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1942观后感500字
一九四二读后感
一九四二读后感《一九四二》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视作品,该影片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感人的情感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人民的坚韧。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情节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疾苦和顽强。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遭受了无法想象的苦难,面对日寇的侵略,他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抵抗着。
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不屈不挠和坚韧不拔。
他们在生活的艰难中,依然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抗日战争的信念,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深深地触动了我。
其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小兵阿飞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成长为了一个顽强的抗战战士。
他的坚韧和勇敢,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伟大。
同时,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他们或是坚定的抗战战士,或是顽强的抗日民工,他们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最后,影片中的情感也让我深受触动。
在战争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显得尤为珍贵和宝贵。
影片中的爱情、友情、亲情都充满了深刻的情感,这些情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真挚和纯真。
特别是影片中的爱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爱情的珍视和对幸福的向往。
这些情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通过观看《一九四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人民的坚韧。
影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情感都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让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1942》500字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
《1942》观后感一人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
咱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咱们严肃了一把。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这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
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明白这是正因《一九四二》。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这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让这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
咱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
我以前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
咱们在《一九四二》中能够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
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就应去看《一九四二》,不好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
看的时候务必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一九四二读后感
一九四二读后感《一九四二》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姜文、陈道明、张国立等主演的中国电影,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的故事。
影片通过描绘村民们与日寇的斗争、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复杂,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观影后,我深受触动,对这部电影有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在战争期间,村庄里的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面对着日寇的铁蹄,生活异常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人变得冷酷无情,有的人变得懦弱退缩,有的人则选择了勇敢面对。
这些细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
其次,影片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影片中,有的人因为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冷酷无情,有的人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变得懦弱退缩,有的人则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些都是人性的不同表现。
而这些表现正是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所导致的,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人性在战争中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最后,影片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影片中,有的人因为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冷酷无情,有的人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变得懦弱退缩,有的人则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些都是人性的不同表现。
而这些表现正是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所导致的,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人性在战争中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一九四二》这部电影通过对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展现,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观影后,我深受触动,对这部电影有了深刻的思考。
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从而珍爱和平,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观看一九四二观影感范文500字(优秀9篇)
观看一九四二观影感范文500字(优秀9篇)《一九四二》观后感篇一1942,曾经对我,只不过只是一个数字罢了。
而那段于1942发生的历史,也曾仅是一段模糊的听闻。
但那年,却是战争的一年,是饥荒人散的一年,那,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影片《1942》,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令我们心酸的年代,影片追诉了一个小小的家庭的经历,老东家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着万贯家财,可却因为避灾被迫逃离了家乡。
一路上,多少坎坷,妻儿的离世,粮食的被毁,以及被迫卖掉女儿?种种因素,使他在那一年,失去了太多太多。
这场学校组织我们看的电影,不算太长,却意义深远。
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里,他们颠沛流离,他们有着对食物,对和平的渴望。
他们为了食物,投靠了日军。
可那真是他们所想的吗?他们也是中国人啊!他们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可当时的政府,号称要打仗抢回领土,非但没帮他们,反而剥削他们那点儿可怜的残粮。
可最终呢?土地被抢,民众饿死。
在影片的最后,老东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母亲饿死的小女孤儿,从此,他们相依为命?历史是真实的,是无奈的,是辛酸的。
那时候,离现在是多么的遥远,又像是历历在目。
这,是一笔血红的历史,多少人死于在这1942!尘封的历史,却是无言的诉说?电影1942观后感篇二从电影院出来时,我心潮澎湃。
电影主要讲了1942年,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也就是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河南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里,人们一起逃荒,在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被饥饿催红了眼的人们甚至开始了人吃人的行为。
你可能会问:当时的政府呢?那时,__当权、执政,他们那些所谓“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种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儿会给老百姓送粮食呢?一些清官苦苦从国库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怜的粮食,准备发给灾民时,又被贪官污吏扒得一点不剩。
当时,日寇集结了6万兵力准备进攻河南,但他们能意识到,光靠6万人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无耻的侵略者就想出这样一个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军粮分发给河南灾民,让他们饥饿的压迫下与中国的军队自相残杀。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电影《1942》是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以中国抗战期间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镇上发生的故事。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首先,电影的制作非常精良。
电影的画面质量和音效处理非常出色,给观众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视听体验。
同时,电影的场景布置和服装设计也非常考究,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抗战时期的历史氛围。
其次,电影的情节非常紧凑。
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小镇上的故事,展示了当时民众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也非常鲜明,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背景故事。
最后,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也非常深刻。
电影以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镇上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善恶和生命的脆弱,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珍视生命的思考。
总的来说,电影《1942》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题材电影,制作精良,情节紧凑,表达深刻的主题。
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抗战时期的历史和民众的苦难,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1942》观后感范文5篇
《1942》观后感范文5篇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
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
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1942》1500字一部《1942》,一场民族灾难,刻骨铭心。
70年前,300万同胞罹难,惨绝人寰。
翻开历史,翔实珍贵的资料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老财主的破灭。
当时的中原大地,哀鸿遍野,饿殍千里。
老东家范殿元一直游走在故事中。
曾经仓廪充实、妻儿绕膝,就连逃难也被自己认定为躲灾,逃荒途中还不忘带着家里的长工,这是财主骨子里习惯的养尊处优。
认定被欺压的民众没有反抗,吝啬贪婪的他,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
我一直担心并希望,延续他家香火的小生命会躲过这场劫难而存活下来。
当孩子被他自己亲手戕害于襁褓之中时,一个小地主阶级就此自我毁灭!“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历史不得不让大家重新审视这悲天悯人的灾难,人们的仇恨瞬间化为阶级矛盾和仇恨。
一个财主家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老百姓呢,最无辜的当属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难深重的人们,只能接受这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现实。
这饥饿,看似简单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实折射出对信仰的追求、对文化的渴望、对人性的呼唤、对民族发展的思考。
在灾难面前,在饥饿面前,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但恰恰相反,与其苟且偷生,还不如坦然从容地接受死亡,死得离家近一些。
家的概念,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显得是那样的亲近,又是那样的神圣。
这场民族的灾难,仿佛一部沉重的史诗,记录着那段惨烈的历史,那些悲壮的场面。
无冕之王的斡旋。
《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穿梭在灾难现场、斡旋于政府军队之间,凭着记者的良知,向世人揭示了河南大饥荒的骇人真相,迫使国民政府开展救灾工作。
当日本的飞机狂轰滥炸的时候,当凄凉的二胡诉说的时候,当教堂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无不在告诫我们,面对历史和现实必须进行深深的反思。
于是,人们的仇恨,不再是怨天尤人,而是激起对战争的仇恨、对日本民族的仇恨。
电影1942观后感(共4篇)
篇一:电影《1942》之影评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电影《1942》之影评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
关键词:1942 悲剧冲突一、引言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
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二、冲突(一)贫民与财主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
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
“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李蕤《豫灾剪影》)。
面对饥荒,财主老范,不再是一向温和的老东家,粮食成了他最为关切的宝贝疙瘩,他反复叮嘱家仆要仔细看护好自家的粮食;地主的儿子也不再是常态下的公子哥儿,少许的粮食使他成为了引诱民妇的资本;贫民则不再是一向温顺的小绵羊,饥饿使得他们丧失理智、难念旧情,即便是曾经有过的救命之恩。
(二)避难与逃亡所有的人都走上了逃荒之路,因为战争,更因为饥饿。
一无所有的农民们携家带口,带上祖宗的牌位,带上自己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走上逃亡之路,正如李蕤在《豫灾剪影》里描述的那样:“朝西去的大路上就充满了从洛阳出来的缓慢蠕动着的人群,有的步行,有的乘大车、人力车、排子车、汽车……人们的叫骂呼喊传到远处的田地里,混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低沉的音响,像只受伤了的野兽把血淌进一条长河时的沉吟”。
即便是穿上出嫁时花衣裳也丝毫掩饰不了逃亡者的命运与悲哀。
电影1942 观后感5篇
电影1942 观后感5 篇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
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
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
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
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
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
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
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 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
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
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
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
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
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
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
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
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 万人。
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
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
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
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
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
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
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一九四二》是一部佳作,主创们的用心程度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想把这部剧拍好。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孟分了.以后要节约粮食了.而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1942》观后感二不是轻而易举地说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是自信满满地说出什么事情有什么意义,沉默地去看一段历史,让自己成为历史中的一个人。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第一篇范文:一九四二观后感说到1942年,会引得多少经历过这惨痛的人们,回忆起那饿殍遍野,颠沛流离的逃荒生活。
那一年,成了河南人民心中最疼痛的回忆,是不愿回想的噩梦。
那一年,是河南大饥荒。
在学校的组织下,龙之队的全体成员,在影院观看了,由温故一九四二一书,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
电影讲述的是河南的灾民在逃荒路上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希冀和愤怒。
这部电影中那一个个凄凉悲哀的画面,人物的血泪,命运的波折,无疑不深深地牵动我们的心弦。
当我看到日军的飞机,从天空中呼啸而过,投下枚枚致命的炸弹时,我的心揪紧了。
炸弹在灾民中炸开时,耳边充斥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尖叫声,老人伏在地上,痛苦地哭泣,声声唤着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儿女的名字。
一个年幼的孩子,被炸弹击中,已经气息奄奄,一个神父跪在地上,想用手捂住从伤口涓涓涌出的鲜血,可那血还是溢出他的指缝,神父目光非常惶恐,他又用一本圣经堵住孩子的伤口,可是没有用,孩子的眼睛翻白,举着的手放下了,苍白的小脸痛苦地扭曲了,圣经的书页被染得血迹斑斑……看着日本人如同禽兽一般,操纵着冰冷的武器,攻击着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时,那在心中埋藏已久的,深深的愤怒和仇恨,全部涌上了心头。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摧残,看着生命之花接连凋谢,同学们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我听见有同学啜泣的声音,有的同学已经泪流满面。
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那我们能做什么?是在那里冠冕堂皇地谈论报效祖国吗?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又该如何强?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这样的话,大家已经听了许多,可是我们有落实到生活中去吗?我们是否为祖国昌盛尽到一些绵薄之力?我们祖国如今是比原来更加繁荣,经济也比从前发达,可是我们如果是强盛无比的大国,又怎会让日本和菲律宾这些国家,对我们的领土蠢蠢欲动?这一连串的问题,都该深深地烙进我们的心里,时时鞭策着我们。
观看一九四二观影感范文500字5篇
观看一九四二观影感范文500字5篇关于电影一九四二观影感500字<一>悲凉,无止境的悲凉。
这是我看完整部《一九四二》后唯一的感受。
悲凉之后是空白,一种灵魂被震撼得无以复加的感觉,整个人都沉甸甸的。
不愧为一部巨作,无与伦比的真实。
影片讲述了在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了旱灾,并且非常严重,灾民们开始被迫逃荒,苦不堪言。
主角老范之前是一个财主,灾难发生了带领家人和长工也开始了逃荒的路程。
经过一场日军的空袭,老东家失去了财产。
之后,他身边的人悉数死去。
后来到了陕西,却对这个世界绝望了。
他开始往家的方向走,只为死得离家近一点……那个萧条的年代,内忧外患。
旱灾、蝗灾遍地,庄稼颗粒无收,又正值日寇侵略我国,国民政府却软弱无能……这个时候人民的生活当然不堪想象。
印象最深的是在河南人民逃荒过程中一个片段:灾民们在路上遭到日军空袭,到处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徒小安看见一个小女孩被活生生地炸死,却无能为力。
他把《圣经》放在女孩致命的伤口上。
鲜血染红了书页,飘飞、零落。
忘不了那沾血的《圣经》。
在苦难面前,上帝终究退缩了。
正如小安在后面所说的那样:“为什么上帝总是战胜不了魔鬼?既然他战胜不了魔鬼,那我信他有什么用?”或许信仰并没有错,可是信仰有时真的无能为力。
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拯救不了自己。
或许只能怪那个时候的世界,国民政府腐败无能,日本残忍无人性。
人性是什么?为什么在那个时候,灾民苦不堪言,政府官员却在醉生梦死,装作糊涂?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日本看见那么多灾民,却冷笑着轮番轰炸?关于电影一九四二观影感500字<二>坐在学校七楼的电影院中,我观看了由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
那是一个灰色的年代,战争、饥荒成了河南人民的所有。
穷人,妻离子散,财主,家破人亡。
活下来,活下来,是人们走在逃荒路上的唯一。
马车走呀走,人们在路上不停地向前走,陕西,那个带来希望的地方,向难民们招手。
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范文五篇
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范文五篇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五篇(一)去年春天,还冷的时候,我的好朋友裤子在三联书店旁边的雕刻时光请我喝了一杯咖啡,喝咖啡之前,我终于在三联买到了苦苦寻觅已久的《刘震云精选集》,因为里面有那篇在当时并不是很著名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
喝完咖啡,后劲很大,回去之后就把这本书看完了,看到凌晨一两点。
坦率的讲,这不像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种纪实文学,虽然作者本人并没有经历过那惨绝人寰的一九四二年,但里面写到的,我相信它们是确确实实存在过的。
后来,听说冯小刚要把这一年拍成电影,我便开始深深的为他发愁: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种背景,这样一段历史,这样一个总局,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部电影能原原本本的还原出那一年的本来面目吗?它在残酷性上堪比余华写的《菜人市场》,却又包含了一些有意思的所谓政治在其中。
所以,今年电影一上映,就去看了。
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那段历史值得回顾,跟张国立和陈道明无关,跟钢琴师和肖申克无关,跟冯小刚也无关。
电影围绕了一个富裕的河南家庭展开,开头几分钟,有点像《活着》和《白鹿原》的感觉,但紧接着,它就开始成为了《一九四二》。
那是一段多么惨痛的历史啊,人命如草菅,那么一大群人,走在路上,走着走着就死了!近年来,几乎每一部关于近代战争的电影都掺杂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但冈村宁次的一句话却让我几乎感谢日本人,他说,饥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
他用粮食收买了一些饥民,与中国军人做斗争。
在那个场景下,活着,确确实实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入戏很深,几乎融入到了那个世界里,所以看到红着眼睛的野狗撕扯着路边死尸的时候,确实吓了一跳。
小说里似乎还提到了卖人,但小说里的卖人和电影里的卖人是不一样的。
电影里的人被买走,还能活命,哪怕是受尽耻辱的活着。
但小说里被卖掉的人,几乎全被吃掉了没人愿意吃掉自己的家小,只好卖掉自己的家小,换来一丁点钱,去食用别人的妻儿。
1942观后感10篇(优秀版)
《1942观后感》1942观后感(一):电影《1942》观后感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
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难听老一辈们讲过,苦难、战争、饥荒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
《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
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
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
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
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
范老东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
(优美的散文)历史灾难在影片中的重现,不仅仅仅是让当今的咱们深刻的浮想到那个时代,同时也是对咱们心灵的一次洗礼。
不管是灾难、战争、饥饿、寒冷人性的光芒、故乡的深情都将是不可磨灭的!1942观后感(二):1942观后感…昨日我们观看了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
1942观后感400字作文
1942观后感400字作文
作文一
《1942 观后感》
小朋友们,你们看过《1942》这部电影吗?我看完以后,心里可难受啦!
电影里好多人都没有吃的,他们饿得面黄肌瘦,走路都没力气。
有个小朋友跟我差不多大,却只能跟着家人到处找吃的,太可怜了。
我记得有个画面,一个老爷爷把自己的树皮都啃了,就为了能填填肚子。
还有一家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分开,那种伤心的样子,让我都想哭。
看到这些,我才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多幸福呀,每天都有好吃的,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我们可不能浪费粮食,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作文二
《1942 观后感》
小伙伴们,我看了《1942》这部电影,感受太深啦!
电影里,人们到处逃荒,一路上又冷又饿。
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再也起不来。
有个场景我一直忘不了,一个妈妈为了让孩子能有口吃的,把自己卖了。
那得多伤心啊!
想想我们现在,天天有新衣服穿,还有各种各样的零食。
可电影里的小朋友什么都没有。
所以呀,我们要知足,要感恩。
不能挑食,不能乱花钱,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
《1942》观后感500字作文5篇
《1942》观后感500字作文5篇一部《1942》,一场民族灾难,刻骨铭心。
70年前,300万同胞罹难,惨绝人寰。
翻开历史,翔实珍贵的资料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1942观后感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
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但是,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我的娘时,从自我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我卖给了别人……不仅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
但我明白,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
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此刻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
那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
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
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
……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
一九四二观后感500字
一九四二观后感500字一九四二观后感500字篇一《一九四二》是一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大饥荒的电影,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痛苦与挣扎。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我看到了中国农民在战争和自然灾害双重压迫下的苦难和坚韧。
他们面对饥饿、疾病、死亡的威胁,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坚守和对未来的希望。
其中,我最感动的是影片中母亲的形象,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食物,这种母爱的伟大和坚韧让我深深感动。
此外,影片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灾难面前,有人选择自私自利,有人选择慷慨奉献,有人选择抗争到底,有人选择屈服命运。
这些不同的选择和行动,都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在观影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电影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幸福。
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坚韧和毅力,让我更加敬佩和敬重他们。
《一九四二》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
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人民的坚韧。
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更让我们思考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价值。
一九四二观后感500字篇二今日观看了电影《1942》,深感其描绘了底层百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困境和苦难。
影片中的血腥场景、人命的卑微以及统治者的无情,都以一种令人心痛的方式呈现出来。
最终的结局也让我产生了难以言表的压抑和悲痛。
1942年对于河南人民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份。
该年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同时大批日寇入侵中原,导致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极度困境。
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逃离河南。
在长达106天的旅程中,超过3000万人步行1012公里,展开了一场惨烈而艰辛的逃荒之旅。
这场天灾人祸导致了300多万无辜百姓的死亡。
面对天灾,人们或许可以选择逃离,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害却是无法避免的。
《1942》电影观后感
《1942》电影观后感《1942》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的战争剧情片,影片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展现了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伤痛和挣扎。
通过观影,我深受震撼,也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42年,由于山区战火频繁,中国共产党派出干部和伤员前往陕北担任领导工作,承担救死扶伤的重任。
而在陕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一座破旧的庙宇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日军争夺的焦点,村民们也因此卷入了这场残酷战争的漩涡。
影片开头,就揭示了日军的残暴行径,他们对待中国农民就像对待牲畜一样,不管男女老少都不放过。
这种残忍的场景让我深感痛心和愤慨,也让我对抗日战争的艰难和正义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而庙宇成为了争夺的对象,主要是因为它位于战略要地,拥有极高的军事价值。
然而,庙宇的主持却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和尚,他对战争一无所知,只是秉持着对宗教的虔诚,无私地对待每一个人。
影片的剧情发展曲折紧凑,通过不断的冲突和斗争,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主要角色之一的平儿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她在战争中失去了婆婆,丈夫和孩子,如今只剩下父亲。
面对战乱年代的压力和生活的困顿,她选择了向日军出卖庙宇的消息,换取保命。
这种生存的选择,尽管让人不忍却也能理解,毕竟生存才是最基本的需求。
而与此同时,她的选择也揭露出人性中的自私和脆弱。
影片中还有一位牛鬼蛇神般的庙宇捕快杜大壮,他看似傻傻的,却对庙宇有着一份无法割舍的感情。
他在战火纷飞中一直守护着庙宇,以至于最后牺牲,以庇护庙宇的安全。
他的坚持和担当让人动容,也让我对于战争中的勇敢和牺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942》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生活片段,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痛苦和摧残。
战争无情,它带走了家庭的温暖,毁掉了人们曾经美好的生活。
而在这个时候,人性的善良和真诚也更加显得宝贵和弥足珍贵。
影片中有许多细节都令人感动,比如平儿和庙宇的主持的互动,他们一起品尝小米、一起为孤儿们准备温暖的被子,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却充满了温情和人性的力量。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在一个闲暇的周末午后,我窝在沙发里,看完了电影。
这片子就像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我的心上,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的背景是 1942 年的河南,那是一个充满灾难和绝望的年代。
旱灾、蝗灾接踵而至,粮食颗粒无收,人们在饥饿的深渊中苦苦挣扎。
电影里有太多让我揪心的场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东家带着一家人逃荒的那段历程。
他们推着装满家当的板车,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
老东家原本是个富有的地主,家里有着不少的存粮和财产。
可在这场灾难面前,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财富瞬间变得一文不值。
他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和沧桑,那种从富有到一无所有的落差,让人看得心里直发酸。
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
有善良的,也有自私的;有坚强的,也有绝望的。
我记得有个片段,他们路过一个村庄,想讨口饭吃。
可村子里也是一片死寂,家家户户都紧闭着门,生怕外人来抢自己那点少得可怜的粮食。
老东家只好带着家人继续往前走,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迷茫和无助。
逃荒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可粮食却越来越少。
人们为了一口吃的,什么都愿意做。
有个女人,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活下去,竟然把自己卖给了别人,只为了换几斗小米。
她离开的时候,一步三回头,那眼神里的不舍和决绝,让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还有个场景,让我至今想起来都觉得难受。
一群饿疯了的人,在抢一碗稀粥。
大家你推我搡,互不相让,就为了能多喝一口。
那碗粥在人们手中传来传去,最后洒了一地。
大家看着地上的粥,眼里满是绝望。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饥饿的可怕,它能让人失去理智,失去尊严。
老东家的儿媳妇在逃荒的路上生下了孩子。
可因为没有吃的,身体极度虚弱,连奶都没有。
孩子饿得哇哇大哭,老东家只能去求别人给点吃的。
可在那个时候,谁又能有余粮呢?那种看着新生命在眼前却无能为力的感觉,真的让人痛彻心扉。
电影里的画面,一幕幕地在我眼前闪过。
那些瘦骨嶙峋的人们,那些被饥饿折磨得失去人形的面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场灾难的残酷。
电影1942 观后感
电影1942 观后感《电影<1942>观后感》提起电影《1942》,我的心情就像被沉甸甸的石头压着,久久无法轻松。
影片中展现的那个1942年,河南遭遇了大旱灾,又加上战争的影响,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苦难之中。
那一幕幕场景,真的是让人看了揪心不已。
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个画面,一位老母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孙子,走在逃荒的路上。
老母亲的脸上写满了沧桑,每一道皱纹都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她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补丁一个接着一个,那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衣服,只是几块破布勉强遮体罢了。
她背着一个破旧的包裹,里面装着他们仅有的一点干粮,可那点干粮又能支撑多久呢?小孙子紧紧地拽着奶奶的衣角,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他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下去。
他的小脸脏兮兮的,饿得面黄肌瘦,嘴唇干裂,让人看了心疼极了。
还有一群人,为了能抢到一口吃的,拼命地往前挤。
他们互相推搡着,叫骂着,甚至大打出手。
有一个男人,好不容易抢到了一个窝头,还没来得及放进嘴里,就被旁边的人一把抢走了。
他愤怒地追上去,想要抢回来,结果却被打倒在地。
他躺在地上,望着天空,眼神中充满了绝望。
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他们的绝望和无奈。
吃,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啊。
可对于他们,却是如此的艰难。
电影里的地主,原本家境殷实,有着大片的土地和众多的家丁。
可在这场灾难面前,他也变得一无所有。
他带着家人,跟着逃荒的队伍,一路上,他的财产不断地减少,先是粮食被抢光,接着马车被征用,最后连家人也一个一个地离去。
他从一开始的趾高气昂,到后来的落魄不堪,那种巨大的落差,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
在逃荒的过程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个夜晚,寒风凛冽,人们挤在一起取暖。
突然,有一个女人站了起来,她的眼神空洞无神。
她默默地解开自己的衣服,走到一个陌生男人面前,说:“给我口吃的,我跟你睡。
”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猛地一揪。
这是多么绝望的举动啊,为了能活下去,为了能有一口吃的,她放弃了自己的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1942观后感500字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饥荒的背景下,曾经的财主东家和佃户的悲惨境遇。
因为饥荒,灾民可以变为打家劫舍的暴民。
逃荒的路上,只为了有口饭吃不被饿死,男人可以卖掉自己的妻儿,女人可以出卖自己的身体,甚至为日寇服务打杂。
影片大胆地描写出人性的丑恶,让人压抑、悲哀,但真实。
看1942观后感500字一部好电影,能让人百看不厌,1942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看了以后对我的感触很、启发都很大,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天空中星星眨这他那一双可爱的眼睛,突然一群人点着火把,本来很黑的夜晚被这些火把照如白昼,说是来吃饭其实谁不知道是来抢粮食的,东家无奈只好摆酒席。
在吃的时候我仿佛就是里面的一个人,画面到了我在不想看到的情景,血漫天飞舞,东家被打伤了,其他伤的伤,死的死,不堪入目,东家的儿子死了,老母亲死了……
在逃荒的时候有很多人被日军飞机炸死了,中国的领土被日本侵占了,东家的女儿卖了,在火车上孙子被闷死了,家人走散了,本来是地主,结果也变得跟正常人什么两样,东家感觉或者没什么意思,就想死,想死的离家近一点,意外发现了一个失去亲人的小女孩,东家又有了上的希望,你
叫我一声爷,咱俩就认识了,小女孩叫了,他们俩手牵着手就走了。
这是一部灾难片,看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也看到人性黑暗的一面,还看到人性残忍的一面。
看1942观后感500字从电影院出来时,我心潮澎湃。
电影主要讲了1942年,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也就是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河南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里,人们一起逃荒,在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被饥饿催红了眼的人们甚至开始了人吃人的行为。
你可能会问:当时的政府呢?那时,国民党当权、执政,他们那些所谓“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种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儿会给老百姓送粮食呢?一些清官苦苦从国库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怜的粮食,准备发给灾民时,又被贪官污吏扒得一点不剩。
当时,日寇集结了6万兵力准备进攻河南,但他们能意识到,光靠6万人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无耻的侵略者就想出这样一个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军粮分发给河南灾民,让他们饥饿的压迫下与中国的军队自相残杀。
从而攻占了河南。
白修德,一位美国记者,为了追求真相,深入灾民间,体验灾民的生活,一起吃树根、喝雪水,还差点因为拍照,被日寇的轰炸机炸死,幸好,一个农夫把他扑到了旁边,才
免于一死。
他又通过层层关系见到了国民党最高领导——蒋介石。
用他手中的相机告诉了昏庸的中国统治者事情的真相。
这才发出了第一笔真正发放到灾民手中的救济粮。
没有国就没有家,一个国家不强,即便你腰缠万贯,你也会被1942大灾荒、日寇这样的侵略者在一夜之间洗劫一空。
所以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祖国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看1942观后感500字我爸爸介绍我看了由冯小刚导演的《1942》,看完之后我心里很震惊,庆幸我生活在新社会。
影片说的是1942年的河南,当年日寇入侵,又逢大饥荒、饿殍遍野、老百姓流离失所,兵匪横行。
当时河南一千三百多万人,死掉了三百多万人,让我震惊的场面是,人吃人,狗吃人,为了活命,四升小米买一个媳妇,两块饼干换一条命。
而重庆的达官贵人,却在莺歌燕舞,推杯换盏,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在外国记者白修德的揭露下,政府才发下来救命粮,但是被贪官层层盘剥,到老百姓手里已经少的可怜了。
如果有地狱,我想这样的情景就是吧!
当时的兵,抢夺逃荒的百姓,像强盗一样横行霸道,现在呢?XX年的汶川大地震,解放军战士第一个冲在前面,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无能、官员腐败,连救济粮都贪腐,现在呢?国家领导人总是第一时间到达抢险救灾第一线指挥
救援。
当时粮食是多么珍贵啊!现在呢?我们的粮食多的吃不完,衣食无忧,不知道珍惜,吃不完的就扔了。
如今人们一天浪费的粮食,都够救活那些饿死的人们。
看了这个电影,我的想法很多,但是我现在能做到的是不浪费粮食。
有些官员能做到的应该比我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