当时儒学的虚伪和实际意义的扭曲。
总而言之,儒林外史以其尖锐的讽刺手法,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虚伪。
它通过讽刺官僚体制、士人阶层、礼教观念和儒学思想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丑陋和不公。
儒林外史的讽刺意义超越了个体,具有普世价值,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启示。
儒林外史阅读赏析
![儒林外史阅读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d71c7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d.png)
儒林外史阅读赏析
《儒林外史》是一部著名的中国古代小说,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
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描绘了清朝封建社会的现状,主要讲述了一群儒生在社会上的地位和遭遇。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阅读赏析:
正文: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儒生在社会上遭遇的小说。
小说中的儒生们热衷于科举考试,希望能够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但他们在面对官场的种种黑暗时,往往感到无奈和沮丧。
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一心想要考取功名的范进,他的遭遇和心态展现了儒生在现实中的困境。
还有沈万三、杨知县等人物形象,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儒生,在面对官场和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时,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拓展:
除了描写儒生们的遭遇外,小说中还涉及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如乞丐、盗贼等。
这些人物形象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儒生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矛盾。
同时,小说中也描写了许多官场人物形象,如贪婪的知县、虚伪的儒生等。
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清朝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不公。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小说,通过对儒生们的遭遇和社会现状的描写,展现了清朝封建社会的种种面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040b3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3.png)
《儒林外史》赏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章回体通俗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主题、文学价值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进行赏析。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了清代中期乡试状元杨继盛的一生,通过对其儿子杨九郎的成长与教育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士人家庭的形态和动态。
小说以讽刺的手法对儒林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刻画,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通过讲述杨九郎家族的兴衰史,作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呈现了清代士人世界的种种矛盾和现实。
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吴敬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的了解,他运用讽刺手法揭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对士人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刻思考。
其次,小说以写实手法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代表了清代中期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特质,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准确的描绘,使得整个故事更具可信度和真实性。
此外,小说还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插话手法,使得故事节奏紧凑,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儒林外史》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首先,这部作品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实况进行了深刻剖析,揭示了社会的弊端,使得许多读者从中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
其次,小说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开创了章回体小说的典范,开辟了中国小说史上的新篇章。
同时,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写实手法和对话插话等技巧也为后来的小说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范本。
《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研究《儒林外史》的论著络绎不绝,其中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
这些研究内容包括对主题、人物形象、结构和风格等方面的分析,丰富了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和探索。
总之,《儒林外史》作为一部经典的章回体小说,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社会风气和传统观念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林外史 原文赏析
![儒林外史 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b78b5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11.png)
儒林外史原文赏析摘要:一、简介《儒林外史》二、分析经典句子赏析1.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2.自然景物描绘的魅力3.西湖游的细腻描绘三、总结儒林外史的价值正文:【一】《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杰出的讽刺作品中,吴敬梓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描绘了他们生活的浮沉、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低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
【二】1.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在《儒林外史》中,有一首词表达了这个观点。
词中写道:“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这首词揭示了人们追求富贵功名的无奈和迷茫,表达了人生富贵功名终究是身外之物的哲理。
2.自然景物描绘的魅力:在《儒林外史》第一回中,有一段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
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著。
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
那黑云边上,镶著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
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
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这段描绘生动形象,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与宁静,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画卷。
3.西湖游的细腻描绘:在《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描述了马二先生游西湖的场景。
作者写道:“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
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
那些卖酒的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士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营弦楼。
”这段描绘细腻别致,展现了西湖的美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三】《儒林外史》通过描绘知识分子的生活,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对儒林外史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bfd70989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a.png)
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儒林外史》是清朝小说家吴敬梓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官僚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欺压百姓、纷争不断的故事。
作为一部小说,其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吴敬梓的文笔深邃、言辞犀利,对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洞悉,也不失为一种思想启示。
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性格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然而,小说中揭示出的现实问题却让人深感忧虑。
官僚家族的专权、贪污、欺骗、虐待百姓等问题,正是当时清朝社会的真实写照。
这些问题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因此,对于《儒林外史》的评价,既有赞扬其文学价值的一面,也有对其中揭示的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
只有在深刻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 1 -。
关于儒林外史的专家评点
![关于儒林外史的专家评点](https://img.taocdn.com/s3/m/436e7d8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8.png)
关于儒林外史的专家评点
儒林外史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吴敬梓所写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士”为主角,通过讲述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来反映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专家对儒林外史的评点:
1.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
小说作者吴敬梓不仅精通儒学,而且对于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小说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明代社会的种种问题,被称为明代小说的典范之作。
2. 儒林外史中主人公的经历既反映了明代士人的境遇,同时也对于现代人的思考具有启示意义。
小说中对于官场文化、人情世故、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真实性。
3.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对于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小说中对于道德伦理的探讨也使得儒林外史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一直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喜爱。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小说对于现代人的意义也日益突出。
小说中对于官场文化、人情世故等方面的描写,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帮助和启示作用。
- 1 -。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83f6c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1.png)
儒林外史赏析《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长篇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绘了清代士人社会的种种荒诞性与无奈。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社会风貌等方面对《儒林外史》进行赏析。
故事情节《儒林外史》讲述了主人公俞大猷的一生,展现了他在封建社会中的成长和遭遇的各种奇闻趣事。
小说通过俞大猷的经历,揭示了当时士人社会的虚伪和荒诞。
故事的开篇即以俞大猷的一场考试失利为引子,接下来描绘了俞大猷与一群奇特的人物之间的交往和争斗。
小说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展示了士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同时,作者通过俞大猷的父亲俞缧提及了“世风日下”的社会现象,借此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而后,故事又转向了俞大猷进京赶考的旅程,以及他在京城中种种离奇的遭遇。
通过这一系列的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险恶。
俞大猷最终侥幸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了儒林外史,可是他对这一虚名早已心灰意冷。
故事以他辞官、返回家乡为结尾,以一种淡淡的悲剧色彩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无奈。
人物塑造《儒林外史》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个性。
主人公俞大猷是一个坚持正义、善良而又无奈的人。
他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指针,一直追求着自己理想中的官场和社会。
他正直、善良,但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却无法生存下去,最终选择辞官回家,体现了他对社会状态的无可奈何。
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
如俞大猷的父亲俞缧,他被描绘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保守之人;还有潘玉良、陈家洲等角色,他们个性各异,但都是封建社会中充满欺诈和虚伪的代表。
通过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将封建社会中的不幸和无奈以及人性的丑陋展现得淋漓尽致。
社会风貌《儒林外史》以幽默讽刺的笔法揭示了清代士人社会的种种荒诞性和虚伪。
小说中描绘的官场风气、科举制度和儒家礼教等都是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
官场风气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描绘对象。
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无非是为了争夺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儒林外史详细解读
![儒林外史详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644208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3.png)
儒林外史详细解读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
全书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了封建社会晚期士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象。
《儒林外史》通过刻画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士人的多样面貌。
其中,既有追求功名利禄、钻营取巧的典型士人如范进,也有淡泊名利、坚持自我价值追求的士人如杜少卿。
这些人物形象既有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辛辣讽刺,也有对理想人格的赞美和推崇。
《儒林外史》通过对士人生活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例如,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盲目追求,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和对人性的扭曲;士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暴露了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虚伪和冷漠。
同时,作品也通过对士人家庭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压抑和不公。
《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
作者吴敬梓运用讽刺、夸张等手法,将士人的丑陋面和封建社会的弊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在笑声中深思,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儒林外史》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度理解。
无论是对士人的嘲讽还是赞美,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注。
他看到了士人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挣扎,也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深入剖析封建社会士人生活和思想的作品,它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风貌和问题,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和人文关怀。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儒林外史》点评
![《儒林外史》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7f202a2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9.png)
《儒林外史》点评《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古典讽刺小说,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
以下是对该作品的点评:首先,作品的主题深刻而广泛。
作者吴敬梓以儒林为背景,通过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
同时,作品还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全面揭示和批判,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阔的社会视野。
其次,作品的艺术手法独特而精湛。
作者采用了高超的讽刺手法,通过夸张、对比、讽刺等手法,将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作品的语言运用也极为出色,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又有文言文的精炼典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作品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立体。
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范进中举后的疯癫、严监生临终前的伸指等,这些形象不仅具有时代特征,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
最后,作品的社会意义也非常重大。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呼吁人们要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判,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理解社会、认识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独特艺术手法和重大社会意义的古典讽刺小说。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呼吁人们要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林外史》在中考语文中的深度分析
![《儒林外史》在中考语文中的深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ed3c9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16.png)
《儒林外史》在中考语文中的深度分析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以清代科举考试中的儒林世界为背景,以讽刺和揭示社会现实为主线,展现了各种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
在中考语文中,深入分析《儒林外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主题1. 社会现实揭示:《儒林外史》通过描述各种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揭示了清代儒林社会的虚伪、腐败和不公平。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了解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2. 反思儒家价值观:《儒林外史》对传统儒家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通过小说中的角色塑造和情节安排,学生可以深入思考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和社会影响。
3. 人性的善恶辩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既有善良正直的人物,也有奸诈狡猾的人物。
通过分析这些人物的形象和行为,学生可以思考人性的善恶辩证关系,以及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人性的变化。
文学技巧1. 讽刺与幽默:《儒林外史》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揭示社会现实,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阅读感受。
学生可以分析小说中的讽刺和幽默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2. 对话与言语表达:小说中丰富的对话和言语表达是作者展现人物性格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对话和言语表达的技巧,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
3. 描写与景观:《儒林外史》中的描写和景观刻画生动而细腻。
学生可以分析描写手法和景观表达的作用,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
教育意义1. 培养社会意识:通过深度分析《儒林外史》,学生可以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虚伪,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和批判思维。
2. 培养价值观:通过反思儒家价值观和人性的善恶辩证,学生可以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提高文学素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学技巧和阅读名著,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结论《儒林外史》作为一部经典的古代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分析和思想内涵。
儒林外史的文学特点与风格探析
![儒林外史的文学特点与风格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a5c43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6.png)
儒林外史的文学特点与风格探析《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小说,以儒家文化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小官员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等故事情节。
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特点和独特的风格,本文将对其进行探析。
首先,儒林外史的文学特点之一是丰富的人物描写。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点,细腻地描绘了各色人物的性格、气质和行为举止。
例如,小说主要人物李征军兼具儒雅与狡诈的两种特点,他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形象。
此外,小说还塑造了许多其他有趣生动的人物形象,有忠厚老实的士人、聪明才智的女子、贪婪奸诈的恶人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立体生动,细腻入微的描写使他们更加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其次,儒林外史的文学特点之二是丰富的情节安排。
小说情节曲折起伏,层层递进,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小说以李征军的晋升和离职经历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描写,展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炎凉。
小说情节丰富多样,既有悲剧性的事件,也有喜剧性的插曲,这种反差使整个故事更富有张力和吸引力。
作者通过对情节的巧妙安排,使人物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相互交织,展现出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多面性。
儒林外史的文学特点之三是细腻的语言描写。
小说语言简洁明快,文风流畅优美。
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
例如,他通过对李征军举止的描写,展示了他的儒雅和狡诈;通过对女子的衣饰、容貌的描写,塑造了她们的美丽和聪明才智。
作者还善于使用比喻、夸张、对称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这种细腻的语言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还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沉浸其中。
儒林外史的文学特点之四是批判社会现象的精神。
小说通过对当时官场的描写,揭示了贪污腐败、得官忘本等社会弊端,批判了官场的黑暗和丑恶。
作者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言行和遭遇,表达了对这些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愤怒。
同时,他也通过对儒家思想的阐述和对儒林文化的讽刺,批判了文人墨客的虚伪和功利。
儒林外史有名的点评
![儒林外史有名的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d9c5503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c.png)
儒林外史有名的点评《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历史讽刺小说,它以反映士人生活为主题,以揭示官场堕落和社会不公为目的。
小说以极为细腻的人物刻画、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当时士人的虚伪、贪婪和丑恶,同时也以揭示河山社稷、励志报国为主旨,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
下面将就《儒林外史》中的几个著名点评进行探讨。
首先,小说中的点评之一就是对士人虚伪行为的深刻揭示。
小说开篇即引人入胜地勾勒了一个堕落的士人形象,即以主人公孔源为代表的士人们。
孔源借助自家财产的累积,打了假的功名,卸了一个坐公堂的龙袍。
他虚伪地把自己岳父的财宝夺走自己占据,丑化了正当的典章制度。
他用拜师兄、卖书画、落户过程从中扭曲权力关系,去迎合统治者的意志,谋求自己的私利。
而后,孔源因得罪官场上有权势的人,一夜之间,公堂之路不再畅通。
此时他开始心灰意冷,眼见得罪的人都过得滋润,恶人独享荣华富贵,成了对人心灰意冷的象徵人物。
其次,小说通过对士人贪婪与丑恶的揭示,对官场堕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小说中的官场堕落主要表现在士人间的明争暗斗、受贿腐败以及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等方面。
比如,孔源的秘书王安以巧妙的计谋伺机坐大,寻求自己的野心。
他并不致力于工作,而是热衷于与来投靠的贾万寻求联系,抱着对贾万的巴结媚笑,雇人代劳著作,试图利用这个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另外,作者将孔源的倒行逆施表现于查书画所事,他不是以审查风格去工作,而是以总是收买别人去封掖文书将这些作品买来,他并没有真的一本书还和客人得气氛忘掉,也不致力于他的的工作,最后为了避免被揭穿,还不得不逼死作为朋友的郑文宝。
这种官场的恶劣环境和士人的堕落,对于当时社会而言,是一个十分丑陋和现实的写照。
再次,小说通过对士人的虚伪与贪婪进行批判,也体现了作家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关注。
小说中许多情节都反映了社会不正之事,如仇进甫与洪七公订婚后背弃不伦,任欺压婢人不被任何阻碍;类婢人冯二的境遇,本是为了婢态度诚,然而为了应付地方官背叛了她,小说中还大量的描叙了冯二在流寓时的艰难,一些势力很大的官宦人家倒是见死不救,利用她,取乐于他们之间的事一刻不停的买卖,无论何时何地都以他们的利益为先。
儒林外史全文解析
![儒林外史全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3bd18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9.png)
儒林外史全文解析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清代士人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生活、命运和思想进行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丰富多彩和复杂性。
小说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写实和精湛的文学艺术而著称。
由于篇幅较长,全文解析是一项相当庞大的工程,无法在此进行详尽阐述。
然而,我可以为您介绍一些《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人物生动多样: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包括贾雨村、林黛玉、薛宝钗等,他们性格迥异,命运各异,展现了各种社会类型和人生命运。
社会风貌描绘:小说通过对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交往和境遇的描写,展现了清代士人社会的众多面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小说借助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当时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呈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腐朽和不公。
文学价值:《儒林外史》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包括对白的运用、对话的处理、情节的安排等方面都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丰富社会、历史和文学内涵的长篇小说,对于理解清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您对这部作品感兴趣,可以阅读相关的文学评论或者专业解读,以深入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儒林外史书评
![儒林外史书评](https://img.taocdn.com/s3/m/19c2af0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7b.png)
儒林外史书评
这本书就是讽刺题材的书。
《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
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
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
把崇高、庄严与滑稽、
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等。
这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的,所以这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这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
作者敏锐地捕捉人物瞬间行为,把对百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讽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
由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当时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会,添加了一些正反面人物进行对比。
正面人物的划分线主要在于保持着应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则是那些整天凭着官位欺压百姓,并且不学无术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钻研儒学、推行正道其实却把道德品质封存的儒士。
儒林外史详解
![儒林外史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2c9534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b.png)
儒林外史详解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部杰出之作。
以下是对《儒林外史》的详解:
《儒林外史》以清代儒学士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任伯年在官场上的遭遇和斗争,以及他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阶层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小说通过幽默、讽刺和谐和寓意深远的手法,探讨了士人的困境、道德败坏、权力的腐化以及人情世故等社会现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包括具有士人儒雅风范的任伯年、精于权谋的韩吉人、世故机智的于右任等,他们都呈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表现。
小说描绘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觐见,以及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同时,通过对人物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思考,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以及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具有重要的人文关怀和
思想内涵。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常被研究和传播的文化经典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浅析浅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编写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是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对堕落的文士、腐败的朝政和吃人的科举给予揭露。
书中人物,交相呼应,有痴迷八股文的马二,有讲究“文行出处”的杜少卿,也有在功名利禄下丧失人性的严贡生等。
在黑暗的科举制度下,作者极力歌颂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的真儒名贤杜少卿。
杜少卿是《儒林外史》第一人物,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中有正派也有反派(比如匡超人),作者本意力挺的则是正派中的庄虞杜迟诸贤人,而这几位之中,杜少卿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况,因之也成为书中花费笔墨最多、个性最丰满、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
在杜少卿身上,作者以自己的原型,把个人的切肤之痛置放在理性的体认和历史的嘲讽之下,写出了复杂而多厄的文化生命现象。
一、淡薄功名,傲视权贵。
杜少卿是作者极力称赞的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
在科举制度和八股毒害的世间,科举成为求取功名仕途的桥梁,极少数人一跃而上,一旦成名就变身为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假名士,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杜少卿与之完全不同,他是真儒名贤,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
他自己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
”有个叫臧荼的,像马二一样,跑来对他说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
但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
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
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
杜少卿坚拒绝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况且倒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
话说杜少卿别了迟衡山出来,问小厮道:“那差人他说甚么?”小厮道:“他说,少爷的文书已经到了。
李大老爷吩咐县里邓老爷,请少爷到京里去做官。
邓老爷现住在承恩寺。
差人说,请少爷在家里,邓老爷自己上门来请。
”杜少卿道:“既如此说,我不走前门家去了,你快叫一只船,我从河房栏杆上上去。
”当下,小厮在下浮桥雇了一只凉蓬,杜少卿坐了来家。
忙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穿戴起来,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
叫小厮:“你向那差人说,我得了暴病,请邓老爷不用来。
我病好了,慢慢来谢邓老爷。
”小厮打发差人去了。
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妆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
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
还是不去的妥当。
”由此可见,杜少卿对功名富贵的藐视与不屑。
二、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
(一)、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
在封建社会的毒害下,世人皆以“三从四德”约束女子。
《大明律》中还首次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
”明清统治者基于维护自身业已腐朽的制度的需要,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
《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所谓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民间那密布的贞节牌坊和各地方志中守节一生、甚至殉夫从死的妇女大量的涌现。
杜少卿却不顾封建社会礼法的束缚,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约束妇女的“三从四德”。
别人劝他纳妾,他引用晏子的话:“今虽老而丑,我固反见其姣且好也。
”他反对纳妾,说:“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
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
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
”他敢于在封建社会窒息的时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不惧别人异样的眼光。
大醉后,任性挥洒,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让路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在尊重妇女方面,杜少卿与贾宝玉相得益彰,皆以平等心态对待妇女,不任意打骂纳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极力赞扬争取人格独立的妇女,赞扬与封建道德对立的反抗精神。
沈琼枝,是争取人格独立的女性人物代表。
沈父沈大年本以为宋家会将女儿明媒正娶,等着宋家择吉过门。
但后来发现光景不对,宋家大模大样地要将沈琼枝直接抬到府里去,这不像要将她待为正室的样子,沈父沈大年知道事情不妙,就问女儿:“这门亲事,还是就得就不得?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
”沈琼枝道:“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什么肯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
我而今乘轿子,抬到他家去,看他怎样待我。
”这是沈琼枝出场后的第一句话,从这精炼的几句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位精明干练的女子,而且从中看出了沈的有勇有谋,她要将一切事情原委弄个究竟后再做打算,看出了她的反抗斗争不是莽撞糊涂的瞎闹一气,而是明白就理的为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进行的斗争。
她不是怀着替天行道、拯救苍生的使命去奔赴人生的,她是以一种自救的心态与命运抗争的,她的行为包含了她对当时社会清醒地认识:要拯救自己不要企图靠那个混浊不堪是非不分的社会,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拼、去赌,才算是解救自己的唯一出路。
在杜少卿看来,沈琼枝不甘为妾,她设计裹走宋家的金银珠宝,逃到南京卖文过日子,自食其力。
人们都把她看作“倚门之娼”,或疑为“江湖之盗”。
但杜少卿确认为她是“希奇的客”,并说道“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都销魂夺魄。
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
”可见不是出于怜悯,而是出于尊重,赞扬的不是她的姿色和才情,而是她蔑视富贵豪华、不畏权势、不肯供人玩弄的反抗精神。
从携妻游园,到支持抗婚逃婚,再到反对纳妾,杜少卿的妇女观、夫妻观已经超越他那个时代的限制,达到近代先进思想的境界。
三、讲求传统的美德。
(一)、讲求孝道。
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
在封建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的思想观念下,敢于挑战封建权威的离经叛道的勇士。
少卿遵从孝道,“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
因此,他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还要一早一晚自己伏侍”,连他的夫人也亲自“煨人参”、“送人参”。
当娄太爷病笃之际,有遵循他的意愿送其回乡。
娄老太爷病故之后,杜少卿又亲自前往陶红镇祭吊,不因娄太爷的管家身份而有所轻视。
杜少卿移家之后所剩总计不过千把多银子,用了三百两银子秀将泰伯祠,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学习礼乐,成就人才,以此达到颜渊所提出的“一日行习礼乐,一日之唐虞;一月行习,一月唐虞也;一人行习礼乐,一人之尧舜;人人行习,人人尧舜也”的理想。
[1]杜少卿与郭孝子素昧平生,然而敬他二十多年走遍天下寻访父亲的孝行,不避通叛的嫌疑,留他在家里歇息。
与夫人张罗替他浆洗衣服,治酒款待,为他求虞博士的介绍信,自己寻衣服当银子给他准备盘缠,一切做得自然。
他和六朝文人一样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把自然山水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他对妻子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二)、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尚义任侠。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给与慷慨无私的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史记·游侠列传》写到:“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颂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己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杜少卿平生既不行盐营典,又不出仕为宦,别无生财之道、赚钱之能,但却又“最好做大老官”,只要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那大把的银子奉上。
且施恩不图报,例如:“门上人进来禀道:“张二爷来了。
”只见张俊民走进来,跪下磕头。
杜少卿道:“你又怎的?”张俊民道:“就是小儿要考的事,蒙少爷的恩典,”杜少卿道:“我已说过了。
”张俊民道:“各位廪主先生听见少爷吩咐,都没的说,只要门下捐一百二十两银子修学宫,门下那里捐的起?故此,又来求少爷商议。
”杜少卿道:“只要一百二十两,此外可还再要?”张俊民道:“不要了。
”杜少卿道:“这容易,我替你出。
你就写一个愿捐修学官求入籍的呈子来。
臧三哥,你替他送到学里去,银子在我这里来取。
”臧三爷道:“今日有事,明日我和你去罢。
”张俊民谢过,去了。
”即使他自己的生活极为贫困,捉襟见肘的现象不断出现,也不改其乐于助人的性情。
例如他的表兄余有达来南京探望,他却无力为其接风,幸亏庄濯汇送来节礼,这主人才做得成。
四,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
杜少卿敢于对某些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提出大胆的挑战,表现了离经叛道的可贵勇气。
高翰林指斥杜少卿“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这恰好说明杜少卿眼里没有封建的等级名分和尊卑秩序,不屑于封建正统的“正经人”。
当朱熹对经书的注释被钦定为标准答案的时候,他敢于挺身说只依朱注是“固陋”,认为“朱文公解经,自立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
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
”他写了一部《诗说》,竟敢与朱熹唱反调。
《诗经》的《郑风·溱洧》是一副古代风俗图画。
农历三月上巳那天,溱洧两河春水涣涣,人们都到水边采花草拔除不详。
在这种群众聚会的场合,青年男女互赠芍药以结爱情。
汉儒解释这首诗说“此诗淫奔者自叙之词。
”朱熹的《诗集传》说《溱洧》是“淫奔者自叙之词”,杜少卿反驳说:“《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
”[2]一点微小的学究式的胜利,这是在批驳理学教条,捍卫自己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信念。
他对《女目鸡鸣》的解释,宣说着一种弃却功名富贵怡然自乐的生活境界。
他极力反对,认为应“依子孙谋杀祖父的律,立刻凌迟处死”。
杜少卿夫妇是平等的、恩爱的,“携着娘子的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游走了一里多路。
夫妇逛园游山,携手同行,在今天是极平常的事,但在封建社会却有违男尊女卑,“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男子由右,女子由左”(《礼·内则》)和男女授受不亲的礼规,有伤风化。
世人称奇,因而在他们携手春游的当时,“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娘子和姚奶奶一班人上了亭子,观看景致。
一边是清凉山,高高下下的竹树;一边是灵隐观,绿树丛中,露出红墙来,十分好看。
坐了一会儿,杜少卿也坐轿子来了。
轿里带了一只赤金杯子,摆在桌上,斟起酒来,拿在手里,趁着这春光融融,和气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
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
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着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杜少卿夫妇两个上了轿子去了杜少卿要变卖住屋移家南京时,先和娘子商议,娘子依了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