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电影的观后感作文700字5篇

合集下载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篇一看完《1942》,我的心情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沉甸甸的。

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那个饥荒年代里人们为了一口粮食所遭受的苦难,也让我对“珍惜粮食”这四个字有了刻在骨子里的认识。

电影里那一个个画面,真的是触目惊心啊!那些灾民们瘦得皮包骨头,眼睛里满是对食物的渴望,就像饿狼盯着猎物一样。

他们四处逃荒,只为了能找到一点吃的东西。

我看到一个场景,有个孩子饿得实在不行了,趴在地上捡那些别人扔掉的已经发霉的馒头渣,那画面就像一把刀扎进我的心里。

我当时就在想,我们现在每天扔掉的食物,在那个时候可能就是能救命的宝贝啊。

我自己也有过浪费粮食的经历。

以前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时候,我经常会剩饭,有时候觉得饭菜不合口味,就把大半碗米饭倒掉。

当时还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想想,我真是太不懂事了。

就像我奶奶常说的:“每一粒粮食都是汗珠换来的。

”可是我却轻易地就把那些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粮食给扔掉了。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粮食又不值几个钱,浪费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哼,这可大错特错了!我们现在能有这么充足的粮食供应,那是多少人辛勤努力的结果啊。

那些在农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伯伯,每天顶着大太阳,弯着腰插秧、除草、收割,多不容易啊。

就像电影里演的,当你没有粮食的时候,才知道粮食的珍贵。

我们不能因为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就忘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如果把粮食比作是生命的源泉,那我们现在就是在肆意地浪费这个源泉。

这就好比是在沙漠里行走的人,前面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一点水,后面的人却毫不在意地倒掉。

这不是傻是什么呢?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从现在起,我决定一定要珍惜粮食,每一顿饭都做到不浪费,哪怕是一粒米。

这不仅是对那些辛苦劳作的人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篇二《1942》这部电影,看得我那叫一个揪心啊,就像心里被猫爪子挠似的。

看完之后,我满脑子都是珍惜粮食这事儿,感觉这四个字都要在我脑袋里生根发芽了。

高中生观一九四二观后感五篇

高中生观一九四二观后感五篇

高中生观一九四二观后感五篇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不仅是旱灾,还有铺天盖地的蝗虫。

让人们都没饭吃,只好出来逃荒的情景。

影片一开篇,讲述了一群实在饿的走投无路的农民,到财主家讨口饭吃,但财主却让人去叫了官兵,农民们知道了都十分愤怒,就杀了他儿子,还抢走了他家里所有的粮食。

之后饥荒更严重了,大家不得已都出来往陕西去逃荒。

被大兵打死的,被日本人用炸弹炸死的不计其数。

很多人在路上卖儿卖女的,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即使从死神的魔爪中逃出生天的,到了陕西也进不去了。

看完之后我明白了那时的惨状,但我看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我还看到了蒋介石带领的国民党的昏庸无能,以及各级官员的,还有大兵们的凶狠残暴。

看完之后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一九四二观后感二“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

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

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黑烟滚滚,沙石四溅。

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

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

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

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

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

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

电影《1942》高中生观后感5篇

电影《1942》高中生观后感5篇

电影《1942》高中生观后感5篇《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

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电影《1942》观后感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

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

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

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

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6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6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6篇)一九四二观后感篇1看完《一九四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冯小刚这个级别的导演还对影片能否过审战战兢兢。

它的过审是一次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胜利以及对民族性反思的胜利。

《一九四二》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们的党和我军将领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极其及其军队。

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这在以前内地的主流电影中绝少出现的。

记忆中,这种我党我军在重大历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让位于的电影,还算是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建国大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共有了平分银幕的机会,并难能可贵地对蒋介石进行了人性化处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抗战的也只是军官和战士,但却在身份上做了模糊处理,且只作为电影的时代背景。

在《一九四二》中,虽然也表现了蒋鼎文等将领的麻木不仁,政府官员的腐化,但同时,你可以感受到蒋介石在内政外交上的无奈,他也需要向国际力量寻求庇护,也需要向地方财团寻求帮助,影片施与了这个我们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异端分子以同情。

这种表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也说明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正在逐步软化,很多创作禁区正在被逐步打开,需要的只是时间。

而这些正是在以冯小刚为代表的电影人逐步争取下实现的。

这是一部在路上的电影,灾民因饥荒而流徙。

冯小刚和编剧刘震云采取了灾民、军队、政府、宗教、记者五条线索并行推进的叙事手法,让这五类人面对饥荒,从而做出反应。

从剧作的角度来说,19个主角,50个次要角色,这不论在戏剧,还是电影中都是大忌,何况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这对影片的戏剧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验,风险性极高。

事实也确实如此,多线叙事必然会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让习惯于追随几个人物命运的观众无所适从,而且从成片来看,张涵予和蒂姆。

罗宾斯饰演的两个神父的线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游离于故事主线之外,我想,冯小刚在最初的故事设计中应该有更多的想法,但碍于整体结构,无奈剪掉了很多的戏份。

多线并进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是会形成一种大气的格局。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一九四二》是一部佳作,主创们的用心程度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想把这部剧拍好。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孟分了.以后要节约粮食了.而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1942》观后感二不是轻而易举地说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是自信满满地说出什么事情有什么意义,沉默地去看一段历史,让自己成为历史中的一个人。

《1942》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

《1942》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

《1942》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1942》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昨晚和朋友一起去看的1942,当初叫朋友看电影,没说看什么,他犹豫了,当说到是1942时,他变成了毫不犹豫。

对于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今天和老妈聊天时她才提到,当初姥爷就是从河南逃难到山西的。

当初姥爷还很小,老奶拿担子挑着他一路北上,逃到了山西,他们大概也想不到,70年后,会有人会为他们拍一部戏,讲述他们那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影片中有很多逼真的场面,包括日本飞机投掷炸弹,下面的人瞬间粉身碎骨,还有飞机扫射,人中弹后的样子,包括狗吃人内脏,每一个场面都触目惊心,但冯导把画面做的让人可以接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血腥,但这一点也渐少不了对某岛国的痛恨。

国民政府的种.种行为,不得不让人感到另一种生气和失望,贪污,腐败,草菅人命,300W乃至更多的百姓,就是那么没了性命的,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还得感叹老百姓啊,永远的逆来顺受,在那种情况下,都不会选择抗争,不会去偷,不会去抢,连拿自己的子女妻小换粮食,都换的那么有秩序。

有这样的民众,并不贪图什么,只是为了活命,不介意上面的宰割,上面的当权者就不能给他们个活路么!冯导平实的讲述了那段历史,没有参杂主观的对与错,是与非,只是让观众从中自己去体会是是非非。

我们饱着肚子,去经历那个年代的难民饥寒交迫的日子,去想当初连吃都是问题的人们的那份艰辛,在看完电影后静静的走出影院,总结自己收获的点点滴滴。

《1942》观后感二看了冯导的《1942》,真是这些年来难得的一部国产好影片,里面有关于亲情,爱情,政府,国难,民族性等等的剖析,深刻的反映了那一段几乎被忘记了的血泪般的历史。

河南饥荒有三百万人饿死,一路饿殍遍野,民众甚至易子而食。

除了痛恨天灾的无情和日本鬼子对无辜百姓的轰炸,更痛恨的竖民党对民众的不顾,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不团结。

《1942》观后感5篇范文

《1942》观后感5篇范文

《1942》观后感5篇范文《1942》由华谊兄弟公司和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一部剧情片。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

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

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

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

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

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

……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

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

《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1942观后感范文(一)一部《1942》,一场民族灾难,刻骨铭心。

70年前,300万同胞罹难,惨绝人寰。

翻开历史,翔实珍贵的资料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老财主的破灭。

当时的中原大地,哀鸿遍野,饿殍千里。

老东家范殿元一向游走在故事中。

以往仓廪充实、妻儿绕膝,就连逃难也被自我认定为躲灾,逃荒途中还不忘带着家里的长工,这是财主骨子里习惯的养尊处优。

认定被欺压的民众没有反抗,吝啬贪婪的他,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

我一向担心并期望,延续他家香火的小生命会躲过这场劫难而存活下来。

当孩子被他自我亲手戕害于襁褓之中时,一个小地主阶级就此自我毁灭!“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历史不得不让大家重新审视这悲天悯人的灾难,人们的仇恨瞬间化为阶级矛盾和仇恨。

一个财主家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老百姓呢,最无辜的当属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难深重的人们,只能理解这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现实。

这饥饿,看似简单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实折射出对信仰的追求、对文化的渴望、对人性的呼唤、对民族发展的思考。

在灾难面前,在饥饿面前,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但恰恰相反,与其苟且偷生,还不如坦然从容地理解死亡,死得离家近一些。

家的概念,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显得是那样的亲近,又是那样的神圣。

这场民族的灾难,仿佛一部沉重的史诗,记录着那段惨烈的历史,那些悲壮的场面。

无冕之王的斡旋。

《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穿梭在灾难现场、斡旋于政府军队之间,凭着记者的良知,向世人揭示了河南大饥荒的骇人真相,迫使国民政府开展救灾工作。

当日本的飞机狂轰滥炸的时候,当凄凉的二胡诉说的时候,当教堂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无不在告诫我们,应对历史和现实必须进行深深的反思。

于是,人们的仇恨,不再是怨天尤人,而是激起对战争的仇恨、对日本民族的仇恨。

这恨中,既有国民政府置若罔闻,于民族灾难不管不顾和对灾情的错误研判;还有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庸碌无能以及政府官员各自为政,以个人利益为重勾心斗角的丑态;也有战区司令蒋鼎文等军官不顾灾情,愚弄百姓从中渔利。

电影1942观后感5篇读友吧

电影1942观后感5篇读友吧

电影1942观后感5篇电影1942观后感1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

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

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1942电影观后感那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个一条人命值两块饼干的年代。

那是一个人尸只能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

一个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

——题记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

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

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

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

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黑烟滚滚,沙石四溅。

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

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

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

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

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

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

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

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

电影1942 观后感

电影1942 观后感

电影1942 观后感《电影<1942>观后感》提起电影《1942》,我的心情就像被沉甸甸的石头压着,久久无法轻松。

影片中展现的那个1942年,河南遭遇了大旱灾,又加上战争的影响,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苦难之中。

那一幕幕场景,真的是让人看了揪心不已。

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个画面,一位老母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孙子,走在逃荒的路上。

老母亲的脸上写满了沧桑,每一道皱纹都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她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补丁一个接着一个,那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衣服,只是几块破布勉强遮体罢了。

她背着一个破旧的包裹,里面装着他们仅有的一点干粮,可那点干粮又能支撑多久呢?小孙子紧紧地拽着奶奶的衣角,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他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下去。

他的小脸脏兮兮的,饿得面黄肌瘦,嘴唇干裂,让人看了心疼极了。

还有一群人,为了能抢到一口吃的,拼命地往前挤。

他们互相推搡着,叫骂着,甚至大打出手。

有一个男人,好不容易抢到了一个窝头,还没来得及放进嘴里,就被旁边的人一把抢走了。

他愤怒地追上去,想要抢回来,结果却被打倒在地。

他躺在地上,望着天空,眼神中充满了绝望。

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他们的绝望和无奈。

吃,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啊。

可对于他们,却是如此的艰难。

电影里的地主,原本家境殷实,有着大片的土地和众多的家丁。

可在这场灾难面前,他也变得一无所有。

他带着家人,跟着逃荒的队伍,一路上,他的财产不断地减少,先是粮食被抢光,接着马车被征用,最后连家人也一个一个地离去。

他从一开始的趾高气昂,到后来的落魄不堪,那种巨大的落差,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

在逃荒的过程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个夜晚,寒风凛冽,人们挤在一起取暖。

突然,有一个女人站了起来,她的眼神空洞无神。

她默默地解开自己的衣服,走到一个陌生男人面前,说:“给我口吃的,我跟你睡。

”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猛地一揪。

这是多么绝望的举动啊,为了能活下去,为了能有一口吃的,她放弃了自己的尊严。

观《1942》心得体会[样例5]

观《1942》心得体会[样例5]

观《1942》心得体会[样例5]第一篇:观《1942》心得体会电影《1942》记录的是河南因为干旱和蝗灾,所带来的人员流离失所的苦难经历。

显然,电影里的苦难并不仅仅因为自然灾害,还有土崩瓦解的社会,兵匪和战争,失去行动能力的政府,这一切的后果便是无法掌控对有限资源的分配,从而带来失序状态,以至于处于弱势一方的平民无法争取资源,只能流离失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1942》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观《1942》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来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

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起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非常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考虑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

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

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考虑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考虑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1942电影观后感体会

1942电影观后感体会

1942电影观后感体会1942电影观后感体会(精选5篇)1942电影观后感体会(精选篇1)从整部电影来看,我觉得它至少有3个特点深深的打动着我。

1、真实的情节表现。

2、对于人性的深刻画。

3、对于时代的折射。

首先是第一个真实的情节表现。

冯小刚在导演这部电影时确实可是在真实这方面下足了功夫。

每一个镜头他都在竭力的表现那个时代,都竭力在展现真实。

比如血肉模糊的战场,演员的河南音等有助于展示那个时代真实性的东西,全都做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有人会说这么血肉横飞的片子,太过于展示暴力化,影响较坏。

其实我觉得历史题材的电影其实就是在展示真实,如果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连真实都做不到那将是不及格的。

我们提倡好的方面,同时也不能回避坏的方面,正是坏的方面才让好的方面显得有义,才显得事情的真实。

这部影片要表现战争的残忍和对人民造成惨无人寰的伤痛,如果将战争还是拍得很柔和,不够血腥那就达不到他要的效果,那既是对电影本身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欺骗。

第二个是对于人性的刻画。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逃荒中的每一个人对于道德和幸福的追求都在不断的下降。

可以看到老范的女儿作为一个女学生,逃荒的时候还带着一只猫,这可真是有钱人才有的雅兴。

到了后来,因为饥饿难耐她还是默认了了父亲宰猫的事实,并自己也要喝一点猫汤。

自此她也完成了自己的一个转变,在逃荒途中,栓柱要求给她两块饼干,要和他发生关系,她不同意。

后来,自己还不是为了生存而进了青楼服侍一名军需官。

军需官问他是不是不愿意,她也不敢说半个不字!所以我才说这部影片通过讲诉这段历史,又再度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第三个是对于时代的折射。

我们可以看到在影片中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以及中国武人政治的弊端。

在影片中,军队与土匪无疑,公然抢劫难民,甚至开枪击杀难民,跟日本人简直相差无几。

军队的职责本来应该是保护人民,不想在影片中他们杀害手无寸铁的难民,视难民生命如草芥。

1942观后感(通用19篇)

1942观后感(通用19篇)

1942观后感1942观后感(通用19篇)1942观后感篇1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

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难听老一辈们讲过,苦难、战争、饥荒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

《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

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

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

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

“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

”范老东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

历史灾难在影片中的重现,不仅仅仅是让当今的咱们深刻的浮想到那个时代,同时也是对咱们心灵的一次洗礼。

不管是灾难、战争、饥饿、寒冷……人性的光芒、故乡的深情都将是不可磨灭的!1942观后感篇21942,曾经对我,只不过只是一个数字罢了。

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精选五篇)

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精选五篇)

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精选五篇)第一篇: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应该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

看的时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范文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范文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范文1这部电影虽然叫《一九四二》,但是可能影射着一九六零年左右的饥荒。

都是饥荒,只是执政者不一样,所以只能说一九四二年的事,不能说一九六零的事。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内容非常丰富,引发不少的思考。

人的地位区别。

当年民间的贫富之分还是比较明显的,地主和贫民之间有财力悬殊,在此基础上有地位的区别。

地主可以使唤家里的长工,但长工的地位比以前的奴仆要高一些。

电影里长工栓住可以拒绝地主要求他一起逃荒的请求,还是有一定自由的。

栓住对地主的依附主要是因为经济上的差距,同意一起逃荒也有部分因为路上可以吃地主家的粮食。

民国后期,高层的地位排位应该是这样的:美国第一,老蒋第二,高级官吏,低级官吏,宋氏家族的排位可能在老美和老蒋之。

二战后期,美国的经济实力足以独霸全球,军事上只有苏联可以抗衡。

美国的力量加快了中国抗战的进程,也可能为中国带来很多好处。

老蒋和宋氏家族的联姻不仅为自己获得了接近孙中山的机会,也和老美连上了线。

但这也是累赘,看看今天的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就知道,用政治和军事独立交换经济利益无异于卖身。

老蒋的决断都受到美国的影响,比如将国军精锐派往东南亚保护英美诸国在当地的利益,再比如国共谈判。

国军里装备最好的部队,被派往印度和东南亚,作为主力和日军交战,主要目的是作为外交上的筹码,和英美交换利益。

国共谈判就不说了。

按现在的官阶,李雪健饰演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是省部级干部,而段奕宏饰演的中华民国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主任陈布雷可能只是个厅级干部,但是电影里他们俩似乎平起平坐。

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五篇

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五篇

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五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有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五篇(一)去年春天,还冷的时候,我的好朋友裤子在三联书店旁边的雕刻时光请我喝了一杯咖啡,喝咖啡之前,我终于在三联买到了苦苦寻觅已久的《刘震云精选集》,因为里面有那篇在当时并不是很著名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

喝完咖啡,后劲很大,回去之后就把这本书看完了,看到凌晨一两点。

坦率的讲,这不像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种纪实文学,虽然作者本人并没有经历过那惨绝人寰的一九四二年,但里面写到的,我相信它们是确确实实存在过的。

后来,听说冯小刚要把这一年拍成电影,我便开始深深的为他发愁: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种背景,这样一段历史,这样一个总局,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部电影——能原原本本的还原出那一年的本来面目吗?它在残酷性上堪比余华写的《菜人市场》,却又包含了一些有意思的所谓政治在其中。

所以,今年电影一上映,就去看了。

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那段历史值得回顾,跟张国立和陈道明无关,跟钢琴师和肖申克无关,跟冯小刚也无关。

电影围绕了一个富裕的河南家庭展开,开头几分钟,有点像《活着》和《白鹿原》的感觉,但紧接着,它就开始成为了《一九四二》。

那是一段多么惨痛的历史啊,人命如草菅,那么一大群人,走在路上,走着走着就死了!近年来,几乎每一部关于近代战争的电影都掺杂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但冈村宁次的一句话却让我几乎感谢日本人,他说,饥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

他用粮食收买了一些饥民,与中国军人做斗争。

在那个场景下,活着,确确实实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入戏很深,几乎融入到了那个世界里,所以看到红着眼睛的野狗撕扯着路边死尸的时候,确实吓了一跳。

小说里似乎还提到了卖人,但小说里的卖人和电影里的卖人是不一样的。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篇一看了《1942》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粮食的渴望,也让我对珍惜粮食有了新的认识。

电影里的场景那叫一个惨啊!人们饿得面黄肌瘦,皮包骨头的,就像行走的骷髅。

灾民们为了一口吃的,啥尊严都顾不上了。

那画面就像一把刀,直直地刺进我的心里。

我看到他们在逃荒的路上,到处找吃的,树皮被扒光了,草根也被挖得差不多了。

我就在想,这粮食怎么就变得这么金贵呢?也许有人会说,那是战争年代,现在我们可不一样了。

嘿,你还真别这么想。

咱就说我自个儿的经历吧。

我平常吃饭的时候,那可真是挑三拣四的。

有时候饭不合口味,就随便扒拉两口,然后就把剩下的饭菜倒掉了。

现在想想,我这行为简直就是“犯罪”啊!粮食它可不是大风刮来的,那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呢。

就像我们常说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前我也就是嘴上说说,现在才真正有点体会了。

我还记得有一次去乡下亲戚家玩,看到他们种地的辛苦。

大太阳底下,弯着腰插秧,汗水不停地滴在田里。

那时候我就想,这每一株稻子都来之不易啊。

可是一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就又把这些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看了《1942》之后,我就像被人狠狠地敲了一脑袋,一下子就清醒了。

我想,要是我再这么浪费粮食,那些在1942年饿死的人估计都要从地底下爬出来骂我了。

在这个不愁吃不愁穿的年代,我们很容易就忘记了粮食的珍贵。

我们在超市里看到琳琅满目的食物,在餐厅里看到满桌的菜肴,可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其实,这背后隐藏着多少人的辛勤付出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珍惜粮食呢?如果每个人都像我以前那样浪费粮食,那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是不是终有一天,我们也会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呢?我觉得我们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从现在起,我决定要好好吃饭,不浪费一粒粮食,这不仅是对农民伯伯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电影《1942》800字5篇高一观后感作文

电影《1942》800字5篇高一观后感作文

电影《1942》800字5篇高一观后感作文《一九四二》的拍摄横跨7地,历时135天。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

我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我们严肃了一把。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

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知道这是因为《一九四二》。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

我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

我曾经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

我们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

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middot;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一九四二读后感

一九四二读后感

一九四二读后感一九四二读后感篇一河南人刘震云编写的《一九四二》,11月26日下午去看媒体场,作为河南人,真的很震撼,冯导他们没有毁俺们河南人的形象,故事很纠结,原本我是带着纸巾去的,但结果一张也没有用,不是我没有伤心感受,因为泪水是往心里流的,到最后流的都是血。

冯导这部电影《一九四二》,剧情很悲切,很痛,他用更加揪心的方式诠释了这个灾难历史,我们观影2个半小时,我到现在还回味故事的纠结,还在梳理其中故事情节和多个人物的特点。

当影片一开始的对白用纯河南话娓娓道来,我就很自然的走进了屏幕,和剧中人物一起,在静静等待这场灾难降临,当老东家的高墙大院被灾民围住,为首的灾民头领还曾经受过老东家救命的帮助,但过去的恩情已经被饥饿掩埋,人与人之间的丑陋瞬间被一个馒头,一块肉而摧毁,人们相互厮杀,分不清好坏,分不清你我,少东家被当场捅死的那刻,人们反而更加猖狂,一场真正的灾难也拉开了序幕。

老东家眼睁睁的看着院子被烧毁,不得不带着妻儿老小和儿子的遗孀,离开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富裕家园,途中遇到家丁瞎鹿,就相伴而行,一路经历了无数次坎坷和良心的呼唤,他们的牵手相伴在了一起,开始更加残酷逃难之行。

一幕幕堵心的事情在不断的发生,官场,战场,商场,斗争也是尤为激烈,灾民该祈盼谁的救助,该相信谁,谁是可以保全他们性命的衣食父母!当日本人假发慈悲的时候,官员们在干什么,他们在乎的是头上的乌纱帽,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温饱和淫欲,一个刚直不阿的主席却没有更好的办法给予灾民更多的帮助,眼看灾情越来越厉害却无能为力。

难道只能信仰万能的主保佑吗?结果是否定的,人们受到了更多的灾难,人性泯灭,弱肉强食,最后都一无所有,这就是天灾人祸,这就是弱势群体的命运。

最后老东家回忆一路逃难的经历,家人和老乡一个个离他而去,饿死的,被打死的,被开水煮的,被卖掉的,他终于想通了,离家走也是死,在家留也是死,就开始走回家的路,路上遇到一个失去父母的小女孩,便带着她一起往回家的路走去,一直走着,走着,直到消失在远方,我们朴实的河南人民,最后希望死也要死在离家近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2电影的观后感作文700字5篇
1942电影的观后感作文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饥荒的背景下,以往的财主东家和佃户的悲惨境遇。

因为饥荒,灾民能够变为打家劫舍的暴民。

逃荒的路上,只为了有口饭吃不被饿死,男人能够卖掉自我的妻儿,女人能够出卖自我的身体,甚至为日寇服务打杂。

影片大胆地描述出人性的丑恶,让人压抑、悲哀,但真实。

影片明星众多,张国立、李雪健、陈道明这些老戏骨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说。

而一大帮中青年演员冯远征、徐帆、范伟、张嘉译、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

而实力影星张涵予在片中的表现虎头蛇尾,最终淡出比较突然,让人觉得有些不足。

另外不得不说一下影片中长工“拴住”的扮演者:张默,一向以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着其父张国立的名头,后又接连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后,形象更加的负面。

但这回戏中演技有了明显的提高,也许在度过了内心的迷茫烦躁之后,张默才真正成熟起来。

另外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和奥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罗宾斯这些实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说明华谊和冯小刚对这部影片的期待不仅仅只是国内的票房冠军。

纵观冯小刚这些年的影路历程就能够看出他的转型之路,从过去令人捧腹的贺岁片,到近年来《手机》、《一声叹息》、《集结号》,再到《1942》,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宣告了冯小刚已经完成了从迎合市场到领导市场的风格转化。

1942电影的观后感作文
一部好电影,能让人百看不厌,1942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看了以后对我的感触很、启发都很大,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天空中星星眨这他那一双可爱的眼睛,突然一群人点着火把,本来很黑的夜晚被这些火把照如白昼,说是来吃饭其实谁不明白是来抢粮食的,东家无奈只好摆酒席。

在吃的时候我仿佛就是里面的一个人,画面到了我在不想看到的情景,血漫天飞舞,东家被打伤了,其他伤的伤,死的死,不堪入目,东家的儿子死了,老母亲死了……
在逃荒的时候有很多人被日军飞机炸死了,中国的领土被日本侵占了,东家的女儿卖了,在火车上孙子被闷死了,家人走散了,本来是地主,结果也变得跟正常人什么两样,东家感觉或者没什么意思,就想死,想死的离家近一点,意外发现了一个失去亲人的小女孩,东家又有了上的期望,你叫我一声爷,咱俩就认识了,小女孩叫了,他们俩手牵着手就走了。

这是一部灾难片,看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也看到人性黑暗的一面,还看到人性残忍的一面。

1942电影的观后感作文
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来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

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起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非常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考虑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

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

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考虑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
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考虑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1942电影的观后感作文
《1942》是一部历史剧作,今日看了《1942》这部影片,内心无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触,影片讲述了战争和天灾交织在一齐的时候,百姓们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无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

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

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

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

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

即便是最终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终
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

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仅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仅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仅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景下的抉择。

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

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

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

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

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

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1942电影的观后感作文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

从来没有看过如此让我心酸的电影,从来没有。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忆电影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某种隐喻,某种内涵。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满足,于是,我们看到
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

感激刘震云先生完成的这一部调查体小说,也感激筹拍这部电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我觉得和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教师一样崇高,让我们铭记和正视历史。

在吃不饱的情景下人心都是丑恶的,当你能吃饱别人都吃不饱时人心更丑恶,因为人都有欲望。

冯小刚最近的两部“灾难片”里开头都有“你懂的”场景,《唐山大地震》我觉得那完全就是个俗套,而这一次,在我们感觉到“虐心”的同时,已经说明了它更加真实,更加地还原了人性。

每个人,在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的时候,心都是丑恶和扭曲的。

而这个场景,莫言的小说里有几乎一模一样直击人心的描述。

我想这不是巧合。

电影中很多卖自家小孩只为换两斗米的场景,而狗吃死人的场景,更是让人胆寒。

可是在那个“饿疯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孙子这种说出来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

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到底是礼貌时代,还是蛮荒时代,究竟是新社会,还是奴隶社会。

说出来都有一股血腥味。

影片中日本军官想出来的狠招给灾民发吃的让他们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过充分也太简单:“他们是中国人,但他们首先是人。

”而
我说,人是人,但人首先是兽。

当日本飞机编队向雪原中已经不是“手里有没有寸铁”而是还有没有力气站着往前迈步子的中国人投,扫机枪时,成批成片的中国灾民倒下,当雪原已经变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体内有某种原始的性能被唤醒,某种蛮荒时代的欲望被满足。

人是人,人首先是兽。

兽有。

时刻自诩为“硬汉”,但当张涵予饰演的传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爱的神父边帮他包扎边和他对话,信仰坚定的传教者眼神已经开始变得迷茫,直至最终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赢不了魔鬼,那还信他个求!”;当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儿自愿“”换米,用“再也不见”来换取父女俩人的活路时,老范噙着泪水,仰天长叹:“我老范辱没祖先!”;当栓柱没能在火车上“拴住”自我的俩孩子,毅然跳下火车找孩子,却把用老婆换来的粮食落在了火车上,他精疲力尽地追着火车,声嘶力竭地骂了一句:“火车,亲娘!”时,我再也忍不住,极力不让眼泪流出。

整个电影的基调低沉压抑,对白简单真实,充分还原了历史,让人们仿佛切身回到了那个时代。

我们不要让历史埋没,要让历史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永远不要忘记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和伤痛。

1942电影的观后感作文5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