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42》观后感

合集下载

电影《1942》600字5篇五年级观后感

电影《1942》600字5篇五年级观后感

电影《1942》600字5篇五年级观后感天灾人祸令人害怕,所以国家的强大才会显得如此重要,有国才有家。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今天去电影院看了一场叫《1942》的电影。

从电影院出来时,我心潮澎湃。

电影主要讲了1942年,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也就是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河南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里,人们一起逃荒,在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被饥饿催红了眼的人们甚至开始了人吃人的行为。

你可能会问:当时的政府呢?那时,国民党当权、执政,他们那些所谓“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种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儿会给老百姓送粮食呢?一些清官苦苦从国库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怜的粮食,准备发给灾民时,又被贪官污吏扒得一点不剩。

当时,日寇集结了6万兵力准备进攻河南,但他们能意识到,光靠6万人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无耻的侵略者就想出这样一个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军粮分发给河南灾民,让他们饥饿的压迫下与中国的自相残杀。

从而攻占了河南。

白修德,一位美国记者,为了追求真相,深入灾民间,体验灾民的生活,一起吃树根、喝雪水,还差点因为拍照,被日寇的轰炸机炸死,幸好,一个农夫把他扑到了旁边,才免于一死。

他又通过层层关系见到了国民党最高领导——蒋介石。

用他手中的相机告诉了昏庸的中国统治者事情的真相。

这才发出了第一笔真正发放到灾民手中的救济粮。

没有国就没有家,一个国家不强,即便你腰缠万贯,你也会被1942大灾荒、日寇这样的侵略者在一夜之间洗劫一空。

所以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祖国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1942》观后感二周六,亳州晚报高年级小记者在凯得利电影院看了《一九四二》这部电影。

它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同时也让我感到惭愧。

电影讲的是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的一次大旱灾,当时在某个村子里只有地主老东家有吃的。

一天,一大群饥饿的村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去老东家借粮食,结果双方发生争斗,把老东家的房子全部烧掉了。

电影1942观后感(共4篇)

电影1942观后感(共4篇)

篇一:电影《1942》之影评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电影《1942》之影评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

关键词:1942 悲剧冲突一、引言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

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二、冲突(一)贫民与财主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

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

“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李蕤《豫灾剪影》)。

面对饥荒,财主老范,不再是一向温和的老东家,粮食成了他最为关切的宝贝疙瘩,他反复叮嘱家仆要仔细看护好自家的粮食;地主的儿子也不再是常态下的公子哥儿,少许的粮食使他成为了引诱民妇的资本;贫民则不再是一向温顺的小绵羊,饥饿使得他们丧失理智、难念旧情,即便是曾经有过的救命之恩。

(二)避难与逃亡所有的人都走上了逃荒之路,因为战争,更因为饥饿。

一无所有的农民们携家带口,带上祖宗的牌位,带上自己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走上逃亡之路,正如李蕤在《豫灾剪影》里描述的那样:“朝西去的大路上就充满了从洛阳出来的缓慢蠕动着的人群,有的步行,有的乘大车、人力车、排子车、汽车……人们的叫骂呼喊传到远处的田地里,混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低沉的音响,像只受伤了的野兽把血淌进一条长河时的沉吟”。

即便是穿上出嫁时花衣裳也丝毫掩饰不了逃亡者的命运与悲哀。

电影《1942》高中生观后感5篇

电影《1942》高中生观后感5篇

电影《1942》高中生观后感5篇《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

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电影《1942》观后感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

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

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

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

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

《1942》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

《1942》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

《1942》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1942》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昨晚和朋友一起去看的1942,当初叫朋友看电影,没说看什么,他犹豫了,当说到是1942时,他变成了毫不犹豫。

对于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今天和老妈聊天时她才提到,当初姥爷就是从河南逃难到山西的。

当初姥爷还很小,老奶拿担子挑着他一路北上,逃到了山西,他们大概也想不到,70年后,会有人会为他们拍一部戏,讲述他们那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影片中有很多逼真的场面,包括日本飞机投掷炸弹,下面的人瞬间粉身碎骨,还有飞机扫射,人中弹后的样子,包括狗吃人内脏,每一个场面都触目惊心,但冯导把画面做的让人可以接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血腥,但这一点也渐少不了对某岛国的痛恨。

国民政府的种.种行为,不得不让人感到另一种生气和失望,贪污,腐败,草菅人命,300W乃至更多的百姓,就是那么没了性命的,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还得感叹老百姓啊,永远的逆来顺受,在那种情况下,都不会选择抗争,不会去偷,不会去抢,连拿自己的子女妻小换粮食,都换的那么有秩序。

有这样的民众,并不贪图什么,只是为了活命,不介意上面的宰割,上面的当权者就不能给他们个活路么!冯导平实的讲述了那段历史,没有参杂主观的对与错,是与非,只是让观众从中自己去体会是是非非。

我们饱着肚子,去经历那个年代的难民饥寒交迫的日子,去想当初连吃都是问题的人们的那份艰辛,在看完电影后静静的走出影院,总结自己收获的点点滴滴。

《1942》观后感二看了冯导的《1942》,真是这些年来难得的一部国产好影片,里面有关于亲情,爱情,政府,国难,民族性等等的剖析,深刻的反映了那一段几乎被忘记了的血泪般的历史。

河南饥荒有三百万人饿死,一路饿殍遍野,民众甚至易子而食。

除了痛恨天灾的无情和日本鬼子对无辜百姓的轰炸,更痛恨的竖民党对民众的不顾,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不团结。

《1942》观后感5篇范文

《1942》观后感5篇范文

《1942》观后感5篇范文《1942》由华谊兄弟公司和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一部剧情片。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

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

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

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

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

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

……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

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一九四二》观后感篇1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附近电影院观看了《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九四二年河南人民遭遇饥荒的故事。

他们为了逃荒,不得不背井离乡。

可怜的河南百姓没有饭吃,一路上还遭到日本人的侵略。

我看到很多人被活活的饿死,有的人被日本人用刀枪,爆弹打死……电影结束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

想到故事里,那位叫星星的姐姐为了救活家人把自己卖给别人换回小米,还有花枝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活命把自己卖给一位叔叔换来四升小米;想到栓柱在日本人面前的坚贞不屈;还有星星姐姐吃得太多而弯不下要的模样……我的心情特别的难过。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相比,简直幸福一百倍。

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好好学习,要孝顺父母才行。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2这个寒假我看了一部电影----《一九四二》。

此片描述了一个财主家与三千万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灾和虫灾,全省三千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有个财主家里有很多粮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愤怒,导致家里被烧,粮食被抢,儿子惨死的境地。

而此时日本人又想乘虚而入,夺下河南省。

他家被迫到外乡去躲灾。

一路上,与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们的目标是陕西。

财主家粮多钱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军的轰炸、国民党军人的抢掠,他也变得身无分文,最后衣服也变得破烂不堪,在离家五十多天时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饿死了。

等蒋介石想拨款救灾时,灾民已死了近三百万人,而官方统计说是一千多人。

最后,财主爷一人活了下来,儿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妇饿死、女儿卖人、家丁死于日本人手中、孙子也没有保住。

从此片可以看出: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军队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

另外是老财主的心理转变。

影片一开始因为财主不愿意把粮食分给乡亲,非常自私,原来不是逃荒,而是躲灾,但最后也沦落成了一个穷人,深刻体会到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

所以我们不能自私,要经常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电影《1942》600字5篇初二观后感作文

电影《1942》600字5篇初二观后感作文

电影《1942》600字5篇初二观后感作文《一九四二》取材于1942年发生于河南的大饥荒,整个故事里的百姓们都是悲剧。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

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

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

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

他假装不坚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

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联,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发奋、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

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状况下的抉择。

在思考活下去的好处,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

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

性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

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好处、政府之应所为。

家庭的好处,家庭之可贵。

承诺的好处,承诺之重远高于性命。

《1942》观后感二《1942》讲述的在绝境中求生,在残酷的环境中闪耀希望的光芒。

通过历史我们知道,1942年之后不到二十年,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那场饥荒不只是河南,席卷全国,同为天灾人祸交杂,很多人记忆犹新。

那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1942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1942观后感篇1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九四二》这部影片。

看后我的心里特别的难受。

脑海里不断闪现着电影里的场景。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

老东家辛辛苦苦储存的粮食被土匪抢走,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儿子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孙子最后被自己闷死,弄得家破人亡。

老百姓病死饿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胆战心惊。

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走,为了活着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着的希望。

在那个年代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饱,把自己卖了换了四升小米,为的是让孩子活着。

他们没有别的奢望,只是能求活着。

看到这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老百姓真是太苦了。

我问妈妈:“这是真的吗?”妈妈说在过去她的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就是这个样子。

不像现在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感受到挨饿挨冻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难受。

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期望!电影1942观后感篇2首先刚看到这一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那种红色电影,而我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是非常深恶痛绝的,看一次就会异常的愤恨一次,我不是传说中的愤青,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爱国是作为一个国人的底线,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所以我就不愿意主动去看这些让我很虐心的东西。

另一方面,显然这应该是那种还原历史,纪实类的电影,而对于这类电影我也是有一种似乎是天生的排斥,怕这些电影加入编剧、导演、演员自己的思想后,演绎的不再像当初历史本应有的那种感觉了,而我又是一个情感思想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环境影响的人,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来刻意避开这些思想的入侵来保留自己思想中的本真了。

1942观后感5篇

1942观后感5篇

1942观后感5篇《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

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1942观后感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1942观后感1942观后感1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

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

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

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

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

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

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

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

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

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

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

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

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

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

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

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

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

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

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

《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1942观后感范文(一)一部《1942》,一场民族灾难,刻骨铭心。

70年前,300万同胞罹难,惨绝人寰。

翻开历史,翔实珍贵的资料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老财主的破灭。

当时的中原大地,哀鸿遍野,饿殍千里。

老东家范殿元一向游走在故事中。

以往仓廪充实、妻儿绕膝,就连逃难也被自我认定为躲灾,逃荒途中还不忘带着家里的长工,这是财主骨子里习惯的养尊处优。

认定被欺压的民众没有反抗,吝啬贪婪的他,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

我一向担心并期望,延续他家香火的小生命会躲过这场劫难而存活下来。

当孩子被他自我亲手戕害于襁褓之中时,一个小地主阶级就此自我毁灭!“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历史不得不让大家重新审视这悲天悯人的灾难,人们的仇恨瞬间化为阶级矛盾和仇恨。

一个财主家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老百姓呢,最无辜的当属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难深重的人们,只能理解这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现实。

这饥饿,看似简单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实折射出对信仰的追求、对文化的渴望、对人性的呼唤、对民族发展的思考。

在灾难面前,在饥饿面前,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但恰恰相反,与其苟且偷生,还不如坦然从容地理解死亡,死得离家近一些。

家的概念,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显得是那样的亲近,又是那样的神圣。

这场民族的灾难,仿佛一部沉重的史诗,记录着那段惨烈的历史,那些悲壮的场面。

无冕之王的斡旋。

《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穿梭在灾难现场、斡旋于政府军队之间,凭着记者的良知,向世人揭示了河南大饥荒的骇人真相,迫使国民政府开展救灾工作。

当日本的飞机狂轰滥炸的时候,当凄凉的二胡诉说的时候,当教堂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无不在告诫我们,应对历史和现实必须进行深深的反思。

于是,人们的仇恨,不再是怨天尤人,而是激起对战争的仇恨、对日本民族的仇恨。

这恨中,既有国民政府置若罔闻,于民族灾难不管不顾和对灾情的错误研判;还有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庸碌无能以及政府官员各自为政,以个人利益为重勾心斗角的丑态;也有战区司令蒋鼎文等军官不顾灾情,愚弄百姓从中渔利。

电影《1942》5篇600字初二观后感

电影《1942》5篇600字初二观后感

电影《1942》5篇600字初二观后感《一九四二》是一部佳作,主创们的用心程度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想把这部剧拍好。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

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

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

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

他假装不坚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

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联,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发奋、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

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状况下的抉择。

在思考活下去的好处,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

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

性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

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好处、政府之应所为。

家庭的好处,家庭之可贵。

承诺的好处,承诺之重远高于性命。

《1942》观后感二在我妈妈与其朋友聊天之际,朋友向我们母子俩推荐了一部名字叫做《一九四二》的电影,待我们一起吃完晚饭,便打开了电脑,进入百度一搜,找到了一个网页,轻轻一点,这部电影便开始了播放。

电影开头的一幕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饥荒的年代,我们中国河南发生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吃的问题,每天都有好多人饿死。

观《1942》心得体会[样例5]

观《1942》心得体会[样例5]

观《1942》心得体会[样例5]第一篇:观《1942》心得体会电影《1942》记录的是河南因为干旱和蝗灾,所带来的人员流离失所的苦难经历。

显然,电影里的苦难并不仅仅因为自然灾害,还有土崩瓦解的社会,兵匪和战争,失去行动能力的政府,这一切的后果便是无法掌控对有限资源的分配,从而带来失序状态,以至于处于弱势一方的平民无法争取资源,只能流离失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1942》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观《1942》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来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

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起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非常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考虑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

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

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考虑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考虑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1942观后感(通用19篇)

1942观后感(通用19篇)

1942观后感1942观后感(通用19篇)1942观后感篇1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

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难听老一辈们讲过,苦难、战争、饥荒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

《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

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

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

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

“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

”范老东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

历史灾难在影片中的重现,不仅仅仅是让当今的咱们深刻的浮想到那个时代,同时也是对咱们心灵的一次洗礼。

不管是灾难、战争、饥饿、寒冷……人性的光芒、故乡的深情都将是不可磨灭的!1942观后感篇21942,曾经对我,只不过只是一个数字罢了。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一九四二》是一部佳作,主创们的用心程度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想把这部剧拍好。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孟分了.以后要节约粮食了.而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1942》观后感二不是轻而易举地说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是自信满满地说出什么事情有什么意义,沉默地去看一段历史,让自己成为历史中的一个人。

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五篇

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五篇

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五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五篇(一)去年春天,还冷的时候,我的好朋友裤子在三联书店旁边的雕刻时光请我喝了一杯咖啡,喝咖啡之前,我终于在三联买到了苦苦寻觅已久的《刘震云精选集》,因为里面有那篇在当时并不是很著名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

喝完咖啡,后劲很大,回去之后就把这本书看完了,看到凌晨一两点。

坦率的讲,这不像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种纪实文学,虽然作者本人并没有经历过那惨绝人寰的一九四二年,但里面写到的,我相信它们是确确实实存在过的。

后来,听说冯小刚要把这一年拍成电影,我便开始深深的为他发愁: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种背景,这样一段历史,这样一个总局,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部电影——能原原本本的还原出那一年的本来面目吗?它在残酷性上堪比余华写的《菜人市场》,却又包含了一些有意思的所谓政治在其中。

所以,今年电影一上映,就去看了。

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那段历史值得回顾,跟张国立和陈道明无关,跟钢琴师和肖申克无关,跟冯小刚也无关。

电影围绕了一个富裕的河南家庭展开,开头几分钟,有点像《活着》和《白鹿原》的感觉,但紧接着,它就开始成为了《一九四二》。

那是一段多么惨痛的历史啊,人命如草菅,那么一大群人,走在路上,走着走着就死了!近年来,几乎每一部关于近代战争的电影都掺杂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但冈村宁次的一句话却让我几乎感谢日本人,他说,饥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

他用粮食收买了一些饥民,与中国军人做斗争。

在那个场景下,活着,确确实实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入戏很深,几乎融入到了那个世界里,所以看到红着眼睛的野狗撕扯着路边死尸的时候,确实吓了一跳。

小说里似乎还提到了卖人,但小说里的卖人和电影里的卖人是不一样的。

《1942》观后感范文5篇

《1942》观后感范文5篇

《1942》观后感范文5篇1942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

燎原之火,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哀鸿遍野。

当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时,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942观后感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942观后感1从整部电影来看,我觉得它至少有3个特点深深的打动着我。

1、真实的情节表现。

2、对于人性的深刻刻画。

3、对于时代的折射。

首先是第一个真实的情节表现。

冯小刚在导演这部电影时确实可是在真实这方面下足了功夫。

每一个镜头他都在竭力的表现那个时代,都竭力在展现真实。

比如血肉模糊的战场,演员的河南音等有助于展示那个时代真实性的东西,全都做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有人会说这么血肉横飞的片子,太过于展示暴力化,影响较坏。

其实我觉得历史题材的电影其实就是在展示真实,如果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连真实都做不到那将是不及格的。

我们提倡好的方面,同时也不能回避坏的方面,正是坏的方面才让好的方面显得有意义,才显得事情的真实。

这部影片要表现战争的残忍和对人民造成惨无人寰的伤痛,如果将战争还是拍得很柔和,不够血腥那就达不到他要的效果,那既是对电影本身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欺骗。

第二个是对于人性的刻画。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逃荒中的每一个人对于道德和幸福的追求都在不断的下降。

可以看到老范的女儿作为一个女学生,逃荒的时候还带着一只猫,这可真是有钱人才有的雅兴。

到了后来,因为饥饿难耐她还是默认了了父亲宰猫的事实,并自己也要喝一点猫汤。

自此她也完成了自己的一个转变,在逃荒途中,栓柱要求给她两块饼干,要和他发生关系,她不同意。

后来,自己还不是为了生存而进了青楼服侍一名军需官。

军需官问他是不是不愿意,她也不敢说半个不字!所以我才说这部影片通过讲诉这段历史,又再度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第三个是对于时代的折射。

我们可以看到在影片中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以及中国武人政治的弊端。

电影《1942》600字5篇高一观后感作文

电影《1942》600字5篇高一观后感作文

《1942》观后感一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

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难听老一辈们讲过,苦难、战争、饥荒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

《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

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

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

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

“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

”范老东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

(优美的散文)历史灾难在影片中的重现,不仅仅仅是让当今的咱们深刻的浮想到那个时代,同时也是对咱们心灵的一次洗礼。

不管是灾难、战争、饥饿、寒冷……人性的光芒、故乡的深情都将是不可磨灭的!《1942》观后感二倒在电影院的椅子里直到听完《1942》最后的片尾曲,才眉头紧锁,步履沉重地走出了电影院,内心感受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

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范文五篇

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范文五篇

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范文五篇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五篇(一)去年春天,还冷的时候,我的好朋友裤子在三联书店旁边的雕刻时光请我喝了一杯咖啡,喝咖啡之前,我终于在三联买到了苦苦寻觅已久的《刘震云精选集》,因为里面有那篇在当时并不是很著名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

喝完咖啡,后劲很大,回去之后就把这本书看完了,看到凌晨一两点。

坦率的讲,这不像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种纪实文学,虽然作者本人并没有经历过那惨绝人寰的一九四二年,但里面写到的,我相信它们是确确实实存在过的。

后来,听说冯小刚要把这一年拍成电影,我便开始深深的为他发愁: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种背景,这样一段历史,这样一个总局,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部电影能原原本本的还原出那一年的本来面目吗?它在残酷性上堪比余华写的《菜人市场》,却又包含了一些有意思的所谓政治在其中。

所以,今年电影一上映,就去看了。

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那段历史值得回顾,跟张国立和陈道明无关,跟钢琴师和肖申克无关,跟冯小刚也无关。

电影围绕了一个富裕的河南家庭展开,开头几分钟,有点像《活着》和《白鹿原》的感觉,但紧接着,它就开始成为了《一九四二》。

那是一段多么惨痛的历史啊,人命如草菅,那么一大群人,走在路上,走着走着就死了!近年来,几乎每一部关于近代战争的电影都掺杂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但冈村宁次的一句话却让我几乎感谢日本人,他说,饥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

他用粮食收买了一些饥民,与中国军人做斗争。

在那个场景下,活着,确确实实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入戏很深,几乎融入到了那个世界里,所以看到红着眼睛的野狗撕扯着路边死尸的时候,确实吓了一跳。

小说里似乎还提到了卖人,但小说里的卖人和电影里的卖人是不一样的。

电影里的人被买走,还能活命,哪怕是受尽耻辱的活着。

但小说里被卖掉的人,几乎全被吃掉了没人愿意吃掉自己的家小,只好卖掉自己的家小,换来一丁点钱,去食用别人的妻儿。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1942观后感《1942》,和以往一贯的冯氏喜剧不同,这是一部具有厚重历史感,哀却不悲的电影。

下面是1942,快来围观吧。

1942观后感【篇一】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

我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我们严肃了一把。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

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知道这是因为《一九四二》。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

我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

我曾经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

我们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

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应该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1942》观后感
《1942》主要讲了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

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

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买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

”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

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

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

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

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蒋介石为了集中人财物力抗日而放弃援助重灾之下的河南;大当家为了自保,宁愿看着村民挨饿也不开仓放粮救济乡亲;河南省长亲往重庆为民请命,但面对公务缠身的蒋介石时,确不忍再为领导添堵;大当家女儿难忍饥饿,最终主动求父亲把自己
卖到妓院。

在去陕西的火车路上,老东家由于太紧张,把自己的儿子给活活闷死了。

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在返回的路上,他遇上一个也失去了所有亲人的小女孩,老东家成了她的爷爷,她成了老东家的孙女,也就是我娘。

看完这一部电影,给我的感触很大。

我终于知道什么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对比1942年河南逃荒的人的生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甚至几百倍几千倍。

他们想吃一点东西,就要拿人去换,这种生活是你想都想不到的。

这部电影写出了1942年河南地区人们生活的艰苦,也写出了当时日本人的残暴和国民政府的不理不睬。

从这部电影里勾起了我对日本人的仇恨。

日本人残暴就算了。

但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居然对河南这么大一件事坐视不理。

他吃着大餐,而河南在逃荒路上的人则是在吃树皮等不是人吃的东西。

他只要少吃几个菜,逃荒路上的人就可以多存活几天。

但他一定要李主席上门去说,才发一点食物下来。

假如我是逃荒中的人,我过不了几天就死了。

因为我不肯吃树皮之类的东西,但是我不吃就一定会死。

就算我不饿死,也会被日本人杀掉,因为我的性格很急,肯定忍不了他们。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不要再浪费每一点东西,当你想丢掉它们的时候,想起1942年河南逃荒路上的灾民,
就算是纪念他们吧。

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不要对事物太过于挑剔,也不要浪费任何一点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