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统计的难点及建议
两业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两业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热点。
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两业融合以产业链的高度整合和优化为特点,旨在实现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我国在推进两业融合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两业融合的现状、推动策略、实践挑战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引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两者融合发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先进制造业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特点,是国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则以知识、信息、技术等为核心,为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
两业融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两业融合的发展现状1.国内外两业融合的案例分析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发达国家已成功实现两业融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等,均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为基础的战略布局。
2.我国两业融合的发展特点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两业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两业融合发展的特点如下:(1)政策支持与创新驱动政府加大对两业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如设立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研发等。
(2)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通过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如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
(3)企业合作与协同发展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如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业链互补发展等。
三、两业融合的推动策略1.政策支持与创新驱动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两业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同时,企业要把握技术创新的前沿,提高自身竞争力。
2.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分析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分析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而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经济附加值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首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可以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
制造业是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逐渐减弱。
服务业是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和附加值。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可以通过将制造业的产品与服务相结合,延伸产业链,提供增值服务,拓宽利润空间。
例如,汽车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汽车金融、售后服务等增值服务,提高企业利润和顾客满意度。
其次,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二者互相依赖、互相渗透。
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服务业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
服务业可以通过使用制造业的新材料和工艺,提升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
例如,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维修,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服务业可以通过使用3D打印技术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再次,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整合实现。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但二者的结合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
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服务业的人才,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创新能力。
服务业可以通过与制造业企业合作,开发新的服务业领域和业务模式。
例如,制造业企业可以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智能制造和智能物流服务。
服务业可以与制造业企业合作,开展共享经济和电子商务活动,提供配送、安装和维修等服务。
最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实现。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财税优惠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支持。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分析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分析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分析引言制造业和服务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技术的进步,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二者融合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趋势。
本文将分析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融合发展的途径,旨在提供有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分析和思考。
1.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首先,这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创新能力。
传统上,制造业注重生产和产品质量,而服务业则注重提供服务和满足客户需求。
通过融合发展,制造业可以引入服务理念和技术,通过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品牌影响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融合发展可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产品同质化和竞争加剧的问题。
通过与服务业的融合,制造业可以实现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从而提供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转型和提高就业率。
传统制造业往往以大量劳动力为基础,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技术的革新和自动化的推广,新的工作岗位将会涌现,并提高就业率。
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将为制造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支持,共同推动经济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2.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然而,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障碍。
制造业和服务业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管理理念,要实现融合发展需要企业和员工进行文化转型和能力提升。
其次,融合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融合发展需要具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知识及技能的人才,但传统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培养适应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另外,融合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
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资源支持,而制造业则可能面临资源短缺的风险,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工作建议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工作建议一、理念转变方面。
1. 打破行业偏见。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小伙伴们啊,咱得抛弃那种“你是搞生产的,我是搞服务的,咱俩井水不犯河水”的老观念。
就像两个邻居,以前各自过各自的,现在得互相串串门,发现彼此的好。
比如说,制造业的人不能觉得服务业就是“伺候人”的,服务业的人也别觉得制造业就是又脏又累的大工厂。
大家得认识到融合是未来的大趋势,就像流行的跨界合作一样酷。
2. 培养融合意识。
企业的老板们得带头,在公司里多搞搞培训或者分享会。
请一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成功的企业来分享经验,讲讲他们是怎么从互相看不顺眼到合作共赢的。
也可以在公司内部搞一些小比赛,让员工们想办法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元素结合起来,提出新的点子。
就像搞创意大赛一样,获胜的小组可以得到小奖品,像电影票或者小零食啥的,这样大家就会更积极地去思考融合的事儿啦。
二、人才培养方面。
1. 跨学科教育。
咱们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可得跟上趟儿啊。
现在的教育太“专一”了,学制造的就只懂机器,学服务的就只懂待人接物。
得搞一些跨学科的课程,让学制造的也学学服务营销,知道怎么把产品更好地卖出去,还得学学客户关系管理,明白客户的需求到底是啥。
学服务的呢,也得了解一些制造业的基础知识,像生产流程、产品质量控制这些。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像是全能选手,到了企业里就能轻松玩转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工作。
2. 在职人才提升。
企业里已经工作的员工也不能落下。
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内部的培训课程,或者送他们去外面参加一些短期的进修班。
一个在制造业干了多年的老员工,如果能学习到现代服务业的数字化营销手段,那他回到企业就能给产品推广带来新的思路。
而且这种在职培训可以和员工的晋升挂钩,要是员工在融合知识学习上表现好,就有更多的升职加薪机会,这样大家肯定都愿意学。
三、技术创新方面。
1. 数字化转型共享。
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在搞数字化,可不能各搞各的。
制造业有很多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像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服务业可以借鉴一下,用来管理自己的业务流程,提高效率。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
说白了,就是传统的“车间工人”和“服务人员”要联合起来,搞点新花样。
想想看,你以前可能觉得制造业就是一群人穿着工作服,天天跟机器打交道;服务业嘛,就是那些在前台微笑、接电话、送外卖的小哥小姐。
可现在不一样了,制造业也得靠服务来提升效率,而服务业也得借助先进技术和智能化手段来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
要是你还停留在老旧的理解里,恐怕真得赶不上这波浪潮了。
别说,虽然这两个行业看上去一个做硬活一个做软活,好像没啥直接关系,但一旦两者合起来,碰撞出来的火花可是相当惊人的。
不过,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这场融合过程中,还是会有不少问题。
一开始很多企业可能都觉得,哎呀,我们一直都做制造的,这服务什么的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应该没啥大问题。
结果一搞起来,哎呦,不得了!很多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立马就暴露了。
比如,制造业需要的是精密、高效、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而服务业嘛,讲究的是个性化、灵活性和客户体验。
两者合起来,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在高效和灵活之间找到一个最合适的交集,真不是个小难题。
还得考虑到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团队的协作。
制造业的工人习惯了按照标准作业,而服务行业的员工则要根据顾客的需求变化,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你想想,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工作方式,怎么才能愉快地共处?更别提技术的问题了。
先进制造业,尤其是自动化、智能化这些领域,离不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高大上”的技术。
而现代服务业呢,也逐渐开始借助这些技术,来提升客户体验或者优化服务流程。
可是,问题就在于,这些技术的高门槛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轻松跨越的。
要是你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或者人才,怎么去实施这些新的技术呢?就算你有了,再去培训员工,让他们适应这些新技术,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毕竟,技术再好,还是要看人怎么用,不然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先进制造业的流程都比较复杂,涉及到多个环节,如何与现代服务业的“软服务”无缝对接,也得下一番功夫。
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这种背景下,本报告将对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挑战及对策进行调研和分析。
一、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现状1.产业界限日益模糊: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2.生产性服务业崛起:研发、设计、营销、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3.智能制造推进:制造业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降低成本。
4.服务化趋势明显:制造业企业越来越重视提供增值服务,以增强产品竞争力。
二、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1.创新能力不足: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仍显不足。
2.数据共享壁垒: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存在数据共享和整合的壁垒。
3.人才结构不匹配:制造业和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存在差异,人才培养跟不上市场需求。
4.政策支持不充分:需要更全面的政策支持,以促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三、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1.提升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2.推进数据共享: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孤岛,促进信息流通。
3.优化人才培养:调整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跨领域人才。
4.加大政策支持:出台更多有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
四、结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推进数据共享、优化人才培养和加大政策支持等措施,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分析
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造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技术含量低和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先进制造业要实现创新与升级需要依靠现代服务业的力量。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是互相促进、共促发展的关系。
本文首先分析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由此分析两业融合,进而提出加快两业深度融合的着力点。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经济发展1.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提出的概念,它是指包含先进技术、先进组织方式、先进生产运营模式的产业形式,在研发、生产运营等各个环节中都采用高新技术和创新模式,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水平,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与管理,从而获取到较高的经济效益[1]。
服务业则属于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也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结合的产物。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具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高成长、高附加值、高素质人才和强辐射等突出特征。
其内容主要包括新兴服务业和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不断改造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即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咨询、金融产业以及法律服务等行业。
2.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焦点,中央政府也多次强调要加快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方向转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程度也不断提高,两业融合是进入更高层级阶段的路径,对于目前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2]。
3.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路径3.1 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制造业利润逐年下滑,一些跨国公司为追逐高效益、高利润,从产业结构上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从重视产品研发转向客户服务,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先进制造业集群存在的困难与建议
先进制造业集群存在的困难与建议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点,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技术创新方面的困难1. 技术壁垒高:先进制造业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支持,但是相关技术门槛高,许多企业缺乏相应的技术开发能力。
2. 技术应用难: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许多企业在技术应用上存在困难。
3. 人才缺乏:高端技术人才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高端技术人才短缺,尤其是在一些新兴领域。
建议:1. 政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2. 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促进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结合。
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高端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二、企业管理方面的困难1. 企业规模小:许多企业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难以承担大型项目。
2. 企业管理水平低:许多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3. 企业合作难:企业之间合作机制不够完善,难以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建议:1. 支持企业合并重组,提高企业规模和实力。
2. 推广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 支持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三、市场营销方面的困难1. 市场竞争激烈:先进制造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企业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2. 品牌建设难:先进制造业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但是品牌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3. 销售渠道少:先进制造业的销售渠道相对较少,许多企业难以打开销售渠道。
建议:1. 加强市场调研,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2.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3. 推广多元化销售渠道,拓展市场销售。
四、政策支持方面的困难1. 政策不够明确:先进制造业的政策支持不够明确,许多企业难以了解政策细节和操作方式。
2. 政策执行不力: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许多企业没有得到政策扶持。
3. 政策跨部门协调难:政策执行需要多个部门协调,但是协调难度较大。
制造业中存在的困难和改进建议
制造业中存在的困难和改进建议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制造业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进建议。
二、供应链管理的困难1. 物料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制造企业常常面临物料价格波动和供应链不稳定等问题,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建议:-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系统来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敏捷性。
2. 生产计划与调度:许多制造企业往往面临生产计划不准确、调度混乱等问题,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与资源浪费。
建议:-引入智能生产调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优化算法提高生产线的效率和灵活性。
-加强内部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确保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1. 技能短缺与员工培训:制造业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然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招募和留住这些人才是一项困难。
建议:-积极开展员工培训计划,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制造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工资福利与员工满意度:制造业普遍存在薪酬待遇不公平、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员工流失率较高。
建议:-建立公正透明的薪酬体系,并根据员工表现给予合理激励。
-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在福利待遇和团队氛围上提供更好的支持。
四、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1. 制造过程中的技术落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或企业文化保守等原因,许多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滞后现象。
建议:-加大对科研和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并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积极引进前沿技术,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2. 数据管理与数字化转型:许多制造企业尚未充分认识到数据资产的价值,并未进行有效管理和应用。
建议:-制定数据管理策略,确保数据安全、可靠、易于共享和使用。
-推动数字化转型,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来优化生产流程、提升效率和品质。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研究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研究随着全球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效率和质量,还有助于拓展服务业的市场和领域。
本文将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概述现代服务业是指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基础,以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密集为特征的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教育、医疗、旅游等。
而先进制造业则是指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以高效率、高质量、高可靠性为特征的制造业行业,如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
二、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模式1、产业渗透模式产业渗透模式是指现代服务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进入先进制造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从而形成融合。
例如,互联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为制造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互联网企业还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帮助制造业拓展销售市场。
2、产业关联模式产业关联模式是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通过产业链上的合作,形成上下游关系,从而实现融合。
例如,金融服务业可以为制造业提供融资服务,帮助其解决资金问题。
同时,金融服务业还可以通过风险管理等服务,帮助制造业降低经营风险。
3、产业转移模式产业转移模式是指现代服务业将部分服务环节转移到制造业中,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例如,一些医疗机构将体检、康复等服务转移到制造业企业中,形成制造业与医疗服务的融合。
三、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的路径1、技术创新是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的重要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拓展了服务业的市场和领域。
2、模式创新是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的关键。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两业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两业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摘要:一、引言1.两业融合的概念2.两业融合的意义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1.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2.服务业在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两业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三、推动两业融合的政策措施1.政策背景及现状2.政策建议与实践四、我国两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挑战1.我国两业融合发展的优势2.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五、结论1.两业融合发展的前景2.推动两业融合的政策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两业融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两业融合,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旨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
本文将对两业融合的概念进行解读,并探讨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1.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联性日益紧密,制造业的服务化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服务业在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
因此,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服务业在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服务业在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环节,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使得两业之间的融合成为必然。
3.两业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近年来,我国在两业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例如,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业态的出现,正是两业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
这些案例表明,两业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三、推动两业融合的政策措施1.政策背景及现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两业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2.政策建议与实践为推动两业融合,政府应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制度障碍与政策建议
2019年第11期宏观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制度障碍与政策建议王佳元㊀㊀摘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两业融合范围不断扩大㊁程度不断加深,在市场准入㊁信息共享㊁行业标准和监管及政策设计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加快推进两业的深度融合,本文在分析比较制造业与服务业政策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两业融合发展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提出了搭建两业融合发展平台㊁优化相关制度环境等政策建议.关键词:先进制造业㊀现代服务业㊀两业融合㊀制度障碍作者简介:王佳元,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服务业研究室主任㊁副研究员.㊀㊀随着信息技术㊁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等广泛应用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出现了明显的渗透㊁互动㊁融合等现象.这种产业间以及产业内部行业间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趋势之一,并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拓展的范围越来越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在新产业成长㊁新业态新模式发育㊁人才培育㊁技术创新㊁治理体系优化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步.但由于思想认识㊁制度安排㊁发展路径㊁政策设计等多方面原因,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政策仍存在较大差异,两业深度融合也面临着一些体制机制障碍,需要用改革开放创新的举措加以破解消除.096一㊁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差异概括而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一)财税政策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现行的财税制度设计仍带有浓厚的工业经济色彩. 营改增 前服务业重复征税的现象比较多,税负相对较重; 营改增 后,现代服务业由于缺少进项抵扣,享受到的财税优惠相对有限.一是普惠性的减税政策现代服务业受益不明显.现代服务业大多人力㊁智力资源密集, 轻资产 现象比较普遍, 营改增 后部分成本和进项无法抵扣,客观上会加大综合成本.因此,尽管财政部㊁税务总局㊁海关总署出台了«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规定 自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允许生产㊁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0%,抵减应纳税额 ,但调研中发现,会计㊁法律㊁租赁㊁保理㊁研发设计㊁信息服务等智力密集型服务业企业仍普遍反映减税力度不够,税赋还是偏高.二是现代服务企业获取财税优惠的难度较大且方式较为单一.针对高技术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偏向于工业企业,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认定需同时符合多方面的条件,标准偏高,导致大批服务企业难以享受优惠政策.现代服务企业也较难享受延期纳税㊁投资抵免㊁提取投资准备金等税基式间接优惠方式,税收政策基本局限在税率降低㊁税额减免等直接优惠方面.目前,按照我国税法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可以不交企业所得税和分红税,只缴纳个人所得税.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享受核定征收所带来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对合伙制等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激励力度还明显不够.(二)用地供给政策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未单独设立生产性服务业用地门类,没有国家层面的规划用地技术标准体系对生产性服务业做出详细的概念界定与用地类型划分,也没有建立既体现公正公平土地受让原则,又鼓励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土地出让价格测算标准.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的用地类型往往根据用途㊁位置等因素确定为工业用地或商服用地,其出让价格则参照相应类型执行.一是按照商服用地获取土地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其土地价格远高于工业用地.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商服用地价格为7665元/平方米,工业用地价格仅为841元/平方米,商服用地与工业用地价格比为9:1.服务业各行业产出效益差异较大,不少行业盈利能力并不高,相差9倍的工业和服务业用地价格导致部分服务行业的土地价格与盈利能力极不匹0972019年第11期配.二是按照工业用地获取土地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又往往受限于设计规范.受制于开发强度控制㊁建筑空间设计㊁配套设施建设等规范要求,难以满足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实际需求.三是生产性服务业用地优惠不易兑现.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经依法批准,对提高自有工业用地容积率用于自营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业企业,可按新用途办理相关手续.但目前经营性用地用途调整一般需由政府进行土地收购储备,按照新规划的用途和指标以招拍挂方式重新公开出让.这种方式对于一些自身已具备转型发展服务业要求的企业来说,面临土地招标竞争导致的高额土地出让金付出或失去项目土地使用权的风险,使得许多存量工业用地事实上通过各种变相形式自行改变用途发展服务业,扰乱了正常土地市场秩序.(三)融资政策与工业企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缺乏融资手段,融资能力较差,融资方式和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更加有限.从企业自身融资能力看,绝大多数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规模较小,自有资金较少,自身积累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且行业性质决定了其 轻资产 的特征,企业资产更多表现为无形资产,加之信息不对称㊁资信水平较低等原因使其缺乏长期融资担保,难以满足商业银行信贷标准的要求,也难以在股票㊁债券等资本市场获得融资.从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看,经过多年实践,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土地或厂房等固定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已比较成熟,程序也比较规范,但对服务业企业,特别是智力密集型服务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创新不足,至今缺乏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导致适应生产性服务行业特点的金融产品较少,难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四)水电价格政策2007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完善价格政策,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㊁用水㊁用气㊁用热基本同价.经过多年的价格管理体制和形成机制改革,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要素成本差距过大的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缓解,商业用水㊁用电㊁用气价格已大致与工业并轨,但不少地方一般工商业用电仍高于大工业用电.如北京城区和郊区用电除了低谷时段,在其他不同电压等级㊁不同时段情况下,一般工商业电价还显著高于大工业用电.在水价方面,除特种行业外,商服用水和工业用水同属于非居民用水,大多享受同一个价格标准.气价方面,除居民用气和供热用气外,其余同属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气类别,也是同一个价格标准.098二㊁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经过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近年来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制度壁垒大幅消减,但在市场准入㊁信息共享㊁行业标准和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体制机制障碍,制约着两业的深度融合.(一)显性隐性市场壁垒依然存在我国服务业开放仍然不足,在经合组织(O E C D)发布的外商投资限制指数的68个国家中,2017年我国排第4位,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外资准入限制较严格的主要是银行㊁保险㊁证券㊁电信㊁医疗㊁教育㊁文化等服务行业.部分领域依然存在行政性垄断,对外资和民企采取准入资格㊁股权比例㊁业务范围等限制性措施,市场化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造成相关行业服务价格虚高而服务质量却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政府补贴方面,国企相对于民企和外资也处于优势地位,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市场公平竞争.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2018年我国营商环境跃升至46位,进步巨大,但在办理施工许可㊁获得信贷㊁纳税㊁执行合同㊁破产办理㊁劳动力市场监管等方面与发达经济体还有一定差距.(二)数据信息垄断和条块分割严重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互联网㊁大数据㊁云计算㊁物联网㊁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发展引领的两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新产业㊁新业态㊁新模式蓬勃发展,数据越来越有价值,并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资源及生产要素.但受行政体制㊁条块分割㊁利益分配㊁法律法规等因素影响,目前普遍存在数据信息不能流通共享㊁信息资源碎片化严重㊁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信息资源市场不完善,拥有数据资源的单位与企业视数据资源为自己的 垄断资本 ,数据公开和共享的动力不足,大量信息系统中的历史数据长期闲置.由于数据不能共享流通,也导致 各起炉灶 ㊁各搞一套㊁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很大财力物力浪费和规则标准混乱,这又进一步阻碍了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制约了两业融合深度发展. (三)新产业㊁新业态㊁新模式多头管理与监管真空并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产业㊁新业态㊁新模式,这些新经济在发展初期,技术的安全性㊁可靠性难以保证,产业化㊁商业化的基础不够牢固,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环境㊁法律制度环境㊁伦理道德环境尚未形成,而其内涵和内容在不断变化,0992019年第11期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需求会不断产生,往往使得管理部门难以及时回应或反应过度,给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带来挑战.一方面,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容易造成监管缺位.近年来,在服务业新产业㊁新业态㊁新模式领域出现了一系列负面事件,市场摩擦争端加剧,公共事件频发,与管理缺位和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现有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有时又会导致政出多门㊁多头审批㊁交叉执法等现象,监管过度使得处于萌芽阶段的新生业态缺少成长 观察期 ,妨碍其发展壮大.(四)行业标准及规范建设相对滞后法律法规方面,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存在国内标准与国外标准㊁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不能对接,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一些行业规范和标准内容过于简单,对企业约束力不够,特别是针对日新月异㊁快速发展的新产业㊁新业态,更是普遍缺乏与之适应的监管方式和政策体系,与行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信息化方面,众多企业由不同系统服务商建设了大量信息化业务系统,但缺乏相应的接口标准和规范,导致相互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和业务集成,不能满足跨界融合㊁创新发展的需要.信用体系方面,相关法律法规比较零散,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各类失信行为的失信成本偏低,尤其是互联网㊁电子商务㊁快递等领域个人隐私保护力度不足,隐私信息泄露问题严重.(五)统计评价体系有待完善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㊁共享经济㊁智能经济㊁创意经济㊁绿色经济等加速发展,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㊁促进两业深度融合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各地为抢抓发展先机,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强力推动,如成都重点发展共享经济㊁数字经济等六大新经济产业形态,杭州力推 数字经济 发展,上海㊁天津㊁重庆聚焦智能制造产业等.这些由技术进步和两业融合形成的新经济作为新生事物,技术迭代快,跨界性㊁复合型特征明显,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尽一致,目前还未能建立统一的分类体系和规范的统计标准,导致各地数据难以比较,容易造成分析研究和政策导向偏差.国家层面,尽管统计部门已建立了新产业㊁新业态㊁新模式 三新 经济的统计调查制度,并发布了有关测算数据.但是由于时间较短,尚未形成连续的统计数据,尤其是按此标准的各地统计数据比较缺乏.三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㊀㊀目前,全球科技革命正在掀起新一轮产业变革浪潮,我国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100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得到空前重视,应尽快优化相关制度环境,搭建两业融合发展平台,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向更广领域㊁更深层次融合发展.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一,建立平等㊁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全面实施并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适时调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动落实 非禁即入 .允许外资先进制造企业和现代服务企业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业务.弱化事前管理,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加大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减少结构性政策,推行普惠性政策,特别是要打破金融保险㊁电信通讯㊁铁路运输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进入的壁垒.除涉及国家安全外,各类服务领域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开放,促进生产和服务要素自由流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健全非营利性医疗㊁养老等机构出资人合理回报制度,对不能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要以奖励或合同规定的固定收益等方式允许出资人获得合理回报,彻底解决 准入不准营 和 准入不准盈 问题.第二,破除两业融合发展中的各类显性隐性障碍.对现有审批和许可事项逐一深入论证,清理废除妨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各种规定及做法,适度放宽相关的许可证制度,突破一些不利于产业融合的有形无形的行政性垄断和区域壁垒,吸引社会资本发展专业化㊁高端化现代服务业.对一些以备案㊁登记㊁行政确认㊁征求意见等为名的变相审批和许可事项,要尽快加以整改.着力打破现有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对金融保险㊁电信㊁部分交通运输等垄断性服务业,重点推进准入方式㊁监管体制等体制机制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清理规范各类前置审批和事中事后管理事项,明确确需保留事项的审批主体㊁要件㊁程序和时限,并向社会公开.继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除特殊规定外,禁止设置限制服务企业跨地区发展㊁服务跨地区供给的规定,纠正各种形式限制㊁歧视和排斥竞争的行为.第三,促进两业融合发展的政策融通.进一步推进制造企业主辅分离,放宽制造企业㊁拓展服务业务的准入门槛,探索以主营许可等方式解决跨行业经营的资质问题.鼓励产业㊁行业业务交叉和延伸发展,消除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在用地㊁税收㊁科技创新㊁金融㊁要素价格等方面的不合理政策差异,完善优化财税制度政策.涉及城市发展和公共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用地,可以列为城市公共服务或公共设施用地,将用地规模㊁比例及布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㊁城市空间规划等,合理划定用地比例和年度用地指标.允许制造业企业现有存量土地使用类型变更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服务业用1012019年第11期地,并享受工业用地的相应政策,打通融合发展梗阻.鼓励制造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外包,支持骨干㊁龙头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成系统方案解决的总承包㊁总集成供应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研发㊁教育㊁培训㊁法律咨询等单位改制,支持具备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㊁检验检测认证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㊁转企改制,推动建立一批第三方的研发机构㊁物流企业㊁节能环保企业等.鼓励在规模㊁信誉和服务质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实施跨行业甚至跨地区兼并重组,拓展延伸产业链,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㊁网络精准营销㊁融资租赁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商业模式,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良好互动契合.第四,创新政府监管方式手段.对于新产业㊁新业态㊁新模式采取包容审慎监管态度,给予其发展成长 观察期 ,既不一上来 管死 ,又严守安全底线.探索由细则性㊁事后处罚式㊁行业归属性监管向触发式㊁事前指导式㊁功能性监管转变,并在分类监管㊁柔性执法㊁多元治理等方面探索创新,以建立容错机制,包容属于发展初期的新生业态.只要不触及安全底线,就采取包容态度;一旦出现坑蒙拐骗㊁假冒伪劣㊁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就坚决依法严管.适当放宽新经济领域的准入条件和企业设立门槛,建立健全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㊁社会治理和市场监管机制,构建审慎包容的数字经济治理新模式.加强人工智能㊁生命科技㊁大数据等领域的相关伦理和社会问题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未来科技产业发展规律的新产业㊁新业态㊁新模式监管体系.(二)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建立开放合作平台,鼓励龙头企业㊁骨干企业㊁平台企业等 走出去 ,将一些业务流程转移到海外,建立面向全球的开放式制造服务网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布局研发中心㊁生产基地㊁物流基地㊁营销中心,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把握国际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引导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取得国际认可的生产和服务资质,积极承揽国际工程项目,承接跨国公司外包的业务流程,带动中国装备㊁技术㊁标准㊁认证和服务 走出去 ,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开放竞争中拓展空间㊁提升水平.搭建多层次国际交流平台,发挥重点行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㊁现代物流㊁工业设计㊁科技服务㊁节能环保等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㊁引智推广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进行产业布局,实现跨境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推动 一带一路 建设的实施.(三)支持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第一,加大资金扶持.设立由政府引导㊁多方参与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 102融合的专项基金,对融合发展的重大项目㊁重点工程㊁载体平台㊁品牌标准㊁改革试点等给予支持.加大对融合发展的重大共享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重点突破一批服务型制造核心技术,让优质的生产要素流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良好的融合生态.细化深化专业分工,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加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㊁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专业化细化分工条件下的两业融合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畅通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渠道,加快研发成果转化为产业和实际运用的步伐.充分发挥高校㊁科研院所和企业内部实验室的科技优势,鼓励支持应用高新技术㊁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破除制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技术瓶颈.第二,强化互联网㊁大数据㊁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业融合中的应用.当前,互联网㊁大数据㊁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更加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两业融合发展.近期应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生产模式㊁组织模式㊁商业模式㊁管理模式等转变,不断催生新产业㊁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工业互联网㊁工业物联网㊁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数据驱动型服务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㊁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强技术创新㊁商业模式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创新保护,以适当的激励机制引导权利人共享创新成果,构建科学合理而有效的现代化知识产权制度.(四)促进数据㊁产能㊁平台的开放共享支持建立一批适合融合发展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㊁公共服务平台㊁大数据平台,搭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对接平台 ,优化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手段,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㊁重点实验室㊁检验检测机构等各类创新平台对外开放,提升科研平台社会化程度.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㊁公共服务资源分享,建立数据开放共享和交易机制.鼓励企业㊁高校㊁科研机构成立产业联盟,通过共同研发㊁成果转化㊁共有品牌㊁统一营销等方式,分享人才智力㊁仪器设备㊁实验平台㊁科研成果等创新资源与生产能力,形成资源共享㊁信息互通㊁优势互补的互动发展格局.支持企业产能共享,鼓励传统制造企业利用共享经济开放资源和产能,打造协同生产或服务平台.(五)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人才供给体系第一,构建面向两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1032019年第11期合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知识基础上的融合,中高级人才资源对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特别重要.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壮大复合型㊁创新型人才队伍.适应两业融合发展趋势,促进教育改革㊁事业单位改革与产业融合衔接配套,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和效率.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增设交叉学科,特别是两业融合发展急需的专业.建立人才培养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优化相关课程体系设置,系统构建两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尽快培养大批具有融合战略观念㊁跨行业驾驭能力㊁较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支持产业融合教学研究,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引导国内外高端专业培训机构定向培训通晓国际商贸理念和规则㊁具有先进制造业背景的高级现代服务业商务人才.完善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建立相关领域应用人才实训基地,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有针对性的培养掌握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第二,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㊁激励和评价机制.实施更积极㊁开放的人才政策,构建完善复合型㊁创新型人才引得进㊁留得住㊁流得动㊁用得好的政策体系.建立两业融合创新人才库,制定㊁完善人才吸引政策,广纳海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两业融合所必须的各类高端领军人才.鉴于高端人才往往以大量的培养培训投入为支撑,探索对高端人才实行培养培训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才结构升级.突破现有人才管理评价制度,创新构建既能包容产业融合发展㊁又行之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研究制定复合型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等政策,为两业融合㊁新产业新业态等人才群体提供专场评审.建立开放共享的高层次人才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联合办学㊁联办课程㊁参观互访㊁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复合型㊁创新型人才互动交流与合作,定期发布重点行业引才目录,实现两业融合人才供需信息的高效互通,为两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保障.(六)健全标准㊁统计㊁法律法规体系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法则,结合我国两业融合发展实际,制定适应融合发展领域的技术㊁流程㊁管理等标准,鼓励融合发展领域的龙头企业㊁骨干企业等主体参与相应行业应用标准制定.完善生产性服务行业标准体系,提高行业的专业化㊁规范化水平,扩大服务标准的覆盖范围,建立开放式的服务标准化格局.第一,改革完善统计制度,制定㊁完善两业融合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两业融合企业认定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设计出台突出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制造企业的服务业收入(房地产收入除外)占总收入的比重㊁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率等104。
制造业中存在的困难和改进建议
制造业中存在的困难和改进建议一、制造业中存在的困难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
以下将从技术、人才与资源以及市场等方面探讨制造业中存在的困难。
1. 技术方面的困难在制造业中,技术创新是关键的竞争力。
然而,制造业中存在许多技术方面的困难。
首先,技术更新速度快,企业需要不断跟进新技术的应用,但改造生产线和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其次,复杂的产品开发和研发过程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支持,而这在很多地区仍然是一种短缺资源。
2. 人才与资源方面的困难制造业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需求量大,但当前制造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主要表现为技能水平低、职业素养不高等。
而制造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使得制造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面临困难。
此外,人力资源的成本上升和用工环境的变化,也加大了制造企业的用工压力。
3. 市场方面的困难市场竞争激烈,全球化竞争压力加大是困扰制造业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国内制造业企业需要应对国际竞争,包括来自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需求也面临一系列挑战,需求结构逐渐变化,对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二、改进建议为了应对制造业中的困难,并推动制造业持续发展,以下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1. 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制造业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能力,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同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合理规划资金投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了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制造业企业应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和培训机会,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
3. 拓宽市场渠道,提升产品竞争力制造业企业应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
浅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统计的难点及建议
浅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统计的难点及建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统计是指将制造业和服务业相结合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评估融合的程度和效果。
然而,这种统计工作面临着一些难点,本文将对这些难点进行浅析,并给出一些建议。
首先,在统计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数据时,面临的第一个难点是如何界定融合的范围和内容。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涉及了多个行业和领域。
因此,在统计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界定融合的范围,包括哪些行业和领域,以及融合的方式和形式。
这需要政府、产业组织和统计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意见。
其次,难点之二是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合。
由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涉及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整合,因此,如何收集和整合的相关数据成为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目前,数据的共享和整合通常受到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限制。
因此,需要加强政府监管和协调,鼓励企业间的数据共享和整合,并制定相应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第三,统计口径和方法也是统计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难点之一、现有的统计方法主要针对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行设计,难以完全适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特点和需求。
因此,需要对统计口径和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更好地反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情况。
这涉及到统计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在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等方面进行和创新。
最后,建议在统计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数据时,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管,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合作和融合。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间的合作和融合,从而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统计工作。
其次,建议加强统计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和协调,共同研究和探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统计方法和技术。
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简直就像是一场美妙的舞蹈,双方的配合让整个经济舞台焕发出活力。
你想啊,制造业就像一位勤奋的工匠,兢兢业业地打造出各种精美的产品,而服务业则像那位优雅的舞者,轻轻松松地为顾客提供各种体验,二者合璧,绝对能擦出火花!大家都知道,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像是给工厂装上了“火箭”,而现代服务业则在不断创新,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
说到融合,首先我们得从理念入手。
先进制造业需要跟上现代服务业的步伐,譬如说智能化和个性化。
别再让产品像流水线上的面包一样千篇一律了,消费者可是喜欢独特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服务业的经验可派上大用场,毕竟谁不想让顾客觉得“哇,这就是我想要的”呢?有些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了解顾客的需求,进而调整产品设计,真是一箭双雕,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满足了顾客的需求。
再来聊聊技术合作。
想想看,如果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技术能够紧密结合,那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制造业的工艺不断升级,服务业的体验不断优化,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比如说,制造企业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客户在购买前“试用”产品,这种体验感是不是非常赞?而服务业也可以借助先进的制造技术,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像是秒杀客户的需求,简直是完美的合作!相关部门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像是一位大厨,得有好食材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引导资金流向这些融合发展的项目,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设立一些创新基金、税收减免之类的措施,让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路上畅通无阻。
这样一来,大家都能尝到甜头,谁会不乐意呢?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人才的培养。
这个时代可不光靠机器和技术,最关键的还是人。
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培养适合的专业人才。
像“量身定制”一样,培养出既懂制造又懂服务的人才,他们就像那“金钥匙”,能打开融合发展的“宝库”。
未来的市场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谁就赢得了先机。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项目可行性分析 (一)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项目可行性分析 (一)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因此,为了深入了解其可行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及融合意义。
先进制造业是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以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生产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
而现代服务业则是指不生产实物产品,而是提供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服务,如金融、保险、信息、教育、医疗等领域。
融合意义在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可以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例如,服务业可以为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服务,而制造业则可以为服务业提供高质量的物资支持,形成良性循环。
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项目的基本模式和盈利模式。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项目有三种基本模式:制造+服务型、制造+技术型和制造+智能型。
其中,制造+服务型项目主要侧重于服务方面,包括售后服务、维修等;制造+技术型项目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融合,如智能制造、物联网等;制造+智能型项目则是兼具制造和服务的优点,主要是基于智能化技术的开发和创新。
盈利模式方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项目通常采用服务型和产品型两种模式。
服务型盈利模式包括托管、租赁、培训等;产品型盈利模式则是依赖于产品销售。
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项目的优势和难点。
优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增加企业盈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技术和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促进消费市场发展。
难点:因此,深度融合项目的实施也有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需要充分评估市场需求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情况;另一方面,运营成本和人才支持也是实施难点之一。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项目的可行性是比较高的。
尤其在当前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发展背景下,这种融合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有潜力成为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和对策建议
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和对策建议第一篇: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和对策建议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和对策建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末以及“十二五”开局以来被提及最多、最普遍的热门话题。
就机械行业的情况而言,已经把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了《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前不久召开的中机联三届四次会员大会的《工作报告》中又一次提出了“经营结构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业态的发展理念,强化效率、成本与风险防范意识,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并按照国际化市场事业发展主业延伸产业链,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特别是开拓装备工业高技术服务业,制造服务业收入占比力争达到15%以上”的明确目标。
作为机械工业主要支柱之一,电工行业也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思路,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企业在生产服务体系方面建设,提高服务增加值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求。
可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经成为机械工业在“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调结构、转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电工行业发展制造服务业的现状“十一五”以来,电工行业也和机械工业的其他行业一样,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是从制造企业的一项“功能”经过拓展、演变,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介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交叉型”产业。
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对制造业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获得更高的利润,围绕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的各种业务,开展为客户提供的以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为特征的专业服务活动,以及制造企业派生出来的与原有的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独立的专业服务的总称。
同时,随着“称谓”上的逐步统一,也推动了产业地位的确立。
尽管还留有“边缘产业”的痕迹,但基本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行业。
河南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分析
河南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分析【摘要】河南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沿,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河南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指出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技术水平和提高服务质量。
结合河南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推动融合发展的建议,包括加强政策支持、优化产业结构和培育人才等方面。
未来,河南应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共同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河南、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重要性、挑战、建议、未来发展方向、展望、总结1. 引言1.1 河南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分析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本文将对河南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当前,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而现代服务业也需要先进制造业的技术支持和产品需求。
河南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富的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优势,可以通过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创新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里,河南制造业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但仍存在着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河南现代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但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不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提升。
融合发展对于河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度融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融合发展还可以带动就业增加,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河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中,河南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服务理念,打破行业壁垒和创新合作机制。
浅析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浅析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其融合发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介绍了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并分析了二者当前融合发展的态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实现融合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态势融合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特别是指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在产前、产中和产后为生产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
而现代制造业则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
目前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之间逐步建立了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动态内在联系,显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
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体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既可以提升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让企业集中力量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出质量,又可以促进企业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
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形式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其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层次:企业内部的融合发展随着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的制造和服务功能已逐步融于一体,作业管理也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一些企业已经逐步从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
在许多着名的公司中,由于其服务业在产值和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很难判断它是否还是一个制造企业,还是应重新划分为服务企业。
产业链上的融合发展在现代制造业中,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很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而这些阶段正是现代服务业的覆盖范围,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产业链条的效率影响越来越大,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加依靠现代服务业,二者在产业链上逐步融合,既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又使现代制造业能够集中可以动用的各种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不断提高运营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统计的难点及建议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中国两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趋势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对于两业融合的统计监测却成为评价两业融合成效的瓶颈。
当前中国两业融合已发展到何种程度?两业融合对经济发展作用如何?不同地区两业融合的特点和不足又有何差异?对于这些问题,在现行的统计核算制度下尚难以回答,亟需探索构建科学的〃两业〃融合发展统计监测方法,以科学、准确反映〃两业〃融合发展情况,从而为更好地推动〃两业〃融合深化发展提供工作抓手。
一、进行两业融合统计监测的难点
1、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和边界的不确定
进行两业融合的统计监测,首先必须明确〃两业〃各自的概念和边界。
先进制造业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提出,其范围主要根据是否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来进行界定;后来不断有产学研界专家认识到先进的管理模式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先进制造业的双因素论,即将拥有先进生产运营模式和先进组织方式的制造业也纳入先进制造业范畴,先进制造业的概念和边界不断扩大和发展。
现代服务业则是一个相对本土化的概念,但其概念和边界也经历了类似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过程,目前主要是指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
方法、经营方式以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服务行业,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行业。
由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概念和边界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两者融合发展的概念和边界的不确定。
2、缺乏统一的统计分类标准
中国部分城市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基础上尝试开展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统计分类,虽然在整体上存在着一致性,但是在细分行业上却各不相同,体现着不同地区的特色。
如在现代服务业分类上,多数地区将现代物流业纳入现代服务业的范畴,但是《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统计分类(2023)》却将其剔除在外;江苏省在现代服务业分类上更加细化,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分为软件和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人工智能服务等类别,充分体现其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行业特点。
先进制造业涉及的细分行业更多,因此各地的分类标准则更加千姿百态,有的省份依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要分类依据,有的省份则建立了自己的分类体系。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分类标准的不统一,给不同省份间的横向比较带来了困难,也给两业融合范围的确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3、运用模型间接推算容易造成结果的不确定性和统计
上的重复性,难以在政府统计工作中使用和推广
在现有的国民经济细分行业中,一些特定的行业类别(如集成电路设计)可以认定是纯两业融合行业,可以进行直接测算,但也存在一些细分行业的两业融合由于缺乏直接测算的数据基础,是运用模型
进行推算的。
比如一些学者通过经济学模型尝试对湖南、长三角等地区的两业融合度进行测算。
但是这一推算方法存在三方面不足。
第一,由于模型设计本身的缺陷,运用模型进行间接推算的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当改变模型假设和前提条件的时候,推算的结果就会发生较大变化,从而不能客观地反映两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
第二,在测算中既对ICT部门进行直接测算,还以ICT作为资本投入进行间接测算,这一处理方式有造成重复测算的可能。
第三,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各领域政府统计的普遍做法,严谨的统计工作均应遵循在规范的统计框架下,进行数据采集、加工和处理,其中,统计框架的设计要对统计对象的概念、范围和分类进行严格的界定和说明,为统计实施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现有推算模型有着严格的模型假设,在地方层面不具备可复制、可推广、可加总的性质,因而在政府统计中无法落地实施。
二、构建两业融合统计监测制度的建议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组对构建两融发展的统
计监测制度提出了如下建议:
1、以《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确定两业融合的边界
无论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还是两者的融合部分,都属于国民经济的一部分。
中国现行的特色行业的统计制度中,均实现了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对接。
这一分类原则可以保障对两业融合直接测算的数据来源和可行性,提供多层次、可推广、可加总的丰富数据库,
提高测算数据结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具体分类方法可参考现行各类派生产业统计分类方法,先确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范畴作为大边界,然后分别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出发,按小类逐级纳入符合〃两业〃融合特征的细分行业,进而再进行分类与整合,从而确定两业融合的统计边界。
2、充分体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的中国特色
建立两业融合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全面反映两业融合发展进程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两业融合的成效方面,应力求纳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指标。
同时,现代服务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国外类似的概念有美国学者常用的〃知识型服务业〃、欧洲学者倾向使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但涵盖的范围均小于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在两业融合分类中,也应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创新进展,如将两业融合相关的公共管理、社会保障服务等相关领域的内容放进产业分类中。
3、完善现有报表制度
现有的报表制度,尚无法对所有两业融合行业进行直接测算,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报表制度加以完善,以便于核算时进行数据拆分。
如在年度财务报表中区分〃服务性收入〃和〃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的服务性收入〃,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表中要求注明互联网相关业务活动类别,力求从基础数据入手,从企业的生产、组织、营收、产品等多角度全面了解两业融合的程度和总体规模。
在完善报表制度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避免企业虚报、误报、不报
等问题。
在充分调研两业融合代表性企业的基础上,了解企业在各经济活动环节中数据的可获得性,力求纳入统计的数据和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两业融合现象。
4、动态调整产业分类与统计指标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均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两大产业,其内涵和范围也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也需要我们的统计监测工作与时俱进,能够及时捕捉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科学地评估是否需要纳入两业融合的范围。
同时,两业融合的表现形式可能也处于不断发展中,相应的统计指标也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以全面反映两业融合发展程度。
三、小结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只有探索构建科学的〃两业〃融合发展统计监测方法,以科学、准确反映〃两业〃融合发展情况,才能更好地推动〃两业〃融合深化发展,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