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10篇(优秀版)

合集下载

电影1942观后感

电影1942观后感

电影1942观后感电影《1942》观后感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1942》,该片根据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影片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村庄在战火中的生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战争的残酷。

观影之后,我深思熟虑,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影片中的情节展示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的冲击。

小村庄里的人们再平凡不过,他们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与世无争。

然而,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他们的平静。

影片中描绘的炮火连天、人们惊慌失措的场景让我倍感战争的毁灭力。

那些曾经和谐相处的邻里、朋友,因为战争而彼此猜疑、互不信任。

影片通过真实而残酷的场景,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其次,影片中的人性光辉令人感动。

尽管战争让人们失去了很多,但是在逆境中,他们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精神。

无论是寡妇优子在困境中舍身保护村民的一刻,还是小男孩秋水不顾生死去救自己的小狗的情节,都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在战争的暴风雨中,人们仍然保持着对爱和善良的追求,这让我深信人性之美是永恒不变的。

另外,影片中对战争的思考也给我带来了深远的启示。

战争是人类最残酷的触发器之一,它使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通过影片中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我意识到战争不仅带来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

人们在战争中变得冷酷无情,丧失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痕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应该努力致力于和平,使每个人都能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此外,影片中对友谊和社区的描绘也令人深思。

在战乱年代,村民们因为共同的敌人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区力量。

他们互相帮助、支持和鼓励,共同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这使我意识到友谊和社区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电影《1942》通过鲜活的角色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友谊和社区力量的强大催化作用。

总结起来,电影《1942》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篇一看完《1942》,我的心情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沉甸甸的。

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那个饥荒年代里人们为了一口粮食所遭受的苦难,也让我对“珍惜粮食”这四个字有了刻在骨子里的认识。

电影里那一个个画面,真的是触目惊心啊!那些灾民们瘦得皮包骨头,眼睛里满是对食物的渴望,就像饿狼盯着猎物一样。

他们四处逃荒,只为了能找到一点吃的东西。

我看到一个场景,有个孩子饿得实在不行了,趴在地上捡那些别人扔掉的已经发霉的馒头渣,那画面就像一把刀扎进我的心里。

我当时就在想,我们现在每天扔掉的食物,在那个时候可能就是能救命的宝贝啊。

我自己也有过浪费粮食的经历。

以前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时候,我经常会剩饭,有时候觉得饭菜不合口味,就把大半碗米饭倒掉。

当时还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想想,我真是太不懂事了。

就像我奶奶常说的:“每一粒粮食都是汗珠换来的。

”可是我却轻易地就把那些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粮食给扔掉了。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粮食又不值几个钱,浪费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哼,这可大错特错了!我们现在能有这么充足的粮食供应,那是多少人辛勤努力的结果啊。

那些在农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伯伯,每天顶着大太阳,弯着腰插秧、除草、收割,多不容易啊。

就像电影里演的,当你没有粮食的时候,才知道粮食的珍贵。

我们不能因为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就忘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如果把粮食比作是生命的源泉,那我们现在就是在肆意地浪费这个源泉。

这就好比是在沙漠里行走的人,前面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一点水,后面的人却毫不在意地倒掉。

这不是傻是什么呢?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从现在起,我决定一定要珍惜粮食,每一顿饭都做到不浪费,哪怕是一粒米。

这不仅是对那些辛苦劳作的人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篇二《1942》这部电影,看得我那叫一个揪心啊,就像心里被猫爪子挠似的。

看完之后,我满脑子都是珍惜粮食这事儿,感觉这四个字都要在我脑袋里生根发芽了。

1942观后感10篇完美版

1942观后感10篇完美版

《1942观后感》1942观后感(一):电影《1942》观后感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

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难听老一辈们讲过,苦难、战争、饥荒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

《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

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

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

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

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

范老东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

(优美的散文)历史灾难在影片中的重现,不仅仅仅是让当今的咱们深刻的浮想到那个时代,同时也是对咱们心灵的一次洗礼。

不管是灾难、战争、饥饿、寒冷人性的光芒、故乡的深情都将是不可磨灭的!1942观后感(二):1942观后感昨日我们观看了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

浴血突围1942观后感

浴血突围1942观后感

浴血突围1942观后感《浴血突围1942观后感》篇一看了《浴血突围1942》这部电影后,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里那战争的场面,真的是让我惊到了。

枪林弹雨就像雨点一样密集,子弹“嗖嗖”地飞,感觉都能把空气给划开了。

那些战士们,就像一群钢铁硬汉,在炮火中穿梭。

我就想啊,他们难道就不害怕吗?也许他们也害怕,但是他们知道自己身后有老百姓,有自己的家人,有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所以就只能硬着头皮上呗。

就说那个主角吧,我记不太清他的名字了,他带着自己的小队,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想要突围出去。

那情形,就好比是一群羊被一群狼围在了中间,可是这群“羊”可不好惹。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左冲右突,那战斗的激烈程度,简直可以把整个屏幕都给点燃了。

我看着他们那坚毅的眼神,心里就琢磨,我要是在那个时候,估计早尿裤子了,我可没他们那么勇敢。

电影里有个场景特别让我揪心。

有个小战士,看着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他的腿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

他躺在地上,疼得脸都扭曲了,但是他还紧紧握着自己的枪,嘴里喊着:“别管我,你们快走!”这时候我就在想,他还是个孩子啊,在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十七八岁可能还在学校里为了考试发愁呢,可是他却要在战场上面对生死。

这差距,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时候我又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简直是太幸福了,就像在蜜罐里一样。

可是我们有时候还不知道珍惜,还总是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的,真不应该。

这部电影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的认识。

战争不是游戏,不是电影里演的那种打打杀杀看起来很酷的样子。

它是残酷的,是要死人的,是会让很多家庭破碎的。

那些战士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太多太多。

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我觉得我们最起码应该铭记历史,好好学习,别让那些战士们的血白流。

要是我们还整天浑浑噩噩的,对得起他们吗?这就好比是人家辛辛苦苦种的果树,结果我们在树下乘凉还不知道爱护,这说得过去吗?总之,这部电影真的是让我收获满满,让我知道了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也让我对那些抗战英雄们充满了敬意。

淤血突围1942观后感

淤血突围1942观后感

淤血突围1942观后感最近看了这部片子,心里就像被塞进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

影片里展现的那个年代,真的是太苦了。

到处都是饥荒,人们饿得面黄肌瘦,为了一口吃的,能把命都豁出去。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场景,一群灾民挤在一块儿,眼睛里没有一丝光亮,只有对食物的那种极度渴望。

他们的衣服破破烂烂,补丁叠着补丁,风一吹,整个人都像是要被吹倒似的。

有个老人,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了,还抱着个破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他嘴里念叨着:“老天爷啊,给口饭吃吧。

”那声音,虚弱又无奈,听得我心里直发酸。

他的脸上,皱纹深得能夹死苍蝇,每一道皱纹都好像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还有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

她为了让孩子能活下去,自己饿得走路都打晃儿,却还是把好不容易讨来的一点点食物都给了孩子。

那孩子呢,狼吞虎咽地吃着,根本顾不得什么形象,因为他们实在是太饿了。

影片中的主角们,为了生存,不断地挣扎着。

他们在这漫天的饥荒中,努力寻找着一丝希望。

有个片段让我特别感动,就是一群人一起去扒火车,想要去别的地方讨生活。

那场面,混乱又悲壮。

人们互相拉扯着,拼命地往车上爬,有的人不小心掉了下来,被后面的人踩在脚下,可还是咬着牙再爬上去。

火车开动的时候,风呼呼地刮着,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但是那些人,眼睛里却闪着坚定的光,仿佛这火车能带他们去一个有吃有喝的好地方。

可现实是残酷的,火车在半道上被拦截了,他们的希望又一次破灭。

看着这些画面,我心里一直在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多好啊。

每天不用为了吃的发愁,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有时候还会挑三拣四,嫌弃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合口味。

和影片里的人比起来,我们简直就是生活在天堂。

电影里的那些人,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地活下去。

哪怕前方的路再难走,哪怕希望渺茫,他们还是坚持着。

这种精神让我特别佩服。

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叫苦连天,就想要放弃。

和他们比起来,我们真的太脆弱了。

这部电影就像是给我敲了一记警钟,让我明白,生活中的困难都不算什么,只要我们有勇气,有毅力,就一定能走过去。

1942观后感400字作文

1942观后感400字作文

1942观后感400字作文
作文一
《1942 观后感》
小朋友们,你们看过《1942》这部电影吗?我看完以后,心里可难受啦!
电影里好多人都没有吃的,他们饿得面黄肌瘦,走路都没力气。

有个小朋友跟我差不多大,却只能跟着家人到处找吃的,太可怜了。

我记得有个画面,一个老爷爷把自己的树皮都啃了,就为了能填填肚子。

还有一家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分开,那种伤心的样子,让我都想哭。

看到这些,我才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多幸福呀,每天都有好吃的,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我们可不能浪费粮食,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作文二
《1942 观后感》
小伙伴们,我看了《1942》这部电影,感受太深啦!
电影里,人们到处逃荒,一路上又冷又饿。

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再也起不来。

有个场景我一直忘不了,一个妈妈为了让孩子能有口吃的,把自己卖了。

那得多伤心啊!
想想我们现在,天天有新衣服穿,还有各种各样的零食。

可电影里的小朋友什么都没有。

所以呀,我们要知足,要感恩。

不能挑食,不能乱花钱,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XXX
看完《1942》的心情,用复杂这两个字来形容比较恰当,不可名状,又难以言说。

电影讲诉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

绝望的年代,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国破家亡、天灾人祸、硝烟滚滚。

外有强敌入侵,国势积弱,同为同盟国抵抗轴心国付出了巨大牺牲,国际地位不受承认;内有旱灾蝗虫,百姓颗粒无收、饿殍遍地、哀嚎遍野、易子而食。

这样血淋淋的现状摆在眼前,就算有报国济世之志,也难免沦为战火中的炮灰。

影片中那么多人逃荒而没有参军便也不是不能理解,选择上战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打一场看不到希望且随时可能牺牲的仗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此可叹,抗日前线的英雄战士是怀着怎样的血勇与决心在拼死奋战,一句保家卫国便可不顾政局的混乱。

爱国精神那么可敬又纯粹,胜利的荣耀属于这些长眠地下的无声者。

影中河南省长尊敬主席有担当、体恤百姓有爱心,屡次求粮而不可得,好不容易求到了粮食又根本不够,想着群策群力叫下属来开会分配粮食会议又变得争吵不休,面对手下拿粮换来的黄金又不得不收下用来打通关系方便下次“面圣”。

在浊水之中想做一泓清流实在太难,便是想效仿卸甲
归田在这灾年乱世也不可行。

战乱加上饥荒那就更惨了,官场黑暗,战局不利,报国无门,不参战也要在逃荒路途中妻离子散,随时面临死亡威胁,正是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讲的都是别人的经历、过往的历史,感同身受大概是不可求的,但是喝水不忘挖井人,昔日先人的这份精神情怀还是令人恢宏志气,值得时时谨记。

如果说对于一个电影可以作评论,那么对于一段历史,似乎只能反省和缅怀。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

电影1942观后感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1942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1942观后感篇1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九四二》这部影片。

看后我的心里特别的难受。

脑海里不断闪现着电影里的场景。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

老东家辛辛苦苦储存的粮食被土匪抢走,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儿子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孙子最后被自己闷死,弄得家破人亡。

老百姓病死饿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胆战心惊。

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走,为了活着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着的希望。

在那个年代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饱,把自己卖了换了四升小米,为的是让孩子活着。

他们没有别的奢望,只是能求活着。

看到这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老百姓真是太苦了。

我问妈妈:“这是真的吗?”妈妈说在过去她的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就是这个样子。

不像现在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感受到挨饿挨冻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难受。

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期望!电影1942观后感篇2首先刚看到这一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那种红色电影,而我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是非常深恶痛绝的,看一次就会异常的愤恨一次,我不是传说中的愤青,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爱国是作为一个国人的底线,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所以我就不愿意主动去看这些让我很虐心的东西。

另一方面,显然这应该是那种还原历史,纪实类的电影,而对于这类电影我也是有一种似乎是天生的排斥,怕这些电影加入编剧、导演、演员自己的思想后,演绎的不再像当初历史本应有的那种感觉了,而我又是一个情感思想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环境影响的人,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来刻意避开这些思想的入侵来保留自己思想中的本真了。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篇一:《一九四二》观后感】说到1942年,会引得多少经历过这惨痛的人们,回忆起那饿殍遍野,颠沛流离的逃荒生活。

那一年,成了河南人民心中最疼痛的回忆,是不愿回想的噩梦。

那一年,是河南大饥荒。

在学校的组织下,龙之队的全体成员,在影院观看了,由《温故一九四二》一书,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

电影讲述的是河南的灾民在逃荒路上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希冀和愤怒。

这部电影中那一个个凄凉悲哀的画面,人物的血泪,命运的波折,无疑不深深地牵动我们的心弦。

当我看到日军的飞机,从天空中呼啸而过,投下枚枚致命的炸弹时,我的心揪紧了。

炸弹在灾民中炸开时,耳边充斥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尖叫声,老人伏在地上,痛苦地哭泣,声声唤着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儿女的名字。

一个年幼的孩子,被炸弹击中,已经气息奄奄,一个神父跪在地上,想用手捂住从伤口涓涓涌出的鲜血,可那血还是溢出他的指缝,神父目光非常惶恐,他又用一本圣经堵住孩子的伤口,可是没有用,孩子的眼睛翻白,举着的手放下了,苍白的小脸痛苦地扭曲了,圣经的书页被染得血迹斑斑……看着日本人如同禽兽一般,操纵着冰冷的武器,攻击着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时,那在心中埋藏已久的,深深的愤怒和仇恨,全部涌上了心头。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摧残,看着生命之花接连凋谢,同学们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我听见有同学啜泣的声音,有的同学已经泪流满面。

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那我们能做什么?是在那里冠冕堂皇地谈论报效祖国吗?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又该如何强?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这样的话,大家已经听了许多,可是我们有落实到生活中去吗?我们是否为祖国昌盛尽到一些绵薄之力?我们祖国如今是比原来更加繁荣,经济也比从前发达,可是我们如果是强盛无比的大国,又怎会让日本和菲律宾这些国家,对我们的领土蠢蠢欲动?这一连串的问题,都该深深地烙进我们的心里,时时鞭策着我们。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一九四二》观后感篇1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附近电影院观看了《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九四二年河南人民遭遇饥荒的故事。

他们为了逃荒,不得不背井离乡。

可怜的河南百姓没有饭吃,一路上还遭到日本人的侵略。

我看到很多人被活活的饿死,有的人被日本人用刀枪,爆弹打死……电影结束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

想到故事里,那位叫星星的姐姐为了救活家人把自己卖给别人换回小米,还有花枝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活命把自己卖给一位叔叔换来四升小米;想到栓柱在日本人面前的坚贞不屈;还有星星姐姐吃得太多而弯不下要的模样……我的心情特别的难过。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相比,简直幸福一百倍。

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好好学习,要孝顺父母才行。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2这个寒假我看了一部电影----《一九四二》。

此片描述了一个财主家与三千万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灾和虫灾,全省三千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有个财主家里有很多粮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愤怒,导致家里被烧,粮食被抢,儿子惨死的境地。

而此时日本人又想乘虚而入,夺下河南省。

他家被迫到外乡去躲灾。

一路上,与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们的目标是陕西。

财主家粮多钱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军的轰炸、国民党军人的抢掠,他也变得身无分文,最后衣服也变得破烂不堪,在离家五十多天时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饿死了。

等蒋介石想拨款救灾时,灾民已死了近三百万人,而官方统计说是一千多人。

最后,财主爷一人活了下来,儿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妇饿死、女儿卖人、家丁死于日本人手中、孙子也没有保住。

从此片可以看出: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军队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

另外是老财主的心理转变。

影片一开始因为财主不愿意把粮食分给乡亲,非常自私,原来不是逃荒,而是躲灾,但最后也沦落成了一个穷人,深刻体会到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

所以我们不能自私,要经常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1942》电影观后感

《1942》电影观后感

《1942》电影观后感《1942》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的战争剧情片,影片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展现了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伤痛和挣扎。

通过观影,我深受震撼,也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42年,由于山区战火频繁,中国共产党派出干部和伤员前往陕北担任领导工作,承担救死扶伤的重任。

而在陕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一座破旧的庙宇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日军争夺的焦点,村民们也因此卷入了这场残酷战争的漩涡。

影片开头,就揭示了日军的残暴行径,他们对待中国农民就像对待牲畜一样,不管男女老少都不放过。

这种残忍的场景让我深感痛心和愤慨,也让我对抗日战争的艰难和正义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而庙宇成为了争夺的对象,主要是因为它位于战略要地,拥有极高的军事价值。

然而,庙宇的主持却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和尚,他对战争一无所知,只是秉持着对宗教的虔诚,无私地对待每一个人。

影片的剧情发展曲折紧凑,通过不断的冲突和斗争,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主要角色之一的平儿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她在战争中失去了婆婆,丈夫和孩子,如今只剩下父亲。

面对战乱年代的压力和生活的困顿,她选择了向日军出卖庙宇的消息,换取保命。

这种生存的选择,尽管让人不忍却也能理解,毕竟生存才是最基本的需求。

而与此同时,她的选择也揭露出人性中的自私和脆弱。

影片中还有一位牛鬼蛇神般的庙宇捕快杜大壮,他看似傻傻的,却对庙宇有着一份无法割舍的感情。

他在战火纷飞中一直守护着庙宇,以至于最后牺牲,以庇护庙宇的安全。

他的坚持和担当让人动容,也让我对于战争中的勇敢和牺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942》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生活片段,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痛苦和摧残。

战争无情,它带走了家庭的温暖,毁掉了人们曾经美好的生活。

而在这个时候,人性的善良和真诚也更加显得宝贵和弥足珍贵。

影片中有许多细节都令人感动,比如平儿和庙宇的主持的互动,他们一起品尝小米、一起为孤儿们准备温暖的被子,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却充满了温情和人性的力量。

1942观后感500字

1942观后感500字

1942观后感500字《1942观后感500字》篇一看完《1942》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沉甸甸的。

电影里那一幕幕场景,就像一把把刀扎在我的心上。

那些灾民们,瘦得皮包骨头,眼睛里满是绝望。

就像一群迷失在黑暗中的羔羊,不知道哪里才是出路。

他们的家没了,地也没了,啥都没了,只能一路往西逃荒。

我就在想,这老天爷咋就这么狠心呢?这时候我又觉得自己想的有点傻,那时候的灾难又岂是老天爷一个“锅”能背的。

那是战争、饥荒、腐败等等一大堆破事儿凑一块儿了。

里面张国立演的那个老东家,一开始还算是有点家底的人呢。

可是呢,逃荒的路上,一个接一个的打击。

先是儿子没了,然后房子、粮食啥的都没了。

他就像个被命运玩弄的木偶,只能跟着人群走。

我就寻思,这人的命运咋就这么脆弱呢?可能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人就像蝼蚁一样,随便一点风吹草动就能把你碾碎。

电影里还有那些个官员,哼!那叫一个让人生气。

灾民都饿成那样了,他们还想着中饱私囊。

我当时就想,这些人的心难道是石头做的吗?他们难道看不到那些灾民就像行尸走肉一样吗?这让我想起我以前在学校遇到的一些事儿,虽然不是这么严重,但是那些欺负弱小的同学,和这些官员也有点像,只想着自己占便宜。

在逃荒的队伍里,大家都为了一口吃的争得你死我活。

那场景,就像一群饿狼在抢一块肉。

可是仔细想想,他们也是没办法啊,谁不想活下去呢?这又让我矛盾了,在生存面前,道德好像变得很模糊。

那我要是在那个时候,我会怎么做呢?我可能也会为了一口吃的去争吧,也许我会更没底线,谁知道呢?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这可不是看几本书就能明白的事儿。

《1942观后感500字》篇二《1942》这部电影啊,可真把我看得五味杂陈的。

电影一开头,那画面就像一阵冷风,直接把我吹懵了。

到处都是灾民,那脸啊,就像被刀刻过的树皮一样,干巴巴的,一点肉都没有。

他们的眼神,就像深不见底的黑洞,空洞洞的,只有绝望。

《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1942》的这份情怀,纵然无法和历史媲美,但它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是一段回忆,也是一代人的苦难回忆。

yuwenmi小编整理了相关的观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一】我对冯小刚执导的影片一直很关注,《唐山大地震》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昨晚观看了<一九四二》在大上海影院的首映。

电影结束后,我一直沉浸在《一九四二》那血腥而又悲惨的岁月之中.....。

冯导用如此大手笔拍下这样一部巨作,它显示的是一个敢于揭示历史真相的中华民族的气度,是一个不忘贫穷落后被人侵略、任人宰割历史的坚强民族!唯一使我遗憾的是,看完以后还有两点不了情:一是影片好像还短了些;二是好像自己也跟那位美国战地记者走了一遭,大有一种只是看了一部大型灾难历史纪录片的感觉,似乎还缺乏一种更催人泪下的刻画人们心灵世界的动人故事情节。

影片中大碗影星的演技个个都十分了得,国际关系的处理也十分微妙。

《一九四二》这部电影把当年河南灾荒造成的凄凉和难民们悲惨的命运刻画的如临其境,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一笔勾画出来,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把苦难深重的灾民推向绝望深渊的丑恶嘴脸全部揭露出来,把70年前那段天灾加人祸造成的三百万人死亡的大灾难历史追忆给后人永世铭记!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灾难不计其数,因为许多自然灾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问题的关键不在灾难本身,而是在于灾难一旦发生后,国家当权者与政府是如何去面对和处理的?《一九四二》就是要告诉人们,过去的“蒋家王朝”与今天的人民政府在本质上的根本区别。

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关爱人民和领导救灾的生动事例举不胜举,我想这也就是冯小刚导演拍这部巨作的真正教育意义所在.....。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二】冯导早前的喜剧大获成功,主要不是他导的有多好,是他成功的笼络了一批人在对的地方做着对的事情。

而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脑子里还没有一个健全的观影模式,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喜剧可以笑,悲剧让人殇。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相关推荐1942观后感(通用15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1942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942观后感篇1《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

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

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

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

在这场灾难面前,原先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

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

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能够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

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能够啃树皮,可是却很难找到。

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们瓜分了。

以后要节俭粮食了。

这是我的第一条观后感。

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

原先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

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述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

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

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日,他们正在颠沛流离。

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最终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

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

试想。

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

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1942观后感篇2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饥荒的背景下,以往的财主东家和佃户的悲惨境遇。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导读:观后感 1942观后感【篇一:1942观后感】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最后的结局也让我有着无法言说的压抑和心痛。

1942年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大旱而且蝗灾,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为了生存,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始了一次惨烈浩荡的逃荒之旅。

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

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但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

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

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这真是让人义愤填膺!饥饿离人们的距离开始变得那么的接近,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场面。

孩子需要养活、生病在床的母亲需要买药,人们含着泪水卖掉自己的孩子、曾经一起患难的妻子,换来的只有3升小米。

3升小米,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值钱,但当生存遇到威胁的时候,它又是那么的值钱,人们无奈的只有用亲人去换取救命的小米。

看完这部影片,我不禁心中感慨,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灾难才能最终避免。

【篇二:电影1942观后感作文500字】我爸爸介绍我看了由冯小刚导演的《1942》,看完之后我心里很震惊,庆幸我生活在新社会。

影片说的是1942年的河南,当年日寇入侵,又逢大饥荒、饿殍遍野、老百姓流离失所,兵匪横行。

当时河南一千三百多万人,死掉了三百多万人,让我震惊的场面是,人吃人,狗吃人,为了活命,四升小米买一个媳妇,两块饼干换一条命。

而重庆的达官贵人,却在莺歌燕舞,推杯换盏,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真是、感人的故事。

我观看,从中受到了许多教育。

影片中介绍了1942年,因河南一场旱灾,粮食缺乏,引出了吃的问题,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一路上饿死了许多老百姓还时不时有日本飞机来轰炸。

亲人们都杳无音讯,要么不是失踪就是死亡。

那些当官的只考虑自己的座位是否稳不稳,不考虑深受灾难的百姓们,还向灾民们要粮食。

70年前,人们生活在压迫,悲惨的世界里。

饿死了数不胜数的百姓。

一个国家的发展与未来;离不开国家领导者。

当民众处于水生火热之中时,国家领导者却不闻不问。

那样就是国家的危机会家破人亡的。

但在灾民们团给人一心,。

1942电影观后感

1942电影观后感

1942电影观后感1942电影观后感【篇1】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

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

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

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

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

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

……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

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

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

河南,我想我也会像那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样会义不容辞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学新闻研究生)时,我也会用行动追忆那段似远去,实则未远去的历史!1942电影观后感【篇2】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

知寒识暖《1942观后感》

知寒识暖《1942观后感》

知寒识暖《1942观后感》第一篇:知寒识暖《1942观后感》知寒识暖题记:出差归来,北京的天气很冷,寒风夹着雪花迎面而来,如身临其境《1942》……为了响应公司的号召,也为了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我的410的室长组织我们全体办公室的人员一起观看了电影《1942》。

之前,对于1942没有过多的了解,最早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

当时只是在书店匆忙的浏览过一次,大体内容并未详知。

只是隐约的知道是1942年关于河南的一次大饥荒,一次集体大逃荒的事件。

而在昨晚,当看了冯导以一种浩瀚的场面把河南灾民在日本侵略下忍受痛彻心扉的饥饿状态展现出来时,我瞬间崩溃了。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压抑到极致的电影,和之前的《南京大屠杀》《唐山大地震》不分伯仲。

有人说冯小刚再次利用了观众的同情心来赢取票房,再次以揭开国人伤疤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对此看法我不予苟同,但也不表反对。

暂且不论冯导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我只想说说观看这部电影时所给予的感受,所燃起的痛感。

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了官员腐败,看到了民不聊生;看到了政府在大的战役面前对民生的漠视,看到了在大量的救灾物资被私藏腰包的龌龊;看到了人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可以打破所有的道德观念,道德底线,卖妻,卖女,看到了人吃人,狗吃人。

这一系列惨不忍睹的画面会让你有种哽咽到梗塞的悲愤感。

从这部电影中,让我更加深刻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现在生活的幸福与美好,感受到国家政府在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的重大重要作用。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真的没有理由抱怨社会、政府了,而应做好自己为人的本分,做好为官的本分,做好自己的本职本分,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

了解历史的灾难灾情,感受今天的幸福美好。

电影《1942》让人们大众反省自己,找到幸福;让政府官员重新认识自己工作的价值与意义,造福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巨大意义;让贪官腐败者畏惧害怕,不敢再贪,改邪归正;让富有的人明白财富的不可靠、不可永远占有,更清醒认识财富的本质;让穷人明白精神比财富更有价值。

中学生《1942》观后感5篇

中学生《1942》观后感5篇

中学生《1942》观后感5篇一部《1942》,一场民族灾难,刻骨铭心。

70年前,300万同胞罹难,惨绝人寰。

翻开历史,翔实珍贵的资料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1942》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1942》观后感1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

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但是,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我的娘时,从自我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我卖给了别人……不仅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

但我明白,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20--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

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此刻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

那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

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

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

……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2观后感》1942观后感(一):电影《1942》观后感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

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难听老一辈们讲过,苦难、战争、饥荒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

《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

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

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

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

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

范老东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

(优美的散文)历史灾难在影片中的重现,不仅仅仅是让当今的咱们深刻的浮想到那个时代,同时也是对咱们心灵的一次洗礼。

不管是灾难、战争、饥饿、寒冷人性的光芒、故乡的深情都将是不可磨灭的!1942观后感(二):1942观后感…昨日我们观看了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

财主老范家贮存了足够的粮食,灾民们闻讯前来打劫,灾民人多势众,范财主只好先用缓兵之计让他们进来,又派人去搬兵,计划败露后灾民一气之下烧了范家,杀了财主的儿子,老范只能带着家眷踏上躲灾之路。

逃灾路上,他的老母亲在一次日本飞机残忍的轰炸中炸死,他的儿媳妇在五天没吃饭的状况下产下孩子,结果在极度虚弱中死去,老范之后不得不把宝贝女儿都卖了,换来五升小米。

天地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了吧!老范带着栓柱,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登上了去陕西的火车。

火车上人挤人,栓柱的两个孩子夜里被挤下了火车,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车去寻找孩子。

火车到陕西关口却被不顾救灾没有良心的军队拦下,赶了回去。

老范这才发现婴儿已被自我悟在怀里捂死了。

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亲人走得一个不剩,悲哀欲绝、万念俱灰的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往回走,说是死也要死得离家近点,路上他认一个小女孩作孙女,在荒凉的雪山中,二人摇摇晃晃地走着,在这样一幅悲凉的画面中,电影落下了帷幕。

电影是以逃荒为大背景的,老范一家人落得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河南人毫无活路的社会事实,将军蒋鼎文不管灾民死活,大言不惭地说:死一个灾民总比死一个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于此!而总统蒋介石也对灾民死活不管不问,这些都说明了国民政府的腐败。

一名记者不顾生命危险,去灾区实地报道灾情才让国民党政府迫于压力向河南发放救济粮。

贪污腐败,只为自我谋利不为国家着想的官员比比皆是,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国家而战。

李培基主席则是一名好官员,切切实实为民着想,可终究改变不了死气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残暴行径令人瞠目结舌,他们纯粹是把中国人当牲口看待,对着手无寸铁的灾民投下一颗颗致命的炸弹,之后又用机枪扫射,实在是毫无怜悯之心,连灾民都不放过。

之后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剑刺穿喉咙之画面实在残忍至极,试问日本人心中到底还有良知吗这不禁让我想起历史课上学到的一刚故事,日本占领南京后,两名军官比赛杀人,不分胜负,又继续比赛,可见他们已经是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

我想引用蒋鼎文的一句台词:国家贫弱才会挨打。

如今我们这一代更就应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国的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能雄立于世界而读书,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飞跃性发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资源等问题,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祖国出力,让祖国腾飞!1942观后感(三):【人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

咱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咱们严肃了一把。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这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

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明白这是正因《一九四二》。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这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让这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

咱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

我以前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

咱们在《一九四二》中能够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

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就应去看《一九四二》,不好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

看的时候务必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1942观后感(四):1942观后感600字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先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

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齐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十分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齐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思考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

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

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思考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思考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1942观后感(五):1942观后感(六):1942观后感作文1942年到底发生过什么如果您不明白,不用急,电影《1942》就能告诉你1942年发生过的最悲催的一幕。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成灾,庄稼颗粒无收,每一天都会有人饿死。

老东家范老爷,因为保护自家粮食和邻村村民发生冲突,家被烧了,家里的粮食都被抢光了。

他只好带着全家人和长工栓柱,还有同村的瞎鹿一家,加入了逃荒的队伍,离开了自我的老家延津,奔向陕西。

用范老爷的话来说,他只是去躲灾,灾荒一过去,他还是会回来当地的东家的。

原因很简单他有做东家的智慧。

逃荒路上,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他带着的许多行李都丢了,一下子从躲灾变成了逃荒。

在去往陕西的路上,范老爷身边的许多人了都饿死了,瞎鹿、星星、花枝、留宝、铃铛、栓柱,还有他的孙子留成,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人世。

最后到了陕西,只剩下了范老爷一个人了。

范老爷承受不了失去亲人们的打击,和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结伴走回了老家延津《1942》这部电影,真实的反映除了抗日时期执政当局的麻木和丑陋。

为首的当然是日本鬼子,是他们,残忍地杀害了栓柱,是他们,两次轰炸那些流离失所的灾民。

最可恨的是,他们竟然在灾民逃荒的线路上发放粮食,迫使许多灾民都去为日本打仗。

还有那些无耻的中国军阀,他们在抢了瞎鹿的驴后,非但没有给瞎鹿一口肉吃,还残害了他的生命。

国民党军官蒋鼎文,在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请求下,答应减免三千万担军粮,但却提出了两个荒诞的要求:一、让日本兵不在进攻河南。

二、让自我的部队退出河南战场。

这种条件,李培基当然没有完成。

于是,在赈灾粮食发下来时,蒋鼎文又借口拿走了三万担粮食。

最后,贪官也是致使灾民饿死的原因之一。

他们一面贪污粮食,一应对着上层,信誓旦旦地说:能够克服,能够克服。

这些致百姓于水火之中的人,难道不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吗[虽然1942年社会黑暗,失去光明,但是人性的光辉,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就比如说美国人白修德吧,他虽然只是一个报社记者,但他却深入灾区腹地,用相机记录下了河南的严重灾情。

是他,谅解了范老爷偷他的驴;是他,把驴和饼干都送给了范老爷;也是他,为了帮忙河南人民摆脱饥饿,先找到当地政府,之后找到宋庆龄,最后找到蒋介石,亲口告诉了他河南的灾情。

功劳最大的,不就是他吗除了白修德,我们所熟悉的老东家范老爷,也是个善良的人。

在瞎鹿的母亲快病死时,他好心地给了瞎鹿一些小米。

到最后,他的粮食已经不多了,他还是把小女孩留下,带领她一同走回老家延津。

要明白,那个时候多了一张嘴是多么艰难的事儿!这难道没有反映出他的那颗善良的心吗回顾1942年苦难的岁月,我们还就应做哪些反思呢1942观后感(七):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